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君电新】海外充电市场提速,中国企业出海受益

【国君电新】海外充电市场提速,中国企业出海受益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君电新深度观察】/ 发布时间:2023-06-13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电新】海外充电市场提速,中国企业出海受益》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作者:国泰君安电新团队 石岩/庞钧文/马铭宏 来源:具体请见2023年5月29日报告《海外充电市场提速,中国企业出海受益》。PDF版报告全文欢迎联系对口销售或团队成员获取。 报告导读 海外充电桩发展滞后,为配套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强劲,数量与结构亟待优化,我们认为中国企业有望受益于海外市场快速发展。 摘要 投资建议:国内充电桩需求强劲,海外市场步入发展快车道。看好产品成熟、海外市场布局领先的企业,重点推荐:盛弘股份、科士达、炬华科技、绿能慧充、欧陆通、通合科技。 海外充电桩发展明显滞后。我们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路径可作为欧美市场的参考,与中国相比欧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国车桩比呈下行趋势,2018-2022年,公共车桩比从10:1下降至7:1,总车桩比从4:1下降至2.5:1, 充电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基本可满足新能源汽车需求,且我国仍在加强充电桩建设支持力度。而欧洲和美国的车桩比过高,2022年欧洲公共车桩比为15:1,美国公共车桩比为23:1,显著高于国内水平,同时普遍存在分布不均匀、交流占比较高等问题。 海外充电桩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潜在市场空间巨大。在欧美同样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下,充电桩需求强劲。欧美已认识到目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或拖累汽车电动化进程,为改观现状,大部分国家频频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充电桩建设,充电桩的数量有望保持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充电桩结构需要优化,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快充需求,我们认为直流快充以及液冷散热将成为未来欧美充电桩发展的重点方向,充电桩价值量提高,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空间。 我国企业出海将享受海外充电市场发展提速红利:欧美厂商在运营环节具有优势,中国厂商主要参与制造环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入海外市场。1)供应核心部件,如充电模块等;2)为当地车企或桩企组装代工;3)通过渠道商或经销商开拓B端或C端市场。相较国内市场,海外市场盈利空间更大。从量利两个角度来看,开拓海外市场有望助力企业加速发展。产品品质过硬,且已通过多项海外认证的企业优势明显,更有望从出海中受益。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政策支持力度下滑、地缘政治环境恶化等。 1.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是新能源车行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随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长,充电桩需求爆发。近期我国接连出台重磅政策,充电桩行业发展长期向好。而欧美市场普遍存在公共车桩比过高、分布不均、快充占比低等问题,对充电桩需求更加急迫。在各国政策的推动下,我们认为欧美充电桩市场将走上快车道。我国企业有望参与到制造环节享受欧美市场快速放量的红利。看好产品成熟、海外市场布局领先的企业,重点推荐:盛弘股份、科士达、炬华科技、绿能慧充、欧陆通、通合科技。 2. 从中国看海外,欧美充电需求急迫 2.1 中国充电桩建设相对完善,政策支持下继续快速发展 受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驱动,中国充电桩需求快速增长。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终端销量和渗透率高速增长,配套设备充电桩需求快速增长。且我国人口密度大、高速公路里程长的人口及道路特点对国内充电站和充电桩的数量以及充电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车桩比呈下行趋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22年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300万台。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市场迅速响应,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从2018年的30万台增至2022年的179.7万台,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从2018年的47.7万台增至2022年的341.3万台。公共车桩比从10:1下降至7:1,总车桩比从4:1逐渐下降至2.5:1。 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需求。从增量角度看,2022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88.7万辆,车桩增量比为2.7:1。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65.1万台,同比上升91.6%,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194.2万台,同比上升225.5%。公共充电桩占比下滑至34.5%。从电流类型来看,公共充电桩直流占比为42.4%。 “十四五”规划明确充电桩建设目标,为各省市充电桩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动力。2022年1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十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我国电动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可满足超过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随后,31个省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为中国充电桩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海南等省市明确规划了2025年充电桩建设规模,进一步推动中国充电桩行业的快速发展。 2023年以来充电桩建设仍获重磅政策刺激。 1)2023年2月工信部八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 各区域推广目标合计为204万辆。按标准车折算后,《通知》给出36个试点区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参考目标,其中北京等11个区域推广目标为10万辆,山东等11个区域推广目标为6万辆,海南等14个区域推广目标为2万辆。 对应公共充电桩数量约100万个。目前主流商用快充桩功率为100-120kw,公交车等大型车辆充电桩功率则更高。按平均单个充电桩功率120kw计算,经标准桩折算后,完成推广目标需新增约100万个公共充电桩,新增市场规模近500亿元。 2)5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提出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促进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 配合新能源汽车下乡,乡村充电桩潜在市场空间较大。根据中汽协数据,2020-2022年新能源下乡车型累计销量分别为39.7/106.8/266.0万辆,占当年总销量比例为29%/30%/39%,农村市场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然而目前公共充电桩保有量前十的省份为: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湖北、山东、安徽、河南、福建,合计占比超70%,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中部的一线城市,乡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充电桩市场空间增长潜力较大。 与中国相比欧美充电桩保有量及新增量均较少。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朝着车桩比1:1的目标继续迈进,相对完善的充电桩配套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路径可作为欧美市场的参考,与中国相比欧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截至2022年底,全球约有270万个公共充电桩,2022年新增超90万个,其中慢充桩60万个(中国占比60%)、快充桩33万个(中国占比90%)。在欧美同样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下,海外充电桩行业发展潜力巨大。 2.2 欧洲充电基础建设滞后且发展不均衡 欧洲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低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导致欧洲市场近几年车桩比不降反升。据IEA调查,欧洲公共充电桩数量从2018年的12.1万台增加到2022年的53万台,欧洲公共车桩比不降反升,从2018年的7.9逐渐增至2022年的14.7,而我国2022年公共充电桩车桩比仅7:1,远低于欧洲市场。欧洲的充电桩市场需快速发展来匹配其新能源汽车市场。 欧洲公共充电桩直流占比较低。根据EAFO数据,2022年底欧盟范围内有约44.9万个充电桩,其中交流充电桩约40.2万个,直流充电桩约4.7万个。公共充电桩交流占比近90%,远高于国内,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快充需求。 拆分结构来看,截至2022年底,欧盟范围内共有慢速交流充电桩(P<7.4kW)4.5万个、中速交流充电桩(7.4kW≤P≤22kW)33.8万个、快速交流充电桩(P>22kW)1.9万个、慢速直流充电桩(P<50kW)0.5万个、快速直流充电桩(50kW≤P<150kW)1.8万个、1级超快直流充电桩(150kW≤P<350kW)2.1万个、2级超快直流充电桩(P≥350kW)0.3万个。 许多欧洲国家没有达到AFID的建议标准。Alternative Fuel Infrastructure Directive建议每个欧盟成员国实现每个公共充电桩满足10辆轻型电动车的目标,即公共车桩比达到10:1,同时还需满足每辆纯电动汽车配备1kW充电功率;每辆插电混动汽车配备0.66kW充电功率。 然而,从欧洲整体来看,2022年欧盟国家平均公共车桩比为14:1,高于AFID标准。从欧洲各国来看,仅小部分国家如希腊、荷兰等实现了该目标,其余大部分国家未能达到该标准,其中冰岛、丹麦、挪威、德国、瑞典、英国、西班牙等国家的公共车桩比甚至超过20:1,同时每辆电动车配备充电功率也低于1kW,远不及该标准。 欧洲充电桩的地理位置分布不均。大部分充电桩位于少数几个布局相对完善的国家。欧盟近42%的充电桩集中在荷兰以及德国,而这两个国家占欧盟面积不到10%。 2.3 美国车桩比居高不下 美国车桩比始终维持高位。2018-2020年,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特朗普政府带领下发展相对较慢,车桩比持续下行。自拜登上台后,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速,销量实现较快增长,车桩比重新上行。据IEA数据,2022年底美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仅为12.8万台,较2021年仅增长1.4万台,车桩比上升至23:1。充电桩整体数量明显不足,急需加速建设以匹配其未来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拆分结构来看,美国充电桩以L2交流桩为主。美国将充电桩分成level 1(AC)/level 2(AC)/level 3(DC),其中Level 3为快充。三种类别的充电桩随功率提升,其对应的充电速度明显缩短。美国市场不仅充电桩保有量较低,而且以 L2 交流桩为主。截至2023年5月美国L2充电桩数量为14.7万台,占比高达77%。为了适应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美国充电桩的数量和性能均亟待提升。 从地理分布来看,美国充电站建设同样有待改善。美国仅有17%的充电桩位于高速公路上,7%的充电点位于洲际公路上,且大部分充电站位于东西两岸人口密集的城市周边,中部地区充电站分布较少。该充电桩分布结构难以满足美国大部分地广人稀地区用户长距离驾驶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美国汽车电动化进程。 3. 海外充电市场步入发展快车道,潜在空间巨大 3.1 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充电桩需求高速增长 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处于早期迅速上量阶段,充电需求将快速攀升,此前相对低速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远不能满足需求,需求旺盛从根本上决定了海外充电桩市场属于高景气的价值洼地。 欧洲正式通过2035年停售燃油发动机车辆议案,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动能强劲。2022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售258.9万辆,同比增长14.4%,渗透率达到22.9%。短期内,受部分国家的补贴和税收政策变化影响,2023年1-4月,欧洲主要七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为60万辆,同比增长9%,表现较疲弱。但长远来看,2035年停售燃油发动机车辆意味着渗透率将达到100%,仍有巨大增长空间。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提速。2018-2020年,美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近乎停滞,在拜登上台后提出的绿色能源政策刺激下重新焕发活力。2022年美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98.6万辆,同比增长49.2%,渗透率达6.9%。 2023年1-4月美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44.3万辆,同比增长50.1%。4月单月美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为8.4%,较22年明显提升。考虑到目前美国新能源车存量、渗透率较低,随着车企的持续投入和政策端的持续刺激,预计美国新能源车型将持续丰富,基础设施将继续完善,预计销量有望在2023年迎来大幅增长,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 当前欧美新能源汽车市场插混比例较高,纯电车型陆续推出将放大充电需求。欧美纯电动车的增速加快,其比例逐渐上升,2022年欧洲纯电动车占比56%,美国纯电动车占比71%。纯电动车比例提升对充电桩提出了更多的需求。 3.2 欧美国家政策频频出台,充电桩数量将快速增长 欧美针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各国都在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在标准化、改进充电性能、更广泛的地点覆盖等领域加大投入。欧美主要国家通过税收抵免以及财政拨款等方式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了监管和规范,对充电桩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保证了充电桩的质量和安全。 运营商投资意愿提高,车企也相继布局。在政策的推动下,充电桩制造和运营企业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投资意愿逐渐提升。同时也刺激了相关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服务方面不断创新,充电桩的数量与质量有望得到显著改观。部分车企也加入充电桩的建设中,如通用汽车将在美国和加拿大布局数万个充电桩以支持电动汽车的广泛使用。车企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品牌认可度。车企入局将有力促进充电桩的发展,更快更好地适配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充电桩将迎来十年十倍的快速增长,欧美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国内。根据IEA,为支持电动汽车增长,到2030年,全球充电基础设施需要增加约10倍,平均每年需要安装约2000万个充电桩,其中公共充电桩数量占比约10%,但装机量占比达40%。从分布上看,由于低基数,欧美市场增速显著高于国内。 3.2 海外充电基础设施价值量亦有望提高 充电速度影响用车体验,发展直流快充迫在眉睫。根据德勤调查,欧美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主要的顾虑在于公共充电桩数量不足以及充电速度不够快。这也预示了欧美充电桩市场的发展方向。交流桩电压和功率均低于直流快充桩,其充电速度也更慢。目前欧美地区,公共充电桩交流占比均高达80%以上,而我国公共充电桩交流占比不到60%。我们认为欧美市场需要重点补上直流快充桩数量较少的短板,以满足用户的快充需求,这也意味着欧美市场对充电模块的需求将大幅增加,单桩的价值量将明显上行。 在政策端部分国家和地区已体现了对发展直流快充桩的重视。2021年,德国的“Ladeinfrastruktur vor Ort”政策提出,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普通充电桩时每个充电桩最高补贴4000 欧元,而建设快充桩最高补贴金额高达1.6 万欧元。根据2022 年ACEA 发布的《EU EV Charging Masterplan》,用于投资充电桩建设的1720 亿元中850 亿元将用于建设公共充电桩,这850 亿元中又有590 亿元用于投资公共快充桩,占比高达69%,资源向直流快充桩倾斜。IEA预计到2030年由公共快充桩提供的电力占比将达到70%,其中快充比例逐年上行。 众多车企布局800V高压平台,直流快充桩需求有望明显增长。在理想状态下,800V架构下的充电时间,相比目前主流的400V架构可以节约一半的时间。我们认为800V架构将成为主流,相应的高功率快充桩的需求也将爆发。 液冷或是下一代充电桩新趋势,充电桩价值量进一步提高。快充需求的提升也对充电设备的散热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充电模块主要的散热方式分为风冷散热和液冷散热两种。相比于风冷散热的方式,液冷散热具有散热能力更好、使用寿命更长、运维次数更少、噪音更小等优点。欧美地区对办公及住宅附近区域的噪音有严格要求,液冷散热或成部分直流快充桩的刚需。 4. 国内企业出海,充分享受海外充电需求爆发红利 4.1 欧美厂商运营环节占优,中国厂商主要参与制造环节 欧美充电桩市场中的供应商可以分为四类,包括传统能源巨头、新能源车企、综合性大型电气公司、专业充电桩运营商。传统能源巨头有BP、壳牌等,通过收购充电站运营商加速传统石油业务的转型。新能源车企的代表企业有特斯拉、IONITY,充电桩业务主要配套服务新能源汽车。综合性大型电气公司有西门子、施耐德、ABB等,专注于充电设备的制造,目前在欧洲充电桩市场处于主导地位,部分零部件已引入中国供应商。专业充电桩运营商有欧洲的EVBox和北美的ChargePoint等,提供的业务除销售充电桩外,也提供后续软件及服务业务。 欧洲充电运营市场基本由本土第三方服务商和车企覆盖。根据德国P3资讯,截至2022年3月,其统计的17个欧洲国家共有约33万个充电桩。第三方服务商中内壳牌可提供的充电桩数量居首位,为26.2万个,覆盖率近80%。车企方面,宝马/MINI、奥迪、梅赛德斯、现代和起亚共享充电桩数量达27.3万个。 美国充电桩市场同样高度集中于本土企业。2021年Chargepoint占美国Level2充电桩市场份额过半,而在直流快充桩市场Tesla占比近60%。 国内品牌在海外市场运营不具有优势。运营环节具有一定客户黏性,海外厂商经过多年运营已有一定基础,而中国厂商该环节在海外布局较少,市占率较低。另外,美国补贴排除了几乎全部非本土厂商,中国企业若满足其要求将工厂建在美国且使用美国劳工将基本不具备竞争优势。 中国厂商进入海外市场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合作方式。1)供应核心部件,如充电模块;2)为当地车企或桩企组装代工;3)通过渠道商或经销商开拓B端或C端市场。 4.2 海外充电桩价格高于国内,出海盈利空间提升 海外充电桩价格较高,国内厂商将受益。目前主要交流桩功率为7kw和11kw,国内交流桩价格大多在2000元左右,而海外交流桩折人民币价格均在4000元以上。直流桩功率基本在60kw以上,多为120kw,甚至可高达480kw,国内直流桩单瓦价格为0.5元左右,而海外直流桩单瓦价格在1.2元以上。海外价格普遍为国内的2倍以上,为我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国产充电桩价格较低,在海外充电桩运营企业迫切需要降本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竞争力较强。一方面,国内厂商出海将有望获得显著盈利能力提升。 海外市场盈利能力优于国内。2022年优优绿能国内市场毛利为23.79%,而海外市场毛利率高达44.94%。纵观历史情况,海外毛利率始终为国内毛利率的2倍左右。 美国IRA法案对中国企业出海实际影响有限。2023年初颁布的IRA法案规定从2024年7月起,充电桩55%的成本需来自美国零部件。由于充电模块主要零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大部分自美国进口,中国厂商生产的充电模块实际成本符合IRA法案要求,出口限制较小。而整桩生产企业或需通过在美建厂,雇用美国劳工并加大美国本土零部件使用占比来规避政策限制,对盈利能力将产生负面影响,但目前在美有该类业务的的企业数量较少业务占比较低,影响有限。长期来看,中国企业仍可通过出口核心零部件的方式参与美国市场。 4.3 产品品质过硬已通过多项海外认证的企业优势明显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五个充电桩标准。分别是:中国国标GB/T、CCS1美标(combo/Type 1)、CCS2欧标(combo/Type 2)、日本标准CHAdeMO以及独立的Tesla标准。中国充电桩出海需通过各国认证。 全球充电桩主流认证标准有:欧盟CE认证,美国UL、FCC认证,德国TUV认证,日本PSE认证等。根据企业熟悉认证规则程度以及产品成熟度,认证周期从数月到一年以上不等。 充电模块单独通过认证后,组装成桩后需再次认证,已有国际合作伙伴且已通过多国认证的企业将具备明显的先发优势。目前国内多家充电桩相关企业纷纷加速海外认证进程,其中部分领先的厂商已通过认证并已获取海外订单。当前通过认证的产品以交流桩为主,待直流桩陆续通过认证将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 5. 风险提示 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充电桩需求不及预期而增速放缓。 政策支持力度下滑可能导致充电基础设施投建热情下滑。 地缘政治环境恶化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出海受限。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 国君电新深度观察 )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电力设备新能源研究团队依法设立并运营的微信公众订阅号。本团队负责人庞钧文、石岩具备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执业资格,资格证书编号为S0880517120001、S0880519080001。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要求,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