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星舰“虽败犹荣”,大型火箭迎来新风口!全面剖析国产火箭产业链
(以下内容从光大证券《马斯克星舰“虽败犹荣”,大型火箭迎来新风口!全面剖析国产火箭产业链》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万众瞩目的星舰试飞以爆炸告终,马斯克却率先发文祝贺!30亿美元换来一场高空“烟花秀”,马斯克真的有钱没地方花了? 这两天全球网友都在关心SpaceX发射星舰,作为这个星球最强大的运载火箭,星舰由33台“猛禽”发动机提供动力,推力超过7200吨。此前土星5号是火箭推力纪录保持者,星舰直接将该纪录提升了1倍! 然而,太空探索一直是失败率极高的领域,财力雄厚如马斯克也不得不面对失败。美国当地时间4月20日,星舰在升空3分钟后,就出现了解体、爆炸! 马斯克也一直在降低外界对此次发射的心理预期,甚至表态:只要不把发射台炸了就算成功。怪不得星舰爆炸的时候,马斯克甚至还能微笑面对镜头,还公开鼓励SpaceX团队总结经验、做好下一次发射。 星舰试飞虽然失败,却在人类探索太空过程中留下重要的一笔,这对整个航天行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走入星舰计划,研究国际航天行业发展,寻找投资机遇。 关注【光大快评】,紧跟财经热点! 1、星舰试飞爆炸,航天产业出现变局 回顾星舰的研发过程,失败、爆炸、资金链紧张等困局时常出现,好在新能源风口让马斯克最终没有放弃整个计划。 星舰计划的首个阶段是开发一款名为“星舰原型”的测试飞行器,SpaceX团队从“星虫”星际飞船做起,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先后出现了SN5、SN6、SN15等原型机。 在星舰原型机的研发过程中,SN8到SN11不断进行垂直升降测试,但是出现了“四连炸”,一度让外界强烈质疑SpaceX星舰计划是异想天开。2021年5月,星舰SN15原型机完成了10公里跳跃试飞,最终稳稳地降落在地面上。 星舰的设计思路与传统火箭大相径庭,主体材料采用不锈钢打造,这就可以进行重复利用,大大降低发射费用。根据SpaceX的规划,星舰一旦可以高频率重复使用,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1000万美元之下,最低甚至可以达到200万美元。如果载重量为100吨,那每公斤的发射成本将低至10美元,这将让航天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此次星舰试飞,可谓一波三折。本来发射时间定在4月17日,但突然发生压力阀问题,进而延后至4月20日。星舰点火之初,便发生重大事故:近20%的发动机没有正常工作! 升空之后两分钟,星舰出现摇摆,甚至失控、掉头俯冲。按照计划,升空三分钟进入分离阶段,但星舰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最终造价高达30亿美元的星舰,以爆炸解体遗憾告终。 星舰最高飞行高度仅有39公里,距离100公里的太空边界卡门线还有极为遥远的距离,未来也许还要更多的试验和等待。 那么,马斯克为何要执着于超重型火箭呢?这还要从马斯克的火星梦说起。早在2007年,马斯克对外公开宣布,希望人类能够移民火星。2011年开始,马斯克便着手推动登陆火星计划,并提出了星舰的概念。 一旦星舰试验成功,就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星舰将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重要运输工具,登陆月球、移民火星都不在话下。 一直与SpaceX保持紧密联系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便对星舰计划给予极大地支持。美国当前正在推进阿耳忒弥斯3号任务,计划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重返月球的运输工具就选择了星舰。 与重返月球相比,马斯克更想做的是移民火星。马斯克畅想,将打造1000艘太空舰队,将10万人运送至火星。 尽管星舰爆炸了,但航天行业已经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火箭运力不断提升,商业化成本不断降低,多个国家都已经积极推动火箭行业的发展,这就包括我们国家。 2、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世界居前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积极进行航天研究,运载火箭一直是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根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介绍,我国当前已经拥有丰富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 早在1965年,我国便开始研制长征一号(CZ-1),这是一枚三级运载火箭,箭长29.46米、起飞质量81.5吨。1970年,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正式拉开了中国开发外太空的序幕。长征一号执行过两次任务,当前已经退役。 长征二号(CZ-2)则是我国首个大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重型卫星。长征二号箭长达到32.6米,起飞重量接近190吨,帮助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航天返回、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衍生出C、D、E、F等型号,并为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奠定基础。 长征五号(CZ-5)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总长达到56.97米,起飞质量约869吨。2016年,长征五号试飞成功,与国际主流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 长征六号(CZ-6)则是新型无污染小型运载火箭,2015年成功将20颗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发射纪录,直到2022年才被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打破。 介绍完我国运载火箭型号,我们接着研究运载火箭市场的下游需求。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的统计,2021年全球共进行146次发射任务,发射的航天器数量达到1846个,总质量达到777.7吨。2022年,全球共进行186次发射任务,较2021年增长27.4%。 2021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高达55次,高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完成64次发射任务,航天器总重量位居世界第二。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 中国在空间站建设上取得长足进展,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火星探索活动,这保障了国产运载火箭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民营火箭企业已在崛起,逐渐改变世界运载火箭发射市场格局。2022年美国SpaceX进行了61次发射任务,平均每6天发射一次,其中近5成发射用于组建“星链”。 3、全面梳理A股运载火箭产业链 在我国,运载火箭市场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占据。2022年,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53次发射,并实现连续128次成功发射! 航天科工集团前身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空天防御导弹、弹道导弹、飞航导弹等武器系统产业链。公司自主研制的数十项技术,广泛运用于北斗、天问、空间站等项目。 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拥有众多A股,包括如下企业: ①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航天飞行器和汽车电子产品制造公司,近年来公司持续出色完成神舟系列、天舟一号等航天重大项目配套任务。 ②航天长峰:我国主要的国防信息安全产品供货商和数字医疗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实控人为航天科工集团。 ③航天晨光:公司为我国重要的专用汽车科研生产基地,是军方油料保障装备主要供应商之一。 ④航天电子:公司从事航天电子测控、航天电子对抗、航天制导等高科技业务,是全军无人机型谱项目研制总体单位。 ⑤航天动力: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掌握航天液体动力核心技术。 ⑥航天工程: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运载火箭技术的研发。 ⑦中国卫星:公司主营业务是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宇航制造业务定位于航天器系统集成商和部组件提供商,主要包括小卫星制造、微小卫星制造、部组件制造三大类。 ⑧中天火箭:公司从事小型固体火箭及其延伸产品的研发、生产,已拥有专利共计166项,其中国防专利18项。 ⑨中国卫通:公司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拥有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 李泉 投资顾问执业编号:S0930622070004 基金从业编号:A20211203001155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及时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万众瞩目的星舰试飞以爆炸告终,马斯克却率先发文祝贺!30亿美元换来一场高空“烟花秀”,马斯克真的有钱没地方花了? 这两天全球网友都在关心SpaceX发射星舰,作为这个星球最强大的运载火箭,星舰由33台“猛禽”发动机提供动力,推力超过7200吨。此前土星5号是火箭推力纪录保持者,星舰直接将该纪录提升了1倍! 然而,太空探索一直是失败率极高的领域,财力雄厚如马斯克也不得不面对失败。美国当地时间4月20日,星舰在升空3分钟后,就出现了解体、爆炸! 马斯克也一直在降低外界对此次发射的心理预期,甚至表态:只要不把发射台炸了就算成功。怪不得星舰爆炸的时候,马斯克甚至还能微笑面对镜头,还公开鼓励SpaceX团队总结经验、做好下一次发射。 星舰试飞虽然失败,却在人类探索太空过程中留下重要的一笔,这对整个航天行业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走入星舰计划,研究国际航天行业发展,寻找投资机遇。 关注【光大快评】,紧跟财经热点! 1、星舰试飞爆炸,航天产业出现变局 回顾星舰的研发过程,失败、爆炸、资金链紧张等困局时常出现,好在新能源风口让马斯克最终没有放弃整个计划。 星舰计划的首个阶段是开发一款名为“星舰原型”的测试飞行器,SpaceX团队从“星虫”星际飞船做起,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先后出现了SN5、SN6、SN15等原型机。 在星舰原型机的研发过程中,SN8到SN11不断进行垂直升降测试,但是出现了“四连炸”,一度让外界强烈质疑SpaceX星舰计划是异想天开。2021年5月,星舰SN15原型机完成了10公里跳跃试飞,最终稳稳地降落在地面上。 星舰的设计思路与传统火箭大相径庭,主体材料采用不锈钢打造,这就可以进行重复利用,大大降低发射费用。根据SpaceX的规划,星舰一旦可以高频率重复使用,单次发射成本有望降至1000万美元之下,最低甚至可以达到200万美元。如果载重量为100吨,那每公斤的发射成本将低至10美元,这将让航天产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此次星舰试飞,可谓一波三折。本来发射时间定在4月17日,但突然发生压力阀问题,进而延后至4月20日。星舰点火之初,便发生重大事故:近20%的发动机没有正常工作! 升空之后两分钟,星舰出现摇摆,甚至失控、掉头俯冲。按照计划,升空三分钟进入分离阶段,但星舰没有按照计划进行。最终造价高达30亿美元的星舰,以爆炸解体遗憾告终。 星舰最高飞行高度仅有39公里,距离100公里的太空边界卡门线还有极为遥远的距离,未来也许还要更多的试验和等待。 那么,马斯克为何要执着于超重型火箭呢?这还要从马斯克的火星梦说起。早在2007年,马斯克对外公开宣布,希望人类能够移民火星。2011年开始,马斯克便着手推动登陆火星计划,并提出了星舰的概念。 一旦星舰试验成功,就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星舰将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重要运输工具,登陆月球、移民火星都不在话下。 一直与SpaceX保持紧密联系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便对星舰计划给予极大地支持。美国当前正在推进阿耳忒弥斯3号任务,计划将人类再次送上月球,重返月球的运输工具就选择了星舰。 与重返月球相比,马斯克更想做的是移民火星。马斯克畅想,将打造1000艘太空舰队,将10万人运送至火星。 尽管星舰爆炸了,但航天行业已经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火箭运力不断提升,商业化成本不断降低,多个国家都已经积极推动火箭行业的发展,这就包括我们国家。 2、中国航天发射次数世界居前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积极进行航天研究,运载火箭一直是科技攻关的重点领域。根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介绍,我国当前已经拥有丰富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 早在1965年,我国便开始研制长征一号(CZ-1),这是一枚三级运载火箭,箭长29.46米、起飞质量81.5吨。1970年,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正式拉开了中国开发外太空的序幕。长征一号执行过两次任务,当前已经退役。 长征二号(CZ-2)则是我国首个大型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重型卫星。长征二号箭长达到32.6米,起飞重量接近190吨,帮助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航天返回、航天遥感技术的国家。长征二号运载火箭衍生出C、D、E、F等型号,并为长征三号、长征四号奠定基础。 长征五号(CZ-5)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总长达到56.97米,起飞质量约869吨。2016年,长征五号试飞成功,与国际主流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 长征六号(CZ-6)则是新型无污染小型运载火箭,2015年成功将20颗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发射纪录,直到2022年才被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打破。 介绍完我国运载火箭型号,我们接着研究运载火箭市场的下游需求。根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的统计,2021年全球共进行146次发射任务,发射的航天器数量达到1846个,总质量达到777.7吨。2022年,全球共进行186次发射任务,较2021年增长27.4%。 2021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高达55次,高居世界第一。2022年,我国完成64次发射任务,航天器总重量位居世界第二。 资料来源:《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1年)》 中国在空间站建设上取得长足进展,同时也在积极推进火星探索活动,这保障了国产运载火箭的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民营火箭企业已在崛起,逐渐改变世界运载火箭发射市场格局。2022年美国SpaceX进行了61次发射任务,平均每6天发射一次,其中近5成发射用于组建“星链”。 3、全面梳理A股运载火箭产业链 在我国,运载火箭市场主要由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占据。2022年,航天科技集团旗下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53次发射,并实现连续128次成功发射! 航天科工集团前身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空天防御导弹、弹道导弹、飞航导弹等武器系统产业链。公司自主研制的数十项技术,广泛运用于北斗、天问、空间站等项目。 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拥有众多A股,包括如下企业: ①航天科技:航天科工集团旗下的航天飞行器和汽车电子产品制造公司,近年来公司持续出色完成神舟系列、天舟一号等航天重大项目配套任务。 ②航天长峰:我国主要的国防信息安全产品供货商和数字医疗设备制造企业之一,实控人为航天科工集团。 ③航天晨光:公司为我国重要的专用汽车科研生产基地,是军方油料保障装备主要供应商之一。 ④航天电子:公司从事航天电子测控、航天电子对抗、航天制导等高科技业务,是全军无人机型谱项目研制总体单位。 ⑤航天动力: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化的重要平台,掌握航天液体动力核心技术。 ⑥航天工程: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主要从事运载火箭技术的研发。 ⑦中国卫星:公司主营业务是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宇航制造业务定位于航天器系统集成商和部组件提供商,主要包括小卫星制造、微小卫星制造、部组件制造三大类。 ⑧中天火箭:公司从事小型固体火箭及其延伸产品的研发、生产,已拥有专利共计166项,其中国防专利18项。 ⑨中国卫通:公司为卫星空间段运营及相关应用服务高新技术企业,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六大固定通信卫星运营商,拥有优质的通信广播卫星资源。 李泉 投资顾问执业编号:S0930622070004 基金从业编号:A20211203001155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及时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