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君电新】2023,空间仍大——中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展望

【国君电新】2023,空间仍大——中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展望

作者:微信公众号【国君电新深度观察】/ 发布时间:2022-12-28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国君电新】2023,空间仍大——中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展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作者:国泰君安电新团队 庞钧文/石岩/牟俊宇 来源:具体请见2022年12月28日报告《2023,空间仍大——中国新能源汽车2023年展望》。PDF版报告全文欢迎联系对口销售或团队成员获取。 报告导读 新能源车消费需求潜力仍足,更多车企推动车型供给进一步丰富,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实现900万辆,同比增长约30%,相关锂电产业链有望受益。 投资要点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新能源车消费需求潜力仍足,更多车企推动车型供给进一步丰富,看好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增长。推荐:1)进入加速期的一体化企业:比亚迪;2)盈利反转电池环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3)钠离子电池的加速产业化应用,推荐标的:振华新材、鼎胜新材,受益标的:维科技术、元力股份等;4)供需紧张的隔膜环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5)行业技术进步迭代:厦钨新能、德新科技、贝特瑞等。 电动化趋势确立,消费驱动行业增长。2022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实现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00.0%;累计渗透率达到25.0%,较2021年全年提升11.6 pct。二三线城市和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消费者群体拉动新能源崛起大浪潮。车型结构看,2022年1-11月纯电车型占据近8成市场仍是主流选择,A0级新能源车占比10.3%,A级车占比35.0%,较2021年全年分别提升3pct和5.5pct,各级别电动车销量逐步相对均衡化。 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技术与降本丰富车型。2022年1-11月CR5厂商占据市场零售销量57.4%份额,CR15占比达到82.1%,头部集中度明显;其中自主品牌占据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84.7%市场份额,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强势崛起,除大众外合资品牌电动化仍然略显迟缓。考虑到当下新能源车远行焦虑和补电焦虑仍然存在,混动车型因其可油可电的便利性优势有望成为更多消费者首台车的选择。 供给需求共振,新能源车销量将持续上涨。我们认为,尽管受2023年补贴退出及春节影响,明年初新能源车消费可能承受一定压力,但新能源车凭借更智能化的功能、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在“双碳”及提振消费的政策推动下,有望长期成为我国绿色发展和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随着消费端新能源汽车本身性价比不断提升,8-25万元价格区间和A0、A00和B级车型的新能源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同时在供给端更多品牌车企更丰富新能源车型的大力推出和推广下,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实现900万辆,同比增长约30%。 风险提示:补贴退坡影响销量,经济复苏不及预期 1. 需求端:电动化趋势确立,消费驱动行业增长 1.1 新能源汽车销量屡创新高,渗透率继续攀升 新能源汽车再创新高,11月产销突破75万辆。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6.8万/78.6万辆,环比增长0.8%/10.1%,同比增长65.6%/72.3%。2022年1-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625.3万/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00.0%。2022年在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较为动荡、整体汽车市场表现低迷的环境下,我国新能源车市场仍实现高速增长,全年来看,预计我国新能源车销量将超过680万辆,同比增长90%以上。 新能源车渗透率再度攀高,22年将超过25%。根据中汽协数据,11月单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33.8%再创历史新高;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渗透率达到25.0%,较2021年全年提升11.6 pct;其中1-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渗透率达到27.3%,较2021年全年提升11.7pct。2022年我国将提前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的规划目标。 1.2 纯电动仍是主流,混动比例有望提升 纯电动占比接近8成,混动比例有望提升。11月新能源纯电动销量61.5万辆,环比增长13.7%,同比增长67.4%,占新能源车销量比重78.2%;1-11月销量473.4万辆,同比增长89.3%,累计占比新能源车比重78.0%。PHEV销量17.1万辆,环比上升4.1%,同比增长92.6%;1-11月销量133.0万辆,同比增长154.6%。 1.3 车型结构更均衡,“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 “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各级别电动车销量相对均衡化。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我国A00级纯电动车累计销售约89.85万辆,占比30.1%,B级纯电动车累计销量约为61.6万辆,占比20.6%;得益于A00级爆款车型五菱宏光MINI以及以比亚迪汉EV、蔚小理为代表的B级电动车热度升温,新能源车行业呈现出“哑铃型”的销量结构。2022年1-11月A0级新能源车占比10.3%,较2021年全年提升3pct,A级车占比35.0%,提升5.5pct,各级别电动车销量逐步相对均衡化。 1.4 二三线城市销量继续攀升,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下沉 二三线城市销量继续攀升,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下沉。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近年来新能源乘用车在非特大城市销量占比逐步提升,从2017年占比55%提升到2021年71%,2022年1-9月该比例进一步上升到78%。随着新能源汽车产品迭代与体验感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观念与习惯正逐步下沉至二三四线城市。 1.5 新能源车个人消费崛起,消费群体偏年轻化 新能源车市场个人消费崛起,消费群体偏年轻化。新能源车购买用途可以分为非运营和出租租赁两类,其中非运营车型又可以细分为单位和个人。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统计,个人购买的非运营车辆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比重从2017年62%上升到2022年1-9月的79%,反映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个人消费崛起的大趋势。目前看,新能源车消费群体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已婚有孩子家庭意向购买比例超过6成,由于新能源汽车发展时间尚短,技术与理念与传统燃油汽车有所区别,大专及以上学历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2. 供给端: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技术与降本丰富车型 2.1 市场份额头部集中,自主品牌强势崛起 市场份额头部集中度明显。根据乘联会数据,2022年1-11月CR5厂商占据市场零售销量57.4%份额,CR15占比达到82.1%,头部集中度明显;其中11月CR5厂商占比62.8%,CR15占比85.0%,比例进一步提升。11月共有14家车企批发销量突破万辆,其中:比亚迪汽车229942辆、特斯拉中国100291辆、上汽通用五菱76165辆、吉利汽车34642辆、长安汽车32018辆、广汽埃安28765辆、上汽乘用车25785辆、哪吒汽车15072辆、理想汽车15034辆、蔚来汽车14178辆、东风易捷特11740辆、华晨宝马11615台、奇瑞汽车11563辆。 比亚迪引领自主品牌强势崛起,合资企业仍待发力。2022年1-11月自主品牌占据新能源乘用车市场84.7%市场份额,PHEV市场更是达到90.9%,表现强势。11月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1.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40.6%;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0%。自主品牌新能源转型更为积极;合资企业方面,除却南北大众占比主流合资纯电55%市场份额,其他合资品牌电动化步伐仍然略显迟缓。 2.2 解决“里程焦虑”,插混技术受到追捧 新能源车普及、电车“里程焦虑”担忧及比亚迪等品牌优质混动车型供给的背景下,2022年插电混动比例达到20%以上。混动车型由于同时配备发电机和发动机成本高昂,市场普及率相对较低。2021年开始,随着越来越多传统车企开始逐步发力电动化转型,在原有的发动机领先技术基础上,更多的混动车型得到成本优化,也促使更多消费者愿意支付比燃油车略高的价格拥有混动车型智能、节能的驾乘体验,且考虑到当下新能源车远行焦虑和补电焦虑仍然存在,混动车型因其可油可电的便利性优势成为更多消费者首台车的选择。目前看,包括上汽、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广汽、东风、理想、AITO、丰田等品牌都推出了自己的插混及增程式技术产品,消费者接受度大幅提升。 2.3 磷酸铁锂电池成为主流,铁锂与三元比例差距拉大 2022年铁锂装机份额进一步扩大。碳酸锂为代表的锂电材料价格高涨及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对于电池包结构创新,推动磷酸铁锂导入比亚迪汉、特斯拉M3/Y等畅销车型。2022年1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34.3GWh,同比增长64.7%,环比增长12.5%;其中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23.1GWh,同比增长99.5%,环比增长17.4%,装机量占比67.4%。2022年1-11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机量达到258.5GWh,同比增长101.5%;磷酸铁锂电池累计装机量159.1GWh,占比61.5%,同比增长145.5%,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3. 供给需求共振,新能源车销量将持续上涨 3.1 电动化大势所趋,细分领域渗透率空间仍大 电动化大势所趋,国内需求空间仍大。2022年1-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渗透率达到25.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渗透率达到27.3%,分别较2021年全年提升11.6/11.7 pct。我们认为,尽管受2023年补贴退出及春节影响,明年初新能源车消费可能承受一定压力,但新能源车凭借更智能化的功能、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在“双碳”及提振消费的政策推动下,有望长期成为我国绿色发展和稳增长的重要抓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50%以上目标有望提前达成。 细分领域新能源汽车潜力空间仍大。根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5-10万、10-15万、15-20万新能源车在同价格段乘用车渗透率为11%、12%和14%,A0级、A级车型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9%、8%,皆低于2021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车15.6%的整体渗透率。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1-11月新能源乘用车在8-10万、10-15万价格带渗透率分别为16%和12%,在A级、B级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19%和25%(A0级新能源渗透率为29%),低于乘用车全口径27%的渗透率。我们预计,随着新能源车企规模扩大以及新能源汽车本身性价比不断提升,8-25万元价格区间和A0、A00和B级车型的新能源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3.2 更多车企加速入场,车型供给进一步丰富 车企加快电动化进程,供给进一步丰富。在欧洲碳排放标准、美国政策刺激及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崛起的背景下,车企纷纷加快电动化进程:比亚迪、特斯拉、蔚小理等电动车企拔得头筹,国内上汽、吉利、长城等自主品牌转型积极,大众、奔驰、宝马带动欧洲企业寻求突破,通用、福特等美国企业加速布局,丰田、现代等日韩企业逐步入场。我们认为,电动化趋势已然明确的情况下,更多车企对于新能源车不遗余力的探索、研发、推广将1)扩大新能源车消费者购车人群;2)丰富新能源车品牌矩阵;3)多元化新能源车型;4)全方位覆盖汽车价格带。 4. 结论 我们认为,依托于:1)消费端新能源汽车的产品力优势逐渐凸显以及用户消费习惯的养成;2)供给端更多品牌车企更丰富新能源车型的大力推出和推广,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实现900万辆,同比增长超30%。推荐:1)进入加速期的一体化企业:比亚迪;2)盈利反转电池环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3)钠离子电池的加速产业化应用,推荐标的:振华新材、鼎胜新材,受益标的:维科技术、元力股份等;4)供需紧张的隔膜环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等;5)行业技术进步迭代:厦钨新能、德新科技、贝特瑞等。 5. 风险提示 补贴退坡影响销量。2023年国内新能源补贴正式退出,部分消费者有可能于2022年底提前透支新能源需求。若车企为对冲补贴下滑而进行产品涨价,则可能会影响新能源汽车需求。 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短期看疫情仍然呈现一定的反复,若经济复苏趋缓、相关供应链受到疫情冲击,则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汽车产销。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