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1月投资策略: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同比增长79%,地方政策频发刺激汽车消费【国信汽车】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汽车行业1月投资策略: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上险同比增长79%,地方政策频发刺激汽车消费【国信汽车】》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 核心观点 行业观点 12月(2022/12/5-2023/1/1)乘用车累计上险236.8万辆,同比+19%,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上险64.8万辆,同比+51%,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27%,同比+6pct,行业端表现良好。供给侧,国内自主品牌与新势力开启新一轮新车周期,新车频发,多家自主品牌发布远期规划,优质供给有望带动需求增长;需求侧,地方补贴刺激政策频出,有望提振汽车消费;价格端,12月原材料价格同环比继续有所下降。我们总结当前重点覆盖的汽车零部件标的2023年估值多数降至20-25倍(2022年8月高位约30-35倍),板块配置性价比凸显,看好2023年汽车板块行情。 长期看好具有强产品周期+高产品性价比的自主品牌崛起带来的产业链投资机遇 主线1:自主品牌从组织架构、供应链完善程度、商业模式等方面超越合资,长期看好自主品牌崛起带来的产业链投资机遇。主线2:汽车电动化的核心是能源流的应用。技术趋势往磷酸铁锂、4680圆柱、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整车平台高压化等多维升级。主线3: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是数据流的应用,增量零部件包含:获取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输送端-高速连接器,计算端-域控制器,应用端-空气悬架、线控制动和转向,交互端-HUD、交互车灯、中控仪表、天幕玻璃、车载声学等。 12月汽车板块弱于大盘 12月CS汽车板块下跌6.71%,跑输沪深300指数7.19pct,跑输上证综指4.74pct;CS乘用车下跌5.50%,CS商用车下跌4.63%,CS汽车零部件下跌7.72%,CS汽车销售与服务下跌7.27%,CS摩托车及其它下跌11.61%,汽车板块2022年下跌19.32%。 数据追踪 根据交强险数据,2022年全年累计(2022/1/3-2023/1/1),乘用车年度累计上险2021.08万辆,年度累计同比-2.15%,新能源车年度累计上险52.31万辆,年度累计同比+79.47%。新势力方面,12月埃安/小鹏/哪吒/理想/蔚来/零跑/AITO/极氪的交付量分别为3.0/1.1/0.8/2.1/1.6/0.8/1.0/1.1万辆,分别同比+107%/-29%/-23%/+51%/+51%/+9%/+2782%/+199%。 风险提示 汽车供应链风险、需求恢复低于预期风险。 投资建议 重点推荐核心成长/确定性零部件:德赛西威、旭升集团、爱柯迪、星宇股份、福耀玻璃、科博达、拓普集团、华阳集团、伯特利、上声电子、玲珑轮胎及一体化压铸、空气悬架等赛道;整车核心推荐比亚迪、吉利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以及近期回调较深的港股新势力车企。 投资建议:关注自主品牌崛起和增量零部件机遇 行业背景:汽车行业迎来科技大时代,百年汽车技术变革叠加整体成长向成熟期过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汽车电动化的核心是能源流的应用,电动化方面围绕高能量密度电池、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整车平台高压化等方向升级;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是数据流的应用,智能化方面随着5G技术应用,智慧交通下车路协同新基建进入示范,汽车智能化水平提升,2022年预计更多搭载激光雷达、域控制器、具备L2+级别车型量产(尤其是自主及新势力品牌)。谷歌、苹果、华为等深度参与造车,百年汽车变革加速,电动、智能、网联技术推动汽车从传统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升级,创造更多需求。特斯拉鲶鱼效应,颠覆传统造车理念,推动电子电气架构、商业模式变革,带来行业估值体系重估,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整车相继估值上升。 行业中长期展望:中国汽车行业总量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呈增速放缓、传统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保有量增加的特点。电动化智能化带来传统汽车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发展机遇,行业新旧动能切换。中长期预计国内汽车总量产销未来20年维持2%年化复合增速,其中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有望维持20%以上年化复合增速(2021年增速150%+,预计未来三年有望维持超50%的复合高增速),电动智能汽车是汽车板块中高景气赛道。 行业复盘:上一轮汽车景气度高点在2015-2017年(受益于购置税政策),2018年起行业进入下行,2020年疫情、2021年缺芯导致当前库存降至3年低位,全年受汽车芯片紧缺影响国内汽车实现销量2701万辆(同比+3%),低于年初销量预期,2022年在芯片缓解背景下,预计国内汽车销量增速有望达+3%(其中乘用车+10%,商用车-29%),新能源乘用车继续维持较高增速(2021年销量为333万辆,预计2022年销量有望达655万辆)。我们预计2023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区间在(-4%,3%)内(假设2023年燃油车购置税延续今年5%的优惠政策,预计2023年乘用车销量+3%;假设2023年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不延续,预计2023年乘用车销量-4%)。 投资建议:关注自主品牌崛起和增量零部件机遇 在疫情、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汽车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铝、镁、锂、钢、石油、橡胶、芯片等价格持续高企,整车和零部件端成本持续承压,2月起部分整车企业官宣涨价,市场担忧供给端压力最终传导到需求端,汽车板块近期回调幅度较大,我们认为原材料价格走势短期难以预测,但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升级趋势不改,仍然是未来5-10维度的主线逻辑,部分零部件下跌到合理估值水平,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我们推荐自主品牌崛起和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两条主线。 自主崛起方向:混动(比亚迪/长城/吉利)/新势力/特斯拉/广汽埃安及其产业链。 增量零部件:1)数据流方向关注传感器、域控制器、线控制动、空气悬挂、车灯、玻璃、车机、HUD、车载音响等环节。2)能源流方向:关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中小微电机电控、IGBT、高压线束等环节。标的方面推荐福耀玻璃、伯特利、华阳集团、星宇股份、德赛西威、科博达、保隆科技、胜蓝股份、玲珑轮胎、骆驼股份等。 自主品牌凭借三电底层技术及供应链支持、快速研发响应和灵活激励机制、类消费品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百年以来合资/外资车企在国人心目中的强势地位,以长城、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混动平台,以蔚来、小鹏、理想、威马、哪吒、广汽埃安、吉利极氪等新势力/新品牌推进的爆款单品,2021年起销量快速爬升,2022年新车型持续推出,中长期规划高增长,核心自主整车及其产业链面临较大发展机遇。 增量部件:增量零部件主要围绕数据流和能源流两条线展开,数据流从获取、储存、输送、计算再应用到车端实现智能驾驶、应用到人端通过视听触等五感进行交互(HUD、中控仪表、车灯、玻璃等);能源流(双碳战略下核心是电流)从获取、储存、输送、高低压转换、经OBC到1)大三电(高压动力电池、电控及驱动电机)以支持智能驾驶“大运动”(线控制动和转向等平面位移)、2)小三电(低压电池、中小微电控及电机)以支持车身各种“精细运动”(鹰翼门、电吸门把手、电动天窗、空气悬架等车内形变)。标的方面推荐星宇股份、福耀玻璃、德赛西威、拓普集团、华阳集团、伯特利、上声电子、科博达、玲珑轮胎等。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第一,宏观经济下行,车市销量持续低迷,整车行业面临销量下行风险和价格战风险,零部件行业面临排产减少和年降压力。 第二,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后,部分机械式零部件行业(比如内燃机系统)的消失。 新能源车渗透提速,各地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接力购置税减征 购置税减征开启新一轮景气中周期 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GDP占比7.6%),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也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晴雨表”,兼具消费与周期属性。今年5月,第三轮购置税减征政策超预期落地,购置税减征作为历史上国家提振汽车消费高效举措,叠加今年中旬复工、复产带来的供应环节修复,有望开启新一轮2-3年的中短期景气向上的周期。 政策刺激是国内汽车销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复盘中国汽车行业若干次连续月度销量下跌时间段总结发现:1)国内汽车市场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2)消费政策刺激是车市低迷时期快速恢复的直接动力: 与宏观经济相关性高。2018年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的首度销量下滑;在去杠杆、国内经济下行背景下随后2019年销量仍持续下滑;2020年国内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社会经济近乎全面停摆;2020Q1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属于极端事件;2021年下半年在去年高基数、芯片短缺以及商用车国六切换等情况下,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022年3-4月,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等因素阻碍供应链运转及生产,终端市场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制约,产销两端均受到较大打击。 政策刺激是直接推动力。在政策驱动下,2009-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速分别达45.4%/32.4%;2015-2017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速分别达4.7%/13.9%/3.0%,刺激效果显著。2020年政府积极推进后疫情建设,在政府扶持和消费激励下,新能源车市场迎来大爆发,汽车需求强劲反弹,从2020年4月起销量连续13个月的同比正增长。2022年在疫情反复、供应链受阻等不利局面下,新一轮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到来,汽车销量有望快速实现反弹。 本轮补贴政策力度整体超预期。1)从补贴范围来看,结合前两轮补贴内容,市场普遍预期本轮补贴对象为1.6L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而实际补贴政策本次框定到2.0L以下(小于30w),将惠及范围从预期的65%提升到84%(占2021年燃油乘用车比重),几乎成为普惠政策;2)从补贴时限来看,坐实之前市场普遍预测的年内消耗完补贴优惠,本轮补贴有望成为车市“强心剂”,高效提振市场消费。 需求层面,燃油车购置税阶段性减征催化,叠加各地补贴刺激政策,汽车销量得到一定促进,补贴后汽车行业销量从6月开始复苏,行业销量2022年6月-9月同比两位数增长。供给层面,6月起行业进入主动加库存阶段,各主机厂持续加快排产,行业4-5月产业链生产端抑制情况得到明显回补。 各地政策密度出台,提振汽车消费 我们统计10月份以来各地政府对于汽车消费的刺激政策,多地发放消费券以及对汽车消费进行补贴,短期多以2023年一季度为刺激目标,长期仍以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推动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规划目标,同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汽车方面提出,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我们预计在多地政策的推动下,将提振行业消费。 在本轮减征之前,我国已有2轮阶段性购置税减免,且第二年均做了相应的延续。在2009/01/20-2010/12/31及2015/10/01-2017/12/31期间,我国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第二年调至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以实现对汽车消费市场的提振。结合各地政府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以及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市场地位,购置税减征有望在第二年延续。 预计2022年整体乘用车销量有望达2361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有望破600万辆 供给、需求及原材料价格向好,下半年汽车板块有望量利双增。供给侧,汽车产业链陆续复产(多家车企双班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趋缓;需求侧,地方补贴刺激政策频出:购置税阶段性减征叠加电动车下乡,下半年汽车销量有望改善。 新能源乘用车:下半年随新车型(比亚迪海豹、理想L9、小鹏G9、长安深蓝SL03等)上市,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突破,我们根据11月最新销量数据,更新预计2022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55万辆,同比+97%。 燃油乘用车:燃油车伴随购置税减征及产业链逐渐恢复正常,考虑到电动车的渗透提速及疫情影响,我们根据11月最新销量数据,更新预计2022年燃油乘用车销量为1707万辆,同比-6%。 随燃油车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新能源继续发力、芯片供应等因素改善,2022年(尤其是6月起)乘用车增长潜力向好。我们根据11月最新销量数据,更新预计2022年全年国内乘用车销量约2361万辆,同比+1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55万辆,同比+97%;商用车处在景气度下行周期,预计全年销量下滑29%,为340万辆,总体预计2022年全年国内汽车销量2701万辆,同比+3%(其中乘用车同比+10%、商用车同比-29%)。我们预计2023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区间在(-4%,3%)内(假设2023年燃油车购置税延续今年5%的优惠政策,预计2023年乘用车销量+3%;假设2023年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不延续,预计2023年乘用车销量-4%)。 汽车板块2022年年报披露日历 汽车板块公司将在3月陆续发布三季报,4月下旬为发布密集期。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采用中信行业汽车分类;披露日期按公告日期前一天计算 12月汽车板块走势弱于大盘 汽车板块12月走势弱于大盘 截至12月31日,12月CS汽车板块下跌6.71%,其中CS乘用车下跌5.50%,CS商用车下跌4.63%,CS汽车零部件下跌7.72%,CS汽车销售与服务下跌7.27%,CS摩托车及其它下跌11.61%,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0.48%,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97%,CS汽车板块跑输沪深300指数7.19pct,跑输上证综合指数4.74pct;汽车板块自2022年初至今下跌19.32%,沪深300下跌21.63%,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5.13%,CS汽车板块跑赢沪深300指数2.31pct,跑输上证综合指数4.20pct。 汽车行业代表性公司中,年初至今,乘用车板块,比亚迪下跌4.13%(12月下跌0.98%),广汽集团下跌26.3%(12月下跌10.47%),吉利汽车下跌45.73%(12月上涨0.18%);零部件板块,福耀玻璃下跌23.59%(12月下跌5.55%),星宇股份下跌37.12%(12月下跌3.5%),拓普集团上涨11.07%(12月下跌13.2%),华阳集团下跌39.22%(12月下跌4.43%),德赛西威下跌25.3%(12月下跌4.23%),科博达下跌17.38%(12月下跌4.11%),伯特利上涨14.86%(12月下跌5.93%),三花智控下跌15.07%(12月下跌3.55%),上声电子上涨2.96%(12月上涨4.36%)。汽车服务板块,广汇汽车下跌21.35%(12月下跌6.67%),中国汽研上涨6.18%(12月上涨3.19%)。 2022年12月CS汽车板块内涨幅前五的公司分别是奥联电子、亚星客车、继峰股份、海伦哲、大为股份;跌幅前五的公司分别是*ST众泰、曙光股份、艾可蓝、小康股份、中路B股。 12月汽车板块估值同环比均下降 汽车汽配板块估值从19年初逐渐回升。国内汽车销量18年7月以来开始下滑并呈现加速下滑趋势,而国内汽车汽配板块估值自18年年初即开始下滑,2018年底至今估值基本稳定并逐渐回升。2021年受益于新冠疫情影响减退、新能源汽车产销高速增长,汽车汽配估值水平持续走高,随后于2021年四季度缓慢下行,延续至2022年4月。2022年12月随着板块下调,估值有所回调,截至2022年12月31日,CS汽车PE值为37倍,CS乘用车PE值为37倍,CS汽车零部件PE值为39倍,估值水平较年初分别有所下降(56/59/79倍),估值水平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56/59/79倍),较上月同期有所下降(40/39/43倍)。 12月乘用车上险同比+19%,新能源乘用车上险同比+51% 2022年12月乘用车零售同比增加、批发同比减少,零售、批发环比增加 整体汽车:根据中汽协数据,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8.2%和-7.1%,同比-7.9%和-7.9;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5.1万辆和207.5万辆,环比-7.8%和-7%,同比-3.9%和-5.6%;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 1-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6.1%和+3.3%。1-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比增长14.7%和11.5%。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乘用车:根据乘联会数据,初步统计,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242.5万辆,同比去年增长15%,较上月增长47%;12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27.3万辆,同比去年下降4%,较上月增长12%。 初步统计,2022年,乘用车市场零售2070万辆,同比增长1.8%(2021年为2015万辆),预计狭义乘用车批发2320万辆,同比增长10%(2021年为2110万辆)。 12月乘用车上险236.8万辆,同比+19%,新能源乘用车上险64.8万辆,同比+51% 根据交强险数据,12月(2022年12月5日-2023年1月1日)乘用车累计上险236.8万辆,同比+19%。分车企来看,一汽大众206516辆,同比+31%;比亚迪汽车202695辆,同比+114%;长安汽车165184辆,同比+54%;吉利汽车151417辆,同比+19%;上汽大众152202辆,同比+15%;上汽通用99295辆,同比-8%;东风日产91229辆,同比-4%;广汽丰田113423辆,同比+31%;长城汽车94198辆,同比-9%;一汽丰田93107辆,同比+23%。 根据交强险,12月(2022年12月5日-2023年1月1日)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上险64.8万辆,同比+51%,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27%,同比+6pct。分品牌来看,比亚迪202583辆,同比+141%;特斯拉36484辆,同比-42%;五菱33920辆,同比-21%;埃安22798辆,同比+51%;哪吒21227辆,同比+106%;理想15988辆;小鹏10694辆,同比-28%;蔚来13112辆,同比+41%;AITO 9606辆;极氪9701辆,同比+182%;欧拉8251辆,同比-59%;威马470辆,同比-87%。 全年累计(2022年1月3日-2023年1月1日),乘用车2022年累计上险2021.08万辆,年度累计同比-2.15%,新能源车年度累计上险52.31万辆,累计同比+79.47%。 造车新势力交付数据方面,2022年12月,埃安/小鹏/哪吒/理想/蔚来/零跑/AITO/极氪的交付量分别为3.0/1.1/0.8/2.1/1.6/0.8/1.0/1.1万辆,分别同比+107%/-29%/-23%/+51%/+51%/+9%/+2782%/+199%。环比+4%/+94%/-48%/+41%/+12%/+6%/+23%/+9%,埃安、理想、蔚来交付量位列前三。 1-12月埃安/小鹏/哪吒/理想/蔚来/零跑/AITO/极氪的累计交付量分别为27.1/12.1/15.2/13.3/12.2/11.1/7.8/7.2万辆,累计同比+126%/+23%/+118%/+47%/+34%/+158%/+22075%/+1098%。 1-11月乘用车累计销量2129.2万辆,同比增长11.5% 通过梳理过去历年汽车行业走势,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汽车销售受较大冲击,主要原因是贸易战持续冲击下可选消费下行叠加购置税退出前的部分透支。2018年7月起中国乘用车销量连续22个月下滑,2018年中国汽车销售2808万辆,同比下滑2.8%,2019年中国汽车销售2577万辆,累计同比下滑8.2%,下滑幅度自2019年8月起逐月收窄。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7%;下半年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汽车销量回暖,同比增长12%,全年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2021年汽车销量2627.5万辆,同比增长3.4%。2022年一季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部分车企自2月开始提价。3月下旬,上海疫情全面爆发,持续至5月中旬才明显好转,期间对汽车行业的整车排产、零部件供应、物流运输均造成较大影响,直接影响了4月的产销水平。5月随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销费、稳增长的整车措施,对于拉动汽车消费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汽车行业复工复产节奏加快,5月汽车产销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6月乘用车市场总体呈现“淡季不淡”特征,且4、5月份因疫情影响耽误的产销量在6月也得到一定回补,购置税减半政策和地方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等实施效果明显,5月乘用车产销表现明显好于预期。8月购置税等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乘用车消费需求季度恢复,商用车降幅有所收窄,汽车产销同比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新车密集发布,销量同比持续向上。 根据中汽协数据,汽车方面,2022年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8.2%和-7.1%,同比-7.9%和-7.9%。2022年1-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6.1%和+3.3%。 乘用车方面,2022年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5.1万辆和207.5万辆,环比-7.8%和-7%,同比-3.9%和-5.6%。2022年1-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比+14.7%和+11.5%。 新能源汽车方面,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商用车方面,2022年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5万辆和25.3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1.2%和7.5%,同比分别下降33.4%和23.4%。2022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2.7万辆和30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2.1%,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 根据乘联会数据,从细分车型看,11月份狭义乘用车轿车批发销量94.3万辆,同比-7.3%,环比-9.1%;11月份MPV批发销量8.9万辆,同比-19.2%,环比-3.5%;11月份SUV批发销量99.8万辆,同比-2.6%,环比-6.2%。 根据乘联会数据,分厂商来看,2022年1-11月,零售销量一汽大众、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获前三名,批发销量一汽大众、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获前三名。 狭义乘用车厂商2022年1-11月零售销量排行,前五位分别为一汽大众(160万辆,同比减少1.4%)、比亚迪汽车(158万辆,同比增长152.6%)、吉利汽车(111万辆,同比增长3.4%)、长安汽车(111万辆,同比增长5.9%)、上汽大众(110万辆,同比减少16.5%)。 狭义乘用车厂商2022年1-11月批发销量排行,前五位分别为一汽大众(165万辆,同比增长2.9%)、比亚迪汽车(163万辆,同比增长155.8%)、吉利汽车(129万辆,同比增长10.1%)、长安汽车(121万辆,同比增长8.1%)、上汽大众(120万辆,同比增长8.5%)。 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1倍 根据中汽协数据,新能源汽车方面,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从细分车型来看,11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8.9万辆和61.5万辆,同比增长55.5%和67.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9万辆和1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0.8%和92.6%。1-11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5.7万辆和473.4万辆,同比增长91.2%和89.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9.4万辆和13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9.3%和154.6%。 新能源乘用车方面,根据乘联会细分数据,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72.82万辆,同比增长70.2%,环比增长7.9%。1-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574.23万辆,同比增长104.6%。 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车企乘用车批发销量排名前三的为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比亚迪2022年1-11月销量为157.62万辆,位居第一,较去年同期上涨220.9%;上汽通用五菱累计销量为40.33万辆,位居第二,较去年同期上涨7.1%;特斯拉中国累计销量为39.78万辆,位居第三,较去年同期上涨59.0%。 具体分车型看,2022年1-11月,销量前五名的新能源轿车车型为宏光MINI、比亚迪秦、比亚迪汉、比亚迪海豚、特斯拉(Model 3);销量前五名的新能源SUV车型为比亚迪宋、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元PLUS、比亚迪唐、埃安(Aion Y)。 库存:11月库存系数为1.35,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下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2年1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5.3%,同比上升9.9个百分点,环比上升6.3个百分点。11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35,环比下降23.3%,同比上升0%,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下,处于合理范围内。 10月国内多地疫情反复,经销商促销活动受限,汽车市场需求转弱,呈现“旺季不旺”特点。同时购置税政策带动需求在6-9月释放,考虑年终促销冲量尚未开始,10月需求相对较低,终端销量不如预期。11、12月疫情逐步缓解,购置税政策即将结束,叠加厂家年终冲量策略,有利于部分观望消费者购入决策,12月需求有所回升。 行业相关运营指标:12月大部分原材料价格环比下降 原材料价格指数:下游需求稳定,12月大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环比下降 汽车配件主要以钢铁、锌、铝和玻璃等大宗商品为主要原材料。受国家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政策影响,铝锌和钢铁等金属的价格从2016年初就开始持续上涨,到2017年汽车配件主要原材料价格均处于高位,2018年随着环保侧去产能脚步的缓和,汽车配件主要原材料价格在2018年基本趋稳并小幅回落。2019年除玻璃外其他原材料价格指数均有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游需求大幅下降,原材料价格全线下滑,5月开始终端需求逐渐恢复,部分原材料价格呈现提升。2021年全年,汽车原材料价格总体仍维持上涨趋势。 2022年截至12月23日,橡胶类价格指数为45.25,环比2022年11月同期的46.46略有下滑,同比2021年12月的52.46有所下降;截至12月23日,钢铁类价格指数为122.50,环比2022年11月同期的117.06有所上升,同比2021年12月的141.83明显下滑;截至12月31日,浮法平板玻璃的市场价格为1626.6,环比2022年11月的1641.4有所下降,同比2021年12月的2177.8明显下降;截至12月31日,铝锭A00的价格为18840.0,环比2022年11月的19007.5有所下降,同比2021年12月的19867.3有所下滑;截至12月31日,锌锭0#的价格为23910.0,环比2022年11月的24343.8有所下降,同比2021年12月的23983.8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2022年12月橡胶类、浮法玻璃类、铝锭、锌锭同环比均有所下滑,钢铁类环比上升,同比下降。 汇率:12月欧元兑人民币同比、环比均升值,美元兑人民币环比贬值、同比升值 美国和欧洲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中国汽配件绝大多数出口销往美国和欧洲,因此美元和欧元兑人民币的走势直接影响中国汽配供应商的出口。2016人民币呈现持续贬值态势,2017年人民币升值,2018年上半年人民币逐渐平稳。2018年下半年由于贸易战影响人民币持续贬值,2019年呈先贬值后升值的趋势;欧元兑人民币在2016年基本保持平稳,2017年小幅升值,2018年延续了区间内小幅震荡的趋势,2019年呈现先降后涨态势。近期随着海外疫情在美国的扩散和原油价格大跌的影响,美元流动性收紧,美元指数大幅上涨。 截至2022年12月30日,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收至7.3583,环比2022年11月的7.3418小幅上升,同比2021年12月的7.2121有所上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收至6.9514,环比2022年11月的7.1419有所下降,同比2021年12月的6.3730有所上升。 重要行业新闻与上市车型 重要行业新闻 1、行业动态 比亚迪:2022年全年销量187万辆、新款海豚上市 比亚迪2022年全年销量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5%,12月销量23.52万辆,同比增长137.3%。比亚迪12月出口1.13万辆,2022年全年累计出口5.59万辆,同比增长307.2%。 2023款海豚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为11.68万元-13.68万元。售价相较于老款车型上调4000-6000元不等。 比亚迪与UZAVTOSANOAT JSC签署合资协议,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零部件。合资公司将设在乌兹别克斯坦,未来主要生产比亚迪多款新能源车型,包括DM-i超级混动车型和相关零部件,加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本地化生产。 特斯拉2022年电动车产量和交付量达137万辆和131万辆 特斯拉发布了全球生产与交付报告,2022年全球范围内共实现电动车生产与交付136.97万辆和131.3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47.2%、40.3%。其中,2022Q4实现生产和销售43.97万辆、40.53万辆,同比增长43.8%、31.3%。 分车型看,2022年Model3/Y实现生产和交付分别为129.84万辆和124.71万辆,ModelS/X实现生产和交付7.12万辆和6.67万辆。 长安汽车计划2030年实现年销500万辆 12月25日,在长安汽车举办的“长安汽车科技成果展暨长安160周年系列活动”上,长安汽车宣布了最新的战略目标规划,包括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投入情况。 长安汽车规划在未来10年投入2000亿元打造长安汽车,其中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 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展望,到2025年,长安汽车将推出30余款全新产品。长安汽车预计至2030年实现集团整体销量500万辆,并进入世界汽车前十名,其中长安品牌目标销售350万辆,新能源销售210万辆,海外销售105万辆。 广汽发布“万亿广汽”发展纲要 2020年12月30日,广汽集团在广州国际车展上发布“2030万亿广汽1578发展纲要”:发力5大增量、夯实7大板块、落实8大行动,力争2030年实现产销超475万辆、营收1万亿元、利税1千亿元的目标。 其中5大增量指整车转型升极、零部件强链延链、能源及生态赋能、国际化勇毅前行、智慧出行商业化运营。7大板块代表研发、整车、零部件、能源及生态、国际化、智慧出行、投资与金融。8大行动指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研-投并重、自主品牌全力提升、强链延链优化结构、能源生态全面发力、软件业务深度布局、海外市场重点突破、智慧交通模式创新。2022年广汽预计实现产销245.9万辆和240.4万辆,同比增长15%和12%。 广州车展车企展出多款新车 广州车展于2022年12月30日-2023年1月8日展出,多款新车发布。宝马发布全新M2,售价59.90万元;奥迪展示A6 Avant e-tron概念车,旅行车式造型,基于PPE平台打造;魏牌发布蓝山,为全新旗舰大六座SUV蓝山DHT-PHEV;埃安发布Hyper GT等。 2、政府新闻 河南:鼓励各地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惠民政策 12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汽车方面提出:1、鼓励各地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惠民政策,将购车补贴政策延续至2023年3月底,对在省内新购汽车按购车价格的5%给予消费者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台,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2、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培育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向干线公路服务区和县域延伸,到2023年年底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集中式充电示范站县域全覆盖。 重庆:对智能车控、智能座舱等研发企业给予补助 1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重庆市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若干政策措施》,汽车方面提出: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应用场景,研发全新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支持企业研发智能车控、智能座舱等核心配套产品,相应给予300万元至800万元补助。 湖南:印发《湖南省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湖南省能源局、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湖南省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并于2022年12月30日印发。提出,到2025年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 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充电站间隔少于 50 公里;干线公路沿线要配建单桩功率不低于60千瓦的快速充电桩,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按照不低于30%的车位比例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既有服务区应加快升级改造,到2025年底,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配建充电设施车位比例不得低于 30%。积极布局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县乡道沿线快速充电设施,至2025 年底,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沿线充电车位达到1.6万个。 12月上市车型梳理 12月上市的新车见下表,核心关注长安CS75、几何E、护卫舰07、2023款海豚、小鹏G3、蔚来新款ES8和EC7、长城山海炮等车型。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估值 分析师声明 作者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独立、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作者在过去、现在或未来未就其研究报告所提供的具体建议或所表述的意见直接或间接收取任何报酬,特此声明。 重要声明 本报告由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报告版权归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所有。本报告仅供我公司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复制或传播。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都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我公司向客户发布的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 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我公司不保证该资料及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本报告所载的信息、资料、建议及推测仅反映我公司于本报告公开发布当日的判断,在不同时期,我公司可能撰写并发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建议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我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及资料处于最新状态;我公司可能随时补充、更新和修订有关信息及资料,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关更新和修订内容。我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要约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投资者应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报告所载内容和信息并自行承担风险,我公司及雇员对投资者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说明 本公司具备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券投资咨询,是指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机构及其投资咨询人员以下列形式为证券投资人或者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者建议等直接或者间接有偿咨询服务的活动:接受投资人或者客户委托,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举办有关证券投资咨询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在报刊上发表证券投资咨询的文章、评论、报告,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公众传播媒体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网络等电信设备系统,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形式。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是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市场走势或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证券估值、投资评级等投资分析意见,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并向客户发布的行为。 国信汽车首席分析师:唐旭霞 手机/微信:18682213292 邮箱:tangxx@guosen.com.cn 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0980519080002 国信汽车分析师:戴仕远 手机/微信:18221932869 邮箱:daishiyuan@guosen.com.cn 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0980521060004 联系人:王少南 手机/微信:17612176519 邮箱:wangshaonan@guosen.com.cn 联系人:余晓飞 手机/微信:13726227946 邮箱:yuxiaofei1@guosen.com.cn 联系人:杨钐 手机/微信:17796373814 邮箱:yangshan@guosen.com.cn
、 核心观点 行业观点 12月(2022/12/5-2023/1/1)乘用车累计上险236.8万辆,同比+19%,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上险64.8万辆,同比+51%,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27%,同比+6pct,行业端表现良好。供给侧,国内自主品牌与新势力开启新一轮新车周期,新车频发,多家自主品牌发布远期规划,优质供给有望带动需求增长;需求侧,地方补贴刺激政策频出,有望提振汽车消费;价格端,12月原材料价格同环比继续有所下降。我们总结当前重点覆盖的汽车零部件标的2023年估值多数降至20-25倍(2022年8月高位约30-35倍),板块配置性价比凸显,看好2023年汽车板块行情。 长期看好具有强产品周期+高产品性价比的自主品牌崛起带来的产业链投资机遇 主线1:自主品牌从组织架构、供应链完善程度、商业模式等方面超越合资,长期看好自主品牌崛起带来的产业链投资机遇。主线2:汽车电动化的核心是能源流的应用。技术趋势往磷酸铁锂、4680圆柱、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整车平台高压化等多维升级。主线3: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是数据流的应用,增量零部件包含:获取端-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输送端-高速连接器,计算端-域控制器,应用端-空气悬架、线控制动和转向,交互端-HUD、交互车灯、中控仪表、天幕玻璃、车载声学等。 12月汽车板块弱于大盘 12月CS汽车板块下跌6.71%,跑输沪深300指数7.19pct,跑输上证综指4.74pct;CS乘用车下跌5.50%,CS商用车下跌4.63%,CS汽车零部件下跌7.72%,CS汽车销售与服务下跌7.27%,CS摩托车及其它下跌11.61%,汽车板块2022年下跌19.32%。 数据追踪 根据交强险数据,2022年全年累计(2022/1/3-2023/1/1),乘用车年度累计上险2021.08万辆,年度累计同比-2.15%,新能源车年度累计上险52.31万辆,年度累计同比+79.47%。新势力方面,12月埃安/小鹏/哪吒/理想/蔚来/零跑/AITO/极氪的交付量分别为3.0/1.1/0.8/2.1/1.6/0.8/1.0/1.1万辆,分别同比+107%/-29%/-23%/+51%/+51%/+9%/+2782%/+199%。 风险提示 汽车供应链风险、需求恢复低于预期风险。 投资建议 重点推荐核心成长/确定性零部件:德赛西威、旭升集团、爱柯迪、星宇股份、福耀玻璃、科博达、拓普集团、华阳集团、伯特利、上声电子、玲珑轮胎及一体化压铸、空气悬架等赛道;整车核心推荐比亚迪、吉利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以及近期回调较深的港股新势力车企。 投资建议:关注自主品牌崛起和增量零部件机遇 行业背景:汽车行业迎来科技大时代,百年汽车技术变革叠加整体成长向成熟期过渡。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加速发展,汽车电动化的核心是能源流的应用,电动化方面围绕高能量密度电池、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整车平台高压化等方向升级;汽车智能化的核心是数据流的应用,智能化方面随着5G技术应用,智慧交通下车路协同新基建进入示范,汽车智能化水平提升,2022年预计更多搭载激光雷达、域控制器、具备L2+级别车型量产(尤其是自主及新势力品牌)。谷歌、苹果、华为等深度参与造车,百年汽车变革加速,电动、智能、网联技术推动汽车从传统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终端升级,创造更多需求。特斯拉鲶鱼效应,颠覆传统造车理念,推动电子电气架构、商业模式变革,带来行业估值体系重估,造车新势力和传统整车相继估值上升。 行业中长期展望:中国汽车行业总量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呈增速放缓、传统产能过剩、竞争加剧、保有量增加的特点。电动化智能化带来传统汽车转型升级的结构性发展机遇,行业新旧动能切换。中长期预计国内汽车总量产销未来20年维持2%年化复合增速,其中新能源汽车未来10年有望维持20%以上年化复合增速(2021年增速150%+,预计未来三年有望维持超50%的复合高增速),电动智能汽车是汽车板块中高景气赛道。 行业复盘:上一轮汽车景气度高点在2015-2017年(受益于购置税政策),2018年起行业进入下行,2020年疫情、2021年缺芯导致当前库存降至3年低位,全年受汽车芯片紧缺影响国内汽车实现销量2701万辆(同比+3%),低于年初销量预期,2022年在芯片缓解背景下,预计国内汽车销量增速有望达+3%(其中乘用车+10%,商用车-29%),新能源乘用车继续维持较高增速(2021年销量为333万辆,预计2022年销量有望达655万辆)。我们预计2023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区间在(-4%,3%)内(假设2023年燃油车购置税延续今年5%的优惠政策,预计2023年乘用车销量+3%;假设2023年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不延续,预计2023年乘用车销量-4%)。 投资建议:关注自主品牌崛起和增量零部件机遇 在疫情、地缘政治等综合因素影响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汽车生产的重要原材料铝、镁、锂、钢、石油、橡胶、芯片等价格持续高企,整车和零部件端成本持续承压,2月起部分整车企业官宣涨价,市场担忧供给端压力最终传导到需求端,汽车板块近期回调幅度较大,我们认为原材料价格走势短期难以预测,但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升级趋势不改,仍然是未来5-10维度的主线逻辑,部分零部件下跌到合理估值水平,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我们推荐自主品牌崛起和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升级两条主线。 自主崛起方向:混动(比亚迪/长城/吉利)/新势力/特斯拉/广汽埃安及其产业链。 增量零部件:1)数据流方向关注传感器、域控制器、线控制动、空气悬挂、车灯、玻璃、车机、HUD、车载音响等环节。2)能源流方向:关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中小微电机电控、IGBT、高压线束等环节。标的方面推荐福耀玻璃、伯特利、华阳集团、星宇股份、德赛西威、科博达、保隆科技、胜蓝股份、玲珑轮胎、骆驼股份等。 自主品牌凭借三电底层技术及供应链支持、快速研发响应和灵活激励机制、类消费品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百年以来合资/外资车企在国人心目中的强势地位,以长城、比亚迪、吉利为代表的混动平台,以蔚来、小鹏、理想、威马、哪吒、广汽埃安、吉利极氪等新势力/新品牌推进的爆款单品,2021年起销量快速爬升,2022年新车型持续推出,中长期规划高增长,核心自主整车及其产业链面临较大发展机遇。 增量部件:增量零部件主要围绕数据流和能源流两条线展开,数据流从获取、储存、输送、计算再应用到车端实现智能驾驶、应用到人端通过视听触等五感进行交互(HUD、中控仪表、车灯、玻璃等);能源流(双碳战略下核心是电流)从获取、储存、输送、高低压转换、经OBC到1)大三电(高压动力电池、电控及驱动电机)以支持智能驾驶“大运动”(线控制动和转向等平面位移)、2)小三电(低压电池、中小微电控及电机)以支持车身各种“精细运动”(鹰翼门、电吸门把手、电动天窗、空气悬架等车内形变)。标的方面推荐星宇股份、福耀玻璃、德赛西威、拓普集团、华阳集团、伯特利、上声电子、科博达、玲珑轮胎等。 核心假设或逻辑的主要风险 第一,宏观经济下行,车市销量持续低迷,整车行业面临销量下行风险和价格战风险,零部件行业面临排产减少和年降压力。 第二,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燃油车后,部分机械式零部件行业(比如内燃机系统)的消失。 新能源车渗透提速,各地汽车消费刺激政策接力购置税减征 购置税减征开启新一轮景气中周期 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GDP占比7.6%),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也是宏观经济的重要“晴雨表”,兼具消费与周期属性。今年5月,第三轮购置税减征政策超预期落地,购置税减征作为历史上国家提振汽车消费高效举措,叠加今年中旬复工、复产带来的供应环节修复,有望开启新一轮2-3年的中短期景气向上的周期。 政策刺激是国内汽车销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复盘中国汽车行业若干次连续月度销量下跌时间段总结发现:1)国内汽车市场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2)消费政策刺激是车市低迷时期快速恢复的直接动力: 与宏观经济相关性高。2018年中国汽车工业历史上的首度销量下滑;在去杠杆、国内经济下行背景下随后2019年销量仍持续下滑;2020年国内受到新冠疫情冲击,社会经济近乎全面停摆;2020Q1汽车销量大幅下滑属于极端事件;2021年下半年在去年高基数、芯片短缺以及商用车国六切换等情况下,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022年3-4月,俄乌冲突、疫情反复等因素阻碍供应链运转及生产,终端市场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制约,产销两端均受到较大打击。 政策刺激是直接推动力。在政策驱动下,2009-2010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速分别达45.4%/32.4%;2015-2017年我国汽车销量增速分别达4.7%/13.9%/3.0%,刺激效果显著。2020年政府积极推进后疫情建设,在政府扶持和消费激励下,新能源车市场迎来大爆发,汽车需求强劲反弹,从2020年4月起销量连续13个月的同比正增长。2022年在疫情反复、供应链受阻等不利局面下,新一轮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到来,汽车销量有望快速实现反弹。 本轮补贴政策力度整体超预期。1)从补贴范围来看,结合前两轮补贴内容,市场普遍预期本轮补贴对象为1.6L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而实际补贴政策本次框定到2.0L以下(小于30w),将惠及范围从预期的65%提升到84%(占2021年燃油乘用车比重),几乎成为普惠政策;2)从补贴时限来看,坐实之前市场普遍预测的年内消耗完补贴优惠,本轮补贴有望成为车市“强心剂”,高效提振市场消费。 需求层面,燃油车购置税阶段性减征催化,叠加各地补贴刺激政策,汽车销量得到一定促进,补贴后汽车行业销量从6月开始复苏,行业销量2022年6月-9月同比两位数增长。供给层面,6月起行业进入主动加库存阶段,各主机厂持续加快排产,行业4-5月产业链生产端抑制情况得到明显回补。 各地政策密度出台,提振汽车消费 我们统计10月份以来各地政府对于汽车消费的刺激政策,多地发放消费券以及对汽车消费进行补贴,短期多以2023年一季度为刺激目标,长期仍以推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推动充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规划目标,同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汽车方面提出,推动汽车消费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推进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我们预计在多地政策的推动下,将提振行业消费。 在本轮减征之前,我国已有2轮阶段性购置税减免,且第二年均做了相应的延续。在2009/01/20-2010/12/31及2015/10/01-2017/12/31期间,我国对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按5%,第二年调至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以实现对汽车消费市场的提振。结合各地政府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以及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市场地位,购置税减征有望在第二年延续。 预计2022年整体乘用车销量有望达2361万辆,新能源乘用车有望破600万辆 供给、需求及原材料价格向好,下半年汽车板块有望量利双增。供给侧,汽车产业链陆续复产(多家车企双班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趋缓;需求侧,地方补贴刺激政策频出:购置税阶段性减征叠加电动车下乡,下半年汽车销量有望改善。 新能源乘用车:下半年随新车型(比亚迪海豹、理想L9、小鹏G9、长安深蓝SL03等)上市,有望推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突破,我们根据11月最新销量数据,更新预计2022全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55万辆,同比+97%。 燃油乘用车:燃油车伴随购置税减征及产业链逐渐恢复正常,考虑到电动车的渗透提速及疫情影响,我们根据11月最新销量数据,更新预计2022年燃油乘用车销量为1707万辆,同比-6%。 随燃油车购置税减半优惠政策、新能源继续发力、芯片供应等因素改善,2022年(尤其是6月起)乘用车增长潜力向好。我们根据11月最新销量数据,更新预计2022年全年国内乘用车销量约2361万辆,同比+1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655万辆,同比+97%;商用车处在景气度下行周期,预计全年销量下滑29%,为340万辆,总体预计2022年全年国内汽车销量2701万辆,同比+3%(其中乘用车同比+10%、商用车同比-29%)。我们预计2023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区间在(-4%,3%)内(假设2023年燃油车购置税延续今年5%的优惠政策,预计2023年乘用车销量+3%;假设2023年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不延续,预计2023年乘用车销量-4%)。 汽车板块2022年年报披露日历 汽车板块公司将在3月陆续发布三季报,4月下旬为发布密集期。 资料来源:wind,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 采用中信行业汽车分类;披露日期按公告日期前一天计算 12月汽车板块走势弱于大盘 汽车板块12月走势弱于大盘 截至12月31日,12月CS汽车板块下跌6.71%,其中CS乘用车下跌5.50%,CS商用车下跌4.63%,CS汽车零部件下跌7.72%,CS汽车销售与服务下跌7.27%,CS摩托车及其它下跌11.61%,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0.48%,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97%,CS汽车板块跑输沪深300指数7.19pct,跑输上证综合指数4.74pct;汽车板块自2022年初至今下跌19.32%,沪深300下跌21.63%,上证综合指数下跌15.13%,CS汽车板块跑赢沪深300指数2.31pct,跑输上证综合指数4.20pct。 汽车行业代表性公司中,年初至今,乘用车板块,比亚迪下跌4.13%(12月下跌0.98%),广汽集团下跌26.3%(12月下跌10.47%),吉利汽车下跌45.73%(12月上涨0.18%);零部件板块,福耀玻璃下跌23.59%(12月下跌5.55%),星宇股份下跌37.12%(12月下跌3.5%),拓普集团上涨11.07%(12月下跌13.2%),华阳集团下跌39.22%(12月下跌4.43%),德赛西威下跌25.3%(12月下跌4.23%),科博达下跌17.38%(12月下跌4.11%),伯特利上涨14.86%(12月下跌5.93%),三花智控下跌15.07%(12月下跌3.55%),上声电子上涨2.96%(12月上涨4.36%)。汽车服务板块,广汇汽车下跌21.35%(12月下跌6.67%),中国汽研上涨6.18%(12月上涨3.19%)。 2022年12月CS汽车板块内涨幅前五的公司分别是奥联电子、亚星客车、继峰股份、海伦哲、大为股份;跌幅前五的公司分别是*ST众泰、曙光股份、艾可蓝、小康股份、中路B股。 12月汽车板块估值同环比均下降 汽车汽配板块估值从19年初逐渐回升。国内汽车销量18年7月以来开始下滑并呈现加速下滑趋势,而国内汽车汽配板块估值自18年年初即开始下滑,2018年底至今估值基本稳定并逐渐回升。2021年受益于新冠疫情影响减退、新能源汽车产销高速增长,汽车汽配估值水平持续走高,随后于2021年四季度缓慢下行,延续至2022年4月。2022年12月随着板块下调,估值有所回调,截至2022年12月31日,CS汽车PE值为37倍,CS乘用车PE值为37倍,CS汽车零部件PE值为39倍,估值水平较年初分别有所下降(56/59/79倍),估值水平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56/59/79倍),较上月同期有所下降(40/39/43倍)。 12月乘用车上险同比+19%,新能源乘用车上险同比+51% 2022年12月乘用车零售同比增加、批发同比减少,零售、批发环比增加 整体汽车:根据中汽协数据,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8.2%和-7.1%,同比-7.9%和-7.9;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5.1万辆和207.5万辆,环比-7.8%和-7%,同比-3.9%和-5.6%;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 1-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6.1%和+3.3%。1-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比增长14.7%和11.5%。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乘用车:根据乘联会数据,初步统计,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242.5万辆,同比去年增长15%,较上月增长47%;12月全国乘用车厂商批发227.3万辆,同比去年下降4%,较上月增长12%。 初步统计,2022年,乘用车市场零售2070万辆,同比增长1.8%(2021年为2015万辆),预计狭义乘用车批发2320万辆,同比增长10%(2021年为2110万辆)。 12月乘用车上险236.8万辆,同比+19%,新能源乘用车上险64.8万辆,同比+51% 根据交强险数据,12月(2022年12月5日-2023年1月1日)乘用车累计上险236.8万辆,同比+19%。分车企来看,一汽大众206516辆,同比+31%;比亚迪汽车202695辆,同比+114%;长安汽车165184辆,同比+54%;吉利汽车151417辆,同比+19%;上汽大众152202辆,同比+15%;上汽通用99295辆,同比-8%;东风日产91229辆,同比-4%;广汽丰田113423辆,同比+31%;长城汽车94198辆,同比-9%;一汽丰田93107辆,同比+23%。 根据交强险,12月(2022年12月5日-2023年1月1日)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上险64.8万辆,同比+51%,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27%,同比+6pct。分品牌来看,比亚迪202583辆,同比+141%;特斯拉36484辆,同比-42%;五菱33920辆,同比-21%;埃安22798辆,同比+51%;哪吒21227辆,同比+106%;理想15988辆;小鹏10694辆,同比-28%;蔚来13112辆,同比+41%;AITO 9606辆;极氪9701辆,同比+182%;欧拉8251辆,同比-59%;威马470辆,同比-87%。 全年累计(2022年1月3日-2023年1月1日),乘用车2022年累计上险2021.08万辆,年度累计同比-2.15%,新能源车年度累计上险52.31万辆,累计同比+79.47%。 造车新势力交付数据方面,2022年12月,埃安/小鹏/哪吒/理想/蔚来/零跑/AITO/极氪的交付量分别为3.0/1.1/0.8/2.1/1.6/0.8/1.0/1.1万辆,分别同比+107%/-29%/-23%/+51%/+51%/+9%/+2782%/+199%。环比+4%/+94%/-48%/+41%/+12%/+6%/+23%/+9%,埃安、理想、蔚来交付量位列前三。 1-12月埃安/小鹏/哪吒/理想/蔚来/零跑/AITO/极氪的累计交付量分别为27.1/12.1/15.2/13.3/12.2/11.1/7.8/7.2万辆,累计同比+126%/+23%/+118%/+47%/+34%/+158%/+22075%/+1098%。 1-11月乘用车累计销量2129.2万辆,同比增长11.5% 通过梳理过去历年汽车行业走势,我们可以发现2018年汽车销售受较大冲击,主要原因是贸易战持续冲击下可选消费下行叠加购置税退出前的部分透支。2018年7月起中国乘用车销量连续22个月下滑,2018年中国汽车销售2808万辆,同比下滑2.8%,2019年中国汽车销售2577万辆,累计同比下滑8.2%,下滑幅度自2019年8月起逐月收窄。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7%;下半年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汽车销量回暖,同比增长12%,全年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2021年汽车销量2627.5万辆,同比增长3.4%。2022年一季度,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大部分车企自2月开始提价。3月下旬,上海疫情全面爆发,持续至5月中旬才明显好转,期间对汽车行业的整车排产、零部件供应、物流运输均造成较大影响,直接影响了4月的产销水平。5月随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销费、稳增长的整车措施,对于拉动汽车消费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汽车行业复工复产节奏加快,5月汽车产销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6月乘用车市场总体呈现“淡季不淡”特征,且4、5月份因疫情影响耽误的产销量在6月也得到一定回补,购置税减半政策和地方促进汽车消费政策等实施效果明显,5月乘用车产销表现明显好于预期。8月购置税等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乘用车消费需求季度恢复,商用车降幅有所收窄,汽车产销同比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新车密集发布,销量同比持续向上。 根据中汽协数据,汽车方面,2022年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8.6万辆和232.8万辆,环比-8.2%和-7.1%,同比-7.9%和-7.9%。2022年1-11月,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462.8万辆和2430.2万辆,同比+6.1%和+3.3%。 乘用车方面,2022年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5.1万辆和207.5万辆,环比-7.8%和-7%,同比-3.9%和-5.6%。2022年1-1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170.2万辆和2129.2万辆,同比+14.7%和+11.5%。 新能源汽车方面,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商用车方面,2022年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3.5万辆和25.3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1.2%和7.5%,同比分别下降33.4%和23.4%。2022年1-11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92.7万辆和30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31.9%和32.1%,继续呈现两位数下滑。 根据乘联会数据,从细分车型看,11月份狭义乘用车轿车批发销量94.3万辆,同比-7.3%,环比-9.1%;11月份MPV批发销量8.9万辆,同比-19.2%,环比-3.5%;11月份SUV批发销量99.8万辆,同比-2.6%,环比-6.2%。 根据乘联会数据,分厂商来看,2022年1-11月,零售销量一汽大众、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获前三名,批发销量一汽大众、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获前三名。 狭义乘用车厂商2022年1-11月零售销量排行,前五位分别为一汽大众(160万辆,同比减少1.4%)、比亚迪汽车(158万辆,同比增长152.6%)、吉利汽车(111万辆,同比增长3.4%)、长安汽车(111万辆,同比增长5.9%)、上汽大众(110万辆,同比减少16.5%)。 狭义乘用车厂商2022年1-11月批发销量排行,前五位分别为一汽大众(165万辆,同比增长2.9%)、比亚迪汽车(163万辆,同比增长155.8%)、吉利汽车(129万辆,同比增长10.1%)、长安汽车(121万辆,同比增长8.1%)、上汽大众(120万辆,同比增长8.5%)。 1-11月新能源汽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长1倍 根据中汽协数据,新能源汽车方面,2022年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76.8万辆和78.6万辆,同比+65.6%和+72.3%,市场占有率达到33.8%。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 从细分车型来看,11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8.9万辆和61.5万辆,同比增长55.5%和67.4%;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9万辆和17.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0.8%和92.6%。1-11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485.7万辆和473.4万辆,同比增长91.2%和89.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9.4万辆和133.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69.3%和154.6%。 新能源乘用车方面,根据乘联会细分数据,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72.82万辆,同比增长70.2%,环比增长7.9%。1-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574.23万辆,同比增长104.6%。 2022年1-11月新能源汽车车企乘用车批发销量排名前三的为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特斯拉。比亚迪2022年1-11月销量为157.62万辆,位居第一,较去年同期上涨220.9%;上汽通用五菱累计销量为40.33万辆,位居第二,较去年同期上涨7.1%;特斯拉中国累计销量为39.78万辆,位居第三,较去年同期上涨59.0%。 具体分车型看,2022年1-11月,销量前五名的新能源轿车车型为宏光MINI、比亚迪秦、比亚迪汉、比亚迪海豚、特斯拉(Model 3);销量前五名的新能源SUV车型为比亚迪宋、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元PLUS、比亚迪唐、埃安(Aion Y)。 库存:11月库存系数为1.35,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下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2年1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5.3%,同比上升9.9个百分点,环比上升6.3个百分点。11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35,环比下降23.3%,同比上升0%,库存水平位于警戒线以下,处于合理范围内。 10月国内多地疫情反复,经销商促销活动受限,汽车市场需求转弱,呈现“旺季不旺”特点。同时购置税政策带动需求在6-9月释放,考虑年终促销冲量尚未开始,10月需求相对较低,终端销量不如预期。11、12月疫情逐步缓解,购置税政策即将结束,叠加厂家年终冲量策略,有利于部分观望消费者购入决策,12月需求有所回升。 行业相关运营指标:12月大部分原材料价格环比下降 原材料价格指数:下游需求稳定,12月大部分原材料价格同比、环比下降 汽车配件主要以钢铁、锌、铝和玻璃等大宗商品为主要原材料。受国家供给侧改革“去产能”政策影响,铝锌和钢铁等金属的价格从2016年初就开始持续上涨,到2017年汽车配件主要原材料价格均处于高位,2018年随着环保侧去产能脚步的缓和,汽车配件主要原材料价格在2018年基本趋稳并小幅回落。2019年除玻璃外其他原材料价格指数均有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游需求大幅下降,原材料价格全线下滑,5月开始终端需求逐渐恢复,部分原材料价格呈现提升。2021年全年,汽车原材料价格总体仍维持上涨趋势。 2022年截至12月23日,橡胶类价格指数为45.25,环比2022年11月同期的46.46略有下滑,同比2021年12月的52.46有所下降;截至12月23日,钢铁类价格指数为122.50,环比2022年11月同期的117.06有所上升,同比2021年12月的141.83明显下滑;截至12月31日,浮法平板玻璃的市场价格为1626.6,环比2022年11月的1641.4有所下降,同比2021年12月的2177.8明显下降;截至12月31日,铝锭A00的价格为18840.0,环比2022年11月的19007.5有所下降,同比2021年12月的19867.3有所下滑;截至12月31日,锌锭0#的价格为23910.0,环比2022年11月的24343.8有所下降,同比2021年12月的23983.8有所下降。 总体来看,2022年12月橡胶类、浮法玻璃类、铝锭、锌锭同环比均有所下滑,钢铁类环比上升,同比下降。 汇率:12月欧元兑人民币同比、环比均升值,美元兑人民币环比贬值、同比升值 美国和欧洲是除中国以外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中国汽配件绝大多数出口销往美国和欧洲,因此美元和欧元兑人民币的走势直接影响中国汽配供应商的出口。2016人民币呈现持续贬值态势,2017年人民币升值,2018年上半年人民币逐渐平稳。2018年下半年由于贸易战影响人民币持续贬值,2019年呈先贬值后升值的趋势;欧元兑人民币在2016年基本保持平稳,2017年小幅升值,2018年延续了区间内小幅震荡的趋势,2019年呈现先降后涨态势。近期随着海外疫情在美国的扩散和原油价格大跌的影响,美元流动性收紧,美元指数大幅上涨。 截至2022年12月30日,欧元兑人民币汇率收至7.3583,环比2022年11月的7.3418小幅上升,同比2021年12月的7.2121有所上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收至6.9514,环比2022年11月的7.1419有所下降,同比2021年12月的6.3730有所上升。 重要行业新闻与上市车型 重要行业新闻 1、行业动态 比亚迪:2022年全年销量187万辆、新款海豚上市 比亚迪2022年全年销量186.85万辆,同比增长152.5%,12月销量23.52万辆,同比增长137.3%。比亚迪12月出口1.13万辆,2022年全年累计出口5.59万辆,同比增长307.2%。 2023款海豚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为11.68万元-13.68万元。售价相较于老款车型上调4000-6000元不等。 比亚迪与UZAVTOSANOAT JSC签署合资协议,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零部件。合资公司将设在乌兹别克斯坦,未来主要生产比亚迪多款新能源车型,包括DM-i超级混动车型和相关零部件,加速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在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本地化生产。 特斯拉2022年电动车产量和交付量达137万辆和131万辆 特斯拉发布了全球生产与交付报告,2022年全球范围内共实现电动车生产与交付136.97万辆和131.39万辆,同比增长分别为47.2%、40.3%。其中,2022Q4实现生产和销售43.97万辆、40.53万辆,同比增长43.8%、31.3%。 分车型看,2022年Model3/Y实现生产和交付分别为129.84万辆和124.71万辆,ModelS/X实现生产和交付7.12万辆和6.67万辆。 长安汽车计划2030年实现年销500万辆 12月25日,在长安汽车举办的“长安汽车科技成果展暨长安160周年系列活动”上,长安汽车宣布了最新的战略目标规划,包括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投入情况。 长安汽车规划在未来10年投入2000亿元打造长安汽车,其中在新汽车科技产业链累计投入超1500亿元。 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展望,到2025年,长安汽车将推出30余款全新产品。长安汽车预计至2030年实现集团整体销量500万辆,并进入世界汽车前十名,其中长安品牌目标销售350万辆,新能源销售210万辆,海外销售105万辆。 广汽发布“万亿广汽”发展纲要 2020年12月30日,广汽集团在广州国际车展上发布“2030万亿广汽1578发展纲要”:发力5大增量、夯实7大板块、落实8大行动,力争2030年实现产销超475万辆、营收1万亿元、利税1千亿元的目标。 其中5大增量指整车转型升极、零部件强链延链、能源及生态赋能、国际化勇毅前行、智慧出行商业化运营。7大板块代表研发、整车、零部件、能源及生态、国际化、智慧出行、投资与金融。8大行动指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研-投并重、自主品牌全力提升、强链延链优化结构、能源生态全面发力、软件业务深度布局、海外市场重点突破、智慧交通模式创新。2022年广汽预计实现产销245.9万辆和240.4万辆,同比增长15%和12%。 广州车展车企展出多款新车 广州车展于2022年12月30日-2023年1月8日展出,多款新车发布。宝马发布全新M2,售价59.90万元;奥迪展示A6 Avant e-tron概念车,旅行车式造型,基于PPE平台打造;魏牌发布蓝山,为全新旗舰大六座SUV蓝山DHT-PHEV;埃安发布Hyper GT等。 2、政府新闻 河南:鼓励各地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惠民政策 12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政策措施》,汽车方面提出:1、鼓励各地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惠民政策,将购车补贴政策延续至2023年3月底,对在省内新购汽车按购车价格的5%给予消费者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0元/台,省、市级财政各补贴一半。2、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替代,培育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完善公用充电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充电基础设施向干线公路服务区和县域延伸,到2023年年底实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全覆盖、集中式充电示范站县域全覆盖。 重庆:对智能车控、智能座舱等研发企业给予补助 1月4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制定了《重庆市加力振作工业经济若干政策措施》,汽车方面提出: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建设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平台、应用场景,研发全新新能源乘用车车型,支持企业研发智能车控、智能座舱等核心配套产品,相应给予300万元至800万元补助。 湖南:印发《湖南省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湖南省能源局、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共同编制了《湖南省公路沿线充电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并于2022年12月30日印发。提出,到2025年形成“适度超前、布局均衡、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 2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充电站间隔少于 50 公里;干线公路沿线要配建单桩功率不低于60千瓦的快速充电桩,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按照不低于30%的车位比例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既有服务区应加快升级改造,到2025年底,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配建充电设施车位比例不得低于 30%。积极布局国省干线公路和重要县乡道沿线快速充电设施,至2025 年底,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沿线充电车位达到1.6万个。 12月上市车型梳理 12月上市的新车见下表,核心关注长安CS75、几何E、护卫舰07、2023款海豚、小鹏G3、蔚来新款ES8和EC7、长城山海炮等车型。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及估值 分析师声明 作者保证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分析逻辑基于作者的职业理解,通过合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力求独立、客观、公正,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作者在过去、现在或未来未就其研究报告所提供的具体建议或所表述的意见直接或间接收取任何报酬,特此声明。 重要声明 本报告由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制作;报告版权归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所有。本报告仅供我公司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复制或传播。任何有关本报告的摘要或节选都不代表本报告正式完整的观点,一切须以我公司向客户发布的本报告完整版本为准。 本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或信息撰写,但我公司不保证该资料及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本报告所载的信息、资料、建议及推测仅反映我公司于本报告公开发布当日的判断,在不同时期,我公司可能撰写并发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建议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我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及资料处于最新状态;我公司可能随时补充、更新和修订有关信息及资料,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关更新和修订内容。我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本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仅供参考之用,不构成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投资标的要约或邀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个人的投资建议。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投资者应结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财务状况自行判断是否采用本报告所载内容和信息并自行承担风险,我公司及雇员对投资者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而造成的一切后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说明 本公司具备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证券投资咨询,是指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机构及其投资咨询人员以下列形式为证券投资人或者客户提供证券投资分析、预测或者建议等直接或者间接有偿咨询服务的活动:接受投资人或者客户委托,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举办有关证券投资咨询的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在报刊上发表证券投资咨询的文章、评论、报告,以及通过电台、电视台等公众传播媒体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通过电话、传真、电脑网络等电信设备系统,提供证券投资咨询服务;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形式。 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是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一种基本形式,指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对证券及证券相关产品的价值、市场走势或者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形成证券估值、投资评级等投资分析意见,制作证券研究报告,并向客户发布的行为。 国信汽车首席分析师:唐旭霞 手机/微信:18682213292 邮箱:tangxx@guosen.com.cn 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0980519080002 国信汽车分析师:戴仕远 手机/微信:18221932869 邮箱:daishiyuan@guosen.com.cn 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证书编码:S0980521060004 联系人:王少南 手机/微信:17612176519 邮箱:wangshaonan@guosen.com.cn 联系人:余晓飞 手机/微信:13726227946 邮箱:yuxiaofei1@guosen.com.cn 联系人:杨钐 手机/微信:17796373814 邮箱:yangshan@guosen.com.cn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