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旗手一锤定音,14万亿板块异军突起!全面梳理大金融三条投资主线
(以下内容从光大证券《牛市旗手一锤定音,14万亿板块异军突起!全面梳理大金融三条投资主线》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近一段时间,市场出现明显的分化,投资者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正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大金融板块异军突起,屡次带领市场上冲。 银行股发挥了先锋军的作用,本周出现了加速上涨的态势,板块较10月底上涨超14%。券商板块也在改革的预期下,逐渐修复超跌的走势,并经常出现脉冲式上涨。保险板块涨幅最大,10月底以来的涨幅已超25%。 资料来源:iFinD 众所周知,大金融是A股的基石、牛市的旗手,三大板块总市值高达14.5万亿元。展望2023年,大金融能否王者归来?今天我们就详细地研究一下。 关注【可以研报】,搞懂金融本质! 1、银行:2022年平稳收官,2023年迎来复苏 四季度经济再度转弱对有效信贷需求形成持续扰动,政策性驱动扩张力量占据主导,信用投放延续放缓态势,预计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万亿左右,贷款增速10.9%。贷款定价未出现拐点,反而11月金融市场利率出现反弹,一定程度上对NIM形成拖累。近期房地产融资形势大幅改观,银行体系资产质量稳定预期增强。银行业营收与盈利增速承压小幅放缓,但总体仍然稳健。 展望2023年,货币政策定调“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信用需求或因刺激性政策驱动而稳定,预计全年新增贷款22~23万亿,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使用体现精准性,货币出现一定活化迹象。上半年,各类刺激性举措和宽信用安排确定性强,后续需视通胀形势而定是否出现政策转向。 从信贷结构看,强基建、增制造、稳地产、促消费、扩小微、拓绿金是主线。居民端消费类信用增长系统性好于2022年。 资产端定价难以出现明显拐点,但对公贷款定价也难继续下滑,全年表现或“前低后高”;负债端,不排除央行再度管控诸如协定存款之类的高成本负债。年初按揭贷款集中重定价压制效力较强,对NIM形成拖累,净息差下半年或企稳小幅反弹。 营收增速因“以量补价”略有提速,盈利增速较2022年维持稳定,新BaselIII扰动资本充足率,盈利增速料快于营收。 2023年,从银行股投资角度,我们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房地产链景气度提升、“稳投资”提振“宽信用”等多重因素共振,托举经济逐步筑底企稳带来的投资机会。与此同时,结合近十余年银行板块月度及季度表现看,多数年份1Q银行板块走势较好;特别是1月份,剔除疫情影响的2020年,银行板块录得相对收益的胜率超90%。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A股共有42家上市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 2、券商:资本市场改革加速,行业配置价值提升 从基本面来看,22年前3季度上市券商业绩下滑主要受自营业务、经纪业务等主要业务收入同比下降的影响。受年内A股指数下跌影响,22年前3季度我们统计的40家上市券商归母净利润合计1017.50亿元,同比下降30.46%;营业收入合计3696.03亿元,同比下降21.01%。受22年证券行业业绩回落影响,ROE、营收净利等各项指标均呈现同比下滑。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展望23年,我们预计行业基本面有以下几点重要的趋势性变化: ①经纪和财富管理业务 在23年A股市场指数中性表现的预测前提下,我们预计股基成交量和金融产品代销将保持正增长,同时基金投顾业务继续成为各券商重要的发力方向,对于产品线的搭建和收益风险的匹配是重要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②自营业务 受22年市场冲击自营投资下滑明显的影响,我们预计23年各家证券公司将进一步压缩自营投资风险敞口,同时加大FICC、股权衍生品业务等各项业务的发展。 ③投行业务 23年资本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容带来了A股成交量中枢的提升以及资本中介业务的需求增加。同时,预计全面注册制的推广对于券商的市场化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④资管业务 受监管冲击边际趋缓行业资管规模预计企稳回升,平均费率预计企稳,收入保持大个位数增长。 展望23年,我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和“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将有进一步实质性进展,其对于证券公司的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资本市场的全面注册制、多层次市场的建设等政策红利可期,证券行业的各项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A股券商板块已经包括48家上市公司,包括:中信证券、东方财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申万宏源、国信证券、中国银河、东方证券、光大证券、方正证券、兴业证券。 3、保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2022年以来,政策不断推进营销体制健全完善,推动销售队伍精细化管理。各险企采取差异化转型策略,业绩表现略有分化,但整体来看人力出清或将接近尾声,部分险企核心指标有所改善,转型成效正逐步显现。预计2023年代理人队伍有望实现量稳质升,带动寿险板块在长期承压环境下迎来筑底回升。 银保渠道重获重视,规模与价值将双线并行。过去银保“血缘”关系不足暴露的弊端对其发展形成一定制约,现阶段在代理人转型阵痛下,银保适时补位对“量”起到的推动作用重获重视,业务结构与品质已呈现出新面貌。上市险企积极布局银保渠道,2022年以来规模增长表现强劲,预计2023年银保业务将延续较高增长态势,并有望实现规模与价值双升,成为促进NBV快速修复的重要驱动力。 个人养老金扬帆起航,2030年有望为险企贡献9000亿增量资金。老龄化时代催生了庞大的养老金融相关需求,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商业养老保险可参与个人养老金范围拓宽,未来有望为保险行业带来新增量,预计头部险企将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财产险景气度有望延续,行业马太效应凸显。车险具备“刚性”消费特征,且新能源车渗透率仍低;非车险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正成为财险重要支柱。预计2023年车险与非车险业务有望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尽管疫情防控放开后赔付率或存一定压力,龙头险企在规模效应下费用率有望进一步降低,维持COR水平。 投资环境面临挑战,关注长期资产配置能力。险企资产久期长、配置风格稳健,过去10年主要上市险企平均总投资收益率在4.8%-5.6%,相较储蓄型寿险产品普遍3.5%的预定利率而言,仍有利差益空间。预计2023年随着经济预期逐渐改善,长端利率有望企稳,权益市场有望进一步回暖,险企投资端将显著受益。 风险分析:房地产风险形势扰动;宽信用进程不及预期;资本市场改革推进较预期滞后;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二级市场大幅调整风险;监管政策变动存在不确定性;保费收入不及预期;利率超预期下行 李泉 投资顾问执业编号:S0930622070004 基金从业编号:A20211203001155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及时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近一段时间,市场出现明显的分化,投资者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正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大金融板块异军突起,屡次带领市场上冲。 银行股发挥了先锋军的作用,本周出现了加速上涨的态势,板块较10月底上涨超14%。券商板块也在改革的预期下,逐渐修复超跌的走势,并经常出现脉冲式上涨。保险板块涨幅最大,10月底以来的涨幅已超25%。 资料来源:iFinD 众所周知,大金融是A股的基石、牛市的旗手,三大板块总市值高达14.5万亿元。展望2023年,大金融能否王者归来?今天我们就详细地研究一下。 关注【可以研报】,搞懂金融本质! 1、银行:2022年平稳收官,2023年迎来复苏 四季度经济再度转弱对有效信贷需求形成持续扰动,政策性驱动扩张力量占据主导,信用投放延续放缓态势,预计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1万亿左右,贷款增速10.9%。贷款定价未出现拐点,反而11月金融市场利率出现反弹,一定程度上对NIM形成拖累。近期房地产融资形势大幅改观,银行体系资产质量稳定预期增强。银行业营收与盈利增速承压小幅放缓,但总体仍然稳健。 展望2023年,货币政策定调“总量要够、结构要准”,信用需求或因刺激性政策驱动而稳定,预计全年新增贷款22~23万亿,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增强使用体现精准性,货币出现一定活化迹象。上半年,各类刺激性举措和宽信用安排确定性强,后续需视通胀形势而定是否出现政策转向。 从信贷结构看,强基建、增制造、稳地产、促消费、扩小微、拓绿金是主线。居民端消费类信用增长系统性好于2022年。 资产端定价难以出现明显拐点,但对公贷款定价也难继续下滑,全年表现或“前低后高”;负债端,不排除央行再度管控诸如协定存款之类的高成本负债。年初按揭贷款集中重定价压制效力较强,对NIM形成拖累,净息差下半年或企稳小幅反弹。 营收增速因“以量补价”略有提速,盈利增速较2022年维持稳定,新BaselIII扰动资本充足率,盈利增速料快于营收。 2023年,从银行股投资角度,我们建议投资者持续关注房地产链景气度提升、“稳投资”提振“宽信用”等多重因素共振,托举经济逐步筑底企稳带来的投资机会。与此同时,结合近十余年银行板块月度及季度表现看,多数年份1Q银行板块走势较好;特别是1月份,剔除疫情影响的2020年,银行板块录得相对收益的胜率超90%。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A股共有42家上市银行,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 2、券商:资本市场改革加速,行业配置价值提升 从基本面来看,22年前3季度上市券商业绩下滑主要受自营业务、经纪业务等主要业务收入同比下降的影响。受年内A股指数下跌影响,22年前3季度我们统计的40家上市券商归母净利润合计1017.50亿元,同比下降30.46%;营业收入合计3696.03亿元,同比下降21.01%。受22年证券行业业绩回落影响,ROE、营收净利等各项指标均呈现同比下滑。 资料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展望23年,我们预计行业基本面有以下几点重要的趋势性变化: ①经纪和财富管理业务 在23年A股市场指数中性表现的预测前提下,我们预计股基成交量和金融产品代销将保持正增长,同时基金投顾业务继续成为各券商重要的发力方向,对于产品线的搭建和收益风险的匹配是重要的差异化核心竞争力。 ②自营业务 受22年市场冲击自营投资下滑明显的影响,我们预计23年各家证券公司将进一步压缩自营投资风险敞口,同时加大FICC、股权衍生品业务等各项业务的发展。 ③投行业务 23年资本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资本市场的快速扩容带来了A股成交量中枢的提升以及资本中介业务的需求增加。同时,预计全面注册制的推广对于券商的市场化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④资管业务 受监管冲击边际趋缓行业资管规模预计企稳回升,平均费率预计企稳,收入保持大个位数增长。 展望23年,我们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和“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估值体系”将有进一步实质性进展,其对于证券公司的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资本市场的全面注册制、多层次市场的建设等政策红利可期,证券行业的各项业务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A股券商板块已经包括48家上市公司,包括:中信证券、东方财富、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国泰君安、广发证券、华泰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申万宏源、国信证券、中国银河、东方证券、光大证券、方正证券、兴业证券。 3、保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2022年以来,政策不断推进营销体制健全完善,推动销售队伍精细化管理。各险企采取差异化转型策略,业绩表现略有分化,但整体来看人力出清或将接近尾声,部分险企核心指标有所改善,转型成效正逐步显现。预计2023年代理人队伍有望实现量稳质升,带动寿险板块在长期承压环境下迎来筑底回升。 银保渠道重获重视,规模与价值将双线并行。过去银保“血缘”关系不足暴露的弊端对其发展形成一定制约,现阶段在代理人转型阵痛下,银保适时补位对“量”起到的推动作用重获重视,业务结构与品质已呈现出新面貌。上市险企积极布局银保渠道,2022年以来规模增长表现强劲,预计2023年银保业务将延续较高增长态势,并有望实现规模与价值双升,成为促进NBV快速修复的重要驱动力。 个人养老金扬帆起航,2030年有望为险企贡献9000亿增量资金。老龄化时代催生了庞大的养老金融相关需求,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开闸,商业养老保险可参与个人养老金范围拓宽,未来有望为保险行业带来新增量,预计头部险企将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财产险景气度有望延续,行业马太效应凸显。车险具备“刚性”消费特征,且新能源车渗透率仍低;非车险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正成为财险重要支柱。预计2023年车险与非车险业务有望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尽管疫情防控放开后赔付率或存一定压力,龙头险企在规模效应下费用率有望进一步降低,维持COR水平。 投资环境面临挑战,关注长期资产配置能力。险企资产久期长、配置风格稳健,过去10年主要上市险企平均总投资收益率在4.8%-5.6%,相较储蓄型寿险产品普遍3.5%的预定利率而言,仍有利差益空间。预计2023年随着经济预期逐渐改善,长端利率有望企稳,权益市场有望进一步回暖,险企投资端将显著受益。 风险分析:房地产风险形势扰动;宽信用进程不及预期;资本市场改革推进较预期滞后;金融市场的信用风险;二级市场大幅调整风险;监管政策变动存在不确定性;保费收入不及预期;利率超预期下行 李泉 投资顾问执业编号:S0930622070004 基金从业编号:A20211203001155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及时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