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对全球食糖产量影响分析
(以下内容从新湖期货《专题 | 厄尔尼诺现象及其对全球食糖产量影响分析》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概要 2023年4月,随着拉尼娜气候尾声的结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回归中性条件,厄尔尼诺现象或在几个月内强势回归、席卷全球。受此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很有可能打破2016年的最高气温记录,创造新的全球最高温度。目前,虽然ENSO仍未确定转为厄尔尼诺,但2023年5月,全球多地已经出现高温天气,一切都指向今年内极有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甘蔗的生长及食糖压榨进程受气候影响较大,国内外糖价易受天气变化产生波动,尤其是极端干旱天气和强降雨影响。 基于此背景,我们对比了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的主产国甘蔗生长情况和产糖量,并深究其原因,并对即将可能于下半年到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食糖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根据以往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食糖产量的影响规律来看,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于秋季,结束于两年后的春季,将会导致发生后的两个榨季内全球食糖产量偏低,根据往年数据来看,均低于1.8亿万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23/24榨季处于厄尔尼诺的开始阶段,甘蔗受到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如果此次厄尔尼诺强度较大,则会对23/24榨季食糖产量产生影响。同时,如果此次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或导致24/25榨季全球食糖产量进一步下降。 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我们预计:23/24榨季中国的食糖产量可能达到1000万吨;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750万吨;印度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400万吨;泰国食糖产量可能达到880万吨;全球食糖总产量或达到18100万吨。 在“弱”厄尔尼诺至“普通”厄尔尼诺情况下,我们预计:23/24榨季中国的食糖产量为约950万吨;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700万吨;印度食糖产量可能降至3350万吨;泰国食糖产量可能达到860万吨;全球食糖总产量或为18000万吨。 在强厄尔尼诺的预期下,我们估计:23/24榨季中国的食糖产量或降至920万吨;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650万吨;印度食糖产量降至3300万吨,或需要进口食糖;泰国食糖产量可能降至820万吨;全球食糖总产量或仅仅达到17900万吨,可能导致全球食糖供需缺口。 如果此次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我们估计:24/25榨季中国的食糖产量或降至890万吨;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500万吨;印度食糖产量降至3000万吨,或需要进口食糖;泰国食糖产量可能降至790万吨;全球食糖总产量或仅仅达到17550万吨,或导致全球食糖供需出现350万吨的缺口。 根据中糖协近十年来的全球食糖消费量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食糖消费量呈现上涨规律,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各种消费需求的回归,同时也考虑到“健康少糖”的理念,我们预计未来两个榨季全球食糖需求量将会恢复至2020年水平左右,约1.78—1.8亿万吨。 综上,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球食糖23/24榨季可能维持供需紧平衡,如果出现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全球食糖23/24榨季至24/25榨季可能出现0—350万吨供需缺口。 一、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上升0.5度以上时,在大范围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异常现象。 通常来说,厄尔尼诺会在拉尼娜气候(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下降0.5度以上,海水变冷导致气候降温)结束后的一年内发生,常于夏季和秋季发生,持续时间可以达到12—18个月,变动周期一般为2—7年。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全球极端异常的气候事件将会强度增加、时长延迟、影响扩大,比如极端高温、异常干旱、毁灭性洪涝、农作物产量骤降、疾病增加等等。 一些地区的气候会出现反常现象,比如南美洲地区、美国南部地区、非洲、中亚部分地区会出现降雨增多甚至暴雨洪涝的情况,而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则会出现高温少雨甚至干旱无雨的效应。 根据往年数据统计,近120多年共发生过29次厄尔尼诺现象。最近一次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于2014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横跨两个甘蔗榨季,连续两年刷新历史最高温度。此后全球平均气温有所上移。直到2019年9月开始的拉尼娜现象,相对抑制了全球升温的进程。 2023年4月,随着长达近三年的“三重”拉尼娜气候尾声的结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回归中性条件,厄尔尼诺现象或在几个月内将再次席卷全球、强势回归。 拉尼娜现象产生的降温效应抑制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是如果进入厄尔尼诺,全球气温将再次快速上升。受此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很有可能打破2016年的最高气温记录,创造新的全球最高温度。目前,虽然ENSO仍未确定转为厄尔尼诺,但2023年5月,全球多地已经出现高温天气,一切都指向今年内极有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5月,我国多地突破35℃,高温日较常年同期明显提前。更早些时候的4月,东南亚部分地区气温超过40℃,甚至超过45℃。欧洲部分地区也提前进入干旱状态,美国西海岸部分城市也出现高温现象。印度约38个城市气温超过40℃。泰国更是遭遇了145年以来的极端高温天气,多地气温突破40℃。 根据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CPC)在今年5月11日给出的最新报告数据,2023年8月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超过90%,而今年年底前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上升1.5度以上)的可能性超过50%。“强”厄尔尼诺现象在前二十五年里仅发生过一次,如果今年发生,将对全球农作物生长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 而根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估计,2023年有50%的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并且这种热辐射将会得到有效延续,2024年可能会更热。 二、厄尔尼诺现象判定标准及当前数据 厄尔尼诺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各区的Ni?o 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信风指数、哈德莱环流和沃克环流指数等。 各个国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评判标准有一定差别,但都是基于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进行判断的。国际主流标准以Ni?o 3.4区或者Ni?o 3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作为基本监测指标来设计业务方案和标准,例如美国以Ni?o 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超过0.5℃、至少连续5个月即认定为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以Ni?o综合区(Ni?o1+2+3+4)海温距平指数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当海温距平指数大于等于0.5℃且持续时长6个月(期间允许1个月未达标),或者海温距平指数连续5个月大于等于0.5℃且5个月指数之和不低于4. 0℃,则判定为厄尔尼诺事件。 本篇报告主要参考Ni?o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SOI)。 2.1 Ni?o 指数 Ni?o 1+2(0-10S,90W-80W):Ni?o 1+2区域是Ni?o SST区域中最小和最东部的地区,与当地居民首次发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南美洲沿海地区相对应。该指数往往具有尼诺SST指数中最大的方差。 Ni?o 3(5N-5S,150W-90W):该地区曾经是监测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焦点,但研究人员后来了解到,ENSO海洋 - 大气耦合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位于更西边。因此,尼诺3.4和ONI在定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方面受到青睐。 Ni?o 3.4(5N-5S,170W-120W):Ni?o 3.4异常可以被认为是代表从日期变更线到南美海岸的太平洋平均赤道海温。尼诺3.4指数通常使用5个月的平均值,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的定义是当尼诺3.4海温超过+/- 0.4°C六个月或更长时间。 ONI(5N-5S,170W-120W):ONI使用与Ni?O 3.4指数相同的区域。ONI使用3个月的运行平均值,要归类为成熟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异常必须至少连续五个月超过+0.5C或-0.5C。 Ni?o 4(5N-5S,160E-150W):Ni?o 4指数捕捉赤道太平洋中部的SST异常。该区域的方差往往小于其他尼诺区域。 根据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CPC)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7日,Ni?o 3.4的数值达到0.9,Ni?o 4的数值达到了0.7,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 2.2南方涛动指数(SOI) 通常,涛动强弱用指数SOI表示。 当这个指数为正值时,表明东西太平洋气压差增大;当这个指数为负值时,则表明东西太平洋气压差减小。当负值极其低时,两地的气压则可能已发生了逆转。 SOI=PT-PD (PT 代表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气压;PD 代表印度尼西亚海平面气压。) 当赤道东太平洋气压高,而印度尼西亚气压低时,称为高指数,即南方涛动强。此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低,副高偏强,降水少,而印度尼西亚海温高,东南季风强,降水多且集中。相反,则称为低指数,即南方涛动弱。此时东南季风减弱,赤道东太平洋及沿海冷水上涌减弱,海面表层增温,副高偏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目前,根据NOAA的预测,SOI在今年5月的数据为-1.0,环比下降了1.2,SOI现值偏低,并且在不断降低,显示厄尔尼诺可能性在不断增加。 三、厄尔尼诺及其关联性现象猜想 目前的气候学很难从根本上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因此只能从各种洋流、风带、气流现象的关联性中试图得出发现,许多科学家对此作出了多种合理猜测。 3.1 东南信风影响 全球共有7个低空纬线方向的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南北)极地高压带、(南北)副热带高压带和(南北)副极地低压带。由于存在气压差,副热带高压带辐散的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加上受到地球偏转力的作用,就形成了信风带。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信风的方向很少改变,稳定出现。 南北半球上的信风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地球上的风带、上重力、温度等因素,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洋流体系。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由于信风将赤道表面较温暖的海水,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从而导致太平洋西部温度高于东部(图3)。同理,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形成了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及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 一般来说,信风减弱是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或重要表现之一。地球气压带、风带位置有季节性移动特点,在此过程中风力的强弱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拉尼娜现象则与信风异常增强有很大的关系。 3.2 秘鲁寒流 秘鲁寒流(Peru Current)又称洪堡德寒流,是一支补偿流,是寒流中极为强大的一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始于南纬50°左右的西风漂流,由于西风漂流受南美大陆阻挡,一部分水流北上而形成。在向北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加以沿岸盛行南风和东南风,表层海水向西偏离海岸,使平均每秒100米的中层冷水上泛到海面。年平均水温一般为14℃—16℃,比周围气温低7℃—10℃。 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和秘鲁寒流之间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自然现象,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天然渔场。一旦出现气候异常,东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 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从当年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股暖流一出现,会使得秘鲁渔场性喜冷水的鱼类大量死亡。 3.3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指,当海水表面温度高于26.5摄氏度时,低纬度地区上空形成的强大旋转风暴系统。根据其最大持续风速不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在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在北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称为飓风,在北印度洋称为气旋风暴,而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称为旋风。 有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春-夏季热带气旋与热带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的相互作用可以显著地提升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王鑫团队的资料分析和数值模式试验(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表明,春季热带气旋相关的西风爆发事件在热带太平洋引起强大的西风异常,触发携带暖水东传的开尔文波并显著加深热带中-东太平洋温跃层,使得厄尔尼诺事件在春季末形成。而随着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又加强了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这些热带气旋通过春季相同过程,对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提供正反馈作用,最终促进了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3.4 沃克环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复杂的沃克环流,那就是“东太平洋气压上升时,西太平洋的气压会下降,反之亦然”。 在热带气旋和信风带的影响下,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在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对流活动极为旺盛,而热带东太平洋为冷水域,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气候平均而言,太平洋大气低层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东边来的空气流到西太平洋正好补偿了因上升而流失的空气。而高空的情况常常与低层相反,在太平洋上空常以偏西气流为主。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就是沃克环流,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 如果东太平洋的洋面温度升高,就会产生较暖而且湿润的上升气流,削弱“沃克环流”,同时美洲中部一带会气温上升、暴雨成灾,形成著名的“厄尔尼诺”。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洋温度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大气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中、东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上升而下降(高压减弱、气压降低),西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下降而上升(低压减弱、气压升高),热带太平洋两侧气压差值变小,导致赤道东风减弱和向东撤退,沃克环流也会被削弱。同时,随着西太平洋暖水区向东移动,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支的位置也发生偏移,对流活动的中心移至中太平洋上空,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大大加强,降水显著增加;而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变成少雨区,形成大范围干旱。 3.5 印度洋偶极子(IOD) 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厄尔尼诺(ENSO)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影响。 由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之间的相互作用,IOD和ENSO之间就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ENSO主要通过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之间相互耦合的沃克环流异常以及海洋路径影响IOD。 厄尔尼诺主要影响热带印度洋西部的SST异常。伴随厄尔尼诺同时发生的正IOD,其西极的SST暖异常比独立于厄尔尼诺的正IOD所对应西极的SST暖异常更强。IOD主要通过沃克环流异常以及与纬向风异常相关的海洋波动过程影响同期ENSO的发展。伴随正IOD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比独立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更强,厄尔尼诺和正IOD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东太平洋中超级厄尔尼诺的形成。 IOD的发展也可影响次年太平洋中ENSO的发展,IOD存在显著的季节位相锁定的特征,通常在夏季开始发展,秋季达到峰值,冬季迅速衰减。IOD与ENSO事件通过沃克环流的西伸和与之相关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从太平洋流入印度洋的热带海水)相互联系。通常(而不是一定),正IOD事件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而负IOD事件则与拉尼娜现象有关。当IOD和厄尔尼诺现象处于同一相位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往往最为极端,反之但他们不处于一个相位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可能会减弱。IOD有三种状态:暖性(正)、冷性(负)和中性。 印度洋正偶极子: 西印度洋相对东南印度洋海温更高,东印度洋出现异常下沉支,削弱了印度洋沃克环流;由于沃克环流减弱,印度洋出现异常东风,澳大利亚西北盛行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总云量减少;澳大利亚南部和北领地降雨量较少。 印度洋负偶极子: 西印度洋相对东南印度洋海温更低,东印度洋上升气流更猛烈,加强了印度洋沃克环流;由于印度洋沃克环流加强,印度洋西风更加猛烈,澳大利亚西北部带来更多的云和降水;澳大利亚南部和北领地降雨量较多。 四、厄尔尼诺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4.1 巴西 受到太平洋中东部和东部的降雨影响,南美地区的部分国家会受到厄尔尼诺的强烈影响,比如巴西。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的是南美西海岸地区,因此巴西南北受到的影响并不同,巴西北部及东北地区将会出现降雨减少的情况,但温度会大幅上升,甚至出现干旱;而巴西南部地区则有可能出现暴雨甚至洪涝灾害,气温偏低。 4.2 印度 前文提到厄尔尼诺经常于夏秋两季开始,而印度季风也同样开始于6月,正常年份里,印度季风会给印度带来充沛的降雨,但是在厄尔尼诺发生年份里,由于沃克环流异常,印度夏季风减弱,季风雨向南偏移,从而造成印度中部、中南部和南部降雨明显增多,但是北部缺少季风则会面临高温少雨甚至干旱的情况。 4.3 泰国 泰国位于东南亚地区,相对其他甘蔗主产国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更大。 泰国和亚洲其他很多国家一样,位于季风带,泰国季风降雨的主周期为2—8年,与厄尔尼诺周期相似。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会严重影响泰国季风降雨的变化,导致几乎泰国全境的气候都持久干旱,可能会给泰国带来非常严重的水危机,甚至出现火灾。 4.4 中国 中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夏季降雨主要受到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带动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地区,雨带逐步向北推进。 在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洋温度升高,相对地,西太平洋海洋温度偏低,副热带高压强度有所增强但相对南移,气体环流减弱,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难以北上,季风雨带主要汇集在南部地区。 南方地区频繁发生强降水,与厄尔尼诺有一定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在菲律宾以西到南海一带激发出高压环流系统,叠加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上,使之强度异常偏强、位置持续偏南,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水汽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偏多,为强降水过程的频发提供了水汽条件。 因此,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夏季南方雨水偏多,甚至出现洪涝;北方大部少雨偏干,甚至出现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但雨季大多推迟。等到秋季时,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北方部分地区容易出现夏秋连旱的情况。全年来看呈现冬暖夏凉的现象。 五、正常年份及厄尔尼诺年份各主产国食糖产量变化 通过对比历年数据,可以直观看出,在厄尔尼诺年份,全球食糖产量均有所下降。 由于部分年代久远的数据缺失,本报告仅比对近十几年来的三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食糖市场的冲击。 根据全球食糖数据来看,经历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全球食糖10/11榨季产量下降至16888万吨,11/12榨季增产约1000万吨,直到12/13榨季,全球食糖总产量才恢复至1.8亿吨以上。 而2014年至2016年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具有“生命史长、累计强度大、峰值强度高”这三个重要特点,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之一。2015年春全球进入“强”厄尔尼诺,全球食糖15/16榨季产量仅有17424万吨,同比下降7.55%,即使16/17榨季厄尔尼诺影响逐渐减退,全球食糖产量的恢复过程仍旧较慢,直到两个榨季后(17/18榨季),全球食糖才迎来了丰产年。 2018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的厄尔尼诺期间,全球食糖19/20榨季减产至17530万吨,同比下降6.59%,20/21榨季全球食糖产量逐步恢复至17986万吨,一直到两个榨季后(21/22榨季),全球食糖产量恢复至1.8亿万吨以上。 根据以往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食糖产量的影响规律来看,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于秋季,结束于两年后的春季,将会导致发生后的两个榨季内全球食糖产量偏低,根据往年数据来看,均低于1.8亿万吨。 六、各主产国食糖产量变化受厄尔尼诺影响分析 近十几年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2009年7月—2010年4月:正常厄尔尼诺 ?2014年11月—2016年4月:强厄尔尼诺 ?2018年10月—2020年4月:弱厄尔尼诺 6.1 巴西 根据巴西农业部相关数据来看,巴西食糖产业在过往两次厄尔尼诺事件中均呈现减产规律,但是深究其原因,并不是两次都因为厄尔尼诺。 分榨季进行分析: 15/16榨季: 15/16榨季巴西食糖产量下降至3519万吨,较14/15榨季同比下降5.68%。对比巴西当榨季种植面积可以看出,自13/14榨季之后,巴西甘蔗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维持在全境850万公顷左右,而15/16榨季巴西甘蔗单产则处于历史高位,达到76.9吨/公顷,那么为什么当年的食糖产量却会下降那么多呢? 问题出现在含糖量和榨季制糖比上。 先看含糖量,15/16榨季巴西的榨季制糖比为图中最低值,仅仅达到130.5%。再看榨季制糖比,15/16榨季巴西的榨季制糖比处于低位,仅为40.6%。 这是由于2014年末厄尔尼诺发生,直至2016年初该事件才结束,整个15/16榨季巴西都处于降雨偏多的情况。足够的降雨会导致甘蔗单产增加,但是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雨量过多导致甘蔗的含糖量急剧下降,二是降雨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收割压榨进程受阻,导致制糖量不足。 18/19榨季和19/20榨季: 巴西18/19榨季为3040万吨,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前一榨季的产量降幅高达24.81%,随后的19/20榨季巴西食糖产量仅为2960.6万吨,达到历史极低值。 由于巴西乙醇计划以及糖价在2016年后逐步走低的共同影响下,巴西糖厂在这两个榨季将制糖比降到了35.2%和34.3%。 虽然巴西19/20榨季处于厄尔尼诺年份,但是其含糖量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是由于2019年7月至当年9月并不处于厄尔尼诺,也就是说,此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偏弱且持续时间较短,并没有给巴西糖业带来巨大影响。 综合这两次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巴西食糖产量与厄尔尼诺的存在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厄尔尼诺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综合作用将会影响巴西甘蔗的含糖量和压榨进度。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巴西食糖产业并不像2015年糖价处于较低的阶段,当年糖厂无法发挥最大产能制糖,而如今糖价已经涨至高位,原糖优势颇大,这会刺激巴西糖厂将在未来一到两个榨季内使用最大产能生产食糖。 在这种生产背景下,在不考虑厄尔尼诺的前提下,我们预计巴西中南部23/24榨季食糖产量将达到3750万吨。 如果发生厄尔尼诺甚至“强”厄尔尼诺呢? 我们将今年和15/16榨季前后的厄尔尼诺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2014年11月才发生Nino 3.4>0.5的情况,而今年,2023年6月7日CPC监测的Nino 3.4已经达到了0.9,也就是说,今年厄尔尼诺事件来临的更早,并且有气象机构预测将会形成“强”厄尔尼诺现象。 上文我们提到,2014年末厄尔尼诺发生,直至2016年初该事件才结束,整个15/16榨季巴西都处于降雨偏多的情况,对应到如今的情况,如果2023年下半年发生厄尔尼诺,并持续一个榨季以上,巴西糖24/25榨季甘蔗的生长期、拔节期、成熟期都处于厄尔尼诺气候现象中的话,可能像15/16榨季那样,造成含糖量急剧下降,最终产糖量或将因不利天气影响大幅下降。 那么23/24榨季呢? 先来看一下巴西甘蔗种植的时间表。 巴西甘蔗全年均可种植,东南部、南部、中西部的种植时间大多在1—6月,北部和东北部的种植时间大多在5—10月,因此巴西全境可以实现8个月以上的收割压榨时间。巴西榨季一般从4月开始,持续到下一年3月,最大产能阶段一般是5月—11月。 今年厄尔尼诺来临时间较早,而2014年厄尔尼诺来临时间较晚,23/24榨季的甘蔗生长情况可能较14/15榨季受厄尔尼诺影响更大一点,但是糖厂如果使用最大产能进行生产,可能会抵消一部分天气影响。 考虑到目前糖价已经涨至高位,巴西甘蔗种植面积预计将会有所增加,在雨量增多的预期下,我们预计巴西甘蔗单产也将同比增加。本年度原糖优势较大,利润追逐下,巴西糖厂预计将会使用最大制糖比(48%左右)生产食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甘蔗含糖量有所减少,但是预计最终23/24榨季巴西中南部糖产量仍将同比增产,或比正常气候预估下的3750万吨降低100万吨左右至3650万吨,如果发生强厄尔尼诺并持续整个种植季,或再降低50万吨左右至3600万吨。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以上,我们预期巴西糖24/25榨季食糖产量或将进一步下降至3500万吨。 6.2 印度 根据印度食糖产量变化来看,受厄尔尼诺影响,印度在此现象年份期间均呈现减产,且由于印度本身基础设施较差,恢复缓慢,印度从15/16榨季至16/17榨季持续减产,18/19榨季减产后,19/20榨季虽然产量有所恢复但幅度偏小。 按照厄尔尼诺年份印度甘蔗种植情况和产糖情况的数据来看: 根据数据来看,我们发现厄尔尼诺年分期间,不仅印度甘蔗生长受到一定影响,印度糖厂的压榨情况也有一定变化。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里,印度甘蔗的种植面积和单产开始下降,并且恢复缓慢,可能连续两个榨季保持较低种植面积和单产。产糖率变化不大,基本在10%—11%之间。开机时间明显有所缩短,糖厂数量也有所减少。以上共同导致产糖量连续两个榨季偏低,并且可能在厄尔尼诺结束当年或者后一年达到转折点。 印度食糖23/24榨季和15/16榨季面临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本榨季由于糖价涨至高位,大概率印度的甘蔗种植面积将会增加,但是由于厄尔尼诺影响,预计最终的扩种情况难以达到预期。同时单产可能受到影响,干旱天气影响甘蔗生产,比如由于厄尔尼诺影响,印度本年度进入夏季风时间偏晚,高温天气持续很多天,干旱天气影响甘蔗生长。虽然随着进入6月,或迎来印度季风雨季。但由于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印度季风来临时间偏晚,且由于印度的夏季作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季风降雨,尽管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可能会被印度洋偶极子现象所抵消,但印度西北部地区的降雨量预计将低于正常水平,北方邦的甘蔗产量可能受到影响。糖厂开机时间也将受到影响,极端干旱天气可能影响收割进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食糖产量变化并没有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出现变化,而是在下一季和下下季出现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印度食糖24/25榨季受影响程度更大。而且,并不是每一次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对印度洋偶极子产生抵消作用。 由于目前糖价涨至高位,印度甘蔗种植面积可能扩大,糖厂数量也可能增加,我们预计印度23/24榨季或较难出现15/16榨季减少种植面积并且糖厂大幅减少的情况。我们综合考虑了厄尔尼诺对印度食糖产量的影响和印度制糖的其他情况,预计在正常年份里,23/24榨季印度糖产量或达到3400万吨,由于2023年厄尔尼诺来临时间较2014年更早,导致印度6月季风来临较晚,也就是说,2023年的厄尔尼诺对印度食糖产业的影响或较2014年的影响更大一些,这种气候影响下,印度23/24榨季食糖产量或达到3350万吨,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下季印度糖产量或达到330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出现一个榨季以上,则可能出现15/16榨季减产的情况,印度食糖产量将会进一步大幅下降,我们预计在这种情况下印度24/25榨季食糖产量将降至3000万吨,并且可能造成印度25/26榨季继续减产。 6.3 泰国 根据厄尔尼诺年份泰国食糖产量变化图,分榨季来看: 泰国食糖15/16榨季处于强厄尔尼诺年份,当季糖产量下降至974.3万吨,同比下降9.73%,随后的16/17榨季虽然产量有所恢复,但是由于大半个榨季处于厄尔尼诺末期,产量恢复速度很慢,仅仅上升至1003万吨。泰国食糖15/16榨季受“强”厄尔尼诺影响,极其干旱的生长环境导致当季甘蔗含糖量暴跌至大约9.253%,同比下降了5.82%。同时,当时泰国的甘蔗收购价较低,14/15榨季和15/16榨季的甘蔗收购价甚至不足900泰铢,无法带动蔗农的种植积极性,直至2016年糖价大涨才有所好转。在这种情况下,泰国15/16榨季的食糖产量同比暴跌。而15/16当季的泰国原糖出口量虽然在2016年国际糖价持续上涨的刺激下大幅增加,但是原糖去库存的超大强度和原白价差走扩带来的精制糖增量共同导致了随后16/17榨季的泰国原糖出口量大幅下降. 泰国食糖18/19榨季处于弱厄尔尼诺年份,当榨季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是随后19/20榨季的食糖产量却大幅下降至829万吨。通过图形可以看出,“弱”厄尔尼诺对泰国甘蔗含糖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说,适量的干旱有助于甘蔗积累糖分。那么影响当年泰国食糖产量的因素究竟有什么呢?我们对比了泰国近年来的甘蔗收购价发现,随着2016年国际糖价涨至高位之后,糖价一路下行,导致泰国的甘蔗收购价也有所下滑,18/19榨季—20/21榨季的泰国甘蔗收购价甚至不足800泰铢,连续三年的低收购价导致蔗农对于甘蔗种植的积极性大幅下跌。18/19—19/20榨季泰国精炼糖出口价格下降,带动了泰国原糖出口量的增加,但随着20/21榨季泰国精炼糖价格强势上涨,泰国原糖出口量再次下滑。 单纯从天气角度来看,“强”厄尔尼诺现象对泰国食糖产量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时间较长,过分干旱或直接导致当季产量及下一榨季甘蔗产量下降,从而糖产量大幅减少;而“弱”厄尔尼诺则对泰国食糖当榨季的影响较小,甚至适量干旱有助于甘蔗积累糖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过长的话,仍然会导致当季至下一榨季的食糖产量下降。 目前CPC给出了今年四季度出现“强”厄尔尼诺的较高可能性,或直接造成泰国食糖23/24榨季减产。 如果同时考虑到不同的种植情况、泰国糖厂炼糖情况以及国际糖价影响来看,结合当前的泰国糖市前景,我们作出以下预期:虽然2023年糖价强势上涨给了蔗农一定的种植信心,但是不得不考虑的是,泰国木薯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根据嘉利高的报告数据,今年泰国木薯价格已经上涨了9%到3360泰铢/吨,而泰国的甘蔗收购价仅仅为1100泰铢/吨甚至更低,农民大概率会选择回报率更高的木薯;同时,由于原白糖价差的拉大,泰国精炼糖的比重不断加大,也会影响到泰国原糖出口量。 综上来看,根据机构数据,泰国甘蔗23/24榨季的产量将降至7400万吨,同比下降约2000万吨,因此,我们预计正常情况下,泰国23/24榨季食糖产量可能下降至880万吨,同比降低约220万吨;如果出现弱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此基础上减少20万吨至860万吨,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泰国23/24榨季食糖产量可能下降至820吨。对于24/25榨季,在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的前提下,我们预计泰国24/25榨季食糖产量或进一步下降至约790万吨。 6.4 中国 中国食糖产量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程度和泰国较为相似,主要是广西和云南地区的产量将会受到影响。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广西15/16榨季食糖产量下降至510万吨,同比降幅达到20.19%,并且16/17榨季食糖产量仍然较低,仅仅达到529万吨。甘蔗产糖率变化不大,但是入榨量变化很大,15/16榨季广西甘蔗入榨量下降至4430万吨,16/17榨季广西甘蔗入榨量继续下降至4300万吨,厄尔尼诺对广西甘蔗入榨量的影响可以持续两个榨季。值得注意的是,从14/15榨季开始,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出现了跳水式下滑,15/16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仅仅达到1065万亩,随后至今都保持在1100万亩左右。 云南15/16榨季食糖产量仅仅达到191万吨,同比下降16.96%,随后16/17榨季云南食糖产量仍未恢复,甚至继续小幅下降至187万吨,直到两个榨季后才逐渐恢复。与广西不同的是,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在14/15榨季和15/16榨季达到顶峰,高达540万亩,随后至今维持在420万亩左右。影响到云南食糖产量的是甘蔗单产量的变化,通过图表,我们直观地看到云南甘蔗单产在15/16榨季和18/19榨季这两个厄尔尼诺年份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可以说,厄尔尼诺对云南甘蔗生长的影响或大于广西甘蔗。 我们翻看了2014年11月—2016年4月之间的强厄尔尼诺年份的气候记录,此次“强”厄尔尼诺对广西和云南的影响极大,可以说是致灾影响。 分产区来看。 广西: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记录:2015年春季,桂东南干旱开始;2015年7月出现历史少见的持续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全区范围暴雨持续6天,不少居民家里变“水塘”;10月22号台风“彩虹”顶着建国以来10月最强台风的帽子席卷而来;2015年11月降水又创新高,深秋3次大范围强降雨导致罕见秋涝。2016年1月21~26日,广西出现近50年来降雪范围最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13个地市(除北海市外)的68个县(市、区)出现雪和雨夹雪,降雪最南端到达北纬22°以南的防城港市,是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雪线最南的一次。“冻成狗”的广西人民还未缓过劲来,新一轮的汛期又来了,2016广西入汛偏早,4~5月出现了9次较大范围的冰雹、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次数偏多,范围偏大、强度偏强;5月频繁强降雨致桂东北和桂东南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洪涝,昔日美丽的阳朔县城一片汪洋;6月2~4日强降水,柳州、桂林、南宁、贺州等市出现洪涝灾害,由于极端降水发生在南宁城区,随着高温预警到暴雨预警的切换,首府南宁更是体验一把从“火焰山”到“水帘洞”的过山车式转换。 云南: 根据中央气象台记录,2015年,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滇西大部春季降水偏少,雨季开始偏晚至特晚;然而,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部分区域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东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2014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开始出现大范围正异常,2015年春末发展为强厄尔尼诺事件。根据云南省气候中心的统计结果,2015年3—5月滇西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近5成,同时由于气温异常偏高,出现了严重干旱;相反,云南东部降水量总体偏多,局部地区偏多5成及以上。相应地,该年滇西大部分县(市)雨季开始期为偏晚至特晚,有75个县(市)(占全省的60%)进入雨季的日期是6月12日,而云南东部地区却有24个县(市)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另有25个县(市)为正常,是1971—2015年间典型的东部雨季早于西部的年份。 可以说广西和云南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食糖产区,都将再次接受厄尔尼诺事件的挑战。 前文我们提到,厄尔尼诺年份里,我国夏季南方雨水偏多,甚至出现洪涝;北方大部少雨偏干,甚至出现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但雨季大多推迟。等到秋季时,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北方部分地区容易出现夏秋连旱的情况。 NOAA预计今年8月之后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较大,而且CPC预计四季度有很大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对于广西和云南甘蔗而言,厄尔尼诺发生之前将会面临生长期极度干旱威胁,导致23/24榨季甘蔗歉收、蔗糖产量下降,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将会面临成熟期的强降雨,或影响收榨和含糖量,同时,考虑到甘蔗的宿根特性,将会大概率于2023年四季度到2024年春季发生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影响下一季春季出苗,影响24/25榨季甘蔗种植和生长,可能造成连续两个榨季减产。 综上,考虑到目前高糖价高利润带来的扩种影响,预计正常天气情况下,23/24榨季国内食糖产量可能达到1000万吨,然而在普通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下,新季甘蔗产量可能在此基础上下降50万吨至950万吨,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我们预计国内食糖23/24榨季食糖产量可能降至92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以上,我们预计国内食糖24/25榨季糖产量或将继续下降至890万吨。 【由于欧盟甜菜糖产区受厄尔尼诺影响并不明显,本文并没有对此进行展开。但是本文综合考虑了各方因素,对包含欧盟在内的全球食糖主产国进行了23/24榨季产量预估。】 七、总结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23/24榨季处于厄尔尼诺的开始阶段,甘蔗受到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如果此次厄尔尼诺强度较大,则会对23/24榨季食糖产量产生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次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或导致24/25榨季全球食糖产量进一步下降,并且可能造成24/25榨季全球食糖产量大幅减少。 基于此,我们作出了包含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23/24榨季和24/25榨季的食糖产量预期。 考虑到目前糖价涨至高位,或带动一些主产国的甘蔗种植面积扩大,炼糖厂的产能也可能增加,我们预计23/24榨季全球食糖产量在1.79亿吨—1.83亿吨左右。如果发生超强厄尔尼诺,并持续时间延长,24/25榨季全球食糖产量或降至1.755亿吨左右。 根据中糖协近十年来的全球食糖消费量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食糖消费量呈现上涨规律,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各种消费需求的回归,同时也考虑到“健康少糖”的理念,我们预计未来两个榨季全球食糖需求量约1.79亿万吨。 综上,正常天气下,全球食糖23/24榨季供需或过剩250万吨,全球食糖或但是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预期下,全球食糖23/24榨季过剩量或将较正常天气情况下减少100—200万吨,有可能出现供需缺口。如果2023年四季度出现“强”厄尔尼诺,并且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全球食糖24/25榨季可能出现350万吨左右的供需缺口。 八、后记:后市展望 当前国际糖价涨至25美分/磅以上高位,郑糖主力合约也一度涨至7200元/吨。预计,各主产国在利润驱动下,蔗农种植积极性会增加,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糖厂炼糖的产能或被提高。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行的规律之一。,目前的国内郑糖价格,已经接近历史高位。从价位及情绪上来说,已经存在“恐高”情绪。一旦利多不及预期或利空出现,盘面随时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变化。但是在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面前,长期来看或许糖价真的能出现“上不言顶”的行情。 由于强厄尔尼诺大概率预期是在四季度出现,23/24榨季压榨的甘蔗受到的影响一般,但是“强”厄尔尼诺仍可能造成全球食糖产量难达预期,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供需缺口。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极端天气对24/25榨季全球食糖的产量影响或更大。 展望后期食糖价格走势,我们认为需要分榨季来看。 本榨季糖价已经涨至了分歧点,但或许仍未到反转点。虽然市场已经有部分资金在交易天气,但是在没有看到天气实际变化之前,天气市行情空间有限。对于本榨季而言,我们依然维持此前的观点:在巴西丰产的背景下,我们预计本榨季国内外糖价或在二季度至三季度逐步筑顶,巴西食糖产量高峰期的压力或糖价再次进入整理期,有回落可能。 然而长期来看,24/25榨季的食糖产量或存在一定变数,糖价的高点或难以止步于此,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全球食糖或进入短缺状态。届时,各主产国也可能出现减少食糖出口量以保证本土优先供应,从而导致国际食糖贸易流再次面临严峻挑战。长期来看,需要关注市场交易厄尔尼诺影响节点。 未来糖价将如何变化,天气的影响至关重要! 撰稿人:新湖农产品组 2023年6月16日 审核人:刘英杰 陈燕杰 执业资格号:F3024535 投资咨询号:Z0012135 孙昭君 执业资格号:F3047243 投资咨询号:Z0015503 电话:0411-84807839 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新湖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湖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许可证号32090000)提供,无意针对或打算违反任何地区、国家、城市或其他法律管辖区域内的法律法规。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本报告的版权属于新湖期货。未经新湖期货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布。如引用、刊发,须注明出处为新湖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和/或调研资料,所载的全部内容及观点公正,但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本报告所载内容反映的是新湖期货在最初发表本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新湖期货可发出其他与本报告所载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但新湖期货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及时更新本报告涉及的内容并通知更新情况。新湖期货不对因投资者使用本报告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新湖期货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以确保本报告涉及的内容适合于投资者,新湖期货建议投资者独自进行投资判断。本报告并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税务建议或担保任何内容适合投资者,本报告不构成给予投资者投资咨询建议。
概要 2023年4月,随着拉尼娜气候尾声的结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回归中性条件,厄尔尼诺现象或在几个月内强势回归、席卷全球。受此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很有可能打破2016年的最高气温记录,创造新的全球最高温度。目前,虽然ENSO仍未确定转为厄尔尼诺,但2023年5月,全球多地已经出现高温天气,一切都指向今年内极有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甘蔗的生长及食糖压榨进程受气候影响较大,国内外糖价易受天气变化产生波动,尤其是极端干旱天气和强降雨影响。 基于此背景,我们对比了正常年份与厄尔尼诺年份的主产国甘蔗生长情况和产糖量,并深究其原因,并对即将可能于下半年到来的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食糖产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根据以往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食糖产量的影响规律来看,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于秋季,结束于两年后的春季,将会导致发生后的两个榨季内全球食糖产量偏低,根据往年数据来看,均低于1.8亿万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23/24榨季处于厄尔尼诺的开始阶段,甘蔗受到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如果此次厄尔尼诺强度较大,则会对23/24榨季食糖产量产生影响。同时,如果此次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或导致24/25榨季全球食糖产量进一步下降。 在正常天气情况下,我们预计:23/24榨季中国的食糖产量可能达到1000万吨;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750万吨;印度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400万吨;泰国食糖产量可能达到880万吨;全球食糖总产量或达到18100万吨。 在“弱”厄尔尼诺至“普通”厄尔尼诺情况下,我们预计:23/24榨季中国的食糖产量为约950万吨;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700万吨;印度食糖产量可能降至3350万吨;泰国食糖产量可能达到860万吨;全球食糖总产量或为18000万吨。 在强厄尔尼诺的预期下,我们估计:23/24榨季中国的食糖产量或降至920万吨;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650万吨;印度食糖产量降至3300万吨,或需要进口食糖;泰国食糖产量可能降至820万吨;全球食糖总产量或仅仅达到17900万吨,可能导致全球食糖供需缺口。 如果此次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我们估计:24/25榨季中国的食糖产量或降至890万吨;巴西中南部食糖产量可能达到3500万吨;印度食糖产量降至3000万吨,或需要进口食糖;泰国食糖产量可能降至790万吨;全球食糖总产量或仅仅达到17550万吨,或导致全球食糖供需出现350万吨的缺口。 根据中糖协近十年来的全球食糖消费量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食糖消费量呈现上涨规律,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各种消费需求的回归,同时也考虑到“健康少糖”的理念,我们预计未来两个榨季全球食糖需求量将会恢复至2020年水平左右,约1.78—1.8亿万吨。 综上,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全球食糖23/24榨季可能维持供需紧平衡,如果出现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全球食糖23/24榨季至24/25榨季可能出现0—350万吨供需缺口。 一、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上升0.5度以上时,在大范围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异常现象。 通常来说,厄尔尼诺会在拉尼娜气候(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下降0.5度以上,海水变冷导致气候降温)结束后的一年内发生,常于夏季和秋季发生,持续时间可以达到12—18个月,变动周期一般为2—7年。 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全球极端异常的气候事件将会强度增加、时长延迟、影响扩大,比如极端高温、异常干旱、毁灭性洪涝、农作物产量骤降、疾病增加等等。 一些地区的气候会出现反常现象,比如南美洲地区、美国南部地区、非洲、中亚部分地区会出现降雨增多甚至暴雨洪涝的情况,而东南亚地区和澳大利亚则会出现高温少雨甚至干旱无雨的效应。 根据往年数据统计,近120多年共发生过29次厄尔尼诺现象。最近一次的“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于2014年秋季至2016年春季,横跨两个甘蔗榨季,连续两年刷新历史最高温度。此后全球平均气温有所上移。直到2019年9月开始的拉尼娜现象,相对抑制了全球升温的进程。 2023年4月,随着长达近三年的“三重”拉尼娜气候尾声的结束,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回归中性条件,厄尔尼诺现象或在几个月内将再次席卷全球、强势回归。 拉尼娜现象产生的降温效应抑制了全球气温的上升,但是如果进入厄尔尼诺,全球气温将再次快速上升。受此影响,据气象部门预测,2023年很有可能打破2016年的最高气温记录,创造新的全球最高温度。目前,虽然ENSO仍未确定转为厄尔尼诺,但2023年5月,全球多地已经出现高温天气,一切都指向今年内极有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5月,我国多地突破35℃,高温日较常年同期明显提前。更早些时候的4月,东南亚部分地区气温超过40℃,甚至超过45℃。欧洲部分地区也提前进入干旱状态,美国西海岸部分城市也出现高温现象。印度约38个城市气温超过40℃。泰国更是遭遇了145年以来的极端高温天气,多地气温突破40℃。 根据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CPC)在今年5月11日给出的最新报告数据,2023年8月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可能性超过90%,而今年年底前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上升1.5度以上)的可能性超过50%。“强”厄尔尼诺现象在前二十五年里仅发生过一次,如果今年发生,将对全球农作物生长带来难以预估的影响。 而根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估计,2023年有50%的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并且这种热辐射将会得到有效延续,2024年可能会更热。 二、厄尔尼诺现象判定标准及当前数据 厄尔尼诺的主要监测指标包括各区的Ni?o 指数、南方涛动指数(SOI)、信风指数、哈德莱环流和沃克环流指数等。 各个国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评判标准有一定差别,但都是基于太平洋海域海水温度进行判断的。国际主流标准以Ni?o 3.4区或者Ni?o 3区海表温度距平指数作为基本监测指标来设计业务方案和标准,例如美国以Ni?o 3.4指数3个月滑动平均绝对值超过0.5℃、至少连续5个月即认定为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以Ni?o综合区(Ni?o1+2+3+4)海温距平指数为厄尔尼诺事件的标准,当海温距平指数大于等于0.5℃且持续时长6个月(期间允许1个月未达标),或者海温距平指数连续5个月大于等于0.5℃且5个月指数之和不低于4. 0℃,则判定为厄尔尼诺事件。 本篇报告主要参考Ni?o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SOI)。 2.1 Ni?o 指数 Ni?o 1+2(0-10S,90W-80W):Ni?o 1+2区域是Ni?o SST区域中最小和最东部的地区,与当地居民首次发现厄尔尼诺现象的南美洲沿海地区相对应。该指数往往具有尼诺SST指数中最大的方差。 Ni?o 3(5N-5S,150W-90W):该地区曾经是监测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焦点,但研究人员后来了解到,ENSO海洋 - 大气耦合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位于更西边。因此,尼诺3.4和ONI在定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方面受到青睐。 Ni?o 3.4(5N-5S,170W-120W):Ni?o 3.4异常可以被认为是代表从日期变更线到南美海岸的太平洋平均赤道海温。尼诺3.4指数通常使用5个月的平均值,厄尔尼诺或拉尼娜事件的定义是当尼诺3.4海温超过+/- 0.4°C六个月或更长时间。 ONI(5N-5S,170W-120W):ONI使用与Ni?O 3.4指数相同的区域。ONI使用3个月的运行平均值,要归类为成熟的厄尔尼诺或拉尼娜,异常必须至少连续五个月超过+0.5C或-0.5C。 Ni?o 4(5N-5S,160E-150W):Ni?o 4指数捕捉赤道太平洋中部的SST异常。该区域的方差往往小于其他尼诺区域。 根据美国大气海洋局气候预测中心(CPC)的最新数据,截至6月7日,Ni?o 3.4的数值达到0.9,Ni?o 4的数值达到了0.7,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 2.2南方涛动指数(SOI) 通常,涛动强弱用指数SOI表示。 当这个指数为正值时,表明东西太平洋气压差增大;当这个指数为负值时,则表明东西太平洋气压差减小。当负值极其低时,两地的气压则可能已发生了逆转。 SOI=PT-PD (PT 代表赤道东太平洋海平面气压;PD 代表印度尼西亚海平面气压。) 当赤道东太平洋气压高,而印度尼西亚气压低时,称为高指数,即南方涛动强。此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低,副高偏强,降水少,而印度尼西亚海温高,东南季风强,降水多且集中。相反,则称为低指数,即南方涛动弱。此时东南季风减弱,赤道东太平洋及沿海冷水上涌减弱,海面表层增温,副高偏弱,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目前,根据NOAA的预测,SOI在今年5月的数据为-1.0,环比下降了1.2,SOI现值偏低,并且在不断降低,显示厄尔尼诺可能性在不断增加。 三、厄尔尼诺及其关联性现象猜想 目前的气候学很难从根本上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因此只能从各种洋流、风带、气流现象的关联性中试图得出发现,许多科学家对此作出了多种合理猜测。 3.1 东南信风影响 全球共有7个低空纬线方向的气压带,赤道低压带、(南北)极地高压带、(南北)副热带高压带和(南北)副极地低压带。由于存在气压差,副热带高压带辐散的一部分气流流向赤道,加上受到地球偏转力的作用,就形成了信风带。北半球形成东北信风,南半球形成东南信风。信风的方向很少改变,稳定出现。 南北半球上的信风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地球上的风带、上重力、温度等因素,形成了地球表面的洋流体系。正常状况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北信风,南半球赤道附近吹东南信风。信风带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分别形成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由于信风将赤道表面较温暖的海水,从太平洋东部吹向西部,从而导致太平洋西部温度高于东部(图3)。同理,南北半球的西风带形成了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及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 一般来说,信风减弱是厄尔尼诺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或重要表现之一。地球气压带、风带位置有季节性移动特点,在此过程中风力的强弱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拉尼娜现象则与信风异常增强有很大的关系。 3.2 秘鲁寒流 秘鲁寒流(Peru Current)又称洪堡德寒流,是一支补偿流,是寒流中极为强大的一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始于南纬50°左右的西风漂流,由于西风漂流受南美大陆阻挡,一部分水流北上而形成。在向北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加以沿岸盛行南风和东南风,表层海水向西偏离海岸,使平均每秒100米的中层冷水上泛到海面。年平均水温一般为14℃—16℃,比周围气温低7℃—10℃。 科学家通过监测发现,厄尔尼诺现象和秘鲁寒流之间并不是互相孤立的自然现象,在正常年份,秘鲁西海岸的太平洋沿岸地区都受一股冷洋流控制,有一个范围很大的天然渔场。一旦出现气候异常,东太平洋的冷洋流即被一股暖洋流所代替。 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从当年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这股暖流一出现,会使得秘鲁渔场性喜冷水的鱼类大量死亡。 3.3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指,当海水表面温度高于26.5摄氏度时,低纬度地区上空形成的强大旋转风暴系统。根据其最大持续风速不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在西北太平洋称为台风,在北大西洋和东北太平洋称为飓风,在北印度洋称为气旋风暴,而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称为旋风。 有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春-夏季热带气旋与热带东太平洋暖海温异常的相互作用可以显著地提升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王鑫团队的资料分析和数值模式试验(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表明,春季热带气旋相关的西风爆发事件在热带太平洋引起强大的西风异常,触发携带暖水东传的开尔文波并显著加深热带中-东太平洋温跃层,使得厄尔尼诺事件在春季末形成。而随着厄尔尼诺事件的形成,又加强了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这些热带气旋通过春季相同过程,对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暖海温异常提供正反馈作用,最终促进了极端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 3.4 沃克环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复杂的沃克环流,那就是“东太平洋气压上升时,西太平洋的气压会下降,反之亦然”。 在热带气旋和信风带的影响下,赤道附近的太平洋水温分布西高东低。在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对流活动极为旺盛,而热带东太平洋为冷水域,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天气。气候平均而言,太平洋大气低层东部气压高,西部气压低,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从东边来的空气流到西太平洋正好补偿了因上升而流失的空气。而高空的情况常常与低层相反,在太平洋上空常以偏西气流为主。这样就在赤道地区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流圈就是沃克环流,即西太平洋为气流上升区,到高空以后向东运行,行至东太平洋下沉到海面,然后向西太平洋流动。 如果东太平洋的洋面温度升高,就会产生较暖而且湿润的上升气流,削弱“沃克环流”,同时美洲中部一带会气温上升、暴雨成灾,形成著名的“厄尔尼诺”。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由于海洋温度分布发生巨大变化,大气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中、东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上升而下降(高压减弱、气压降低),西太平洋气压随着海温的下降而上升(低压减弱、气压升高),热带太平洋两侧气压差值变小,导致赤道东风减弱和向东撤退,沃克环流也会被削弱。同时,随着西太平洋暖水区向东移动,沃克环流的上升支和下沉支的位置也发生偏移,对流活动的中心移至中太平洋上空,中、东太平洋上升气流大大加强,降水显著增加;而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明显减弱,变成少雨区,形成大范围干旱。 3.5 印度洋偶极子(IOD) 印度洋偶极子(IOD)和厄尔尼诺(ENSO)之间也存在一定关联影响。 由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之间的相互作用,IOD和ENSO之间就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ENSO主要通过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之间相互耦合的沃克环流异常以及海洋路径影响IOD。 厄尔尼诺主要影响热带印度洋西部的SST异常。伴随厄尔尼诺同时发生的正IOD,其西极的SST暖异常比独立于厄尔尼诺的正IOD所对应西极的SST暖异常更强。IOD主要通过沃克环流异常以及与纬向风异常相关的海洋波动过程影响同期ENSO的发展。伴随正IOD的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比独立厄尔尼诺事件的强度更强,厄尔尼诺和正IOD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东太平洋中超级厄尔尼诺的形成。 IOD的发展也可影响次年太平洋中ENSO的发展,IOD存在显著的季节位相锁定的特征,通常在夏季开始发展,秋季达到峰值,冬季迅速衰减。IOD与ENSO事件通过沃克环流的西伸和与之相关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从太平洋流入印度洋的热带海水)相互联系。通常(而不是一定),正IOD事件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而负IOD事件则与拉尼娜现象有关。当IOD和厄尔尼诺现象处于同一相位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澳大利亚的影响往往最为极端,反之但他们不处于一个相位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影响可能会减弱。IOD有三种状态:暖性(正)、冷性(负)和中性。 印度洋正偶极子: 西印度洋相对东南印度洋海温更高,东印度洋出现异常下沉支,削弱了印度洋沃克环流;由于沃克环流减弱,印度洋出现异常东风,澳大利亚西北盛行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总云量减少;澳大利亚南部和北领地降雨量较少。 印度洋负偶极子: 西印度洋相对东南印度洋海温更低,东印度洋上升气流更猛烈,加强了印度洋沃克环流;由于印度洋沃克环流加强,印度洋西风更加猛烈,澳大利亚西北部带来更多的云和降水;澳大利亚南部和北领地降雨量较多。 四、厄尔尼诺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4.1 巴西 受到太平洋中东部和东部的降雨影响,南美地区的部分国家会受到厄尔尼诺的强烈影响,比如巴西。 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影响的是南美西海岸地区,因此巴西南北受到的影响并不同,巴西北部及东北地区将会出现降雨减少的情况,但温度会大幅上升,甚至出现干旱;而巴西南部地区则有可能出现暴雨甚至洪涝灾害,气温偏低。 4.2 印度 前文提到厄尔尼诺经常于夏秋两季开始,而印度季风也同样开始于6月,正常年份里,印度季风会给印度带来充沛的降雨,但是在厄尔尼诺发生年份里,由于沃克环流异常,印度夏季风减弱,季风雨向南偏移,从而造成印度中部、中南部和南部降雨明显增多,但是北部缺少季风则会面临高温少雨甚至干旱的情况。 4.3 泰国 泰国位于东南亚地区,相对其他甘蔗主产国受厄尔尼诺的影响更大。 泰国和亚洲其他很多国家一样,位于季风带,泰国季风降雨的主周期为2—8年,与厄尔尼诺周期相似。厄尔尼诺现象的变化会严重影响泰国季风降雨的变化,导致几乎泰国全境的气候都持久干旱,可能会给泰国带来非常严重的水危机,甚至出现火灾。 4.4 中国 中国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国家,夏季降雨主要受到来自海洋的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影响,带动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地区,雨带逐步向北推进。 在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洋温度升高,相对地,西太平洋海洋温度偏低,副热带高压强度有所增强但相对南移,气体环流减弱,夏季风偏弱,暖湿气流难以北上,季风雨带主要汇集在南部地区。 南方地区频繁发生强降水,与厄尔尼诺有一定联系。这主要是因为受到厄尔尼诺影响,在菲律宾以西到南海一带激发出高压环流系统,叠加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上,使之强度异常偏强、位置持续偏南,来自热带太平洋的水汽向我国南方地区输送偏多,为强降水过程的频发提供了水汽条件。 因此,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我国夏季南方雨水偏多,甚至出现洪涝;北方大部少雨偏干,甚至出现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但雨季大多推迟。等到秋季时,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北方部分地区容易出现夏秋连旱的情况。全年来看呈现冬暖夏凉的现象。 五、正常年份及厄尔尼诺年份各主产国食糖产量变化 通过对比历年数据,可以直观看出,在厄尔尼诺年份,全球食糖产量均有所下降。 由于部分年代久远的数据缺失,本报告仅比对近十几年来的三次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食糖市场的冲击。 根据全球食糖数据来看,经历了2009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全球食糖10/11榨季产量下降至16888万吨,11/12榨季增产约1000万吨,直到12/13榨季,全球食糖总产量才恢复至1.8亿吨以上。 而2014年至2016年发生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具有“生命史长、累计强度大、峰值强度高”这三个重要特点,是20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事件之一。2015年春全球进入“强”厄尔尼诺,全球食糖15/16榨季产量仅有17424万吨,同比下降7.55%,即使16/17榨季厄尔尼诺影响逐渐减退,全球食糖产量的恢复过程仍旧较慢,直到两个榨季后(17/18榨季),全球食糖才迎来了丰产年。 2018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的厄尔尼诺期间,全球食糖19/20榨季减产至17530万吨,同比下降6.59%,20/21榨季全球食糖产量逐步恢复至17986万吨,一直到两个榨季后(21/22榨季),全球食糖产量恢复至1.8亿万吨以上。 根据以往厄尔尼诺事件对全球食糖产量的影响规律来看,厄尔尼诺现象通常发生于秋季,结束于两年后的春季,将会导致发生后的两个榨季内全球食糖产量偏低,根据往年数据来看,均低于1.8亿万吨。 六、各主产国食糖产量变化受厄尔尼诺影响分析 近十几年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2009年7月—2010年4月:正常厄尔尼诺 ?2014年11月—2016年4月:强厄尔尼诺 ?2018年10月—2020年4月:弱厄尔尼诺 6.1 巴西 根据巴西农业部相关数据来看,巴西食糖产业在过往两次厄尔尼诺事件中均呈现减产规律,但是深究其原因,并不是两次都因为厄尔尼诺。 分榨季进行分析: 15/16榨季: 15/16榨季巴西食糖产量下降至3519万吨,较14/15榨季同比下降5.68%。对比巴西当榨季种植面积可以看出,自13/14榨季之后,巴西甘蔗种植面积相对稳定,维持在全境850万公顷左右,而15/16榨季巴西甘蔗单产则处于历史高位,达到76.9吨/公顷,那么为什么当年的食糖产量却会下降那么多呢? 问题出现在含糖量和榨季制糖比上。 先看含糖量,15/16榨季巴西的榨季制糖比为图中最低值,仅仅达到130.5%。再看榨季制糖比,15/16榨季巴西的榨季制糖比处于低位,仅为40.6%。 这是由于2014年末厄尔尼诺发生,直至2016年初该事件才结束,整个15/16榨季巴西都处于降雨偏多的情况。足够的降雨会导致甘蔗单产增加,但是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雨量过多导致甘蔗的含糖量急剧下降,二是降雨持续时间过长,导致收割压榨进程受阻,导致制糖量不足。 18/19榨季和19/20榨季: 巴西18/19榨季为3040万吨,受厄尔尼诺影响较前一榨季的产量降幅高达24.81%,随后的19/20榨季巴西食糖产量仅为2960.6万吨,达到历史极低值。 由于巴西乙醇计划以及糖价在2016年后逐步走低的共同影响下,巴西糖厂在这两个榨季将制糖比降到了35.2%和34.3%。 虽然巴西19/20榨季处于厄尔尼诺年份,但是其含糖量并没有受到影响。这是由于2019年7月至当年9月并不处于厄尔尼诺,也就是说,此次厄尔尼诺的强度偏弱且持续时间较短,并没有给巴西糖业带来巨大影响。 综合这两次情况来看,我们认为巴西食糖产量与厄尔尼诺的存在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厄尔尼诺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综合作用将会影响巴西甘蔗的含糖量和压榨进度。 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巴西食糖产业并不像2015年糖价处于较低的阶段,当年糖厂无法发挥最大产能制糖,而如今糖价已经涨至高位,原糖优势颇大,这会刺激巴西糖厂将在未来一到两个榨季内使用最大产能生产食糖。 在这种生产背景下,在不考虑厄尔尼诺的前提下,我们预计巴西中南部23/24榨季食糖产量将达到3750万吨。 如果发生厄尔尼诺甚至“强”厄尔尼诺呢? 我们将今年和15/16榨季前后的厄尔尼诺发生情况进行了对比。2014年11月才发生Nino 3.4>0.5的情况,而今年,2023年6月7日CPC监测的Nino 3.4已经达到了0.9,也就是说,今年厄尔尼诺事件来临的更早,并且有气象机构预测将会形成“强”厄尔尼诺现象。 上文我们提到,2014年末厄尔尼诺发生,直至2016年初该事件才结束,整个15/16榨季巴西都处于降雨偏多的情况,对应到如今的情况,如果2023年下半年发生厄尔尼诺,并持续一个榨季以上,巴西糖24/25榨季甘蔗的生长期、拔节期、成熟期都处于厄尔尼诺气候现象中的话,可能像15/16榨季那样,造成含糖量急剧下降,最终产糖量或将因不利天气影响大幅下降。 那么23/24榨季呢? 先来看一下巴西甘蔗种植的时间表。 巴西甘蔗全年均可种植,东南部、南部、中西部的种植时间大多在1—6月,北部和东北部的种植时间大多在5—10月,因此巴西全境可以实现8个月以上的收割压榨时间。巴西榨季一般从4月开始,持续到下一年3月,最大产能阶段一般是5月—11月。 今年厄尔尼诺来临时间较早,而2014年厄尔尼诺来临时间较晚,23/24榨季的甘蔗生长情况可能较14/15榨季受厄尔尼诺影响更大一点,但是糖厂如果使用最大产能进行生产,可能会抵消一部分天气影响。 考虑到目前糖价已经涨至高位,巴西甘蔗种植面积预计将会有所增加,在雨量增多的预期下,我们预计巴西甘蔗单产也将同比增加。本年度原糖优势较大,利润追逐下,巴西糖厂预计将会使用最大制糖比(48%左右)生产食糖,在这种情况下,虽然甘蔗含糖量有所减少,但是预计最终23/24榨季巴西中南部糖产量仍将同比增产,或比正常气候预估下的3750万吨降低100万吨左右至3650万吨,如果发生强厄尔尼诺并持续整个种植季,或再降低50万吨左右至3600万吨。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以上,我们预期巴西糖24/25榨季食糖产量或将进一步下降至3500万吨。 6.2 印度 根据印度食糖产量变化来看,受厄尔尼诺影响,印度在此现象年份期间均呈现减产,且由于印度本身基础设施较差,恢复缓慢,印度从15/16榨季至16/17榨季持续减产,18/19榨季减产后,19/20榨季虽然产量有所恢复但幅度偏小。 按照厄尔尼诺年份印度甘蔗种植情况和产糖情况的数据来看: 根据数据来看,我们发现厄尔尼诺年分期间,不仅印度甘蔗生长受到一定影响,印度糖厂的压榨情况也有一定变化。发生厄尔尼诺的年份里,印度甘蔗的种植面积和单产开始下降,并且恢复缓慢,可能连续两个榨季保持较低种植面积和单产。产糖率变化不大,基本在10%—11%之间。开机时间明显有所缩短,糖厂数量也有所减少。以上共同导致产糖量连续两个榨季偏低,并且可能在厄尔尼诺结束当年或者后一年达到转折点。 印度食糖23/24榨季和15/16榨季面临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本榨季由于糖价涨至高位,大概率印度的甘蔗种植面积将会增加,但是由于厄尔尼诺影响,预计最终的扩种情况难以达到预期。同时单产可能受到影响,干旱天气影响甘蔗生产,比如由于厄尔尼诺影响,印度本年度进入夏季风时间偏晚,高温天气持续很多天,干旱天气影响甘蔗生长。虽然随着进入6月,或迎来印度季风雨季。但由于厄尔尼诺影响,今年印度季风来临时间偏晚,且由于印度的夏季作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季风降雨,尽管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可能会被印度洋偶极子现象所抵消,但印度西北部地区的降雨量预计将低于正常水平,北方邦的甘蔗产量可能受到影响。糖厂开机时间也将受到影响,极端干旱天气可能影响收割进度。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食糖产量变化并没有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出现变化,而是在下一季和下下季出现明显变化,也就是说如果发生强厄尔尼诺现象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印度食糖24/25榨季受影响程度更大。而且,并不是每一次厄尔尼诺现象都会对印度洋偶极子产生抵消作用。 由于目前糖价涨至高位,印度甘蔗种植面积可能扩大,糖厂数量也可能增加,我们预计印度23/24榨季或较难出现15/16榨季减少种植面积并且糖厂大幅减少的情况。我们综合考虑了厄尔尼诺对印度食糖产量的影响和印度制糖的其他情况,预计在正常年份里,23/24榨季印度糖产量或达到3400万吨,由于2023年厄尔尼诺来临时间较2014年更早,导致印度6月季风来临较晚,也就是说,2023年的厄尔尼诺对印度食糖产业的影响或较2014年的影响更大一些,这种气候影响下,印度23/24榨季食糖产量或达到3350万吨,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下季印度糖产量或达到330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出现一个榨季以上,则可能出现15/16榨季减产的情况,印度食糖产量将会进一步大幅下降,我们预计在这种情况下印度24/25榨季食糖产量将降至3000万吨,并且可能造成印度25/26榨季继续减产。 6.3 泰国 根据厄尔尼诺年份泰国食糖产量变化图,分榨季来看: 泰国食糖15/16榨季处于强厄尔尼诺年份,当季糖产量下降至974.3万吨,同比下降9.73%,随后的16/17榨季虽然产量有所恢复,但是由于大半个榨季处于厄尔尼诺末期,产量恢复速度很慢,仅仅上升至1003万吨。泰国食糖15/16榨季受“强”厄尔尼诺影响,极其干旱的生长环境导致当季甘蔗含糖量暴跌至大约9.253%,同比下降了5.82%。同时,当时泰国的甘蔗收购价较低,14/15榨季和15/16榨季的甘蔗收购价甚至不足900泰铢,无法带动蔗农的种植积极性,直至2016年糖价大涨才有所好转。在这种情况下,泰国15/16榨季的食糖产量同比暴跌。而15/16当季的泰国原糖出口量虽然在2016年国际糖价持续上涨的刺激下大幅增加,但是原糖去库存的超大强度和原白价差走扩带来的精制糖增量共同导致了随后16/17榨季的泰国原糖出口量大幅下降. 泰国食糖18/19榨季处于弱厄尔尼诺年份,当榨季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是随后19/20榨季的食糖产量却大幅下降至829万吨。通过图形可以看出,“弱”厄尔尼诺对泰国甘蔗含糖量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说,适量的干旱有助于甘蔗积累糖分。那么影响当年泰国食糖产量的因素究竟有什么呢?我们对比了泰国近年来的甘蔗收购价发现,随着2016年国际糖价涨至高位之后,糖价一路下行,导致泰国的甘蔗收购价也有所下滑,18/19榨季—20/21榨季的泰国甘蔗收购价甚至不足800泰铢,连续三年的低收购价导致蔗农对于甘蔗种植的积极性大幅下跌。18/19—19/20榨季泰国精炼糖出口价格下降,带动了泰国原糖出口量的增加,但随着20/21榨季泰国精炼糖价格强势上涨,泰国原糖出口量再次下滑。 单纯从天气角度来看,“强”厄尔尼诺现象对泰国食糖产量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时间较长,过分干旱或直接导致当季产量及下一榨季甘蔗产量下降,从而糖产量大幅减少;而“弱”厄尔尼诺则对泰国食糖当榨季的影响较小,甚至适量干旱有助于甘蔗积累糖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过长的话,仍然会导致当季至下一榨季的食糖产量下降。 目前CPC给出了今年四季度出现“强”厄尔尼诺的较高可能性,或直接造成泰国食糖23/24榨季减产。 如果同时考虑到不同的种植情况、泰国糖厂炼糖情况以及国际糖价影响来看,结合当前的泰国糖市前景,我们作出以下预期:虽然2023年糖价强势上涨给了蔗农一定的种植信心,但是不得不考虑的是,泰国木薯的价格也在不断上升,根据嘉利高的报告数据,今年泰国木薯价格已经上涨了9%到3360泰铢/吨,而泰国的甘蔗收购价仅仅为1100泰铢/吨甚至更低,农民大概率会选择回报率更高的木薯;同时,由于原白糖价差的拉大,泰国精炼糖的比重不断加大,也会影响到泰国原糖出口量。 综上来看,根据机构数据,泰国甘蔗23/24榨季的产量将降至7400万吨,同比下降约2000万吨,因此,我们预计正常情况下,泰国23/24榨季食糖产量可能下降至880万吨,同比降低约220万吨;如果出现弱厄尔尼诺现象,可能在此基础上减少20万吨至860万吨,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泰国23/24榨季食糖产量可能下降至820吨。对于24/25榨季,在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的前提下,我们预计泰国24/25榨季食糖产量或进一步下降至约790万吨。 6.4 中国 中国食糖产量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程度和泰国较为相似,主要是广西和云南地区的产量将会受到影响。 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发现,广西15/16榨季食糖产量下降至510万吨,同比降幅达到20.19%,并且16/17榨季食糖产量仍然较低,仅仅达到529万吨。甘蔗产糖率变化不大,但是入榨量变化很大,15/16榨季广西甘蔗入榨量下降至4430万吨,16/17榨季广西甘蔗入榨量继续下降至4300万吨,厄尔尼诺对广西甘蔗入榨量的影响可以持续两个榨季。值得注意的是,从14/15榨季开始,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出现了跳水式下滑,15/16榨季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仅仅达到1065万亩,随后至今都保持在1100万亩左右。 云南15/16榨季食糖产量仅仅达到191万吨,同比下降16.96%,随后16/17榨季云南食糖产量仍未恢复,甚至继续小幅下降至187万吨,直到两个榨季后才逐渐恢复。与广西不同的是,云南甘蔗种植面积在14/15榨季和15/16榨季达到顶峰,高达540万亩,随后至今维持在420万亩左右。影响到云南食糖产量的是甘蔗单产量的变化,通过图表,我们直观地看到云南甘蔗单产在15/16榨季和18/19榨季这两个厄尔尼诺年份均有非常明显的降低,可以说,厄尔尼诺对云南甘蔗生长的影响或大于广西甘蔗。 我们翻看了2014年11月—2016年4月之间的强厄尔尼诺年份的气候记录,此次“强”厄尔尼诺对广西和云南的影响极大,可以说是致灾影响。 分产区来看。 广西: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记录:2015年春季,桂东南干旱开始;2015年7月出现历史少见的持续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全区范围暴雨持续6天,不少居民家里变“水塘”;10月22号台风“彩虹”顶着建国以来10月最强台风的帽子席卷而来;2015年11月降水又创新高,深秋3次大范围强降雨导致罕见秋涝。2016年1月21~26日,广西出现近50年来降雪范围最大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13个地市(除北海市外)的68个县(市、区)出现雪和雨夹雪,降雪最南端到达北纬22°以南的防城港市,是195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雪线最南的一次。“冻成狗”的广西人民还未缓过劲来,新一轮的汛期又来了,2016广西入汛偏早,4~5月出现了9次较大范围的冰雹、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次数偏多,范围偏大、强度偏强;5月频繁强降雨致桂东北和桂东南部分地区出现严重洪涝,昔日美丽的阳朔县城一片汪洋;6月2~4日强降水,柳州、桂林、南宁、贺州等市出现洪涝灾害,由于极端降水发生在南宁城区,随着高温预警到暴雨预警的切换,首府南宁更是体验一把从“火焰山”到“水帘洞”的过山车式转换。 云南: 根据中央气象台记录,2015年,在超强厄尔尼诺事件背景下,滇西大部春季降水偏少,雨季开始偏晚至特晚;然而,东部地区降水总体偏多,部分区域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东西部形成了鲜明对比。2014年5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开始出现大范围正异常,2015年春末发展为强厄尔尼诺事件。根据云南省气候中心的统计结果,2015年3—5月滇西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近5成,同时由于气温异常偏高,出现了严重干旱;相反,云南东部降水量总体偏多,局部地区偏多5成及以上。相应地,该年滇西大部分县(市)雨季开始期为偏晚至特晚,有75个县(市)(占全省的60%)进入雨季的日期是6月12日,而云南东部地区却有24个县(市)雨季开始偏早至特早,另有25个县(市)为正常,是1971—2015年间典型的东部雨季早于西部的年份。 可以说广西和云南作为国内最重要的食糖产区,都将再次接受厄尔尼诺事件的挑战。 前文我们提到,厄尔尼诺年份里,我国夏季南方雨水偏多,甚至出现洪涝;北方大部少雨偏干,甚至出现干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但雨季大多推迟。等到秋季时,我国降水南多北少,北方部分地区容易出现夏秋连旱的情况。 NOAA预计今年8月之后发生厄尔尼诺的可能性较大,而且CPC预计四季度有很大可能发生“强”厄尔尼诺,对于广西和云南甘蔗而言,厄尔尼诺发生之前将会面临生长期极度干旱威胁,导致23/24榨季甘蔗歉收、蔗糖产量下降,厄尔尼诺发生之后将会面临成熟期的强降雨,或影响收榨和含糖量,同时,考虑到甘蔗的宿根特性,将会大概率于2023年四季度到2024年春季发生的“强”厄尔尼诺现象也会影响下一季春季出苗,影响24/25榨季甘蔗种植和生长,可能造成连续两个榨季减产。 综上,考虑到目前高糖价高利润带来的扩种影响,预计正常天气情况下,23/24榨季国内食糖产量可能达到1000万吨,然而在普通厄尔尼诺气候的影响下,新季甘蔗产量可能在此基础上下降50万吨至950万吨,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我们预计国内食糖23/24榨季食糖产量可能降至920万吨。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以上,我们预计国内食糖24/25榨季糖产量或将继续下降至890万吨。 【由于欧盟甜菜糖产区受厄尔尼诺影响并不明显,本文并没有对此进行展开。但是本文综合考虑了各方因素,对包含欧盟在内的全球食糖主产国进行了23/24榨季产量预估。】 七、总结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23/24榨季处于厄尔尼诺的开始阶段,甘蔗受到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但是如果此次厄尔尼诺强度较大,则会对23/24榨季食糖产量产生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此次厄尔尼诺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或导致24/25榨季全球食糖产量进一步下降,并且可能造成24/25榨季全球食糖产量大幅减少。 基于此,我们作出了包含可能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23/24榨季和24/25榨季的食糖产量预期。 考虑到目前糖价涨至高位,或带动一些主产国的甘蔗种植面积扩大,炼糖厂的产能也可能增加,我们预计23/24榨季全球食糖产量在1.79亿吨—1.83亿吨左右。如果发生超强厄尔尼诺,并持续时间延长,24/25榨季全球食糖产量或降至1.755亿吨左右。 根据中糖协近十年来的全球食糖消费量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冠疫情之前,全球食糖消费量呈现上涨规律,考虑到后疫情时代各种消费需求的回归,同时也考虑到“健康少糖”的理念,我们预计未来两个榨季全球食糖需求量约1.79亿万吨。 综上,正常天气下,全球食糖23/24榨季供需或过剩250万吨,全球食糖或但是在厄尔尼诺事件影响预期下,全球食糖23/24榨季过剩量或将较正常天气情况下减少100—200万吨,有可能出现供需缺口。如果2023年四季度出现“强”厄尔尼诺,并且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全球食糖24/25榨季可能出现350万吨左右的供需缺口。 八、后记:后市展望 当前国际糖价涨至25美分/磅以上高位,郑糖主力合约也一度涨至7200元/吨。预计,各主产国在利润驱动下,蔗农种植积极性会增加,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糖厂炼糖的产能或被提高。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行的规律之一。,目前的国内郑糖价格,已经接近历史高位。从价位及情绪上来说,已经存在“恐高”情绪。一旦利多不及预期或利空出现,盘面随时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变化。但是在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面前,长期来看或许糖价真的能出现“上不言顶”的行情。 由于强厄尔尼诺大概率预期是在四季度出现,23/24榨季压榨的甘蔗受到的影响一般,但是“强”厄尔尼诺仍可能造成全球食糖产量难达预期,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供需缺口。如果厄尔尼诺现象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极端天气对24/25榨季全球食糖的产量影响或更大。 展望后期食糖价格走势,我们认为需要分榨季来看。 本榨季糖价已经涨至了分歧点,但或许仍未到反转点。虽然市场已经有部分资金在交易天气,但是在没有看到天气实际变化之前,天气市行情空间有限。对于本榨季而言,我们依然维持此前的观点:在巴西丰产的背景下,我们预计本榨季国内外糖价或在二季度至三季度逐步筑顶,巴西食糖产量高峰期的压力或糖价再次进入整理期,有回落可能。 然而长期来看,24/25榨季的食糖产量或存在一定变数,糖价的高点或难以止步于此,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现象,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一个榨季,全球食糖或进入短缺状态。届时,各主产国也可能出现减少食糖出口量以保证本土优先供应,从而导致国际食糖贸易流再次面临严峻挑战。长期来看,需要关注市场交易厄尔尼诺影响节点。 未来糖价将如何变化,天气的影响至关重要! 撰稿人:新湖农产品组 2023年6月16日 审核人:刘英杰 陈燕杰 执业资格号:F3024535 投资咨询号:Z0012135 孙昭君 执业资格号:F3047243 投资咨询号:Z0015503 电话:0411-84807839 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新湖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湖期货,投资咨询业务许可证号32090000)提供,无意针对或打算违反任何地区、国家、城市或其他法律管辖区域内的法律法规。除非另有说明,所有本报告的版权属于新湖期货。未经新湖期货事先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发布。如引用、刊发,须注明出处为新湖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和/或调研资料,所载的全部内容及观点公正,但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本报告所载内容反映的是新湖期货在最初发表本报告日期当日的判断,新湖期货可发出其他与本报告所载内容不一致或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但新湖期货没有义务和责任去及时更新本报告涉及的内容并通知更新情况。新湖期货不对因投资者使用本报告而导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新湖期货不需要采取任何行动以确保本报告涉及的内容适合于投资者,新湖期货建议投资者独自进行投资判断。本报告并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税务建议或担保任何内容适合投资者,本报告不构成给予投资者投资咨询建议。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