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2022年,人口往哪流动?

2022年,人口往哪流动?

作者:微信公众号【固收荷语】/ 发布时间:2023-05-2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福证券《2022年,人口往哪流动?》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摘要 2022年,人口往哪流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各区域间人口流动的情况也分化较大。我们认为,对于人口明显流入的区域的城投平台,是有一定利好的,首先,区域人口明显增长会直接拉动当地的经济、财政、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当地政府实力,区域偿债能力增强;其次,区域人口增加也会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等基建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城投平台的业务量;相反的,对于人口持续大额流出的区域,经济活跃度将降低,区域内城投平台的信用风险或将加大,因此建议关注区域人口流动情况。 (1)东北、华北人口明显流失,华东人口继续增加。七大区域中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人口数量较多,占比分别为24.02%、19.04%、16.26%和15.54%,人口最少得为东北区域,总人口不足亿人。2022年各区域的人口流动情况,基本延续2021年的态势,华东人口明显净流入,增速1.18‰,东北和华北表现为明显净流出,增速分别为-8.85‰和-2.38‰。 2)以省内流动为主,浙皖鄂人口流入多。2022年,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和广西人口增量较大,增加37-10万人左右;而广东、河北、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等省份,人口减少较多,减少33-26万人左右。此外,我国2022年整体省外流动占比在37%左右,人口流动以省内互流为主,跨省份流动的情况还是相对较少。 (3)人口继续向省会城市流动,人口首位度普涨。披露数据的24个省会城市中,除了广州市2022年人口数出现下滑,其他省会城市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合肥、贵阳、长沙、南昌、西安、杭州人口增量较多,增加超10万人;省会城市对于省内其他城市通常人口虹吸力度比较强,除广州以外,其余省会城市的人口首位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省内人口进一步向省会城市集中。 (4)2022年,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主要表现为人口净流入,但与2021年相比增速有明显放缓;而一线、三线和四线城市则表现为人口净流出状态,流失有所加速。具体来看,4个一线城市在2022年人口普降,其中上海和广州降幅较高。新一线城市中,人口流入增速较高的包括西安、杭州、长沙、合肥等;仅天津、东莞、佛山出现人口流失,增速在-6‰至-10‰左右。二线城市中,各城市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入,仅临沂、保定、徐州、烟台、惠州、中山出现人口流出情况。 基本面观察 跟踪期内(2023.05.15-2023.05.19)有1家出现展望为负面,为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一级市场 发行规模方面,信用债发行量、偿还量环比下降,净融资额环比上升。发行利率方面,本期信用债的整体加权票面利率较上期较上周上升10.50BP至3.49%,城投债的票面利率较上期下降63.11BP至3.17%,产业债的票面利率较上期上升26.82BP至2.51%;信用债的整体票面-投标下限空间较上期上升2.88BP至41.58BP。 二级市场 成交量方面,本期信用债整体成交量环比下降21.85%,产业债与城投债的成交量环比分别为-29.19%和-14.94%。信用利差方面,AAA、AA+和AA级城投债较上周分别收窄3.5bps、2.11bps、2.89bps。成交异常方面,本期产业债高估值成交债券量为123只,低估值债券量为163只;本期城投债高估值成交债券量为422只,城投债低估值债券量为167只。 风险提示 市场风险超预期,政策边际变化。 正文 01 2022年,人口往哪流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2022年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我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 从区域层面来看,各区域间人口流动的情况也分化较大。我们认为,对于人口明显流入的区域的城投平台,是有一定利好的,首先,区域人口明显增长会直接拉动当地的经济、财政、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当地政府实力,区域偿债能力增强;其次,区域人口增加也会带动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等基建需求的增加,从而增加城投平台的业务量;相反的,对于人口持续大额流出的区域,经济活跃度将降低,区域内城投平台的信用风险或将加大,因此建议关注区域人口流动情况。 1.1 东北、华北人口明显流失,华东人口继续增加 从人口的区位分布来看,七大区域中华东、华中、华南、西南人口数量较多,分别为3.39亿人、2.69亿人、2.29亿人和2.05亿人,占比分别为24.02%、19.04%、16.26%和15.54%;其次为华北和西北区域,人口分别为1.69亿人和1.04亿人;人口最少的为东北区域,总人口不足亿人。 观察2022年各区域的人口流动情况,基本延续2021年的态势,华东人口明显净流入,增速1.18‰,东北和华北表现为明显净流出,增速分别为-8.85‰和-2.38‰。 1.2 以省内流动为主,浙皖鄂人口流入多 受全国人口负增长影响,人口流出省份通常减少较多,而人口增长省份通常增长较少。从各省份2022年人口流动情况来看,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和广西人口增加的绝对体量较大,分别为37.0万人、14.0万人、14.0万人、10.6万人和10.0万人;而广东、河北、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等省份,人口减少较多,减少33-26万人左右。 从增速层面观察,浙江、海南、宁夏三省的人口增速超过4‰;而辽宁、黑龙江、上海、吉林、天津、西藏人口负增长率超过-5‰。 我们通过观察“省份人口变动绝对额/省内各城市人口变动的绝对额之和”指标来估计省份人口省外流动占比情况,该比例越高,说明省外流动占比较高,该省份各城市的人口主要是向省外外流/从省外流入,而该比率越低,说明主要是省内城市之间人口互流为主。 根据数据披露较为完全的20个省份的数据,我国2022年整体省外流动占比在37%左右,人口流动以省内互流为主,跨省份流动的情况还是相对较少。 1.3 人口继续向省会城市流动,人口首位度普涨 除去暂未披露2022年末常住人口数据的哈尔滨、长春和拉萨,另有9个省会城市的常住人口超过千万,与2021年持平;变动情况方面,除了广州市2022年人口数出现下滑,其他省会城市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合肥、贵阳、长沙、南昌、西安、杭州人口增量较多,增加超10万人;增速层面,合肥、贵阳、长沙、南昌、呼和浩特的人口增速较快,超过15‰。 省会城市对于省内其他城市通常人口虹吸力度比较强,持续的人口虹吸,会造成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不断增长,省内人口不断集中。披露数据的24个省会城市中,银川、西宁和西安的人口首位度很高,分别为39.75%、41.68%和32.85%,省内人口集中度很高;而广州、郑州、南昌、呼和浩特和济南的人口首位度在15%以下。 24个省会城市中,仅广州在2022年人口首位度有所下降,其余省会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说明省内人口进一步向省会城市集中,其中合肥、贵阳、长沙、沈阳和西安的人口首位度上涨了0.24%-0.32%。 1.4 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人口持续净流入,一线、三线和四线城市人口净流出 对于城市的表现,我们选取已披露2022年末和2021年末常住人口数据的4个一线城市、15个新一线城市、27个二线城市、67个三线城市及77个四线城市来进行观察,发现2022年,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主要表现为人口净流入,但与2021年相比增速有明显放缓;而一线、三线和四线城市则表现为人口净流出状态,流失有所加速。 具体来看,4个一线城市在2022年人口普降,其中上海和广州降幅较高。新一线城市中,人口流入增速较高的包括西安、杭州、长沙、合肥等;仅天津、东莞、佛山出现人口流失,增速在-6‰至-10‰左右。二线城市中,各城市主要表现为人口流入,仅临沂、保定、徐州、烟台、惠州、中山出现人口流出情况。 02 本周重点信用事件 信用事件方面,本周(2023.05.15-2023.05.19)有1家出现展望为负面,为昆明滇池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03 信用债市场回顾 3.1 一级市场 3.1.1 发行规模——信用债发行量、偿还量环比下降,净融资额环比上升 本周信用债发行1062.85亿元,环比为-4.87%,偿还1738.82亿元,环比为-24.03%,净融资-675.97亿元,环比为42.31%;城投债发行395.06亿元,环比为-27.35%,偿还580.46亿元,环比为-15.49%,净融资-185.41亿元,环比为-29.63%。 分等级来看,高等级、中等级和低等级信用债本周发行总量分别为699.50亿元、249.58亿元和105.78亿元,占比分别为66.31%、23.66%和10.03%。 本周信用债取消发行量环比下降。信用债取消发行总量共计10亿元,占信用债总发行量的0.94%,较上周取消发行总量环比下降67.21%。具体来看,本周取消发行的债券为“23厦翔业SCP003”,取消发行金额分别为10亿元。 3.1.2 发行利率——本周加权票面利率呈上升趋势,票面-投标下限空间呈上升趋势 本周加权票面利率呈上升趋势。本周信用债加权票面利率为3.49%,较上周上升10.50BP。从债券发行主体来看,城投债发行成本均有所下降,产业债发行成本上升。本周城投债票面利率为3.17%,较上周下降63.11BP,产业债票面利率为2.51%,较上周上升26.82BP,城投-产业息差为66.07BP。 本周信用债整体票面-投标下限空间上升,投标情绪较上周有所下降,产业债票面-投标下限空间上升,城投债的票面-投标下限空间有所下降。本周信用债票面利率-投标下限41.58BP,较上周上升2.88BP。5日平均票面利率-投标下限为44.07BP,较上周下降0.07BP。发行主体方面,产业债票面-投标下限为38.49BP,较上周上升8.57BP,城投债票面-投标下限为47.88BP,较上周下降11.57BP。评级方面,本周低等级、中等级和高等级票面-投标下限分别为94.40BP、31.73BP和39.98BP,较上周分别变动49.40BP、-24.42BP和11.18BP。发行期限方面,1年以下、1-3年、3-5年和5年以上票面投标下限分别为41.58BP、56.13BP、44.56BP和38.86BP,较上周分别变动4.01BP、22.53BP、-0.32BP和0.19BP。 3.1.3 发行进度——本周协会审批进度加快、交易所审批速度不变 本周协会审批进度加快、交易所审批速度不变。本周交易所没有债券完成注册,完成注册规模为0亿元,与上周一致;协会有3只债券完成注册,完成注册规模为13.8亿元,较上周增加13.8亿元。城投债方面,本周交易所没有债券完成注册,完成注册规模为0亿元,与上周一致;协会没有债券完成注册,完成注册规模为0亿元,与上周一致。 3.2 二级市场 3.2.1 成交量——信用债成交热度较上周下降 本周信用债总成交量为8600.07亿元,环比下降21.85%。债券种类方面,产业债与城投债的成交总计分别为3780.37亿元和4819.70亿元,环比分别为-29.19%和-14.94%。分评级来看,本周低等级、中等级和高等级产业债的总成交量分别为98.53亿元、323.21亿元和3349.68亿元,低等级、中等级和高等级城投债总成交量分别为1377.05亿元、1992.44亿元和1433.30亿元。 3.2.2 信用利差——本周城投债利差较上周大部分收窄 总体来看,本周城投债利差较上周全部收窄。从债券信用评级来看,AAA、AA+和AA级城投债较上周分别收窄3.5bps、2.11bps、2.89bps;从发行方式来看私募债收窄幅度大于公募债,分别收窄了5.08bps、2.85bps. 分行业来看,各行业不同评级信用利差大部分收窄。国企产业债中,国防军工和计算机收窄较为明显,分别收窄了5.06bps和4.79bps;仅有农林牧渔和轻工制造走阔,分别走阔了2.46bps和0.33bps。民企产业债中,计算机和商贸零售收窄最为明显,分别收了13.30bps和11.43bps;仅有建筑装饰和医药生物走阔,分别走阔了4.63bps和3.80bps。 分省份来看,不同省市城投债信用利差较上周有所分化。海南、云南的城投债信用利差走阔最为明显,分别走阔了5.90bps和1.24bps;青海和天津的城投债信用利差收窄最为明显,分别收窄14.90bps和16.96bps;开封市和济宁市城投债信用利差走阔程度位居前二,分别走阔了8.19bps和7.34bps;广安市和唐山市城投债信用利差收窄程度位居前二,分别收窄了29.37bps和22.12bps。 3.2.3 成交异常——本周产业债低估值成交个券多于高估值成交,城投债高估值成交个券多于低估值成交 除去2个月以内到期、估值偏离小于100BP的债券,在信用债窄幅口径(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PPN)下,本周产业债高估值成交债券数量为123只,房地产和综合高估值成交个券最多,分别有54只和20只;产业债低估值成交债券数量为163只,房地产和综合低估值成交个券最多,为106只和26只。 本周城投债高估值成交债券数量为422只,建筑装饰和综合高估值成交个券最多,分别有242只和102只;城投债低估值成交债券数量为167只,建筑装饰和综合低估值成交个券最多,为93只和45只。 3.2.4 机构行为——整体现券成交情况有所分化 从各类机构来看,在以中票、短融和企业债为口径的信用债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及货币市场基金是本周净买入信用债成交金额变动最大的三类机构,净买入债券成交金额分别为-306.05亿元、-52.03亿元和2.24亿元,较上周同期变动了402.12亿元、379.55亿元和290.8亿元。从成交债券期限来看,各期限债券活跃度普遍较高,5年以上成交金额变动最大,本周净买入债券成交金额较上周同期分别变动1000。从债券品类来看,中期票据买入债券成交金额变动最大,本周净买入债券成交金额较上周同期变动700万元。 04 风险提示 市场风险超预期。市场出现超预期风险事件,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影响债券市场整体走势。 政策边际变化。市场政策不确定性较大,将影响市场整体情况,进而带来投资风险。 具体分析详见华福证券研究所2023年5月21日对外发布的《2022年,人口往哪流动?——信用周观察20230521》 本报告分析师:李清荷 执业证书编号:S0210522080001 研究助理:李艳 执业证书编号:S0210122080036 分析师声明 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并注册为证券分析师,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清晰准确地反映了本人的研究观点。本人不曾因,不因,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到任何形式的补偿。 一般声明 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源于本公司认为可信的公开资料,该等公开资料的准确性及完整性由其发布者负责,本公司及其研究人员对该等信息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资料、意见及预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之后可能会随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及资料保持在最新状态,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 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所载的信息或所做出的任何建议、意见及推测并不构成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或询价,也不构成对所述金融产品、产品发行或管理人作出任何形式的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仅承诺以勤勉的职业态度,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以供投资者参考,但不就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对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承诺或担保。投资者应自行决策,自担投资风险。 本报告版权归“华福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未经授权的转载,本公司不承担任何转载责任。 特别声明 投资者应注意,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本公司的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这些公司正在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和金融产品等各种金融服务。投资者请勿将本报告视为投资或其他决定的唯一参考依据。 李清荷 华福固收首席分析师 上海财经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国盛证券研究所、西南证券研究所、某评级机构。 固收荷语 更及时、更深度、更有趣 期待您的关注!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