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深度 | 祥鑫科技(002965.SZ):深耕冲压模具与结构件,多线布局加速兑现【民生电新&汽车】
(以下内容从民生证券《公司深度 | 祥鑫科技(002965.SZ):深耕冲压模具与结构件,多线布局加速兑现【民生电新&汽车】》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深耕冲压模具与结构件,多线布局加速兑现 报告摘要 ■ 精密模具和结构件龙头厂商,布局新能源实现跨越增长。公司以五金件加工起家,借力新能源汽车迈入快车道。公司以模具为本,不断拓宽下游产品序列,目前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光伏储能结构件三大行业。自2021年后公司业绩增速加快,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4.77亿元提升至42.89亿元。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增300.38%,转型增效成效显著。2023Q1公司营业收入11.49亿元,归母净利润0.82亿元,水平远超去年一季度。 ■ 汽车+储能双轮驱动,结构件市场迎来高增长。1)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车身结构件需求旺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态势,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25%。新能源汽车约 60%的金属零部件采用冲压件,单车价值量较高,预计23-25年中国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526.71亿元、647.23亿元和795.09亿元,全球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812.69亿元、1049.85亿元和1362.37亿元。2)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成长。动力电池行业未来长期仍将拥有较高增速,电池箱体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之一也将同步受益,预计中国23-25年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为401.73亿元、502.16亿元和627.7亿元。3)加码光伏和储能领域,拉动结构件市场需求。全球光伏和新型储能装机量逐年增长,未来光储结构件需求将迎来高增,为公司带来新机会。 ■ 产能持续扩张,新签订单助力构筑客户壁垒。公司深耕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研发创新,产能持续扩张。公司自主研发各项模具设计开发技术,具备较强加工和冲压实力,现有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18万台,汽车结构件115000万台,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35万台;全部在建及拟建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35万台,汽车结构件57850万台,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192.5万台。新能源领域新签订单大幅增加,订单陆续落地助力公司业绩增长。截至2023年4月末,基于现有及目前规划产能签订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光伏及储能逆变器产品意向性订单金额分别约为45亿元、99亿元、15亿元。 ■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82.77/115.02/140.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92/9.45/12.59亿元,2023年6月21日股价对应23-25年市盈率分别为15、10、7倍。考虑到公司深耕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重点布局新能源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及光储设备等,未来需求继续释放,成长空间广阔,维持“推荐”评级。 ■ 风险提示:1)下游客户销量不及预期。2)市场竞争风险。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4)新增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1 精密模具和结构件龙头厂商,布局新能源实现跨越增长 1.1 模具和结构件专业户,重点发力新能源市场 公司五金件加工起家,借力新能源汽车迈入快车道。2004年,公司成立,从事打印复印机等五金件加工,收获东芝等办公设备知名厂商的认可。2008年公司发展汽车冲压模具技术,成为知名出口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2015年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其后加入广汽埃安、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等国内厂商的汽车供应链。2019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21年公司设立祥鑫科技(墨西哥)有限公司,开启全球产能布局步伐。 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子公司显示业务分布。公司现实际控制人为陈荣、谢祥娃夫妻。截至2023年3月30日,陈荣、谢祥娃分别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21.43%、16.44%,并通过崇辉投资与昌辉投资间接持有部分股票。公司拥有多家子公司,分别提供冲压模具、金属结构件、轻量化车身结构件等,覆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产业集群。 股权激励加速公司扩展步伐。2021年11月,公司实施首轮股权激励计划,向副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共69人,授予限制性股票合计320万股,占草案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1.5亿股的2.12%,首次授予290万股,授予价格12.86元/股。该期股权激励要求 2021-2023年营收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20的15%/35%/65%,或2021-2022年及2021-2023年累计营收分别不低于2020年的2.5/4.15倍。 高管团队简单稳定。公司高管团队共4人,谢祥娃为总经理,副总经理谢洪鑫为实际控制人兼总经理谢祥娃的弟弟。自公司创始以来,高管团队陪伴公司不断成长,团队结构较为稳定。 1.2 以模具为本,不断拓宽下游产品序列 产品矩阵丰富,覆盖三大行业。公司产品主要包含新能源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燃油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储能设备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通信设备及其他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公司以模具为本,不断拓宽下游产品序列,目前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光伏储能结构件三大行业。 1.3 财务分析:22年营收净利双双增长,盈利能力改善 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公司业绩自2021年后明显增速,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4.78亿元提升至42.89亿元,四年复合增长率31%。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300.38%,转型增效成效显著。2023Q1营业收入11.49亿元,归母净利润0.82亿元,水平远超去年一季度。 毛利率逐步回升,盈利能力转好。2021年盈利水平较低主要由于当期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公司主要原材料钢材、铝材平均采购单价较上年分别上涨 33.09%和 29.12%,由于受合同签订周期等因素影响,原材料价格向下游客户的传导通常情况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时毛利率会有所下降。2022和2023年Q1,公司积极转型,加速新能源赛道布局,提高产能利用率,毛利率自16.45%提升至18.51%,净利率自2.70%提升至7.18%,盈利水平逐渐回升。 费用进一步优化,加大研发投入,费用管理水平领先于行业。公司销售费用率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后保持在1%左右水平。同时,公司不断提高研发投入,20/21/22年研发费用率为4.14%/4.03%/3.89%。2022年公司合计费用率9.92%,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占比0.79%/4.91%/3.89%/0.32%,费用水平较低。相较同行业公司的费用水平,管理优势明显。 汽车制造业收入占主导。公司汽车类营收占比逐年提升,计算机通信收入占比逐年下降。20/21/22年汽车行业营收占比62.71%/68.53%/77.20%,成本占比60.93%/67.85%/76.47%。20/21/22年计算机通信营收占比17.56%/10.65%/3.06%,成本占比18.52%/10.99%/3.40%。 2022年公司ROE水平回升,偿债能力良好。公司2018-2021年ROE不断下跌至谷底,2022年回升至12.3%,2023Q1的ROE为2.96%,回归至行业平均水平。2021-2023Q1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1.08%/50.51%/49.34%,公司近两年资产负债率较为稳定,财务风险处于相对可控的范围之内,能够兼顾发展速度与稳定。 2 汽车+储能双轮驱动,结构件市场迎来高增长 2.1 新能源汽车赛道高景气,引领产业链高增长 2.1.1 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车身结构件需求旺盛 政策支持汽车冲压件发展,加快推进新能源上游行业健康发展。2023年2月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文提到要深入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提升整车规模和竞争力、全产业链条供给能力和特色优势零部件产业竞争力。2022年9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中,明确指出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内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额外一年的购置税的税免,拉动新能源汽车冲压件的销量的增长动力。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明确四点基本原则,包括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协调推进和开放发展,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促使汽车冲压件从消费端上单车价值量,渗透率的提升。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为8762万辆,同比增加3%,随着全球新能源化转型进程加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提升。2016-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由92.6万辆增长至1059万辆, 2022年同比增长62.17%。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逐年攀升,由2016年的0.99%增长至2022年的12.09%。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702万辆,同比增长3.60%。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52万辆,2022年销量为689万辆,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达65%,销量连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冲压件单车价值量可达 0.5-0.8 万元。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汽车冲压件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测算威唐工业2020年冲压件单价为9.8元/件,而汽车平均每辆车包含1000-1500余个冲压件,测算得出冲压件单车配套价值量为0.98-1.47万元,考虑各企业生产的冲压件差距,所以假设单车所需冲压件价值约1万元左右。根据祥鑫科技招股说明书,新能源汽车约60%金属零部件采用冲压件,据此假设冲压件单车价值量约为0.6万元。经测算,23-25年中国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526.71亿元、647.23亿元和795.09亿元,全球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812.69亿元、1049.85亿元和1362.37亿元。 2.1.2 受益动力电池装机量提升,电池箱体业务稳定增长 动力电池箱体作为电池模块的骨架,是保证电池模块稳定工作和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源,动力电池产品包括箱体上盖、托盘、端板、液冷板、底护板等金属结构,电池箱体是电池的承载体,起到保护、支撑、抗机械冲击及防水防尘的作用。从总体上来看,动力电池箱体在整车整备质量中占比为18%~30%。以特斯拉Model3为例,电池Pack各主要部件中,电芯本体质量最大,占比62.8%,其次为Pack下箱体,占比6.2%,模组壳体及支架占比12.3%,BMS等部件集成系统占11.1%。 动力电池箱体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衍生带来的一个全新赛道,目前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动力电池箱体行业前期投入高,作为安全组件对电池箱OEM认证壁垒高,且对材料、型材的焊接工艺及表面清洁度的认证壁垒高,使得进入动力电池箱体行业具有技术、资金壁垒,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箱体领域主要的上市公司为凌云股份、和胜股份、敏实集团、华达科技、祥鑫科技等。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成长。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动力电池销量由2019年Q1的6.79GWh增长到2023年Q1的44.33GWh,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6%。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由2019年的51.56 GWh增长到2022年的294.65GWh,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9%。在技术进步及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提升等因素的推动下,预计动力电池行业未来长期仍将拥有较高增速,动力电池箱体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之一也将同步受益,获得较为可观的市场空间提升。 动力电池箱体单车价值量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产量与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也将带动产业链实现高速增长。其中动力电池箱体与车配套比例是1:1,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直接拉动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的配套量。假设动力电池箱体单车配套价值量为4500元,中国23-25年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为401.73亿元、502.16亿元和627.7亿元。 2.2 加码光伏和储能领域,拉动结构件市场需求 2.2.1 光储一体化注入新动力,助力储能结构件高增长 全球光伏行业迅猛发展,装机量持续提升。全球光伏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2013年全球光伏行业累计装机量共38GWp,至2022年已经增长至240GWp,总量较2021年增长37.14%。增量方面,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年新增量达到228.5GW,相较2021年的228.5GW增长53.44%,增长迅速。TrendForce预计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量达350.6GW,同比增长53.4%,2023年有望成为另一个光伏“繁荣年”。 中国光伏行业表现亮眼,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增幅较大。2022年光伏累计装机量393.39GW,同比增长28.56%,其中光伏地面电站累计装机量234.78GW,较去年增加36.3GW,光伏分布式累计装机量共158.61GW,较去年增加51.1GW。从历年光伏新增装机量来看,2022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为87.40GW,约为2021新增量的1.5倍,成为历年新增装机规模最大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4月,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为48.31GW,同比增长186.20%,CPIA曾预测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95GW -120GW,若按照1-4月装机量推算,2023年全年装机规模有望超预期。 光伏逆变器市场随光伏行业不断扩张,需求持续强劲。光伏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的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2022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为256.7GW,同比增长22.01%。据Frost&Sullivan预计,到2026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将达到579.3GW。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2021年中国光伏逆变器TOP15上市企业共出货110.36GW,占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52%。其中,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占据前三,全球出货量分别为47 GW /14.4 GW /12GW。 结构件为光伏逆变器中成本最高的部件。光伏逆变器由电子元器件(电感、半导体器件、电容、PCB线路板、连接器、集成电路、变压器)、结构件和其他部分构成,其中结构件占比27.60%,是光伏逆变器中成本最高的部分。在光伏逆变器市场不断扩张的背景下,结构件也将拥有新的增量市场。 “光储一体化”助力新型储能系统装机量增长,供应商格局平分秋色。“光储一体化”背景下,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系统装机量为45.75GW,同比增长80.4%;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系统装机量为13.08GW,同比增长128.2%,高速增长。供应商方面,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阳光电源占据2022年我国系统供应商的前三甲,分别出货3.97GW/3.1GW/2.79 GW,总体呈现平分秋色的态势。预计 2025 年,全球及我国新型储能年度新增装机或分别超过 40GW、10GW,有望达到 75GW、21GW。 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按照保守估计23-25年全球光伏逆变器新增装机量增长率为12%、11%、11%,得出23-25年分别为255.58 GWh、283.70GWh和314.91 GWh,按照单价0.5元/W,可以预测23-25年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预计127.79亿元、141.85亿元及157.45亿元。 3 产能持续扩张,新签订单助力构筑客户壁垒 3.1 技术和品质优势突出,产能扩张步入高峰期 3.1.1 致力于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公司深耕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研发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公司自主研发了模块化模具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模具制造技术等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开发、智能化大型复杂模具设计、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等前沿技术研究项目。熟练掌握了高性能数控铣削加工技术、翻孔内攻牙技术、整体冲压成型技术、多工步级进冲压技术等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储能、光伏、通信、办公设备等领域。 拥有行业领先技术,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针对汽车制造中冲压零部件模型,公司将模具制造分为五个团队。各团队工通过明确产品配套分工,确保客户在多个方面的需求能够及时满足。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超高强度钢板和铝镁合金模具成型技术、自冲铆接(SPR)技术、热融自攻丝技术(FDS)技术、拼焊板技术、CAE模拟仿真技术等,能够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汽车轻量化和电池箱体解决方案。 动力电池箱壳体工艺以铝挤压和冲压为主。公司掌握的CTP动力电池箱体连接技术,已成为行业主流。目前车企普遍使用铝挤出型材、采用搅拌摩擦焊工艺成型下箱体底板,与4块侧板焊接成型为下箱体总成。对比钢制电池箱体能减重30%以上,对比铝压铸电池箱体而言能成型尺寸更大的电池箱体,适应较大的车型。铝型材成本较低,能提供较大的强度及刚性。 加大工艺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研发费用,从2017年度的4316.01万元提高到2022年度的16707.06万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31.09%,2019-2022年间研发人员数量从158增加至307人。同时祥鑫科技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有利于公司抓住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机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目标成为客户的核心供应商,提供集成化、平台化的产品。 3.1.2 募投项目顺利推进,产能持续扩张 全力推进募投项目,为产能扩张提供资金动力。公司于 5月9日拟募集资金约 17.68 亿元用于“东莞储能、光伏逆变器及动力电池箱体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广州新能源车身结构件及动力电池箱体产线建设项目”、“常熟动力电池箱体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宜宾动力电池箱体生产基地扩建项目”。 祥鑫科技在东莞、广州、常熟、天津、宁波、宜宾、墨西哥蒙特雷等地区拥有生产基地。其中现有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18万台,汽车结构件11500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35万套;全部在建及拟建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35万台,汽车结构件5785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192.5万套。 3.2 构筑优质客户资源壁垒,头部客户陆续放量 3.2.1 持续稳定获得客户订单,强化客户壁垒 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订单持续稳定。公司抓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和光伏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已经与广汽集团、比亚迪、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华为、ENPHASE 等全球众多知名客户建立了合作,已取得客户供应商认证,多款产品已实现量产供货。 新能源领域新签订单大幅增加,订单陆续落地助力公司业绩增长。截至2023年4月末,基于现有及目前规划产能签订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光伏及储能逆变器产品意向性订单金额分别约为45亿元、99亿元、15亿元,预计在未来1-7年逐步实现销售收入(统计口径为与客户签订合作协议或已取得中标或定点通知的项目)。从现有产能收入结构来看,祥鑫科技产能收入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箱两个领域,占比超88%。 光储结构件及动力电池箱体需求旺盛,未来将迎扩产潮。公司现有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18万台,汽车结构件11500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35万套;5月10日新募投项目新增产能预计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35万台,汽车结构件200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170万套;其他在建及拟建产能为汽车结构件5585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22.5万套。公司结合现有客户的已有订单生产情况、客户需求增长情况、公司产能释放情况等多重因素,预计本次募投项目建成后在手订单对公司现有及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收入的覆盖率。光伏及储能类结构件订单覆盖率(即现有在手订单及意向性订单/现有及新增产能收入比值)超过200%,主要由于随着储能业务规模的扩大,在手订单金额及规模也有所上升,新能源汽车结构件订单覆盖率为115.45%,动力电池箱体订单覆盖率为172.19%,产能扩张与订单获取相辅相成,产能逐步提升与释放为公司获取订单提供保障,获取订单能力稳步提升为募投项目产能消化提供支持。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等板块积累优质客户,重点发展新能源赛道。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与安道拓/江森自控等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是广汽集团、一汽大众、等知名整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精密汽车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保时捷、宝马、奔驰等。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相关的产品更是重中之重。公司的客户包含华为汽车、德赛西威、小马智行等,公司提供可用于VGW智能网联、OBC车载充电、mPOWER智能电动、AIS融合感知、ADS智能驾驶、CDC 智能座舱等模块相关的金属结构件产品。 3.2.2 优质客户陆续放量,助力公司量价齐升 车身结构件受益优质客户放量,未来营收得到保障。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2022年总销量为27.1万辆,同比增长125%;2023年1-5月累计销量16.42万辆,5月单月销量达历史新高为4.49万辆。比亚迪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达186.3万辆,同比增长209%,比亚迪公司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4万辆,较去年同期销量11.5万辆大幅提升1倍以上。下游主要客户销量可期,有望推动公司业绩稳步提升。 绑定优质电池客户,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销售量有望高增。2022年1- 12月,电动汽车电池总消耗量为517.9GWh,同比增长71.8% 。其中,宁德时代2022年装机量为191.6GWh,同比增长92.5%,市场份额也从33%提升至37%,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22年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市场份额位居第八至十名,其中欣旺达、孚能科技装机量同比增长率均超过200%。 订单快速放量,叠加高价值量单品,助力业绩高增长。综合考虑2020年-2022 年合同中标及收入增长情况,公司测算自2025年起,公司各项产品收入趋于稳定,新能源车身结构件达产年单价940元/套,商用逆变器1880元/套,家用逆变器 470元/套,动力电池箱体单价略有差异,除东莞储能、光伏逆变器及动力电池箱体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为2820元/套,其他项目地为2350元/套。 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4.1 盈利预测假设与业务拆分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光伏储能设备结构件以及通讯设备结构件,多产品布局驱动业绩增长。公司将受益光储及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景气,政策端和终端需求双轮驱动,随着光储新订单接连落地,预计公司营收有望高速增长。 1)新能源汽车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 公司该业务主要产品为新能源冲压件及动力电池托盘,据公司公告,2023年1-4月公司获得客户的项目定点意向书,预计项目总额为149-151亿元,项目周期为1-7年,下游客户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和光伏逆变器、通信等行业。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饱满,广州新能源车身结构件项目加速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达20万套产能,有望从2023年开始放量。公司为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塔菲尔、孚能科技、欣旺达、远景动力、巨湾技研、威睿(吉利汽车)等客户供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金属结构件,在手订单饱满。据公司2023年5月发布的募资说明书,公司现有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产能为35万套,募投项目扩产产能170万套,其他在建及拟建产能22.5万套,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合计拥有227.5万套动力电池箱体,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动力电池箱体销量分别为100/140/180万套,公司2023-2025年新能源汽车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收入分别为55.7/83.5/104.4亿元,同比+118%/+50%/+25%;随着CTP渗透率提升及产能规模效应,公司自身盈利能力增强,但考虑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们预计该业务2023-2025年毛利率分别为19%/19%/19%。 2)燃油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 结合中国燃油车销量数据来看,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燃油车销量达1666万辆,同比-6%,2023年1-4月燃油车销量达495万辆,同比-6%,受燃油车销量下滑影响,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燃油车车身结构件的营收每年同比下滑6%;毛利率较为平稳,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毛利率维持在9%。 3)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 公司积极布局光伏逆变器以及储能领域,已经向华为、新能安、EnphaseEnergy、锦浪科技、厦门海辰、南网科技、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光伏逆变器、储能等相关产品,并不断拓展该领域的战略客户,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头部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的客户达成合作。储能与光伏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景气度较高,结合公司订单情况,未来有望快速驱动业绩增长,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业务营收增速为180%/29%/23%。2022年业务毛利率为15%,预计未来伴随产品创收叠加及成本控制,毛利率将稳步增长,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该业务毛利率为17%/18%/19%。 4)通信设备结构件: 在通信设备领域,目前公司已向华为、中兴等企业供应2U、4U机箱、IDC数据中心结构件等产品,可用于5G基站和数据中心建设,并向烽火通信、长城电脑、超聚变、新华三等企业供应相关信创产品。但考虑到行业发展平稳,华为5G发展受到一定阻力,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通信设备结构件业务营收增速维持在5%,毛利率保持平稳,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该业务毛利率维持在11%。 5)其他业务: 公司其他业务包括办公及电子设备结构件等,该业务22年营收同比增长186%,但非公司主要业务,体量较小,占公司营收比重在1%-2%,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该业务营收增速为50%/30%/20%,毛利率保持平稳,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该业务毛利率维持在100%。 公司未来将重点发展新能源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储能产品,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持续提高新能源产品的占比。随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赛道高景气,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有望站上新台阶,预计23-25年公司整体将实现营收82.77/115.02/140.47亿元。 4.2 估值分析 由于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和光储设备结构件,故我们选择属于同行业的保隆科技、文灿股份、和胜股份作为可比公司。根据可比公司估值,2023年的平均估值为25X。考虑到公司研发能力强,具备客户资源优势,陆续拿到项目定点,在全生命周期中将实现订单落地,未来估值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4.3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82.77/115.02/140.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92/9.45/12.59亿元,2023年6月21日股价对应23-25年市盈率分别为15、10、7倍。考虑到公司深耕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重点布局新能源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及光储设备等,未来需求继续释放,成长空间广阔,维持“推荐”评级。 5 风险提示 1)下游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虽然呈高增长趋势,但是增速趋于放缓,影响公司新能源汽车模具和结构件业务营收。 2)市场竞争风险。下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有所加强,如果公司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全面地提高产品竞争力,将面临产品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铝材等金属材料,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波动,而公司不能将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的影响及时传导到下游市场,将会对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和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4)新增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公司新增募投项目较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组织、建设进度、管理能力、预算控 制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将影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从而影响预期效益。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第一线最深度研究 期待与您的交流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深耕冲压模具与结构件,多线布局加速兑现 报告摘要 ■ 精密模具和结构件龙头厂商,布局新能源实现跨越增长。公司以五金件加工起家,借力新能源汽车迈入快车道。公司以模具为本,不断拓宽下游产品序列,目前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光伏储能结构件三大行业。自2021年后公司业绩增速加快,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4.77亿元提升至42.89亿元。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增300.38%,转型增效成效显著。2023Q1公司营业收入11.49亿元,归母净利润0.82亿元,水平远超去年一季度。 ■ 汽车+储能双轮驱动,结构件市场迎来高增长。1)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车身结构件需求旺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态势,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25%。新能源汽车约 60%的金属零部件采用冲压件,单车价值量较高,预计23-25年中国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526.71亿元、647.23亿元和795.09亿元,全球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812.69亿元、1049.85亿元和1362.37亿元。2)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成长。动力电池行业未来长期仍将拥有较高增速,电池箱体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之一也将同步受益,预计中国23-25年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为401.73亿元、502.16亿元和627.7亿元。3)加码光伏和储能领域,拉动结构件市场需求。全球光伏和新型储能装机量逐年增长,未来光储结构件需求将迎来高增,为公司带来新机会。 ■ 产能持续扩张,新签订单助力构筑客户壁垒。公司深耕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研发创新,产能持续扩张。公司自主研发各项模具设计开发技术,具备较强加工和冲压实力,现有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18万台,汽车结构件115000万台,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35万台;全部在建及拟建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35万台,汽车结构件57850万台,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192.5万台。新能源领域新签订单大幅增加,订单陆续落地助力公司业绩增长。截至2023年4月末,基于现有及目前规划产能签订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光伏及储能逆变器产品意向性订单金额分别约为45亿元、99亿元、15亿元。 ■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82.77/115.02/140.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92/9.45/12.59亿元,2023年6月21日股价对应23-25年市盈率分别为15、10、7倍。考虑到公司深耕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重点布局新能源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及光储设备等,未来需求继续释放,成长空间广阔,维持“推荐”评级。 ■ 风险提示:1)下游客户销量不及预期。2)市场竞争风险。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4)新增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1 精密模具和结构件龙头厂商,布局新能源实现跨越增长 1.1 模具和结构件专业户,重点发力新能源市场 公司五金件加工起家,借力新能源汽车迈入快车道。2004年,公司成立,从事打印复印机等五金件加工,收获东芝等办公设备知名厂商的认可。2008年公司发展汽车冲压模具技术,成为知名出口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2015年公司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其后加入广汽埃安、比亚迪、宁德时代、华为等国内厂商的汽车供应链。2019年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21年公司设立祥鑫科技(墨西哥)有限公司,开启全球产能布局步伐。 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子公司显示业务分布。公司现实际控制人为陈荣、谢祥娃夫妻。截至2023年3月30日,陈荣、谢祥娃分别直接持有公司股份比例21.43%、16.44%,并通过崇辉投资与昌辉投资间接持有部分股票。公司拥有多家子公司,分别提供冲压模具、金属结构件、轻量化车身结构件等,覆盖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产业集群。 股权激励加速公司扩展步伐。2021年11月,公司实施首轮股权激励计划,向副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共69人,授予限制性股票合计320万股,占草案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1.5亿股的2.12%,首次授予290万股,授予价格12.86元/股。该期股权激励要求 2021-2023年营收增长率分别不低于2020的15%/35%/65%,或2021-2022年及2021-2023年累计营收分别不低于2020年的2.5/4.15倍。 高管团队简单稳定。公司高管团队共4人,谢祥娃为总经理,副总经理谢洪鑫为实际控制人兼总经理谢祥娃的弟弟。自公司创始以来,高管团队陪伴公司不断成长,团队结构较为稳定。 1.2 以模具为本,不断拓宽下游产品序列 产品矩阵丰富,覆盖三大行业。公司产品主要包含新能源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燃油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储能设备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通信设备及其他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公司以模具为本,不断拓宽下游产品序列,目前产品覆盖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通信设备制造业以及光伏储能结构件三大行业。 1.3 财务分析:22年营收净利双双增长,盈利能力改善 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公司业绩自2021年后明显增速,2018-2022年,公司营业收入从14.78亿元提升至42.89亿元,四年复合增长率31%。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2.57亿元,同比增长300.38%,转型增效成效显著。2023Q1营业收入11.49亿元,归母净利润0.82亿元,水平远超去年一季度。 毛利率逐步回升,盈利能力转好。2021年盈利水平较低主要由于当期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公司主要原材料钢材、铝材平均采购单价较上年分别上涨 33.09%和 29.12%,由于受合同签订周期等因素影响,原材料价格向下游客户的传导通常情况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时毛利率会有所下降。2022和2023年Q1,公司积极转型,加速新能源赛道布局,提高产能利用率,毛利率自16.45%提升至18.51%,净利率自2.70%提升至7.18%,盈利水平逐渐回升。 费用进一步优化,加大研发投入,费用管理水平领先于行业。公司销售费用率处于较低水平,2020年后保持在1%左右水平。同时,公司不断提高研发投入,20/21/22年研发费用率为4.14%/4.03%/3.89%。2022年公司合计费用率9.92%,其中销售/管理/研发/财务占比0.79%/4.91%/3.89%/0.32%,费用水平较低。相较同行业公司的费用水平,管理优势明显。 汽车制造业收入占主导。公司汽车类营收占比逐年提升,计算机通信收入占比逐年下降。20/21/22年汽车行业营收占比62.71%/68.53%/77.20%,成本占比60.93%/67.85%/76.47%。20/21/22年计算机通信营收占比17.56%/10.65%/3.06%,成本占比18.52%/10.99%/3.40%。 2022年公司ROE水平回升,偿债能力良好。公司2018-2021年ROE不断下跌至谷底,2022年回升至12.3%,2023Q1的ROE为2.96%,回归至行业平均水平。2021-2023Q1资产负债率分别为51.08%/50.51%/49.34%,公司近两年资产负债率较为稳定,财务风险处于相对可控的范围之内,能够兼顾发展速度与稳定。 2 汽车+储能双轮驱动,结构件市场迎来高增长 2.1 新能源汽车赛道高景气,引领产业链高增长 2.1.1 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车身结构件需求旺盛 政策支持汽车冲压件发展,加快推进新能源上游行业健康发展。2023年2月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文提到要深入推进换电模式应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提升整车规模和竞争力、全产业链条供给能力和特色优势零部件产业竞争力。2022年9月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延续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的公告》中,明确指出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内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额外一年的购置税的税免,拉动新能源汽车冲压件的销量的增长动力。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 年)》中,明确四点基本原则,包括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协调推进和开放发展,提出实施新能源汽车基础技术提升工程,促使汽车冲压件从消费端上单车价值量,渗透率的提升。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渗透率进一步提升。2022年全球汽车总销量为8762万辆,同比增加3%,随着全球新能源化转型进程加快,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提升。2016-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由92.6万辆增长至1059万辆, 2022年同比增长62.17%。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逐年攀升,由2016年的0.99%增长至2022年的12.09%。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2022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702万辆,同比增长3.60%。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52万辆,2022年销量为689万辆,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达65%,销量连续八年保持全球第一。 新能源汽车冲压件单车价值量可达 0.5-0.8 万元。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汽车冲压件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测算威唐工业2020年冲压件单价为9.8元/件,而汽车平均每辆车包含1000-1500余个冲压件,测算得出冲压件单车配套价值量为0.98-1.47万元,考虑各企业生产的冲压件差距,所以假设单车所需冲压件价值约1万元左右。根据祥鑫科技招股说明书,新能源汽车约60%金属零部件采用冲压件,据此假设冲压件单车价值量约为0.6万元。经测算,23-25年中国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526.71亿元、647.23亿元和795.09亿元,全球新能源车冲压件市场规模为812.69亿元、1049.85亿元和1362.37亿元。 2.1.2 受益动力电池装机量提升,电池箱体业务稳定增长 动力电池箱体作为电池模块的骨架,是保证电池模块稳定工作和安全防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源,动力电池产品包括箱体上盖、托盘、端板、液冷板、底护板等金属结构,电池箱体是电池的承载体,起到保护、支撑、抗机械冲击及防水防尘的作用。从总体上来看,动力电池箱体在整车整备质量中占比为18%~30%。以特斯拉Model3为例,电池Pack各主要部件中,电芯本体质量最大,占比62.8%,其次为Pack下箱体,占比6.2%,模组壳体及支架占比12.3%,BMS等部件集成系统占11.1%。 动力电池箱体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衍生带来的一个全新赛道,目前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动力电池箱体行业前期投入高,作为安全组件对电池箱OEM认证壁垒高,且对材料、型材的焊接工艺及表面清洁度的认证壁垒高,使得进入动力电池箱体行业具有技术、资金壁垒,目前国内动力电池箱体领域主要的上市公司为凌云股份、和胜股份、敏实集团、华达科技、祥鑫科技等。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动力电池行业的快速成长。根据数据统计,我国动力电池销量由2019年Q1的6.79GWh增长到2023年Q1的44.33GWh,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6%。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由2019年的51.56 GWh增长到2022年的294.65GWh,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9%。在技术进步及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提升等因素的推动下,预计动力电池行业未来长期仍将拥有较高增速,动力电池箱体作为其关键零部件之一也将同步受益,获得较为可观的市场空间提升。 动力电池箱体单车价值量高,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大幅增长,产量与销量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未来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也将带动产业链实现高速增长。其中动力电池箱体与车配套比例是1:1,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直接拉动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的配套量。假设动力电池箱体单车配套价值量为4500元,中国23-25年动力电池箱体市场规模为401.73亿元、502.16亿元和627.7亿元。 2.2 加码光伏和储能领域,拉动结构件市场需求 2.2.1 光储一体化注入新动力,助力储能结构件高增长 全球光伏行业迅猛发展,装机量持续提升。全球光伏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2013年全球光伏行业累计装机量共38GWp,至2022年已经增长至240GWp,总量较2021年增长37.14%。增量方面,2022年全球光伏装机年新增量达到228.5GW,相较2021年的228.5GW增长53.44%,增长迅速。TrendForce预计2023年新增光伏装机量达350.6GW,同比增长53.4%,2023年有望成为另一个光伏“繁荣年”。 中国光伏行业表现亮眼,2022年新增装机容量增幅较大。2022年光伏累计装机量393.39GW,同比增长28.56%,其中光伏地面电站累计装机量234.78GW,较去年增加36.3GW,光伏分布式累计装机量共158.61GW,较去年增加51.1GW。从历年光伏新增装机量来看,2022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量为87.40GW,约为2021新增量的1.5倍,成为历年新增装机规模最大的一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4月,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量为48.31GW,同比增长186.20%,CPIA曾预测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95GW -120GW,若按照1-4月装机量推算,2023年全年装机规模有望超预期。 光伏逆变器市场随光伏行业不断扩张,需求持续强劲。光伏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的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2022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为256.7GW,同比增长22.01%。据Frost&Sullivan预计,到2026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将达到579.3GW。从企业竞争格局来看,2021年中国光伏逆变器TOP15上市企业共出货110.36GW,占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52%。其中,阳光电源、锦浪科技、固德威占据前三,全球出货量分别为47 GW /14.4 GW /12GW。 结构件为光伏逆变器中成本最高的部件。光伏逆变器由电子元器件(电感、半导体器件、电容、PCB线路板、连接器、集成电路、变压器)、结构件和其他部分构成,其中结构件占比27.60%,是光伏逆变器中成本最高的部分。在光伏逆变器市场不断扩张的背景下,结构件也将拥有新的增量市场。 “光储一体化”助力新型储能系统装机量增长,供应商格局平分秋色。“光储一体化”背景下,2022年全球新型储能系统装机量为45.75GW,同比增长80.4%;2022年我国新型储能系统装机量为13.08GW,同比增长128.2%,高速增长。供应商方面,海博思创、中车株洲所、阳光电源占据2022年我国系统供应商的前三甲,分别出货3.97GW/3.1GW/2.79 GW,总体呈现平分秋色的态势。预计 2025 年,全球及我国新型储能年度新增装机或分别超过 40GW、10GW,有望达到 75GW、21GW。 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按照保守估计23-25年全球光伏逆变器新增装机量增长率为12%、11%、11%,得出23-25年分别为255.58 GWh、283.70GWh和314.91 GWh,按照单价0.5元/W,可以预测23-25年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预计127.79亿元、141.85亿元及157.45亿元。 3 产能持续扩张,新签订单助力构筑客户壁垒 3.1 技术和品质优势突出,产能扩张步入高峰期 3.1.1 致力于研发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公司深耕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研发创新,提升综合实力。公司自主研发了模块化模具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研究与开发、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模具制造技术等一体化技术及应用开发、智能化大型复杂模具设计、制造成套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等前沿技术研究项目。熟练掌握了高性能数控铣削加工技术、翻孔内攻牙技术、整体冲压成型技术、多工步级进冲压技术等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储能、光伏、通信、办公设备等领域。 拥有行业领先技术,构筑产品核心竞争力。针对汽车制造中冲压零部件模型,公司将模具制造分为五个团队。各团队工通过明确产品配套分工,确保客户在多个方面的需求能够及时满足。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公司拥有行业领先的超高强度钢板和铝镁合金模具成型技术、自冲铆接(SPR)技术、热融自攻丝技术(FDS)技术、拼焊板技术、CAE模拟仿真技术等,能够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汽车轻量化和电池箱体解决方案。 动力电池箱壳体工艺以铝挤压和冲压为主。公司掌握的CTP动力电池箱体连接技术,已成为行业主流。目前车企普遍使用铝挤出型材、采用搅拌摩擦焊工艺成型下箱体底板,与4块侧板焊接成型为下箱体总成。对比钢制电池箱体能减重30%以上,对比铝压铸电池箱体而言能成型尺寸更大的电池箱体,适应较大的车型。铝型材成本较低,能提供较大的强度及刚性。 加大工艺和技术的研发力度,保证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研发费用,从2017年度的4316.01万元提高到2022年度的16707.06万元,复合增长率(CAGR)为31.09%,2019-2022年间研发人员数量从158增加至307人。同时祥鑫科技和华南理工大学共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联合研究中心”,有利于公司抓住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机遇,提高创新能力,提升产品附加值。目标成为客户的核心供应商,提供集成化、平台化的产品。 3.1.2 募投项目顺利推进,产能持续扩张 全力推进募投项目,为产能扩张提供资金动力。公司于 5月9日拟募集资金约 17.68 亿元用于“东莞储能、光伏逆变器及动力电池箱体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广州新能源车身结构件及动力电池箱体产线建设项目”、“常熟动力电池箱体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和“宜宾动力电池箱体生产基地扩建项目”。 祥鑫科技在东莞、广州、常熟、天津、宁波、宜宾、墨西哥蒙特雷等地区拥有生产基地。其中现有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18万台,汽车结构件11500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35万套;全部在建及拟建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35万台,汽车结构件5785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192.5万套。 3.2 构筑优质客户资源壁垒,头部客户陆续放量 3.2.1 持续稳定获得客户订单,强化客户壁垒 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领域,订单持续稳定。公司抓住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和光伏等行业快速发展的市场机遇,已经与广汽集团、比亚迪、 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华为、ENPHASE 等全球众多知名客户建立了合作,已取得客户供应商认证,多款产品已实现量产供货。 新能源领域新签订单大幅增加,订单陆续落地助力公司业绩增长。截至2023年4月末,基于现有及目前规划产能签订的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光伏及储能逆变器产品意向性订单金额分别约为45亿元、99亿元、15亿元,预计在未来1-7年逐步实现销售收入(统计口径为与客户签订合作协议或已取得中标或定点通知的项目)。从现有产能收入结构来看,祥鑫科技产能收入主要来自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箱两个领域,占比超88%。 光储结构件及动力电池箱体需求旺盛,未来将迎扩产潮。公司现有产能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18万台,汽车结构件11500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35万套;5月10日新募投项目新增产能预计光伏及储能逆变器结构件为35万台,汽车结构件200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170万套;其他在建及拟建产能为汽车结构件55850万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22.5万套。公司结合现有客户的已有订单生产情况、客户需求增长情况、公司产能释放情况等多重因素,预计本次募投项目建成后在手订单对公司现有及募投项目新增产能收入的覆盖率。光伏及储能类结构件订单覆盖率(即现有在手订单及意向性订单/现有及新增产能收入比值)超过200%,主要由于随着储能业务规模的扩大,在手订单金额及规模也有所上升,新能源汽车结构件订单覆盖率为115.45%,动力电池箱体订单覆盖率为172.19%,产能扩张与订单获取相辅相成,产能逐步提升与释放为公司获取订单提供保障,获取订单能力稳步提升为募投项目产能消化提供支持。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等板块积累优质客户,重点发展新能源赛道。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公司与安道拓/江森自控等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也是广汽集团、一汽大众、等知名整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精密汽车冲压模具及金属结构件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保时捷、宝马、奔驰等。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相关的产品更是重中之重。公司的客户包含华为汽车、德赛西威、小马智行等,公司提供可用于VGW智能网联、OBC车载充电、mPOWER智能电动、AIS融合感知、ADS智能驾驶、CDC 智能座舱等模块相关的金属结构件产品。 3.2.2 优质客户陆续放量,助力公司量价齐升 车身结构件受益优质客户放量,未来营收得到保障。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2022年总销量为27.1万辆,同比增长125%;2023年1-5月累计销量16.42万辆,5月单月销量达历史新高为4.49万辆。比亚迪2022年全年累计销量达186.3万辆,同比增长209%,比亚迪公司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达24万辆,较去年同期销量11.5万辆大幅提升1倍以上。下游主要客户销量可期,有望推动公司业绩稳步提升。 绑定优质电池客户,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销售量有望高增。2022年1- 12月,电动汽车电池总消耗量为517.9GWh,同比增长71.8% 。其中,宁德时代2022年装机量为191.6GWh,同比增长92.5%,市场份额也从33%提升至37%,市场份额稳居全球第一,22年国轩高科、欣旺达、孚能科技市场份额位居第八至十名,其中欣旺达、孚能科技装机量同比增长率均超过200%。 订单快速放量,叠加高价值量单品,助力业绩高增长。综合考虑2020年-2022 年合同中标及收入增长情况,公司测算自2025年起,公司各项产品收入趋于稳定,新能源车身结构件达产年单价940元/套,商用逆变器1880元/套,家用逆变器 470元/套,动力电池箱体单价略有差异,除东莞储能、光伏逆变器及动力电池箱体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为2820元/套,其他项目地为2350元/套。 4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4.1 盈利预测假设与业务拆分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汽车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光伏储能设备结构件以及通讯设备结构件,多产品布局驱动业绩增长。公司将受益光储及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景气,政策端和终端需求双轮驱动,随着光储新订单接连落地,预计公司营收有望高速增长。 1)新能源汽车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 公司该业务主要产品为新能源冲压件及动力电池托盘,据公司公告,2023年1-4月公司获得客户的项目定点意向书,预计项目总额为149-151亿元,项目周期为1-7年,下游客户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和光伏逆变器、通信等行业。目前公司在手订单饱满,广州新能源车身结构件项目加速建设,项目建成后可达20万套产能,有望从2023年开始放量。公司为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塔菲尔、孚能科技、欣旺达、远景动力、巨湾技研、威睿(吉利汽车)等客户供应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金属结构件,在手订单饱满。据公司2023年5月发布的募资说明书,公司现有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产能为35万套,募投项目扩产产能170万套,其他在建及拟建产能22.5万套,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将合计拥有227.5万套动力电池箱体,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动力电池箱体销量分别为100/140/180万套,公司2023-2025年新能源汽车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收入分别为55.7/83.5/104.4亿元,同比+118%/+50%/+25%;随着CTP渗透率提升及产能规模效应,公司自身盈利能力增强,但考虑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我们预计该业务2023-2025年毛利率分别为19%/19%/19%。 2)燃油汽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 结合中国燃油车销量数据来看,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燃油车销量达1666万辆,同比-6%,2023年1-4月燃油车销量达495万辆,同比-6%,受燃油车销量下滑影响,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燃油车车身结构件的营收每年同比下滑6%;毛利率较为平稳,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毛利率维持在9%。 3)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 公司积极布局光伏逆变器以及储能领域,已经向华为、新能安、EnphaseEnergy、锦浪科技、厦门海辰、南网科技、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供应光伏逆变器、储能等相关产品,并不断拓展该领域的战略客户,目前公司已与国内头部光伏逆变器和储能的客户达成合作。储能与光伏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景气度较高,结合公司订单情况,未来有望快速驱动业绩增长,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储能和光伏设备结构件业务营收增速为180%/29%/23%。2022年业务毛利率为15%,预计未来伴随产品创收叠加及成本控制,毛利率将稳步增长,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该业务毛利率为17%/18%/19%。 4)通信设备结构件: 在通信设备领域,目前公司已向华为、中兴等企业供应2U、4U机箱、IDC数据中心结构件等产品,可用于5G基站和数据中心建设,并向烽火通信、长城电脑、超聚变、新华三等企业供应相关信创产品。但考虑到行业发展平稳,华为5G发展受到一定阻力,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通信设备结构件业务营收增速维持在5%,毛利率保持平稳,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该业务毛利率维持在11%。 5)其他业务: 公司其他业务包括办公及电子设备结构件等,该业务22年营收同比增长186%,但非公司主要业务,体量较小,占公司营收比重在1%-2%,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该业务营收增速为50%/30%/20%,毛利率保持平稳,我们预计2023-2025年公司该业务毛利率维持在100%。 公司未来将重点发展新能源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以及储能产品,主动调整产品结构,持续提高新能源产品的占比。随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赛道高景气,公司未来经营业绩有望站上新台阶,预计23-25年公司整体将实现营收82.77/115.02/140.47亿元。 4.2 估值分析 由于公司主营业务为新能源汽车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和光储设备结构件,故我们选择属于同行业的保隆科技、文灿股份、和胜股份作为可比公司。根据可比公司估值,2023年的平均估值为25X。考虑到公司研发能力强,具备客户资源优势,陆续拿到项目定点,在全生命周期中将实现订单落地,未来估值仍有一定提升空间。 4.3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收82.77/115.02/140.4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92/9.45/12.59亿元,2023年6月21日股价对应23-25年市盈率分别为15、10、7倍。考虑到公司深耕模具和金属结构件,重点布局新能源赛道,包括新能源汽车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及光储设备等,未来需求继续释放,成长空间广阔,维持“推荐”评级。 5 风险提示 1)下游客户销量不及预期。新能源汽车虽然呈高增长趋势,但是增速趋于放缓,影响公司新能源汽车模具和结构件业务营收。 2)市场竞争风险。下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行业竞争有所加强,如果公司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全面地提高产品竞争力,将面临产品市场份额下降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发展。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为钢材、铝材等金属材料,如果未来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波动,而公司不能将原材料价格波动导致的影响及时传导到下游市场,将会对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和盈利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4)新增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公司新增募投项目较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工程组织、建设进度、管理能力、预算控 制等都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这将影响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进度,从而影响预期效益。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电力设备新能源行业第一线最深度研究 期待与您的交流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