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长江宏观于博团队】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兼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五个信号

【长江宏观于博团队】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兼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五个信号

作者:微信公众号【长江证券】/ 发布时间:2022-12-28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长江证券《【长江宏观于博团队】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兼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五个信号》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于博:经济学博士,长江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于博宏观札记” 事件描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总结2022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部署2023年经济工作。李克强总理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部署。李强委员作总结讲话。 事件评论 l 2023年稳定经济至关重要。会议评价2022年为“极为重要的一年”、“成绩殊为不易”。会议指出,2023年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依然较大,但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会议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l 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或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其关键在于一抓一放,实现“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一方面,抓住风险和安全不放松,包括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和政府主导技术攻关;另一方面,向市场释放更多空间,包括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支持民企发展壮大和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l 需求侧的政策:积极财政重在加力,体现在保持财政支出强度、保持政策可持续性、财力下沉等方面;货币政策重在精准,更强调发挥结构功能,“两个稳定”意味着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宽货币重心或将有所调整,降息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 l 供给端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社会政策,重心在于释放活力、提高供给质量,从而创造有效需求,最终形成政策合力。我们认为,改善供给的关键举措在于放松管制,弱化政府在市场配置中的干预,不仅有助于提振信心,更有助于激发活力。其具体手段包括简政放权和打破垄断。 l 扩大内需是稳增长的重中之重。一方面,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升便利程度来实现。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基建是主要抓手,地产有保有压。 l 2023年经济有望迎来温和复苏。1)复苏的关键来自于信心的修复;2)在政策端,财政强调发力、货币强调精准,供给强调释放活力;3)在需求端,消费和基建将是内需修复的主角,房地产的拖累有望减弱但并非主角,因而经济复苏态势也将较为温和。 目录 1. 政策基调:稳定经济至关重要 1.1 202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成绩殊为不易 1.2 2023年总体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2. 政策主线:提振信心一抓一放 3. 需求政策:财政加力货币精准 3.1 财政政策重在加力 3.2 货币政策重在精准 4. 改善供给:提高质量创造需求 5. 政策抓手:扩大内需消费优先 以下是正文 政策基调:稳定经济至关重要 会议如何总结2022年,并为2023年的经济工作定调?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政策主线的制定、政策工具的运用,以及政策抓手的选择。 2022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成绩殊为不易 回顾过去三年,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2021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22年则是“极为重要的一年”。 “极为重要”体现在哪里?从远的看,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从近的看,虽然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但我们迎难而上,砥砺前行。 正因如此,相比2020年的“成绩来之不易”、2021年的“成绩的取得”,今年会议采用了“成绩殊为不易,值得倍加珍惜”的措辞,也再次印证“极为重要”。 从2022年到2023年,我们将经历怎样的转变呢? 一年维度看,是从三重压力之年向经济回升之年的转变。去年会议总结曾做出过总结,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今年会议在指出“三重压力依然较大”的同时,也强调,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经济回升的底气,不仅来自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更来自于信心的提振,因此“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 五年维度看,是从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5年向新时代10年的转变。过去5年,世界变局、新冠疫情、下行压力,不断冲击和考验着中国经济,但我们依然取得了瞩目成绩,历史性的解决了绝对贫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代10年,站在新的更高历史起点上,将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转变、转向高质量发展。 2023年总体基调: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一言以蔽之,明年面临诸多的困难挑战,需要统筹兼顾,稳定经济至关重要。 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很多,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具体而言,会议提出六个“更好统筹”,分别是: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会议强调,对于我们这么大的经济体而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要着力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政策主线:提振信心一抓一放 我们发现,本次会议格外强调“信心”、“预期”在经济中的作用,“提振信心”或将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值得引起重视。 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指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并在展望未来经济前景时指出,明年经济有望总体回升,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由此可见,改善预期、提振信心,有助于缓解经济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会议在详细阐述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时再次强调,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 从会议内容来看,改善预期、提振信心的关键在于一抓一放,做到“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 一方面,抓住风险和安全不放松,包括“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政府主导技术攻关”等几个方面。 另一方面,向市场释放更多空间,包括“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鼓励支持民企发展壮大”、“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等几个方面。 需求政策:财政加力货币精准 再来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此前政治局会议曾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但因篇幅有限的缘故并未详细展开。本次会议进行了详细阐述。 财政政策重在加力 相比于2021年的“提升效能”和2020年的“提质增效”,今年会议对财政政策的定调是“加力提效”。与前者相比,虽然同样强调了政策效果,但“加力”置于“提效”之前,说明政策重心明显向着加大力度的方向倾斜。 如何确保明年积极财政能够加大力度? 一是政策强度,虽然过去两年同样也提出要“保持财政支出强度”,但今年将其定性为“必要的”,足见保持政策强度的不容置喙。二是政策可持续性,在连续三年实施高强度的积极财政政策、财政收支矛盾不断凸显的背景下,优化政策工具的组合,从而保障财政可持续性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就显得尤为必要。三是财力下沉,积极财政政策具体由地方政府来落实,而从2020年的成功经验来看,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或可有效推动财力下沉。 综合对支出强度、政策可持续性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2023年财政赤字率目标或依然保持在3%左右,地方专项债目标或在4万亿左右。 货币政策重在精准 相比于2021年的“灵活适度”和2020年的“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今年会议对货币政策的定调是“精准有力”。如果说往年的“灵活”、“适度”意味着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具备一定的弹性、更强调发挥其总量功能,那么今年的“精准”就更为强调货币政策要在重点领域有所侧重、发挥其结构功能,尤其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货币宽松的重心或将有所调整,降息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 与此前政治局会议相比,本次会议重提“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同样重提的还有“两个稳定”——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历史经验表明,超额货币对经济无益,数量宽松货币政策对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效果有限,还会推高宏观杠杆率。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不仅指出,“一段时间以来我国M2增速处于相对高位”,还强调要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这意味着未来货币宽松的重心或将或将有所调整,降息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升。 2023年货币政策或继续淡化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目标,而是强调要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改善供给:提高质量创造需求 本次会议延续了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强调“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如果说需求端财政、货币政策旨在从总量和结构上扩大内需,那么供给端产业、科技、社会政策的重心则是释放活力、提高和供给质量,从而创造有效需求,最终实现政策合力。 产业政策强调发展安全并举。一是新老产业方面,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二是产业链方面,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三是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技政策强调聚焦自立自强。一是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并且分工明确,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低位;二是重视科技人才,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并重。 社会政策强调兜牢民生底线。一是解决两类群体切身问题,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困难群众结构性物价上涨问题;二是聚焦养老、医疗和生育,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我们认为,改善供给的关键举措在于放管结合,弱化政府在市场配置中的干预,不仅有助于提振信心,更有助于激发活力。其具体手段包括简政放权和打破垄断。 其中,简政放权的关键在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补足服务业、公共用事业等短板领域。本次会议明确指出“尊重市场规律,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正是对简政放权的体现。 而打破垄断的关键在于“非禁即入”。本次会议提出的“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以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表明打破垄断正在制度层面持续推进。 政策抓手:扩大内需消费优先 如果说2023年稳定经济至关重要,扩大内需就是重中之重。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速持续下滑的背景下,扩大内需对稳增长至关重要。此前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就曾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则再次强调了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那么,扩大内需的落脚点又是什么呢? 一方面,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主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提升便利程度来实现。 扩大内需,消费将发挥基础作用。会议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们认为,恢复和扩大消费,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增强其消费能力。受散发疫情冲击影响,今年居民收入增速再度放缓,优化防疫政策将有助于恢复经济活力,从而带动居民就业和收入恢复。而从长期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二十大报告强调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对于中长期增加居民收入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是提高居民消费的便利程度,并提供有效供给。其中,提高居民消费便利程度有赖于消费条件的改善和消费场景的创新,而住房改善消费、新能源汽车消费、养老服务消费则是短期内能够激发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供给。 另一方面,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基建是主要抓手。 扩大内需,投资将发挥关键作用。会议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我们认为,投资稳增长仍将以基础设施投资作为主要抓手。 一是会议对基础设施投资着墨甚多。具体来看:在项目上,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在配套融资上,政策性金融要加大对符合国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的融资支持;在参与主体上,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二是对房地产投资依然有保有压。具体来看:保的方面,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压的方面,坚持房住不炒、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我们预计,2023年经济有望迎来温和复苏。具体而言:复苏的关键来自于信心的修复;政策端,财政强调发力、货币强调精准,供给强调释放活力;需求端,消费和基建将是内需修复的主角,房地产的拖累有望减弱但并非主角,因而经济复苏态势也将较为温和。 资料来源:新华社,共产党员网,澎湃新闻,长江证券研究所。 风险提示 国内政策力度不及预期。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兼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的五个信号 对外发布时间:2022-12-17 研究发布机构:长江证券研究所 参与人员信息: 于博 SAC编号:S0490520090001 邮箱:yubo1@cjsc.com.cn 相关链接 2022-12-07 |开局之年:当前的“稳”与未来的“进”——202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点评(长江宏观 于博,刘承昊) 2022-07-29 |稳字当头,保持定力——2022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点评(长江宏观 于博,刘承昊) 2022-04-29 |云开见月明——4月政治局会议点评(长江宏观 于博,刘承昊) 2022-12-16 |扩大内需,从修复内需开始——11月经济数据点评(长江宏观 于博,刘承昊) 2022-12-12 |警惕居民存款定期化——11月金融数据点评(长江宏观 于博,宋筱筱,蒋佳榛) 2022-12-09 |当通缩来敲门——11月通胀数据点评(长江宏观 于博,蒋佳榛) 评级说明及声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