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盛金融】深度分析,若消费复苏,哪家银行最受益?

【国盛金融】深度分析,若消费复苏,哪家银行最受益?

作者:微信公众号【马婷婷深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7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盛证券《【国盛金融】深度分析,若消费复苏,哪家银行最受益?》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深度分析,若消费复苏,哪家银行最受益? <核心逻辑> 一、行业:2023年消费有望回暖,银行的消费类信贷(含信用卡)有望触底改善。 1)我国消费内生增长中枢不低(2019年以前社消零售增速在7%以上),随着管控优化+扩大内需加码,未来有回升潜力; 2)2022年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强,1-11月新增居民存款14.9万亿(同比多增6.9万亿)。未来居民消费信心恢复、场景重新打开,这些储蓄存款或逐步转化为消费动力; 3)过去几年相关监管框架不断完善,且及时化解了一些潜在风险(如P2P风波、平台贷款过快扩张等),近3年全行业增速较为稳健(仅10%,没有野蛮扩张),总体环境较健康,为复苏打好了基础。 简单测算:2019、2021的两年我国新增消费信贷(含信用卡)分别为1.8万亿、1.5万亿,占新投放贷款的10.6%、7.6%,而2020年、2022年1-9月新增仅1.3万亿、5019亿,占新投放贷款仅6.6%、2.8%。假设2023年全行业消费类信贷投放占比恢复至2021年的7.6%,测算新投放消费信贷达1.61万亿,同比多增1.02万亿,余额增速有望回升至14.1%。 二、若消费复苏,平安银行或弹性最大,招商银行增长最稳健,宁波、南京银行有望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静态看,2022H1消费类信贷(含信用卡)占总贷款的比重超过15%的上市银行一共有8家,分别为,平安、宁波、光大、招商、江苏、长沙、中信、南京银行,占比分别为33.4%、23.6%、18.7%、18.4%、18.0%、17.5%、15.1%、15.1%。此外,常熟、北京银行消费类信贷增长势头也较快(近3年平均占新增贷款的15%以上)。再结合这10家代表性银行近3年表现来看: 1)招商银行:优质客群粘性好、优势明显,最为稳健,2023有望继续稳定增长。过去3年其消费类信贷年均增速10%左右,不少银行信用卡交易额近3年持续负增长的情况下,招商银行2021、2022H1分别达4.8万亿、2.4万亿,规模稳定行业最高同时,保持了年均4.7%的稳定增长,反映其客单价值、粘性均高,也带来了稳定中收(2022H1其银行卡收入同比增13%以上,明显高于同业)。2019-2022H1招商银行新增消费类贷款占全行比重分别为21.3%、15.2%、22.4%、11.7%,22Q3其单季度新增近500亿,占全行投放的78%,直接扭转了上半年趋势,22Q1-Q3累计新增消费类信贷920亿,占全行投放的22%。中性情况下,测算2023其消费类信贷或新增1471亿,同比多增356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0.6%,测算结构优化可提升息差2bps,提升营收0.6pc左右。(详细测算假设、过程见正文,后同) 2)平安银行:近3年波动较大,2023年测算潜力、弹性或最大。其信用卡业务走势与疫情节奏较为吻合,2019-2022前三季度分别新增671亿、-112亿、992亿、-265亿,在2021年信用卡贷款增速明显回升至17.4%。2022H1虽然规模净减少,但其客群优化+存量挖掘下,分期比例得到提升,分期平均余额实现同比20%以上的高增长,若2023年消费复苏,其信用卡贷款恢复的潜力或也较大。消费贷方面,平安银行在汽车金融业务方面优势突出,带动其消费贷(不含信用卡)年均增速、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都基本在10%以上,增长稳定。中性假设下测算其2023年消费类或新增1195亿,同比多增1064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3.1%,弹性最高。且平安银行汽车金融、新一贷产品收益率高(汽车金融ABS产品显示利率在15%左右,新一贷最低利率在8%以上),因此收入弹性也较大。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测算可提升息差8bps左右,提升营收约2.3pc。(注:平安银行的信贷投放波动影响因素较多,除了疫情节奏之外,还有其自身优化客户结构、调整风控、提升分期比例等多因素相关。) 3)宁波银行、南京银行:产品体系丰富,战略上正加大零售投放力度,2023有望保持近几年快速增长的态势。宁波、南京银行2021年消费类信贷增速均在20%以上,2022H1依旧保持较年初高增6.3%、8.8%。两家银行消费信贷以自营为主,且均在2022年获得了消金子公司的牌照,2023年将打开全国性扩张的空间。边际看,两家银行整体个人贷款Q3增长181亿、154亿,同比多增29亿、102亿,占新增贷款比重大幅提升至53.7%、65.2%,反弹也非常明显。中性情况下测算,宁波银行2023年测算可新增472亿,同比多增210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2.0%,可提升息差4bps,营收1.4pc左右;南京银行测算新增429亿,同比多增178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1.9%,可提升息差3bps,营收1pc。 4)其他银行:不少中小行前几年加大了互联网贷款的投放力度,消费类信贷增长很快,但2022H1在消费较弱+监管政策加速完善的环境下,增长有一定放缓,2023年的改善弹性需关注其业务优化是否完成,以及其客户需求恢复情况;其他股份行大多以信用卡为主,规模增长弹性主要与居民消费走势、自身客户优化的进度有关。 三、资产质量:Q3以来大多银行正企稳改善,招商银行表现更优。 大多银行2022年以来消费类贷款不良率虽有上升,但没有超过2020H1时的不良峰值。高频跟踪消费贷ABS产品来看,不良生成压力或在缓解,如当期违约率2022年7月见顶后,11月末降至0.15%,较今年峰值下降接近一半,且11月逾期率升幅、逾期90天以内贷款占比均创全年新低。上市银行中招商银行表现情况明显优于同业,自2020H1高点以后,其信用卡不良率基本保持稳定,2022年9月末不良率1.67%,较年初仅上升2bps;消费贷不良率下降至0.95%,已低于2019年的水平。 投资建议:若消费及消费类信贷需求复苏,可重点关注三类银行: 1)安全、稳健复苏品种--客群优质、消费类信贷增长稳定、资产质量稳定较优的招商银行(2023PB为1.02x)有望稳定、较快增长; 2)弹性潜力品种-消费类信贷占比最高,且收益率水平也较高的平安银行(2023PB为0.67x)2023年有望展现其恢复弹性; 3)自营业务成熟产品丰富,且正处于零售战略扩张期的优质中小行—宁波银行与南京银行等(2023PB分别为1.23x、0.79x)基于各自优势产品体系,在消金公司全国性牌照的加持下,有望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 风险提示:居民消费复苏不及预期,疫情波动超预期,政策大幅转向,测算条件变化。 目录 图表目录 2023 报告正文 1.对比海外,消费复苏后,我国消费信贷有多少反弹空间? 从海外消费复苏的情况来看,美国、新加坡、日本等都在今年迎来了消费复苏,与此同时消费信贷(含信用卡)增速均迎来触底回升,但恢复状况不一,或主要与消费信贷本身发展情况、消费复苏弹性有关。 1)美国:恢复情况较好。2021年6月左右居民消费快速复苏,全国消费贷款同比增速同比转正,到2022年5月提升到13%左右,此后基本稳定在11%-12%左右,高于2019年的5%左右的增速。从绝对金额的情况来看,到11月已升至1.8万亿美元以上,超过2019年之前的水平。 2)新加坡:反弹明显,但余额还没有恢复前期水平。2019年时新加坡消费信贷就处在见顶、开始环比负增长的阶段。2020年初,消费贷款降幅进一步扩大,到2021年底同比增速最低仅-13%。2022年3月消费触底复苏后,消费信贷环比恢复正增长,同比增速快速回升,到10月同比增速恢复至5%左右,增速基本相当于2019年前的增速水平。 3)日本:略有恢复。2021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贷增速企稳回升,但到9月末只是环比基本企稳,但同比增速仍旧为-1.8%。一方面日本国内消费恢复效果不及新加坡、美国,另一方面2018年-2019年日本信用卡贷款就基本处于微弱负增长的状态(增速约-2%左右),2020年疫情以来增速更是迅速下降至-10%,受冲击也更大。 而从我国的消费信贷情况来看, 1)不同于新加坡、日本,我国自身经济增速中枢更高、内需消费的增长潜力也更大。 ? 2019以前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基本在7%以上,而日本新加坡基本增速基本在3%以下,且多段时间较为低迷,持续负增长。 ? 过去3年虽然消费需求波动较大,消费信贷基本处在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平均增速在10%左右),到2022年9月末测算消费类信贷规模约17.1万亿,同比增速虽创历史新低,但仍有5.7%,且9月末相比6月末已企稳略有回升。 2)今年以来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强,累计新增居民存款14.9万亿(同比多增6.9万亿),仅11月单月即增加2.25万亿。随着未来疫情管控优化,居民消费信心与场景重新打开,这些储蓄存款或逐步转化为消费动力。 3)相比于海外不少国家信用卡、消费贷扩张过程中的无序竞争,我国监管层反应更迅速,及时化解了潜在风险,行业发展较为健康,未来消费复苏后,消费类信贷有望回归健康增长的态势。 我国监管层在2018年即开始整顿P2P、严查违规消费贷,到2020年11月P2P已基本全部整改完成。2020年开始,监管层针对互联网消费金融贷款密集出台,如《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关于加强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的通知》(规定小贷公司表内外合计杠杆率不得超过5倍)等,有效降低了平台类消费贷款过度扩张的风险。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发展整体较为稳健、健康,并没有出现“野蛮扩张”的局面。 从2019-2022Q3全行业消费信贷的投放情况来看,2019、2021的两年新增消费信贷分别为1.8万亿、1.5万亿,占新投放贷款的10.6%、7.6%,而2020年、2022年1-9月新增仅1.3万亿、5019亿,占新投放贷款仅6.6%、2.8%。假设2023年全行业新投放贷款规模与2022年基本差不多为21万亿左右,消费类信贷投放占比恢复至2021年7.6%的水平,测算新投放贷款规模可达1.61万亿,同比可多增1.02万亿,余额增速回升至14.1%,恢复弹性较大。 2.若消费信贷复苏,哪些上市银行改善弹性更大? 2.1 静态对比消费类信贷占比:平安、宁波超过 20% 静态看,2022H1消费类信贷(含信用卡)占总贷款的比重超过15%的上市银行一共有8家,分别为,平安、宁波、光大、招商、江苏、长沙、中信、南京银行,占比分别为33.4%、23.6%、18.7%、18.4%、18.0%、17.5%、15.1%、15.1%。其中平安银行信用卡、其他消费贷占比均超过14%,招商、光大、中信银行三家股份行以信用卡为主,宁波、江苏、长沙、南京银行4家城商行以消费贷为主。此外,过去几年常熟银行、北京银行消费类信贷增长势头也较快(近3年平均占新增贷款的15%以上)。 总的来说,若未来消费类信贷复苏,这些银行或将充分受益(我们后文也将重点分析这10家银行未来消费信贷的复苏潜力)。 2.2动态看近3年期间,招商银行增长最为稳定,优质中小行快速增长 2020-2022年3年期间,10家代表性上市银行的消费信贷规模的表现来看: 1)宁波、招商、长沙、南京、常熟银行过去3年消费类信贷均保持了稳定、较快的增长,且2022H1继续保持正增长的态势,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多在10%以上。 A、招商银行:优质客群优势明显,粘性较好。近3年其消费类信贷基本保持了每年10%左右的增长,年均占新增贷款的比重在15%以上。 B、区域中小行(宁波、长沙、南京、常熟):大多将零售作为长期加大投入方向,其中: 宁波银行过去3年消费类信贷保持稳定高增长,2020、2021年增速均在20%以上,2022H1较年初继续保持6.3%的稳定增长。未来在“白领通”王牌产品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白领B、白领C、路路通、贷易通等产品体系,此外获得消金公司牌照后将加大全国性的业务扩张。 南京银行正处于大零售战略2.0转型中,消费类信贷过去几年持续加大投入,已建立了多层次产品体系。过去3年消费类信贷保持稳定两位数左右的增长,2022H1继续保持8.8%的较高增速。今年已收购苏宁消金公司,打开全国扩张空间。 长沙银行作为长沙市国资旗下最大的法人城商行,依托政府财税平台引流、合作,加大自建场景,自营消费信贷增长迅速,近3年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占新增贷款的比重也在15%以上。 常熟银行主要发力乡村房屋翻建、装修、汽车、家具消费等场景,消费贷款近3年增速在25%以上,2022H1新增消费贷更是超过了21年全年。 2)平安、光大、中信银行三家股份行信用卡波动相对较大,2022H1贷款均略有下降,主要是受消费疲弱影响+主动进行客户结构优化。 A、从信用卡业务来看,平安、中信银行在2021年需求边际恢复的年份均有一个明显的反弹,增速分别恢复至17.4%、8.8%的水平,而光大银行整体在2020-2022年持续加大客户优化,信用卡规模基本保持稳定。 (注:银行的信贷投放除了受大环境如疫情、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外,也与自身投放节奏、自身风控节奏的把握等多因素有关,各家银行过去3年间的消费贷款投放波动不只是因为疫情的原因。) B、从其他消费贷的情况来看,平安银行其他消费贷在近3年期间增长稳定,且对全行增长贡献度较大,年均增速、占新增贷款的比重都基本在10%以上,主要得益于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不断提升,其汽车金融贷款在行业内市占率稳居第一,过去3年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其他消费贷款占比较小,其波动对整体贷款影响也较小。 3)江苏、北京银行此前互联网贷款增长较快,2022H1增长有所放缓,主要是消费需求疲软+业务上阶段性调整。互联网平台合作引流的同时,加大了自营消费贷产品的拓展力度,江苏银行2019-2021年平均增速在30%左右,北京银行2020、2021年年均增速在40%左右,均实现了高速增长。2022年以来需求再度走弱,再加上根据监管要求对部分合作业务、异地业务进行了优化,两家银行规模增长均放缓。两家银行对于零售转型的战略大方向较为确定,随着业务优化到位,2023年有望实现恢复增长。 此外从主要银行的信用卡交易额情况来看,招商银行信用卡交易额规模最大、近3年间增长稳定,反映其客户资质优、粘性强的优势的同时,也能带来稳定的银行卡手续费收入(招商银行2022H1银行卡业务收入同比增13%以上,上市国有大行+股份行中最高)。 1)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交通银行2022H1信用卡交易额均超过了1.5万亿(分别为2.4万亿、1.8万亿、1.5万亿),明显高于可比同业(大多股份行在1.1-1.3万亿之间); 2)这三家交易额较大的银行中,招商银行过去3年信用卡消费额实现了年均4.7%的稳定增长,高于平安、交通银行的3.92%、2.02%; 3)此外,近几年加大信用卡业务拓展力度的邮储银行、兴业银行分别实现了年均8.45%、13.78%的快速增长,增速在各银行中最高。 2.3资产质量:招商银行客群优质,不良表现优于同业 虽有宏观环境扰动,但不良贷款率指标来看,大多银行消费类贷款均保持了整体稳定,其中: 1)招商银行:客群优质,资产质量表现情况明显优于同业。自2020H高点以后,信用卡不良率基本保持稳定,2022年9月末不良率1.67%,较年初仅上升2bps;消费贷不良率到2022H1下降至0.95%,已低于2019年的水平。 2)平安、中信银行等股份行消费类信贷受大环境影响,资产质量指标均有所波动,但保持了基本稳定(没有超过2020H1的不良率峰值)。 3)部分中小行指标有一定波动,除了大环境的影响外,也有一些不良认定因素的影响。如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主要是消费类信贷)不良率较年初上升9bps,部分由于其主动加大了不良认定的力度,如对于同一贷款人,信用卡、按揭、消费贷等多项业务中任意一项违约,则其所有相关业务全部确认为不良,这种及时、严格的不良确认,支撑其未来的资产质量数据持续稳健。 2.4未来消费信贷的复苏弹性:招商银行最稳,平安银行有向上想象空间。 2.4.1下半年以来,相关压力或有一定边际缓解 下半年以来,随着核心城市扰动减弱,数据显示,上市银行消费类信贷相关压力或有了一定边际缓解: 1)量:不少银行Q3开始消费类信贷迎来反弹。(10家代表性银行中仅招商、平安银行披露Q3单季度消费类信贷数据,此外宁波、南京银行消费类信贷占零售贷款的比重分别为66%、55%,可以用个人贷款整体走势大概估算其消费信贷投放情况)。其中: 招商银行投放明显恢复。其单季度新增消费类信贷499亿(信用卡、其他消费贷分别+370亿、129亿),占全行单季度新增贷款的78%,直接扭转了上半年趋势,前三季度累计新增消费类信贷920亿,占全行新增贷款的22%,与2021年基本相当。 平安银行Q3虽然消费类信贷仍环比净减少,但汽车金融贷款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信用卡贷款降幅已开始边际收窄。 宁波、南京银行个人贷款Q3单季度分别增长181亿、154亿,同比多增29亿、102亿,占新增贷款比重大幅提升至53.7%、65.2%,反弹也非常明显。 2)资产质量:高频数据跟踪,不良压力或有一定边际缓解。 我们统计了2020年以来发行的、当前仍处存续期的5款银行信用卡及消费贷ABS产品(招商银行3款、平安银行1款、宁波银行1款),以跟踪近期银行零售贷款的资产质量走势,发现: A、当期违约率7月见顶后,开始逐步下降。到2022年11月末,5款产品合计当期违约率0.15%,较7月最高值(0.28%)下降接近一半。 B、逾期率边际提升幅度有所收窄。8月以来样本产品的逾期率每个月上升幅度仅0.1%左右,明显低于1-7月平均的0.31%。 C、结构上看,5款ABS产品逾期90天以内贷款占比到11月末降至2022年以来最低的0.98%,为年初以来最低水平。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向上的升幅,也创2022年最低的0.12%。 注:相比于银行报表资产质量,ABS资产池由于没有新增资产、也没有核销,到期未逾期的资产会从资产池中退出,但逾期的资产最终会留在资产池中,因此一般逾期率都会随着ABS存续期的增长而增长。因此相比于逾期率的绝对值,逾期率的增长幅度、当期违约率的变动更重要。 2.4.2简单测算,若2023消费复苏,招商银行更为稳健,平安银行向上想象空间更大 【主要假设】 1) 相对中性地假设,2022年各上市银行新增信用卡、其他消费贷占比保持2022前三季度趋势,这一比例恢复至2019与2021两年的平均值1。 2) 我们再根据各家银行ABS产品情况大概估算各家银行的消费贷利率水平。 3) 假设各家银行2022年Q4新增投放量与2021年Q4相同。 4) 对不同类型银行2023年的贷款整体投放规模做区分假设。 A、对于每年投放相对稳定,2022H1零售拖累贷款整体投放量同比少增,但对公稳定同比多增的银行,2023年随着零售回暖,假设新增贷款有望回归至过去2年的平均水平2。 B、对于2022H1零售疲软,同时对公业务也同比少增的银行,未来能否恢复到2021年水平还需观察对公回暖的情况,假设这类银行2023年新投放贷款规模同比略有回升3但没有到2021年的水平。 C、对于不少2022年贷款增长较快的中小行,假设2023年新增贷款规模与2022年持平。 从测算结果来看: 1、平安银行作为消费类信贷占比最高的银行,2022年前三季度消费类信贷合计仍在净减少,这使得2023年其向上改善的潜力或最大。假设信用卡占新增贷款比重为21.9%,其他消费贷占新增贷款比重为10.2%,测算其2023年新增消费信贷合计1195亿,合计同比多增1064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3.1%,弹性最高,明显高于其他上市银行。 由于平安银行预计2023年总贷款将同比多增474亿,因此新增消费贷同比多增(1187亿)-总贷款多增(474亿)=590亿,这部分是对公及其他贷款资源同比少增带来的,属于“替换部分”,而剩下的474亿则相当于是其新增消费贷同比多增的“增量部分”。 进一步来看收入弹性: 1) 平安银行汽车金融、新一贷产品收益率高(汽车金融ABS产品显示利率在15%左右,新一贷最低利率在8%以上),假设其信用卡、消费贷收益率水平(根据ABS4产品数据估算,考虑分期比例后的收益率约6.6%、消费贷平均约14.9%)。 2) 对于“替换部分”的590亿,新增消费贷高于其替换的贷款整体收益率水平(6.0%),同比多增的消费贷款相当于替换了原本收益率较低的一般贷款,测算下来可以多创造利息净收入8.5亿。 3) 对于“增量部分”的474亿,相当于可以直接贡献利息净收入35.25亿。 因此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平安银行消费贷的恢复可以增厚其利息净收入43.8亿左右,相当于提升息差8bps,增厚营收2.3pc。 2、招商银行有望稳步增长。测算2023其消费类信贷或新增1471亿,同比多增356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0.6%,测算可提升息差2bps,提升营收0.6pc左右。 3、中小行中,宁波银行、南京银行或也具有不错的弹性。两家银行当前均在战略上加大了零售信贷投放,且拥有完整、丰富的产品体系,2022年均获批了消费金融子公司牌照,打开了全国性扩张空间,预计2023年有望实现快速增长。 ? 宁波银行:2023年测算可新增472亿,同比多增210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2.0%,可提升息差4bps,营收1.4pc左右。 ? 南京银行:测算新增429亿,同比多增178亿,多增部分占贷款总额的1.9%,可提升息差3bps,营收1pc左右。 4、其他银行:不少中小行前几年加大了互联网贷款的投放力度,消费类信贷增长很快,但2022H1在需求疲弱影响+监管政策加速完善的环境下,增长有一定放缓,2023年的改善弹性需关注其业务优化是否完成,以及其客户需求恢复情况;其他股份行大多以信用卡为主,规模增长弹性主要与需求节奏、自身客户优化的进度有关。 备注: 1、部分银行过去几年加大互联网贷款投放期间增速较快,2022年增速放缓,2023年能否恢复这么高的增速需要看信贷需求、监管、业务状况,因此中性情况下假设恢复至2019、2021、2022年的平均水平。 2、如招商银行2019-2021年每年贷款投放量分别为5576亿、5385亿、5409亿,较为平稳,2022年受疫情、地产等影响前三季度贷款同比少增477亿,主要是零售(特别是按揭)少增,但对公项目充足同比多增形成一定支撑,预计到2023年投放量恢复至2020、2021年平均水平5400亿左右。 3、如某银行从2022H1详细数据看,零售、对公分别同比少增X亿、Y亿,导致2022年相比2021年同比少增,预计2023年新增贷款为2021年新增贷款-Y亿(即对公需求恢复还需观察)。 4、估算方法:各家银行信用卡收益率=各家银行ABS相关产品披露的平均利率×110%(一般ABS产品池中的信用卡资质较好,假设全行整体信用卡分期利率比ABS产品高10%)×0.6(假设分期比例为60%左右) 风险提示: 1、 居民消费复苏不及预期。 这将影响银行消费类信贷的业务场景、银行消费类信贷总量投放不足,可能使得不少银行的业绩、投放弹性无法兑现。 2、 疫情带来的波动超预期。 疫情若超预期扩散,会影响到居民收入、需求,银行的信贷投放也会受到影响,资产质量可能也会承受压力。 3、 政策大幅转向,对银行业务带来调整压力。 消费贷业务监管框架已经较为完善,但不排除对于部分业务细节提出更多要求,若政策大幅转向,可能导致这类业务扩张节奏出现压力。 4、相关测算假设、逻辑有一定变化,造成最后测算结果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出入。 往期报告推荐 ” <深度报告系列> 【国盛金融】宁波银行深度|兼具稳健与高成长,估值触底迎配置良机 【国盛金融】平安银行深度|短期估值提升有催化,长期业绩改善有空间 【国盛金融】苏州银行深度|安全边际厚,向上空间大,业绩改善进行中 <周专题系列> 【国盛金融】本周聚焦:17家银行业绩快报汇总+零售资产质量高频跟踪 // 2023 ”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23年1月6日发布的报告《深度分析,若消费复苏,哪家银行最受益?》,具体内容详见相关报告。 【国盛金融团队:马婷婷、陈功、蒋江松媛】 马婷婷 S0680519040001 matingting@gszq.com 陈功 S0680520080001 chenggong2@gszq.com 蒋江松媛 S0680519090001 jiangjiangsongyuan@gszq.com 特别声明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金融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金融组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