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晨报1229 | 金融工程、固收、石化、电新、华润置地

晨报1229 | 金融工程、固收、石化、电新、华润置地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9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晨报1229 | 金融工程、固收、石化、电新、华润置地》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1229 音频: 进度条 00:00 21:11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今 日 重 点 推 荐 【金融工程】2023年不同维度下的投资机会 量化大势研判&行业风格配置:2023年是充满机会的一年,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事件、政策环境预计都会出现边际好转,权益估值中枢上行趋势即将开启。行情节奏上,疫后修复是全年主线,我们预计2023Q1经济大概率仍在寻底,此阶段受益于政策放松的银行、房地产,以及受益于消费场景复苏的消费板块或将率先上行,进入Q2,待经济真正触底复苏后,金融、周期、消费等顺周期板块有望强势,随后,下半年科技行业景气周期拐点有望出现,对应科技板块有望开始有所表现。风格配置上,疫情实质放开后,市场对已有业绩表现或预期业绩会出现实质修复板块会关注度更高,基于此,我们认为2023年应以盈利风格为主线,以此选择龙头和估值修复板块。 权益产品投资:先蓝筹白马,再极致成长,高风险型固收+性价比上升。2023年,对于相对收益策略而言,我们从风格层面而言看好两条主线:蓝筹白马型基金和极致成长型基金,其中上半年相对更看好蓝筹白马型基金的表现,下半年更看好极致成长型基金的表现。对于绝对收益策略而言,我们推荐沿着权益配置占比相对较高这条脉络寻找相应产品——高风险型固收+。 量化选股:基本面因子有效性有望复苏。展望未来1年,我们认为,在有望启动的牛市行情中,市场成交活跃度将提升,带动收益分散度提高,打开量化策略的收益空间,中低频基本面因子尽管存在长期有效性降低的趋势,但中短期因子有效性有望迎来复苏;不断迭代更新的量价技术类因子仍将持续贡献超额收益。 CTA策略:CTA配置正当时。当前看好CTA产品的配置价值,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统计规律显示当下时点持有半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达96%(2)俄乌冲突等非基本面因素的影响或逐渐消除,商品价格走势更大程度受基本面驱动(3)商品期限结构显示产业对商品价格预期改善,此环境下CTA策略表现较好。 风险提示:(1) 本文相关配置建议全部基于量化模型推出,请注意相关模型失效的风险。(2) 本结论仅从量化模型推导得出,与研究所策略观点不重合。有关研究所策略团队对上述板块的观点,请参考相关策略报告。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年不同维度下的投资机会,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固收】短债配置优先级高,“城投和地产”双轮驱动 近期信用资产荒问题显著缓解,资金面或将持续宽松,信用债短久期杠杆策略占优。一是杠杆利差空间逐步加大。按照7天回购利率测算,当前1年期中票与7天回购的利差空间已达到100bp,创下2018年以来新高。按照隔夜回购利率测算,当前1年期中票与隔夜回购利率的利差达到180bp,创下近两年来新高。二是货币政策短期内难收紧,资金面仍将持续宽松。“弱现实,强预期”之下,叠加理财赎回问题,货币政策将保持宽松基调,短期市场回购利率仍将位于政策利率之下,流动性宽松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三是短久期(1.5年附近)信用债的杠杆策略兼具收益性和确定性。 城投债多重利好共振,信用风险担忧减弱:(1)政府加杠杆,政府债券和广义财政工具或将加码。(2)防疫政策持续优化,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负担减弱。(3)地产政策持续加码,土地财政预期改善。2023年核心城市的土拍将率先回暖。(4)2023年下半年经济由复苏转向繁荣,地方政府表内收入增加带动地方财政负担减轻。 地产的本质是信用周期,在房价回到真正意义上商品属性为主的价格前,更多要关注的是信用周期的扩张和收缩。抵押担保模式下,多数房企未进行担保抵押的优质资产已相对有限,而央国企更容易获得控股股东等外部增信支持。同时,小市值的央国企或将受益于本轮再融资放开,进一步扩大净资产,提升安全边际。因此弱资质央国企地产债具有较强的韧性和一定的票息空间,可以进行布局。 对于流动性比较好的金融债来说,一方面,流动性改善提升了非银机构对次级债的配置需求,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的流动性改善,叠加头部发行主体的“类利率债”属性,机构“抱团”配置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当资金面边际收紧时,次级债估值波动可能加大,若债市出现调整,理财、债基出现赎回,流动性较好的债券资产调整幅度可能会更大。新监管规则下,次级债持仓结构面临调整,叠加2023年债市回调风险加大,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以被动配置为主,规避尾部风险。对于未提前赎回的二级资本债保持谨慎,未提前赎回的二级资本债规模近两年显著增加,主要以农商行为主。不赎回的主要原因在于,主体资质偏弱导致续发新债难度加大。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超预期收紧,经济复苏超预期。 >>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短债配置优先级高,“城投和地产”双轮驱动,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石化】下游需求高增长,芳纶涂覆隔膜打开空间 投资建议:芳纶为三大人造高性能纤维之一,受下游安防,5G建设建设驱动需求持续高增长,汽车、航空结构件、过滤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芳纶作为性能最好的锂电隔膜涂覆材料从0到1向上空间弹性大。推荐具备一体化产业链,产能规模具备优势,向多元化应用不断开拓,有望实现进口替代的芳纶龙头。推荐标的:中化国际,受益标的:泰和新材。 芳纶为三大人造高性能纤维之一,部分性能优势显著:芳纶与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并称为三大人造高性能纤维。具备高强度、高模量、高耐磨性、高耐温性等特点。芳纶在耐温性能与断裂伸长度方面分别较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与碳纤维有优势。芳纶在结构增强、安全防护、耐磨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多元化因素驱动芳纶需求高增长,新能源应用打开市场空间:根据帝人预测,受地缘争端加剧,个人以及企业需求增加驱动,橡胶增强领域的增长,全球芳纶市场规模将从2021年的36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53亿美元。对位芳纶增速快于间位芳纶。此外锂电池安全性,寿命,性能等要素重要性不断提升背景下芳纶作为性能最好的锂电隔膜涂覆材料有望替代传统陶瓷或有机涂覆,渗透率有望大幅提升。保守预测2025年芳纶涂覆隔膜市场空间44亿元,且在涂覆成本进一步下降情况下向上空间弹性巨大。 芳纶进口替代空间大,龙头企业受益行业高成长红利:芳纶从结构上分为对位芳纶和间位芳纶。当前国内对位芳纶需求量约为2万吨,间位芳纶需求量约0.9万吨,年芳纶进口量超过2万吨,中高端产能被杜邦、帝人海外龙头企业垄断,未来国内需求保持高增,芳纶进口替代空间大。国内龙头企业包括中化国际,泰和新材均实现芳纶国产化突破,中化国际拥有5000吨/年对位芳纶产能。泰和新材当前具有对位芳纶6000吨,间位芳纶1.7万吨,芳纶纸3000吨。未来龙头企业将持续受益于①下游安防,个护,光缆增强等芳纶多元化领域高成长红利;②国产芳纶对进口中高端芳纶自下而上的进口替代;③具备成本,质量优势国内企业的芳纶出口增长;④新应用领域打开的向上空间。国内龙头企业有望在此背景下实现从国内龙头向全球龙头的跃迁。 风险提升:芳纶下游需求不及预期,芳纶涂覆渗透率低于预期。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下游需求高增长,芳纶涂覆隔膜打开空间,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电新】进入大化工时代,一体化布局降本增效 投资建议。2021年受六氟磷酸锂供不应求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电解液价格也显著上涨,刺激业内公司大幅扩产;而进入22年后随着六氟磷酸锂产能瓶颈的大幅缓解,带来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中长期来看行业将进入结构性过剩局面,同时龙头企业的快速放量和化工企业的涉足将进一步推动行业从精密化工向大宗化工产业转变,成本将成为业内企业竞争格局。我们认为在行业洗牌过程中,一线企业凭借一体化产业布局享有更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推荐横纵双向一体化布局的天赐材料(002709.SZ)、溶剂和添加剂布局深厚的新宙邦(300037.SZ)、新增产能即将释放的瑞泰新材(301238.SZ);首次覆盖电解液行业,给予增持评级。 受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带动,电解液需求景气无虞。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全球主要市场均大力推动汽车电气化转型。随着电池体系不断升级及配套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能源汽车有望持续渗透。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近2200万辆,带来超1200GWh的电池需求。另外,为提高能源独立性,保障能源安全,全球新能源发电已进入加速期,使得储能系统成为刚需。国内政策要求风光发电项目强制配储,随着商业模式优化,大型储能盈利空间打开,将有效提升储能建设积极性。而欧洲市场,由于大额补贴或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居民装配户用光储系统性价比极高,储能电池需求迎来爆发。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370GWh,总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1787GWh,对应的电解液需求量达195.8万吨,市场广阔。 成本管控成为关注的核心,一体化趋势明显。在经历一轮产能迅速扩张后,电解液供需趋于平衡,价格重回下行通道。龙头公司前瞻性一体化布局的作用凸显,通过自供部分原材料的方式成功建立了成本优势。头部厂商有能力以接近二三线厂商成本的价格出售电解液产品,从而迫使低端产能出清,使得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两代锂盐成为电解液厂商一体化布局的焦点。以六氟磷酸锂为代表的溶质占电解液成本的50%左右,使得电解液价格与六氟磷酸锂的价格高度相关。溶质成为一体化布局的核心之一,随着头部厂商产能不断加码,六氟磷酸锂产能集中度稳步提升。目前作为添加剂使用的LiFSI因其综合性能优且成本在近年来大幅下降,有望成为下一代主要锂盐。我们认为到2025年LiFSI的添加比例将达到5%以上,对应需求量超10万吨。目前已有多家厂商布局,或将引发溶质变革。 风险提示: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加剧。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进入大化工时代,一体化布局降本增效,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电新】度过供给侧瓶颈,一体化迎接量利齐升 首次覆盖一体化电池、组件行业,给予“增持”评级。受益上游紧缺环节供给释放,有望带来行业装机高增与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电池与组件环节有望持续受益。一体化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新电池技术,多年深耕组件品牌与渠道经营,有望持续受益行业快速增长与上游紧缺环节利润释放,业绩高增长可期。 推荐:晶科能源(688223.SH)、天合光能(688599.SH)。 光伏进入平价新周期,装机需求持续增长。“碳达峰”强化能源目标,新能源发电已进入加速期,带动光伏装机快速增长,传统市场增长强劲,新兴市场贡献增量明显。回顾2022年,光伏需求持续旺盛,装机维持高增,受上游硅料供给紧张影响,产业链利润向紧缺环节集中,下游利润压缩。展望2023年,产业链供给方面,硅料新增产能持续投放,供需格局边际改善;下游需求方面,碳中和成全球共识,平价需求持续扩大。 布局新电池技术,深耕组件品牌渠道,一体化龙头企业有望享受盈利修复。电池片环节当前已处于盈利拐点,大尺寸与新电池技术成为当前电池环节重要趋势,有效产能开始成为行业瓶颈,利润有望向紧缺环节持续集中。组件环节各家企业经历多年发展,行业基本格局稳固,龙头市占率持续提升。当前品牌与渠道已成为组件环节核心竞争力,未来随着上游供需格局改善,组件环节议价能力有望突显,带来组件环节盈利修复。一体化龙头企业积极布局新电池技术,多年深耕组件品牌与渠道经营,有望持续受益行业快速增长与上游紧缺环节利润释放,业绩高增长可期。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汇率波动风险;竞争加剧。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度过供给侧瓶颈,一体化迎接量利齐升,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电新】2023,空间仍大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新能源车消费需求潜力仍足,更多车企推动车型供给进一步丰富,看好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推荐:1)进入加速期的一体化企业:比亚迪;2)盈利反转电池环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3)钠离子电池的加速产业化应用,推荐标的:振华新材、鼎胜新材,受益标的:维科技术、元力股份等;4)供需紧张的隔膜环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5)行业技术进步迭代:厦钨新能、德新科技、贝特瑞等。 电动化趋势确立,消费驱动行业增长。2022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00.0%;累计渗透率达到25.0%,较2021年全年提升11.6 pct。二三线城市和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消费者群体拉动新能源崛起大浪潮。车型结构看,2022年1-11月纯电车型占据近8成市场仍是主流选择,A0级新能源车占比10.3%,A级车占比35.0%,较2021年全年分别提升3pct和5.5pct,各级别电动车销量逐步相对均衡化。 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技术与降本丰富车型。2022年1-11月CR5厂商占据市场零售销量57.4%份额,CR15占比达到82.1%,头部集中度明显;其中自主品牌占据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84.7%市场份额,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强势崛起,除大众外合资品牌电动化仍然略显迟缓。考虑到当下新能源车远行焦虑和补电焦虑仍然存在,混动车型因其可油可电的便利性优势有望成为更多消费者首台车的选择。 供给需求共振,新能源车销量将持续上涨。我们认为,尽管受2023年补贴退出及春节影响,明年初新能源车消费可能承受一定压力,但新能源车凭借更智能化的功能、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在“双碳”及提振消费的政策推动下,有望长期成为我国绿色发展和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随着消费端新能源汽车本身性价比不断提升,8-25万元价格区间和A0、A00和B级车型的新能源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在供给端更多品牌车企更丰富新能源车型的大力推出和推广下,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实现900万辆,同比增长约30%。 风险提示:补贴退坡影响销量,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2023,空间仍大,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房地产】华润置地(01109):销售持续改善,预计率先复苏 公司销售持续改善,维持公司“增持”评级。销售端随行业持续改善的同时,租金收入维持稳定,提升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安全性。维持预计公司2022~2024年业绩增速-13.6%、6.9%、10.6%,维持预计2022~2024年EPS 3.93、4.20、4.64元。公司是拥有信用扩张能力和产品力的优质央企,安全边际较高,维持“增持”评级。 公司销售在四季度维持增长,销售均价继续提升。2022年11月公司实现销售222亿元和110万方,分别同比增长9%和下降11.9%,分别较10月同比增速下降27.7pcts和8.7pcts。公司销售在11月增速放缓,但依然保持同比正增长。截止到11月底,公司累计实现销售金额2517亿元和1155万方,分别较2021年同期下降7.0%和26.1%。公司销售均价在2022年以来持续保持增长,前11月平均为21791元/平方米,较2021年同期增长25.9%。2022年前11月,公司销售主要集中在华东大区和华北大区,分别占比32.3%和22.9%。公司在2022年拿地也继续布局在北京、深圳、广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公司销售和土储结构的持续优化,带来公司销售均价的持续提升。 随着防疫政策的优化,公司投资物业预计迎来持续改善。截止2022年前11月,公司投资物业租金收入为165.6亿元,同比下降0.1%,与2021年同期基本持平。考虑到当前防疫政策的优化,购物中心经营将恢复正常,带来持续经营能力回升。公司原有的华润有巢资产于12月9日公开上市,REITs渠道的退出盘活公司持有物业资产。 公司具备信用扩张能力和产品力,预计随着需求端的恢复,2023年销售率先恢复。供给侧出清尾声,板块开始呈现分化,受益于需求政策带来销售持续改善的公司将明显受益,走出新一轮周期。公司物业布局一二线核心城市,预计随着需求端政策的持续出台,2023年将随着城市周期的复苏率先恢复。 风险提示:行业需求不足带来销售超预期下滑,转型业务不达预期。 >>以上内容节选自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华润置地(01109):销售持续改善,预计率先复苏,具体分析内容(包括风险提示等)请详见完整版报告。 本期封面: 拍摄于南京·孙权纪念馆 作者:曹剑 国泰君安江苏分公司 更多国君研究和服务 亦可联系对口销售获取 重要提醒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仅面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因本资料暂时无法设置访问限制,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的要求,若您并非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服务签约客户,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还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我们对由此给您造成的不便表示诚挚歉意,非常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如有任何疑问,敬请按照文末联系方式与我们联系。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 GTJARESEARCH )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泰君安证券”) 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其他机构或个人在微信平台上以国泰君安研究所名义注册的,或含有“国泰君安研究",或含有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品牌名称相关信息的其他订阅号均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官方订阅号。 本订阅号不是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具体参见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的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国泰君安证券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所载内容版权仅为国泰君安证券所有,国泰君安证券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国泰君安研究”, 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