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看好二季度指数偏强震荡格局
(以下内容从湘财证券《依然看好二季度指数偏强震荡格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上周宏观数据扰动经济复苏信心,A股主要指数均有所回落。从风格表现来看,中游制造、大盘和中市盈率风格相对占优;从行业与板块表现看,TMT与“中特估”两大主题交易热度均降温,AI应用侧的传媒前期热度较高但调整也较为剧烈,“中特估”行情在扩散至大金融后逐渐熄火,建筑装饰方向回调较明显。 展望未来,我们继续关注以下三大方向:(1)“泛复苏链”(包括消费、地产、能源等行业)的投资机会,其中相对更看好电力(包括火电、水电、动力煤等细分行业)和交运(包括高速公路、货运、航空、机场等细分行业)板块。(2)“泛数字链”或继续演绎高位分化,关注其中具有收入锚(订单转化能力)、技术锚(芯片等)和受益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3)传统赛道股、周期股等或可关注其低吸机会,基于景气度和赔率分析,考虑重点关注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半导体、基本金属等板块。 海外方面,美国公布4月份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4.9%,略低于市场预期,核心CPI为5.5%,符合预期,整体美国通胀指标仍处在下行趋势,但下行速度较慢,海外大类资产仍在衰退交易和降息预期反复博弈,衰退预期相对占优。国内方面,统计局公布4月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0.1%,环比呈现继续下行趋势,同时,央行公布4月金融数据,其中社融新增1.22万亿,贷款新增7188亿,均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反映经济修复的动力边际放缓。 后市展望:波动加大 国内方面,4月金融数据和通胀数据进一步确认经济修复边际放缓,但4月以来政策基调总体保持稳健,并未有进一步增量政策,未来政策空间仍大。虽然经济向上斜率放缓,但整体来看,上半年基建、房地产、消费的内生性修复动力依然较强,同时考虑基数效益,企业盈利边际改善弹性较大,依然看好二季度指数偏强震荡格局。行业配置上,短期建议关注估值相对低位、盈利稳定品种,如:交通运输、煤炭、军工、金融等,中期依然建议关注: (1)上游周期资源股的再通胀;(2)新一轮数字经济产业趋势TMT;(3) 政策性驱动一带一路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大央企板块。 国内股票配置进入战略性配置区域 2014年之后,整体市场估值的有效性非常高。从历史数据来看,估值的极端状态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往往会在一个季度左右看到市场转向;而突破估值临界点的幅度也不会很大:宽基指数一般在10%左右。 当前中证800指数估值已经处于战略性看多区域,且偏离幅度已经非常显著,预计拐点即将到来,进入配置机会节点。 2023年我们判断股债轮动有望迎来大级别拐点。后续资产配置的整体观点如下: A股整体乐观,把握结构性机会 国内债券偏谨慎,积极防御 看好美债投资机会 看好港股 美股未定价盈利下调,还需等待 大宗商品:金>铜>油 港股机遇再探 历史上,港股总体呈现“熊短牛长”的特点。总体来讲,港股历次调整都比较迅速、充分,除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科网泡沫破灭两段,港股指数跌幅超过 40%后一般都会带来1.5-3年的牛市。这和港股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有完善的做空机制等有直接关系。如果按照过往的规律,港股未来可能会迎来一轮可观的牛市。 那么,历史规律是否会重现呢?作这个判断的前提是要对这波大调整的原因有客观认知。首先,港股受到国内经济预期转弱的影响较大。其次,港股是 受地缘政治风险冲击最严重的中国资产。第三,港股的低估还受到海外流动性收缩的影响。 投资要参考过去,但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如果我们不被历史的尘埃所遮蔽,而采取向前看的姿态,我们就不难看到前面分析的种种不利因素正在发生的许多新变化。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回升。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一季度中国经济强势复苏。尽管市场对复苏的强度仍有分歧,复苏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 但复苏的方向是确定的。此外,中国与美国、欧元区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中国很可能是2023年全球唯一增长加速的主要经济体。 其次,资金持续流出港股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首先,硅谷银行事件暴露了高利率下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加息已经接近尾声,无论接下来加息 一次还是两次,目前均已接近加息周期的顶部。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中国国门已经打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正在逐渐增加,这有助于积聚港股市场的人气。此外,我们相信,尽管部分欧美投资者由于本国监管政策投资港股受限,但绝大部分资金流出香港还是因为赚钱效应太差。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市场走强,资金会重新涌入港股市场,这在前段时间港股的快速上涨中就能看到。 第三,港股双柜台制度可能预示着港股的地位在发生深刻变化。今年部分港股开始试行双柜台制度,这些港股未来会有人民币和港币的双重计价。港股 用人民币计价,无论对于国内投资者,还是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海外投资者而言,都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在今年进展较快,参与人民币计价、交易的国家今年大幅增加,这些国家的投资者未来会持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资产。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会更加壮大。怎样让这些海外投资者持有的资产保值增值,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我们认为,香港资本市场可能会是离岸人民币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市场的做大做强事关人民币国际化,港股的地位不言而喻。 除了上述因素,价格的因素同样值得重视,当前的港股已经很便宜。无论是看港股的静态估值(当然这也可能和港股中低估的金融、地产、运营商占比 过高有关系)还是从AH估值对比观察,港股总体来说相对A股有明显折价。这种折价在2015年以后基本上就再也没有消失过,且在2018年从相对底部攀升后,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就是说,2018 年以后,因为港股的调整幅度比较大,港股相对A股的折价处于历史较高位置。 总结而言,过去几年导致港股大跌的美元加息、外资流出、国内经济羸弱等因素都已经在发生好转。今年实行的港股双柜台制度可能预示着香港资本市 场未来会成为离岸人民币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是做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香港市场的地位相较过去更重要,同时估值足够便宜。因此,我们认为,这一次没有不一样,2018年到2022年底的港股大幅回调是未来香港市场迎来牛市的前奏,而近期的回调只是这个进程中的一段回头。 继法国总统与欧盟委员会主席访华,释放出中欧不脱钩的表态之后,4月20日,耶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关于中美关系发表的讲话,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重视。虽然她在讲话中,仍然强调要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盟友和伙伴的国家安全利益,也强调了要保护人权。在这些都是陈词滥调,我们也读到了一些过往难见的积极表述。明确表示中美脱钩将是灾难性的,美国将寻求对华健康的经济关系,希望这种健康的经济关系能够促进两国的经济增长与创新。她提出良性的竞争会让两国都受益,前提是这种竞争是“公平、基于规则”的。讲话中还提到,愿意与中方合作共同解决气候变化、债务负担等方面的课题。 耶伦的讲话绝不是她个人的观点,应该是代表美国当局深入分析后,对今后美中两国将如何共处的最新政策宣讲——中美两国该如何相处,才符合两国与人类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个人理解到的是:中美冲突与脱钩对美国来说是灾难和难以承受的。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两国理性的竞争与共处,是符合现实的选择和最优解。 美联储已经成为问题本身 美联储已经成为了问题的本身了,金融机构成了背锅侠: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担一直是落在美联储肩上的。每当经济过热,联储便加息给经济降温,还降不了温就加大加息的力度,一直到经济体或金融系统做出反应。当经济不景气时,就降息,如果利率降为零经济还没有起色怎么办?伯南克创造了零利率无效后采用量化宽松手段,开着直升飞机给市场撒钱。当2020年疫情导致美国经济可能停摆的状况下,鲍威尔毫不犹豫的开出了这个处方,并且一次性将剂量用到“上限”,叠加财政直接给民众发钱,疫情下经济安然无恙,百姓囊中充盈,看上去一切都如此美好,量化宽松的结果皆大欢喜。 美联储自2022年3月启动加息以试图遏制高通胀以来,一年多时间内已经连续9次会议宣布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零利率的低位大幅上调至4.75%-5%的高位区间,创下逾40年以来最快的货币政策收紧速度。由于联储没有事前给市场和金融机构提前传递预警,多数的金融机构在资产配置上没有及时的调整和做出对冲保护。虽然媒体普遍批评倒下的硅谷银行资产配置策略过于激进,贷款少放了,配置了过多的国债与ABS类资产。我认为硅谷银行倒闭的最大责任人是美联储。过于长时间将利率维持在过低的不正常状态,导致包括硅谷银行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在2009-2021年这12年间配置的资产都属于低风险低收益率的债券资产,一旦负债成本上升,就会导致出现巨额的损失,资本金不足或规模稍小“做账能力”较弱的金融机构,风险就会迅速得到暴露。 投资中最难的事——如何面对市场的“非理性” 在聚光灯的背面的景象,永远是大家忽略的,也往往是未来机会之所在。在2019-2021持续三年多结构牛市当中,“核心资产”与“热门赛道”两大主题虹吸了几乎所有人目光与资金的同时,聚光灯的背面还发生了什么事?为两大热门投资主题源源不断提供资金的其他多数的行业与公司,由于资金持续流出,股价与估值一路下行,这些领域出现了非理性下跌。由于这些领域较长时间没有赚钱效应,投资者对这里的鄙视已经逐渐形成信仰了。比如高股息低估值板块、比如传媒板块….这些长期下跌不受关注的领域不知不觉2023年伊始悄然发生了变化…. 观察下来,抱怨市场非理性的,多数是投资组合与阶段市场风格没有契合上的投资人,我早期也常有此抱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市场的“非理性”态度渐渐从抱怨变成了感恩。经历了更多轮涨潮与退潮周期后,渐渐明白了,所谓市场“非理性”本身就是市场自身最重要的规律之一。而且,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人,长期能获得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除了成长型企业业绩增长之外,最重要的朋友就是市场的“非理性”了。如果一名投资者,把关注点放在“抱怨”上,那一定会浪费了这一次“非理性”带来的机会。 近期市场策略 虽然市场科技主题与中特估主题依然热度不减,但是市场整体还是呈现平稳,估值重心在波动中上行的态势。政府在经济复苏上很有耐心与定力,同样的资本市场的投资恐怕也不能急于求成。广东人有一句老话“财不入急门”,要想赚钱成功,一定还是要坚持长期主义的。不要被短期身边几个貌似不看基本面股价暴涨的案例所干扰,这种案例每一年都会发生不少,如果一名投资者无法过滤掉这种杂音,没有坚持长期正确的定力,那结局不可能会好的。 均衡行业配置,等待整体市场机会 4月份上证指数、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录得1.54%,-3.31%和-3.12%的收益,市场整体表现符合我们预期,但结构上演绎的比较极致,“泛AI”相关主题成为市场表现最强势的板块,但高位波动也十分巨大,“中特估”相关品种也有较好表现,其他行业均成为流动性被抽血的对象,表现不佳。 回头看市场表现,还是印证了我们4月份月报的一个判断,在宏观经济温和复苏的背景下,大部分行业盈利超预期的概率不大,短期的股价弹性就变得不足,要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需要在业绩判断正确的前提下赚取时间价值的钱。而不具备这种特征的泛主题品种成为短期市场资金博弈弹性的所在,四月份“泛AI”和“中特估”即是典型代表,“泛AI”是看远期价值的折现,而远期其实是具有很大的市场分歧的,而“中特估”则是另外一种范式,典型的低估值,估值锚定实际上在过去并不是特别的清晰。 对于海外,在二季度我们还是比较担心高利率背景下银行业危机事件可能还会发酵,同时对经济形成反噬。未来美联储流动性宽松的预期是确定的,无非是时间窗口的问题,无非是主动宽松还是倒逼的问题。但在这之前市场对盈利预期的担忧将是美股最大的风险,因此对二季度的美股我们整体还是偏谨慎,但如果调整下来是可以逐步布局的。 从国内经济运行来看,还是呈现温和复苏的局面。宏观上来看,总量层面的政策刺激至少在二季度应该是看不到的,最多是一些结构上的微调。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市场整体预计还是指数震荡、结构行情为主的局面。 具体到5月份,我们的观点均衡、等待,均衡之于行业配置,等待之于整体市场机会。组合板块配置上,在4月份的行业配置基础上,将适当降低电新行业配置,逢低增加港股和电力板块配置。
上周宏观数据扰动经济复苏信心,A股主要指数均有所回落。从风格表现来看,中游制造、大盘和中市盈率风格相对占优;从行业与板块表现看,TMT与“中特估”两大主题交易热度均降温,AI应用侧的传媒前期热度较高但调整也较为剧烈,“中特估”行情在扩散至大金融后逐渐熄火,建筑装饰方向回调较明显。 展望未来,我们继续关注以下三大方向:(1)“泛复苏链”(包括消费、地产、能源等行业)的投资机会,其中相对更看好电力(包括火电、水电、动力煤等细分行业)和交运(包括高速公路、货运、航空、机场等细分行业)板块。(2)“泛数字链”或继续演绎高位分化,关注其中具有收入锚(订单转化能力)、技术锚(芯片等)和受益产业政策支持的公司。(3)传统赛道股、周期股等或可关注其低吸机会,基于景气度和赔率分析,考虑重点关注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半导体、基本金属等板块。 海外方面,美国公布4月份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4.9%,略低于市场预期,核心CPI为5.5%,符合预期,整体美国通胀指标仍处在下行趋势,但下行速度较慢,海外大类资产仍在衰退交易和降息预期反复博弈,衰退预期相对占优。国内方面,统计局公布4月通胀数据,其中CPI同比0.1%,环比呈现继续下行趋势,同时,央行公布4月金融数据,其中社融新增1.22万亿,贷款新增7188亿,均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反映经济修复的动力边际放缓。 后市展望:波动加大 国内方面,4月金融数据和通胀数据进一步确认经济修复边际放缓,但4月以来政策基调总体保持稳健,并未有进一步增量政策,未来政策空间仍大。虽然经济向上斜率放缓,但整体来看,上半年基建、房地产、消费的内生性修复动力依然较强,同时考虑基数效益,企业盈利边际改善弹性较大,依然看好二季度指数偏强震荡格局。行业配置上,短期建议关注估值相对低位、盈利稳定品种,如:交通运输、煤炭、军工、金融等,中期依然建议关注: (1)上游周期资源股的再通胀;(2)新一轮数字经济产业趋势TMT;(3) 政策性驱动一带一路和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的大央企板块。 国内股票配置进入战略性配置区域 2014年之后,整体市场估值的有效性非常高。从历史数据来看,估值的极端状态持续的时间一般不会很长,往往会在一个季度左右看到市场转向;而突破估值临界点的幅度也不会很大:宽基指数一般在10%左右。 当前中证800指数估值已经处于战略性看多区域,且偏离幅度已经非常显著,预计拐点即将到来,进入配置机会节点。 2023年我们判断股债轮动有望迎来大级别拐点。后续资产配置的整体观点如下: A股整体乐观,把握结构性机会 国内债券偏谨慎,积极防御 看好美债投资机会 看好港股 美股未定价盈利下调,还需等待 大宗商品:金>铜>油 港股机遇再探 历史上,港股总体呈现“熊短牛长”的特点。总体来讲,港股历次调整都比较迅速、充分,除了亚洲金融危机和科网泡沫破灭两段,港股指数跌幅超过 40%后一般都会带来1.5-3年的牛市。这和港股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有完善的做空机制等有直接关系。如果按照过往的规律,港股未来可能会迎来一轮可观的牛市。 那么,历史规律是否会重现呢?作这个判断的前提是要对这波大调整的原因有客观认知。首先,港股受到国内经济预期转弱的影响较大。其次,港股是 受地缘政治风险冲击最严重的中国资产。第三,港股的低估还受到海外流动性收缩的影响。 投资要参考过去,但更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如果我们不被历史的尘埃所遮蔽,而采取向前看的姿态,我们就不难看到前面分析的种种不利因素正在发生的许多新变化。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回升。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一季度中国经济强势复苏。尽管市场对复苏的强度仍有分歧,复苏的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 但复苏的方向是确定的。此外,中国与美国、欧元区以及其他新兴市场在经济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中国很可能是2023年全球唯一增长加速的主要经济体。 其次,资金持续流出港股的情况可能发生变化。首先,硅谷银行事件暴露了高利率下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加息已经接近尾声,无论接下来加息 一次还是两次,目前均已接近加息周期的顶部。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中国国门已经打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正在逐渐增加,这有助于积聚港股市场的人气。此外,我们相信,尽管部分欧美投资者由于本国监管政策投资港股受限,但绝大部分资金流出香港还是因为赚钱效应太差。资本是逐利的,如果市场走强,资金会重新涌入港股市场,这在前段时间港股的快速上涨中就能看到。 第三,港股双柜台制度可能预示着港股的地位在发生深刻变化。今年部分港股开始试行双柜台制度,这些港股未来会有人民币和港币的双重计价。港股 用人民币计价,无论对于国内投资者,还是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海外投资者而言,都可以规避汇率风险。人民币国际化在今年进展较快,参与人民币计价、交易的国家今年大幅增加,这些国家的投资者未来会持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资产。香港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加速,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会更加壮大。怎样让这些海外投资者持有的资产保值增值,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我们认为,香港资本市场可能会是离岸人民币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从这个角度看,香港市场的做大做强事关人民币国际化,港股的地位不言而喻。 除了上述因素,价格的因素同样值得重视,当前的港股已经很便宜。无论是看港股的静态估值(当然这也可能和港股中低估的金融、地产、运营商占比 过高有关系)还是从AH估值对比观察,港股总体来说相对A股有明显折价。这种折价在2015年以后基本上就再也没有消失过,且在2018年从相对底部攀升后,就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也就是说,2018 年以后,因为港股的调整幅度比较大,港股相对A股的折价处于历史较高位置。 总结而言,过去几年导致港股大跌的美元加息、外资流出、国内经济羸弱等因素都已经在发生好转。今年实行的港股双柜台制度可能预示着香港资本市 场未来会成为离岸人民币保值增值的重要工具,是做大人民币离岸市场、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香港市场的地位相较过去更重要,同时估值足够便宜。因此,我们认为,这一次没有不一样,2018年到2022年底的港股大幅回调是未来香港市场迎来牛市的前奏,而近期的回调只是这个进程中的一段回头。 继法国总统与欧盟委员会主席访华,释放出中欧不脱钩的表态之后,4月20日,耶伦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关于中美关系发表的讲话,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与重视。虽然她在讲话中,仍然强调要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盟友和伙伴的国家安全利益,也强调了要保护人权。在这些都是陈词滥调,我们也读到了一些过往难见的积极表述。明确表示中美脱钩将是灾难性的,美国将寻求对华健康的经济关系,希望这种健康的经济关系能够促进两国的经济增长与创新。她提出良性的竞争会让两国都受益,前提是这种竞争是“公平、基于规则”的。讲话中还提到,愿意与中方合作共同解决气候变化、债务负担等方面的课题。 耶伦的讲话绝不是她个人的观点,应该是代表美国当局深入分析后,对今后美中两国将如何共处的最新政策宣讲——中美两国该如何相处,才符合两国与人类的共同利益最大化?个人理解到的是:中美冲突与脱钩对美国来说是灾难和难以承受的。在确保国家安全的前提下,两国理性的竞争与共处,是符合现实的选择和最优解。 美联储已经成为问题本身 美联储已经成为了问题的本身了,金融机构成了背锅侠:长期以来,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担一直是落在美联储肩上的。每当经济过热,联储便加息给经济降温,还降不了温就加大加息的力度,一直到经济体或金融系统做出反应。当经济不景气时,就降息,如果利率降为零经济还没有起色怎么办?伯南克创造了零利率无效后采用量化宽松手段,开着直升飞机给市场撒钱。当2020年疫情导致美国经济可能停摆的状况下,鲍威尔毫不犹豫的开出了这个处方,并且一次性将剂量用到“上限”,叠加财政直接给民众发钱,疫情下经济安然无恙,百姓囊中充盈,看上去一切都如此美好,量化宽松的结果皆大欢喜。 美联储自2022年3月启动加息以试图遏制高通胀以来,一年多时间内已经连续9次会议宣布加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零利率的低位大幅上调至4.75%-5%的高位区间,创下逾40年以来最快的货币政策收紧速度。由于联储没有事前给市场和金融机构提前传递预警,多数的金融机构在资产配置上没有及时的调整和做出对冲保护。虽然媒体普遍批评倒下的硅谷银行资产配置策略过于激进,贷款少放了,配置了过多的国债与ABS类资产。我认为硅谷银行倒闭的最大责任人是美联储。过于长时间将利率维持在过低的不正常状态,导致包括硅谷银行在内的几乎所有金融机构在2009-2021年这12年间配置的资产都属于低风险低收益率的债券资产,一旦负债成本上升,就会导致出现巨额的损失,资本金不足或规模稍小“做账能力”较弱的金融机构,风险就会迅速得到暴露。 投资中最难的事——如何面对市场的“非理性” 在聚光灯的背面的景象,永远是大家忽略的,也往往是未来机会之所在。在2019-2021持续三年多结构牛市当中,“核心资产”与“热门赛道”两大主题虹吸了几乎所有人目光与资金的同时,聚光灯的背面还发生了什么事?为两大热门投资主题源源不断提供资金的其他多数的行业与公司,由于资金持续流出,股价与估值一路下行,这些领域出现了非理性下跌。由于这些领域较长时间没有赚钱效应,投资者对这里的鄙视已经逐渐形成信仰了。比如高股息低估值板块、比如传媒板块….这些长期下跌不受关注的领域不知不觉2023年伊始悄然发生了变化…. 观察下来,抱怨市场非理性的,多数是投资组合与阶段市场风格没有契合上的投资人,我早期也常有此抱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市场的“非理性”态度渐渐从抱怨变成了感恩。经历了更多轮涨潮与退潮周期后,渐渐明白了,所谓市场“非理性”本身就是市场自身最重要的规律之一。而且,作为二级市场的投资人,长期能获得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除了成长型企业业绩增长之外,最重要的朋友就是市场的“非理性”了。如果一名投资者,把关注点放在“抱怨”上,那一定会浪费了这一次“非理性”带来的机会。 近期市场策略 虽然市场科技主题与中特估主题依然热度不减,但是市场整体还是呈现平稳,估值重心在波动中上行的态势。政府在经济复苏上很有耐心与定力,同样的资本市场的投资恐怕也不能急于求成。广东人有一句老话“财不入急门”,要想赚钱成功,一定还是要坚持长期主义的。不要被短期身边几个貌似不看基本面股价暴涨的案例所干扰,这种案例每一年都会发生不少,如果一名投资者无法过滤掉这种杂音,没有坚持长期正确的定力,那结局不可能会好的。 均衡行业配置,等待整体市场机会 4月份上证指数、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录得1.54%,-3.31%和-3.12%的收益,市场整体表现符合我们预期,但结构上演绎的比较极致,“泛AI”相关主题成为市场表现最强势的板块,但高位波动也十分巨大,“中特估”相关品种也有较好表现,其他行业均成为流动性被抽血的对象,表现不佳。 回头看市场表现,还是印证了我们4月份月报的一个判断,在宏观经济温和复苏的背景下,大部分行业盈利超预期的概率不大,短期的股价弹性就变得不足,要获取一定的投资收益需要在业绩判断正确的前提下赚取时间价值的钱。而不具备这种特征的泛主题品种成为短期市场资金博弈弹性的所在,四月份“泛AI”和“中特估”即是典型代表,“泛AI”是看远期价值的折现,而远期其实是具有很大的市场分歧的,而“中特估”则是另外一种范式,典型的低估值,估值锚定实际上在过去并不是特别的清晰。 对于海外,在二季度我们还是比较担心高利率背景下银行业危机事件可能还会发酵,同时对经济形成反噬。未来美联储流动性宽松的预期是确定的,无非是时间窗口的问题,无非是主动宽松还是倒逼的问题。但在这之前市场对盈利预期的担忧将是美股最大的风险,因此对二季度的美股我们整体还是偏谨慎,但如果调整下来是可以逐步布局的。 从国内经济运行来看,还是呈现温和复苏的局面。宏观上来看,总量层面的政策刺激至少在二季度应该是看不到的,最多是一些结构上的微调。在这种宏观大背景下,市场整体预计还是指数震荡、结构行情为主的局面。 具体到5月份,我们的观点均衡、等待,均衡之于行业配置,等待之于整体市场机会。组合板块配置上,在4月份的行业配置基础上,将适当降低电新行业配置,逢低增加港股和电力板块配置。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