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材料周报】锂盐价格半月涨近40%,储能或成为下一快速扩张领域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电池材料周报】锂盐价格半月涨近40%,储能或成为下一快速扩张领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产业链跟踪 碳酸锂价格跌势暂缓,上游材料价格止跌。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5月12日电池级碳酸锂涨17500元/吨,均价报26.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涨15000元/吨,均价报25万元/吨;氢氧化锂涨20000~21500元/吨;镍豆涨、涨1400元/吨。近半个月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18万元吨价开启反弹后持续上涨,4月27日至5月12日间的10个交易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实现十连涨,短短半个月,碳酸锂价格涨幅近40%。 锂盐价格回落叠加政策催化,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加速爆发。电芯成本占储能系统成本60%,预计储能系统成本将有大幅下降;国内多省峰谷电价差存在明确盈利空间,叠加政策催化,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会加速爆发。国内储能产品在海外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短期的价格、市场、政策波动,以及从远期双碳政策看来,储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非常之大。 头部电池企业Q1储能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极,订单仍在快速增长。头部电池企业Q1储能业务电池出货占比超20%。宁德时代储能占比约20%。亿纬锂能Q1公司储能电池业务收入超3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储能收入占比近30%。2022年储能业务已经成为头部电池企业营收的重要来源,占比快速提升。 户储成为各锂电池产业竞逐的重点赛道。GGII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25GWh,同比增长超3.5倍, 2026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00GWh。其中2023年Q1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不及预期,但全年增长趋势不变。 品牌力突出的企业将在户用储能赛道持续表现强劲。大多是从其他领域进入户用储能市场,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从动力电池和电力储能电池切入,新能安(宁德时代与ATL合资)从中型锂电池切入。 行业信息 4月我国新能源车市占率近30%,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再生变。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万辆和63.6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9.5%。 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4倍,动力电池出口8.8GWh。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25.8GWh。另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相关数据,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647.5亿元,增长了122.3%;占我国汽车出口的比重提升5.1个百分点,达到43.9%。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销售不及预期,政策变动,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等。 本期作者:李嘉琪、王浩 负责人:鲍雁辛 以下正文 1. 锂盐价格半月涨近40%,储能或成为下一快速扩张领域 碳酸锂价格触底反弹,上游材料价格止跌。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中旬,碳酸锂价格连续保持两个月连跌态势。截至2023年4月18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跌至18万元/吨,较2022年11月上旬的最高点下跌幅度超40万元/吨。5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涨10000元/吨均价报20.6万元/吨。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5月12日电池级碳酸锂涨17500元/吨,均价报26.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涨15000元/吨,均价报25万元/吨;氢氧化锂涨20000~21500元/吨;镍豆涨、涨1400元/吨。近半个月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18万元吨价开启反弹后持续上涨,4月27日至5月12日间的10个交易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实现十连涨,短短半个月,碳酸锂价格涨幅近40%。 锂盐价格回落叠加政策催化,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加速爆发。碳酸锂价格跌落至20万元/吨区间,电芯成本占储能系统成本60%,预计储能系统成本将有大幅下降;国内多省峰谷电价差存在明确盈利空间,叠加政策催化,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会加速爆发。国内储能产品在海外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在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成本、产业链和技术等方面的十分成熟,国内企业2023年陆续签订大型北美、欧洲、非洲等地的订单。从短期的价格、市场、政策波动,以及从远期双碳政策看来,储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非常之大。 头部电池企业Q1储能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极,订单仍在快速增长。头部电池企业Q1储能业务电池出货占比超20%。2023年Q1电动车增速有所放缓,储能业务正快速扩张,成为许多锂电池企业新的增长极。据宁德时代公司公告,公司一季度电池系统销量超过70GWh,储能占比约20%。亿纬锂能财报显示,2023年Q1公司储能电池业务收入超3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2023年Q1亿纬锂能总收入为111.86亿元,说明其储能收入占比近30%。 2022年储能业务已经成为头部电池企业营收的重要来源,占比快速提升。据宁德时代披露,2022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占全球储能市场占比达43.4%,约53GWh。2022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收入449.8亿元,同比增长230.2%,储能电池系统营收增幅高于动力电池系统。据电池中国,国轩高科2022年储能业务出货5.5GWh左右,占公司锂电池总出货量的约20%。国轩高科将继续开拓海内外重点储能市场,为大储、家用及商用储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预计2023年的储能业务出货将明显提升。随着储能产业发展,其相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空间将更大。此外,包括瑞浦兰钧、远景动力,海辰储能、南都电源、远东电池等多家电池企业,2022年储能都实现了高速增长。 户储成为各锂电池产业竞逐的重点赛道。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25GWh,同比增长超3.5倍,GGII预计户用储能行业长期发展向好,2026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00GWh。其中2023年Q1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不及预期,但全年增长趋势不变。据鹏辉能源公司公告,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尤其是户储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占总收入比例已经大幅提升至54%,成为公司业务的主导力量。 品牌力突出的企业将在户用储能赛道持续表现强劲。市面上产品中,户用储能系统带电量普遍在5-35KWh之间,其中10-20KWh最为常见。户用储能是C端产品,终端用户选择产品时考虑产品性价比之外,还会考虑寿命、功能和品牌等。入局者中,大都是从其他领域进入户用储能市场,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从动力电池和电力储能电池切入,新能安(宁德时代与ATL合资)从中型锂电池切入。 2.产业链价格 2.1. 行业信息 4月我国新能源车市占率近30%,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再生变。5月11日,中汽协发布我国2023年4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万辆和63.6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9.5%。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3万辆和4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9.4%和103.7%;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7万辆和1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9%和144.5%;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0.04万辆和0.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1%和222.3%。(5月11日,中汽协) 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4倍,动力电池出口8.8GWh。2023年中汽协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25.8GWh。另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相关数据,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647.5亿元,增长了122.3%;占我国汽车出口的比重提升5.1个百分点,达到43.9%。同时,在国外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一季度我国锂电池出口1097.9亿元,增速达到94.3%。(5月12日,中汽协) 2.2. 热点事件 蜂巢能源222Ah储能电芯量产下线。5月7日,蜂巢能源首批储能电芯产品——222Ah储能电芯量产下线仪式在湖州基地一期电芯一工厂举行。222Ah储能电芯为蜂巢能源首款54×173×204尺寸的厚方型叠片电芯,具备大尺寸、高容量、长循环等优势。产品能量密度可达169Wh/kg,循环寿命可达8000-12000次。该款电芯可适用1P充放,并具备广泛的市场应用空间和产品适配性,可覆盖大型、单元、中型储能,兼容风冷、液冷、高压等储能产品。(高工锂电) 楚能新能源40MWh液冷“浸默”安全储能系统交付。4月28日,楚能新能源240MWh储能项目签约暨40MWh液冷“浸默”安全储能系统交付仪式在武汉江夏基地举行。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为新疆诚达疆能科技光储项目提供行业领先的方案及产品,其中储能侧容量为240MWh。本次交付的40MWh液冷储能系统应用于金昌市100MW光伏电站项目,采用楚能新能源自主研发的20尺高压液冷电池预制舱,模块级消防设计,实现3分钟精准灭火,无热蔓延,多维度提升了安全防护。同时该电池预制舱具备智能温控技术,将Pack间温差控制在3℃以内,提升循环寿命。(高工锂电) 美的户储及光储一体解决方案海外订单破亿元。5月6日,美的集团表示“源、网、荷、储”方面取得突破。源侧,光伏工程项目在多个场景取得突破,为客户节省年度电费达数百万元;网侧,智能微电网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维检修的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低成本、低风险、低碳排”,并提供智能微电网、SVG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产品实现智能稳定的电网和微电网管理;荷侧,通过高低压变频器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储侧,户用储能产品及光储一体解决方案成功上市,海外市场订单突破亿元。(高工锂电) 中国电力与雪天盐业共设储能科技公司。中电雪盐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含:储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该公司由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雪天盐业共同持股。(高工锂电) 3.科技动态 大连化物所利用中性金属团簇实现水分解。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李刚团队发展了高通量的激光溅射团簇源,利用红外-极紫外(IR-VUV)双共振红外光谱实验方法,研究了中性钒金属双聚体与水的反应过程。本工作采用激光溅射和超声分子束冷却技术,制备了中性V2O3H4和V2O4H6产物;将红外激光振动激发与准分子激光器产生的193nm极紫外激光电离相结合,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此外,该团队还采用高精度的量子化学理论方法,计算了这些产物的各种稳定结构和红外光谱。理论和实验结果高度吻合。研究表明,这些产物具有V2(μ2-OH)(μ2-H)(η1-OH)2和V2(μ2-OH)2(η1-H)2(η1-OH)2的新奇结构,显示了水分解的特征。理论计算表明,基于V2的水分解在气相条件下是热力学放热、动力学可行。该工作发现了中性金属单团簇基的水分解,为系统研究金属团簇对能源分子的催化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策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05/04) 首套使用国产连续型换热器的氢液化系统开车成功。近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首套使用连续型正仲氢转化换热器的氢液化系统一次性开车成功,稳定产出液氢,包括控制系统、催化剂、连续型换热器等核心部件均实现国产,该系统是六院自2020年以来第三套研制开车成功的民用氢液化系统。该系统攻克了氢液化流程中复杂“流-热-固耦合”过程设计及功能实现,在国内首次实现连续型正仲氢转化换热器的工程实现,结构更加紧凑、核心部件冷箱绝热效率显著提升;优化并验证了集故障诊断、自动启停、变工况自适应控制等于一体的先进智能控制逻辑。经过近百日的技术讨论与验证以及近一年的设备攻关研制,经过单体测试、系统集成、吹扫置换、系统联调等严格的过程控制,系统一次性开车成功,连续稳定运行超72小时并实现了启-运-停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标志着我国在深低温工业级装备的设计、制造、集成和测试技术日臻成熟。(科学网,05/04) 物理所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孟庆波团队与南京邮电大学辛颢合作,从硒化动力学角度出发,通过调节腔室压强来改变半封闭石墨盒中的硒化反应速率,进而调节铜锌锡硫硒薄膜的相演变过程。增加腔室压强后,研究通过原位实时硒分压监测发现,在硒化早期,硒分压被抑制,从而降低了硒化升温阶段(200-400℃)中前驱膜与气态硒蒸汽的碰撞几率;同时,正压条件下硒化能够抑制元素的非均匀扩散。在以上两点共同影响下,相演变过程在相对更高的温度下开始(>400℃),前驱膜表面经常出现的CuxSe、Cu2SnSex等中间相被抑制,因此,实际相演变过程一步完成。由此获得的银替位CZTSSe(ACZTSSe)吸收层晶体质量高、内部孔洞少、表面缺陷浓度显著降低。所制备电池体相缺陷浓度降低了约一个数量级,电学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并实现了全面积14.1%效率(认证全面积13.8%)的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报道的最高效率。这一工作为进一步理解和调控铜锌锡硫硒相演变过程提供了动力学调控思路,并为其他类型多晶薄膜生长制备提供借鉴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Energy》期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05/04) 高安全型高压链式储能系统投入使用。近日,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高安全型高压链式储能系统以10千伏直连方式并入电网,标志着该套储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研发人员介绍,高安全型高压链式储能系统采用一簇一变流技术,将单组电池簇的变流器交流端相串联,有效解决了传统低压电池储能系统多电池簇间充电电流不均衡问题,在实现高压大容量储能同步变流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储能系统充放电能量损耗。经测算,传统电池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约为97.5%,而高安全型高压链式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将达到99%以上。该套储能系统输出电压为10千伏,省去升压环节可直接并入电网,以建设一兆瓦级储能系统为例,其建设运行成本将降低10%。该套储能系统容量为100千瓦时,预留了电池试验舱,可同步开展多类型储能电池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特性测试。下一步,国网河北电科院将依托该系统,进一步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高效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破解储能发展的难点问题,高效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科技日报,05/04) 苏州纳米所报道长循环高电压聚合物基固态锂金属电池。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应用多氟化交联剂来增强聚合物电解质的抗氧化性。交联网络有助于传递多氟化链段的吸电子效应,并具有普适性。进一步通过组分优化后,基于多氟交联剂的聚合物电解质同时表现出宽ESW、高电导率和高机械强度。组装的Li||NCM523全电池在0.5C和4.5V的截止电压,获得了164.19 mAh g-1的高放电比容量,并在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0%,是当前领域报道的最佳循环稳定性之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05/05) 4.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销售不及预期,政策变动,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等。受疫情或宏观因素影响,全球新能源车或销量不及预期,或因宏观环境导致政策方面有所限制,影响产业产品研发情况。 联系我们 李嘉琪 电话/微信: +86 13161289968 E-mail: lijiaqi026904@gtjas.com 王浩 电话:0755-23976068 邮箱:wanghao013539@gtjas.com 鲍雁辛 电话:0755-23976830 邮箱:baoyanxin@gtjas.com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上海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新闸路669号博华广场20层 邮编:200041 电话: (021) 38676666 E-mail: gtjaresearch@gtjas.com 深圳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6009号新世界中心34层 邮编:518026 电话: (0755) 23976888 北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甲9号金融街中心南楼18层 邮编:100032 电话: (010) 83939888 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 industryRCofG)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产业研究团队依法设立并运营的微信公众订阅号。本团队负责人鲍雁辛具备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执业资格,资格证书编号为S0880513070005。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要求,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摘要 产业链跟踪 碳酸锂价格跌势暂缓,上游材料价格止跌。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5月12日电池级碳酸锂涨17500元/吨,均价报26.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涨15000元/吨,均价报25万元/吨;氢氧化锂涨20000~21500元/吨;镍豆涨、涨1400元/吨。近半个月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18万元吨价开启反弹后持续上涨,4月27日至5月12日间的10个交易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实现十连涨,短短半个月,碳酸锂价格涨幅近40%。 锂盐价格回落叠加政策催化,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加速爆发。电芯成本占储能系统成本60%,预计储能系统成本将有大幅下降;国内多省峰谷电价差存在明确盈利空间,叠加政策催化,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会加速爆发。国内储能产品在海外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从短期的价格、市场、政策波动,以及从远期双碳政策看来,储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非常之大。 头部电池企业Q1储能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极,订单仍在快速增长。头部电池企业Q1储能业务电池出货占比超20%。宁德时代储能占比约20%。亿纬锂能Q1公司储能电池业务收入超3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储能收入占比近30%。2022年储能业务已经成为头部电池企业营收的重要来源,占比快速提升。 户储成为各锂电池产业竞逐的重点赛道。GGII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25GWh,同比增长超3.5倍, 2026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00GWh。其中2023年Q1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不及预期,但全年增长趋势不变。 品牌力突出的企业将在户用储能赛道持续表现强劲。大多是从其他领域进入户用储能市场,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从动力电池和电力储能电池切入,新能安(宁德时代与ATL合资)从中型锂电池切入。 行业信息 4月我国新能源车市占率近30%,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再生变。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万辆和63.6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9.5%。 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4倍,动力电池出口8.8GWh。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25.8GWh。另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相关数据,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647.5亿元,增长了122.3%;占我国汽车出口的比重提升5.1个百分点,达到43.9%。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销售不及预期,政策变动,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等。 本期作者:李嘉琪、王浩 负责人:鲍雁辛 以下正文 1. 锂盐价格半月涨近40%,储能或成为下一快速扩张领域 碳酸锂价格触底反弹,上游材料价格止跌。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中旬,碳酸锂价格连续保持两个月连跌态势。截至2023年4月18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跌至18万元/吨,较2022年11月上旬的最高点下跌幅度超40万元/吨。5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涨10000元/吨均价报20.6万元/吨。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5月12日电池级碳酸锂涨17500元/吨,均价报26.5万元/吨,工业级碳酸锂涨15000元/吨,均价报25万元/吨;氢氧化锂涨20000~21500元/吨;镍豆涨、涨1400元/吨。近半个月以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18万元吨价开启反弹后持续上涨,4月27日至5月12日间的10个交易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实现十连涨,短短半个月,碳酸锂价格涨幅近40%。 锂盐价格回落叠加政策催化,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加速爆发。碳酸锂价格跌落至20万元/吨区间,电芯成本占储能系统成本60%,预计储能系统成本将有大幅下降;国内多省峰谷电价差存在明确盈利空间,叠加政策催化,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会加速爆发。国内储能产品在海外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在磷酸铁锂储能电池成本、产业链和技术等方面的十分成熟,国内企业2023年陆续签订大型北美、欧洲、非洲等地的订单。从短期的价格、市场、政策波动,以及从远期双碳政策看来,储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非常之大。 头部电池企业Q1储能业务成为新的增长极,订单仍在快速增长。头部电池企业Q1储能业务电池出货占比超20%。2023年Q1电动车增速有所放缓,储能业务正快速扩张,成为许多锂电池企业新的增长极。据宁德时代公司公告,公司一季度电池系统销量超过70GWh,储能占比约20%。亿纬锂能财报显示,2023年Q1公司储能电池业务收入超30亿元,同比增长近两倍。2023年Q1亿纬锂能总收入为111.86亿元,说明其储能收入占比近30%。 2022年储能业务已经成为头部电池企业营收的重要来源,占比快速提升。据宁德时代披露,2022年公司储能电池出货占全球储能市场占比达43.4%,约53GWh。2022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收入449.8亿元,同比增长230.2%,储能电池系统营收增幅高于动力电池系统。据电池中国,国轩高科2022年储能业务出货5.5GWh左右,占公司锂电池总出货量的约20%。国轩高科将继续开拓海内外重点储能市场,为大储、家用及商用储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预计2023年的储能业务出货将明显提升。随着储能产业发展,其相比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空间将更大。此外,包括瑞浦兰钧、远景动力,海辰储能、南都电源、远东电池等多家电池企业,2022年储能都实现了高速增长。 户储成为各锂电池产业竞逐的重点赛道。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25GWh,同比增长超3.5倍,GGII预计户用储能行业长期发展向好,2026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00GWh。其中2023年Q1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不及预期,但全年增长趋势不变。据鹏辉能源公司公告,2022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尤其是户储业务收入同比大幅增长,占总收入比例已经大幅提升至54%,成为公司业务的主导力量。 品牌力突出的企业将在户用储能赛道持续表现强劲。市面上产品中,户用储能系统带电量普遍在5-35KWh之间,其中10-20KWh最为常见。户用储能是C端产品,终端用户选择产品时考虑产品性价比之外,还会考虑寿命、功能和品牌等。入局者中,大都是从其他领域进入户用储能市场,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从动力电池和电力储能电池切入,新能安(宁德时代与ATL合资)从中型锂电池切入。 2.产业链价格 2.1. 行业信息 4月我国新能源车市占率近30%,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TOP15再生变。5月11日,中汽协发布我国2023年4月汽车工业产销情况。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4万辆和63.6万辆,同比均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9.5%。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3万辆和4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9.4%和103.7%;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7万辆和16.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9%和144.5%;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0.04万辆和0.0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8.1%和222.3%。(5月11日,中汽协) 4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同比增长8.4倍,动力电池出口8.8GWh。2023年中汽协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25.8GWh。另据海关总署发布的相关数据,一季度,我国电动载人汽车出口647.5亿元,增长了122.3%;占我国汽车出口的比重提升5.1个百分点,达到43.9%。同时,在国外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一季度我国锂电池出口1097.9亿元,增速达到94.3%。(5月12日,中汽协) 2.2. 热点事件 蜂巢能源222Ah储能电芯量产下线。5月7日,蜂巢能源首批储能电芯产品——222Ah储能电芯量产下线仪式在湖州基地一期电芯一工厂举行。222Ah储能电芯为蜂巢能源首款54×173×204尺寸的厚方型叠片电芯,具备大尺寸、高容量、长循环等优势。产品能量密度可达169Wh/kg,循环寿命可达8000-12000次。该款电芯可适用1P充放,并具备广泛的市场应用空间和产品适配性,可覆盖大型、单元、中型储能,兼容风冷、液冷、高压等储能产品。(高工锂电) 楚能新能源40MWh液冷“浸默”安全储能系统交付。4月28日,楚能新能源240MWh储能项目签约暨40MWh液冷“浸默”安全储能系统交付仪式在武汉江夏基地举行。根据协议,楚能新能源将为新疆诚达疆能科技光储项目提供行业领先的方案及产品,其中储能侧容量为240MWh。本次交付的40MWh液冷储能系统应用于金昌市100MW光伏电站项目,采用楚能新能源自主研发的20尺高压液冷电池预制舱,模块级消防设计,实现3分钟精准灭火,无热蔓延,多维度提升了安全防护。同时该电池预制舱具备智能温控技术,将Pack间温差控制在3℃以内,提升循环寿命。(高工锂电) 美的户储及光储一体解决方案海外订单破亿元。5月6日,美的集团表示“源、网、荷、储”方面取得突破。源侧,光伏工程项目在多个场景取得突破,为客户节省年度电费达数百万元;网侧,智能微电网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维检修的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实现“低成本、低风险、低碳排”,并提供智能微电网、SVG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产品实现智能稳定的电网和微电网管理;荷侧,通过高低压变频器为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效果明显;储侧,户用储能产品及光储一体解决方案成功上市,海外市场订单突破亿元。(高工锂电) 中国电力与雪天盐业共设储能科技公司。中电雪盐储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经营范围包含:储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新能源原动设备销售;新兴能源技术研发等。该公司由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雪天盐业共同持股。(高工锂电) 3.科技动态 大连化物所利用中性金属团簇实现水分解。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江凌、李刚团队发展了高通量的激光溅射团簇源,利用红外-极紫外(IR-VUV)双共振红外光谱实验方法,研究了中性钒金属双聚体与水的反应过程。本工作采用激光溅射和超声分子束冷却技术,制备了中性V2O3H4和V2O4H6产物;将红外激光振动激发与准分子激光器产生的193nm极紫外激光电离相结合,测定了它们的红外光谱。此外,该团队还采用高精度的量子化学理论方法,计算了这些产物的各种稳定结构和红外光谱。理论和实验结果高度吻合。研究表明,这些产物具有V2(μ2-OH)(μ2-H)(η1-OH)2和V2(μ2-OH)2(η1-H)2(η1-OH)2的新奇结构,显示了水分解的特征。理论计算表明,基于V2的水分解在气相条件下是热力学放热、动力学可行。该工作发现了中性金属单团簇基的水分解,为系统研究金属团簇对能源分子的催化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策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05/04) 首套使用国产连续型换热器的氢液化系统开车成功。近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首套使用连续型正仲氢转化换热器的氢液化系统一次性开车成功,稳定产出液氢,包括控制系统、催化剂、连续型换热器等核心部件均实现国产,该系统是六院自2020年以来第三套研制开车成功的民用氢液化系统。该系统攻克了氢液化流程中复杂“流-热-固耦合”过程设计及功能实现,在国内首次实现连续型正仲氢转化换热器的工程实现,结构更加紧凑、核心部件冷箱绝热效率显著提升;优化并验证了集故障诊断、自动启停、变工况自适应控制等于一体的先进智能控制逻辑。经过近百日的技术讨论与验证以及近一年的设备攻关研制,经过单体测试、系统集成、吹扫置换、系统联调等严格的过程控制,系统一次性开车成功,连续稳定运行超72小时并实现了启-运-停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标志着我国在深低温工业级装备的设计、制造、集成和测试技术日臻成熟。(科学网,05/04) 物理所铜锌锡硫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取得进展。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孟庆波团队与南京邮电大学辛颢合作,从硒化动力学角度出发,通过调节腔室压强来改变半封闭石墨盒中的硒化反应速率,进而调节铜锌锡硫硒薄膜的相演变过程。增加腔室压强后,研究通过原位实时硒分压监测发现,在硒化早期,硒分压被抑制,从而降低了硒化升温阶段(200-400℃)中前驱膜与气态硒蒸汽的碰撞几率;同时,正压条件下硒化能够抑制元素的非均匀扩散。在以上两点共同影响下,相演变过程在相对更高的温度下开始(>400℃),前驱膜表面经常出现的CuxSe、Cu2SnSex等中间相被抑制,因此,实际相演变过程一步完成。由此获得的银替位CZTSSe(ACZTSSe)吸收层晶体质量高、内部孔洞少、表面缺陷浓度显著降低。所制备电池体相缺陷浓度降低了约一个数量级,电学性能也得到明显改善,并实现了全面积14.1%效率(认证全面积13.8%)的太阳能电池,是目前报道的最高效率。这一工作为进一步理解和调控铜锌锡硫硒相演变过程提供了动力学调控思路,并为其他类型多晶薄膜生长制备提供借鉴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Energy》期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05/04) 高安全型高压链式储能系统投入使用。近日,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发的高安全型高压链式储能系统以10千伏直连方式并入电网,标志着该套储能系统正式投入运行。研发人员介绍,高安全型高压链式储能系统采用一簇一变流技术,将单组电池簇的变流器交流端相串联,有效解决了传统低压电池储能系统多电池簇间充电电流不均衡问题,在实现高压大容量储能同步变流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储能系统充放电能量损耗。经测算,传统电池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约为97.5%,而高安全型高压链式储能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将达到99%以上。该套储能系统输出电压为10千伏,省去升压环节可直接并入电网,以建设一兆瓦级储能系统为例,其建设运行成本将降低10%。该套储能系统容量为100千瓦时,预留了电池试验舱,可同步开展多类型储能电池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特性测试。下一步,国网河北电科院将依托该系统,进一步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高效协同控制关键技术,破解储能发展的难点问题,高效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科技日报,05/04) 苏州纳米所报道长循环高电压聚合物基固态锂金属电池。近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应用多氟化交联剂来增强聚合物电解质的抗氧化性。交联网络有助于传递多氟化链段的吸电子效应,并具有普适性。进一步通过组分优化后,基于多氟交联剂的聚合物电解质同时表现出宽ESW、高电导率和高机械强度。组装的Li||NCM523全电池在0.5C和4.5V的截止电压,获得了164.19 mAh g-1的高放电比容量,并在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90%,是当前领域报道的最佳循环稳定性之一。(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05/05) 4.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销售不及预期,政策变动,产品研发不及预期等。受疫情或宏观因素影响,全球新能源车或销量不及预期,或因宏观环境导致政策方面有所限制,影响产业产品研发情况。 联系我们 李嘉琪 电话/微信: +86 13161289968 E-mail: lijiaqi026904@gtjas.com 王浩 电话:0755-23976068 邮箱:wanghao013539@gtjas.com 鲍雁辛 电话:0755-23976830 邮箱:baoyanxin@gtjas.com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上海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新闸路669号博华广场20层 邮编:200041 电话: (021) 38676666 E-mail: gtjaresearch@gtjas.com 深圳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益田路6009号新世界中心34层 邮编:518026 电话: (0755) 23976888 北京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金融大街甲9号金融街中心南楼18层 邮编:100032 电话: (010) 83939888 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 industryRCofG)为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产业研究团队依法设立并运营的微信公众订阅号。本团队负责人鲍雁辛具备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执业资格,资格证书编号为S0880513070005。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本订阅号推送的信息仅限完整报告发布当日有效,发布日后推送的信息受限于相关因素的更新而不再准确或者失效的,本订阅号不承担更新推送信息或另行通知义务,后续更新信息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为准。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要求,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如有不便,敬请谅解。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国泰君安证券及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转载、刊登、发表、篡改或者引用,如因侵权行为给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