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期研究:走进纯碱原料——原盐
(以下内容从光大期货《光期研究:走进纯碱原料——原盐》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走进纯碱原料——原盐 重要提示 本订阅号所涉及的期货研究信息仅供光大期货专业投资者客户参考,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期货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期货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期货的客户。 核心观点 ·原盐既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同时又可作为基本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纯碱、烧碱、氯酸钠、氯气、漂白粉等工业品。 ·盐业协会数据:十三五末期我国原盐产能和消费量分别为12000万吨、10460万吨,富余率超过10%。到2022年末我国原盐产能11094万吨,消费量11144万吨,富余率基本收平。 ·我国原盐长期处于净进口状态,且净进口量呈现震荡提升趋势。我国原盐进口主要来自于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区,而出口目的地则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2020年之前原盐价格走势相对平稳,2020年之后外部环境变化较快,原盐价格波动幅度扩大。近三年原盐价格最高年度波动幅度约130%,最低年度波动幅度也有17%。 ·原盐是纯碱的主要原料之一,同时也是生产烧碱的原料之一。纯碱和烧碱合称为“两碱”,二者不仅在上游原料存在高度重合,在下游多个行业如氧化铝、印染、洗涤等行业也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氨碱法纯碱原盐吨耗1.6吨左右,联碱法原盐吨耗约1.15~1.2吨左右;而每生产1吨烧碱需要消耗1.51吨原盐。 正文 大气中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的雨水含有弱酸性,在长时间的降水过程中会破坏岩石成分,从而导致岩石中氯、钠等元素分解。又由于氯和钠化学性质比较活跃,便会化合成氯化钠(NaCl,即盐的主要成分)并汇入江河湖海,因此地球上的盐主要分布在湖泊、大海中,形成人们所熟知的湖盐、海盐等。还有地壳运动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会将海水掩埋,从而形成井矿盐。 原盐,主要组分是氯化钠(NaCl)。它是指在盐田晒制的海盐及在天然盐湖或盐矿开采出的未经人工处理的湖盐或岩盐等的统称,夹杂有不溶性泥沙和可溶性的钙、镁盐类。原盐的分类方式较多。按工艺(开采来源)来划分,可分为海盐、池盐、矿盐、井盐、土盐等;按(加工后的)用途分有食盐(包括加碘盐)、渔业用盐、农牧业用盐、工业用盐、出口盐等。原盐既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同时又可作为基本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纯碱、烧碱、氯酸钠、氯气、漂白粉等工业品。 工业盐中含有大量亚硝酸钠等有害成分,人体误食可能会发生慢性中毒。它遇水成碱性,也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钠。相比之下,食盐成分相对纯净,日晒盐的NaCl含量最低也要保持91.2%以上,精制盐则要求97.2%以上的纯度。同时,食用盐的稳定性相较原盐也会更好。 原盐是盐化工的源头,也是生产纯碱、烧碱的重要原料,在盐化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原盐产能覆盖广泛,布局依靠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 我国盐资源覆盖地理面积大,但分布也非常不均衡。由于原盐生产受制于江海、湖泊、盐矿等自然资源,盐产能整体布局既广泛,又集中。“广泛”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覆盖面积大,除了少数几个省份没有原盐产能外,国内大多数省份都有原盐产能分布。“集中”则主要体现同一来源的原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聚集在江海、湖泊分布较为密集、或临近几个省份及地区。 我国湖盐产能分布从山西省往西直至新疆、西藏一带,世界第二的罗布泊盐湖和第三的青海盐湖,都是典型的湖盐代表。我国海盐则主要集中在辽宁往南直至江苏一带的沿海地区。四大产盐基地长芦盐区、辽东湾盐区、莱州湾盐区、淮盐产区便集中于此,除此之外,台湾、广东、海南等省份也分布少量海盐产能。井矿盐则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几个中部地区的省份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省份。其中,四川井矿盐产能最大,四川自贡地区井盐产量占全国井盐总产量的比例高达40%左右。 十三五期间,我国盐行业紧抓体制改革契机,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新动力,优化布局、提高核心竞争力。全行业也在贯彻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多个方面的成绩。到2022年末我国原盐产能11094万吨,较“十三五”初期下降2.21%,较“十二五”初期提升9.09%。 其中,海盐产能3590万吨,占比29.92%;井矿盐产能6730万吨,占比56.08%;湖盐产能1675万吨,占比13.96%。分地区来看,我国原盐地理分布与前文所述的湖盐、海盐、井矿盐地理位置高度一致,分布广泛,涉及中国几乎所有地理大区。 二、原盐产量逐年下降、行业过剩情况得到明显优化 2000年以来,我国原盐产量急速增长,2008年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高,而到了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原盐产量达到历史峰值7368万吨,此后稳步下降。2016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原盐产量呈现先降后升趋势,经历2018的低点之后,2019年我国原盐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再度提升至五年高点6700万吨。随后几年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环保政策对原盐开采工程的限制、企业生产节奏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原盐产量明显回落。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盐产量5360万吨,同比下降6%。 (注:从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起点标准由原来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 具体来看,山东、江苏、湖北、青海、四川、新疆、湖南等地区原盐产量长期位居前列。2022年山东省原盐产量718.5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江苏、湖北2022年原盐年产量均在490万吨以上,分别位列第二、第三。青海、四川、新疆三地年产均超过300万吨,湖南地区原盐年产量超过200万吨,河北、天津、重庆、云南、江西、安徽等地产量均超过100万吨。 在我国,原盐用于化工领域的比例近90%,其余消费领域则主要有食用盐、轻工业等。在化工领域,原盐是盐化工的源头,也是生产烧碱(NaOH)和纯碱(Na2CO3)(以下将烧碱和纯碱合称为“两碱”)的重要原料。而两碱作为原盐下游最重要的两大工业板块,其供需变化、行情走势都对原盐市场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工业盐还用于盐酸、氯气、氯化铵等化学品的生产,这部分便属于原盐下游轻工业的消费板块,又可称小工业盐,主要指两碱以外其它的工业盐。而其他消费板块则主要包含出口盐等。 与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产量数据相比,中国盐业协会数据样本含量覆盖面积更广。盐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三五末期我国原盐产量9640万吨,较十三五开局提升2%。我国长期以来原盐产能富余率较高,盐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三五末期我国原盐产能和消费量分别为12000万吨、10460万吨,富余率超过10%。2021至2022年行业产能小幅下降,同时消费量快速增长,原盐行业供需格局得到优化,产能富余率也大幅下降。 三、原盐净进口状态长期维持 2010年以来,我国原盐进口数量变化趋势没有明显规律,但总量却处于持续提升阶段。相比之下,我国原盐出口数量却表现为震荡下降趋势。2019年底之后全球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多个国际合作伙伴采取临时管控措施,进出口数量双双骤降。 2022年我国原盐进口数量943万吨,同比增幅87.43%,较2019年增加23.3%。2022年我国原盐出口数量71.33万吨,同比增速-7.22%,较2019年变化幅度不大。分地区来看,我国原盐进口主要来自于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区,而出口目的地则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我国原盐长期处于净进口状态,且净进口量整体呈现震荡提升趋势。进口量逐年攀升的主要因素在于国内原盐产量的持续下降、需求的持续提升。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盐的需求不断提升。而工业盐下游两碱行业年度产量稳步提升,带动原盐消耗量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原盐供给端却受到盐矿资源的开采限制、环保政策的制约等多方因素影响,产量逐年下降。供需两端的相反趋势导致进口量大幅攀升。与此同时,全球盐产量不断提升、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也大大限制了我国原盐出口数量。 四、原盐生产工艺及成本 原盐的生产方法较多,且通常根据盐矿种类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例如,沿海地区的海盐通常采用盐田日晒法生产,青海茶卡盐湖所产的湖盐会通过日晒法或沉积湖盐的开采来生产,云贵地区的岩盐则需要溶浸法开采,而四川自贡的井盐则需要从天然卤水中制取。 盐田日晒法主要用于海盐或湖盐的生产,分为四道工序:纳潮、制卤、结晶、收盐。此种工艺能够节约大量能源、生产成本也较低。缺点则是受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光照程度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另外,国内并非所有的海岸滩涂都能够修筑盐田,也并非一年四季都能够进行晾晒。因此,此种方法生产的原盐产量会随着日照程度的变化而波动,产出也相对不稳定,通常每年的3~11月才是合适晒盐的季节。 湖盐分为原生盐和再生盐,主要通过采掘法或日晒法生产。日晒法的工序与海盐非常类似,而采掘法则是经过长期蒸发之后,湖底沉淀了大量氯化钠,通过直接捞取便可获得。例如,我国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成干湖,盐分都浮在表面,利用采盐机或采盐船进行收取。此种工艺的大致流程主要是:剥离覆盖物、采盐、管道运输(或汽车输送)、洗涤和脱水、皮带机输送成品盐。 井矿盐的生产主要通过提取天然卤水的方法生产,整个流程分为采卤和制盐两道工序。提取天然卤的方法较多,包括但不限于提捞发、气举法、抽油采卤、自喷采卤等。若是在岩盐型矿区,则通常采用钻井水溶开采方法来进行开采。 五、原盐价格波动趋势 原盐价格走势受到宏观经济、能源价格、汇率、国家政策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同时还受成本、供需等内部基本面因素的影响。 过往几年我国原盐出厂价格(中间价)走势相对平稳,绝大多数时间处于200~300元/吨区间波动,但2020年之后原盐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加剧。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等因素影响,我国原盐出厂均价在2020年一季度开始明显下跌,年中跌至近几年的最低水平208元/吨,年底小幅回升。之后半年时间均维持250元/吨附近宽幅波动。2021年下半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国内“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能耗双控力度加强、大宗商品整体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国内原盐出厂均价大幅上涨,11月底最高涨至561元/吨,较年初上涨128.98%,较2020年同期上涨131.82%。2022年初国内原盐出厂均价延续了2021年末的高点,但在二季度出现明显下滑,随后弱势波动直至年末。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原盐出厂均价407元/吨,较年初下跌16.94%。2023年1~2月国内原盐价格延续去年年末偏弱运行的状态。但3月之后,受进口原盐冲击、下游压价采购、商品市场整体走弱等因素影响,原盐价格明显下挫。截至2023年6月20日,国内原盐出厂平均价格已跌至296元/吨,较年初跌幅111元/吨,跌幅27.27%。 六、原盐和“两碱”(纯碱)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在纯碱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原盐。这里的原盐指的是工业盐,即原盐中按用途分类的其中一类。由于我国存在多种纯碱生产工艺,每种工艺所消耗的原盐数量也不同,通常来说,氨碱法纯碱原盐吨耗1.6吨左右,而联碱法原盐吨耗约1.15~1.2吨。 同为“两碱”中的烧碱同样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它和纯碱不仅在上游原料存在高度重合,在下游多个行业如氧化铝、印染、洗涤等行业也存在相互替代关系。通常每生产1吨烧碱需要消耗1.51吨原盐。 根据统计局产量数据,2022年我国烧碱(折百)和纯碱的产量分别为3981万吨、2920万吨,按照2022年纯碱氨碱法和联碱法产能占比43%和51%计算,那么烧碱和纯碱2022年消耗原盐量分别为6010万吨和3796万吨,这也意味两碱行业去年全年盐耗总量高达9800万吨以上,而原盐的整体消费量也可能在11100万吨以上。这样的消费数据与前文盐业协会的产量数据匹配度更高。 2001年以来我国便开始着手盐业的体制改革,直至2017年1月1日起,《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针对食盐销售、定价机制、储备体系以及工业盐运销管理进行改革。其中,在工业盐运销管理方面,《方案》取消各地自行设立的两碱工业盐备案制和准运证制度,取消对小工业盐及盐产品进入市场的各类限制,放开小工业盐及盐产品市场和价格,旨在废止盐业专营。 盐改后,我国工业用盐市场化程度有所提升。但受制于我国原盐分布广泛、盐化工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分散等因素,各地区盐企报价、对客户群体定价模式、销售运输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单从原盐价格向纯碱传导,很难统一纯碱的具体成本标准。尽管如此,原盐作为纯碱的主要原料之一,大致占据了其10%~25%(氨碱法)、15%~20%(联碱法)的成本比例。 市场上较为普遍的计算方法是用原盐价格乘以纯碱的原盐吨耗量,便可以得出纯碱成本中原盐所分摊的具体额度。例如,目前国内原盐出厂均价约300元/吨,氨碱法纯碱吨耗原盐量1.6吨,则生产一吨纯碱所需要的原盐单项成本即为300元/吨×1.6吨=480元/吨,占当前国内氨碱法成本1636元/吨的比例约为29.33%。但若按照西北地区原盐出厂价170元/吨计算,则氨碱法纯碱的原盐原料成本便降为272元/吨,占当前氨碱总成本的比例仅有16.63%。同理,联碱法所得结论也类似,由此可见,原盐价格对于纯碱成本的影响,受不同地区报价差异、定价方式等影响差别较大,且难以统一和量化。在不了解原盐企业向纯碱企业(或烧碱等其他盐化工下游行业)销售原盐的周期、运输方式、定价模式、地区价差、折扣等具体信息的情况下,测算原料成本或偏离真实情况。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期货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期货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期货研究所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期货研究”、与光大期货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期货研究所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期货有限公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尽管本订阅号所包含的信息是我们于发布之时从我们认为可靠的渠道获得,但我公司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其中的资料、意见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期货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期货有限公司已发布的完整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光大期货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期货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期货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期货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END
走进纯碱原料——原盐 重要提示 本订阅号所涉及的期货研究信息仅供光大期货专业投资者客户参考,用作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和研究观点的沟通交流。非光大期货专业投资者客户,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光大期货不会因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光大期货的客户。 核心观点 ·原盐既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同时又可作为基本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纯碱、烧碱、氯酸钠、氯气、漂白粉等工业品。 ·盐业协会数据:十三五末期我国原盐产能和消费量分别为12000万吨、10460万吨,富余率超过10%。到2022年末我国原盐产能11094万吨,消费量11144万吨,富余率基本收平。 ·我国原盐长期处于净进口状态,且净进口量呈现震荡提升趋势。我国原盐进口主要来自于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区,而出口目的地则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2020年之前原盐价格走势相对平稳,2020年之后外部环境变化较快,原盐价格波动幅度扩大。近三年原盐价格最高年度波动幅度约130%,最低年度波动幅度也有17%。 ·原盐是纯碱的主要原料之一,同时也是生产烧碱的原料之一。纯碱和烧碱合称为“两碱”,二者不仅在上游原料存在高度重合,在下游多个行业如氧化铝、印染、洗涤等行业也存在相互替代关系。 ·氨碱法纯碱原盐吨耗1.6吨左右,联碱法原盐吨耗约1.15~1.2吨左右;而每生产1吨烧碱需要消耗1.51吨原盐。 正文 大气中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的雨水含有弱酸性,在长时间的降水过程中会破坏岩石成分,从而导致岩石中氯、钠等元素分解。又由于氯和钠化学性质比较活跃,便会化合成氯化钠(NaCl,即盐的主要成分)并汇入江河湖海,因此地球上的盐主要分布在湖泊、大海中,形成人们所熟知的湖盐、海盐等。还有地壳运动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会将海水掩埋,从而形成井矿盐。 原盐,主要组分是氯化钠(NaCl)。它是指在盐田晒制的海盐及在天然盐湖或盐矿开采出的未经人工处理的湖盐或岩盐等的统称,夹杂有不溶性泥沙和可溶性的钙、镁盐类。原盐的分类方式较多。按工艺(开采来源)来划分,可分为海盐、池盐、矿盐、井盐、土盐等;按(加工后的)用途分有食盐(包括加碘盐)、渔业用盐、农牧业用盐、工业用盐、出口盐等。原盐既是人们生活必需品,同时又可作为基本的化工原料,用于生产纯碱、烧碱、氯酸钠、氯气、漂白粉等工业品。 工业盐中含有大量亚硝酸钠等有害成分,人体误食可能会发生慢性中毒。它遇水成碱性,也容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硝酸钠。相比之下,食盐成分相对纯净,日晒盐的NaCl含量最低也要保持91.2%以上,精制盐则要求97.2%以上的纯度。同时,食用盐的稳定性相较原盐也会更好。 原盐是盐化工的源头,也是生产纯碱、烧碱的重要原料,在盐化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原盐产能覆盖广泛,布局依靠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 我国盐资源覆盖地理面积大,但分布也非常不均衡。由于原盐生产受制于江海、湖泊、盐矿等自然资源,盐产能整体布局既广泛,又集中。“广泛”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覆盖面积大,除了少数几个省份没有原盐产能外,国内大多数省份都有原盐产能分布。“集中”则主要体现同一来源的原盐分布相对集中,主要聚集在江海、湖泊分布较为密集、或临近几个省份及地区。 我国湖盐产能分布从山西省往西直至新疆、西藏一带,世界第二的罗布泊盐湖和第三的青海盐湖,都是典型的湖盐代表。我国海盐则主要集中在辽宁往南直至江苏一带的沿海地区。四大产盐基地长芦盐区、辽东湾盐区、莱州湾盐区、淮盐产区便集中于此,除此之外,台湾、广东、海南等省份也分布少量海盐产能。井矿盐则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几个中部地区的省份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云南等省份。其中,四川井矿盐产能最大,四川自贡地区井盐产量占全国井盐总产量的比例高达40%左右。 十三五期间,我国盐行业紧抓体制改革契机,主动适应供给侧改革的新常态、新动力,优化布局、提高核心竞争力。全行业也在贯彻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多个方面的成绩。到2022年末我国原盐产能11094万吨,较“十三五”初期下降2.21%,较“十二五”初期提升9.09%。 其中,海盐产能3590万吨,占比29.92%;井矿盐产能6730万吨,占比56.08%;湖盐产能1675万吨,占比13.96%。分地区来看,我国原盐地理分布与前文所述的湖盐、海盐、井矿盐地理位置高度一致,分布广泛,涉及中国几乎所有地理大区。 二、原盐产量逐年下降、行业过剩情况得到明显优化 2000年以来,我国原盐产量急速增长,2008年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高,而到了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原盐产量达到历史峰值7368万吨,此后稳步下降。2016年供给侧改革之后原盐产量呈现先降后升趋势,经历2018的低点之后,2019年我国原盐产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再度提升至五年高点6700万吨。随后几年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环保政策对原盐开采工程的限制、企业生产节奏下降等因素影响下,原盐产量明显回落。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盐产量5360万吨,同比下降6%。 (注:从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起点标准由原来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 具体来看,山东、江苏、湖北、青海、四川、新疆、湖南等地区原盐产量长期位居前列。2022年山东省原盐产量718.5万吨,位居全国第一。江苏、湖北2022年原盐年产量均在490万吨以上,分别位列第二、第三。青海、四川、新疆三地年产均超过300万吨,湖南地区原盐年产量超过200万吨,河北、天津、重庆、云南、江西、安徽等地产量均超过100万吨。 在我国,原盐用于化工领域的比例近90%,其余消费领域则主要有食用盐、轻工业等。在化工领域,原盐是盐化工的源头,也是生产烧碱(NaOH)和纯碱(Na2CO3)(以下将烧碱和纯碱合称为“两碱”)的重要原料。而两碱作为原盐下游最重要的两大工业板块,其供需变化、行情走势都对原盐市场起到关键的影响作用。除此之外,工业盐还用于盐酸、氯气、氯化铵等化学品的生产,这部分便属于原盐下游轻工业的消费板块,又可称小工业盐,主要指两碱以外其它的工业盐。而其他消费板块则主要包含出口盐等。 与国家统计局规模以上产量数据相比,中国盐业协会数据样本含量覆盖面积更广。盐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三五末期我国原盐产量9640万吨,较十三五开局提升2%。我国长期以来原盐产能富余率较高,盐业协会数据显示十三五末期我国原盐产能和消费量分别为12000万吨、10460万吨,富余率超过10%。2021至2022年行业产能小幅下降,同时消费量快速增长,原盐行业供需格局得到优化,产能富余率也大幅下降。 三、原盐净进口状态长期维持 2010年以来,我国原盐进口数量变化趋势没有明显规律,但总量却处于持续提升阶段。相比之下,我国原盐出口数量却表现为震荡下降趋势。2019年底之后全球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多个国际合作伙伴采取临时管控措施,进出口数量双双骤降。 2022年我国原盐进口数量943万吨,同比增幅87.43%,较2019年增加23.3%。2022年我国原盐出口数量71.33万吨,同比增速-7.22%,较2019年变化幅度不大。分地区来看,我国原盐进口主要来自于印度、澳大利亚、墨西哥等地区,而出口目的地则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我国原盐长期处于净进口状态,且净进口量整体呈现震荡提升趋势。进口量逐年攀升的主要因素在于国内原盐产量的持续下降、需求的持续提升。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盐的需求不断提升。而工业盐下游两碱行业年度产量稳步提升,带动原盐消耗量持续提升。与此同时原盐供给端却受到盐矿资源的开采限制、环保政策的制约等多方因素影响,产量逐年下降。供需两端的相反趋势导致进口量大幅攀升。与此同时,全球盐产量不断提升、国际市场需求减弱等因素也大大限制了我国原盐出口数量。 四、原盐生产工艺及成本 原盐的生产方法较多,且通常根据盐矿种类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生产工艺。例如,沿海地区的海盐通常采用盐田日晒法生产,青海茶卡盐湖所产的湖盐会通过日晒法或沉积湖盐的开采来生产,云贵地区的岩盐则需要溶浸法开采,而四川自贡的井盐则需要从天然卤水中制取。 盐田日晒法主要用于海盐或湖盐的生产,分为四道工序:纳潮、制卤、结晶、收盐。此种工艺能够节约大量能源、生产成本也较低。缺点则是受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光照程度等不可控因素影响较大。另外,国内并非所有的海岸滩涂都能够修筑盐田,也并非一年四季都能够进行晾晒。因此,此种方法生产的原盐产量会随着日照程度的变化而波动,产出也相对不稳定,通常每年的3~11月才是合适晒盐的季节。 湖盐分为原生盐和再生盐,主要通过采掘法或日晒法生产。日晒法的工序与海盐非常类似,而采掘法则是经过长期蒸发之后,湖底沉淀了大量氯化钠,通过直接捞取便可获得。例如,我国柴达木盆地的盐湖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形成干湖,盐分都浮在表面,利用采盐机或采盐船进行收取。此种工艺的大致流程主要是:剥离覆盖物、采盐、管道运输(或汽车输送)、洗涤和脱水、皮带机输送成品盐。 井矿盐的生产主要通过提取天然卤水的方法生产,整个流程分为采卤和制盐两道工序。提取天然卤的方法较多,包括但不限于提捞发、气举法、抽油采卤、自喷采卤等。若是在岩盐型矿区,则通常采用钻井水溶开采方法来进行开采。 五、原盐价格波动趋势 原盐价格走势受到宏观经济、能源价格、汇率、国家政策等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同时还受成本、供需等内部基本面因素的影响。 过往几年我国原盐出厂价格(中间价)走势相对平稳,绝大多数时间处于200~300元/吨区间波动,但2020年之后原盐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加剧。受全球公共卫生事件、国际商品市场剧烈波动等因素影响,我国原盐出厂均价在2020年一季度开始明显下跌,年中跌至近几年的最低水平208元/吨,年底小幅回升。之后半年时间均维持250元/吨附近宽幅波动。2021年下半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国内“碳达峰”、“碳中和”以及能耗双控力度加强、大宗商品整体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国内原盐出厂均价大幅上涨,11月底最高涨至561元/吨,较年初上涨128.98%,较2020年同期上涨131.82%。2022年初国内原盐出厂均价延续了2021年末的高点,但在二季度出现明显下滑,随后弱势波动直至年末。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原盐出厂均价407元/吨,较年初下跌16.94%。2023年1~2月国内原盐价格延续去年年末偏弱运行的状态。但3月之后,受进口原盐冲击、下游压价采购、商品市场整体走弱等因素影响,原盐价格明显下挫。截至2023年6月20日,国内原盐出厂平均价格已跌至296元/吨,较年初跌幅111元/吨,跌幅27.27%。 六、原盐和“两碱”(纯碱)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在纯碱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原盐。这里的原盐指的是工业盐,即原盐中按用途分类的其中一类。由于我国存在多种纯碱生产工艺,每种工艺所消耗的原盐数量也不同,通常来说,氨碱法纯碱原盐吨耗1.6吨左右,而联碱法原盐吨耗约1.15~1.2吨。 同为“两碱”中的烧碱同样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它和纯碱不仅在上游原料存在高度重合,在下游多个行业如氧化铝、印染、洗涤等行业也存在相互替代关系。通常每生产1吨烧碱需要消耗1.51吨原盐。 根据统计局产量数据,2022年我国烧碱(折百)和纯碱的产量分别为3981万吨、2920万吨,按照2022年纯碱氨碱法和联碱法产能占比43%和51%计算,那么烧碱和纯碱2022年消耗原盐量分别为6010万吨和3796万吨,这也意味两碱行业去年全年盐耗总量高达9800万吨以上,而原盐的整体消费量也可能在11100万吨以上。这样的消费数据与前文盐业协会的产量数据匹配度更高。 2001年以来我国便开始着手盐业的体制改革,直至2017年1月1日起,《盐业体制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针对食盐销售、定价机制、储备体系以及工业盐运销管理进行改革。其中,在工业盐运销管理方面,《方案》取消各地自行设立的两碱工业盐备案制和准运证制度,取消对小工业盐及盐产品进入市场的各类限制,放开小工业盐及盐产品市场和价格,旨在废止盐业专营。 盐改后,我国工业用盐市场化程度有所提升。但受制于我国原盐分布广泛、盐化工企业规模偏小、发展分散等因素,各地区盐企报价、对客户群体定价模式、销售运输体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单从原盐价格向纯碱传导,很难统一纯碱的具体成本标准。尽管如此,原盐作为纯碱的主要原料之一,大致占据了其10%~25%(氨碱法)、15%~20%(联碱法)的成本比例。 市场上较为普遍的计算方法是用原盐价格乘以纯碱的原盐吨耗量,便可以得出纯碱成本中原盐所分摊的具体额度。例如,目前国内原盐出厂均价约300元/吨,氨碱法纯碱吨耗原盐量1.6吨,则生产一吨纯碱所需要的原盐单项成本即为300元/吨×1.6吨=480元/吨,占当前国内氨碱法成本1636元/吨的比例约为29.33%。但若按照西北地区原盐出厂价170元/吨计算,则氨碱法纯碱的原盐原料成本便降为272元/吨,占当前氨碱总成本的比例仅有16.63%。同理,联碱法所得结论也类似,由此可见,原盐价格对于纯碱成本的影响,受不同地区报价差异、定价方式等影响差别较大,且难以统一和量化。在不了解原盐企业向纯碱企业(或烧碱等其他盐化工下游行业)销售原盐的周期、运输方式、定价模式、地区价差、折扣等具体信息的情况下,测算原料成本或偏离真实情况。 免责声明 本订阅号是光大期货有限公司研究所(以下简称“光大期货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唯一订阅号。其他任何以光大期货研究所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光大期货研究”、与光大期货研究所品牌名称等相关信息的订阅号均不是光大期货研究所的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所刊载的信息均基于光大期货有限公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仅供在新媒体形势下研究信息、研究观点的及时沟通交流,尽管本订阅号所包含的信息是我们于发布之时从我们认为可靠的渠道获得,但我公司对本订阅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其中的资料、意见等均反映相关研究报告初次发布当日的判断,可能需随时进行调整,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的义务。如需了解详细的期货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光大期货有限公司已发布的完整研究报告。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任何投资者不应将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作为投资决策依据,订阅者应当充分了解各类投资风险,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光大期货有限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归光大期货有限公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光大期货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光大期货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END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