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金电子】行业周报:继续看好AI、自主可控及需求反转受益产业链

【国金电子】行业周报:继续看好AI、自主可控及需求反转受益产业链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金电子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17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国金电子】行业周报:继续看好AI、自主可控及需求反转受益产业链》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 投资逻辑 电子周观点: 继续看好Ai、自主可控及需求反转受益产业链。随着各大厂商大模型的发展部及Ai+应用的落地,催生了大量的算力需求,算力芯片吃紧,开始涨价,英伟达H100在eBay上挂牌价从 3.99万美元到4.6万美元不等,而过去售价约为3.6万美元。我们从产业链了解到,受益于Ai需求拉动,电子产业链明显感受了拉货需求,首先是英伟达向台积电追加了AI芯片订单,根据芯片生产周期,大概在三季度出来,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也在积极备货。AI服务器需要BMC(远端服务器控制器芯片)数量一般三颗,传统服务器使用1颗BMC,我们从服务器BMC龙头了解到,目前客户大量增加Ai服务器BMC芯片研发项目,目前公司AI服务器用BMC芯片的开案数占比高达50%,较之前有数倍增长,预计这部分明年开始产生营收。我们从CPU/GPU均热片龙头公司了解到,从客户需求来看,服务器CPU二季度环比增长10%~20%,三季度环比增长10%~20%。AI GPU二季度环比增长50%~60%,三季度预计继续提升。我们从服务器PCIe Retimer芯片龙头公司了解到,AI服务器出货二季度环比提升20%~30%,三季度环比提升50%~60%,四季度环比提升20%。整体来看,我们认为电子半导体行业业绩将逐季向上,下半年有望在需求回暖+补库存的拉动下迎来业绩向上拐点,继续看好AI新技术需求驱动、自主可控(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材料)及需求反转受益产业链。 半导体设备:看好自主可控+复苏预期带来整体板块性机会。美日荷近期达成协议对中国芯片施加新的出口管制,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短期内未受影响的成熟工艺是国内晶圆厂扩产主力,中长期看好存储和逻辑先进制程打开成长空间。AIGC引领新一轮创新周期,叠加周期复苏预期,国内晶圆厂扩产确定性强,23年capex短暂下修后有望重回上升通道。材料行业β会受到一些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的影响,下半年有望环比改善。当前美国杜邦已经在逻辑和存储相应的制裁领域断供,日本加入了设备的制裁,材料风险也会增加,国产材料开启加速验证加速替代,产能利用率低也使得晶圆厂有富余产能加快材料的验证。 IC设计:关注下游需求变化,看好AI带动算力芯片方向与顺周期的存储板块。我们认为随着下游终端需求逐步改善,以及中美大模型数量逐步增多,将有望带动AI相关硬件需求,看好算力芯片与顺周期的存储芯片迎来拐点,建议从算力与存储两个方向筛选相关标的。1)算力方向:AI往前发展,超高算力需求毋庸置疑,ChatGPT大模型至少需要7千-1万颗英伟达A100 GPU芯片,随着训练天数的缩短对GPU卡的需求量也将持续增加,同时我们预计中美两国未来几年将成为大模型的主要诞生地,有望将不计成本的带动对算力芯片的需求。2)存储方向:三星罕见减产,加速存储板块见底。TrendForce此前预计,由于部分供应商如美光、SK海力士已经启动DRAM减产,相较23Q1 DRAM均价跌幅近20%,预估Q2跌幅会收敛至10~15%,原厂库存持续上升,模组厂商已连续两个季度停止拉货。因此我们认为此次三星罕见在下行周期减产,将有望加速存储板块见底,看好今年二三季度大宗存储价格有望迎来止跌。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Q1是电子半导体行业业绩分化明显,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及材料板块业绩教好,消费电子应用占比较高的公司业绩承压。整体来看,Q1是业绩低点,后面将逐季向上,下半年有望在需求回暖+补库存的拉动下迎来业绩向上拐点,看好AI新技术需求驱动、自主可控(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材料)及需求反转受益产业链。重点受益公司:北方华创、精测电子、澜起科技、正帆科技、伟测科技。 风险提示: 需求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AIGC进展不及预期的风险;外部制裁进一步升级的风险。 板块细分观点 ■ 板块细分观点 我们认为Q1是电子半导体行业业绩分化明显,半导体设备、零部件及材料板块业绩教好,消费电子应用占比较高的公司业绩承压。整体来看,Q1是业绩低点,后面将逐季向上,下半年有望在需求回暖+补库存的拉动下迎来业绩向上拐点,看好AI新技术需求驱动、自主可控(半导体设备、零部件、材料)及需求反转受益产业链。重点受益公司:澜起科技、正帆科技、伟测科技、精测电子、中微公司、华海清科、赛腾股份、东山精密、鼎龙股份、洁美科技、三环集团、沪电股份、捷捷微电、寒武纪、赛腾股份、生益科技、兆易创新、纳芯微、唯捷创芯、顺络电子、京东方A、TCL科技、三利谱、唯特偶。 1.1工业、汽车、安防、消费电子:需求平淡,静待拐点 1)工业:关注国产化率较低的环节。1~2月全国制造业投资同增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同减1%、利润同减23%,工业需求整体较为平淡。建议积极关注国产化率较低的光刻机光学(茂莱光学、腾景科技、福晶科技)、工业连接器(维峰电子)。 2)汽车:Q1销量平淡,降价行为引发购买观望,4月车展有望刺激新需求。①3月汽车产销量同增15%、10%。1-3月汽车产销量同减4%、7%。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增45%、35%。1-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增28%、26%。②1-3月新能源车厂商中比亚迪、广汽、长安、理想增速领先,分别为80%、79%、98%、66%。其他厂商表现较为平淡。③Q1汽车销量增速明显放缓,叠加整车厂去库存+部分客户供应链压价的影响,预计汽车电子企业Q1表现较为平淡。考虑需求疲软,碳酸锂价格一路下跌,目前已跌破20万/吨大关,部分整车厂如特斯拉再度下调售价(4月15日起香港特斯拉model 3、model Y价格下降8%~15%),或引发消费者观望。4月18日上海车站将展出百余款新车,有望刺激需求向上。④建议积极关注智能化(电连技术、京东方精电、舜宇光学科技、宇瞳光学、联创电子)、电动化(瑞可达、永贵电器、维峰电子、法拉电子、中熔电气)等标的。 3)安防:行业龙头海康威视Q1收入同减2%,营业成本同减4.5%,安防需求整体依然承压,考虑Q1政府债券净融资1.83万亿元,同增14%,预计伴随政府资金逐步到位、Q2安防需求有望逐步回暖。 4)消费电子:1~3月舜宇光学科技手机镜头、摄像头模组同比-36%、-27%,手机需求疲软。 1.2 PCB:行业指数出现回调,关注基本面胜率标的 本周PCB行业概念指数下跌3.5%,是今年以来板块出现的第四个下跌周(总周数14周)。从A股和海外公司的股价表现对比来看,本周A股PCB产业链股价表现明显弱于海外相应产业链,主要源于过去几周A股因对AI赛道的追捧而股价表现显著好于海外,本周国内A股PCB开始调整而海外对应公司开始补涨。 整个板块在估值上已经反映了市场对AI板块的期待,到了可能会出现分化的时间点,在这样的阶段,我们认为应当把握具有基本面胜率的标的,我们主要推荐关注生益科技、联瑞新材等优质厂商。 1.3 被动元件:行业周期企稳回升,静待需求回暖 从被动元件产业链来看,2022年因为下游消费电子、家电等应用领域需求疲软,终端客户、代理商库存积压,被动元件原厂厂商持续降低稼动率调整库存,业绩承压。从2022Q2开始中国台湾被动元件原厂整体月度营收持续处于低位,环比基本为略微浮动,行业景气度见底。目前来看,前期厂商减产去库效果体现,库存整体已处于相对合理水位,部分标准品供应链库存仍在持续调整中。 静待终端需求回暖,看好汽车、工业领域机会。根据Trendforce数据,2023年2月MLCC供应商订单出货比值(BBRatio)回暖,微幅上升至0.79。展望2023年全年,消费类需求预计上半年持续偏弱,下半年起伴随着新品推出消费终端需求或会有一定程度复苏,尤其关注苹果端潜望式长焦镜头、钛合金外壳等手机链微创新对于需求的带动。工业领域目前已有客户追加2023Q2订单,需求相对景气。国巨也推出工业级高电容、高电压产品MLCC HCV,最高电容和额定电压分别为 47uF 和 100 V,具有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国巨计划于2023年在新工厂正式投产该产品。汽车方面持续看好电气化、信息娱乐、ADAS、智能座舱对车用元器件需求的提升,高容量、高性能的车规级MLCC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汽车电子、新能源、工控(数字中心、5G基站等等)是成长性较高的几大领域。 3月28日三环发布Q2涨价函,三环MLCC产品在与部分合作伙伴充分沟通、协商一致后,Q2各月份套单实际交易价格全面上调;所有签约伙伴自4月份新提交的套单审批时同步同比例调整并执行。分析本次涨价行为,2022年MLCC行业需求疲软三环降价以保证订单量及份额,持续去库22Q3行业触底,22Q4起常规、高容料号价格反弹,原厂稼动率环比提升,目前三环稼动率为6-7成;三环工业类占比在40%左右,23Q1需求回暖高容订单增加。 2022年被动元器件板块受到消费板块影响,目前从价格、库存、稼动率、交期情况来看,行业景气度已经见底,静待需求复苏。未来被动元件的应用领域将转向汽车、工业方向,长期来看MLCC、电感等产品国产化率低,国产替代逻辑明确。推荐关注汽车、工业领域的投资机会,以及行业龙头厂商的业绩修复机会,推荐关注三环集团、洁美科技、顺络电子、泰晶科技等标的。 1.4 IC设计:关注下游需求变化,看好AI带动算力芯片方向与顺周期的存储板块 板块观点:本周半导体设计板块波动,主要在于市场对AI相关硬件标的短期估值过高担忧及Q1业绩低迷反应,但我们认为随着下游终端需求逐步改善,以及中美大模型数量逐步增多,将有望带动AI相关硬件需求,我们看好算力芯片与顺周期的存储芯片迎来拐点,建议从算力与存储两个方向筛选相关标的。 1)算力方向:AI往前发展,超高算力需求毋庸置疑,我们看到ChatGPT大模型至少需要7千-1万颗英伟达A100 GPU芯片,随着训练天数的缩短对GPU卡的需求量也将持续增加,同时我们预计中美两国未来几年将成为大模型的主要诞生地,有望将不计成本的带动对算力芯片的需求。建议重点关注英伟达、AMD、寒武纪、海光信息、景嘉微等。 2)存储方向:三星罕见减产,加速存储板块见底。4 月 7 日,三星公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的业绩预期,公司预计2023年Q1营收为63万亿韩元,同比下滑19%,环比下滑10.6%,营业利润约为0.6万亿韩元,为自2009 Q1以来首次公布季度营业利润低于1万亿韩元,环比暴跌86.1%,公司归因于全球经济放缓和芯片价格下降的情况下内存芯片的需求疲软,并发布声明称将把内存芯片的产量削减到“有意义的水平”。叠加之前美光暗示存储市场可能已经触底,并预计AI将在2025年提振销售。此前,我们多次前瞻提醒存储器价格已跌破历史最低位置(当前DRAM价格距离最高低已下跌超60%,部分料号现价与合约价已经倒挂,虽然存储价格还在下降,但我们认为继续下跌空间不大。TrendForce此前预计,由于部分供应商如美光、SK海力士已经启动DRAM减产,相较23Q1 DRAM均价跌幅近20%,预估Q2跌幅会收敛至10~15%),原厂库存持续上升,模组厂商已连续两个季度停止拉货(我们观察如江波龙这些存储模组厂商库存,已出现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主动去库存效果明显,美光亦表示在排除库存减值的影响后认为库存未清偿天数(DIO)已在第二财季达到峰值,预计即将实现季度营收的连续增长)。因此,我们认为此次三星罕见在下行周期减产,将有望加速存储板块见底,我们看好今年二三季度大宗存储价格有望迎来止跌。建议重点关注兆易创新、江波龙、澜起科技、东芯股份、北京君正、普冉股份等相关标的。 下游终端方面:预计智能手机全年增4%,二季度PC季增11%(全年下降13%),AI服务器全年增8% 1)手机:TechInsights 无线智能手机战略(WSS)服务预测,2023 年全球智能手机批发收益将同比增长 4%,达到 4190 亿美元,这主要得益于平均售价的增长(同比增长 4%,达到 349 美元,当前约 2401 元人民币)。然而,预计智能手机批发价格将在 2024 / 2025 年出现小幅下降,然后受预期的可折叠 iPhone 机型的推动将在 2026 年恢复增长模式。 2)服务器:预计2023年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增8%,22-26年 CAGR将达10.8%。根据 TrendForce最新研究报告,除了经济持续疲软及高通胀,促使北美四大云端服务供应商(CSP)下修今年服务器采购量之外,包含 Dell 与 HPE 在内的 Enterprises OEM 亦已开始调降 ODM 的主板生产。TrendForce认为 2023 年全球服务器出货量将下跌至 1,443 万台,年成长率收敛为 1.31%,而 OEM 下修出货展望的举动,除了反应终端需求不如预期外,更多原因是受零部件库存调节与客户端控制财务支出等影响所致。自2018年新兴应用题材的带领下,包含自动驾驶汽车、AIoT与边缘运算,诸多大型云端业者开始大量投入AI相关的设备建设,截至2022年为止,预估搭载GPGPU(General Purpose GPU)的AI服务器年出货量占整体服务器比重近1%,而2023年预估在ChatBot相关应用加持下,可望再度刺激AI相关领域的活络,预估出货量年成长可达8%;2022~2026年复合成长率将达10.8%。 3)PC:第二季起全球笔电需求有望回温,出货量预估将季增11%。根据TrendForce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约为3300万台,同比暴跌了39%,主要受经济疲软的持续影响,消费市场信心出现了动摇,拖累了厂商去库存的进度,也促使各大品牌进一步调低了代工厂的订单。TrendForce表示,第二季度在笔电整机及零组件库存压力将会缓解的预期下,渠道回补需求可望逐月增强,同时带动第二季度笔电出货量提升至3763万台,季增11%,但仍较去年同期衰退18%。受疫情复苏迟滞、通胀影响扩大、企业缩减支出等影响,2023年全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难逃下跌,预计下降13%。 1.5、半导体代工、设备、材料、零部件观点:产业链逆全球化,自主可控逻辑加强 半导体产业链逆全球化,自主可控逻辑持续加强成为国产半导体产业链逻辑主线。出口管制情况下国内设备、材料、零部件在下游加快验证导入,产业链国产化加速,迎来板块性机会。 半导体设备板块:看好自主可控+复苏预期带来整体板块性机会。美日荷近期达成协议对中国芯片施加新的出口管制,国产替代逻辑持续强化。短期内未受影响的成熟工艺是国内晶圆厂扩产主力,中长期看好存储和逻辑先进制程打开成长空间。AIGC引领新一轮创新周期,叠加周期复苏预期,国内晶圆厂扩产确定性强,23年capex短暂下修后有望重回上升通道。看好23年订单增速高,国产化率低空间仍大的芯源微、拓荆科技、精测电子;看好存储和先进制程改善,中长期空间受益的中微公司、北方华创、华海清科。 半导体材料:材料相对后周期,行业β会受到一些半导体行业景气度的影响,下半年有望环比改善。当前美国杜邦已经在逻辑和存储相应的制裁领域断供,日本加入了设备的制裁,材料风险也会增加,国产材料开启加速验证加速替代,产能利用率低也使得晶圆厂有富余产能加快材料的验证。看好平台化公司和光刻胶等低国产化率板块,推荐鼎龙股份、雅克科技、安集科技、彤程新材、华懋科技等。 半导体代工:2023年一季度制造端稼动率进一步探底,台积电3月份营收1454亿新台币(约328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10.9%,同比下滑15.4%。我们看好fab周期三季度见底,中芯国际各条产线招标后续会陆续启动,23年资本开支同比持平,24/25年有望迎来规划产能的集中投产。关注中芯集成、华虹宏力A股IPO,中芯国际作为国内晶圆代工龙头,逆全球化下为国产芯片产业链的基石,港股1.3倍PB存在低估,持续看好。 重点公司 ■ 重点公司 北方华创:一季度营收利润超预期,2022Q1及22年全年公司订单高增长,保障23Q1收入,一季报取中值净利率为15.5%,同比增加4pct,规模效应及业务结构性优化下盈利能力持续改善。公司作为半导体设备龙头,产品管线布局完整,相应细分设备品类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国产设备进度加快,卡脖子领域持续突破。全年订单有望保持较高增速,在存储和先进制成的后续突破中有望持续受益。预计公司2023-24年营收207/260亿元,同比增长41%/25%;归母净利润36/52亿元,同比增长67%/42%,对应EPS为6.9/9.8元,对应P/E为44/34倍,维持“买入”评级。 精测电子:量测设备国产化率低,上海精测产品持续快速突破。半导体量测设备占整线投资额12%,为第四大半导体设备,国内市场超过150亿元,目前国产化率尚不足5%由美国KLA垄断,国产化需求迫切。精测电子布局膜厚+电子束+OCD+明场光学缺陷检测+硅片应力测量等设备,公司多款设备也在加速研发、验证,后续有望迎来客户、订单催化。看好量测设备在2023年的加速验证和快速渗透。预计公司2023-24年归母净利润3.7/5亿元,同比增长37%/35%,对应P/E为80/60倍,维持“买入”评级。 澜起科技:存储器价格处于历史低位叠加AI推动高容量内存需求,推动DDR5渗透率提升。由于目前DDR5与DDR4价差缩小,因此下游厂商加速产品的升级迭代,AMD、英特尔等厂商均已规划推出搭载DDR5的新世代产品。从2022年第四季度合约价来看,DDR5 8Gb模块的均价约24.6美元,相较于DDR4同规格产品的19.7美元,两者价差大幅缩小,DDR5跌价给下游厂商的产品迭代添加了动力,AMD Ryzen 7000系列、英特尔第13代Core处理器两大平台均已规划搭载DDR5。另外,从需求上看,AI 推动数据中心建设需求增加,将对大容量内存带来增长。因此,我们预计2023年DDR5渗透率将攀升至20-25%,2024年或可达40-50%,较2022年的10%左右渗透率大幅提升。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内存接口芯片龙头,在DDR5内存接口芯片方面市占率全球领先,并与Intel等国际大厂深度合作,我们看好公司未来受益于行业高速发展,预计2023-2025年净利润分别为16/25/32亿元,建议重点关注。 正帆科技:4Q22年实现营收8.65亿元,同比增长43.69%;实现归母净利润1.21亿元,同比增长98.36%。公司2022年业绩大幅增长,主要系集成电路、光伏等领域下游市场规模扩大、公司新产品GasBox气柜模组市场开拓进展顺利。我们看好公司设备、气体和服务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带来的长期发展优势。CAPEX业务稳中有进,核心材料(电子气体)和MRO等OPEX业务和新布局的半导体设备零部件(GasBox)气柜模组为公司打开新的成长空间。1)工艺介质供应系统:若仅考虑半导体设备行业,根据我们测算,2023年全球和中国大陆的工艺介质供应系统市场规模分别为73和24亿美元。国内的工艺介质供应系统市场目前仍被海外领先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下游行业发展带动电子气体需求,新工艺、新产品创造新需求。我国电子特气行业持续高增长,根据SEMI数据,2021年中国电子特气市场规模约196亿元,SEMI 预计2022年将达220.8 亿元,2025年将达到316.6亿元。中国电子特气市场主要被海外龙头占据,2020年,美国空气化工、林德集团、法国液化空气和太阳日酸的合计市占率超85%,电子特气国产化需求迫切。潍坊、合肥项目有望在2023年相继完工,气体业务将逐渐放量。根据公司11月30日公开投资者调研纪要,公司前期定增的潍坊高纯大宗气体项目已在土建过程中并已完成了核心设备采购,预计2023年中完工;合肥高纯氢气项目已开始土建并完成核心设备的采购,预计2023年第三到第四季度完工。随着公司逐步投入大宗气的生产供应能力,以及自研自产混配电子特气能力的不断提升,有望稳步成为电子气体业务综合供应商和服务商。 中微公司:CCP及ICP份额持续提升,高深宽比及大马士革刻蚀机有望导入,LPCVD及锗硅外延设备快速进展,ALD持续开发,睿励持股比例提升至35%。中微作为国内刻蚀设备和MOCVD设备的龙头,将极大受益晶圆厂扩张带来的增量。预计公司2023-25年营收63/82/99亿元,同比增长33%/30%/21%;归母净利润14.5/18.1/21.6亿元,同比增长24%/25%/20%,对应P/E为80/65/54倍,维持“买入”评级。 伟测科技:4Q22年实现营收1.9亿元,同比增长25.00%;实现归母净利润0.84亿元,同比增长86.67%。半导体产业分工细化,第三方测试成长空间广阔:1)三方测试业对IDM、Fab厂测试产能形成有效补充:IC制程不断演进,测试相关资本开支日益加重,遂部分IDM、Fab厂和封装厂放弃测试产能扩充,将IC测试需求委外;2)三方测试市场成长性高:根据Gartner数据,预测2021-2025年全球和中国测试市场复合增速分别为4.17%和12.89%,国内IC测试服务市场增速明显快于全球市场增速;3)三方测试行业竞争格局好:IC三方测试行业设备投入规模大进入壁垒高,国内目前尚处起步阶段,蓝海市场份额相对分散,根据公司招股书的数据,大陆三家上市公司合计市占率仅3.69%,测试市场国产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晶圆(CP)+成品芯片(FT)测试全面布局,以高端化测试抢占国内市场。1)后发优势聚焦高端产品测试:公司的技术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测试方案开发能力强、测试技术水平领先和生产自动化程度高三个方面;2)伴随客户成长,客户覆盖紫光展锐、中兴微电等头部厂商,公司业绩增速行业领先:20-22年,公司、利扬和华岭营收CAGR分别为111%、25%和24%,据22年业绩快报,公司实现营收7.33亿元,同比+48.64%,归母净利润为2.50亿元,同比提升89.12%,利扬和华岭22年归母净利润均出现同比下滑。我们认为23年半导体行业将迎来弱复苏,公司有望凭借高端化布局保持业绩相对高增长。 沪电股份:公司2022年营收占比中,高速通信类占66%,汽车占23%,高速通信类是保证公司成长的关键。公司高速通信产品主要用于交换机、服务器、运营商通信,客户覆盖包括国内外主要的设备商和云计算厂商,是A股PCB中涉及海外高速运算敞口最大的厂商,也是参与全球AI运算供应的关键厂商,未来有望随着AI市场扩容而实现快速增长。公司汽车类产品主要供应全球龙头TIER1厂商,并且依据多年的技术积累不断调整产品结构至覆盖多类域控制器用HDI产品,汽车智能化趋势将为公司带来成长贡献。 兆易创新:1)Nor Flash领域:兆易深耕多年,目前市占率超20%,全球第三,凭借产品线丰富、Fabless模式灵活、把控行业趋势能力强等三大核心优势,受益于国产替代,制程由65nm全部切换至55nm,中大容量产品收入占比提升至60%,突破汽车、工业等重点客户,市占率有望持续提升。2)MCU领域,工业+汽车占比提升:兆易是国内MCU龙头,22年出货量4亿颗,国内市占率约15%,32位主流MCU产品料号超400种,目前下游工业应用占比超40%,22年下半年车规MCU已实现量产,目前工业+汽车占比超50%。虽然短期受行业下行压力,但我们看好行业出清后,公司产品及客户优势主力市占率提升。3)自研利基型DRAM打开长期成长空间:21年量产19nmDDR4(4Gb),已导入安防、机顶盒等客户,22年开始逐步量产17nmDDR3、DDR4、LPDDR4等产品,目标定位消费类、工业控制类及汽车类等利基市场,凭借长鑫产能优势、制程优势未来有望实现大规模量产。预计23-25 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23/32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东山精密:公司大客户战略已见成效,消费电子拥抱A客户稳中有升,汽车产品锁定T客户打开成长空间。根据公司2021年数据,A客户营收占公司营收44.50%。公司今年有望突破A客户智能手机模组板料号,单机新增10美元可供应价值,同时智能手机新机型将带动单台设备软板价值量继续提高。当前海外软板厂商资本开支持续走低,公司作为A客户软板重要供应商,公司供应A客户的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另外,A客户MR产品预计今年发布,单机软板价值量约300元,公司作为A客户各产品线软板重要供应商,有望成为主要供应商。汽车领域,公司采取“产品多元+大客户”战略,有望成为T客户产业链ASP最大的国产Tier 1,我们预计乐观情况下,公司23、24年在T客户单车价值量分别为8000、15300元,有望在T国产供应链Tier 1中ASP最高。同时T客户全球规划产能分布出现变化,墨西哥工厂等有望崛起,而对于国产汽零企业,海外运营经验将是重要变量。公司海外运营经验丰富,收购北美三家公司,并赴墨西哥建厂,有望充分把握T客户供应链重组机遇。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3.6/28.5/36.2亿元,对应2022~2024年PE为20X/16X/13X,维持“买入”评级。 赛腾股份:4Q22实现收入8.19亿元,同比增长22.96%;实现归母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228.16%。消费电子设备板块营收快速增长,2022年分业务板块营收达24.52亿元,同比+30.39%;分业务毛利率达41.03%,较去年同期小幅增长。虽然2022年消费电子整体表现疲软,但公司紧跟北美大客户需求,公司北美大客户硬件产品销量表现出了较好的韧性,带动公司消费电子设备需求增加。展望未来,公司将深度受益于北美大客户三大边际变化:2023 年新机搭载潜望式摄像头带来设备增量需求,MR新品即将发布带来的设备增量需求,以及产能向东南亚迁移带动的设备增量需求。预计未来业绩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半导体设备板块营收快速增长,2022年分业务板块营收达2.91亿 元,同比+34.30%;分业务毛利率达44.86%,较去年同期+0.17%。公司目前半导体业务板块订单饱满,产品主要是无图形晶圆检测设备。半导体设备板块毛利率有所改善的主要原因系随着中国大陆制造占比的提升,产品的生产成本有所下降。此外,公司有图形晶圆检测设备正在稳步研发中,今年有望在国内的晶圆厂有所突破。半导体量/检测设备板块竞争格局集中且美国制裁加剧,长期看好公司在国产替代驱动下的高速成长。我们预计2023-25营收至42.70亿元、52.93亿元以及66.16亿元,同比增长45.74%、23.96%以及25.00%。预计2023-25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19、5.21、6.55亿元。 生益科技:从基本面的逻辑出发,公司作为全球第二大的覆铜板厂商,订单景气度随着电子行业整体回暖而将会逐季改善,并且我们认为公司能够凭借其强大的竞争力(产品系列全、产品品质优秀、客户和原材料管理能力强等)先于行业走出景气低谷、实现单张毛利反转,基本面胜率有一定的保证。从竞争格局上来看,公司是国内少有全系列覆盖高端产品的厂商,随着AI带动高端市场成长放量,公司有望加速自身产品结构调整进程,打开盈利增长空间。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5.31亿,我们预计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3.5亿元和34.3亿元,对应2022~2024年PE为29X/19X/13X,维持“买入”评级。 联瑞新材:根据2022年年报数据,公司产品结构中球硅占53%、角硅占35%、球铝占11%,其中占据一半以上营收的球硅目前主要应用在EMC行业,但值得注意的是随着M6及以上等级的CCL市场的扩容,球硅在CCL行业中的渗透将会逐渐打开,从而使得公司这种在CCL行业占据绝对竞争优势的厂商能够享受高端升级红利。同时,我们认为公司在全球EMC球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一与国内厂商相比,联瑞新材球硅增速显著高于雅克科技(下属子公司华飞电子是国内规模较大的球硅生产商)且规模在2021年实现反超,盈利能力也显著高于雅克科技,可见联瑞新材在国内较强的竞争力;其二与海外厂商相比,公司已经从日系球硅厂商手中(雅都玛、电气化学、新日铁等)抢下了日系EMC客户的全球供应份额,出口金额保持高速增,目前公司同时配合高端产品国产替代供应链和海外具有垄断地位的客户研发高端产品,是国内少有能够参与全球高端市场竞争的球硅生产商。鉴于公司在规模能力、盈利能力、客户资源、高端技术储备方面具有全球竞争力,在当前AI等高速运算需求带来高端产品扩容的大背景下,公司有望依据现有已经站好的竞争格局实现成长。公司2022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88亿,我们预计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为2.51亿元和3.52亿元,对应2022~2024年PE为53X/39X/28X,公司竞争力强且参与全球高端球硅供应,维持“买入”评级。 捷捷微电:4Q22实现营收5.39亿元,同比增长68.44%;实现归母净利润0.66亿元,同比下滑26.67%;1Q2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0.25~0.35亿元,同比-75%~-65%,预计实现扣非后的净利润为0.22~0.31亿元,同比-75%~-65%。22年下游客户库存去化仍未完成,晶闸管业务受库存和下游消费领域需求疲弱的影响出现大幅下滑,防护器件和MOSFET业务实现增长,部分抵消了晶闸管业务下滑对营收的影响。2022~1Q2023,功率器件下游消费电子弱复苏,公司稼动率未达预期,产品单位成本上升,导致综合毛利率有所下降。1Q23下游需求分化,晶闸管业绩继续承压,持续加大车规和MOS产品研发投入力度。1)公司晶闸管业务超过30%下游为消费电子客户,1Q23消费电子需求持续低迷及行业复苏不明显,晶闸管、防护器件等传统业务产品价格进一步小幅下调;2)公司持续加大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MOSFET产品实现大幅增长。公司投入大量研发支出和人员,逐渐丰富车规级产品的型号,获得了国内外多家Tier1和Tier2的汽车客户认可,并形成批量供货。3)公司整合销售平台及资源成立了GSM(全球营销中心),将助力公司销售网络更加高效、快捷的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销售服务。我们预计22-24年营收有望达18.24/26.46/34.59亿元,同比+2.86%/+45.11%/+30.73%。22-24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59、4.96和6.48亿元。 三环集团:MLCC需求复苏+高容车规产品放量。涨价验证了三环高容的产品力和认可度,国产替代逻辑的确定性增强,速度加快。目前稼动率7成左右,工业类占比40%左右,高容订单增加,23Q2稼动率提升+提价有望带动盈利修复。23年重点突破高容、车规领域,高容金额占比有望达到40-50%;车规预计在23Q2量产;且稳步推进产能扩充,预计全部达产后将达500亿只/月。预计23/24年归母净利润20/25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洁美科技:需求复苏+新产品验证放量。传统优势业务静待需求回暖,稼动率提升带来利润弹性。高端离型膜三星、村田高端产品测试验证,今年有望验证通过规模量产,明年有望大批量供应,持续关注4-5月份验证节奏。预计23/24年3/5亿利润,对应PE为37x/29x,维持买入评级。 顺络电子:消费类业绩拐点+新业务持续放量。23Q1消费类订单环比略有提升,Q2保持回升趋势,叠层绕线类稼动率有提升空间;23年规划汽车收入同比+60%-100%,25年收入占比提升至30%(对应30亿营收),规模效应带动利润端提升;军工、光储、LTCC、一体成型待放量。预计23/24年8/10e利润,维持买入评级。 板块行情回顾 板块行情回顾 回顾本周行情,参考申万一级行业划分,涨幅前三名的行业分别为有色金属、建筑装饰、传媒,涨跌幅分别为5.38%、4.44%、3.14%,本周电子行业涨跌幅为-1.93%,位居申万一级行业第24位。涨跌幅后三位为食品饮料、计算机、农林牧渔,涨跌幅分别为-5.20%、-4.24%、-3.16%。 在电子细分板块中,上涨幅度前三大细分板块为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分立器件,涨幅分别为2.41%、0.54%、0.20%,其余细分板块均下跌。下跌幅度最大的三大细分板块为品牌消费电子、印制电路板、集成电路封测,涨跌幅分别为-4.99%、-4.96%、-3.00%。 从个股情况来看,本周甬矽电子、东田微、万润科技、富信科技、有研硅为涨幅前五大公司,涨跌幅分别为33.62%、23.73%、22.99%、22.89%、22.56%。跌幅前五为碳元科技、传音控股、寒武纪、本川智能、芯原股份,跌幅分别为-18.96%、-16.71%、-13.53%、-13.03%、-12.61%。 重要公告和板块新闻 重要公告和板块新闻 4.1 重要公告 兴森科技:公司公布收购揖斐电电子(北京)有限公司100%股权的交易事项进展,根据公告,公司正积极推进对标的公司的审计、业务对接等工作。待审计工作完成后,交易双方将根据《股权购买协议》约定的价格调整机制,对基础购买价格进行调整,公司将及时召开董事会审议相关事项。 依顿电子:发布一季报预增公告,公司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7,000万元到8,35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3,194.21万元到4,544.21万元,同比增加83.93%到119.4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后,预计公司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750万元到8,050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增加2,938.48万元到4,238.48万元,同比增加77.09%到111.20%。 金安国纪:发布2022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归母净利润预计从原预计的盈利4000~6000万元上修为8000~10000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预计从原预计的0~1500万元上修为500~2000万元,上修原因主要来自对子公司搬迁补偿收入确认和计提商誉减值做了审慎预计。 北京君正:公司披露年报,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54.12亿元,同比增长2.61%;实现归母净利润7.89亿元,同比下滑14.79%。其中,Q4实现营收11.93亿元,同比下降19.46%;实现归母净利润0.58亿元,同比下滑80.23%。 韦尔股份:公司披露年报,2022 年全年实现营收 200.78 亿元,同比-16.70%;实现归母净利润 9.90 亿元,同比-77.88%;扣非归母净利润 0.96 亿元,同比-97.61%。其中,Q4 实现营收 46.95亿元,同比-18.89%;实现归母净利润-11.59 亿元,同比-221.02%。 普冉股份:公司披露年报,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9.25亿元,同比下降16.15%;归母净利润8314.63万元,同比下降71.44%;扣非净利润3307.26万元,同比下降87.89%;其中2022年第四季度,公司单季度主营收入1.61亿元,同比下降42.31%;单季度归母净利润-5506.59万元,同比下降180.49%;单季度扣非净利润-6820.83万元,同比下降222.44%。 东芯股份:公司披露年报,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11.46亿元,同比增长1.03%;归母净利润1.85亿元,同比下降29.17%;扣非净利润1.65亿元,同比下降35.42%。 晶丰明源:公司披露年报,2022年全年实现营收10.79亿元,同比下降53.12%;归母净利润-2.06亿元,同比下降130.39%;扣非归母净利润为-3.07亿元,同比下降153.06%。 思瑞浦:公司披露年报,2022年实现营收17.83亿元,同比增加34.5%;归母净利润约2.67亿元,同比减少39.85%。 赛腾股份:曾慧女士于2023年2月21日至2023年4月5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和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赛腾股份 2,302,100 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1.19%。本次权益变动系股东的减持行为,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经营产生 重大影响,本次权益变动不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台积电:4月10日,台积电公布了2023年3月营收报告。台积电3月份营收1454.08亿新台币(约328亿元人民币),环比下滑10.9%,同比下滑15.4%。 北方华创:2023年一季报预告及2022年业绩快报:公司2023Q1实现营收36-40亿元,同比增长69%-87%;归母净利润5.6-6.2亿元,同比增长171%-200%;扣费净利润5-5.6亿元,同比增长222%-260%。2022年全年实现147亿元收入,同比增长52%;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118%,扣非净利润21亿元,同比增长161%。 精测电子:子公司上海精测与客户签订了两份销售合同,拟向客户出售多台半导体前道量测、检测设备等,总交易金额合计1.16亿元。子公司常州精测新能源与客户签订了一份《设备采购合同》,拟向客户出售一套仓储物流系统,总交易金额合计1.78亿元; 沪硅产业:发布2022年报,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为36亿元,同比增长46%;归母净利润为3.25亿元,同比增长122%;扣非净利润为1.15亿元,较21年-1.3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鼎龙股份:发布2022年报,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15.5%,归母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83%;扣非净利润3.5亿元,同比增长68%。 至纯科技:2022年度,至纯科技实现营业收入30.5亿元,同比增长46.32%;实现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同比增长0.2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85亿元,同比大增76.03%。2022年度,公司新增订单42.19亿元,同比增长30.62%,其中半导体制程设备新增订单18.00亿元,同比增长60.71%。 4.2 板块新闻 据SIA数据,2023年2月全球半导体行业销售额总计397亿美元,比2023年1月的413亿美元下降4.0%,比2022年2月的500亿美元下降20.7%。从区域来看,日本2月份的销量同比略有增长(1.2%),但欧洲(-0.9%)、美洲(-14.8%)、亚太/所有其他地区(-22.1%)和中国(-34.2%)的销量均有下降。所有地区的环比销量均有所下降:欧洲(-0.3%)、日本(-0.3%)、亚太/所有其他地区(-3.6%)、美洲(-5.3%)和中国(-5.9%)。 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到1076亿美元,同比增长5%。根据SEMI,2022年全球半导体设备销售额将达到1076亿美元,同比增长5%。分地区来看,中国大陆在2022年的投资步伐同比放缓了5%,销售额达283亿美元;中国台湾增长8%,达268亿美元;韩国的设备销售额缩减了14%,达215亿美元。此外,SEMI指出,2022年晶圆制程设备销售额增加8%,其他前段设备销售增加11%,封装设备则减少19%,测试设备减少4%。 中国IC产量下降,进口减少。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前2个月进口集成电路675.8亿个 减少26.5%;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 1-2 月集成电路产量为 443 亿块,同比下降 17%(国家统计局)。 服务器市场广义Chiplet芯片渗透率提升。根据海外知名半导体产业研究机构Yole的预测,2023年,服务器市场广义Chiplet芯片(含HBM+SoC)渗透率有望从此前的17%提高至28%。这一看似平平无奇的展望,其实意味着Chiplet产品,可能将在今年跨越渗透率加速的“临界点”。 AI相关产业2023年支出预估达到1540亿美元,同比增长26.9%。IDC 预计,包括软件、硬件、以 AI 为中心的系统服务在内,AI 相关产业规模支出在 2023 年将达到 1540 亿美元(当前约 1.07 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6.9%。 ChatGPT 未来迈向商用,GPU 需求上看三万颗。生成式 AI 发展将成为趋势,将带动 GPU 需求显著提升,连带使相关供应链受益。TrendForce估GPU需求量预估约2万颗,未来迈向商用将上看3万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最新资讯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