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永安研究丨现实如红叶,预期如霜亦如幻

永安研究丨现实如红叶,预期如霜亦如幻

作者:微信公众号【永安期货】/ 发布时间:2020-11-03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永安期货《永安研究丨现实如红叶,预期如霜亦如幻》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展望四季度,经济复苏和宏观刺激政策双驱动很可能转为双强。尽管欧洲疫情二次爆发。不可逆的是,市场驱动的权重从宏观逐渐让渡到基本面,现实将比预期更重要,节奏将比趋势更重要。   需要注意的是,出口较好属于结构性错配,持续性与疫情相关;人民币持续升值利弊兼有;房地产长期趋弱,短期仍有赶工迹象。   观察各板块,我们认为基建仍将发力,制造业已经出现明显的复苏。   总体来讲,风险资产整体依然向好,但趋势性将减弱,而波动率进一步加大,相应地风险防控将摆放在第一位。 一 四季度,双驱动转强   在八月底时,我们提到九十月份可能出现双驱动双弱的情况,也就是“经济复苏驱动”面临季节性回落,“宏观宽松驱动”进入观察期。事实上,无论是风险资产价格还是经济数据,确实出现微乎回落。这并不代表双驱动会消失,甚至反向。展望四季度,我们认为双驱动将一起转强,不可否认,其力度远逊于二季度。 1.1经济复苏进程中   全球疫情依然严重,金砖国家除中国外、美国等一直处于高位,欧洲英法德等国甚至爆发二次高峰。最新消息,德法甚至二度封城,这造成全球股市持续走弱。庆幸的是,此次爆发以年轻人为主,致死率稍低,且多国疫苗即将推出。鉴于此,疫情“流感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仍有震动但边际递减,其冲击力相较春季的爆发而言远远不如。   无论是GDP还是制造业PMI,全球都依然处于复苏进程。即便疫情严重的欧元区,9月制造业PMI为54.4,好于前值53.7。从出口同比来看,主要经济体也从疫情低谷持续走好。其中最亮眼的中国出口已经持续为正。根据IMF预测,近期各国经济持续复苏,中国可能是唯一能够正增长的大型经济体,而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因基数效应更快。   中国制造业的引领作用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复苏情况也居翘首。从近期中国高层讲话可窥端倪,2020年GDP同比超过2%概率较大,如此可估算四季度GDP同比在5.3~6%之间,好于三季度表现。 1.2货币宽松依然保持   宏观刺激政策稍歇,但仅是力度下降,而非归零或收缩。美联储总负债三季度依然在缓慢攀升;其中6月底以来,美联储持有美国国债总计增幅为2965亿美元,平均740亿美元/月(如图4)。我们再次强调,美元指数尽管短期震荡不弱,受欧洲疫情等影响为主,其长期贬值周期远未结束,这与路径的复杂性并不矛盾。考虑到欧美财政政策仍将发力,尤其是美国天量的财政刺激计划。无论是1.8万亿还是2.4万亿美元,都是一个巨大的数字。美国大选牵动人心,但我们认为无论谁当选,美元指数都将继续承压下行。8月底时,因经济复苏及欧洲疫情爆发导致的美元指数企稳反弹,对风险资产构成压制,这种压制将在滔滔财政泡沫中逐渐淡去,并重新助推资产价格进入新的平台。   中国经济复苏良好,货币政策稳定。从社融同比增速有所下滑,但绝对量依然处于高位,同比值也较大。   从LPR的利率调控和MLF的总量调控可看出,LPR已经连续四个月没有下调利率,而MLF MLF有一定扩张,8-9月份增了5500亿元(如图6)。这体现了国内政策的精准导向。并不希望进一步降低利率来引起房地产“冲动”,又要确保实体企业有充足的流动性。前期“鹰派”表现使得央行留下的调控余地,开始逐渐发挥作用。 1.3财政刺激仍在路上,基建仍将托底   从PPP项目来看,截止9月,总入库量13097个(2019年底为12341个,增幅6.2%,后日期同),总投资额188648亿元(176327亿元,增幅7.1%),项目落地率69.90%(68.03%)。从数据来看,PPP尽管增速不大,但稳步推进中。   截止9月,专项债发放33651.87亿元,环比增4683亿元(图8)。根据专项债规模,到10月底之前将全部发放完毕。这些财政措施历经超长雨季和财政压力,即将在四季度集中发力,缓解资金紧张问题,深入各行各业。   仅就中国经济而言,财政政策积极有效也是延续了2019年以来的措施。中国政府并未因为疫情冲击而过度释放财政措施,依然将节奏控制住“可控范围”,这种“鹰派”的举措显然有利于长期可持续发展,并通过精准定向的措施让“纾困”流向它应该流向的地方。   市场曾对财政刺激抱有较强的预期。原因是,两会指出今年专项债将达3.5万亿元,叠加1万亿特别国债,根据2019年数据,线性推演今年“基建”必定大有可为。但9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累计同比勉强为正0.2%,及微观的资金趋紧现象,与本该“热烈”的景象差异较大。于是乎市场又开始技术性悲观,仿佛基建托底政策已经进入寒冬。   基建不及预期的因素有多方面,既有“精准滴灌”的指导,也有地方政府借新还旧、财政压力较大的因素,这导致无法配套资金,使得基建投资的放大性出现显著的下降。此外今年特殊形势下的防疫、民生等其他支出也在攀升。   但我们依然对基建不悲观,核心还是预期差。宏观政策调控与市场节奏并不完全契合,人心波动造成市场波动剧烈,从一个预期极端走向另一个预期极端,这需要理性看待宏观调控的连续性和持久性。基建不易过度乐观,更不必过度悲观,通常四季度往往是基建高峰期。 二 隐忧与扰动 2.1出口是阶段性内外结构错配   今年中国出口数据超预期,很快实现了正增长,且9月份当月同比9.9%,前值9.5%。与之表现迥异的是,其他国家皆为负增长,虽然负值正在收窄(图9)。众所周知,这是国外疫情爆发导致国外生产恢复受阻,而防疫与居家生活产生的大量国外订单,不得不转移到国内。以冰箱和微波炉为例,2020年出口数量明显较前几年上升(图10),9月份冰箱当月同比达58%,微波炉当月同比达32%。   世界工厂再次瞩目,彰显产业链和产能优势,也暗藏贸易摩擦隐忧。一方面,国际市场生产在逐渐恢复,转移订单将逐渐消退,而基数效用下,2021年出口将“数据性”惨淡;另一方面,大量出口在防疫期间积攒的贸易抵御情绪,随着疫情逐渐常态化,将逐渐释放出来,贸易摩擦很可能重燃。   中国还需要在技术层面提高竞争力,这样的贸易顺差才符合有质量发展的经济目标。希望看到出口服务贸易和高科技贸易等方面出现较好表现。 2.2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   由于疫情防控的差异化表现与亮丽的出口数据,即便美元指数震荡反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依然强劲上涨,一度达6.7。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处于升值周期。人民币汇率强势体现中国经济的竞争力,有助于吸引更多外资投资中国,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有利于进口贸易。短期来讲,不利于出口性贸易,观察远期NDF汇率,已经体现一定贬值预期(图11)。 2.3三条红线下的房地产   8月底,三条红线推出,代表政府进一步贯彻“房住不炒”的政策的最新动向。在三条红线影响下,房地产行业“供给侧政策”悄然拉开序幕。房企的理性应对措施,应是尽力去库存,降低杠杆。通过稳定推进新开工,加速已有项目完工,打折促销保障资金回款,不断去化土地库存,并减少购进土地。   从数据来看,土地购置面积累计同比在8月份就出现拐头,新开工累计同比依然在缓慢修复,施工保持较好状态。在经历初期的震动后,企业将把重心放在加速完工上,这有可能形成短期的赶工行为,并在建材的品种间价差上得到体现,如盘螺价差及房地产后周期商品去库。   考虑到棚户区安置化进入尾声,政府性托底力度显著下降为老旧小区改造等,年度来看,自2021年起房地产市场面临一定压力,但年内表现依然需要重视季节性因素。从长周期来看,房地产市场需求增量有限甚至负增长,未来将不足为奇。   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周期较长,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和影响力都很大,过度悲观解读房地产行业的调整,是与政策调控初衷符合的。改善性需求和刚需依然较大,房地产将处于长期高位震荡略弱运行。其长期偏弱与短期偏强并不矛盾。 三 焦点评论 3.1制造业复苏加速   与基建相关的挖掘机显著恢复,截止9月,挖掘机产量累计同比达31.2%(图12),主要企业挖掘机销量累计同比32%。据草根调研,相关机械制造企业订单仍爆满,10月份挖掘机有望实现单月销售同比48%以上,全年累计同比30%以上。   关注汽车家电,截止9月:汽车产量累计同比-6.1%,前值-9%;彩电累计同比5.4%,前值4.9%;空调累计同比-11.7%,前值--12%,都处于快速恢复中。 关注发电设备和电线电缆,截止9月,发电设备当月同比高达24.6%,前值14.4%;电力电缆8月同比6.63%,开始回落。这些行业一定程度体现了有色金属铜消费的疲软。 需要注意的是,汽车、空调和冰箱的库存同比依然较大,幸而同比值有所回落。 3.2关于通胀   中美CPI基本趋同,现阶段通胀压力并不大。一方面超量的流动性首先考虑债券市场和股权市场,或金融衍生品,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流入商品市场的必要性显著下降。另一方面疫情带来的需求减少,短期内在财政刺激的托底下,体现得并不显著,但随着政策逐渐常态化以及财政政策不可持续性,伴随全球卫生事件冲击波下人民收入下降,疫情中断造成的必需品需求,无论是能源还是农产品,缺了就是缺了,并不会像耐用品需求(汽车、家电、房地产等)那样能够补回来。   事实上,美联储将通胀目标设置为2%左右,是基于防止系统性通缩出现,而非通胀。9月美国核心CPI同比1.7%,平于前值,倘若该值继续下降,则需要重点关注美联储最新货币政策导向。 3.3关于大宗商品   对于大宗商品,宏观驱动力依然向上,然而边际递减,产业链供需矛盾权重将逐渐加大;买入持有躺赢,或者全品种上涨的景象将不再常见。这使得各商品的趋势性和波动率都会分化,原则上波动率会进一步加剧,而整体趋势性反而变弱,但整体价格重心仍有上升空间。   对于工业品,在生产端恢复更容易、需求端释放逐渐好转的情况下,库存去化将成为核心变量。建议不断买入低库存、大贴水的品种,卖出高库存、升水品种,降低绝对价格对估值的影响。从历史周期来看,现阶段工业品价格还远没达到“离谱”“极度偏高”的程度。   对于农产品,供应端的扰动逐渐加大,玉米、油脂、棉花、橡胶等持续几年的去库存,在今年拉尼娜气候的助推下,终于酝酿成足够优越的波动率,并在资金涌动中此起彼伏。 本文作者 永安期货知识产权声明和免责声明,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点击"在看",推荐给身边朋友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