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在ETF中挖一挖“中特估”
(以下内容从长江证券《挖呀挖,在ETF中挖一挖“中特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中特估”,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11月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去年12月,以易主席提出的“中特估”概念为基础,上交所发布《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将“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回归合理水平”,也就是说之前的估值不合理,是有多不合理呢?中证央企指数的PE为10.53倍,是万得全A指数的一半多点,仅为中证民企指数的1/4。据统计,还有15%左右的国企股价低于净资产。 数据来源:WIND,2023年5月15日 今年开始,围绕央企估值提升,政策组合拳密集发布,中特估概念叠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一带一路、能源等概念轮番上涨,中字头股票也频繁登上财经头条,比如“中国移动市值超越茅台,登上A股第一大市值宝座”“中国银行涨停,上一次涨停还是在2015年”等等。 投资者们摩拳擦掌,分外眼红。但全市场有一千多家上市国企,能否抓住单只股票的α行情大多看运气,于是很多朋友考虑通过基金参与“中特估”概念投资,获取有较高确定性的β收益。这其中追踪国企指数的ETF基金是较为纯正的“中特估”概念基金,可以很好的满足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那么,和中特估概念相关的ETF基金有哪些呢?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国企”指数ETF 1、今年以来“国企”ETF表现亮眼 截至2023年5月15日,基金名称中带有“国企”“央企”这两个关键词的股票ETF产品共有16只(不包括C份额和ETF链接基金)。跟踪的指数包括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指数、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中证国企一带一路指数等。其中,跟踪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指数的产品表现最好,今年以来平均收益高达27%。其次是追踪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的产品,今年斩获了20%左右的收益。 由于业绩表现优秀,吸金效应明显,这16只ETF产品今年资金净流入合计超过40亿元。 表1:“国企”“央企”ETF 数据来源于WIND 取数区间为2023.1.1-2.23.5.15 备注:以上数据仅作客观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代表对基金经理和基金产品的评价。 2、“国企”ETF业绩分化明显,该如何选择? 我们同时发现,不同的国企ETF业绩分化也很明显,今年以来收益首尾差超过20%,这主要是由于ETF跟踪的“中特估”指数成分股和权重有所不同。 上证央企50,上证国企100和上海国企指数属于“中特估”中的“宽基指数”,其成分股行业分布与市场上的大市值宽基指数较为接近,市值大的金融机构都在他们的重仓行列。重仓行业集中于金融、消费和周期板块。今年以来,消费复苏不及预期,银行股上演大象起舞,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表2:主要的“中特估”指数情况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截止2023年3月31日 备注: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表现。 而国企一带一路、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开放共赢四个指数的重仓行业则更集中于周期和科技板块。纵观今年涨幅最大的行业,多数集中于科技板块和周期板块,叠加“中特估”概念,因此以上四个指数今年以来表现较为亮眼。其中,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指数,因其权重股包含了当下的热门股,且重仓股集中度高,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超60%,在一众“中特估”指数中收益遥遥领先。 不同指数重仓板块不同,投资者根据对于未来市场的判断进行选择。另外,从指数的估值来看,以近三年的市盈率分位值进行比较,国企一带一路指数和央企创新驱动指数均低于40%的分位值;而中证上海国企指数分位值较高,接近三年最高估值水平。(具体数据见表2)。假设估值围绕均值上下波动,那么分位值越低,一定程度上来说越具备投资性价比。 红利指数ETF 红利指数,属于隐藏的“中特估”概念指数。名称中不包含“国企”“央企”关键词,但将成分股拉出来,大部分都是国企和央企上市公司。我们整理了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几只红利指数,“国企含量”都超过了50%,其中,红利低波指数的“国企含量”最高,达到86%,前十大权重股全部为国企。 表3:主要红利指数成分股“国企含量” 备注:1、国企的判断参照“中证国企指数”1302只成分股 2、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表现。 表4:红利低波指数前十大权重股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时间20230515 备注:个股仅作权重股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 红利指数属于SMARTβ指数,它选择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股票作为样本,而高股息率的股票中有不少国企的身影。 与此同时,提升股东回报是国企估值重塑的重要路径,未来国企的分红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事实上,已经有大国企在行动了,3月12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发布公告,宣布讲未来几年的派息率提升至70%以上。这也意味着红利指数或将成为越来越纯正的隐形“中特估”概念。 即将上市的中证国新央企ETF 近期有9只跟踪“中证国新央企指数”的、纯纯的“中特估”概念ETF产品正在发行或准备发行,“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指数”主要关注的是央企中分红和回购水平较高的公司。“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聚焦于国防、电子、通讯等卡脖子领域,“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关注能源转型和能源的输配送。 资料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整理 备注:以上信息仅供客观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产品推介。 其中,广发、汇添富和招商基金发行的3只“股东回报”ETF已于上周结束募集,另外6只也将于近期发行,有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关注。 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大火,除了有政策支撑之外,还有中字头股票长期被冷落,相对于一些估值虚高的赛道更具备投资性价比的原因。而央企国企主题的新发基金不少,相当于不断给这个板块注入资金,这也是上涨的原因之一。不过,目前此概念已积累了不小的涨幅,投资者也需考量短期投资风险。 重要声明与风险提示: 本文基本信息均来源于市场公开资料,长江证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观点不会发生任何变更。相关信息仅供一般信息参考,不构成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要约或法律文件,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操作意见或建议,也不代表对证券涨跌或市场走势的确定性判断。长江证券不对依据本文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既可能产生收益也可能发生损失。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及市场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其公司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充分了解各类风险,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文版权仅为长江证券所有。未经长江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长江证券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中特估”,到底是个什么概念?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2022年11月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去年12月,以易主席提出的“中特估”概念为基础,上交所发布《中央企业综合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将“服务推动央企估值回归合理水平”。 “回归合理水平”,也就是说之前的估值不合理,是有多不合理呢?中证央企指数的PE为10.53倍,是万得全A指数的一半多点,仅为中证民企指数的1/4。据统计,还有15%左右的国企股价低于净资产。 数据来源:WIND,2023年5月15日 今年开始,围绕央企估值提升,政策组合拳密集发布,中特估概念叠加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一带一路、能源等概念轮番上涨,中字头股票也频繁登上财经头条,比如“中国移动市值超越茅台,登上A股第一大市值宝座”“中国银行涨停,上一次涨停还是在2015年”等等。 投资者们摩拳擦掌,分外眼红。但全市场有一千多家上市国企,能否抓住单只股票的α行情大多看运气,于是很多朋友考虑通过基金参与“中特估”概念投资,获取有较高确定性的β收益。这其中追踪国企指数的ETF基金是较为纯正的“中特估”概念基金,可以很好的满足投资者的配置需求。 那么,和中特估概念相关的ETF基金有哪些呢?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国企”指数ETF 1、今年以来“国企”ETF表现亮眼 截至2023年5月15日,基金名称中带有“国企”“央企”这两个关键词的股票ETF产品共有16只(不包括C份额和ETF链接基金)。跟踪的指数包括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指数、中证央企结构调整指数、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中证国企一带一路指数等。其中,跟踪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指数的产品表现最好,今年以来平均收益高达27%。其次是追踪中证央企创新驱动指数的产品,今年斩获了20%左右的收益。 由于业绩表现优秀,吸金效应明显,这16只ETF产品今年资金净流入合计超过40亿元。 表1:“国企”“央企”ETF 数据来源于WIND 取数区间为2023.1.1-2.23.5.15 备注:以上数据仅作客观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不预示未来表现,也不代表对基金经理和基金产品的评价。 2、“国企”ETF业绩分化明显,该如何选择? 我们同时发现,不同的国企ETF业绩分化也很明显,今年以来收益首尾差超过20%,这主要是由于ETF跟踪的“中特估”指数成分股和权重有所不同。 上证央企50,上证国企100和上海国企指数属于“中特估”中的“宽基指数”,其成分股行业分布与市场上的大市值宽基指数较为接近,市值大的金融机构都在他们的重仓行列。重仓行业集中于金融、消费和周期板块。今年以来,消费复苏不及预期,银行股上演大象起舞,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表2:主要的“中特估”指数情况 数据来源WIND 数据截止2023年3月31日 备注: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表现。 而国企一带一路、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开放共赢四个指数的重仓行业则更集中于周期和科技板块。纵观今年涨幅最大的行业,多数集中于科技板块和周期板块,叠加“中特估”概念,因此以上四个指数今年以来表现较为亮眼。其中,富时中国国企开放共赢指数,因其权重股包含了当下的热门股,且重仓股集中度高,前十大重仓股占比超60%,在一众“中特估”指数中收益遥遥领先。 不同指数重仓板块不同,投资者根据对于未来市场的判断进行选择。另外,从指数的估值来看,以近三年的市盈率分位值进行比较,国企一带一路指数和央企创新驱动指数均低于40%的分位值;而中证上海国企指数分位值较高,接近三年最高估值水平。(具体数据见表2)。假设估值围绕均值上下波动,那么分位值越低,一定程度上来说越具备投资性价比。 红利指数ETF 红利指数,属于隐藏的“中特估”概念指数。名称中不包含“国企”“央企”关键词,但将成分股拉出来,大部分都是国企和央企上市公司。我们整理了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几只红利指数,“国企含量”都超过了50%,其中,红利低波指数的“国企含量”最高,达到86%,前十大权重股全部为国企。 表3:主要红利指数成分股“国企含量” 备注:1、国企的判断参照“中证国企指数”1302只成分股 2、指数历史业绩不预示基金产品未来表现。 表4:红利低波指数前十大权重股 数据来源:WIND 截止时间20230515 备注:个股仅作权重股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 红利指数属于SMARTβ指数,它选择现金股息率高、分红比较稳定股票作为样本,而高股息率的股票中有不少国企的身影。 与此同时,提升股东回报是国企估值重塑的重要路径,未来国企的分红水平有望进一步提升。事实上,已经有大国企在行动了,3月12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发布公告,宣布讲未来几年的派息率提升至70%以上。这也意味着红利指数或将成为越来越纯正的隐形“中特估”概念。 即将上市的中证国新央企ETF 近期有9只跟踪“中证国新央企指数”的、纯纯的“中特估”概念ETF产品正在发行或准备发行,“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指数”主要关注的是央企中分红和回购水平较高的公司。“中证国新央企科技引领指数”聚焦于国防、电子、通讯等卡脖子领域,“中证国新央企现代能源指数”关注能源转型和能源的输配送。 资料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整理 备注:以上信息仅供客观展示,不构成投资建议或产品推介。 其中,广发、汇添富和招商基金发行的3只“股东回报”ETF已于上周结束募集,另外6只也将于近期发行,有兴趣的投资者可以关注。 今年以来“中特估”概念大火,除了有政策支撑之外,还有中字头股票长期被冷落,相对于一些估值虚高的赛道更具备投资性价比的原因。而央企国企主题的新发基金不少,相当于不断给这个板块注入资金,这也是上涨的原因之一。不过,目前此概念已积累了不小的涨幅,投资者也需考量短期投资风险。 重要声明与风险提示: 本文基本信息均来源于市场公开资料,长江证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观点不会发生任何变更。相关信息仅供一般信息参考,不构成购买或销售任何金融产品的要约或法律文件,不构成任何具体的投资操作意见或建议,也不代表对证券涨跌或市场走势的确定性判断。长江证券不对依据本文操作产生的盈亏承担任何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既可能产生收益也可能发生损失。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及市场上其他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其公司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相关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在进行具体投资决策前,还须结合自身情况,充分了解各类风险,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独立承担投资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本文版权仅为长江证券所有。未经长江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发布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亦不得从未经长江证券书面授权的任何机构、个人或其运营的媒体平台接收、翻版、复制或引用本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