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6天的永久中立?深扒瑞士信贷的破产全过程(一)
(以下内容从浙商证券《只有6天的永久中立?深扒瑞士信贷的破产全过程(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只有6天的永久中立? 深扒瑞士信贷的破产全过程(一) 小时候的电影不管是港片还是欧美片,低端的劫匪才要现金,高端的劫匪都会要求把赎金打到自己的瑞士银行账户上才肯放人,因为只要钱打入瑞银账户就一定会高枕无忧。每当发哥掏出一张没写数字的瑞士本票,都会赢得迷妹们的星星眼和尖叫连连。一直以来,瑞士本票在人们心中都等同于黄金,瑞士信贷也是28家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之一。 而就是这样一家银行,居然在2023年3月19日,被瑞银集团宣布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较瑞信此前的市值打了近四折,约合172亿美元的瑞士信贷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也被完全减记清零。而且,时间点上,这家银行破产被收购的时间与另一家美国区域性银行硅谷银行破产的时间比较接近。这就不禁让人产生联想,破产原因是否也是由于美联储“无节操”的加息,导致其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值,经营不善,最终走向被收购,就像我们上一个视频分析那样,是“美元霸权主义”外溢到非美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性问题。毕竟,美联储加息周期的负面外溢,加上欧洲能源危机蔓延,带动了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的持续加息。截至目前,欧洲央行已连续六次大幅加息,共计加息350个基点,英国央行也已累计加息390个基点,确实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在资产端的收益稳定性。但让我们深度剖析其发展脉络和经营模式,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西方经济体的霸权主义,导致其放弃中立,最终被各国富豪们“放弃”,最终走向被收购的命运。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家“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的发家史。 PART 1 瑞士信贷发家史及破产始末 1934年,瑞士通过一个法案《瑞士联邦银行法》,核心就是保护客户信息不外泄。在全球跨境私人财富中,有四分之一都集中在瑞士的银行,而在瑞士众多的银行当中,崛起了两家巨头,分别是瑞士信贷集团和瑞银集团。 2000年至2008年,由于瑞士的保密机制,瑞信一直处在辉煌时期。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个人财富都被存放在这里,每个国家的演艺明星、商业巨鳄、政要人员都以把存款放在瑞士而感到安心。 2021年,瑞信的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和对冲基金Archegos Capital相继爆雷,让瑞信损失利润的同时,信用危机也开始显现。但毕竟这种程度的亏损不至于让瑞信这个金融大鳄走向破产。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 2023年3月9日,硅谷银行出事的风口浪尖,美国证监会叫停了瑞信年报的发布。 2023年3月14日,瑞信银行在其年报中宣布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2023年3月15日,瑞信的CDS(信用违约互换)价格飙升,表明违约风险增加,市场担忧加深。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董事长表示不追加投资。市场预测瑞信爆雷的风险提高,因此瑞信银行股价一度下跌超30%。 2023年3月19日,瑞银集团宣布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士信贷银行。约172亿美元的瑞士信贷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将被完全减记,变得一文不值。AT1债券是在金融危机后被引入欧洲的,用于在银行倒闭时承担损失。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某个水平,这类债券的持有人将面临永久性损失。 自此成立于1856年,迄今有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走向了被收购的命运,而由于瑞士放弃中立原则,也让瑞士本土的各大银行岌岌可危。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扒一下瑞士在西方霸权的一系列压迫下如何动摇自己原则的全过程。 PART 2 瑞士放弃中立原则,动摇瑞士信贷的根基 我们都知道,社会健康运转的根基在于信誉,而银行业自古变是将信誉作为其立身之本。人们愿意把钱存在银行,是因为他们信任银行,而银行的信用离不开其所属国家的信用。所以瑞信的发展,与瑞士采取了200年的中立的政治态度息息相关。瑞士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中立国家的典范,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信誉。 然而,进入21世纪后,瑞士政府面对当前的复杂情况时,其不断动摇的立场和左右摇摆的决策方向,导致其信誉受挫,也让世界各国对瑞士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此外,瑞士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银行的核心就是信用,瑞士本票就等同于现金,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瑞士本身保持了200年之久的永久中立国身份,没有参与任何战争,也不站在任何政治派别一边。与此同时,瑞士银行对客户的存款保护得非常好,全球第一部银行保密法都是在瑞士颁布的。在1987年之前,瑞士银行甚至允许开设匿名账户,客户名只是一串数字,没有人知道客户的具体身份。中立国和保密制度两大特点,让瑞士成为富人逃避当局搜查和避税的天堂。瑞士人凭借其发达的金融业,获得了富裕的生活和全球最顶级的福利待遇。 然而,一向中立的瑞士,却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下,频频打破自己的原则。 1、瑞士上缴客户税务信息 美国富豪对瑞士信贷的动摇始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民众的怒火烧向了华尔街,美国司法部将讨伐的对象瞄准了瑞士。其后几年内,美国和经合组织开始筹措海外账户税收相关法案的出台与推行。《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于2014年开始正式生效实施。该法案要求,和美国有关系的外国金融机构都要向美国提供其掌握的美国纳税人账户信息,直接打击了瑞士信贷对于美国客户存在的价值。而受到该美国法案的启发,经合组织在总部巴黎发布了全球税收情报自动交换新标准《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标准》,法案堵住了富人和跨国公司通过离岸避税港,来藏匿资产并逃避纳税义务的渠道。 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施压下,瑞士信贷于2019年8月15日被迫建立了涉税信息交换的正式程序,在瑞士存钱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最终在2021年年底,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基本完成了向上百个国家或地区移交相关离岸客户资料的工作。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瑞士,放弃了延续数百年的银行客户信息保密制度。 最后瑞银干脆直接和西方的税务机关共享信息,老祖宗传下来的客户保密制度全面破产。到这里,瑞银已经元气大伤了,但还有遗产可吃,因为瑞士银行只向西方国家提供客户信息,对非西方的国家则一律保密,拒绝提供任何客户信息,因此还是受到了很多非西方国家客户的青睐。 这最后的遗产,彻底毁灭于2022~2023年。 2、瑞士退出永久中立国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瑞士宣布对俄罗斯制裁,并冻结了普京及一批俄高官在瑞士的资产,据统计瑞信银行直接冻结了超过190亿美元与俄罗斯有关的资金,相当于俄罗斯人在瑞士资产的1/3。瑞士联邦主席卡西斯表示:中立的意思,不是指被“侵略者”利用,而保卫和平、安全及尊重国际法,是瑞士作为一个民主国家与欧洲邻国共同的价值观。这样的说辞明显打击了大波非西方国家的富豪,导致2022年该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撤资。 在俄乌战争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瑞士就在“与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共同制裁俄罗斯”与自“挽回非西方客户的资金,重新树立他们对瑞银资金安全的信心”之间反复横条。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压力下,瑞士被迫做出的实质性的制裁,2023年2月14日瑞信宣布冻结价值81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自此,大量的资产开始疯狂从瑞银出逃。短短一个月时间,从瑞银抽离出来的资金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在摇摆不定中,瑞士在3月23日宣布再次恢复永久中立国身份,取消对俄罗斯的一切制裁和客户的资金冻结,不再对乌克兰出口任何武器。但在美国司法部调查瑞银和瑞信是否帮助俄罗斯寡头规避制裁的压力下,瑞士在3月29日再次放弃中立,恢复对俄罗斯的制裁和资金冻结。出人意料的是,瑞士政府又在第二天任性地宣布自己再次恢复了永久中立国的身份,这样举棋不定的做法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嘲笑和批评。持续仅6天就灭亡的永久中立国,创下了历史上所有中立国身份持续时间最短的记录。原来在瑞士银行的信用体系里,永久只等于6天。数据来源:wind,浙商资管 还有下篇,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 本文由浙江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浙商资管”)编写,未经浙商资管事先书面同意,不得更改、传送、复印、复制或派发本文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法、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及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本文所载的资料、工具及材料只提供给阁下作参考之用,不应被视为销售或购买或认购任何证券或其它金融产品票据的要约。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文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浙商资管于最初发布本文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未经通知而调整。本文所述观点可能不符合阁下特定的投资目标或投资需求,阁下并不能仅依赖本文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因使用本文或其内容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浙商资管不承担任何责任。
只有6天的永久中立? 深扒瑞士信贷的破产全过程(一) 小时候的电影不管是港片还是欧美片,低端的劫匪才要现金,高端的劫匪都会要求把赎金打到自己的瑞士银行账户上才肯放人,因为只要钱打入瑞银账户就一定会高枕无忧。每当发哥掏出一张没写数字的瑞士本票,都会赢得迷妹们的星星眼和尖叫连连。一直以来,瑞士本票在人们心中都等同于黄金,瑞士信贷也是28家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之一。 而就是这样一家银行,居然在2023年3月19日,被瑞银集团宣布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较瑞信此前的市值打了近四折,约合172亿美元的瑞士信贷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也被完全减记清零。而且,时间点上,这家银行破产被收购的时间与另一家美国区域性银行硅谷银行破产的时间比较接近。这就不禁让人产生联想,破产原因是否也是由于美联储“无节操”的加息,导致其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值,经营不善,最终走向被收购,就像我们上一个视频分析那样,是“美元霸权主义”外溢到非美经济体的金融稳定性问题。毕竟,美联储加息周期的负面外溢,加上欧洲能源危机蔓延,带动了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的持续加息。截至目前,欧洲央行已连续六次大幅加息,共计加息350个基点,英国央行也已累计加息390个基点,确实影响了整个银行体系在资产端的收益稳定性。但让我们深度剖析其发展脉络和经营模式,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西方经济体的霸权主义,导致其放弃中立,最终被各国富豪们“放弃”,最终走向被收购的命运。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家“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的发家史。 PART 1 瑞士信贷发家史及破产始末 1934年,瑞士通过一个法案《瑞士联邦银行法》,核心就是保护客户信息不外泄。在全球跨境私人财富中,有四分之一都集中在瑞士的银行,而在瑞士众多的银行当中,崛起了两家巨头,分别是瑞士信贷集团和瑞银集团。 2000年至2008年,由于瑞士的保密机制,瑞信一直处在辉煌时期。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个人财富都被存放在这里,每个国家的演艺明星、商业巨鳄、政要人员都以把存款放在瑞士而感到安心。 2021年,瑞信的供应链金融公司Greensill和对冲基金Archegos Capital相继爆雷,让瑞信损失利润的同时,信用危机也开始显现。但毕竟这种程度的亏损不至于让瑞信这个金融大鳄走向破产。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 2023年3月9日,硅谷银行出事的风口浪尖,美国证监会叫停了瑞信年报的发布。 2023年3月14日,瑞信银行在其年报中宣布财报程序存在“重大缺陷”。 2023年3月15日,瑞信的CDS(信用违约互换)价格飙升,表明违约风险增加,市场担忧加深。最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董事长表示不追加投资。市场预测瑞信爆雷的风险提高,因此瑞信银行股价一度下跌超30%。 2023年3月19日,瑞银集团宣布以30亿瑞士法郎收购瑞士信贷银行。约172亿美元的瑞士信贷额外一级资本AT1债券将被完全减记,变得一文不值。AT1债券是在金融危机后被引入欧洲的,用于在银行倒闭时承担损失。如果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于某个水平,这类债券的持有人将面临永久性损失。 自此成立于1856年,迄今有167年历史的瑞士信贷走向了被收购的命运,而由于瑞士放弃中立原则,也让瑞士本土的各大银行岌岌可危。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扒一下瑞士在西方霸权的一系列压迫下如何动摇自己原则的全过程。 PART 2 瑞士放弃中立原则,动摇瑞士信贷的根基 我们都知道,社会健康运转的根基在于信誉,而银行业自古变是将信誉作为其立身之本。人们愿意把钱存在银行,是因为他们信任银行,而银行的信用离不开其所属国家的信用。所以瑞信的发展,与瑞士采取了200年的中立的政治态度息息相关。瑞士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中立国家的典范,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和信誉。 然而,进入21世纪后,瑞士政府面对当前的复杂情况时,其不断动摇的立场和左右摇摆的决策方向,导致其信誉受挫,也让世界各国对瑞士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此外,瑞士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银行的核心就是信用,瑞士本票就等同于现金,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瑞士本身保持了200年之久的永久中立国身份,没有参与任何战争,也不站在任何政治派别一边。与此同时,瑞士银行对客户的存款保护得非常好,全球第一部银行保密法都是在瑞士颁布的。在1987年之前,瑞士银行甚至允许开设匿名账户,客户名只是一串数字,没有人知道客户的具体身份。中立国和保密制度两大特点,让瑞士成为富人逃避当局搜查和避税的天堂。瑞士人凭借其发达的金融业,获得了富裕的生活和全球最顶级的福利待遇。 然而,一向中立的瑞士,却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压力下,频频打破自己的原则。 1、瑞士上缴客户税务信息 美国富豪对瑞士信贷的动摇始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民众的怒火烧向了华尔街,美国司法部将讨伐的对象瞄准了瑞士。其后几年内,美国和经合组织开始筹措海外账户税收相关法案的出台与推行。《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于2014年开始正式生效实施。该法案要求,和美国有关系的外国金融机构都要向美国提供其掌握的美国纳税人账户信息,直接打击了瑞士信贷对于美国客户存在的价值。而受到该美国法案的启发,经合组织在总部巴黎发布了全球税收情报自动交换新标准《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标准》,法案堵住了富人和跨国公司通过离岸避税港,来藏匿资产并逃避纳税义务的渠道。 在国际社会的不断施压下,瑞士信贷于2019年8月15日被迫建立了涉税信息交换的正式程序,在瑞士存钱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最终在2021年年底,瑞士联邦税务管理局基本完成了向上百个国家或地区移交相关离岸客户资料的工作。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离岸金融中心瑞士,放弃了延续数百年的银行客户信息保密制度。 最后瑞银干脆直接和西方的税务机关共享信息,老祖宗传下来的客户保密制度全面破产。到这里,瑞银已经元气大伤了,但还有遗产可吃,因为瑞士银行只向西方国家提供客户信息,对非西方的国家则一律保密,拒绝提供任何客户信息,因此还是受到了很多非西方国家客户的青睐。 这最后的遗产,彻底毁灭于2022~2023年。 2、瑞士退出永久中立国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瑞士宣布对俄罗斯制裁,并冻结了普京及一批俄高官在瑞士的资产,据统计瑞信银行直接冻结了超过190亿美元与俄罗斯有关的资金,相当于俄罗斯人在瑞士资产的1/3。瑞士联邦主席卡西斯表示:中立的意思,不是指被“侵略者”利用,而保卫和平、安全及尊重国际法,是瑞士作为一个民主国家与欧洲邻国共同的价值观。这样的说辞明显打击了大波非西方国家的富豪,导致2022年该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的撤资。 在俄乌战争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瑞士就在“与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共同制裁俄罗斯”与自“挽回非西方客户的资金,重新树立他们对瑞银资金安全的信心”之间反复横条。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压力下,瑞士被迫做出的实质性的制裁,2023年2月14日瑞信宣布冻结价值81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自此,大量的资产开始疯狂从瑞银出逃。短短一个月时间,从瑞银抽离出来的资金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在摇摆不定中,瑞士在3月23日宣布再次恢复永久中立国身份,取消对俄罗斯的一切制裁和客户的资金冻结,不再对乌克兰出口任何武器。但在美国司法部调查瑞银和瑞信是否帮助俄罗斯寡头规避制裁的压力下,瑞士在3月29日再次放弃中立,恢复对俄罗斯的制裁和资金冻结。出人意料的是,瑞士政府又在第二天任性地宣布自己再次恢复了永久中立国的身份,这样举棋不定的做法引发了世界各国的嘲笑和批评。持续仅6天就灭亡的永久中立国,创下了历史上所有中立国身份持续时间最短的记录。原来在瑞士银行的信用体系里,永久只等于6天。数据来源:wind,浙商资管 还有下篇,敬请期待~ 免责声明: 本文由浙江浙商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浙商资管”)编写,未经浙商资管事先书面同意,不得更改、传送、复印、复制或派发本文的全部或任何部分。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法、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得出结论,研究过程及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本文所载的资料、工具及材料只提供给阁下作参考之用,不应被视为销售或购买或认购任何证券或其它金融产品票据的要约。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文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浙商资管于最初发布本文日期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未经通知而调整。本文所述观点可能不符合阁下特定的投资目标或投资需求,阁下并不能仅依赖本文而取代行使独立判断。因使用本文或其内容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浙商资管不承担任何责任。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