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华泰宏观 | 电话会纪要

华泰宏观 | 电话会纪要

作者:微信公众号【华泰证券宏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3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宏观 | 电话会纪要》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 您也可以在行知上查看本次电话会视频: https://research.htsc.com/3g/web_inst/show/live.html?activityId=9859&type=1&src=259438 摘要 主讲人:易峘-华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经济学家, SAC: S0570520100005 SFC: AMH263 主题:上调2023年GDP预测至6.2% 时间:2023年2月1日 1月30日,我们把2023年的实际GDP增长预测从去年11月推出的5.8%(对应市场一致预期为4.9%-4.8%)上调到了当前的6.2%(对应彭博的一致预期为5.1%),我们对于增长的预测更是大幅高于海外机构的一致预期(4-4.5%)。本文主要讨论我们调整实际GDP增长预测背后的逻辑。 1. 我们为何要上调实际GDP增速0.4个百分点? 1月30日,我们把2023年的实际GDP增长预测从去年11月推出的5.8%(对应市场一致预期为4.9%-4.8%)上调到了当前的6.2%(对应彭博的一致预期为5.1%),我们对于增长的预测更是大幅高于海外机构的一致预期(4%-4.5%)。本文主要讨论我们调整实际GDP增长预测背后的逻辑。 2. 我们为何要上调实际GDP增速0.4个百分点? 一方面,2022年四季度GDP较我们的预期偏高,从而推高了基数。医疗的贡献以及平减指数的影响,四季度GDP环比回落程度小于我们预期。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去年11月以来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力度、以及疫情流行高峰期之后消费回升的斜率都较市场最乐观的预期更为乐观。具体看: ● 春节期间消费回升斜率较快。大年初一之后,出行人数、线下消费、景区游玩人数等指标较2019和2022年的同比增幅均在快速扩大:2023年元旦旅游人数可能只恢复至2019年的4成不到,春节便恢复至2019年的8成以上,本次消费复苏的回升斜非常陡峭。 ● 稳增长系列政策持续加码。2022年11月后,防疫政策、地产政策及监管政策均持续优化,特别是对于民营经济、平台经济、招商引资等一系列政策的调整。此外,地缘政治层面,G20峰会之后全球地缘政策压力也在边际减小。 3. 为何华泰宏观和其他机构对2023年的经济增长存在预期差? 我们预计2023年实际GDP增速达到6.2%,而彭博一致预期仅为5.1%,此外我们还首次推出对2024年实际GDP的预测,为5.8%。我们当前的预期要高于市场预期,从分项来看,最大预期差来自消费与地产。 ● 消费 首先,市场不应该太过于“纠结”在超额储蓄对经济的拉动上。从宏观概念上,储蓄率和消费倾向的概念就是可支配收入中,多少比例用于消费,多少比例储蓄,疫情期间居民储蓄率上行,本来该花去消费的钱储蓄(商品房的购买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目前我国积累的超额储蓄大概有4万亿元,相当于零售的8-9%。但我们认为超额储蓄并不是我们预测2023年消费走强的最重要原因,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驱动因素是居民消费倾向的正常化、推动消费同比回升。消费倾向就是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有多少比例用作消费支出,在全球疫情期间,几乎所有国家的消费倾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行。对于我国来说,在去年二季度到四季度全国最后一轮的疫情期间,居民消费倾向下行,大幅偏离疫情前趋势水平。在2019年时,可支配收入中有约70%会被居民用于消费,到了2022年二季度这一比例就降到了约64%。我们预计全国的可支配收入约为60万亿,而居民消费倾向上下浮动一个点,对总体居民消费都会有较大的拉动效果。例如,2022年全年居民消费倾向下行约5个百分点,相应拉低了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估算约有3万亿。 从数学上看,消费倾向回升意味着名义零售的同比增速要高于名义GDP的同比增速。若消费倾向能够回升一个百分点,基本对应名义GDP上行一个点。如果2023年消费倾向能够回升至疫情前水平,就能够拉动名义GDP上行4个百分点。 此外,2023年消费的回升可能是广谱式的,而不只是线下体验式消费。出行活动的恢复可能带来的是消费场景的重现,从而推动消费广谱性的回升,比如手机、婚嫁等。截至2022年四季度,全国零售消费和疫情前的趋势水平相差约22个点。根据海外国家经验,重启后大部分的国家较疫情前的趋势水平的差距将缩小一半以上,诚然,差距中有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会永久的损失。如果到今年四季度,全国零售消费较疫情前的差距从22%收窄至15%,四季度零售消费同比就能接近20%,全年平均就是10%以上。因此,我们预计居民零售今年上行10.5%,明年上行9%。 是否高收入人群会比低收入人群的消费活力更强?从海外经验上看,服务业相关的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回升速度更快,从而带动居民消费和总需求回升。从品类上来说,总体的消费恢复可能是广谱式的,不只是线下体验式服务消费的恢复,而且高收入和中低收入人群消费回升可能是同时发生的。 ● 地产 房地产市场总体和居民消费为正相关,商品房销售回升并不会挤出居民消费。事实上,2022年全国地产基本面的问题同样与疫情防控有着较强的联系,消费和地产市场可能同时见底回升。 地产方面当前的预期差相对较大。地产的改善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验证。回顾历史,2008年11月信贷大规模宽松让地产周期出现筑底迹象,而地产直到2009年二季度才开始慢慢恢复,节奏上可能稍微滞后,但其回升的可能性相对明确。虽然可能无法回到2020年第四季度年化21亿平方米的交易量,但是有可能超过2022年四季度年化11~12亿平方米的交易量。 2022年很多让地产行业需求下降的因素都是集中出现,因此下文将分析2023年地产需求是否恢复。 从资产定价的角度来看,地产将变得相对有吸引力。从基本面角度来看,租金回报率上涨或贷款利率下跌都可以抬高现价,这两个现象目前都在发生,尤其是租金回报率和经济增长带来的名义增长率的提高。同时利率也在进一步下调,且一直持续了一年多。因此,从资产定价角度来看,地产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从基本面角度来看,地产需求可能超过11亿平方米。即使是人口负增长的国家,每年房地产也存在房地产更新需求。如果从折旧的角度来计算,参照欧洲住房折旧年限约50年,对应每年更新换代的地产需求约有2%,粗略估算中国5亿家庭对应的需求可能就超过10亿平米,同时我国折旧年限可能仅为40年、户均人口仍在下降区间,对应家庭户数的裂变、以及较高的名义增速对应的房屋升级的需求仍有一定上行空间,地产交易面积有较大可能继续回升至11亿平以上。 而从不同层级的城市来看,对三四线地产不用太过悲观。市场一致预期认为人口将继续向大城市集中,一二线城市更有结构性的投资机遇,房价较为坚挺,但三四线城市房价可能继续下降。这个观点逻辑上没有问题,但从边际上来看,三四线城市房价已经回落,叠加200到300bp房价利率的下行,居民房贷支出可能下跌4-5成,减轻居民的还贷压力,因此对于房产无需如此悲观。 除了在消费和房地产上的预期差外,海外客户在对政策的调整认识不足,对今年稳增长、促发展更为乐观的政策基调的感知可能比较低。此外,海外客户对中国重启对通胀的影响也存在预期差,部分海外投资者认为中国防疫政策影响供给推升通胀,因此中国重启对全球是通缩性。 4. 此外,以下总结我们预测的六个亮点和主要观察点: ● 实际GDP增长率较高。2023年全年为6.2%,其中一季度和二季度环比上升最快, 2023年一季度后连续四个季度(2023Q2-2024Q1)GDP增速在6%以上,而2024年一季度实际GDP增速可能仍在6%以上。 ● 名义GDP增速回升隐含企业盈利有较大增幅。2022年名义GDP增速是5%左右,而我们预计2023-2024年名义GDP增长率为8.8%和8.6%,历史上名义GDP增速在8%-9%对应的企业盈利名义增速大致在10-30%区间。因此2023-2024年增速也大概率能达到10%以上。例如,2021年GDP实际增速8%,对应工业企业利润增速超过30%,增速相对名义GDP增速进一步放大。 ● 宏观上通胀压力将有所回升。通胀回升是刺激产能回到供给侧的必要条件,当企业看到有盈利空间,企业产能才会回升,同时工资上涨才能刺激更多劳动者回到就业市场。我们预计2023年下半年CPI在3%以上;2022年第四季度低基数使得PPI在2023年二季度或三季度转正。但中国通胀的持续性和通胀的高点将不及海外。从产能来看,2022年的出口产能部分能够转向国内,且疫情对国内产能影响有限。从劳动力来看,我国有3.1亿的流动人口,对农民工的需求弹性较大。因此,相比海外,我国产能和劳工均有较大恢复空间。此外,大宗商品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可能导致会导致海外通胀回升。 ● 人民币汇率预计2023年底为6.42,2024年底达到6.32。考虑到去年一季度在疫情冲击之前人民币汇率为6.3,我们对于汇率的预测并不算过于激进。 ● 货币政策立场将转向中性。如果增长如预期快速回升,而通胀也温和回升,市场预期将从降息转向温和加息,我们预计2023年下半年的一年期LPR利率上升20个基点,5年以上LPR利率上升10个基点。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给出这样的利率预测更多是表达市场规律,货币政策立场转向中性化是为了让周期更有持续性。从数据上来看,2022年M2接近12%,名义GDP增速为5%左右,而根据我们的预测,2023年名义GDP增速约为接近9%,同时M2可能也是9%,市场利率、无风险利率和国债利率等资金成本会进一步上升。如果市场的加权平均利率确定上升,那么政策是否调整并非核心变量,更多是顺应市场方向,并非央行采取去杠杆式的紧缩。 ● 美元计价的GDP名义增长则可能实现V型反弹,预计2023年同比增速13%-14%,2024年依然实现10%左右的同比增速,高于2022年(2%左右)。从实际GDP增速到名义GDP增速,再传导至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增速,弹性层层放大。因为历史上增长、通胀和汇率是同向的。对应海外上市的中资企业盈利增速有较大的回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KWEB指数(Krane Shares CSI China Internet,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指数)自去年11月30日防疫政策优化以来增幅超过40%,尤其在前几年监管趋严的政策环境下,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经营杠杆都有所优化,叠加低基数下,盈利有有望实现较大回升。 5. GDP增速预测是否过于激进? 虽然相对于市场一致预期(彭博一致预期5.1%),我们的预测较为乐观,2022-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4.6%,2020~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4.8%,均低于2016~2019的复合增长率6%。即使经济潜在增长率从2020年至今下降了1-2个百分点,也与我们所预测的增速水平相一致。 随着疫情影响消退后经济复苏进程逐步推进,预计市场预期和我们的预期差距可能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继续收窄,尤其是对于海外投资者——一方面海外客户对中国经济复苏的感知较为模糊,预期也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海外基本面投资者在疫情期间几乎没实地调研中国公司。而今年上半年开始海外投资者可能会陆续展开调研,随着中国企业盈利的逐步回升和市场风险偏好的变化,海外投资者进一步上调预期的可能性比较大。 6. 未来有哪些风险值得注意? 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不足或者消费/地产回升动能低于预期。但根据目前数据判断,总体经济低于预期的空间不大。 海外通胀再度波动的风险。在经济周期前期,名义增长不断提升,而企业同样需要一定程度的名义增长以刺激其需求,甚至企业需要温和通胀以持续满足经营,即企业现金流的回升;而经济周期的后期,企业对通胀的容忍度下降。因此,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对于海外的担忧始终在高通胀和衰退之间切换。现在海外的环境总体较为适宜,主要因欧美深衰退的可能性在2022年12月份之后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通胀惯性下降,但由于通胀是滞后指标,如果中国重启带动全球大宗商品的需求,以及整体服务业性需求的回升这意味着中国不再输出通缩(去年人民币贬值就是输出通缩的一个标志),因此如果中国的产能缺口不再为负、不再输出通缩,全球通胀的下降速度可能比市场预期更慢。 全球利率抬升对金融市场的冲击。过去多数海外国家处在宽松货币政策以及低利率的环境里,而金融市场的很多结构/产品是建立在低利率的环境下运行的。这类产品可能难以适应美元、欧元以及日元的资金成本的上涨。这些隐藏的杠杆会成为海外金融市场的一个波动因素。同时,在全球利率中枢快速抬升的情况下,一些非银金融机构长久期的产品可能会承受一定压力。此外,如果日本调整YCC政策,10年期国债利率正常化,在某个时点可能会出现日元较大幅度的回流,日元相关的流动性可能进一步收紧,这可能会冲击那些建立在日本低利率的基础上的产品,这也一定程度上会对日本本土的经济增长动能产生影响。因此,从海外来说,其风险和收益更为平衡,但是对于中国资产,我们认为现在的预期差更大。 本文摘自:2023年02月01日发布的《宏观电话会纪要》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华泰证券宏观研究 欢迎关注华泰证券宏观研究,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将与您一同剖析宏观经济、关注资本市场!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