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宏观固收】公募基金转债配置历史图鉴-机构转债配置行为研究(一)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国信宏观固收】公募基金转债配置历史图鉴-机构转债配置行为研究(一)》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分析师:王艺熹 S0980522100006 分析师:董德志 S0980513100001 --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是转债重要配置力量 根据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2022年公募基金总资产规模接近28万亿,数量接近10000只。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公募基金一共持有转债市值2899.02亿元,约占转债总市值的29.2%,持有规模较Q3末期略微下降,一方面与转债市场整体“缩水”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四季度债基赎回负反馈情况有关。 分基金类别来看,转债主要被混合一/二级债基持有,一半混合型基金有转债仓位。 转债供需双强格局有望回归 2018年以来,转债供给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市场涌入增量配置资金,固收+基金进场最快的时期包括包括19Q1、20Q4和21Q4,但在18Q2、19Q2、22Q4这些时间点也有不少资金“撤退”。以年为单位,转债仓位>5%的基金规模分别在2018-2022年增加了881.4亿、1573.22亿、1645.0亿、3506.1亿、1299.3亿。 分基金类型来看,2022年混合一级债基、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转债仓位距离历史高位大幅下降,混合二级债基以及偏债混合型基金的转债配置比例和仓位较历史高点也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平衡混合型等类型的基金配置转债的比例有较大提升空间,转债潜在需求力量仍然充足。 2023年国内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企业资本开支需求有望持续复苏,转债作为重要的再融资工具,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可期,转债供需双强格局有望回归。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下滑导致转债供给下降、转债新发审核不及预期; -- 正文 -- -- 公募基金转债配置情况统计 -- 当前各类公募基金转债持仓规模统计(横切面) 根据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2022年公募基金总资产规模接近28万亿,数量接近10000只。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公募基金一共持有转债市值2899.02亿元,约占转债总市值的29.2%,持有规模较Q3末期略微下降,一方面与转债市场整体“缩水”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四季度债基赎回负反馈情况有关。 分基金类别来看,转债主要被混合一/二级债基持有。债券型基金中混合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绝对规模最大,22Q4分别持有转债市值555.5亿元和1295.9亿元,38只可转换债券基金持有转债市值332.5亿元。中长期纯债基金持有转债余额非常低,而短期纯债基金在22Q3开始将转债和股票仓位降至0。偏债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持有转债市值384.36亿/197.46亿。 当前大部分主动配置型债券基金都持有转债,转债新发规模下降拖累一级配置比例。因为单只基金的规模差异比较大,所以我们将基金的资产规模作为统计分母(即计算:持仓含转债的基金规模/该类基金总规模)。可以发现截至22Q4,90.63%的混合二级债基配有可转债,较2020年4季度的高点95.08%有所下降;混合一级债基中55.44%配置转债,该比例较22Q3环比下降6.7%,或与四季度转债发行规模下降有关。 一半混合型基金有转债仓位,平衡混合型基金中的60.37%(22Q4环比下降36.9%)、偏债混合型基金中的88.23%、灵活配置型基金中的48.83%配置转债。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转债持仓市值每个季度变动幅度较大,或与其转债持仓偏好波动较大的偏股型转债有关。 新发固收+基金的转债仓位限制条款方面,我们整理2022年新发固收+基金的投资范围条款发现,9月以来发行的所有中长期债基都不投资转债;混合一级债基不限制转债仓位,且不投资股票;大部分混合二级债基将股票和转债合并计算为权益资产,投资上限设置为20%;9月前发行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大多未将转债算作权益类资产,但9月后发行的基金将股票和转债合并计算为权益类资产,上限设置在30%。 公募基金历史转债仓位变动情况统计(时间序列) 拉长时间维度看,2017年是转债市场扩容元年,公募基金转债持仓市值显著增长,而增速的斜率在2019年最为陡峭,2022年虽然公募配转债规模上升,但持有转债的基金数量却有所下降。2019-2022年配置转债的基金数量分别变化+604、+494、+220、-131只,公募基金转债持仓市值分别增加482.1、569.9、1089.9、294.2亿元。 2018-2020年是主流配置者进场最快的时间。配置转债的基金中,转债仓位占比>5%的基金数量在2019年增加最多,规模在2021年扩张最快。2018-2022年四季度末,分别有2362/3936/7441/12822/14121亿规模的基金(按资产总值计算)拥有5%以上的转债仓位。 虽然在产品中配置转债变得更普遍,但大部分基金的转债仓位普遍较低。配置转债的基金数量波动较大,核心配置者数量增幅慢但稳,转债市值占基金总资产比例超过5%的基金数量稳定增加。 基金加减仓行为与当季度市场行情密切相关,从转债仓位上升/下降的数量比例来看,2018年以来多数产品选择加仓的包括19Q1、20Q4和21Q4,大幅降仓的包括18Q2、19Q2、22Q4。 分基金类别看,有转债仓位的混合二级债基规模2018年-2021年间快速增长,2022年混合二级债基整体收缩,配置转债的混合二级债基比例也略微下滑。相较而言,偏债混合型基金规模下降斜率更加陡峭。有转债仓位的的混合一级债基规模在2018-2020年期间增速相对斜率较低。 相应的,混合二级债基的转债持仓总规模也比另外两类更大,2019年-2021年之间转债持仓市值的增幅更加陡峭。 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中,相当比例在2020-2021年在组合中加入转债的配置,但由于仓位较低,所以整体的转债持仓规模较小。 受市场行情影响,2021-2022年可转换债券型基金的规模大幅下降,转债持仓规模从21Q4年高点的502亿元降至22Q4的302亿元。平衡混合型基金配置转债的规模也大幅下降,整体占比也较小。 转债仓位水平方面,有转债仓位的基金中,混合二级债基的转债仓位(按转债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计算)均值在20年Q3达到峰值的20.65%之后逐年下降,一级债基的转债仓位均值则相对稳定,保持在13%附近。平衡混合型基金成为2021年下半年以来转债加仓主力,但22Q4仓位明显下降。偏债混合型及灵活配置型基金2022年转债仓位略微提升,但仓位占比还是比较低。 总结:转债供需双强格局有望回归 2018年以来,转债供给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市场涌入增量配置资金,固收+基金进场最快的时期包括包括19Q1、20Q4和21Q4,但在18Q2、19Q2、22Q4这些时间点也有不少资金“撤退”。以年为单位,转债仓位>5%的基金规模分别在2018-2022年增加了881.4亿、1573.22亿、1645.0亿、3506.1亿、1299.3亿。 分基金类型来看,2022年混合一级债基、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转债仓位距离历史高位大幅下降,混合二级债基以及偏债混合型基金的转债配置比例和仓位较历史高点也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平衡混合型等类型的基金配置转债的比例有较大提升空间,转债潜在需求力量仍然充足。 2023年国内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企业资本开支需求有望持续复苏,转债作为重要的再融资工具,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可期,转债供需双强格局有望回归。 -- 附:机构转债持仓数据口径 -- 沪深交易所会在每月第一个交易日披露债券持有人持有结构数据。深交所数据起始于2019年5月,而上交所数据可追溯到2017年3月。上交所曾多次更改披露口径,且未公告其披露的持有人口径内涵及变化情况。此外,两家交易所的披露持有人名称也不一致,不知道各类持有人具体内涵的情况下,不确定是否能完全对应,只能参考大致的趋势。 此外,上交所披露口径之“市值”与当前上交所转债总市值不能对应,披露的总市值约等于债券余额,而深交所披露的则是市值。虽然交易所数据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有高频(月度发布)优点,且是唯一获得部分参与者(自然人投资者、社保等)转债配置行为信息的渠道,所以也是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分持有人来看,公募基金的转债持仓数据最全,可从季报中窥得持仓情况。一般来讲,基金产品披露其持仓的所有在转股期内转债情况,但不披露除转债外持仓占比在10名开外的债券持仓。 保险、资管、券商自营等机构并不披露其持仓情况。除了交易所公布的持仓数据外,仅有债券发行人公告的十大持有人名单能提供管中窥豹途径,除了交叉对比难度较大而外,缺点还在于时效性较差,只能在历史回顾时作为参考。
分析师:王艺熹 S0980522100006 分析师:董德志 S0980513100001 -- 核心观点 -- 公募基金是转债重要配置力量 根据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2022年公募基金总资产规模接近28万亿,数量接近10000只。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公募基金一共持有转债市值2899.02亿元,约占转债总市值的29.2%,持有规模较Q3末期略微下降,一方面与转债市场整体“缩水”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四季度债基赎回负反馈情况有关。 分基金类别来看,转债主要被混合一/二级债基持有,一半混合型基金有转债仓位。 转债供需双强格局有望回归 2018年以来,转债供给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市场涌入增量配置资金,固收+基金进场最快的时期包括包括19Q1、20Q4和21Q4,但在18Q2、19Q2、22Q4这些时间点也有不少资金“撤退”。以年为单位,转债仓位>5%的基金规模分别在2018-2022年增加了881.4亿、1573.22亿、1645.0亿、3506.1亿、1299.3亿。 分基金类型来看,2022年混合一级债基、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转债仓位距离历史高位大幅下降,混合二级债基以及偏债混合型基金的转债配置比例和仓位较历史高点也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平衡混合型等类型的基金配置转债的比例有较大提升空间,转债潜在需求力量仍然充足。 2023年国内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企业资本开支需求有望持续复苏,转债作为重要的再融资工具,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可期,转债供需双强格局有望回归。 风险提示:经济增速下滑导致转债供给下降、转债新发审核不及预期; -- 正文 -- -- 公募基金转债配置情况统计 -- 当前各类公募基金转债持仓规模统计(横切面) 根据公募基金2022年年报,2022年公募基金总资产规模接近28万亿,数量接近10000只。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公募基金一共持有转债市值2899.02亿元,约占转债总市值的29.2%,持有规模较Q3末期略微下降,一方面与转债市场整体“缩水”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四季度债基赎回负反馈情况有关。 分基金类别来看,转债主要被混合一/二级债基持有。债券型基金中混合一级债基和二级债基绝对规模最大,22Q4分别持有转债市值555.5亿元和1295.9亿元,38只可转换债券基金持有转债市值332.5亿元。中长期纯债基金持有转债余额非常低,而短期纯债基金在22Q3开始将转债和股票仓位降至0。偏债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持有转债市值384.36亿/197.46亿。 当前大部分主动配置型债券基金都持有转债,转债新发规模下降拖累一级配置比例。因为单只基金的规模差异比较大,所以我们将基金的资产规模作为统计分母(即计算:持仓含转债的基金规模/该类基金总规模)。可以发现截至22Q4,90.63%的混合二级债基配有可转债,较2020年4季度的高点95.08%有所下降;混合一级债基中55.44%配置转债,该比例较22Q3环比下降6.7%,或与四季度转债发行规模下降有关。 一半混合型基金有转债仓位,平衡混合型基金中的60.37%(22Q4环比下降36.9%)、偏债混合型基金中的88.23%、灵活配置型基金中的48.83%配置转债。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转债持仓市值每个季度变动幅度较大,或与其转债持仓偏好波动较大的偏股型转债有关。 新发固收+基金的转债仓位限制条款方面,我们整理2022年新发固收+基金的投资范围条款发现,9月以来发行的所有中长期债基都不投资转债;混合一级债基不限制转债仓位,且不投资股票;大部分混合二级债基将股票和转债合并计算为权益资产,投资上限设置为20%;9月前发行的偏债混合型基金大多未将转债算作权益类资产,但9月后发行的基金将股票和转债合并计算为权益类资产,上限设置在30%。 公募基金历史转债仓位变动情况统计(时间序列) 拉长时间维度看,2017年是转债市场扩容元年,公募基金转债持仓市值显著增长,而增速的斜率在2019年最为陡峭,2022年虽然公募配转债规模上升,但持有转债的基金数量却有所下降。2019-2022年配置转债的基金数量分别变化+604、+494、+220、-131只,公募基金转债持仓市值分别增加482.1、569.9、1089.9、294.2亿元。 2018-2020年是主流配置者进场最快的时间。配置转债的基金中,转债仓位占比>5%的基金数量在2019年增加最多,规模在2021年扩张最快。2018-2022年四季度末,分别有2362/3936/7441/12822/14121亿规模的基金(按资产总值计算)拥有5%以上的转债仓位。 虽然在产品中配置转债变得更普遍,但大部分基金的转债仓位普遍较低。配置转债的基金数量波动较大,核心配置者数量增幅慢但稳,转债市值占基金总资产比例超过5%的基金数量稳定增加。 基金加减仓行为与当季度市场行情密切相关,从转债仓位上升/下降的数量比例来看,2018年以来多数产品选择加仓的包括19Q1、20Q4和21Q4,大幅降仓的包括18Q2、19Q2、22Q4。 分基金类别看,有转债仓位的混合二级债基规模2018年-2021年间快速增长,2022年混合二级债基整体收缩,配置转债的混合二级债基比例也略微下滑。相较而言,偏债混合型基金规模下降斜率更加陡峭。有转债仓位的的混合一级债基规模在2018-2020年期间增速相对斜率较低。 相应的,混合二级债基的转债持仓总规模也比另外两类更大,2019年-2021年之间转债持仓市值的增幅更加陡峭。 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中,相当比例在2020-2021年在组合中加入转债的配置,但由于仓位较低,所以整体的转债持仓规模较小。 受市场行情影响,2021-2022年可转换债券型基金的规模大幅下降,转债持仓规模从21Q4年高点的502亿元降至22Q4的302亿元。平衡混合型基金配置转债的规模也大幅下降,整体占比也较小。 转债仓位水平方面,有转债仓位的基金中,混合二级债基的转债仓位(按转债市值占基金资产总值计算)均值在20年Q3达到峰值的20.65%之后逐年下降,一级债基的转债仓位均值则相对稳定,保持在13%附近。平衡混合型基金成为2021年下半年以来转债加仓主力,但22Q4仓位明显下降。偏债混合型及灵活配置型基金2022年转债仓位略微提升,但仓位占比还是比较低。 总结:转债供需双强格局有望回归 2018年以来,转债供给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市场涌入增量配置资金,固收+基金进场最快的时期包括包括19Q1、20Q4和21Q4,但在18Q2、19Q2、22Q4这些时间点也有不少资金“撤退”。以年为单位,转债仓位>5%的基金规模分别在2018-2022年增加了881.4亿、1573.22亿、1645.0亿、3506.1亿、1299.3亿。 分基金类型来看,2022年混合一级债基、灵活配置型基金的转债仓位距离历史高位大幅下降,混合二级债基以及偏债混合型基金的转债配置比例和仓位较历史高点也有所下降;除此之外,平衡混合型等类型的基金配置转债的比例有较大提升空间,转债潜在需求力量仍然充足。 2023年国内经济回暖的大背景下,企业资本开支需求有望持续复苏,转债作为重要的再融资工具,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可期,转债供需双强格局有望回归。 -- 附:机构转债持仓数据口径 -- 沪深交易所会在每月第一个交易日披露债券持有人持有结构数据。深交所数据起始于2019年5月,而上交所数据可追溯到2017年3月。上交所曾多次更改披露口径,且未公告其披露的持有人口径内涵及变化情况。此外,两家交易所的披露持有人名称也不一致,不知道各类持有人具体内涵的情况下,不确定是否能完全对应,只能参考大致的趋势。 此外,上交所披露口径之“市值”与当前上交所转债总市值不能对应,披露的总市值约等于债券余额,而深交所披露的则是市值。虽然交易所数据存在上述种种问题,但有高频(月度发布)优点,且是唯一获得部分参与者(自然人投资者、社保等)转债配置行为信息的渠道,所以也是比较重要的参考资料。 分持有人来看,公募基金的转债持仓数据最全,可从季报中窥得持仓情况。一般来讲,基金产品披露其持仓的所有在转股期内转债情况,但不披露除转债外持仓占比在10名开外的债券持仓。 保险、资管、券商自营等机构并不披露其持仓情况。除了交易所公布的持仓数据外,仅有债券发行人公告的十大持有人名单能提供管中窥豹途径,除了交叉对比难度较大而外,缺点还在于时效性较差,只能在历史回顾时作为参考。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