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平安策略】制度创新助力科技转型——科创板回顾与展望 | 策略动态跟踪报告20230111

【平安策略】制度创新助力科技转型——科创板回顾与展望 | 策略动态跟踪报告20230111

作者:微信公众号【策略评论】/ 发布时间:2023-01-1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平安策略】制度创新助力科技转型——科创板回顾与展望 | 策略动态跟踪报告20230111》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平安证券策略组 魏伟/张亚婕/郝思婧/谭诗吟 平安观点 科创板自2019年设立以来运行超过3年,目前板块上市公司达到500家以上,板块市值占比达到全部A股的7.3%。作为硬科技的代表,科创板将在中国现代资本市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将在2023年迎来新的投资机遇。本篇报告旨在回顾科创板设立3年多以来的改革成果,并对未来科创板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展望,进而探索相关的投资机会。 制度建设:聚焦“专精特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科创板在板块定位和制度创新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科创板定位于“硬科技”,电子、医药生物和机械设备行业数量占比均在15%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占到板块的近一半。另一方面,科创板对标国际成熟市场实施注册制。一是多元上市条件和审核流程缩减显著提升发行效率,2019年以来科创板募资7614.1亿元,占同期A股IPO的42%。二是采用市场化定价机制,目前多数科创板上市公司首发市盈率在25-50倍区间。三是配售向机构投资者倾斜,将网下发行比例下限从60%(发行后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和70%(发行后总股本超过4亿股)提高至70%和80%,开市至今,科创板战略配售股份占比达到19.4%,高于同期A股整体。除此之外,科创板还承担着创新制度试验田的重要任务,一是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提升板块交易活跃度,截至2023年1月6日,做市商已覆盖9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占板块全部上市公司的18.1%;二是信息披露和减持规则围绕板块特点进行创新;三是板块对外开放步伐加快,通过GDR融资实现境外上市;四是科创板成为A股分拆上市的优先选择。 市场表现:板块具有高盈利、高研发特征,目前板块估值相对较低。从业绩来看,2019-2021年科创板合计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6.4%、57.7%、62.9%,显著高于同期创业板和主板市场;年均90%以上的公司实现盈利;2020-2021年板块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稳定在10%以上,高于A股整体。从市场表现来看,科创50指数自指数设立以来日均换手率为2.4%,高于同期上证综指的0.8%和创业板指的2.0%;从估值角度来看,科创50的PE估值从2020年初50倍以上的较高位回落至42倍左右,目前位于历史20%相对较低的分位水平。 板块展望:我们认为科创板在2023年将迎来估值向上修复的机会,主要原因有三方面:第一,科技创新是我国长期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科创板作为科技创新的代表,将承担更多前沿技术攻坚和制造强国的责任。第二,国际局势趋于复杂,国家安全重要性抬升,高端制造的追赶速度或进一步加快,高端制造成色更浓的科创板会受到更多关注。第三,目前流动性宽松+盈利真空期的环境对成长板块更为友好,科创板估值位于历史低位,向上弹性较大。建议关注科创板相关的三条线索:一是科创板整体估值修复的机会;二是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的相关机会;三是国企估值重塑背景下,国企央企分拆至科创板上市的机会。 风险提示:1)政策推进不及预期;2)经济下行超预期;3)金融监管政策加码;4)疫情蔓延超预期。 科创板自2019年设立以来运行超过3年,目前板块上市公司达到500家以上,截至2023年1月6日,板块市值占比达到全部A股的7.3%。作为硬科技的代表,科创板将在中国现代资本市场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引领中国企业加快科技转型。本篇报告旨在回顾科创板设立3年多以来的改革成果,并对未来科创板在资本市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展望,进而探索相关的投资机会。 一、 科创板改革回顾:科技转型的引领者 1.1 聚焦“专精特新”,推动制造业转型 科创板增量改革是本轮资本市场改革的第一步,在板块定位和制度创新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一方面,科创板定位于“硬科技”,引领我国高端制造发展壮大;另一方面,科创板对标国际成熟市场,对交易机制进行系统性的市场化创新,以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为注册制改革的推广提供先行示范作用。 第一,聚焦“硬科技”,专精特新占比高,绿色转型速度加快。科创板在设立之初便定位于“硬科技”,具体为“坚持面向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企业,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截止2023年1月6日,科创板上市公司中,电子、医药生物和机械设备行业数量占比最高,分别达到22%、21%和16%;共计246家科创板公司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近一半,占全部A股专精特新“小巨人”的22.8%。另外,可以看到科创板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与开市第一年相比,当前板块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公司数合计达51家,占比从2019年的7%上升到10.2%。 第二,科创板的多元上市条件和审核流程缩减显著提升发行效率,助力板块扩容。上市条件方面,科创板针对新兴中小企业放宽了财务硬性要求,综合考虑了市值、财务和技术创新等多重因素设置了五套上市标准,首次允许红筹企业和特殊表决权公司上市,后续增加了“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条件。截至2023年1月6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共计502家,其中有47家公司在上市时未盈利。审批流程方面,科创板严格划清监管层的职责范围,并对审核时限作出了明文规定——交易所自受理上市申请文件之日起的审核时间总计不超过三个月(不包含问询时间),证监会注册时间不超过20个工作日,有效提升了科创板IPO效率,板块IPO过会率达到95.5%,同期主板市场过会率不到90%,创业板93.4%略低于科创板。科创板IPO平均过会用时仅需251天,低于同期主板市场的379天。在此背景下,板块成为A股IPO主力军,截止2023年1月6日,科创板共募资7614.1亿元,占同期A股IPO的42%。 第三,定价和配售向机构投资者倾斜,首发市盈率多数分布在25-50倍之间。定价方面,科创板采用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化询价机制,打破了新股定价23倍市盈率的传统,板块首发市盈率分化,多数分布在25-50倍之间(占比42%)。配售方面,科创板配售向机构投资者倾斜,将网下发行比例下限从60%(发行后总股本在4亿股以下)和70%(发行后总股本超过4亿股)提高至70%和80%。开市至今,科创板战略配售股份占比达到19.4%,高于同期主板的17.6%和创业板的5.1%。 第四,深化价值投资理念,鼓励有经验的投资者参与。科创板对个人投资者参与打新设置了三个条件,一是开通前20日账户资产不低于50万元;二是参与证券交易24个月以上,三是持有沪市股票市值10000元以上。投资者适当性条件的限制,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筛选将承担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投资者挡在科创板之外。二级市场方面,板块放宽涨跌幅限制——上市前五日不设限,后续限制放宽至20%;放松两融业务和转融通业务的限制,上市首日起即可作为标的,允许灵活协商转融通期限、费率等。在放松限制的同时,新增绿鞋机制、价格笼子、盘中临时停牌、盘后固定价格交易等以稳定价格波动;在交易对象上引导机构投资者和有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参与,设立2年经验+50万资产的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深化价值投资理念,也有助于平抑股价波动。 1.2 创新制度的试验田,中国特色的探索者 科创板成为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是其设立之初肩负的历史使命。易会满主席曾在介绍科创板时明确指出,设立科创板是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具体举措;要在发行、交易、信息披露、退市等各个环节进行制度创新;发挥科创板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自设立以来,科创板已经成为多项制度的试点板块,包括做市商制度、减持制度等,助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第一,做市商制度有助于提升板块交易活跃度。2022年5月13日,证监会正式发布《证券公司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试点规定》,一是规定了参与做市交易券商的准入条件,包括“最近12个月净资本持续不低于100亿元”、“最近3年分类评级在A类A级(含)以上”、“最近18个月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持续符合规定”等,约束条件较新三板更加严格;二是规定了券商的准入程序,包括提交申请书、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文件等;三是规定了券商的券源,可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作为券源,也可使用自有股票、从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借入的股票或其他有权处分的股票;四是规定了风险监测监控要求,原则上科创板做市持股不超过5%。截至2023年1月6日,做市商已经覆盖91家科创板上市公司,占板块全部上市公司的18.1%。 第二,信息披露和减持规则围绕板块特点进行创新。信息披露方面,科创板对未盈利公司充分披露尚未盈利成因等要求,要求披露ESG相关信息等。减持方面,2020年7月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东以非公开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实施细则》规定科创板首发前股份的股东可通过竞价交易、大宗交易、协议转让、询价转让以及配售五种方式进行减持,新增配售和询价两种减持方式,给予板块退出更大的弹性;核心技术人员自上市之日起12个月内和离职后6个月内不得减持。 第三,科创板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科创板的对外开放,主要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吸引国际投资者“走进来”。科创板聚集了中国最具潜力的专精特新企业,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这些优质的成长企业对全球投资者都具备吸引力。同时,科创板在资本市场制度上的改革与尝试,与国际市场制度更加接轨,能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体验。二是推动科创企业“走出去”。科创企业通过GDR融资实现境外上市,能够通过境外融资提升企业全球化的研发、生产和商业化能力,打开海外业务的布局;同时也能够帮助企业打响国际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第四,迎来首家分拆上市子公司,目前已有约20家A股公司分拆子公司至科创板上市。科创板凭借其新兴科技的成色和相对更高的估值,成为A股上市公司分拆上市的优先选择。 1.3 高盈利、高研发,估值相对较低 从板块运行的表现来看,科创板呈现出高盈利、高研发和低估值的特征。 第一,业绩方面,科创板具备“高成长、高研发”特征。2019-2021年科创板合计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6.4%、57.7%、62.9%,显著高于同期创业板和主板市场;年均90%以上的公司实现盈利;2020-2021年板块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稳定在10%以上,高于A股整体。 第二,从市场表现来看,板块风险释放已经较为充分,目前估值位于历史较低分位。截至2023年1月6日,科创50指数自指数设立以来日均换手率为2.4%,高于同期上证综指的0.8%和创业板指的2.0%;从估值角度来看,科创50的PE估值从2020年初50倍以上的较高位回落至42倍左右,目前位于历史20%相对较低的分位水平。 二、科创板未来展望:估值有望向上修复 我们认为科创板在2023年将迎来新的投资机遇,原因如下: 第一,科技创新是我国长期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我国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2022年10月召开的二十大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未来长期的政策方向,结合“十四五”规划的内容来看,我们认为未来科技创新、数字智能、绿色降碳和民生福祉是未来转型的四大主线,科创板作为科技创新的代表,将承担更多前沿技术攻坚和制造强国的责任。 第二,国际局势趋于复杂,国家安全重要性抬升,高端制造的追赶速度或进一步加快。随着全球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格局走向分化,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2022年美国对我国芯片、能源资源、医药生物等关键产业领域推出的遏制举措也让我国对国家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抬升,二十大报告单设了“国家安全”相关章节,特别强调“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国产替代加速的背景下,高端制造成色更浓的科创板在资本市场中的关注度也将有所抬升。 第三,流动性宽松的盈利真空期对成长板块更为友好。当前A股市场位于年初流动性相对宽松的阶段,同时处于经济数据和上市公司盈利数据的相对真空期,整体环境对于成长板块更为友好。另外,前期成长板块经历了更大幅度的调整,当前性价比相较于价值板块来说更高,可以看到,科创板中市值占比较大的医药生物、电力设备和电子行业在2022年12月均有调整,跌幅分别达到2.6%、4.0%和4.5%。 第四,科创板估值位于历史低位,向上弹性较大。当前科创50动态市盈率位于开市以来20%的历史低位,在未来科技转型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板块估值向上弹性较大。另外,做市商制度的实施也有助于提高板块的整体流动性,推升板块交易活跃度。 从投资方向来看,我们建议关注科创板相关的三条投资线索:一是科创板整体估值修复的机会;二是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的相关机会;三是国企估值重塑背景下,国企央企分拆至科创板上市的机会。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修复不及预期,上市公司企业盈利将相应遭受负面影响; 2)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市场流动性将面临过度收紧的风险; 3)海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对外开放加大A股市场也会相应承压; 4)新冠疫情蔓延超预期,带来疫情防控政策从严从紧的压力。 报告作者信息 平安证券研究所投资评级 公司声明及风险提示 免责条款 策略配置研究团队 平安证券 投资机会 股市行情 政策风向 剖析 策略评论 【微信账号】Equity_Strategy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