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晨报0404】【行业】石油石化【个股】海底捞、德方纳米、欧普康视、威高骨科、颐海国际、晶盛机电、比亚迪、奈雪的茶、凯莱英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东吴晨报0404】【行业】石油石化【个股】海底捞、德方纳米、欧普康视、威高骨科、颐海国际、晶盛机电、比亚迪、奈雪的茶、凯莱英》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东吴晨报20230404 音频: 进度条 00:00 07:26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行业 石油石化: OPEC+突发减产 削减规模超过160万桶/日 投资要点 事件:沙特以及其他OPEC和多个非OPEC成员国相继宣布削减产量,自2023年5月起至2023年年底,削减石油总量超160万桶/日,约占全球原油产量的1.5%。 产油国削减石油总量超160万桶/日,其中俄罗斯、沙特减产幅度最大:自2023年5月起至2023年年底,沙特以及其他OPEC和多个非OPEC成员国自愿削减石油产量,其中:1)俄罗斯:将自愿减产50万桶/日的石油产量。2)沙特:实施自愿减产50万桶/日的计划。3)阿联酋:自愿将石油产量降低14.4万桶/日。4)哈萨克斯坦:将为OPEC+减产贡献7.8万桶/日。5)阿尔及利亚:将削减4.8万桶/日的石油产量。6)科威特:将自愿削减12.8万桶/日的石油产量。7)阿曼:将减少4万桶/日的石油产量。8)伊拉克:将削减21.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 多国减产,旨在支持高度波动的全球石油市场&维护能源安全:当前全球石油市场波动剧烈,截止至2023年3月31日当周,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为79.77美元/桶,较上月下降4.1美元/桶(环比-4.9%),年初至今下降2.3美元/桶(环比-2.8%),较去年同期下降28.1美元/桶(同比-26.1%)。全球石油市场需要透明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长期能源安全,因而此次多个产油国的大规模减产主要是为了支持石油市场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从减产的基准石油产量水平来看,沙特自愿减产是在2022年10月5日举行的第33届OPEC和非OPEC部长级会议上达成的减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俄罗斯则是从今年2月份的第三方来源评估的平均产量水平开始削减。 油价观点:预计2023年油价仍然高位运行:供给端:紧张。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国际石油公司依旧保持谨慎克制的生产节奏,资本开支有限,增产意愿不足;受制裁影响,俄罗斯原油增产能力不足且会一定程度下降;OPEC+供给弹性下降,减产托底油价意愿强烈,沙特控价能力增强;美国原油增产有限,长期存在生产瓶颈,且从2022年释放战略原油库存转而进入2023年补库周期。需求端: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恢复但海外经济衰退,下半年国内外经济都进一步恢复,需求端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综合国内外来看,全球原油需求仍保持增长态势。另外,通过复盘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叠加美联储加息导致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油价表现,我们认为,2023年即便发生经济衰退,但由于美联储为了复苏经济将加息趋缓甚至采取降息措施、沙特主导的OPEC+通过控制产量支撑油价、非OPEC无法大规模增产,油价出现大幅暴跌可能性较小,油价或将持续高位运行。 相关上市公司:中国海油/中国海洋石油(600938.SH/0883.HK)、中国石油/中国石油股份(601857.SH/0857.HK)、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600028.SH/0386.HK)、中海油服(601808.SH)、海油工程(600583.SH)、海油发展(600968.SH)、石化油服/中石化油服(600871.SH/1033.HK)、中油工程(600339.SH)、石化机械(000852.SZ)。 风险提示:1)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出现大幅度的干扰。2)宏观经济增速严重下滑,导致需求端严重不振。3)新能源加大替代传统石油需求的风险。4)OPEC+联盟修改石油供应计划的风险。5)美国解除对伊朗制裁,伊朗原油快速回归市场的风险。6)美国对页岩油生产环保、融资等政策调整的风险。7)全球2050净零排放政策调整的风险。 (分析师 陈淑娴、郭晶晶) 个股 海底捞(06862.HK) 2022年报点评 业绩回暖符合我们预期 看好复苏弹性 持续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业绩表现符合预期。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全年持续经营业务营收310.4亿元(yoy-20.6%),其中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289.4亿元(yoy-22.9%),外卖业务12.8亿元(yoy+103.3%),实现高增。2022年归母净利16.4亿元(剔除非持续经营业务亏损,去年同期归母净利为-32.5亿元)。由于2022年报口径与22H1中报披露口径差异,我们剔除海外部分影响测算得2022H2公司大中华区营收157亿元,归母净利12.2亿元,归母净利率为7.8%,得益于啄木鸟计划成效,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符合此前盈利预告。 经营表现稳健,新开门店&中国港澳台地区门店表现良好。截至2022年底公司门店数达到1371家(全年新开24家,硬骨头计划复开48家,关停50家,净开26家,该口径已剔除特海国际门店),公司2022年新开门店表现良好。全年整体客单价104.9元(yoy+2.5%),全年翻台率3.0次/天(我们预计2022H2翻台率环比2022H1持平微增)。2022年同店销售yoy-14.4%,同店翻台率3.1次,yoy-8.8%。分区域来看,公司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营收同比分别下滑33.3%/23.9%/19.4%,中国港澳台地区恢复较快,2022年营收yoy+28.2%,同店翻台率3.6次/天,yoy+20%。 毛利率优化,灵活用工降本显著。2022年毛利率达58.4%(yoy+2.5pct),主要得益于公司启用部分外部食材供应链,菜单价格及结构调整所致。物业租金及折摊合计占收入比微增0.24pct,相对稳定。得益于薪酬结构调整与灵活用工比例提升,人工占比33%(yoy-2.7pct)。 单店模型精进,业绩拐点已现,强烈看好经营向上弹性。啄木鸟计划一年有余,通过关停门店&审慎扩张、加强自上而下总部产品/培训职能等手段帮助公司化危为机,降本提效,单店模型持续精进。公司通过优化产品及人员结构、调整激励等方式,我们测算2022H2单店盈亏平衡点已降至2.5以下,业绩拐点已现。新模型门店利润弹性显著,为2023年复苏充分蓄能,我们预计2023年1-2月整体翻台率同比恢复度达100%,伴随线下消费场景持续复苏,业绩向上空间有望续超市场预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复苏节奏,我们微调2023-2024年归母净利至38/55亿元(前值为37.8/56.5亿元),并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为71.3亿元,同比增长131.6%/43.8%/30.7%,当前收盘价对应3年动态PE为27/19/15倍。继续看好公司业绩弹性与较强确定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行业竞争加剧;管理改革与经营复苏不及市场预期。食品安全与负面新闻风险。 (分析师 汤军、李昱哲) 德方纳米(300769) 2022年报点评 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加码布局锰铁锂产能 投资要点 2022年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188.36%,业绩位于预告中值偏上,符合市场预期。2022年公司营收225.57亿元,同比增长355.3%;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188.36%;扣非净利润23.19亿元,同比增长191.7%;22年毛利率为20.05%,同比减少8.81pct;净利率为10.67%,同比减少5.94pct。Q4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2亿,若加回,22年归母净利润为26亿元,此前公司预告2022年归母净利润23.6-25.5亿元,业绩位于预告中值偏上,符合市场预期。 22年铁锂销售17万吨,23年有望维持50%+增长,盈利水平逐步回归正常。22年公司铁锂销17.2万吨,同增89%,其中Q4预计5.2万吨,环增5%;公司现有26.5万吨产能,宜宾时代8万吨23H2投产,预计23年出30万吨左右,权益预计28万吨左右,同增近70%。盈利方面,22年单吨盈利1.4万元,其中Q4约1.15万元,环比微增。23年初铁锂加工费下调2000-3000元,磷酸铁价格由2万/吨回调至1.5万/吨,考虑公司一体化布局及成本优势,预计23年单位盈利可维持7000元以上。 加码布局锰铁锂产能,新产品打开成长空间。锰铁锂进展顺利,曲靖德方11万吨锰铁锂产能于22年9月底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23年Q2开始出货,Q3有望实现装车,全年出货预计3-5万吨,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且盈利水平预计明显好于铁锂正极。公司现有产能规划44万吨,此次公司公告拟投资25亿元于会泽县建设11万吨锰铁锂正极产能,锰铁锂总规划产能高达55万吨,彰显公司信心。此外,公司布局正极补锂剂,现已规划5万吨补锂剂产能,预计22年底小批量投产5000吨,23H2满产,预计全年出货3000吨左右,开始贡献盈利。 存货较年初明显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承压。22年公司期间费用13亿元,同增212%,费用率6%,同降3pct;22年公司存货为51亿元,较年初增长229%,其中原材料18.5亿,较年初增长108%;应收账款44亿元,较年初增长230%;22年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额为-61亿,同-896%;账面现金为35亿元,较年初增长88%。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碳酸锂跌价产生减值损失,我们下修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至20/28/39亿元(23-24年原预期25.6/33.6亿元),同比增长-16%/41%/39%,对应17/12/9X,给予2023年28倍PE,目标价323.1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竞争格局恶化。 (分析师 曾朵红、阮巧燕、岳斯瑶) 欧普康视(300595) 2022年报点评 短期业绩承压 OK镜有望恢复性增长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全年实现营收15.25亿元(+17.78%,表示同比增速,下同);归母净利润6.24亿元(+12.44%);扣非归母净利润5.60亿元(+14.69%)。由于疫情影响患者线下验配,收入利润低于我们预期。 疫情影响下单四季度增速放缓,2022年下半年未能实现快速恢复。2022Q4公司实现收入3.14亿元(+5.11%);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18亿元(+6.01%)。四季度放开导致潜在就诊群体线下就诊受阻,公司视光服务受到限制,订单下滑。2022Q4毛利率环比下降5.74pct至73.77%,净利率环比下降11.85pct至41.50%。 三明联盟OK镜集采有望今年落地,关注行业渗透率提升带来的结构性机会。2022 年 10 月,河北省医保局发布了包括角膜塑形镜在内的 20 种集采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并在 12 月发布了带量采购文件的公开征求意见通告,三明采购联盟随后也加入了河北的带量采购。三明联盟OK镜集采有望今年落地,我们认为OK镜行业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行业渗透率提升,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继续扩大市占率。此外,公司计划未来5年新增1000多家终端建设。我们认为公司前期已有300多家终端的建设经验和人才培训经验,相信公司未来随着终端建设不断推进,盈利能力有望稳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将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由 8.41/ 10.40亿元调整至7.61/9.44亿元,预计2025年为11.67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为39/31/2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线下验配恢复不及预期,集采降幅超预期等。 (分析师 朱国广) 威高骨科(688161) 2022年报点评 疫情与渠道去库存导致短期业绩承压 看好平台型骨科龙头长期发展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全年实现营收18.48亿元(-14.18%,表示同比增速,下同);归母净利润5.44亿元(-21.17%);扣非归母净利润5.33亿元(-21.43%)。由于2022年创伤、关节执行集采渠道去库存,疫情封控影响择期手术量,收入利润低于我们预期。 渠道换货及疫情封控影响较大,2022年四季度收入利润承压。2022Q4公司实现收入4.55亿元(-21.9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02亿元(-48.0%)。渠道改革有效降低销售费用,2022年销售费用6.01亿(-19.50%),销售费用率32.54%,研发费用1.08亿(-11.10%),研发费用率5.83%。毛利率74.77%,同比下降6.4pct;净利率29.43%,同比下降2.67pct。 公司积极应对集采,实现全产品线中标。脊柱领域,公司威高骨科、威高亚华、威高海星三个脊柱品牌和明德生物一个骨水泥品牌,合计报量约14.1万台,为行业第一,公司参与报量的所有产品全部中标,首年采购需求量总计12.7万套。创伤领域,威高骨科、威高海星、健力邦德三个创伤品牌合计报量约26.6万台,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关节领域,2022年3月起各省陆续执行2021年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结果,威高亚华、威高海星两个关节品牌合计手术需求量约5.2万台,占全国集采需求量9%,较集采前手术量提升36.8%。 拟收购新生医疗,丰富公司产品管线。2022年12月,公司拟以现金方式购买威高生物科技、威高富森、威高医疗影像和威高齐全持有的山东威高新生医疗100%股权,交易金额为10.3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新生医疗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此次收购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生医疗主营业务为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用套装和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购后有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今年脊柱执行集采,我们将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由 9.68/ 11.56亿元调整至6.03/7.32亿元,预计2025年为8.47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为38/31/2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院内手术量恢复不及预期,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等。 (分析师 朱国广) 颐海国际(01579.HK) 2022年报点评 业绩超预期 期待第三方成长潜力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公司全年营收61.5亿元(yoy+3.4%),归母净利润7.4亿元(yoy-3.2%),其中2022H2营收34.6亿(yoy+4.4%),其中关联方8.3亿元(yoy-20.3%,降幅环比上半年收窄5.9pct),第三方26.3亿元(yoy+15.8%),第三方收入占比提升0.5pct至76%。归母净利4.8亿元(yoy+14.7%),表现超预期,归母净利率为13.8%。 2022H2第三方增速回暖,2023复调发力B端,产研创新持续。1)火锅调料:2022H2营收22.4亿元(yoy+6.9%),收入占比64.8%,整体毛利率36.1%(环比提升3.3pct),其中关联方营收7.9亿元(yoy-17.8%),毛利率13.1%(环比22H1+0.4pct),第三方营收14.5亿元(yoy+27.6%)。2)中式复调:2022H2营收2.3亿元(yoy+8.4%),收入占比6.5%,毛利率32.8%,环比+1pct,2023年公司将聚焦大单品发力2B渠道,业务增长潜力可期。3)方便速食:2022H2营收9.7亿元(yoy+1.9%),收入占比28.1%,我们预计其中自热小火锅/冲泡系列/自热米饭收入约6.2/1.8/1.4亿元。毛利率21.3%,环比+0.2pct。目前中国大陆由7个创新委员带领21个产品小组开展产品研发工作,此外公司在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欧美分别设立7/1个产品小组,进一步加强产研能力。 管理架构优化,渠道改革持续。公司采取1个销售总监带领4名渠道经理为合伙人开展培训的指导模式,通过信息化、精细化持续下沉扩展销售网络,着力提升售点与单经销商提货额。截至2022年底,我们预计公司经销商数量达3,100个,单经销商提货额139万元(yoy+29.3%)。 2022H2毛利率优化,下半年费控成效良好。2022H2整体毛利率31.5%(环比2022H1+3pct),主要系产品结构优化与原料价格环比下行;销售费用率9.6%(环比2022H1-2.1pct),管理费用率2.9%(环比2022H1-1.8pct),主要系公司更加强调费效比,营销投放减少及薪酬调整所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餐饮与C端消费复苏持续,公司关联方及第三方业务均将受益,收入端放量可期;叠加自产毛利率提升与稳健费用投入,盈利能力有望增强。我们上调2023-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至9.4/11.6亿元(前值为7.3/8.5亿元),并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3.9亿元,3年归母净利同比增速为26%/24%/20%,当前股价对应动态PE 23/18/15倍,上调评级至“买入”。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第三方销售不及预期,竞争加剧,食品安全风险。 (分析师 汤军、李昱哲) 晶盛机电(300316) 2022年报点评 业绩持续高增 看好光伏&半导体、设备&材料平台化布局 投资要点 设备+材料双轮驱动,业绩持续高增:2022年公司营收106.4亿元,同比+78.5%,归母净利润29.2亿元,同比+70.8%,扣非归母净利润27.4亿元,同比+67.9%。分产品来看,材料业务增长较快,2022年设备及其服务营收84.7亿,同比+70.2%,占比79.6%,材料营收14.5亿元,同比+273.6%,占比13.7%,其他营收7.2亿元,同比+20.2%,占比6.7%。2022Q4营收31.8亿元,同比+61.2%,环比+2.7%,归母净利润9.2亿元,同比+52.1%,环比+14.2%,扣非归母净利润8.3亿元,同比+43.2%,环比+4.3%。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39.6%,同比-0.1pct,分产品来看,设备及服务毛利率40.8%,同比-1.8pct,材料毛利率39.0%,同比+14.5%;净利率为28.9%,同比-0.1pct;期间费用率合计10.4%,同比+0.9pct,其中销售费用率为0.4%,同比-0.1pct,财务费用率为-0.2%,同比+0.05pct,管理费用率(含研发)为10.2%,同比+0.9pct,主要系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包括半导体大硅片设备、第五代单晶炉、管式电池设备、叠瓦组件整线设备、第四代半导体材料MPCVD法金刚石晶体生长设备等,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为8.0亿元,同比+125%,占营收比重为7.5%。2022Q4单季毛利率为38.6%,同比-4.2pct,环比-1.6pct,净利率为30.9%,同比+0.1pct,环比+3.2pct。 存货&合同负债高增,在手订单保障业绩确定性:截至2022年末公司合同负债为94.7亿元,同比+91%,存货123.9亿元,同比+105%,表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2022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3.1亿元,同比-24.4%,主要系Q1备货支出较多所致。截至2022年末公司未完成晶体生长设备及智能化加工设备合同254.2亿元(含税),其中未完成半导体设备合同33.9亿元(含税);我们预计2022Q4公司新签订单约52亿元,同比+16%,环比+24%,2022全年新签订单约174亿元。 深化平台化布局,公司目标2023全年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以上:(1)光伏:a.单晶炉:受益于降低非硅成本&N型化对先进产能的需求提升;b. 电池片&组件设备:2023年公司目标实现新签电池设备及组件设备订单超30亿元(含税);c. 石英坩埚&金刚线等耗材:2023年公司目标材料业务销售突破50亿元(含税),我们认为石英坩埚、金刚线等耗材有望贡献较大增量。(2)半导体:a. 设备:公司已基本实现 8-12英寸大硅片设备的全覆盖并批量销售,6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实现批量销售且订单快速增长,我们认为2023年碳化硅外延设备将会有较大增长;b. 碳化硅衬底:公司已长出8英寸晶体,2023年公司目标材料业务销售突破50亿元(含税),我们认为碳化硅衬底也有望贡献一定增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光伏设备是晶盛机电的第一曲线,第二曲线是半导体设备放量,第三曲线是光伏耗材和半导体耗材的完全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为47(原值40亿,上调18%)/58(原值48亿,上调21%)/70亿元,对应PE为18/15/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品拓展不及预期,下游扩产不及预期。 (分析师 周尔双、刘晓旭) 比亚迪(002594) 3月销量同比高增 腾势持续强劲增长 投资要点 3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高增,出口环比下滑。根据公司产销快报,比亚迪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71万辆,同环比+97%/+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312辆,环比-11.3%,1-3月累计销量为55.21万辆,同比增长93%,1-3月累计出口约3.9万辆。3月产量为20.98万辆,同环比+97%/+3%,1-3月累计产量为56.72万辆,同比增长97%。 纯电份额环比提升,腾势品牌持续强劲增长。3月比亚迪插混乘用车销量为10.34万辆,同环比+104%/+2%,占比50.2%,同比+2pct,环比-3pct,1-3月累计销量28.33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00%;纯电乘用车销量为10.27万辆,同环比+91%/+13%,占比49.8%,同比-2pct,环比+3pct,1-3月累计销量26.46万辆,累计同比增长85%。王朝、海洋车型3月销19.57万辆,同比增长87.6%;腾势品牌3月销10398辆,环比增长42%。 23 年新车型推出叠加出口贡献增量,预计销量 300 万辆左右,同增 60%+。23Q1 公司发布基于易四方技术的“仰望”品牌,年内有望推出海狮、腾势 N7、宋 PLUS 改款等车型,预计 2023 年比亚迪将实现从十万元至百万元车型的全覆盖。此外,公司积极推进海外市场布局,比亚迪正式进入日本、墨西哥乘用车市场,同时纯电动大巴已正式进入印尼、毛里求斯等国,海外市场放量助力销量增长,我们预计 2023 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 300 万辆左右,同增 60%+,其中出口约 20 万辆。 电池装机量同比高增,全年出货预计翻番以上增长。2023年3月动力和储能电池装机9.89GWh,同环比+85%/+10%,1-3月累计装机26.99GWh,同比增长83%。受益于欧洲户储及全球大电站项目,预计23年公司电池产量超200gwh,同比翻倍以上增长,其中储能电池出货30gwh,同增150%,贡献显著增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公司销量持续高增,我们维持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257/337/445 亿元,同增 55%/31%/32%,对应 PE29x/22x/17x,给予2023 年 35 倍 PE,目标价 309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分析师 曾朵红、黄细里) 奈雪的茶(02150.HK) 2022年报点评 23年加速开店 复苏潜力可期 投资要点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业绩符合预期:2022年公司收入42.92亿元,同比-0.1%;归母净亏损4.69亿元(21年同期亏损45.25亿元),;经调整净亏损4.61亿元(21年同期亏损1.45亿元)。22H2公司收入22.47亿元,同比+3.5%;归母净亏损2.12亿元(21H2同期亏损2.0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2.12亿元(21H2同期亏损1.93亿元)。 22年公司稳健展店,持续降本增效:截止到2022年末公司奈雪的茶门店数量1068家,较22年初净增251家,其中一类店/二类店分别增加178/73家,展店计划稳步推进。单店模型方面,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1)人力成本端,公司22年陆续上线自动制茶机、自动排班机等,通过自动化系统降低单店员工人数;(2)租金成本端,公司积极推动保底租金模式转为纯扣点租金模式,且随着品牌议价能力提升,公司持续获得更优惠点位。尽管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但22年奈雪的茶门店经营利润率依然达到11.8%,仅同比下滑2.7pct。 22年公司店效受损严重,目前复苏势头较好:根据我们测算,受疫情冲击,22年公司奈雪的茶单店收入372万元,同比-25%;其中受公司新品价格带下移和疫情冲击影响,22年客单价34.3元,同比-17.5%,单店日均订单量348.2单,同比-16%。但公司品牌势能依然强劲,22年月活会员复购率同比+1.9pct至26.3%。23年以来随着疫情好转,公司单店店效快速恢复,3月公司平均店效同比恢复至约115%,平均订单量同比恢复至约130%,当前复苏势头较好。 23年开店指引积极,复苏潜力可期:根据公司交流,展店方面,23年公司计划开店600家,且主要以高线城市加密为主;单店模型方面,随着单店收入恢复,公司门店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占比短中期有望分别降低到20%/15%以内,门店经营利润率有望维持在20+%,叠加摊薄总部人力成本等因素,23年公司有望实现5%的归母净利率目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23年指引积极,我们上调公司23-25年收入预期至81/108/141亿元(此前23-24年预期为72/97亿元),同比+88%/33%/31%,上调归母净利润预期至4.26/8.2/13亿元(此前23-24年预期为2.09/4.36亿元),同比+191%/93%/58%,对应23-25年PE分别为30/16/10x,上调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行,竞争格局恶化。 (分析师 汤军、王颖洁、李昱哲) 凯莱英(002821) 2022年报点评 业绩符合预期 常规业务恢复高增速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2022全年实现营收102.6亿(+121%,同比增速,下同);归母净利润33.0亿(+209%);扣非归母净利润32.3亿(+245%);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2.9亿元(+2805%);业绩符合预期。 国内业务进入放量期,在手订单充沛:2022年国内收入15.64亿元(+144%),其中小分子CDMO业务7.82亿元(+108%),国内NDA阶段在手订单40个。公司客户数持续增加,订单客户561家,活跃客户超1000家,中小制药公司收入28.79亿元(+70.0%)。公司在手订单充分,截至2022年底,在手订单总额达到11.5亿美元。 小分子业务维持高增速:公司小分子业务2022年收入92.53亿元(+118%),其中1)完成商业化项目40个,收入75.9亿元(+202%);2)完成临床阶段项目359个,其中临床Ⅲ期项目62个,小分子临床CDMO收入16.66亿元(-3.3%),剔除2021年抗病毒大项目,同比增速为19.0%。传统批次反应釜体积达到5300立方米,连续性反应产能同比增长近400%。 新兴业务持续加速,是未来高增长的有力支撑:公司新兴业务2022年收入9.96亿元(+151%),其中1)大分子业务收入3.73亿元(+139%),2022年合计开发新客户40余家,承接新项目68个,包括25个推至II期的项目。2022年公司完成约1.2万平米研发中心和9500平米的GMP生产厂房建设。寡核苷酸是公司未来重要方向,目前已经完成年产达数百公斤一流生产线的基建工作,2022年收入同比增长464%,承接新项目25个(II期后项目5个)。2)临床研究服务收入2.64亿元(+201%),新增签署260余个项目合同,其中150多个为创新药项目;协助客户获得临床试验默许项目14个,多个项目顺利递延至临床阶段。3)制剂业务收入2.29亿元(+84.7%),承接超过100个制剂项目,包括十余项NDA项目。4)生物大分子收入1.01亿元,服务项目达48个,其中11个IND项目;新建抗体2000L、偶联药物中试及商业化原液和制剂生产车间落地投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新冠订单交付波动等因素,我们将2023-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26.1/29.9亿元调整为23.7/23.8亿元,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0.6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3-2025年PE分别为21/21/16倍,公司短期业绩受到新冠业绩扰动,我们看好公司长期业绩增长动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订单不确定性,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汇兑损益风险等。 (分析师 朱国广、周新明、徐梓煜) 最新金股组合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欢迎收听东吴晨报在线音频: 东吴晨报20230404 音频: 进度条 00:00 07:26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注:音频如有歧义以正式研究报告为准。 行业 石油石化: OPEC+突发减产 削减规模超过160万桶/日 投资要点 事件:沙特以及其他OPEC和多个非OPEC成员国相继宣布削减产量,自2023年5月起至2023年年底,削减石油总量超160万桶/日,约占全球原油产量的1.5%。 产油国削减石油总量超160万桶/日,其中俄罗斯、沙特减产幅度最大:自2023年5月起至2023年年底,沙特以及其他OPEC和多个非OPEC成员国自愿削减石油产量,其中:1)俄罗斯:将自愿减产50万桶/日的石油产量。2)沙特:实施自愿减产50万桶/日的计划。3)阿联酋:自愿将石油产量降低14.4万桶/日。4)哈萨克斯坦:将为OPEC+减产贡献7.8万桶/日。5)阿尔及利亚:将削减4.8万桶/日的石油产量。6)科威特:将自愿削减12.8万桶/日的石油产量。7)阿曼:将减少4万桶/日的石油产量。8)伊拉克:将削减21.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 多国减产,旨在支持高度波动的全球石油市场&维护能源安全:当前全球石油市场波动剧烈,截止至2023年3月31日当周,布伦特原油期货结算价为79.77美元/桶,较上月下降4.1美元/桶(环比-4.9%),年初至今下降2.3美元/桶(环比-2.8%),较去年同期下降28.1美元/桶(同比-26.1%)。全球石油市场需要透明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长期能源安全,因而此次多个产油国的大规模减产主要是为了支持石油市场而采取的预防性措施。从减产的基准石油产量水平来看,沙特自愿减产是在2022年10月5日举行的第33届OPEC和非OPEC部长级会议上达成的减产协议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俄罗斯则是从今年2月份的第三方来源评估的平均产量水平开始削减。 油价观点:预计2023年油价仍然高位运行:供给端:紧张。能源结构转型背景下,国际石油公司依旧保持谨慎克制的生产节奏,资本开支有限,增产意愿不足;受制裁影响,俄罗斯原油增产能力不足且会一定程度下降;OPEC+供给弹性下降,减产托底油价意愿强烈,沙特控价能力增强;美国原油增产有限,长期存在生产瓶颈,且从2022年释放战略原油库存转而进入2023年补库周期。需求端: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恢复但海外经济衰退,下半年国内外经济都进一步恢复,需求端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综合国内外来看,全球原油需求仍保持增长态势。另外,通过复盘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叠加美联储加息导致经济衰退背景下的油价表现,我们认为,2023年即便发生经济衰退,但由于美联储为了复苏经济将加息趋缓甚至采取降息措施、沙特主导的OPEC+通过控制产量支撑油价、非OPEC无法大规模增产,油价出现大幅暴跌可能性较小,油价或将持续高位运行。 相关上市公司:中国海油/中国海洋石油(600938.SH/0883.HK)、中国石油/中国石油股份(601857.SH/0857.HK)、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化工股份(600028.SH/0386.HK)、中海油服(601808.SH)、海油工程(600583.SH)、海油发展(600968.SH)、石化油服/中石化油服(600871.SH/1033.HK)、中油工程(600339.SH)、石化机械(000852.SZ)。 风险提示:1)地缘政治因素对油价出现大幅度的干扰。2)宏观经济增速严重下滑,导致需求端严重不振。3)新能源加大替代传统石油需求的风险。4)OPEC+联盟修改石油供应计划的风险。5)美国解除对伊朗制裁,伊朗原油快速回归市场的风险。6)美国对页岩油生产环保、融资等政策调整的风险。7)全球2050净零排放政策调整的风险。 (分析师 陈淑娴、郭晶晶) 个股 海底捞(06862.HK) 2022年报点评 业绩回暖符合我们预期 看好复苏弹性 持续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业绩表现符合预期。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全年持续经营业务营收310.4亿元(yoy-20.6%),其中海底捞餐厅经营收入289.4亿元(yoy-22.9%),外卖业务12.8亿元(yoy+103.3%),实现高增。2022年归母净利16.4亿元(剔除非持续经营业务亏损,去年同期归母净利为-32.5亿元)。由于2022年报口径与22H1中报披露口径差异,我们剔除海外部分影响测算得2022H2公司大中华区营收157亿元,归母净利12.2亿元,归母净利率为7.8%,得益于啄木鸟计划成效,公司盈利能力大幅提升,符合此前盈利预告。 经营表现稳健,新开门店&中国港澳台地区门店表现良好。截至2022年底公司门店数达到1371家(全年新开24家,硬骨头计划复开48家,关停50家,净开26家,该口径已剔除特海国际门店),公司2022年新开门店表现良好。全年整体客单价104.9元(yoy+2.5%),全年翻台率3.0次/天(我们预计2022H2翻台率环比2022H1持平微增)。2022年同店销售yoy-14.4%,同店翻台率3.1次,yoy-8.8%。分区域来看,公司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营收同比分别下滑33.3%/23.9%/19.4%,中国港澳台地区恢复较快,2022年营收yoy+28.2%,同店翻台率3.6次/天,yoy+20%。 毛利率优化,灵活用工降本显著。2022年毛利率达58.4%(yoy+2.5pct),主要得益于公司启用部分外部食材供应链,菜单价格及结构调整所致。物业租金及折摊合计占收入比微增0.24pct,相对稳定。得益于薪酬结构调整与灵活用工比例提升,人工占比33%(yoy-2.7pct)。 单店模型精进,业绩拐点已现,强烈看好经营向上弹性。啄木鸟计划一年有余,通过关停门店&审慎扩张、加强自上而下总部产品/培训职能等手段帮助公司化危为机,降本提效,单店模型持续精进。公司通过优化产品及人员结构、调整激励等方式,我们测算2022H2单店盈亏平衡点已降至2.5以下,业绩拐点已现。新模型门店利润弹性显著,为2023年复苏充分蓄能,我们预计2023年1-2月整体翻台率同比恢复度达100%,伴随线下消费场景持续复苏,业绩向上空间有望续超市场预期。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复苏节奏,我们微调2023-2024年归母净利至38/55亿元(前值为37.8/56.5亿元),并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为71.3亿元,同比增长131.6%/43.8%/30.7%,当前收盘价对应3年动态PE为27/19/15倍。继续看好公司业绩弹性与较强确定性,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行业竞争加剧;管理改革与经营复苏不及市场预期。食品安全与负面新闻风险。 (分析师 汤军、李昱哲) 德方纳米(300769) 2022年报点评 业绩符合市场预期 加码布局锰铁锂产能 投资要点 2022年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188.36%,业绩位于预告中值偏上,符合市场预期。2022年公司营收225.57亿元,同比增长355.3%;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188.36%;扣非净利润23.19亿元,同比增长191.7%;22年毛利率为20.05%,同比减少8.81pct;净利率为10.67%,同比减少5.94pct。Q4计提资产减值损失2.2亿,若加回,22年归母净利润为26亿元,此前公司预告2022年归母净利润23.6-25.5亿元,业绩位于预告中值偏上,符合市场预期。 22年铁锂销售17万吨,23年有望维持50%+增长,盈利水平逐步回归正常。22年公司铁锂销17.2万吨,同增89%,其中Q4预计5.2万吨,环增5%;公司现有26.5万吨产能,宜宾时代8万吨23H2投产,预计23年出30万吨左右,权益预计28万吨左右,同增近70%。盈利方面,22年单吨盈利1.4万元,其中Q4约1.15万元,环比微增。23年初铁锂加工费下调2000-3000元,磷酸铁价格由2万/吨回调至1.5万/吨,考虑公司一体化布局及成本优势,预计23年单位盈利可维持7000元以上。 加码布局锰铁锂产能,新产品打开成长空间。锰铁锂进展顺利,曲靖德方11万吨锰铁锂产能于22年9月底进入试生产阶段,预计23年Q2开始出货,Q3有望实现装车,全年出货预计3-5万吨,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且盈利水平预计明显好于铁锂正极。公司现有产能规划44万吨,此次公司公告拟投资25亿元于会泽县建设11万吨锰铁锂正极产能,锰铁锂总规划产能高达55万吨,彰显公司信心。此外,公司布局正极补锂剂,现已规划5万吨补锂剂产能,预计22年底小批量投产5000吨,23H2满产,预计全年出货3000吨左右,开始贡献盈利。 存货较年初明显增长,经营活动现金流承压。22年公司期间费用13亿元,同增212%,费用率6%,同降3pct;22年公司存货为51亿元,较年初增长229%,其中原材料18.5亿,较年初增长108%;应收账款44亿元,较年初增长230%;22年公司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额为-61亿,同-896%;账面现金为35亿元,较年初增长88%。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碳酸锂跌价产生减值损失,我们下修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至20/28/39亿元(23-24年原预期25.6/33.6亿元),同比增长-16%/41%/39%,对应17/12/9X,给予2023年28倍PE,目标价323.1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竞争格局恶化。 (分析师 曾朵红、阮巧燕、岳斯瑶) 欧普康视(300595) 2022年报点评 短期业绩承压 OK镜有望恢复性增长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全年实现营收15.25亿元(+17.78%,表示同比增速,下同);归母净利润6.24亿元(+12.44%);扣非归母净利润5.60亿元(+14.69%)。由于疫情影响患者线下验配,收入利润低于我们预期。 疫情影响下单四季度增速放缓,2022年下半年未能实现快速恢复。2022Q4公司实现收入3.14亿元(+5.11%);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18亿元(+6.01%)。四季度放开导致潜在就诊群体线下就诊受阻,公司视光服务受到限制,订单下滑。2022Q4毛利率环比下降5.74pct至73.77%,净利率环比下降11.85pct至41.50%。 三明联盟OK镜集采有望今年落地,关注行业渗透率提升带来的结构性机会。2022 年 10 月,河北省医保局发布了包括角膜塑形镜在内的 20 种集采医用耗材产品信息填报工作的通知,并在 12 月发布了带量采购文件的公开征求意见通告,三明采购联盟随后也加入了河北的带量采购。三明联盟OK镜集采有望今年落地,我们认为OK镜行业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行业渗透率提升,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继续扩大市占率。此外,公司计划未来5年新增1000多家终端建设。我们认为公司前期已有300多家终端的建设经验和人才培训经验,相信公司未来随着终端建设不断推进,盈利能力有望稳步提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将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由 8.41/ 10.40亿元调整至7.61/9.44亿元,预计2025年为11.67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为39/31/25倍,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线下验配恢复不及预期,集采降幅超预期等。 (分析师 朱国广) 威高骨科(688161) 2022年报点评 疫情与渠道去库存导致短期业绩承压 看好平台型骨科龙头长期发展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全年实现营收18.48亿元(-14.18%,表示同比增速,下同);归母净利润5.44亿元(-21.17%);扣非归母净利润5.33亿元(-21.43%)。由于2022年创伤、关节执行集采渠道去库存,疫情封控影响择期手术量,收入利润低于我们预期。 渠道换货及疫情封控影响较大,2022年四季度收入利润承压。2022Q4公司实现收入4.55亿元(-21.93%);单季度归母净利润1.02亿元(-48.0%)。渠道改革有效降低销售费用,2022年销售费用6.01亿(-19.50%),销售费用率32.54%,研发费用1.08亿(-11.10%),研发费用率5.83%。毛利率74.77%,同比下降6.4pct;净利率29.43%,同比下降2.67pct。 公司积极应对集采,实现全产品线中标。脊柱领域,公司威高骨科、威高亚华、威高海星三个脊柱品牌和明德生物一个骨水泥品牌,合计报量约14.1万台,为行业第一,公司参与报量的所有产品全部中标,首年采购需求量总计12.7万套。创伤领域,威高骨科、威高海星、健力邦德三个创伤品牌合计报量约26.6万台,市占率进一步提升。关节领域,2022年3月起各省陆续执行2021年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结果,威高亚华、威高海星两个关节品牌合计手术需求量约5.2万台,占全国集采需求量9%,较集采前手术量提升36.8%。 拟收购新生医疗,丰富公司产品管线。2022年12月,公司拟以现金方式购买威高生物科技、威高富森、威高医疗影像和威高齐全持有的山东威高新生医疗100%股权,交易金额为10.3亿元。本次收购完成后,新生医疗将成为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此次收购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新生医疗主营业务为富血小板血浆(PRP)制备用套装和封闭创伤负压引流套装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购后有望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今年脊柱执行集采,我们将2023-2024年归母净利润由 9.68/ 11.56亿元调整至6.03/7.32亿元,预计2025年为8.47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分别为38/31/27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院内手术量恢复不及预期,新产品推广不及预期等。 (分析师 朱国广) 颐海国际(01579.HK) 2022年报点评 业绩超预期 期待第三方成长潜力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公司全年营收61.5亿元(yoy+3.4%),归母净利润7.4亿元(yoy-3.2%),其中2022H2营收34.6亿(yoy+4.4%),其中关联方8.3亿元(yoy-20.3%,降幅环比上半年收窄5.9pct),第三方26.3亿元(yoy+15.8%),第三方收入占比提升0.5pct至76%。归母净利4.8亿元(yoy+14.7%),表现超预期,归母净利率为13.8%。 2022H2第三方增速回暖,2023复调发力B端,产研创新持续。1)火锅调料:2022H2营收22.4亿元(yoy+6.9%),收入占比64.8%,整体毛利率36.1%(环比提升3.3pct),其中关联方营收7.9亿元(yoy-17.8%),毛利率13.1%(环比22H1+0.4pct),第三方营收14.5亿元(yoy+27.6%)。2)中式复调:2022H2营收2.3亿元(yoy+8.4%),收入占比6.5%,毛利率32.8%,环比+1pct,2023年公司将聚焦大单品发力2B渠道,业务增长潜力可期。3)方便速食:2022H2营收9.7亿元(yoy+1.9%),收入占比28.1%,我们预计其中自热小火锅/冲泡系列/自热米饭收入约6.2/1.8/1.4亿元。毛利率21.3%,环比+0.2pct。目前中国大陆由7个创新委员带领21个产品小组开展产品研发工作,此外公司在除中国大陆以外的亚洲/欧美分别设立7/1个产品小组,进一步加强产研能力。 管理架构优化,渠道改革持续。公司采取1个销售总监带领4名渠道经理为合伙人开展培训的指导模式,通过信息化、精细化持续下沉扩展销售网络,着力提升售点与单经销商提货额。截至2022年底,我们预计公司经销商数量达3,100个,单经销商提货额139万元(yoy+29.3%)。 2022H2毛利率优化,下半年费控成效良好。2022H2整体毛利率31.5%(环比2022H1+3pct),主要系产品结构优化与原料价格环比下行;销售费用率9.6%(环比2022H1-2.1pct),管理费用率2.9%(环比2022H1-1.8pct),主要系公司更加强调费效比,营销投放减少及薪酬调整所致。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餐饮与C端消费复苏持续,公司关联方及第三方业务均将受益,收入端放量可期;叠加自产毛利率提升与稳健费用投入,盈利能力有望增强。我们上调2023-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至9.4/11.6亿元(前值为7.3/8.5亿元),并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3.9亿元,3年归母净利同比增速为26%/24%/20%,当前股价对应动态PE 23/18/15倍,上调评级至“买入”。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第三方销售不及预期,竞争加剧,食品安全风险。 (分析师 汤军、李昱哲) 晶盛机电(300316) 2022年报点评 业绩持续高增 看好光伏&半导体、设备&材料平台化布局 投资要点 设备+材料双轮驱动,业绩持续高增:2022年公司营收106.4亿元,同比+78.5%,归母净利润29.2亿元,同比+70.8%,扣非归母净利润27.4亿元,同比+67.9%。分产品来看,材料业务增长较快,2022年设备及其服务营收84.7亿,同比+70.2%,占比79.6%,材料营收14.5亿元,同比+273.6%,占比13.7%,其他营收7.2亿元,同比+20.2%,占比6.7%。2022Q4营收31.8亿元,同比+61.2%,环比+2.7%,归母净利润9.2亿元,同比+52.1%,环比+14.2%,扣非归母净利润8.3亿元,同比+43.2%,环比+4.3%。 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2年公司综合毛利率39.6%,同比-0.1pct,分产品来看,设备及服务毛利率40.8%,同比-1.8pct,材料毛利率39.0%,同比+14.5%;净利率为28.9%,同比-0.1pct;期间费用率合计10.4%,同比+0.9pct,其中销售费用率为0.4%,同比-0.1pct,财务费用率为-0.2%,同比+0.05pct,管理费用率(含研发)为10.2%,同比+0.9pct,主要系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包括半导体大硅片设备、第五代单晶炉、管式电池设备、叠瓦组件整线设备、第四代半导体材料MPCVD法金刚石晶体生长设备等,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为8.0亿元,同比+125%,占营收比重为7.5%。2022Q4单季毛利率为38.6%,同比-4.2pct,环比-1.6pct,净利率为30.9%,同比+0.1pct,环比+3.2pct。 存货&合同负债高增,在手订单保障业绩确定性:截至2022年末公司合同负债为94.7亿元,同比+91%,存货123.9亿元,同比+105%,表明公司在手订单充足;2022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13.1亿元,同比-24.4%,主要系Q1备货支出较多所致。截至2022年末公司未完成晶体生长设备及智能化加工设备合同254.2亿元(含税),其中未完成半导体设备合同33.9亿元(含税);我们预计2022Q4公司新签订单约52亿元,同比+16%,环比+24%,2022全年新签订单约174亿元。 深化平台化布局,公司目标2023全年整体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0%以上:(1)光伏:a.单晶炉:受益于降低非硅成本&N型化对先进产能的需求提升;b. 电池片&组件设备:2023年公司目标实现新签电池设备及组件设备订单超30亿元(含税);c. 石英坩埚&金刚线等耗材:2023年公司目标材料业务销售突破50亿元(含税),我们认为石英坩埚、金刚线等耗材有望贡献较大增量。(2)半导体:a. 设备:公司已基本实现 8-12英寸大硅片设备的全覆盖并批量销售,6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实现批量销售且订单快速增长,我们认为2023年碳化硅外延设备将会有较大增长;b. 碳化硅衬底:公司已长出8英寸晶体,2023年公司目标材料业务销售突破50亿元(含税),我们认为碳化硅衬底也有望贡献一定增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光伏设备是晶盛机电的第一曲线,第二曲线是半导体设备放量,第三曲线是光伏耗材和半导体耗材的完全放量。我们预计公司2023-2025年的归母净利润为47(原值40亿,上调18%)/58(原值48亿,上调21%)/70亿元,对应PE为18/15/12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品拓展不及预期,下游扩产不及预期。 (分析师 周尔双、刘晓旭) 比亚迪(002594) 3月销量同比高增 腾势持续强劲增长 投资要点 3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高增,出口环比下滑。根据公司产销快报,比亚迪3月新能源汽车销量为20.71万辆,同环比+97%/+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出口13312辆,环比-11.3%,1-3月累计销量为55.21万辆,同比增长93%,1-3月累计出口约3.9万辆。3月产量为20.98万辆,同环比+97%/+3%,1-3月累计产量为56.72万辆,同比增长97%。 纯电份额环比提升,腾势品牌持续强劲增长。3月比亚迪插混乘用车销量为10.34万辆,同环比+104%/+2%,占比50.2%,同比+2pct,环比-3pct,1-3月累计销量28.33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00%;纯电乘用车销量为10.27万辆,同环比+91%/+13%,占比49.8%,同比-2pct,环比+3pct,1-3月累计销量26.46万辆,累计同比增长85%。王朝、海洋车型3月销19.57万辆,同比增长87.6%;腾势品牌3月销10398辆,环比增长42%。 23 年新车型推出叠加出口贡献增量,预计销量 300 万辆左右,同增 60%+。23Q1 公司发布基于易四方技术的“仰望”品牌,年内有望推出海狮、腾势 N7、宋 PLUS 改款等车型,预计 2023 年比亚迪将实现从十万元至百万元车型的全覆盖。此外,公司积极推进海外市场布局,比亚迪正式进入日本、墨西哥乘用车市场,同时纯电动大巴已正式进入印尼、毛里求斯等国,海外市场放量助力销量增长,我们预计 2023 年比亚迪新能源车销量 300 万辆左右,同增 60%+,其中出口约 20 万辆。 电池装机量同比高增,全年出货预计翻番以上增长。2023年3月动力和储能电池装机9.89GWh,同环比+85%/+10%,1-3月累计装机26.99GWh,同比增长83%。受益于欧洲户储及全球大电站项目,预计23年公司电池产量超200gwh,同比翻倍以上增长,其中储能电池出货30gwh,同增150%,贡献显著增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公司销量持续高增,我们维持公司 2023-2025 年归母净利润预测257/337/445 亿元,同增 55%/31%/32%,对应 PE29x/22x/17x,给予2023 年 35 倍 PE,目标价 309 元,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等。 (分析师 曾朵红、黄细里) 奈雪的茶(02150.HK) 2022年报点评 23年加速开店 复苏潜力可期 投资要点 公司发布2022年年报,业绩符合预期:2022年公司收入42.92亿元,同比-0.1%;归母净亏损4.69亿元(21年同期亏损45.25亿元),;经调整净亏损4.61亿元(21年同期亏损1.45亿元)。22H2公司收入22.47亿元,同比+3.5%;归母净亏损2.12亿元(21H2同期亏损2.0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2.12亿元(21H2同期亏损1.93亿元)。 22年公司稳健展店,持续降本增效:截止到2022年末公司奈雪的茶门店数量1068家,较22年初净增251家,其中一类店/二类店分别增加178/73家,展店计划稳步推进。单店模型方面,公司持续推进降本增效:(1)人力成本端,公司22年陆续上线自动制茶机、自动排班机等,通过自动化系统降低单店员工人数;(2)租金成本端,公司积极推动保底租金模式转为纯扣点租金模式,且随着品牌议价能力提升,公司持续获得更优惠点位。尽管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但22年奈雪的茶门店经营利润率依然达到11.8%,仅同比下滑2.7pct。 22年公司店效受损严重,目前复苏势头较好:根据我们测算,受疫情冲击,22年公司奈雪的茶单店收入372万元,同比-25%;其中受公司新品价格带下移和疫情冲击影响,22年客单价34.3元,同比-17.5%,单店日均订单量348.2单,同比-16%。但公司品牌势能依然强劲,22年月活会员复购率同比+1.9pct至26.3%。23年以来随着疫情好转,公司单店店效快速恢复,3月公司平均店效同比恢复至约115%,平均订单量同比恢复至约130%,当前复苏势头较好。 23年开店指引积极,复苏潜力可期:根据公司交流,展店方面,23年公司计划开店600家,且主要以高线城市加密为主;单店模型方面,随着单店收入恢复,公司门店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占比短中期有望分别降低到20%/15%以内,门店经营利润率有望维持在20+%,叠加摊薄总部人力成本等因素,23年公司有望实现5%的归母净利率目标。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公司23年指引积极,我们上调公司23-25年收入预期至81/108/141亿元(此前23-24年预期为72/97亿元),同比+88%/33%/31%,上调归母净利润预期至4.26/8.2/13亿元(此前23-24年预期为2.09/4.36亿元),同比+191%/93%/58%,对应23-25年PE分别为30/16/10x,上调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疫情反复,宏观经济下行,竞争格局恶化。 (分析师 汤军、王颖洁、李昱哲) 凯莱英(002821) 2022年报点评 业绩符合预期 常规业务恢复高增速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2年报,2022全年实现营收102.6亿(+121%,同比增速,下同);归母净利润33.0亿(+209%);扣非归母净利润32.3亿(+245%);经营性现金流净额32.9亿元(+2805%);业绩符合预期。 国内业务进入放量期,在手订单充沛:2022年国内收入15.64亿元(+144%),其中小分子CDMO业务7.82亿元(+108%),国内NDA阶段在手订单40个。公司客户数持续增加,订单客户561家,活跃客户超1000家,中小制药公司收入28.79亿元(+70.0%)。公司在手订单充分,截至2022年底,在手订单总额达到11.5亿美元。 小分子业务维持高增速:公司小分子业务2022年收入92.53亿元(+118%),其中1)完成商业化项目40个,收入75.9亿元(+202%);2)完成临床阶段项目359个,其中临床Ⅲ期项目62个,小分子临床CDMO收入16.66亿元(-3.3%),剔除2021年抗病毒大项目,同比增速为19.0%。传统批次反应釜体积达到5300立方米,连续性反应产能同比增长近400%。 新兴业务持续加速,是未来高增长的有力支撑:公司新兴业务2022年收入9.96亿元(+151%),其中1)大分子业务收入3.73亿元(+139%),2022年合计开发新客户40余家,承接新项目68个,包括25个推至II期的项目。2022年公司完成约1.2万平米研发中心和9500平米的GMP生产厂房建设。寡核苷酸是公司未来重要方向,目前已经完成年产达数百公斤一流生产线的基建工作,2022年收入同比增长464%,承接新项目25个(II期后项目5个)。2)临床研究服务收入2.64亿元(+201%),新增签署260余个项目合同,其中150多个为创新药项目;协助客户获得临床试验默许项目14个,多个项目顺利递延至临床阶段。3)制剂业务收入2.29亿元(+84.7%),承接超过100个制剂项目,包括十余项NDA项目。4)生物大分子收入1.01亿元,服务项目达48个,其中11个IND项目;新建抗体2000L、偶联药物中试及商业化原液和制剂生产车间落地投产。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考虑到新冠订单交付波动等因素,我们将2023-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由26.1/29.9亿元调整为23.7/23.8亿元,预计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30.6亿元,当前市值对应2023-2025年PE分别为21/21/16倍,公司短期业绩受到新冠业绩扰动,我们看好公司长期业绩增长动力,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冠订单不确定性,新业务拓展不及预期,汇兑损益风险等。 (分析师 朱国广、周新明、徐梓煜) 最新金股组合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