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焦煤焦炭市场展望
(以下内容从中大期货《2023年焦煤焦炭市场展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3年焦煤焦炭 市场展望 外弛内张 见风使舵 ANNUAL REPORT 物产中大期货研究院黑色组 观点摘要 2023年焦煤、焦炭供给微增,焦炭需求微降。总体供需紧张局面将有所缓解,价格重心将下移。供应结构上内张外驰:国内煤矿供应平稳微增,优质主焦煤维持短缺;而蒙煤进口量大幅增加,推动国内供需转向宽松。但是因需求预期差导致渠道低库存,弹性降低,一旦遇到影响供应的突发情况或下游集中补库将带来阶段性上涨行情。 对标中硫焦煤新仓单,预计焦煤价格中枢回落至1500-1900元/吨左右;焦炭主要区间回落至2300-2800元/吨。区间走势上,双焦受成材需求影响,跟随黑色系走势为主;但在动力煤出现大级别行情或者焦煤进出口变化等意外事件下,焦煤或带着焦炭走出引领黑色系的行情。 01 2022年焦煤焦炭市场回顾:冲高回落 ANNUAL REPORT 2022年双焦价格价格表现为上半年冲高下半年回落,价格中枢相较2021年下移。以最接近仓单价格的蒙煤沙河驿自提价为例,1-4月份从2500元/吨上涨至3200;年中及下半年震荡回落,4-11月份下跌至2000;年末开始反弹,截止12月中旬,连续上涨至2300附近。全年市场逻辑主要受宏观驱动;行业因素方面,焦煤供需面紧平衡,从基本面上给予支撑。 2022年双焦行情主要演绎过程如下: 1月伊始,煤价开始企稳,主要因冬奥会对焦煤供需稍有影响。2月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造成了国际市场的能源紧张,海内外煤价开始急速攀升。随着俄乌战争愈演愈烈,刺激国际海运焦煤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国内铁水产量回升,对炉料需求增加,焦煤焦炭期现在4月创出本年度高峰。但4月下旬开始,受疫情扩散影响,尤其是上海疫情严重,钢材终端需求显著差于预期,黑色系产业链供需双弱,开启震荡式回落。夏秋期间,国内疫情持续多点爆发,地产预期愈加悲观。黑色系整体回调,但焦煤供应偏紧格局仍存,双焦跌幅稍小。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地产政策的刺激,市场对于钢材需求的预期拐点显现。同时,黑色系低库存叠加冬储补库,岁末反弹行情开启。 在焦化产能维持过剩的背景下,焦化利润低水平。独立焦化企业吨焦平均盈利的全年平均值仅为13.3元/吨,波动区间为正负300元/吨。焦企54%的时间段维持亏损。其中从9月下旬至今已连续亏损13周。作为对比,2021年焦化利润均值481.8元/吨,波动区间(-130,1000),亏损期占比仅为6.8%。 在焦化利润低水平、低波动的背景下,焦炭跟随焦煤走势。核心驱动在于“焦煤供需紧平衡带来的成本支撑”与“产业链阶段性负反馈,压缩焦煤利润”之间的博弈。 02 2023年双焦市场展望 ANNUAL REPORT 2.1 国内原煤产量稳定增长,但焦精煤产量增速偏低 我国原煤产量稳定增长。2022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煤矿增产保供,先后5次国常会明确要求煤炭增产保供,并提出通过核增产能、扩产、复工复产等手段,年内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的工作目标。在增产保供下,2022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36.85亿吨,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 焦煤原煤产量增速滞后。2021年焦煤产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比重30.8%,该比重在五年内4次下降。2021年全国炼焦原煤、精煤产量分别12.54、4.90亿吨,分别同比增长3.1%、1.0%。精煤产量增速低于原煤。2022年1-10月全国焦煤产量41128万吨,同比仅增长1.6%,增幅明显低于原煤产量增速。 焦精煤洗选率逐步下降。尤其是当前煤炭增产保供背景下,部分焦煤企业为完成电煤保供任务,增加电煤保供量,进一步降低洗选率。2022 年 1-10 月炼焦煤洗出率仅为 37.9%,相较 2021 年的 39.1%再次降低 1.2个百分点。 2.2 炼焦煤矿井稀缺,新增产能极少 中国炼焦煤占世界总储量的26.25%,已查明的资源储量达2765亿吨,基础储量为1263亿吨,而炼焦煤储量仅占我国煤炭总储量7.65%,优质炼焦煤则更少。按照 2021年炼焦原煤产量(12.54 亿吨)计算,综合考虑煤矿回采率,我国炼焦煤资源量仅能满足近几十年炼焦需求。尤其是优质的主焦煤和肥煤资源量更少。 焦煤矿井基本为井工矿井,往往具有地质生产条件差、开采工艺复杂、致灾因素多等不利因素,矿井产量增加十分困难,而且炼焦煤资源绝大部分资源已开发或即将开发,新建煤矿项目较少,焦煤资源更为稀缺。 当前原煤产量增加主要来源于煤矿产能核增,存在大量表外产能转入表内,实际煤炭产量的边际增量有限。经过近两年的强力推动煤炭增产保供,我国煤炭增产保供政策工具箱内已经所剩无几,大部分具备核增产能的矿井已合法释放产量。 2023年炼焦煤新增产能占比极小。根据能源局在建产能列表,剩余待投产焦煤产能不足2021年的12.54亿吨炼焦原煤产量的增量的1% ,绝大部分增量来自于原有矿井。暂无未来新增投产项目,预计2023年及以后供给端弹性十分有限。 2.3 焦煤煤矿产能利用率已达极限 2022年煤矿产能利用率较为稳定,政策影响程度降低。比较明显的是重要会议期间,为保证安全生产,多数煤矿有减产行为,影响时间约2-3周。虽然存在春节期间季节性减产,但保供及工人原地过节等因素让煤矿整体减产幅度小于往年水平。 自 2021 年实施煤炭增产保供以来,大型煤企加强生产组织,生产作业效率显著高于往年同期并持续保持高位水平。但是,持续满负荷、超强度增产保供,矿井生产接续持续紧张,进而带来安全生产事故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高强度状态难以为继。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煤矿已发生煤矿安全事故 125 起、死亡 199 人,相较 2021 年全年分别增加 37.4%和11.8%,打破了多年以来安全生产事故持续下降的有利局面。 据汾渭能源的调研数据,样本煤矿开工率一直处于 90-105%的高位区间窄幅波动。虽然煤矿利润高企,但2022年整体焦煤矿开工率却在近五年的低位水平,爬坡难度较大。1-11月样本煤矿平均开工率为99.7%,低于去年同期的101.7%。因此,焦煤煤矿产能利用率已达天花板。 综上,国内炼焦煤新增产能有限、产能利用率已达极限,预计2023年国内焦精煤产量与2022年基本持平。综合考虑到电煤保供对焦煤的挤占效应或有减弱,给予国内焦煤供应1%的增量。2023年国内煤矿炼焦煤供应增加400万吨。 2.4 进口炼焦煤将持续补缺口,舒缓供应紧张格局 国内炼焦煤供应持稳,因此,虽然我国进口炼焦煤在总供应量中占比(对外依存度)不高——近五年我国进口炼焦煤占比在10%到13.7%之间波动,但是炼焦煤进口量的波动近年来极大影响了我国炼焦煤的供应格局。 2021年我国暂停澳煤进口后,同时蒙煤通关受疫情影响而下滑,焦煤进口量占比俯冲至10%低位。2022年1-10月,焦煤进口量大幅回升,焦煤进口占比增加至11.2%,部分弥补了国内焦煤供应缺口。2023 年,进口煤价格相对国内煤有优势,且进口煤以主焦煤为主,可弥补国内主焦煤资源紧张的压力,进口煤仍将主导我国焦煤市场的主要供应增量。 从焦煤进口量上看,2021年大幅下降24.7%,至5464.9万吨。2022年蒙煤及俄罗斯煤填补部分缺口。2022年1-10月炼焦煤累计进口量同比增加31.1%;但并未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水平。预计填补缺口的趋势仍将持续,炼焦煤进口量维持增长。预估2022年全年炼焦煤进口量6400万吨,同比增加约950万吨。若2023年要恢复至正常进口量水平,则还需补足约800万吨的缺口。 从进口总量来看,我国炼焦煤进口依赖度不高,仅为10%-14%。但从结构上,我国进口炼焦煤主要是主焦煤和肥煤,单独看主焦煤的进口依赖度将提高到30%。并且主焦煤配煤比例为31%—35%。所以焦煤供应量的紧张格局舒缓,但是优质主焦煤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补充。 2.5 蒙煤主推炼焦煤进口增量 进口结构上,2022年国内焦煤进口以蒙煤和俄罗斯煤为主。1-10月,蒙煤进口占比37.1%,俄罗斯煤进口占比33.4%。增量方面,1-10月,蒙煤进口量同比增加62%;俄罗斯炼焦煤进口量同比增加101%;炼焦煤进口增量主要来自于俄罗斯煤。加拿大炼焦煤煤及美国炼焦煤进口量变化较小,分别占比13.3%及7.8%。 2022年甘其毛都口岸通关量稳步上涨,蒙古疫情压力缓解后,年末288口岸日通车高点已突破800车,策克和满都拉口岸通车量也有明显恢复。预计2022年蒙煤进口量约为2500万吨。俄罗斯煤受俄乌冲突事件影响,出口中国数量增加,且可人民币结算,国内贸易商进口积极性较高。加拿大煤年内以钢厂长协为主,集中于沿海地区四家钢厂。澳大利亚煤则仍以前期货源少量通关为主,暂无新进口焦煤。其他国家出口中国焦煤量少,影响较为有限。 1)2023年,蒙煤进口量预计将继续好转。预计蒙煤进口量或达到3500万吨。同比增加1000万吨。 蒙煤供给上,当前蒙煤进口量远不及2019年3377万吨水平,蒙煤矿区产能充足,供给空间足够。作为对比,今年1-10月蒙煤进口量1914万吨。蒙煤目前的进口制约依然在于通关效率上。现阶段,中蒙之间的焦煤通关主要通过三个口岸;分别为,甘其毛都口岸,当前以主焦煤为主;策克口岸,基本以1/3焦煤为主;另外满都拉口岸也有少量补充。因为国内主焦煤更为紧缺,而且甘其毛都口岸进口量占比较高,所以其最受市场关注。 市场对于2023年的高点通车量预计在1000车/日附近,预计2023全年稳定在700-900车之间。甘其毛都口岸年末通关量突破800车/日,仍有提升空间。策克口岸因疫情原因通关量在200-400之间。疫情好转后,策克口岸通车量回升空间较大。预计2023年三大口岸通车量平均在1100-1300车附近。 火运方面,2022年9月蒙古开通了连接TT煤田与嘎顺苏海图的铁路,但中蒙两国轨距不同,换轨站近两年难以修建完成,铁路短期内不能够直通国内。前期传闻3000万吨的铁路进口量难以实现。蒙煤进口依然是公路口岸通关。 2)近期中澳贸易关系有了持续缓和迹象,假设我国放开澳煤进口,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进口量水平,将有3000万吨/年的进口增量,但对国内焦煤市场并不会产生爆发式冲击。 首先,澳煤出口顺畅,国际贸易格局已经重塑。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2022年1-8月澳大利亚焦煤出口1.124亿吨,同比下降6%,出口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和运输,而非需求。澳煤国际出口格局已经形成,日本、韩国和印度基本取代中国。其中出口日本占比26.9%(2021年21.6%、2020年18.4%),出口韩国占比16.4%(2021年14.2%、2020年9.9%)、出口印度占比39.8%(2021年33.9%、2020年26%)。一旦放开,转移成本、摩擦成本等因素将使得冲击缓慢释放。 其次进口利润方面,往年澳煤均存在进口利润,但2022年国际能源飙涨,澳煤进口利润并不稳定,存在长时间国内外倒挂。以12月16日为例,澳洲PLV一线主焦煤CFR价格311美元/吨,到港价约2490元/吨。同品质安泽主焦煤2550,到港价约2770元/吨,进口利润约280元/吨。但11月末澳煤进口利润小于50元,澳煤进口并无优势。虽然2023年澳煤进口利润存在波动,但放开后仍能给国内进口焦煤市场带来对标作用和鲶鱼效应。 3)俄罗斯煤能否继续冲量存疑。2022年1-10月进口总量1731万吨,较去年同期856万吨大幅提升。预计2022年进口俄罗斯煤2020万吨。2022年因为地缘因素,俄罗斯煤集中冲量输入中国,已经达到俄罗斯运力极限。因此,预计2023年俄罗斯炼焦煤进口量持平微降。因为俄罗斯煤硬度偏低,仅作配煤,并非我国紧缺的主焦煤,所以如果俄罗斯地缘政治改善,俄罗斯焦煤进口量或有明显下滑。 综上,预计2023年进口煤增加约千万吨。主要增量来自于蒙煤,约增加1000万吨。俄罗斯煤或减量100万吨。澳煤仍需关注中澳外交进展,一旦放开将逐渐影响国内进口格局。美国、加拿大进口量变动较小。 2.6 焦化产能维持净增 2022 年焦炭跟随两端为主,因为产能充裕,缺乏话语权。2023 年焦炭产能依然过剩,焦炭很难有独立行情。 2020年焦化行业的双碳运动拉开序幕。在全行业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下降”的目标下,焦化产能置换“上大关小”延续至今,各省仍在坚定不移的向目标推进。以焦化大省山西省为例,最新的政策文件为省政府办公厅2022年7月出台的《关于推动焦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5年,实现双碳目标。4.3米焦炉2023年底前全部关停。全省焦化总产能控制在14372.4万吨以内,不再新增焦化产能。”虽然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但因无效产能等因素,焦化产能仍居高不下,维持增长。 据钢联统计 2020 年全国淘汰焦化产能6154.6 万吨,新增 3637.5 万吨,净淘汰 2517.1 万吨;2021年变为焦炭产能净增,全年焦化产能新增4927.5万吨,淘汰 2326 万吨,净新增2601.5万吨。2020年产能净淘汰,主要因为存在到期集中淘汰旧产能,然后上马新产能的时间差。当年焦化产能紧张,焦炭也走出了独立行情。钢联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焦化产能仍延续2021年的增势,预计2022年淘汰3264万吨,新增5448万吨,净新增2184万吨,净增趋势未改。 产能置换带来了产能结构的优化。截至 2022 年 11 月,MYSTEEL 调研统计全国冶金焦在产产能中,碳化室高度4.3 米及以下(含热回收焦炉)产能下降至约占20.9%,为11684万吨。目前山东、河南及河北已完成或基本完成 4.3 米焦炉去化任务,后期主要关注山西、内蒙等地。其中,山西仍有3575万吨低效产能待关停,内蒙2196万吨低效产能待关停。 预计2023年新增产能约360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约2600万吨,年内净增约1000万吨。焦化总产能增加至5.7亿吨左右。多数落后产能淘汰将集中于年底执行,年内焦化产能过剩局面预计难改。 2.7 焦企开工率低位 2022 年独立焦企开工率大幅下降。钢联数据显示,独立焦企的产能平均利用率仅为73.0%,与2020年相比,大幅下降10个pct。而钢厂焦化厂的产能利用率均值仍在86.7%,而且同比下滑并不显著,仅1个pct。一方面由于焦化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独立焦企对亏损承受能力更差,对利润敏感,主动限产焦企增多。 当前12月下旬,独立焦企开工率仅为70.6%,相当于222万吨/日的铁水,稍显紧张。对比2022年6月及9月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若焦企开工恢复至75%,则可满足232万吨/日以上的铁水需求;若焦企开工恢复至80%,则可满足240万吨/日以上的铁水。 2023年的实际开工率仍将受焦企利润、政策调整和下游需求的影响。预计独立焦企的开工率维持偏低。 2.8 焦炭需求量微降,质量要求提高 据本研究院钢材年报预测,“供应端,预计延续粗钢平控政策,钢材产量全年同比持平或略降1%左右,维持在10-10.1亿吨附近,供应节奏上受需求和钢厂利润影响”。钢材产量对接到双焦需求量上,还存在电炉钢比例及焦炭负荷等中间变量。 统计局数据显示,近5年生铁/粗钢的比值维持在81.2%到85.5%之间。与全球电炉钢占比扩大趋势不同的是,从2020年开始,我国生铁/粗钢比值逐年增加,高炉炼铁的主导地位愈加明显。这与行业低利润,尤其是电炉低利润、废钢政策、碳排放政策等因素有关。 2022年电炉钢占比下降,主要因为,短流程成本高于长流程,电炉利润较差;其次,粗钢压减政策持续发力,长流程钢厂在决定废钢用量时多考虑高炉顺行问题、经济效益等问题。预计2023年,废钢供应增加,但电炉利润仍难有优势;电炉钢占比持平。 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将加快能源的电气化,政策方面也利于电炉冶炼的发展。根据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5 年废钢资源总量 3.24亿吨,届时废钢将供应充足,电炉炼钢成本将逐步接近高炉-转炉炼钢成本。 焦炭负荷(铁矿用量/每吨焦炭)与价格比值(铁矿/焦炭)关联紧密。当碳元素性价比优于铁元素时,焦炭负荷就会下降。2020年和2021年,焦化产能置换及动力煤短缺导致碳元素价格偏高,焦炭负荷增加,焦炭/生铁比值则处于历年低位。此外,随着“提煤降焦”等工艺升级,焦炭负荷也在不断提高,降低了焦炭用量。 随着大型高炉的普及,对焦炭反应强度(CSR)的要求提高,同时干熄焦也更受青睐。高炉炉容增大后,炉料在高炉内的停留时间延长,焦炭与煤气的反应时间长,因此要求高炉内的焦炭料柱必须有足够的反应后强度 CSR。而主焦煤配比大有助于优化 CSR,对骨架煤的需求增加。一般认为,大型高炉采用干熄焦焦炭可使其焦比降低2%,使高炉生产能力提高1%。对干熄焦的需求增加。 综上,粗钢产量持平或微降1%左右,而高炉炼钢占比持平,焦炭负荷持平或提高,预计2023年焦炭需求下降约0.5%。而在高炉大型化、降本增效和节能环保要求下,对焦炭的质量要求提高。 2.9 焦炭出口量占比较小,将有回落 2022年俄乌冲突刺激能源价格,国际煤价保持强势,国内外一度倒挂。同时,国内焦化厂利润极低,焦炭出口利润好于往年。因此2022年焦炭及半焦炭出口同比增长40%,1-10月累计出口780万吨。 作为对比,2022年1-10月全国焦炭消费3895万吨,出口量占比极低。随着海外煤价回落,2022年四季度,焦炭的出口利润窗口已接近关闭。预计2023年焦炭出口量将明显回落。 03 结论:外援撑起供应,差预期降低弹性 ANNUAL REPORT 2023年焦煤、焦炭供给微增,焦炭需求微降。总体供需紧张局面将有所缓解,价格重心将下移。供应结构上内张外驰:国内煤矿供应平稳微增,优质主焦煤维持短缺;而蒙煤进口量大幅增加,推动国内供需转向宽松。但是因需求预期差导致渠道低库存,弹性降低,一旦遇到影响供应的突发情况或下游集中补库将带来阶段性上涨行情。 对标中硫焦煤新仓单,预计焦煤价格中枢回落至1500-1900元/吨左右;焦炭主要区间回落至2300-2800元/吨。区间走势上,双焦受成材需求影响,跟随黑色系走势为主;但在动力煤出现大级别行情或者焦煤进出口变化等意外事件下,焦煤或带着焦炭走出引领黑色系的行情。 04 免责声明 DISCLAIMER 本报告仅供参考,不直接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与我公司和分析师无关,版权仅为物产中大期货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析师简介 本报告仅供参考,不直接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与我公司和分析师无关,版权仅为物产中大期货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双焦/铁合金高级分析师 王海荣 期货从业资格: F3017570 投资咨询资格: Z0013263 电话: 0571-87788888-8410 邮箱: wanghr@wzgroup.cn 微信公众号 分析师微信
2023年焦煤焦炭 市场展望 外弛内张 见风使舵 ANNUAL REPORT 物产中大期货研究院黑色组 观点摘要 2023年焦煤、焦炭供给微增,焦炭需求微降。总体供需紧张局面将有所缓解,价格重心将下移。供应结构上内张外驰:国内煤矿供应平稳微增,优质主焦煤维持短缺;而蒙煤进口量大幅增加,推动国内供需转向宽松。但是因需求预期差导致渠道低库存,弹性降低,一旦遇到影响供应的突发情况或下游集中补库将带来阶段性上涨行情。 对标中硫焦煤新仓单,预计焦煤价格中枢回落至1500-1900元/吨左右;焦炭主要区间回落至2300-2800元/吨。区间走势上,双焦受成材需求影响,跟随黑色系走势为主;但在动力煤出现大级别行情或者焦煤进出口变化等意外事件下,焦煤或带着焦炭走出引领黑色系的行情。 01 2022年焦煤焦炭市场回顾:冲高回落 ANNUAL REPORT 2022年双焦价格价格表现为上半年冲高下半年回落,价格中枢相较2021年下移。以最接近仓单价格的蒙煤沙河驿自提价为例,1-4月份从2500元/吨上涨至3200;年中及下半年震荡回落,4-11月份下跌至2000;年末开始反弹,截止12月中旬,连续上涨至2300附近。全年市场逻辑主要受宏观驱动;行业因素方面,焦煤供需面紧平衡,从基本面上给予支撑。 2022年双焦行情主要演绎过程如下: 1月伊始,煤价开始企稳,主要因冬奥会对焦煤供需稍有影响。2月突如其来的俄乌战争造成了国际市场的能源紧张,海内外煤价开始急速攀升。随着俄乌战争愈演愈烈,刺激国际海运焦煤市场价格持续走高。国内铁水产量回升,对炉料需求增加,焦煤焦炭期现在4月创出本年度高峰。但4月下旬开始,受疫情扩散影响,尤其是上海疫情严重,钢材终端需求显著差于预期,黑色系产业链供需双弱,开启震荡式回落。夏秋期间,国内疫情持续多点爆发,地产预期愈加悲观。黑色系整体回调,但焦煤供应偏紧格局仍存,双焦跌幅稍小。随着防疫政策调整,地产政策的刺激,市场对于钢材需求的预期拐点显现。同时,黑色系低库存叠加冬储补库,岁末反弹行情开启。 在焦化产能维持过剩的背景下,焦化利润低水平。独立焦化企业吨焦平均盈利的全年平均值仅为13.3元/吨,波动区间为正负300元/吨。焦企54%的时间段维持亏损。其中从9月下旬至今已连续亏损13周。作为对比,2021年焦化利润均值481.8元/吨,波动区间(-130,1000),亏损期占比仅为6.8%。 在焦化利润低水平、低波动的背景下,焦炭跟随焦煤走势。核心驱动在于“焦煤供需紧平衡带来的成本支撑”与“产业链阶段性负反馈,压缩焦煤利润”之间的博弈。 02 2023年双焦市场展望 ANNUAL REPORT 2.1 国内原煤产量稳定增长,但焦精煤产量增速偏低 我国原煤产量稳定增长。2022年以来,国家大力推动煤矿增产保供,先后5次国常会明确要求煤炭增产保供,并提出通过核增产能、扩产、复工复产等手段,年内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的工作目标。在增产保供下,2022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36.85亿吨,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0%。 焦煤原煤产量增速滞后。2021年焦煤产量占全国规模以上原煤产量比重30.8%,该比重在五年内4次下降。2021年全国炼焦原煤、精煤产量分别12.54、4.90亿吨,分别同比增长3.1%、1.0%。精煤产量增速低于原煤。2022年1-10月全国焦煤产量41128万吨,同比仅增长1.6%,增幅明显低于原煤产量增速。 焦精煤洗选率逐步下降。尤其是当前煤炭增产保供背景下,部分焦煤企业为完成电煤保供任务,增加电煤保供量,进一步降低洗选率。2022 年 1-10 月炼焦煤洗出率仅为 37.9%,相较 2021 年的 39.1%再次降低 1.2个百分点。 2.2 炼焦煤矿井稀缺,新增产能极少 中国炼焦煤占世界总储量的26.25%,已查明的资源储量达2765亿吨,基础储量为1263亿吨,而炼焦煤储量仅占我国煤炭总储量7.65%,优质炼焦煤则更少。按照 2021年炼焦原煤产量(12.54 亿吨)计算,综合考虑煤矿回采率,我国炼焦煤资源量仅能满足近几十年炼焦需求。尤其是优质的主焦煤和肥煤资源量更少。 焦煤矿井基本为井工矿井,往往具有地质生产条件差、开采工艺复杂、致灾因素多等不利因素,矿井产量增加十分困难,而且炼焦煤资源绝大部分资源已开发或即将开发,新建煤矿项目较少,焦煤资源更为稀缺。 当前原煤产量增加主要来源于煤矿产能核增,存在大量表外产能转入表内,实际煤炭产量的边际增量有限。经过近两年的强力推动煤炭增产保供,我国煤炭增产保供政策工具箱内已经所剩无几,大部分具备核增产能的矿井已合法释放产量。 2023年炼焦煤新增产能占比极小。根据能源局在建产能列表,剩余待投产焦煤产能不足2021年的12.54亿吨炼焦原煤产量的增量的1% ,绝大部分增量来自于原有矿井。暂无未来新增投产项目,预计2023年及以后供给端弹性十分有限。 2.3 焦煤煤矿产能利用率已达极限 2022年煤矿产能利用率较为稳定,政策影响程度降低。比较明显的是重要会议期间,为保证安全生产,多数煤矿有减产行为,影响时间约2-3周。虽然存在春节期间季节性减产,但保供及工人原地过节等因素让煤矿整体减产幅度小于往年水平。 自 2021 年实施煤炭增产保供以来,大型煤企加强生产组织,生产作业效率显著高于往年同期并持续保持高位水平。但是,持续满负荷、超强度增产保供,矿井生产接续持续紧张,进而带来安全生产事故较往年同期大幅增长,高强度状态难以为继。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我国煤矿已发生煤矿安全事故 125 起、死亡 199 人,相较 2021 年全年分别增加 37.4%和11.8%,打破了多年以来安全生产事故持续下降的有利局面。 据汾渭能源的调研数据,样本煤矿开工率一直处于 90-105%的高位区间窄幅波动。虽然煤矿利润高企,但2022年整体焦煤矿开工率却在近五年的低位水平,爬坡难度较大。1-11月样本煤矿平均开工率为99.7%,低于去年同期的101.7%。因此,焦煤煤矿产能利用率已达天花板。 综上,国内炼焦煤新增产能有限、产能利用率已达极限,预计2023年国内焦精煤产量与2022年基本持平。综合考虑到电煤保供对焦煤的挤占效应或有减弱,给予国内焦煤供应1%的增量。2023年国内煤矿炼焦煤供应增加400万吨。 2.4 进口炼焦煤将持续补缺口,舒缓供应紧张格局 国内炼焦煤供应持稳,因此,虽然我国进口炼焦煤在总供应量中占比(对外依存度)不高——近五年我国进口炼焦煤占比在10%到13.7%之间波动,但是炼焦煤进口量的波动近年来极大影响了我国炼焦煤的供应格局。 2021年我国暂停澳煤进口后,同时蒙煤通关受疫情影响而下滑,焦煤进口量占比俯冲至10%低位。2022年1-10月,焦煤进口量大幅回升,焦煤进口占比增加至11.2%,部分弥补了国内焦煤供应缺口。2023 年,进口煤价格相对国内煤有优势,且进口煤以主焦煤为主,可弥补国内主焦煤资源紧张的压力,进口煤仍将主导我国焦煤市场的主要供应增量。 从焦煤进口量上看,2021年大幅下降24.7%,至5464.9万吨。2022年蒙煤及俄罗斯煤填补部分缺口。2022年1-10月炼焦煤累计进口量同比增加31.1%;但并未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水平。预计填补缺口的趋势仍将持续,炼焦煤进口量维持增长。预估2022年全年炼焦煤进口量6400万吨,同比增加约950万吨。若2023年要恢复至正常进口量水平,则还需补足约800万吨的缺口。 从进口总量来看,我国炼焦煤进口依赖度不高,仅为10%-14%。但从结构上,我国进口炼焦煤主要是主焦煤和肥煤,单独看主焦煤的进口依赖度将提高到30%。并且主焦煤配煤比例为31%—35%。所以焦煤供应量的紧张格局舒缓,但是优质主焦煤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补充。 2.5 蒙煤主推炼焦煤进口增量 进口结构上,2022年国内焦煤进口以蒙煤和俄罗斯煤为主。1-10月,蒙煤进口占比37.1%,俄罗斯煤进口占比33.4%。增量方面,1-10月,蒙煤进口量同比增加62%;俄罗斯炼焦煤进口量同比增加101%;炼焦煤进口增量主要来自于俄罗斯煤。加拿大炼焦煤煤及美国炼焦煤进口量变化较小,分别占比13.3%及7.8%。 2022年甘其毛都口岸通关量稳步上涨,蒙古疫情压力缓解后,年末288口岸日通车高点已突破800车,策克和满都拉口岸通车量也有明显恢复。预计2022年蒙煤进口量约为2500万吨。俄罗斯煤受俄乌冲突事件影响,出口中国数量增加,且可人民币结算,国内贸易商进口积极性较高。加拿大煤年内以钢厂长协为主,集中于沿海地区四家钢厂。澳大利亚煤则仍以前期货源少量通关为主,暂无新进口焦煤。其他国家出口中国焦煤量少,影响较为有限。 1)2023年,蒙煤进口量预计将继续好转。预计蒙煤进口量或达到3500万吨。同比增加1000万吨。 蒙煤供给上,当前蒙煤进口量远不及2019年3377万吨水平,蒙煤矿区产能充足,供给空间足够。作为对比,今年1-10月蒙煤进口量1914万吨。蒙煤目前的进口制约依然在于通关效率上。现阶段,中蒙之间的焦煤通关主要通过三个口岸;分别为,甘其毛都口岸,当前以主焦煤为主;策克口岸,基本以1/3焦煤为主;另外满都拉口岸也有少量补充。因为国内主焦煤更为紧缺,而且甘其毛都口岸进口量占比较高,所以其最受市场关注。 市场对于2023年的高点通车量预计在1000车/日附近,预计2023全年稳定在700-900车之间。甘其毛都口岸年末通关量突破800车/日,仍有提升空间。策克口岸因疫情原因通关量在200-400之间。疫情好转后,策克口岸通车量回升空间较大。预计2023年三大口岸通车量平均在1100-1300车附近。 火运方面,2022年9月蒙古开通了连接TT煤田与嘎顺苏海图的铁路,但中蒙两国轨距不同,换轨站近两年难以修建完成,铁路短期内不能够直通国内。前期传闻3000万吨的铁路进口量难以实现。蒙煤进口依然是公路口岸通关。 2)近期中澳贸易关系有了持续缓和迹象,假设我国放开澳煤进口,恢复到2020年以前的进口量水平,将有3000万吨/年的进口增量,但对国内焦煤市场并不会产生爆发式冲击。 首先,澳煤出口顺畅,国际贸易格局已经重塑。根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2022年1-8月澳大利亚焦煤出口1.124亿吨,同比下降6%,出口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生产和运输,而非需求。澳煤国际出口格局已经形成,日本、韩国和印度基本取代中国。其中出口日本占比26.9%(2021年21.6%、2020年18.4%),出口韩国占比16.4%(2021年14.2%、2020年9.9%)、出口印度占比39.8%(2021年33.9%、2020年26%)。一旦放开,转移成本、摩擦成本等因素将使得冲击缓慢释放。 其次进口利润方面,往年澳煤均存在进口利润,但2022年国际能源飙涨,澳煤进口利润并不稳定,存在长时间国内外倒挂。以12月16日为例,澳洲PLV一线主焦煤CFR价格311美元/吨,到港价约2490元/吨。同品质安泽主焦煤2550,到港价约2770元/吨,进口利润约280元/吨。但11月末澳煤进口利润小于50元,澳煤进口并无优势。虽然2023年澳煤进口利润存在波动,但放开后仍能给国内进口焦煤市场带来对标作用和鲶鱼效应。 3)俄罗斯煤能否继续冲量存疑。2022年1-10月进口总量1731万吨,较去年同期856万吨大幅提升。预计2022年进口俄罗斯煤2020万吨。2022年因为地缘因素,俄罗斯煤集中冲量输入中国,已经达到俄罗斯运力极限。因此,预计2023年俄罗斯炼焦煤进口量持平微降。因为俄罗斯煤硬度偏低,仅作配煤,并非我国紧缺的主焦煤,所以如果俄罗斯地缘政治改善,俄罗斯焦煤进口量或有明显下滑。 综上,预计2023年进口煤增加约千万吨。主要增量来自于蒙煤,约增加1000万吨。俄罗斯煤或减量100万吨。澳煤仍需关注中澳外交进展,一旦放开将逐渐影响国内进口格局。美国、加拿大进口量变动较小。 2.6 焦化产能维持净增 2022 年焦炭跟随两端为主,因为产能充裕,缺乏话语权。2023 年焦炭产能依然过剩,焦炭很难有独立行情。 2020年焦化行业的双碳运动拉开序幕。在全行业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下降”的目标下,焦化产能置换“上大关小”延续至今,各省仍在坚定不移的向目标推进。以焦化大省山西省为例,最新的政策文件为省政府办公厅2022年7月出台的《关于推动焦化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到2025年,实现双碳目标。4.3米焦炉2023年底前全部关停。全省焦化总产能控制在14372.4万吨以内,不再新增焦化产能。”虽然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但因无效产能等因素,焦化产能仍居高不下,维持增长。 据钢联统计 2020 年全国淘汰焦化产能6154.6 万吨,新增 3637.5 万吨,净淘汰 2517.1 万吨;2021年变为焦炭产能净增,全年焦化产能新增4927.5万吨,淘汰 2326 万吨,净新增2601.5万吨。2020年产能净淘汰,主要因为存在到期集中淘汰旧产能,然后上马新产能的时间差。当年焦化产能紧张,焦炭也走出了独立行情。钢联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焦化产能仍延续2021年的增势,预计2022年淘汰3264万吨,新增5448万吨,净新增2184万吨,净增趋势未改。 产能置换带来了产能结构的优化。截至 2022 年 11 月,MYSTEEL 调研统计全国冶金焦在产产能中,碳化室高度4.3 米及以下(含热回收焦炉)产能下降至约占20.9%,为11684万吨。目前山东、河南及河北已完成或基本完成 4.3 米焦炉去化任务,后期主要关注山西、内蒙等地。其中,山西仍有3575万吨低效产能待关停,内蒙2196万吨低效产能待关停。 预计2023年新增产能约3600万吨,淘汰落后产能约2600万吨,年内净增约1000万吨。焦化总产能增加至5.7亿吨左右。多数落后产能淘汰将集中于年底执行,年内焦化产能过剩局面预计难改。 2.7 焦企开工率低位 2022 年独立焦企开工率大幅下降。钢联数据显示,独立焦企的产能平均利用率仅为73.0%,与2020年相比,大幅下降10个pct。而钢厂焦化厂的产能利用率均值仍在86.7%,而且同比下滑并不显著,仅1个pct。一方面由于焦化产能过剩;另一方面,独立焦企对亏损承受能力更差,对利润敏感,主动限产焦企增多。 当前12月下旬,独立焦企开工率仅为70.6%,相当于222万吨/日的铁水,稍显紧张。对比2022年6月及9月的历史数据,可以发现,若焦企开工恢复至75%,则可满足232万吨/日以上的铁水需求;若焦企开工恢复至80%,则可满足240万吨/日以上的铁水。 2023年的实际开工率仍将受焦企利润、政策调整和下游需求的影响。预计独立焦企的开工率维持偏低。 2.8 焦炭需求量微降,质量要求提高 据本研究院钢材年报预测,“供应端,预计延续粗钢平控政策,钢材产量全年同比持平或略降1%左右,维持在10-10.1亿吨附近,供应节奏上受需求和钢厂利润影响”。钢材产量对接到双焦需求量上,还存在电炉钢比例及焦炭负荷等中间变量。 统计局数据显示,近5年生铁/粗钢的比值维持在81.2%到85.5%之间。与全球电炉钢占比扩大趋势不同的是,从2020年开始,我国生铁/粗钢比值逐年增加,高炉炼铁的主导地位愈加明显。这与行业低利润,尤其是电炉低利润、废钢政策、碳排放政策等因素有关。 2022年电炉钢占比下降,主要因为,短流程成本高于长流程,电炉利润较差;其次,粗钢压减政策持续发力,长流程钢厂在决定废钢用量时多考虑高炉顺行问题、经济效益等问题。预计2023年,废钢供应增加,但电炉利润仍难有优势;电炉钢占比持平。 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将加快能源的电气化,政策方面也利于电炉冶炼的发展。根据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25 年废钢资源总量 3.24亿吨,届时废钢将供应充足,电炉炼钢成本将逐步接近高炉-转炉炼钢成本。 焦炭负荷(铁矿用量/每吨焦炭)与价格比值(铁矿/焦炭)关联紧密。当碳元素性价比优于铁元素时,焦炭负荷就会下降。2020年和2021年,焦化产能置换及动力煤短缺导致碳元素价格偏高,焦炭负荷增加,焦炭/生铁比值则处于历年低位。此外,随着“提煤降焦”等工艺升级,焦炭负荷也在不断提高,降低了焦炭用量。 随着大型高炉的普及,对焦炭反应强度(CSR)的要求提高,同时干熄焦也更受青睐。高炉炉容增大后,炉料在高炉内的停留时间延长,焦炭与煤气的反应时间长,因此要求高炉内的焦炭料柱必须有足够的反应后强度 CSR。而主焦煤配比大有助于优化 CSR,对骨架煤的需求增加。一般认为,大型高炉采用干熄焦焦炭可使其焦比降低2%,使高炉生产能力提高1%。对干熄焦的需求增加。 综上,粗钢产量持平或微降1%左右,而高炉炼钢占比持平,焦炭负荷持平或提高,预计2023年焦炭需求下降约0.5%。而在高炉大型化、降本增效和节能环保要求下,对焦炭的质量要求提高。 2.9 焦炭出口量占比较小,将有回落 2022年俄乌冲突刺激能源价格,国际煤价保持强势,国内外一度倒挂。同时,国内焦化厂利润极低,焦炭出口利润好于往年。因此2022年焦炭及半焦炭出口同比增长40%,1-10月累计出口780万吨。 作为对比,2022年1-10月全国焦炭消费3895万吨,出口量占比极低。随着海外煤价回落,2022年四季度,焦炭的出口利润窗口已接近关闭。预计2023年焦炭出口量将明显回落。 03 结论:外援撑起供应,差预期降低弹性 ANNUAL REPORT 2023年焦煤、焦炭供给微增,焦炭需求微降。总体供需紧张局面将有所缓解,价格重心将下移。供应结构上内张外驰:国内煤矿供应平稳微增,优质主焦煤维持短缺;而蒙煤进口量大幅增加,推动国内供需转向宽松。但是因需求预期差导致渠道低库存,弹性降低,一旦遇到影响供应的突发情况或下游集中补库将带来阶段性上涨行情。 对标中硫焦煤新仓单,预计焦煤价格中枢回落至1500-1900元/吨左右;焦炭主要区间回落至2300-2800元/吨。区间走势上,双焦受成材需求影响,跟随黑色系走势为主;但在动力煤出现大级别行情或者焦煤进出口变化等意外事件下,焦煤或带着焦炭走出引领黑色系的行情。 04 免责声明 DISCLAIMER 本报告仅供参考,不直接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与我公司和分析师无关,版权仅为物产中大期货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析师简介 本报告仅供参考,不直接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与我公司和分析师无关,版权仅为物产中大期货有限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双焦/铁合金高级分析师 王海荣 期货从业资格: F3017570 投资咨询资格: Z0013263 电话: 0571-87788888-8410 邮箱: wanghr@wzgroup.cn 微信公众号 分析师微信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