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2022年各地财政表现与债务率变化如何?——财政系列研究之四(海通固收 姜珮珊、张紫睿)

2022年各地财政表现与债务率变化如何?——财政系列研究之四(海通固收 姜珮珊、张紫睿)

作者:微信公众号【珮珊债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3-04-07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海通证券《2022年各地财政表现与债务率变化如何?——财政系列研究之四(海通固收 姜珮珊、张紫睿)》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重要提示:《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海通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我司不会因为关注、收到或阅读本订阅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2022年各地财政表现与债务率变化如何? 音频: 进度条 00:00 02:22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投资要点: 多数省份GDP保持正增,但财政收入下滑明显,债务率整体增长。 2022年广东、江苏GDP总量稳居前二,福建、江西增速最高;多数地区财政收入下滑,仅海南、四川、陕西三地保持正增长。扣除留抵退税影响后,2022年多数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其中内蒙古、新疆、山西增幅最大,仅辽宁、重庆、海南、西藏、天津、广西、吉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滑;结合财政支出来看,2022年仅陕西、内蒙古、新疆、山西四地财政自给率同比正增,上海市虽然财政自给率降幅最大,但仍为自给率最高的省级行政区;政府性基金收入缩减,主要由于土地市场景气度较低导致土地出让收入表现不佳。 受综合财力下滑影响,2022年31个地区债务率有所上升。与上一年度相比,2022年公开债务数据的31个省级行政区债务率全部有所上升,其中黑龙江债务率及其增幅均为第一,天津、新疆、贵州三地的债务率及增幅次之;将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水平纳入考虑计算各地区广义债务率,2022年增幅最大的地区为黑龙江、天津、新疆,其中天津市2022年广义债务率为全国最高。 地级市债务负担普遍加重,东西部地区地市财政实力分化明显。 财政实力较强的地区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湖北、四川、福建多个地级市财政收入下滑幅度较大。2022年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均有多个地市地方政府综合财力达到千亿以上级别,黑龙江、西藏、宁夏有较多下辖地市财政总收入体量较小,财政收入百亿以下地区数量占比过半。从具体地市来看,2022财政收入总额前20地市多为省会城市,且多位于为东部沿海地区;相反,湖北、四川、福建多个地级市财政收入下滑幅度处于全国前列。 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支失衡相对严重。黑龙江、云贵川、广西地区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地级市在各省内占比较高,上述各省均有过半地区财政自给率在30%以下区间,财政收支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从具体地市来看,盘锦、威海、乌鲁木齐、长春、昆明等市财政自给率下滑较明显。 西部地区债务负担加重,另需关注湖南及江苏部分地市。从债务率变动情况来看,2022年新疆、福建、广东、辽宁各有6个地市债务率增长100%以上,风险较为集中;另外湖北、四川、陕西、甘肃、西藏均有多个地市债务率增长在50%以上。从各省下辖地级市广义债务率同比减增情况来看,2022年需要关注隐性债务风险的省份包括新疆、江苏、陕西、辽宁、湖南省,以上地区下辖地级市中有5个以上的广义债务率增长大于100%。 总体来看,2022年各地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债务风险防范仍为地方政府工作重点。各地政府化债态度坚决,且部分地区化债工作已经取得明显进展,或将积极作用于市场预期,但部分地方债务积累已久,城投平台债务率较高,整体债务化解进度、信用风险情况仍需继续跟踪。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不完全,各口径数据存在偏差。 ------------------------------- 1. 多数省份财政收入削减,债务负担加重 1.1 多数省份GDP保持正增,但财政收入下滑明显 2022年广东、江苏GDP总量稳居前二,福建、江西增速最高。2022年公开发布GDP数据的31省市自治区中多数地区保持正增长,仅吉林、上海两地GDP规模同比下降1.90%、0.20%;福建、江西GDP同比增速达到4.70%,并列第一;此外湖南、甘肃、山西、湖北、陕西、云南、内蒙古、宁夏等地增幅均在4.0%以上,为第二梯队。从GDP规模来看,广东、江苏分列前二,GDP规模突破十万亿,山东、浙江、河南、四川、湖北、福建次之,GDP总量达到五万亿元以上;宁夏、青海、西藏GDP总量相对较低,分别为5069.57亿元、3610.07亿元、2132.64亿元。 多数地区财政收入下滑,仅海南、四川、陕西三地保持正增长。2022年多数地区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有所下滑,仅海南、四川、陕西分别增长4.79%、4.59%、3.34%;山西、广西、云南、吉林、浙江降幅控制在5%-10%之间,财政下滑幅度相对可控;黑龙江省财力下滑情况最严重,2022年综合财力仅1478.70亿元,相较2021年的5405.57亿元大幅缩减;此外江西、湖北、新疆三地综合财力降幅过半,河北、内蒙古、湖南、天津、贵州、河南降幅超过40%,地方政府财政实力边际削弱。 从财政各分项来看,各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普遍正增,但财政自给率有所下降。扣除留抵退税影响后,2022年多数省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保持正增长,其中内蒙古、新疆、山西增幅最大,增速分别为27%、26.7%、21.8%;陕西、宁夏、江西次之,增幅分别为19.32%、13.70%、10.60%;辽宁、重庆、海南、西藏、天津、广西、吉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滑,其中吉林省下滑幅度最大,降幅达到16.50%。结合财政支出来看,2022年仅陕西、内蒙古、新疆、山西四地财政自给率同比正增,其余省市收支情况均弱于上一年度,其中上海市虽然财政自给率降幅最大,由92%下降至81%,但仍为自给率最高的省级行政区。 政府性基金收入缩减,主要由于土地市场景气度较低导致土地出让收入表现不佳。2022年土地市场景气度欠佳,多数地区土地出让收入降幅明显,导致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滑,仅海南、上海两地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长19%、7%,土地出让收入增长31%、8%;宁夏、安徽、新疆、浙江省、贵州、江苏、湖南、北京、陕西、内蒙古等地政府性基金收入下降趋势相对可控,降幅控制在20%以下;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青海缩减过半,降幅分别为62%、61%、59%、56%、54%。 1.2 债务率整体增长 受综合财力下滑影响,2022年31个地区债务率有所上升。与上一年度相比,2022年公开债务数据的31个省级行政区政府债务率全部有所上升,其中黑龙江债务率由2021年的120.89%陡增至2022年的493.06%,债务率及其增幅均为第一;天津、新疆、贵州三地的债务率增幅次之,债务率也在2022年分列2-4位;此外,河南、湖北、内蒙古、河北、湖南、江西债务率增长也处于较高水平;内蒙古、西藏、河北、重庆、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债务率高于200%。 将城投平台有息债务水平纳入考虑计算各地区广义债务率,2022年增幅最大的地区为黑龙江、天津、新疆,其中天津市2022年广义债务率为全国最高,达到983.73%;此外,重庆市2022年广义债务率达到703.85%,为全国第二,贵州、黑龙江、西藏、新疆、湖南、湖北、江西广义债务率水平高于500%,湖北、贵州、湖南、江西、河南广义债务率增速较快。 2. 各地级市财政债务表现如何 我们统计了2022年财政数据公开比较完善的239个地级市,观察各省内地级市2022年财政与债务的分布情况,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比较,筛选出了值得关注的具体地级市。 2.1 各地市财政实力分化明显,四川、福建地市财力下滑较多 财政实力较强的地级市相对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黑龙江及西部地区财政实力较弱。从地级市地方政府综合财力来看各省内部结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均有多个地市综合财力达到千亿以上级别,其中江苏、浙江、山东财政总收入在500亿元以上的地区分布达到100%、88%、86%。另外,除广东潮州财政总收入在百亿以下,其余三省均无财政规模较小的地市。黑龙江、西藏、宁夏有较多下辖地市财政总收入体量较小,财政收入百亿以下地区数量占比过半。边际变化来看,福建、湖北、四川、广东所辖财政大幅下滑的地市较多。 从具体地市来看,2022财政收入总额前20地市多为省会城市。2022年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前二地市分别为深圳、杭州两地,分别实现财政收入7207.20 亿元、7055.83亿元,大幅领先排名第三的成都的5252.41亿元;其次广州、苏州、宁波三地财政收入在4000亿元以上。从同比减增情况来看,综合财力排名前20个地级市中合肥及杭州增速最高,分别为25%、14%,其次台州、成都也保持正增长,其余地市财政总额均同比有所下滑。 从降幅排名来看,湖北、四川、福建多个地级市财政收入下滑幅度较大。2022年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下滑幅度最大的地区为迪庆、阿坝、铁岭,同比降幅分别达到88%、87%、82%;其次为恩施、湛江、南充、凉山,降幅分别为75%、71%、66%、65%;此外,十堰、三明、荆州、咸宁、南平、龙岩降幅超过55%。2022年地方政府综合财力下滑幅度前20的地级市相对集中于湖北、四川与福建三地,阿坝、南充、凉山、雅安四地属于四川省,且均为省内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的地区;三明、南平、龙岩、宁德、莆田五地属于福建省;恩施、十堰、咸宁、荆州为湖北省经济体量较小的地区。 2.2 财政自给率较高的地市集中于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及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支失衡相对严重。黑龙江、云贵川、广西地区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地级市在各省内占比较高,上述各省均有过半地区财政自给率在30%以下区间,财政收支失衡的现象较为严重;此外江西虽然低于30%的地市仅抚州一处,但其余8个地市财政自给率均集中在50%以下区间,整体来看收不抵支的现象依然明显。从同比情况来看,浙江、辽宁、山东三省财政自给率降幅高于10%的地市在3处以上;海南、云南、福建、甘肃、广东、黑龙江、吉林、江苏、新疆均有地市降幅超过10%,其余省份虽然有多个下辖地市财政自给率下降,但降幅相对可控。 从具体地级市的情况来看,2022年江苏、浙江、广东及山东多个地市财政自给率位居全国前二十,杭州市财政自给率最高,达到99.29%,其次苏州、东莞、榆林、南京财政自给率水平在85%以上,鄂尔多斯、常州、无锡、济南、克拉玛依、厦门、深圳财政自给率高于80%。 与上一年度相比,财政自给率下滑幅度最大的地市为盘锦市,由2021年的80.72%下滑至2022年的56.55%,主要由于政府性基金收入骤降73%,给当地财政带来较大拖累,其次威海、乌鲁木齐、长春、昆明、东营、三亚下滑幅度分别为-22%、-21%、-16.78%、-15.72%、-15.1%、-15.07%,其余地市降幅在10%-15%之间。 2.3 西部地区债务风险上升明显,另需关注湖南与江苏部分地市 2022年西部地区债务负担明显加重,另外新疆、江苏、陕西、辽宁、湖南多个地市债务情况需关注。从债务率变动情况来看,2022年新疆、福建、广东、辽宁各有6个地市债务率增长100%以上,风险较为集中;另外湖北、四川、陕西、甘肃、西藏均有多个地市债务率增长在50%以上。从各省下辖地级市广义债务率同比减增情况来看,2022年需要关注隐性债务风险的省份包括新疆、江苏、陕西、辽宁、湖南省,以上地区下辖地级市中有5个以上的广义债务率增长大于100%,其中新疆地级市债务风险上升最为明显,7个地级市广义债务率增幅超过100%。 具体到地市来看 ,2022年地级市债务率攀升主要因为综合财力削弱。2022年债务率增幅较大的地市中,哈尔滨、湛江、南充、龙岩四地2021年的财政规模基数在500亿元以上,其中湛江市、南充市的降幅规模超过500亿元,其余多为财政体量本身较小的西部地区地级市,由于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基数较小,财政收入缩减带来的债务率加重比较明显。广义债务率增幅前20的地级市中,同样多数财政收入基数较小,仅乌鲁木齐、哈尔滨、泰州、镇江、岳阳、西安2021年的财政收入基数高于500亿元,隐性债务规模或对广义债务率形成拖累。 总体来看,2022年各地财政收支压力较大,债务风险防范仍为地方政府工作重点。24个省级行政区在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再次提及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工作,与2022年相比多数地区表述进一步细化。据各省政府预决算报告草案显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化解仍是2023年政府工作重中之重,江苏、四川、湖北、福建、湖南、安徽、陕西、江西、重庆、辽宁、山西、内蒙古、天津、黑龙江、西藏等15个地区强调要“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并强调化解举措要稳妥、有序;此外,针对部分地区此前可能存在的“变相举债”问题,河南、安徽、内蒙古等地在报告中额外强调要严查、禁止此类行为,从具体措辞来看,河南省态度最为明确,提出要“完善问责闭环管理和集中公开机制,严肃查处变相举债、虚假化债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形成震慑效应”。对于违法违规举债现象,部分地区宣布将健全违法违规举债问责机制,有助于真正做到政府债务的公开、透明、可追溯。在城投平台风险控制上,陕西多地明确指出要“切实防范平台债务风险向政府传导”。整体来看,各地政府防范隐债风险决心不减,并将着力提升具体措施效力。 内蒙古、贵州明确提出将实行债务置换举措。2023年1月,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新华社访谈中提出,将会“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我们认为这透露出政策对于地方政府债务置换举措的积极态度。2022年预算报告中,内蒙古就曾提出将“聚焦基层政府债务负担重、化解难问题,在压实地方责任、年度任务的同时,自治区政府采取清零一批、置换一批、贴息一批、划转一批举措”,在2023年预算报告中,内蒙古再次强调将“开展政府债务化险渡峰行动,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举措帮助基层化债”;贵州省则表示将“争取高风险建制市县降低债务风险试点等政策支持,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置换隐性债务”。 整体来看,各地政府化债态度坚决,且部分地区化债工作已经取得明显进展,或将积极作用于市场预期,但部分地方债务积累已久,城投平台债务率较高,整体债务化解进度、信用风险情况仍需继续跟踪。 风险提示:数据统计不完全,各口径数据存在偏差。 ------------------------------- 相关报告(点击链接可查看原文): 2023年二季度债市展望:资产荒重现,曲线先陡后平 2022年土地出让与城投拿地观察——财政系列研究之三 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对地方财政影响有多大?——财政系列研究之二 政策性金融工具大盘点——财政系列研究之一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珮珊债券研究)为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供海通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使用,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的研究观点交流;普通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研究观点或报告的解读能力,使用订阅号相关信息或造成投资损失,请务必取消订阅本订阅号,海通证券不会因任何接收人收到本订阅号内容而视其为客户。 本订阅号不是海通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客户仍需以海通研究所通过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正式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海通证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海通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本订阅号的版权归海通证券研究所拥有,任何订阅人如预引用或转载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务必联络海通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必注明出处为海通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内容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 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对本订阅号(微信号:珮珊债券研究)保留一切法律权利。其它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以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名义注册的、或含有“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团队或小组”及相关信息的其它订阅号均不是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行业官方订阅号。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