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聚烯烃年报 | 2023聚烯烃怎么做?点击立刻获取答案!

聚烯烃年报 | 2023聚烯烃怎么做?点击立刻获取答案!

作者:微信公众号【信达期货】/ 发布时间:2023-01-13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信达期货《聚烯烃年报 | 2023聚烯烃怎么做?点击立刻获取答案!》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蓝字关注 | 获取一线资讯 聚 烯 烃 年 报 2022年度报告 核心观点 回顾 2022 年,聚烯烃供需两端均趋弱,基本面总体维持弱平衡,库存顺利去化至偏低水平。 宏观、成本端影响力被放大,上半年地缘冲突引发能源危机,能源品带动化工品偏强运行,下半年加息及经济衰退逻辑占主导,且国内持续受疫情干扰,悲观预期打压能化板块,聚烯烃价格中枢下移。 展望 2023 年,聚烯烃基本面供需有望双增,但需求增幅或跟不上供应端,驱动偏向下。全球经济衰退逻辑尚未走完,外需大概率维持弱势,但国内防疫转向叠加稳经济政策提振,内需仍有阶段性改善机会。 全年来看,需求增速或先升后缓,同时原料端存进一步下跌风险,聚烯烃价格或呈现先扬后抑走势。 估值定价方面,参考 70-80 美元/桶的油价中枢,石脑油价格中枢在 590-670 美元/桶,2023年聚烯烃绝对价格中枢分别约为7400-8200元/吨。 预计原油价格区间在60-100美元/桶,按高位区间 90-100 美元/桶折算,石脑油价格在 750-820 美元/吨,对应聚烯烃价格顶部在 8500-9000 元/吨。 操作建议:单边逢高沽空,上边际参考 8500-9000 元/吨。套利可关注多 L 空 PP、多 MA 空 PP,标的选择 09/01 合约。 风险因素:需求表现超预期,美联储大幅降息,原料大涨。PP 投产延迟,油强煤弱。 PART 01 行情回顾 宏观冲击剧烈,价格中枢下移 2022 年聚烯烃整体价格波动率较高,上半年价格于高位区间内大起大落,在年中迎来了一波大跌行情,下半年价格则处于低位区间内宽幅震荡,价格中枢从 9000 元/吨左右下移至 8000 元/吨附近。 交易主线在成本、预期和现实之间反复拉扯,全年供需整体维持平衡,阶段性出现过宽松或偏紧格局,产业驱动并不强劲。 然原料端油价的暴涨暴跌带动了聚烯烃价格走势,同时经济衰退、政策提振、疫情干扰等宏观因子作用放大,预期在不同时间段内走强或走弱影响着盘面走势。 最终显然经济衰退主逻辑略占上风,化工品多数价格下跌为主,不过由于聚烯烃自身矛盾不激烈,属于涨跌幅较小的品种之一。 根据价格表现,我们将 2022 年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段,分别阐述背后主要驱动因素。 第一阶段(1 月-3 月):经历两波冲高回落,价格中枢约在 9000 元/吨。第一波为春节前下游备货带动去库,加上原料端油价表现坚挺,节前聚烯烃价格上行为主。 由于需求提前兑现,节后下游采购热情不再,价格随之冲高回落。第二波为俄乌战争打响后油价暴涨带来的成本驱动,随后油价快速回落,聚烯烃亦跟随回落。 第二阶段(3 月-5 月):局部疫情爆发,价格震荡走弱。进入 3 月后,市场最为关注的则是国内局部疫情的爆发,对运输和下游需求均带来了负面效应,进而价格持续震荡走弱。 第三阶段(6 月-8 月):强预期快速证伪,修复式反弹后价格一路下行,整体中枢下移 1000 点左右。5 月底 6月初,局部疫情影响逐步消退,市场开始博弈需求恢复逻辑,价格向上反弹 500-700 点。 随后,强预期快速证伪,海外通胀加息导致内外价差快速收敛,出口大幅萎缩,同时内需不振,价格呈现流畅式下跌走势。 第四阶段(9 月-至今):宏观环境趋稳,盘面走入宽幅震荡。外围加息逐步放缓,同时政策密集出台,稳经济、托地产、防疫优化等提振市场信心,能化品整体渐渐企稳,但由于政策的利好在现实端暂未体现,因此向上动能暂不强劲,价格以震荡为主。 PART 02 供求关系 供需双增,总量过剩 供应端:产能周期延续,供应总量进一步上行 (1)投产集中兑现,05 合约压力激增 统计实际落地投产装置,2022 年国内聚烯烃产能增加不及年初预期值,PE 新增产能在 210 万吨,增速在 7%,合计产能在 3046 万吨,PP 新增产能在 288 万吨,增速在 9%,合计产能在 3504 万吨。由于利润不佳、下游表现萎靡,原定于四季度投产的多套装置均延期至明年初,如广东石化的 120 万吨 PE 和 50 万吨 PP、海南炼化的 60 万吨,PE 和 45 万吨 PP、山东劲海的 40 万吨 PE。 结合现状分析,上游企业生产利润正在缓慢修复中,且政策利好有望传导至需求端,2023 年大概率能将本年延后的装置实质落地,明年仍处于产能投放周期内,供应增量偏多,其中 PP 投产压力更大。 预计 2023 年 PE 新增产能在 290 万吨,增速在 10%,合计产能将达到 3336 万吨,PP 新增产能约在 640 万吨,增速在 18%,合计产能将达到 4144 万吨。 此外,根据现有信息推演,此波产能周期或将延续至 2026 年,未来聚烯烃供应压力会进一步增加,且 PP 待释放产能远大于 PE,相对应 L-PP 价差有望继续走扩。 从具体投产节奏来看,可以看出全年一季度投产最为密集,2305 合约上尚有 220 万吨 PE 和 380 万吨 PP 待投产,再往后则新增产能压力则减缓,2309 合约预估将新增 40 万吨 PE 和 150 万吨 PP,2401 合约预估将新增 30 万吨 PE和 110 万吨 PP。 由此可以看出,未来聚烯烃的供应增量会是主要矛盾点,尤其在 05 合约上会是一个重要利空因素,同时品种间对比来看,PP 的空配性价比将会更高。 统计发现,2022 年 PE 和 PP 油制一体化新投产分别在 135 万吨、180 万吨,轻质化装置新投产分别在 75 万吨、78 万吨。预计 2023 年 PE 和 PP 油制一体化新投产分别为 210 万吨、310 万吨,轻质化装置新投产分别在 40 万吨、270 万吨。 其中 PP 以 PDH 装置为主,新增产能在 220 万吨,煤制一体化装置新投产 40 万吨 PE 和 50 万吨 PP。 从生产装置的原料端来看,聚烯烃行业呈现出大炼化及轻质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多样化特征与我国独特的地理资源特征相关,自油和煤开始进而衍生出多种装置类型。 轻质化特征则与海外乙烷、丙烷出口近几年激增相关,尤其是丙烷自 2020 年开始货源较为充足,对应 PDH 装置数量随之快速增长。生产企业为了规模化效应则会较为倾向于投资大炼化项目,油制一体化成为新增产能中工艺占比最高的类型。 从 PE 分品种来看,LDPE 的增产仍十分有限,仅有一季度浙石化新增的 40 万吨,HDPE 仍是投产主力,年内一共新增了 170 万吨,本年度标品 LLDPE 并无新增投产,因此标品相对表现偏强。 2023 年标品若加上全密度装置,共合计 140 万吨待落地,HDPE 投产最多,预计在 150 万吨,LDPE 则并无新增投产。相对于 2022 年,由于存在部分新增产能,2023 年标品 LLDPE 价格会相对承压。 从产能区域分布来看,聚烯烃整体分布相对均衡,因此主要贸易地区间价差并不大。 其中,PE 产能占比最高地区为西北、华东、东北,PP 产能占比最高地区为西北、华东、华南,而华中、华南则为聚烯烃产能占比最低的地区,均不超过 5%。 近几年新增产能分布地区仍较为均衡,整体地区分布占比变化并不大,然随着煤制及 MTO 装置新增受限,西北地区未来产能占比或逐步缩小。 (2)检修超预期,开工整体下滑 2022 年聚烯烃产量总体增加,但增幅远不及产能,原因在于低利润刺激检修装置超预期增加,全年产能利用率有所下滑。PE 和 PP 实际产量分别在 2454 万吨、2985 万吨,产能利用率分别在 81%、85%,处于历年低位区间。 目前原料呈走弱趋势,但在高速投产之下利润上修空间或许有限,产能增速超 10%背景下需求增长稍显乏力,低利润和高检修或延续至明年,预计 2023 年装置检修量环比维持,预估产能利用率分别在 81%、85%,对应 PE 和PP 产量将分别增长至 2702 万吨、3522 万吨。 细化到具体月份之上,不难发现从 1-2 月开始检修量就逐步增加,于 4-8 月增至高峰期,相较于往年同期上涨幅度极大,尤其是 PE,多个月份检修量同比甚至翻了近一倍。 持续跟踪发现,检修的装置多为油头工艺,一方面基数大,因而检修数量偏多,另一方面煤制相关企业多自备煤矿,企业综合利润并不低,因此检修并不多。 9 月后,随着利润修复至正值,密集的检修高峰期也随之渡过,整体开工负荷增长至常值区间,但仍属于区间内略偏低位置。 聚焦到标品排产之上,线性和拉丝的排产比例多数时间亦处在低位区间内,季节性检修量整体高于往年同期,因此标品货源并未出现过剩现象,反而阶段性呈现偏紧状态。 (3)海外亦处投产高峰期 2022 年海外落地装置与年初预测值基本一致,PE 和 PP 新增产能分别为 547.5 万吨、322.5 万吨,国内外聚烯烃产能均处于投放周期内,供应进一步走向过剩格局。 最新数据显示,2023 年 PE 和 PP 新增产能分别在 344.4 万吨、463.2 万吨,PP 投放量明显大于 PE,增量供应强弱关系转换。 从新增装置的原料端来看,海外以油制相关工艺为主,一体化装置体量最大,乙烷裂解和 PDH 装置近几年来增速加快,主要受益于资源丰富地区出口的逐步攀升。 由于工艺分布存在差异,国内外成本支撑并不相同,高油价下外围成本支撑更明显,油价下跌外盘价格亦下跌速度更快。 从产能投放地区分布来看,新增产能多集中于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处高峰的国家,如美国、中东,再如东南亚、印度。 2022 年,PE 产能集中投放地主要有美国、韩国,PP 产能集中投放地主要有中东、东南亚。预估 2023从新投产的 PE 品种来看,海外新增品类也多为 LLDPE、HDPE,未来全球 LLDPE、HDPE 面临进一步过剩格局,LDPE 则更容易出现阶段性偏紧格局。 2022-2023 年,海外 LLDPE 装置合计共投产 245.4 万吨,海外 HDPE 装置合计共投产 496 万吨,全密度装置合计共投产 75.5 万吨,LDPE 装置合计仅投产 75 万吨。 进口方面,延续了 2021 年缩减态势,2022 年整体进口进一步下滑,PE 和 PP 实际进口量分别在 1340 万吨、447万吨,增速分别在-8%、-5%。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海外油制成本高企,给到外盘聚烯烃价格更为强劲的支撑作用,且国内全年需求受到疫情负面影响较大,导致上半年进口套利窗口缩窄。二是近些年来我国产能增速持续高于海外,长期来看,进口货源会逐步被国产货源挤出。 现阶段,随油价的高位回落,第一个因素逐步消退,然第二个因素仍长期发挥作用,预计 2023 年整体进口或变化不大,PE 和 PP 进口量将微幅增长至 1350 万吨、450 万吨。 从主要进口来源国来看,我国进口集中地分布与全球主产地分布较为吻合,PE 前三大进口国为沙特阿拉伯、伊朗、阿联酋,PP 前三大进口国为韩国、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其中中东、韩国两地进口比例最高。未来可关注几大主产地的开工情况,去进一步推断进口量的变化情况。 下滑时段集中在 3-5 月、8-10 月,3-5 月主要受到高成本冲击,装置多为亏损降负,8-10 月则主要由弱需求倒逼减产,装置计划外检修量偏多。 站在年末去看,由于经济衰退逻辑尚未走完,弱需求会持续干扰生产企业开工情况,然油价已经跌破高位区间,高成本压力得以缓解,2023 年虽仍可能出现阶段性集中检修,但总体开工或比 2022 年略有抬升。 需求端:政策提振效果或凸显 (1)冲突与矛盾放大,终端负反馈 2022 年整个大宗商品交易主线多在宏观层面,全球多个地区通胀一路飙升,已有的矛盾叠加新增的冲突,部分地区风险被放大,衰退预期不断加强,整体需求呈现萎缩态势。深入分析发现,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2020年以欧美为代表国家的大放水动作。 叠加 2022 年战争和制裁一系列冲突爆发,最终推高了整体物价水平,在极高通胀水平下,美联储接连大幅加息,其他国家紧跟其后,全球需求随之快速走弱。 从欧美地区 CPI 和 PPI 数据来看,加息对于通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当前美国 CPI 同比数据已经出现见顶迹象,欧美 PPI 同比数据则已经开始拐头向下。不过相对应加息的副作用亦十分明显,全球经济景气度一路下滑,PPI 指数从2021 年 4 月开始不断下行,截至 2022 年 11 月全球综合 PMI 指数在 48,跌破枯荣线,且下跌暂无放缓迹象。 往后推测,我们认为经济衰退逻辑暂未走完,未来欧洲及部分亚洲国家风险有外溢可能,即便加息节奏正在放缓,但高通胀问题并未从根源得以解决,因此宽松政策的刺激程度可能不会很强。预计 2023 年全球需求表现很难有实质性改善,甚至有进一步走缩趋势。 盘点完海外矛盾,再来剖析国内经济现有矛盾和未来演变方向,长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定基调,从投资拉动型逐步转向消费导向型,同时整体经济增速从高增长放缓至稳增长,对应的需求扩张速度近年来亦随之放慢。 2022 年国内最大的矛盾点在于疫情和政策,11 月以前疫情及防控政策持续压制物流和需求,同时稳经济政策逐步出台,导致市场反复在弱现实和强预期之间摇摆。 11 月底,防疫优化政策正式推出,加上稳经济措施越来越密集,虽淡季现实暂未有明显改善,但预期越来越强,市场信心也逐步建立。 相较于欧美地区,我国通胀整体水平控制得当,CPI 同比一直稳定在 4%以内,PPI 同比自去年激进式双控运动后一路下行。然 PMI 指数显示,全年经济承压为主,制造业、建筑业 PMI 尚且维持弱稳,服务业、商务活动 PMI则持续弱势,时间线上 3 月上海地区疫情影响最大,其次是下半年激进加息和疫情干扰负面效应亦较为明显。 结合现状分析,我们认为 2023 年整体经济会较之 2022 年好转,尤其是在社会适应疫情优化政策后,各项提振措施的传导效果会更明显。 然而历经了三年的坚守与难关,要想经济真正散发活力,显然并不适用过于激进的刺激政策,因此我们设定明年经济增速趋于稳中向好。体现在需求端,预估节奏为春节前后需求仍弱势为主,直至 3-4月春季旺季需求会有一波相对强劲的回补,下半年则表现相对不温不火。 聚烯烃终端流向较为分散,包括了建筑(管材型材)、日用品(塑料制品)、汽车家电(塑料零件及外壳)、快递(包装膜)、农业(膜类)等等,遍布了各行各业,其中一次性制品占近一半比例。因此,从终端领域分析,聚烯烃需求与整体经济状况关联度较高,2022 年消费总量环比小幅下滑。 挑选房地产、汽车家电、快递三大领域为代表,具体分析全年需求表现。 总体来看,三大领域同比数据均维持低位,汽车家电和快递行业累计同比围绕0上下波动,房地产行业则一路走弱至负值,由此可见本年度终端需求萎靡不振,甚至部分领域不断走缩。产成品塑料制品的总产量不及去年,出口量基本与去年持平,因此内需走弱是总需求疲软的主要原因。 在政策发力下,2023 年自下而上的正面反馈值得期待一波,聚烯烃需求端有望出现正增长。 (2)直接下游表现疲软 分析聚烯烃直接下游行业发现,PE 和 PP 消费结构区别明显。 PE 方面,占比最高的薄膜在 55.9%,管材、中空、注塑其次,占比分别在 11.4%、10.7%、9.9%,其他下游占比均不超过 5%。具体到线性标品下游,薄膜加茂金属膜料占据了 90.5%的比例,因此分析 PE 期现价格走势应主要关注薄膜需求。 其中,农膜随材料升级可用寿命有所提高,相关制品企业难以继续扩张,而包装膜则随快递、外卖发展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整体膜类需求以稳为主。 PP 方面,拉丝、共聚注塑、均聚注塑是最大的消费领域,2022 年占比分别在 35.7%、22.4%和 16.2%,属于传统下游范畴,消费量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其次纤维料占比第四,终端应用领域主要在医用及防护行业,需求量稳步增长。BOPP 得益于外卖快递行业快速发展,近几年需求增速较快。 农膜领域开工率与往年并无不同,仍呈现“金三银四”“金九银十”特征,2022 年总产量与往年变化不大,趋势上略有收缩,这主要与材料升级有关。 过去农膜多为一季一换,而现在膜的厚度和质量均升级,使用寿命延长,折算下来总消费量是逐步走低的。其他下游 HD 管材、HD 中空和包装膜等的开工相比去年总体下滑,尤其是传统秋季旺季表现十分平淡,订单承接数量明显不及往年。 2022 年整个 PE 下游总体疲软,并无亮眼表现,主要是由终端负反馈引起。由于下游企业规模多为中小型,故生产模式多“以销定产”为主,因此订单不佳状况下企业会主动降低负荷率。预计 2023 年 PE 消费端或阶段发力,总量会环比有所上升。 PP 下游分散度比 PE 更高,我们主要分析标品拉丝的下游表现,拉丝料多流向塑编和 BOPP 加工企业,2022 年这两大领域表现有所分化。 塑编行业发展已进入瓶颈期,一方面需求正逐步被高端材料替代,另一方面技术门槛偏低、企业利润微薄,在宏观利空冲击之下,2022 年开工明显下了一个台阶。 BOPP 行业则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其制品多为包装材料,随着外卖和快递行业高速发展,BOPP 订单数量维持高位,全年开工相较于去年同期差异不大,总产量呈现继续上升趋势,然 BOPP 占比总下游比例偏低,因此正向贡献度不高。 综合来看,2022 年 PP 下游整体表现偏弱,消费量相比去年下行,预计 2023 年总需求会阶段性回暖,总体增长为主。 (3)外需弱于内需,预计出口小幅下滑 一般而言,进口和出口应呈现反比关系,2022 年 PE 进口下滑、出口增加,符合常态,而 PP 进出口均呈现下滑走势,进口走缩的主要原因在前文已进行探讨,不作过多赘述。 总结出口表现,我们发现 2022 年聚烯烃出口绝对值仍维持在偏高位置,海外高成本迫使开工下滑,且国内产能压力更大。分品种来看,PE 和 PP 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PP 供应压力更大,一方面投产量更大,另一方面平均开工率也更高,故而造就 PP 出口略显异常。 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 PE 和 PP 出口量分别为 70 万吨、126 万吨,同比增速在 37%、-9%。 随油价回落、利润修复,海外开工有望在明年维持稳定,内需也大概率优于外需表现,不过供应增速还是国内更高,综合预估 2023年 PE 和 PP 出口量分别回落至 65 万吨、120 万吨,同比增速在-7%、-5%。 PART 03 估值分析 成本支撑或下移,利润修复难维系 产业链结构图显示,前端原油和煤炭是聚烯烃的主要原材料,甲醇、乙烷、丙烷等是轻质化原材料,中端再生料、粉料等为相关替代品,后端农膜、BOPP 等是直接下游,任一相关产品价格变动都会对聚烯烃产生影响。 然而由于产业链自上而下集中度逐级下滑,企业定价权也越来越小,因此历年来原料端的影响因子更大。 接下来我们从成本端入手,发现未来对聚烯烃影响最大的相关品,并深入分析其价格走势,进一步推算聚烯烃的价格波动区间。同时根据相关品种之间强弱关系,提出对应可行的套利策略。 油煤双趋弱,成本支撑下行 全球范围来看,油制工艺仍是主旋律,尤其是海外地区的油制及相关工艺(轻烃裂解、PDH、外采乙烯/丙烯)发展已经非常成熟。 国内的油制一体化工艺自 20 世纪 70 年代发展至今,成熟度与海外齐平,市场占比高达 65.3%(PE)和 53.8%(PP),相关的边际产能轻烃裂解制(16.6%)和 PDH(13.2%)也快速扩张,而外采乙烯(0.4%)和外采丙烯(3.4%)工艺并无明显优势,新增投产不多。 此外,我国因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工艺占比结构中煤制条线(CTO/MTO)是特有的生产工艺,占据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PE 煤制及甲醇制工艺占比共 17.7%,PP 煤制及甲醇制工艺占比共 29.6%。 自 2017 年开始统计,聚烯烃生产利润的绝对值呈现逐步下移趋势,且下降速率自 2020 年开始加快,直至本年度所有工艺均陷入亏损状态。以往文章中我们详细阐述过利润指标,一旦生产利润下滑,表明该商品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聚烯烃的弱势不仅来源于自身基本面走弱,亦来源于原料基本面走强。 A、2020 年聚烯烃新一轮产能周期开启,均供应增速超 10%,远远大于下游扩张速度。同期国内经济增 速放缓,疫情干扰不断,且与其他主要经济体存在矛盾和冲突,相对应终端需求表现较为疲软。 B、疫情大背景下多个经济体大放水,叠加新旧能源交替不畅,同时 2022 年爆发俄乌战争及制裁与反制裁系列事件,油价和煤价一路飙升。 其中,逻辑 A 仍将延续至 2023 年,不过应关注我国政策阶段性提振效果,需求或在上半年旺季出现一波较为强劲的回补,但总体供需驱动仍偏向下。 逻辑 B 中油价在 2022 年下半年就出现新变数,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加息压制商品价格,同时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加强,即便原油的资本开支仍受限,但需求的负反馈作用更加明显,且当下弱需求逻辑并未走完,油价或许仍有下行空间。 煤价则在供需偏紧和政策指导之间拉扯,目前价格仍居于历史高位,但上涨受到政策限制,来年供需紧张格局有望得以缓解,煤价同样易跌难涨。 综合来看,未来原料基本面走弱幅度或略大于聚烯烃,聚烯烃生产企业利润大概率能得到一定修复,但受制于自身弱供需,利润上修空间或较为有限。 对比不同工艺的利润走势来看,2021 年以前一体化装置和 PDH 装置经济性最佳,MTO 和外采丙烯装置经济性较差。 测算发现,2017-2020 年间 PE 和 PP 油制一体化平均毛利分别在 2618 元/吨、2600 元/吨,煤制一体化平均毛利分别在 2431 元/吨、2663 元/吨,MTO 装置平均毛利分别在-140 元/吨、93 元/吨;PDH 和外采丙烯平均毛利分别为 2106 元/吨、459 元/吨。 2021 年及以后,煤价及油价先后暴涨至绝对高位,拉高了一体化装置成本,同时其他原材料如烷烃、烯烃、甲醇跟随能源价格上涨,因此其他工艺成本亦向上抬升,但幅度不及一体化装置。最终多种工艺利润同步收缩,且一体化和 PDH 装置经济性转弱幅度大于 MTO、外采丙烯装置。 测算发现,2022 年 PE 和 PP 油制一体化平均毛利分别在-252 元/吨、-544 元/吨,煤制一体化平均毛利分别在-676 元/吨、-718 元/吨,MTO 装置平均毛利分别在-797 元/吨、-839 元/吨;PDH 和外采丙烯平均毛利分别为-340 元/吨、-190 元/吨。 下行 品种差异在供给及原料两端,PP 空配为主 以 L、PP、MA 为代表,探讨品种间套利机会。 A、L-PP 价差。L 和 PP 原料端重合度较高,因此成本端驱动方向和力度基本一致。此外,标品下游行业同处衰退期,且部分领域存在可替代性,总需求表现差异亦不大。 二者价差最核心的驱动力在于供应端,未来 PP 新增产能增速大于 PE,因此 PP 价格相对表现更弱,L-PP 价差走扩为主。不过结合当下 L-PP 价差走势来看,直接介入多 L空 PP 性价比不高,建议长期逢低做扩 L-PP 价差,09/01 合约或有介入机会。 B、PP-3MA 价差。PP-3MA 对标的是 MTO 装置利润,但其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一方面,PP 更具备油化工属性,MA 则更具备煤化工属性,因此煤油走势分化会驱动 PP-3MA 价差出现波动。另一方面,PP 的供应过剩情况比 MA更严重,但 PP 更贴近终端需求,因此需求一旦好转,PP 或受提振更快,而 MA 下游更应该关注 MTO 企业开停动态。 2023 年油价走势或弱于煤价,同时 PP 投产压力更大,但需求存好转预期,整体 MTO 利润阶段性有修复机会,但长期仍压缩为主。PP-3MA 更适合逢高做缩,目前正在修复阶段,等待转折时机。 PART 03 估值分析平衡表及总结 预设实际投产节奏基本与计划一致,PE 和 PP 将新增产能分别为 290 万吨、640 万吨,过剩格局下开工或难以维持高位水平,预估 PE 和 PP 产能利用率分别在 81%、85%,折算产量分别为 2702 万吨、3522 万吨。 2023 年内需表现大概率优于外需,但产能增速国内大于海外,因此给到净进口小幅增加的预估。表中往年供需差采用卓创的期初期末库存测算,考虑到全球需求疲软、产能增速偏高,明年聚烯烃整体库存仍延续累库趋势,幅度甚至大于 2022年。 最终倒挤出国内表观消费量数值,PE 和 PP 分别在 3937 万吨、3702 万吨。 最终结果显示,2023 年供需格局仍趋向宽松,长期驱动偏向下,对应价格或易跌难涨。成本端,煤和油供需亦趋于宽松,原料价格中枢下移,成本支撑力度相对 2022 年将减弱,聚烯烃生产利润会得到修复。 然而,利润一旦有效修复,开工提升和产能落地就会如期而至,弱供需会限制利润修复高度,预计聚烯烃价格或先扬后抑,整体震荡偏弱。 · END · 作者:信达期货研究所 免责声明 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信达期货有限公司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政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情况。未经信达期货有限公司授权许可,任何引用、转载以及向第三方传播本报告的行为均可能承担法律责任。期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