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平安证券】生物医药行业深度报告-样本医院整体格局逐步稳定,抗肿瘤药后来居上加速分化

【平安证券】生物医药行业深度报告-样本医院整体格局逐步稳定,抗肿瘤药后来居上加速分化

作者:微信公众号【平安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1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平安证券】生物医药行业深度报告-样本医院整体格局逐步稳定,抗肿瘤药后来居上加速分化》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证券分析师 叶寅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14100001 韩盟盟 投资咨询资格编号S1060519060002 摘要 总量稳中有升,政策影响已基本触底:2017-2022年样本医院药品销售额CAGR为-0.2%,销售额总量基本稳定。总体来看,药品销售总额下滑已基本触底,一方面是抗肿瘤,神经系统等用药金额大领域的辅助用药品种已基本出清;另一方面,抗感染,心血管等领域大品种仿制药降价已基本触底。我们认为随着集采影响逐步减弱,行业大浪淘沙的阶段已基本结束,随着疫情的影响减弱和生物医药技术进步,未来药品整体销售规模将逐渐向好。医药制造业收入持平,利润端短暂承压。我们认为,2022年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均有下滑主要源于2021年新冠相关业务造成的高基数。由于新冠相关业务普遍利润率较高,导致2022年在营收端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利润出现大幅下滑。总体来看,2018-2022年医药制造业营收和利润CAGR分别为4.7%和9.1%,利润总体维持增长,预计未来将会逐渐向好。优质龙头企业仿创结合进口替代成效显著,龙头企业重视创新有力的支持了药品进口替代的进程。 大类占比逐步稳定,抗肿瘤药物后来居上分化加速:2017-2022年间,抗肿瘤药物占比从12.27%迅速增长至16.23%,逐步超过抗感染类药物成为第一大用药类别,CAGR为5.6%,抗肿瘤药的高增速主要是由于我国肿瘤发病率持续提升以及抗肿瘤创新药物不断上市。抗肿瘤分化发展趋势明显:大分子免疫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快速发展,中药注射剂和传统化疗药持续下滑。医保调整促进大分子单抗和小分子靶向药物放量,肿瘤免疫药物以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主,重磅单品占据主导地位。受中药利好政策影响,中药注射剂品种整体下滑趋缓,而植物药和抗代谢等传统化疗药销售额加速下滑。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受重磅单品人血白蛋白需求拉动增长稳健,抗感染药长期空间受限,关注多肽用药增长。 品种分化加剧,集采放量持续:前50大品种分化加剧,差异化临床用途的品种竞争格局良好增速显著。第五批集采效果分化,大单品以价换量,中小品种量价齐升,广东联盟阿莫西林等45个药品带量采购放量显著。从上市公司主要品种销售额和增速来看,恒瑞医药的碘佛醇因市场占比近95%竞争格局良好,华东医药的吲哚布芬因是独家品种,恩华药业的瑞芬太尼因是全麻药,均暂未受集采影响增速较快,202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30.3%,44.4%和15.3%。 投资建议:从疾病谱变迁及终端用药格局变化来看,可以发现几个很明确的趋势,比如受我国肿瘤发病率持续提升影响,抗肿瘤药物用药增长较快;受集采影响抗感染用药规模萎缩;原研品种份额下降;创新药进医保后加速放量。结合近期医保政策的形势,我们建议关注:1)集采风险已基本释放的企业,如麻醉镇痛领域领军企业;2)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独家品种,如核素药物龙头;3)创新储备丰富,且仿制药存量销售规模不大的品种。(本篇报告为药品终端格局报告,非药领域不在讨论范围)。 风险提示:1)研发风险: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存在研发失败或研发进度慢于预期的可能。2)进口替代进度不及预期风险:一旦原研为保持市场份额大幅降低药品价格,则仿制药性价比优势减弱,影响进口替代的进程。3)样本风险:PDB数据库主要采集大城市三甲医院数据,样本与真实情况存在偏差,对于以基层渠道为主的企业参考意义有限。 01 总量稳中有升,政策影响已基本触底 2017-2022年样本医院药品销售额CAGR为-0.2%,销售额总量基本稳定。分季度来看,2023Q1单季度销售额554.22亿元,环比增长11.2%,同比增长0.1%,增速有所回升,主要受疫情放开后抗感染药物用量大幅增长影响,随着疫情影响减弱预计未来短期内增速将趋缓。2017-2022年总体来看,药品销售总额下滑已基本触底,一方面是抗肿瘤,神经系统等用药金额大领域的辅助用药品种已基本出清;另一方面,抗感染,心血管等领域大品种仿制药降价已基本触底。我们认为随着集采影响逐步减弱,行业大浪淘沙的阶段已基本结束,随着疫情的影响减弱和生物医药技术进步,未来药品整体销售规模将逐渐向好。 样本医院增速低于实际增速。2022年,医药制造相关上市公司(包括SW化学制剂,中药和生物制品总和)收入端同比增速增速6.2%,高于样本医院销售额同比增速-6.4%。2023Q1,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收入端同比增速为12.3%,同样远超样本医院销售额同比增速0.1%。我们认为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要显著好于样本医院数据,主要是因为样本医院中80%左右为三级医院,在处方外流、销售渠道下沉的大趋势下,部分医药企业的数据无法在PDB中体现。 医药制造业收入持平,利润端短暂承压。2022年我国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2.91万亿元,与2021年基本持平,较2021年全年增速大幅下滑18.4个pp;实现利润总额为0.43万亿,受疫情影响同比下滑32.0%,较2021年全年大幅下降114.6个pp。我们认为,2022年医药制造业收入和利润均有下滑主要源于2021年新冠相关业务造成的高基数。由于新冠相关业务普遍利润率较高,导致2022年在营收端基本持平的情况下,利润出现大幅下滑。总体来看,2018-2022年医药制造业营收和利润CAGR分别为4.7%和9.1%,利润总体维持增长,2023年2-5月,我国医药制造业营业利润0.14万亿,同比下降22.8%,下滑速度有所放缓。 优质龙头企业仿创结合进口替代成效显著。从2022和2017年销售额排名前十医药公司对比中可以看出,恒瑞医药维持行业龙头地位,石药集团等仿创企业排名上浮显著,进口替代成效显著。根据2022年报,恒瑞医药创新药占比为38%,研发投入营收占比29.8%(2018年仅15.3%),石药集团同样重视创新药研发,2022年研发投入营收占比为16.3%,龙头企业重视创新有力的支持了进口替代的进程。 02 大类占比逐步稳定,抗肿瘤药物后来居上分化加速 2.1 用药大类占比逐步稳定,抗肿瘤药后来居上 2017-2022年间,抗肿瘤药物占比从12.27%迅速增长至16.23%,逐步超过抗感染类药物成为第一大用药类别。前十大用药类别中,抗肿瘤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和内分泌及代谢调节用药增速较快,CAGR分别为5.6%、3.4%和2.3%,2022年受疫情影响同比分别下滑10.0%,4.6%,6.9%,抗肿瘤药的相对高增速主要是由于我国肿瘤发病率持续提升以及抗肿瘤创新药物不断上市;受集采和辅助用药等因素影响,抗感染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和神经系统用药受集采影响增速下滑幅度较大,CAGR分别下降4.9%、4.8%和6.2%。 2.2 抗肿瘤分化发展趋势明显:大分子免疫和小分子靶向药物快速发展,中药注射剂和传统化疗药持续下滑 随着我国癌症发病率的提升和癌症患者群体的快速增长,2017-2022年抗肿瘤药整体维持稳定较快增长,CAGR为5.6%。2017-2019年,受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奥希替尼,安罗替尼等数个重磅肿瘤免疫药物和靶向小分子药进入医保后快速放量,抗肿瘤药物销售额增速加快,2019年同比增长24.0%达到高峰。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增速下滑明显,2022年同比为-10.0%达到低谷,随着疫情基本结束,预期未来抗肿瘤药物增速将逐步恢复,2023Q1同比增速为-7.8%略高于2022年。 从2017和2022年抗肿瘤药销售额TOP10品种来看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原先康艾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等辅助用药大品种和多西他赛、替加氟、奥沙利铂等传统化疗药跌出前10名单,二是贝伐珠,曲妥珠等肿瘤免疫药物和奥希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销售额排名大幅提升。 肿瘤免疫药物以大分子单克隆抗体药物为主,重磅单品占据主导地位。2023Q1样本医院肿瘤免疫药物实现销售额26.11亿元,同比增长14.81%,受大癌种适应症临床用药需求驱动,2020年以来疫情对增速的影响正在快速恢复,2017-2022年CAGR为27.3%。肿瘤免疫药物集中度较高,其中三大单抗——贝伐珠单抗、曲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合计销售占比近50%。 医保调整促进大分子单抗和小分子靶向药物放量。2017年7月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利妥昔单抗等大分子靶向药通过价格谈判进入医保,2018年10月医保目录纳入奥希替尼和安罗替尼等小分子靶向药。新型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快速放量除了自身独特的临床效果外,医保是主要原因。我们以2017年3月国内上市的奥希替尼为例,纳入医保以后2018-2020年奥希替尼销售额增速大幅提升,2020年实现销售额15.42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3.6%。2021年后受竞品阿美替尼和伏美替尼的陆续放量和医保降价的影响,销售额有所下滑,但销量依然较快增长,2022年销量达到675.3亿片,同比增长11.5%,市场需求旺盛。 国产抗肿瘤单抗生物类似药加速进口替代。罗氏的重磅单品靶向VEGF受体的贝伐珠单抗2017年进入医保后,销售额逐年增长,2019年销售额15.55亿元,同比增长55.6%,随着2019年底齐鲁制药和2021年信达制药的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的获批上市,罗氏原研药市场份额逐步被压缩,2023Q1罗氏贝伐珠单抗市场份额占比仅24.0%,国产生物类似药进口替代效果显著。 中药注射剂品种整体下滑趋缓。PDB用药大类调整后,抗肿瘤药大类下肿瘤疾病用药小类主要以中药注射剂品种为主,2017-2022年,肿瘤疾病用药小类CAGR为-13.7%,2023Q1销售额5.14亿,同比下降8.1%,受中药注射剂解限等中药利好政策影响,下滑速度趋缓。 植物药和抗代谢等传统化疗药销售额加速下滑。绝大部分植物药和抗代谢药由于历史悠久,研发创新潜力有限,近些年逐步进入集采名单。植物药小类中,三大核心品种除伊利替康2022年首次进入集采影响尚不显著外,紫杉醇和多西他赛均受2020年初开始的第二轮集采和疫情影响加速下滑,植物药小类2023Q1年增速低至-43.23%,且仍处于加速下滑阶段。 抗代谢药物核心品种培美曲塞,在2019年开始的集采和2020-2022的疫情双重打击下,带领整个抗代谢药物板块加速下滑。抗代谢药物小类2022年销售额仅为26.59亿,不足2019年的一半,2023Q1同比下降36.6%,且仍在加速下滑中。 2.3 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受重磅单品人血白蛋白需求拉动增长稳健 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大类,自2020年以销售额284.8亿,占比12.87%首次超越抗感染药物跃居样本医院各治疗大类销售金额及占比第二位后,近三年一直保持第二位,销售额和占比仅次于抗肿瘤药物,并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销售额298.1亿,占比13.52%,2017-2022年CAGR为3.4%。 重磅单品人血白蛋白需求拉动增长稳健。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大类中血液及相关制品(人血白蛋白)小类2022年销售额占比为17.63%,单个品种仅次于静脉输注液(30.82%)排名第二位,2017-2022年CAGR为10.3%,增速较快。人血白蛋白受原料供应有限,经营门槛高、供应格局稳定,终端需求持续稳定增长等因素影响,销售额常年维持稳定增长。2022年11月,广东11省联盟首次将血液制品纳入集采,但总体降幅在10%以内较为温和,对销售额影响有限。 中小品种增速较快潜力巨大。除了人血白蛋白以外,其它止血药(2022年销售额38.29亿),其它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2022年销售额15.57亿),抑制纤维蛋白形成药(2022年销售额7.44亿)和纤维蛋白溶解药(2022年销售额5.87亿)等小类类均维持较快增速,2017-2022年CAGR分别为9.3%,20.2%,17.0%和12.9%。 其中,增速显著的中小品种主要有重组人凝血因子Ⅷ(15.2%)、人纤维蛋白原(22.0%)、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19.6%)、吲哚布芬(172.7%)和尿激酶(28.1%)。其中重组人凝血因子Ⅷ主要为进口,受疫情影响近两年供货不足,导致价格升高,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为三生制药独家品种竞争格局良好。 2.4 抗感染药中短期空间受限,关注多肽用药增长 抗感染用药整体较为萎靡。抗感染药应用广泛且临床必需,2019年以前长期占据我国用药大类金额第一位,院内抗感染药市场规模呈稳中有升趋势。由于基数较大且创新产品少,再加上我国近年来严格的限输限抗政策,抗感染药大类销售额增速基本维持个位数增长。2019年以来,得益于集采纳入头孢菌素等抗感染药大品种,有效挤压药品虚高水分,同时新冠疫情较大程度影响了院内就诊人数和就诊习惯,抗感染药的市场规模和销售占比出现明显下滑,2020年仅281.27亿元,同比下降25.4%。2021和2022年基本企稳,分别为281.60和261.90亿元,占比11.95%和11.88%。但2023Q1销售额大幅增长,同比增长为14.18%主要是因为疫情解禁后医院抗新冠和抗流感用药所致,两部分样本医院销售额超10亿。随着疫情影响减弱,我们认为中短期内抗感染类整体将维持5%以下低速增长。 多肽用药小类近年维持高速增长。2017-2022年CAGR分别为18.4%。其中,多肽类药物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多黏菌素B的快速增长。目前细菌耐药性成为抗生素领域的第一大难题,因此耐药性解决方案成为抗感染类药物研发和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多黏菌素B临床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芽孢杆菌等耐药菌的临床治疗,受其独特的用药需求驱动,销售额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2023Q1年样本医院多黏菌素B销售额3.84亿元,同比增长103.3%,2017-2022年CAGR高达308.4%。同类产品黏菌素和多黏菌素E虽然目前销售额较小,但增势同样迅猛。 03 品种分化加剧,集采放量持续 3.1 前50大品种分化加剧,差异化临床用途的品种竞争格局良好增速显著 2022年样本医院前50大品种进一步分化。降幅排名前列的品种有艾普拉唑、培美曲塞、紫杉醇、利妥昔单抗等,降幅分别为33.25%、31.35%、21.54%、20.67%。其中艾普拉唑,培美曲塞和利妥昔单抗主要受2022年广东省联盟集采影响销售额有所下滑,紫杉醇自2020年起受集采影响加速下滑尚未触底;增幅排名前列的品种有碘佛醇、重组人脑利钠肽、多黏菌素B、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烟酰胺等,分别增长23.07%,22.75%、19.58%、13.39%和12.32%。这些品种增速快一方面因相关药物竞争格局良好,例如重组人脑利钠肽和多黏菌素B分别是西藏药业控股的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上药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的独家品种暂时未被纳入集采,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辉瑞市占率9成以上一家独大集采降幅有限,另一方面这些品种具有差异化的明确临床用途,如多黏菌素B对铜绿假单芽孢杆菌耐药疗效显著,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疗效明确。 3.2 第五批集采效果两级分化,广东联盟带量采购放量显著 第五批集采效果分化,大单品以价换量,中小品种量价齐升。2021年6月,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第五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中选结果,并于2021年底逐步落地执行。本次集中采购共有61种药品251个产品中选,品种覆盖心血管、糖尿病、抗感染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我们根据PDB数据整理了其中57个主要品种2022和2021年销售变化情况,并以谈判后2022年样本医院的最小制剂规格为基准计算相关产品销售量。整体来看,57个品种22年样本医院价格平均降幅65.1%,销售额同比下滑34.9%,而销售量大幅上涨86.7%。通过两年销售额对比可以看出,本次集采效果明显分化,对于21年销售额较大的重磅品种呈现以价换量效果显著,有力提高了药物可及性,其中重磅单品奥沙利铂,碘克沙醇,艾司奥美拉唑等医保控费效果显著,22年销售额同比分别大幅下滑40.3%,26.6%和85.4%,同时快速放量,销售量分别上涨121.3%,65.4%和29.4%。临床效果明确的百千万级销售额的中小品种则整体呈现量价齐升态势,如莫西沙星滴眼液,格隆溴铵,异丙托溴铵,沙格列汀等产品销售额和销售量涨幅均数倍乃至十倍以上。 广东联盟阿莫西林等45个药品带量采购省内放量显著。2021年底以来,广东省主导进行了多次省际联盟集采,作为全国最大的集采联盟,其集采结果对全国相关药品的销售影响较大。截至2023年7月,广东省已先后开展多轮带量采购,因较后轮次的带量采购23年初才落地执行相关销售数据尚不完善,我们以2021年底广东联盟阿莫西林等45个药品带量采购前后的广东省的销售额和销售量变化为例说明广东联盟带量采购对药品销售的影响。2021年11月,广东牵头多省联盟开展阿莫西林等45个国家集采到期药品的带量采购,广东在前期集采降价的基础上平均再降27.5%,最高降50%。根据PDB数据,2022年45个品种样本医院销售额约为13.42亿元,同比下滑13.6%,而销售量为11.27亿(只/瓶/片),同比上涨23.5%,销售额虽小幅下滑,但销量大幅提升。通过22年和21年销售量对比可以看出,本次带量采购对广东省原本销量较小的临床常用药放量正向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如氯氮平(同比增长154.3%),阿莫西林(同比增长66.1%),西地那非(同比增长52.0%)和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同比增长96.8%)有利于药物可及性的进一步提升。另外,本次集采对培美曲塞(同比增长19.0%),阿托伐他汀(同比增长18.3%)和氯吡格雷(同比增长324.3%)等数个大品种放量影响也较为明显。 3.3 上市公司主要品种销售额和增速 为了从样本医院角度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我们通过PDB统计了2021和2022年各上市公司主要品种销售额和增速。样本医院数据以城市三级医院为主,基层销售占比大或区域性明显的产品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其中,恒瑞医药的碘佛醇因市场占比近95%竞争格局良好,华东医药的吲哚布芬因是独家品种,恩华药业的瑞芬太尼因是全麻药,均暂未受集采影响增速较快,202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分别为30.3%,44.4%和15.3%。 04 投资建议 从疾病谱变迁及终端用药格局变化来看,可以发现几个很明确的趋势,比如受我国肿瘤发病率持续提升影响,抗肿瘤药物用药增长较快;受集采影响抗感染用药规模萎缩;原研品种份额下降;创新药进医保后加速放量。结合近期带量采购的形势,我们建议关注:1)集采风险已基本释放的企业,如麻醉镇痛领域领军企业;2)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独家品种,如核素药物龙头;3)创新储备丰富,且仿制药存量销售规模不大的品种。(本篇报告为药品终端格局报告,非药领域不在讨论范围) 05 风险提示 1、 研发进度不及预期 我们重点推荐的公司均有较多在研品种,且以高端仿制药、生物类似物和创新药为主,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同时新产品研发受政策、市场、资金等多种因素影响,存在研发失败或研发进度慢的可能。 2、进口替代进度不及预期 目前我国仿制药相对原研性价比优势明显,进口替代大势所趋,尤其是对于原研占比高的大品种来说,相关仿制药企业受益明显。一旦原研为保持市场份额采取以价换量的措施,大幅降低药品价格,则仿制药性价比优势减弱,影响进口替代的进程。 3、PDB样本偏差风险 PDB数据库主要采集大城市三甲医院数据,目前680家样本医院中,三级医院占比80%,二级医院占比20%。受处方外流、渠道下沉影响,数据与真实情况或有偏差,另外对于以基层渠道为主的企业参考意义不大。 评级说明及声明 股票投资评级: 强烈推荐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表现20%以上) 推 荐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强于市场表现10%至20%之间) 中 性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相对市场表现在±10%之间) 回 避 (预计6个月内,股价表现弱于市场表现10%以上) 行业投资评级: 强于大市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强于市场表现5%以上) 中 性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相对市场表现在±5%之间) 弱于大市 (预计6个月内,行业指数表现弱于市场表现5%以上) 公司声明及风险提示: 负责撰写此报告的分析师(一人或多人)就本研究报告确认: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公司研究报告是针对与公司签署服务协议的签约客户的专属研究产品,为该类客户进行投资决策时提供辅助和参考,双方对权利与义务均有严格约定。本公司研究报告仅提供给上述特定客户,并不面向公众发布。未经书面授权刊载或者转发的,本公司将采取维权措施追究其侵权责任。 证券市场是一个风险无时不在的市场。您在进行证券交易时存在赢利的可能,也存在亏损的风险。请您务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认真考虑是否进行证券交易。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免责声明 此报告旨为发给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证券”)的特定客户及其他专业人士。未经平安证券事先书面明文批准,不得更改或以任何方式传送、复印或派发此报告的材料、内容及其复印本予任何其他人。 此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平安证券认为可靠,但平安证券不能担保其准确性或完整性,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达观点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报告内容仅供参考。平安证券不对因使用此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而负上任何责任,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客户并不能仅依靠此报告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 平安证券可发出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本报告及该等报告反映编写分析员的不同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分析员于发出此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此报告所指的证券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跌可升。为免生疑问,此报告所载观点并不代表平安证券的立场。 平安证券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可能参与此报告所提及的发行商的投资银行业务或投资其发行的证券。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23版权所有。保留一切权利。 近期重点研究报告 【平安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N型技术驱动变革,一体化扩产与竞争加剧——光伏产业全景图 【平安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深度报告-他山之石系列报告(四):“投行+投资+投研”联动,探索大投行生态圈建设 【平安证券】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出海谋矿,落子全球 【平安证券】银行与金融科技行业深度报告-从AIGC看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中资美元债2023半年度策略:瞄准资本利得收益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权益基金风格策略系列报告之三:从重仓股静态超额收益看基金经理的选股表现 【平安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产业变革,机遇未尽 【平安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需求端蓬勃向上,产业链羽翼渐丰——储能产业全景图 【平安证券】医药行业深度报告-进口替代正当时,扬帆出海已可期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量化资产配置系列报告之一:资产配置理念变迁:从收益配置、风险配置到因子配置 【平安证券】电子行业深度报告-TMT全景图 面板篇:新技术激发面板新活力,产业链国产化值得关注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系列(一)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银行转债:转债市场的底仓品种 【平安证券】计算机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政策与技术共振,AIGC赋能千行百业释放价值潜能 【平安证券】半导体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硅”期已近,AI先行 【平安证券】电子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聚焦自主可控及创新 【平安证券】社会服务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关注暑期消费及政策变化,积极寻找困境反转 【平安证券】食品饮料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需求修复在途,筑底回升可期 【平安证券】建材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关注龙头变革,聚焦业绩成长 【平安证券】房地产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弱复苏中拥抱确定性 【平安证券】汽车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主航道上的变革之年 【平安证券】非银与金融科技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基本面持续向好,β属性助估值修复 【平安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重供给格局,掘金海风、N型电池及绿氢 【平安证券】生物医药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关注新治疗类别、中特估、器械等边际改善细分领域 【平安证券】国内宏观半年度报告-产能周期下的嬗变:2023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 【平安证券】策略半年度报告-2023年下半年海外与港股策略:花开有时 【平安证券】银行行业半年度策略报告-盈利筑底,攻守兼备 【平安证券】有色与新材料2023年中期策略:乘需求复苏之风,行国产替代之路 【平安证券】策略半年度报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 【平安证券】债券半年度报告-2023年下半年利率债策略:若政策符合预期,债市震荡偏多 【平安证券】债券半年度报告-2023年下半年信用策略:资产荒延续,且行且珍惜 【平安证券】基金半年度报告-周期温和修复,个基选股至上 【平安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陆风稳步前行,海风方兴未艾——风电产业全景图 【平安证券】前瞻性产业研究行业深度报告-金融“碳”索系列(四)碳关税:欧盟的碳价七伤拳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信用债打破刚兑的前世今生 (2023年版) 【平安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拿地收缩聚焦,热度分化加剧 【平安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动力电池强势依旧 ,电池材料大有可为——动力电池产业链全景图 【平安研粹】2023年6月市场观点 【平安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房地产业新发展模式探讨 【平安证券】非银与金融科技行业深度报告-股债融资双管齐下,券商多渠道夯实资本实力 【平安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物管回顾、趋势、格局探讨 【平安证券】电子行业深度报告-TMT全景图VR篇:苹果MR发布在即,关注VR产业链机会 【平安证券】有色与新材料行业深度报告-电子特气:半导体新周期将至,国产替代如火如荼 【平安证券】银行与金融科技行业深度报告-支付行业系列(一)总起篇:律回春渐,变革提速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中国财政制度与政策初探 【平安证券】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国内外光伏需求两旺,一体化扩产趋势加强 【平安证券】行业深度报告-前瞻性产业研究-挪威GPFG:长周期股权投资的魅力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关于公募REITs扩募的七问七答 【平安证券】房地产行业深度报告-从市场供需到房企成长,地产五大热点话题再探讨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权益基金风格策略系列报告之二:红利策略基金盘点 【平安证券】有色金属行业深度报告-新能源材料锂系列(三):新增产能再延,高成本支撑渐显,锂价修复启动 【平安证券】海外宏观深度报告-“日本启示录”系列(五):回望“安倍经济学 【平安证券】汽车行业深度报告-2023年上海车展复盘:战略单品集体亮相,自主崛起势不可挡 【平安证券】社会服务行业深度报告-新消费研究之咖啡系列报告八:“来势汹汹”的库迪vs稳步向前的瑞幸 【平安证券】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深度报告-商业模式起步,绿氢初试锋芒——氢能全景图(上)制氢篇 【平安证券】非银行金融行业深度报告-险资配置系列报告(二):资负双轮驱动,防范化解利差损风险 【平安证券】海外宏观深度报告- 两次美国“银行危机”的比较研究:我们从美国储贷危机中学到什么? 【平安证券】策略深度报告-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系列报告(一):三个视角来看本轮国企改革的价值重估 【平安证券】债券深度报告-2023年二季度信用策略报告:市场重回逼仄,建议适度骑乘 【平安证券】基金深度报告-权益基金风格策略系列报告之一:低估值优质国企持仓含量高的基金盘点 【平安研粹】2023年4月市场观点 【平安证券】国内宏观深度报告-2023年货币政策展望(三):再议核心CPI上行风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