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固收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迎“新”气象,从“心”入手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固收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迎“新”气象,从“心”入手》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明年稳增长权重明显提升,疫情政策优化,财政更积极,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转为结构支持,扩大内需中消费优先。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是关键,民企、房地产、平台经济均迎来新表述。我们认为,今年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微观主体信心和活力不足、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在明年均有望改善。经济和政策环境决定了股优于债,大内需、科技自主可控、绿色安全仍是重点,国企改革、困境反转、养老产业等诸多主题值得关注。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明年稳增长权重明显提升,疫情政策优化,财政更积极,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转为结构支持,扩大内需中消费优先。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是关键,民企、房地产、平台经济均迎来新表述。我们认为,今年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微观主体信心和活力不足、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在明年均有望改善。经济和政策环境决定了股优于债,大内需、科技自主可控、绿色安全仍是重点,国企改革、困境反转、养老产业等诸多主题值得关注。 整体基调:高质量发展思路不变,重点是稳增长、提振信心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明年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质的方面,“坚持以质取胜”;量的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我们预计明年GDP目标在5%。明年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一是将政策重心向稳增长倾斜,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消费,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二是强力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有望得到更多制度保障,国企平衡两个效益;三是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的提法将更多责任落实到政府侧;四是地产和平台经济有新表述。 扩大内需:消费优先,投资关键 会议要求“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公报提出了“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三大抓手,除此之外,体验式消费、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服务消费等也可能是侧重点。投资方面,需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基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新基建等预计也将占据重要位置;制造业投资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企业”、“进口重要设备”、“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等为侧重点。 政策布局:基调积极、强调合力和配合 本次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沿着六大政策看:(1)防疫政策: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事实和方向,经济循环有望逐步打通。(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相比去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基调更积极,赤字率和地方债都将适度提升。(3)货币政策:合理充裕意味着货币不紧,但精准有力意味着总量宽松向结构支持转变。(4)地产方面:房住不炒底线不动摇,但传递了明确的支持态度。(5)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市场启示:政策导向指向股优于债 本次会议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理清了“质”与“量”、供给侧与需求侧、安全与发展、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通过强调稳增长、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等激发活力、提振信心,疫情防控优化力促经济循环重新畅通。市场方面,再次强调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资本市场重要性提升;大类资产上,股从盈利增长和风险偏好提升中受益,表现预计优于债,人民币逐步由弱转稳甚至转升;行业上,大内需、大健康、科技自主可控、绿色安全是重点,房地产、平台经济都已经迎来转机,国企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养老产业等主题值得关注。仍提防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等潜在风险和疫后通胀压力。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力度、防控优化适应期。 正文 01 总结今年: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与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之下保持大局稳定 2022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成功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所谓“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俄乌冲突爆发,地缘形势趋于紧张,供应链和秩序面临重塑,全球化遭遇逆风; 第二、全球滞胀环境,背后是既有供给端因素(航运瓶颈+劳动力短缺+俄乌冲突等)、也有需求端因素(MMT推升居民购买力),以及绿色低碳、传统行业CAPEX不足等“滞胀基因”; 第三、美联储等全球央行开启加息潮,强美元周期影响全球流动性,人民币趋弱,出现一定资本外流压力。 第四、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全球供应链重构暗潮涌动。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提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具体来看: 第一、国内疫情多次反复,持续扰动经济,今年前11个月中官方PMI有7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 第二、供给冲击有所好转,不过仍存波折,夏秋之交再次出现限电风波。而芯片等卡脖子问题隐患有增无减,有效需求的催生也需要高质量供给配合; 第三、预期转弱,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仍然缺乏信心,人民银行问卷调查中,选择更多储蓄的储户占比在2022Q2达到了2020年以来新高的58.3%,认为企业经济状况较差的企业家占比在2022Q3达到了两年来新高的20.3%,亟待政策提振信心。 02 首要任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 指导思想没有变,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我国而言,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更高科技含量、对生态环境更友好、更有利于人民福祉的发展。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有一段总结:“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根本目的在于质,但明年对“量”有要求,我们预计明年GDP目标在5%。会议对质和量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今年国内经济受疫情等因素拖累较大,经济增速明显低于预期,对市场信心恢复不利,也不足以为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和安全提供坚实物资基础。而随着相关措施逐渐优化、各项政策持续效果持续显现,会议判断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03 “KPI”调整:“稳增长”的权重明显提升 “稳增长”被置于首要位置,我们从两个维度理解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稳增长诉求。 第一,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稳增长诉求更为具体。相比于去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述,今年会议的稳增长诉求更为具体,基本沿袭此前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既有“质”和“量”的要求,又有增长、就业和物价的三重任务,还有提振信心、扩大内需的具体安排; 第二,与今年的大部分时间相比,政府的KPI要求已经优化。去年的要求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目前疫情防控的要求已经优化为“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而“大力提振”、“突出做好稳增长”、“整体好转”等字眼意味着稳增长的权重提升。 除了稳增长诉求,如何理解另两个“稳”?就业方面,当前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消费、地产偏弱与外需下滑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推升失业率;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青年群体、高校毕业生、外来户籍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行业的就业形势出现明显分化,就业结构性转变困难。后续的政策抓手,一靠服务业修复、二靠降低资本与行业监管的不确定性、三靠各种新型模式如共享经济等增加就业岗位、四靠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基础,如减税降费以及政企合作等。物价方面,尽管弱现实的当下通胀不是关注点,但强政策下明年通胀存在隐忧:一方面,猪周期上行或持续至明年中;另一方面,在货币财政政策的滞后效应+经济重启的顺周期力量+供给修复的不确定性影响下,核心通胀也有渐进性的上行压力,通胀中枢或有抬升。 从三个“稳”的关系来看,增长和就业都是顺周期变量,两者相互促进,具有统一性;需求和物价在供给稳定时也是一致的,量的合理增长大概率不会推升过度的通胀,但明年的供给端修复存在不确定性,是否会引发三重目标之间的冲突?首先,我们在12月7日报告《通胀:有隐忧,无大碍》中提到,明年的基准情景是温和再通胀,CPI同比中枢或抬升至2.2%左右,不存在重演美国高通胀的可能性;其次,需求端修复速度仍是明年通胀的关键,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确也有向中性回归的压力。 04 增长目标:预计“5%”较为合理 对于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公告的表述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认为“5%”的经济增速目标可能相对合理,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来看都有积极意义,且与公告表述也相对匹配: 第一,从海外来看,IMF对明年欧元区和美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分别为0.5%和1%,对明年东盟五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为4.9%,5%的增速无论是对海外发达经济体、还是对主要发展中经济体而言都是相对领先的。 第二,从潜在增速来看,央行工作论文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5%以上的增速与此一致。 第三,从市场预期来看,当前明年GDP增速的Wind一致预期是5.1%,目标基本一致,并在执行时给市场一定的想象空间,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第四,从增速本身来看,在出口下行、地产“向新发展模式过渡”的情况下,实现5%的GDP增速仍需付出努力。一个简单的计算是,在出口下滑2%的基础之上、至少需要社零达到8%(预计今年-0.5%)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6%(预计今年5%),若出口下行超预期,则需要更强的内需进行弥补,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经济增速也有助于提振信心。 质的有效提升对经济结构提出了要求,需求端的几个隐含条件:第一,出口结构应更偏向于高科技产品,如汽车、高端机械等;第二,地产投资增速应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但同比下滑也并不健康;第三,消费保持较高增速,且伴随消费升级;第四,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长速度更快;第五,基建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继续发挥作用,结构上新基建的占比提升。与需求端相一致,供给端的隐含条件集中在产业链方面,安全、绿色、创新是基本要求。 05 纲举目张:改善预期、尊重规律、微观着手 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微观主体活力不足、经济循环不畅通。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最能提振“市场信心”,又能“改善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如何做到这一点?会议提出了 “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在具体举措上: 第一是将政策重心向稳增长倾斜,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消费,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 第二是强力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有望得到更多制度保障,国企平衡两个效益。“亮明态度,毫无含糊”,尤其是“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至关重要,只有制度和法律保障才能降低不确定性、提振信心。预计后续在行业准入、信贷支持等诸多方面都会有政策跟进。此外,针对国企层层行政化的问题,会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未来国企在国际竞争力、科技投入、经营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会提升。 第三是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12月6日政治局会议上出现了“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新提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所调整,“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的提法意味着更多责任落实到政府侧。两大重要会议一脉相承,我们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可能会更务实。近期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福建等地方政府率经贸代表团“出海”抢订单可能就是地方政府积极性提升的例证之一。 第四是地产和平台经济有新表述。对平台经济,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基调明显转暖。 06 扩大内需:消费优先,投资关键 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内需的提法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投资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内需的提法是,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消费方面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投资方面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内需的提法升级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且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置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内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过去三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外需,但明年海外衰退阴影下,外需放缓是大势所趋,内需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而在内需之中,“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何以得到优先?第一,从修复空间来看,我们计算当前内需各结构与疫情前趋势水平的差距,地产和消费与疫前趋势的差距均在-20%以上,具有相对更高的修复空间,而今年基建和制造业已在较高位置,边际提升空间相对有限。第二,从政策倾向来看,“房住不炒”、“高质量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都意味着地产无法回到从前。第三,从动能来看,消费场景+积压需求+超额储蓄都是消费修复的潜在动能。因此,消费无疑是内需之中更有空间、更具动能、更易修复且更符合政策导向的部分,理应被摆在优先的位置。 后续消费修复的节奏和路径 短期看,防控优化初期,需要先经历适应期而后逐步恢复,消费可能仍有反复。从高频数据来看,相比前期,物流出行活动开始有边际改善,但城市达峰时间不同,导致快慢有别。考虑到各地区疫情错位,前期疫情影响较小的城市,后续居民生活半径难免受到扰动。 中期看,消费有较强的修复动能,但收入修复是更关键的基础。疫情后消费低迷,收入、消费意愿和消费场景都形成制约。防疫政策优化后,服务业修复有利于改善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而场景回归和不确定性下降也会推升消费倾向,可能带动消费快速修复。不过,疫后多国消费倾向回升速度偏慢,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并维持收入增速的可持续性,“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消费修复更关键的基础。 明年社零增速会达到多少?当前社零与趋势水平的缺口已经达到-20%,我们认为:(1)防疫政策优化后社零会向趋势水平收敛的方向演绎;(2)疫情可能对消费产生永久性的疤痕效应,社零与趋势值的缺口不会完全弥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给出一个相对保守的假设:社零与趋势水平的缺口至明年底修复至当前的一半(即明年底社零仍与趋势水平有-10%的差距),该种情形下,我们测算明年社零有望实现8%以上的同比增速。 结构上,扩大消费的抓手在哪里? 会议公报提到了三大抓手,分别是“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将成为明年的政策重点。 结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来看,我们认为明年消费修复还将有几个侧重点:第一,自我修复动能之下,体验式消费如旅游、餐饮、电影等可能会有报复性增长;第二,传统消费转型升级,如智慧交通、智能家电等数字化消费、免税业等中高端消费;第三,服务消费的新亮点,除了养老服务外,文旅、育幼、医疗、教育、体育、家政也是纲要提及的重点;第四,新消费模式与业态,如共享经济、“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直播等规范发展。 具体关注:一是,就业优先政策是消费修复的基础;二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和家电等抓手领域进行直接补贴;三是,部分地区可能推出消费券,进一步提升消费倾向;四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部分省市可能延续之前出台的对企业的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年度新增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企业进行奖励。 投资方面的抓手在哪里? 政治局会议对投资的表述是“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公报进一步明确了明年投资的发力方向。 其中,基建方面,提出“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此外“乡村振兴”等也是重点,《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有更详细的表述。“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新一轮基建不是简单的铁公鸡,新基建等预计也将占据重要位置。 我们此前提到,明年财政资金的腾挪空间变小,可能对基建资金形成名义上的制约,但本次公报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是“通过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二是“政策性金融”会继续发挥作用;三是“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强基建的持续性得到背书。 对于制造业投资的表述则更多隐含在产业政策部分,一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二是“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三是“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先进制造领域、平台经济相关投资或进一步走强;四是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07 宏观政策:基调积极、强调合力和配合 本次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目前微观主体活力仍不足,明年稳增长重点在于扩内需、提信心,因此宏观政策有必要保持一定力度。而“协调配合”的内涵可能包括:货币政策特定工具补充财力缺口、政策性金融等继续分担财政压力、信贷激励+财政贴息降成本、结构性工具继续支持重点领域,等等。总之,明年的宏观政策很难单打独斗,核心是要发挥政策合力。 我们沿着六大方面(疫情+财政+货币+地产+产业+社会)看明年政策取向: (1)防疫政策: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事实和方向,经济循环有望逐步打通。本次会议指出“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相比去年有明显优化,其意义不言自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也是疏通政策传导的先决条件,但短期阵痛难免。参考海外经验看,未来一个月可能是国内疫情的首轮“流行期”,尽力压平疫情曲线和稳定生产生活秩序对明年经济开局至关重要。 (2)财政政策:基调更积极,赤字率和地方债都将适度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相比去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显积极。明年地产压力仍待缓解,支出端相对刚性,财政收支压力依然突出,本次提出“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预计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适度提升,但现有财政纪律之下幅度均有限,还需要金融货币的强力配合,贴息政策在局部“四两拨千斤”。财政风险方面,本次会议提法是“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相比去年“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隐债”的提法更为温和。此外在金融风险部分提及了隐债“化解存量”。我们认为明年隐债不增的大原则依然不会动摇,但土地财政弱化、城投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适度的融资支持和债务置换也值得期待。节奏方面,未再提及“加快支出进度”和“超前开展基建投资”。 (3)货币政策:合理充裕意味着货币不紧,但精准有力意味着总量宽松向结构支持转变。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大力度”,“精准有力”的提法是在12月政治局会议首次出现。“精准”意味着从总量宽松到结构支持,“有力”意味着要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并见到实效,同时“加大对小微、科创、绿色等支持力度”,预计政策性金融和结构性工具仍是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法未变,资金面预计维持稳定,如果货币财政协调政策再出新工具,不排除资金面阶段性宽松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较去年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和社融与名义GDP匹配”和“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提法,鉴于今年M2远超名义GDP和汇率压力,更像是约束。 (4)地产:房住不炒底线不动摇,但传递了明确的支持态度。一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二是“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三是继续支持刚需和改善需求,四是“房住不炒”顺序挪到偏后位置。“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恶意躺平仍将受到惩罚。我们认为,明年房地产融资支持政策有望继续加码,但更多聚焦于保交楼领域和优质房企。目前“拿地-开工-销售”的循环链条尚未打通,居民房价预期和收入预期扭转还需时间,地产景气度趋势性回升可能至少在明年二季度之后。而从长期来看,“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意味着房地产金融属性弱化,民生属性加强,债务驱动时代已经结束。 (5)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产业升级+补短板+产融循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重大科技项目与人才项目),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就业是关键),均与政治局会议一致。 08 产业发展:传统升级,新兴壮大,平台转向 以“两手抓,两手硬”的思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第一、立足我国经济体量和国情,继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比如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第二、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可能是重点方向。 大力发展数据经济,对平台企业的态度更友好。从2020年“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2021年“设置红绿灯,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再到2022年“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随着平台经济整改接近完成、常态化监管体系逐步建立,政策对平台经济的引导变得更为积极。我们认为对相关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必过于悲观,部分公司股票在深度调整后具备配置价值。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重提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会议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公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09 风险防范:地产、金融和地方债务 本次对经济金融风险主要还是三个领域:第一就是房地产,目前政策已经转为全面放松,潜在风险大幅下降;第二,要求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三,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考虑到银行理财近期的赎回风波,导致城投债等需求群体缺位,加上明年地方政策财力仍有压力,仍需要提防相关领域的潜在风险。 此外“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提法意味着,需要警惕疫后通胀压力。 10 市场启示:政策导向指向股优于债 第一,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下市场信心不足、微观主体活力弱、经济循环不畅。本次会议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理清了“质”与“量”、供给侧与需求侧、安全与发展、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在外需放缓之下,强调内需的重要性。通过强调稳增长、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等激发活力、提振信心,通过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力促经济循环重新畅通。 第二,提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资本市场重要性提升。旧三角循环是“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银行”,新三角循序是“科技-产业-金融”,其中资本市场是联结科技与产业、居民与企业的重要纽带,重要性提升。 第三,股优于债,人民币逐步由贬转稳。本次会议强调稳增长和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对股市的盈利增长和风险偏好提振均有利。债市面临的基本面环境偏不利,宽财政带来供给压力,理财赎回放大波动,好在货币尚未收紧,调整仍有天花板。随着经济预期改善、信心提振,人民币将逐步由弱转稳甚至转升。 第四,行业机会,大内需、大健康、科技自主可控、绿色安全仍是重点,房地产、平台经济都已经引来转机,国企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养老产业等主题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 1、政策落地力度:政策具体落地情况仍具有不确定性。 2、防控优化适应期:防控优化初期和疫情爬坡阶段,需要先经历适应期而后逐步恢复,内需可能仍有反复。 相关研报 研报:《迎“新”气象,从“心”入手》2022年12月17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陶 冶 S0570522040001 研究员 吴宇航 S0570521090004 研究员 吴 靖 S0570121070124 研究员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mainland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如果您希望第一时间收到推送,别忘了加“星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明年稳增长权重明显提升,疫情政策优化,财政更积极,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转为结构支持,扩大内需中消费优先。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是关键,民企、房地产、平台经济均迎来新表述。我们认为,今年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微观主体信心和活力不足、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在明年均有望改善。经济和政策环境决定了股优于债,大内需、科技自主可控、绿色安全仍是重点,国企改革、困境反转、养老产业等诸多主题值得关注。 核心观点 核心观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明年稳增长权重明显提升,疫情政策优化,财政更积极,货币政策从总量宽松转为结构支持,扩大内需中消费优先。会议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激发微观主体活力是关键,民企、房地产、平台经济均迎来新表述。我们认为,今年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微观主体信心和活力不足、经济循环不畅问题,在明年均有望改善。经济和政策环境决定了股优于债,大内需、科技自主可控、绿色安全仍是重点,国企改革、困境反转、养老产业等诸多主题值得关注。 整体基调:高质量发展思路不变,重点是稳增长、提振信心 “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明年继续推动高质量发展。质的方面,“坚持以质取胜”;量的方面,“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我们预计明年GDP目标在5%。明年经济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实事求是,尊重规律:一是将政策重心向稳增长倾斜,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消费,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二是强力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有望得到更多制度保障,国企平衡两个效益;三是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的提法将更多责任落实到政府侧;四是地产和平台经济有新表述。 扩大内需:消费优先,投资关键 会议要求“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公报提出了“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三大抓手,除此之外,体验式消费、传统消费转型升级,新服务消费等也可能是侧重点。投资方面,需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基建要“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新基建等预计也将占据重要位置;制造业投资以“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平台企业”、“进口重要设备”、“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等为侧重点。 政策布局:基调积极、强调合力和配合 本次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沿着六大政策看:(1)防疫政策: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事实和方向,经济循环有望逐步打通。(2)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相比去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基调更积极,赤字率和地方债都将适度提升。(3)货币政策:合理充裕意味着货币不紧,但精准有力意味着总量宽松向结构支持转变。(4)地产方面:房住不炒底线不动摇,但传递了明确的支持态度。(5)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 市场启示:政策导向指向股优于债 本次会议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理清了“质”与“量”、供给侧与需求侧、安全与发展、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通过强调稳增长、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等激发活力、提振信心,疫情防控优化力促经济循环重新畅通。市场方面,再次强调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资本市场重要性提升;大类资产上,股从盈利增长和风险偏好提升中受益,表现预计优于债,人民币逐步由弱转稳甚至转升;行业上,大内需、大健康、科技自主可控、绿色安全是重点,房地产、平台经济都已经迎来转机,国企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养老产业等主题值得关注。仍提防部分地方政府债务等潜在风险和疫后通胀压力。 风险提示:政策落地力度、防控优化适应期。 正文 01 总结今年: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与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之下保持大局稳定 2022年,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成功保持了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所谓“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俄乌冲突爆发,地缘形势趋于紧张,供应链和秩序面临重塑,全球化遭遇逆风; 第二、全球滞胀环境,背后是既有供给端因素(航运瓶颈+劳动力短缺+俄乌冲突等)、也有需求端因素(MMT推升居民购买力),以及绿色低碳、传统行业CAPEX不足等“滞胀基因”; 第三、美联储等全球央行开启加息潮,强美元周期影响全球流动性,人民币趋弱,出现一定资本外流压力。 第四、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全球供应链重构暗潮涌动。 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提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具体来看: 第一、国内疫情多次反复,持续扰动经济,今年前11个月中官方PMI有7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下; 第二、供给冲击有所好转,不过仍存波折,夏秋之交再次出现限电风波。而芯片等卡脖子问题隐患有增无减,有效需求的催生也需要高质量供给配合; 第三、预期转弱,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仍然缺乏信心,人民银行问卷调查中,选择更多储蓄的储户占比在2022Q2达到了2020年以来新高的58.3%,认为企业经济状况较差的企业家占比在2022Q3达到了两年来新高的20.3%,亟待政策提振信心。 02 首要任务:发展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 指导思想没有变,贯彻二十大报告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对我国而言,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而高质量发展代表着更高科技含量、对生态环境更友好、更有利于人民福祉的发展。发改委副主任穆虹有一段总结:“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 根本目的在于质,但明年对“量”有要求,我们预计明年GDP目标在5%。会议对质和量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今年国内经济受疫情等因素拖累较大,经济增速明显低于预期,对市场信心恢复不利,也不足以为高质量发展中的创新和安全提供坚实物资基础。而随着相关措施逐渐优化、各项政策持续效果持续显现,会议判断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 03 “KPI”调整:“稳增长”的权重明显提升 “稳增长”被置于首要位置,我们从两个维度理解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稳增长诉求。 第一,与去年相比,今年的稳增长诉求更为具体。相比于去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述,今年会议的稳增长诉求更为具体,基本沿袭此前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既有“质”和“量”的要求,又有增长、就业和物价的三重任务,还有提振信心、扩大内需的具体安排; 第二,与今年的大部分时间相比,政府的KPI要求已经优化。去年的要求是“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目前疫情防控的要求已经优化为“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度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而“大力提振”、“突出做好稳增长”、“整体好转”等字眼意味着稳增长的权重提升。 除了稳增长诉求,如何理解另两个“稳”?就业方面,当前的问题在于,一方面消费、地产偏弱与外需下滑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推升失业率;另一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青年群体、高校毕业生、外来户籍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行业的就业形势出现明显分化,就业结构性转变困难。后续的政策抓手,一靠服务业修复、二靠降低资本与行业监管的不确定性、三靠各种新型模式如共享经济等增加就业岗位、四靠就业政策稳定就业基础,如减税降费以及政企合作等。物价方面,尽管弱现实的当下通胀不是关注点,但强政策下明年通胀存在隐忧:一方面,猪周期上行或持续至明年中;另一方面,在货币财政政策的滞后效应+经济重启的顺周期力量+供给修复的不确定性影响下,核心通胀也有渐进性的上行压力,通胀中枢或有抬升。 从三个“稳”的关系来看,增长和就业都是顺周期变量,两者相互促进,具有统一性;需求和物价在供给稳定时也是一致的,量的合理增长大概率不会推升过度的通胀,但明年的供给端修复存在不确定性,是否会引发三重目标之间的冲突?首先,我们在12月7日报告《通胀:有隐忧,无大碍》中提到,明年的基准情景是温和再通胀,CPI同比中枢或抬升至2.2%左右,不存在重演美国高通胀的可能性;其次,需求端修复速度仍是明年通胀的关键,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的过程中,货币政策确也有向中性回归的压力。 04 增长目标:预计“5%”较为合理 对于明年经济增长目标,公告的表述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我们认为“5%”的经济增速目标可能相对合理,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来看都有积极意义,且与公告表述也相对匹配: 第一,从海外来看,IMF对明年欧元区和美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分别为0.5%和1%,对明年东盟五国实际GDP增速的预测为4.9%,5%的增速无论是对海外发达经济体、还是对主要发展中经济体而言都是相对领先的。 第二,从潜在增速来看,央行工作论文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5%以上的增速与此一致。 第三,从市场预期来看,当前明年GDP增速的Wind一致预期是5.1%,目标基本一致,并在执行时给市场一定的想象空间,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 第四,从增速本身来看,在出口下行、地产“向新发展模式过渡”的情况下,实现5%的GDP增速仍需付出努力。一个简单的计算是,在出口下滑2%的基础之上、至少需要社零达到8%(预计今年-0.5%)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6%(预计今年5%),若出口下行超预期,则需要更强的内需进行弥补,一个需要付出努力的经济增速也有助于提振信心。 质的有效提升对经济结构提出了要求,需求端的几个隐含条件:第一,出口结构应更偏向于高科技产品,如汽车、高端机械等;第二,地产投资增速应低于疫情前的平均水平,但同比下滑也并不健康;第三,消费保持较高增速,且伴随消费升级;第四,制造业投资高速增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长速度更快;第五,基建作为逆周期调节工具继续发挥作用,结构上新基建的占比提升。与需求端相一致,供给端的隐含条件集中在产业链方面,安全、绿色、创新是基本要求。 05 纲举目张:改善预期、尊重规律、微观着手 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千头万绪,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 当下中国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微观主体活力不足、经济循环不畅通。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最能提振“市场信心”,又能“改善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如何做到这一点?会议提出了 “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在具体举措上: 第一是将政策重心向稳增长倾斜,更加注重扩大内需和消费,与供给侧改革有机结合; 第二是强力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民营企业有望得到更多制度保障,国企平衡两个效益。“亮明态度,毫无含糊”,尤其是“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至关重要,只有制度和法律保障才能降低不确定性、提振信心。预计后续在行业准入、信贷支持等诸多方面都会有政策跟进。此外,针对国企层层行政化的问题,会议提出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处理好国企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关系。未来国企在国际竞争力、科技投入、经营效益等方面的要求会提升。 第三是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12月6日政治局会议上出现了“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新提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所调整,“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的提法意味着更多责任落实到政府侧。两大重要会议一脉相承,我们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可能会更务实。近期浙江、江苏、广东、四川、福建等地方政府率经贸代表团“出海”抢订单可能就是地方政府积极性提升的例证之一。 第四是地产和平台经济有新表述。对平台经济,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基调明显转暖。 06 扩大内需:消费优先,投资关键 消费被摆在优先位置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内需的提法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投资要增强投资增长后劲。要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内需的提法是,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消费方面重在畅通国内大循环,重在突破供给约束堵点,重在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投资方面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内需的提法升级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且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置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内需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过去三年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外需,但明年海外衰退阴影下,外需放缓是大势所趋,内需的重要性得到凸显。 而在内需之中,“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消费何以得到优先?第一,从修复空间来看,我们计算当前内需各结构与疫情前趋势水平的差距,地产和消费与疫前趋势的差距均在-20%以上,具有相对更高的修复空间,而今年基建和制造业已在较高位置,边际提升空间相对有限。第二,从政策倾向来看,“房住不炒”、“高质量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都意味着地产无法回到从前。第三,从动能来看,消费场景+积压需求+超额储蓄都是消费修复的潜在动能。因此,消费无疑是内需之中更有空间、更具动能、更易修复且更符合政策导向的部分,理应被摆在优先的位置。 后续消费修复的节奏和路径 短期看,防控优化初期,需要先经历适应期而后逐步恢复,消费可能仍有反复。从高频数据来看,相比前期,物流出行活动开始有边际改善,但城市达峰时间不同,导致快慢有别。考虑到各地区疫情错位,前期疫情影响较小的城市,后续居民生活半径难免受到扰动。 中期看,消费有较强的修复动能,但收入修复是更关键的基础。疫情后消费低迷,收入、消费意愿和消费场景都形成制约。防疫政策优化后,服务业修复有利于改善失业率和居民收入水平,而场景回归和不确定性下降也会推升消费倾向,可能带动消费快速修复。不过,疫后多国消费倾向回升速度偏慢,需要进一步提高就业的稳定性,并维持收入增速的可持续性,“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是消费修复更关键的基础。 明年社零增速会达到多少?当前社零与趋势水平的缺口已经达到-20%,我们认为:(1)防疫政策优化后社零会向趋势水平收敛的方向演绎;(2)疫情可能对消费产生永久性的疤痕效应,社零与趋势值的缺口不会完全弥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给出一个相对保守的假设:社零与趋势水平的缺口至明年底修复至当前的一半(即明年底社零仍与趋势水平有-10%的差距),该种情形下,我们测算明年社零有望实现8%以上的同比增速。 结构上,扩大消费的抓手在哪里? 会议公报提到了三大抓手,分别是“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将成为明年的政策重点。 结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来看,我们认为明年消费修复还将有几个侧重点:第一,自我修复动能之下,体验式消费如旅游、餐饮、电影等可能会有报复性增长;第二,传统消费转型升级,如智慧交通、智能家电等数字化消费、免税业等中高端消费;第三,服务消费的新亮点,除了养老服务外,文旅、育幼、医疗、教育、体育、家政也是纲要提及的重点;第四,新消费模式与业态,如共享经济、“互联网+社会服务”新模式、直播等规范发展。 具体关注:一是,就业优先政策是消费修复的基础;二是,针对新能源汽车和家电等抓手领域进行直接补贴;三是,部分地区可能推出消费券,进一步提升消费倾向;四是,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部分省市可能延续之前出台的对企业的奖励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年度新增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企业进行奖励。 投资方面的抓手在哪里? 政治局会议对投资的表述是“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公报进一步明确了明年投资的发力方向。 其中,基建方面,提出“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此外“乡村振兴”等也是重点,《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有更详细的表述。“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新一轮基建不是简单的铁公鸡,新基建等预计也将占据重要位置。 我们此前提到,明年财政资金的腾挪空间变小,可能对基建资金形成名义上的制约,但本次公报指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一是“通过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二是“政策性金融”会继续发挥作用;三是“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强基建的持续性得到背书。 对于制造业投资的表述则更多隐含在产业政策部分,一是“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二是“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三是“积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先进制造领域、平台经济相关投资或进一步走强;四是推动外资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 07 宏观政策:基调积极、强调合力和配合 本次会议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目前微观主体活力仍不足,明年稳增长重点在于扩内需、提信心,因此宏观政策有必要保持一定力度。而“协调配合”的内涵可能包括:货币政策特定工具补充财力缺口、政策性金融等继续分担财政压力、信贷激励+财政贴息降成本、结构性工具继续支持重点领域,等等。总之,明年的宏观政策很难单打独斗,核心是要发挥政策合力。 我们沿着六大方面(疫情+财政+货币+地产+产业+社会)看明年政策取向: (1)防疫政策: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事实和方向,经济循环有望逐步打通。本次会议指出“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相比去年有明显优化,其意义不言自明。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是畅通经济循环的关键,也是疏通政策传导的先决条件,但短期阵痛难免。参考海外经验看,未来一个月可能是国内疫情的首轮“流行期”,尽力压平疫情曲线和稳定生产生活秩序对明年经济开局至关重要。 (2)财政政策:基调更积极,赤字率和地方债都将适度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相比去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更显积极。明年地产压力仍待缓解,支出端相对刚性,财政收支压力依然突出,本次提出“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预计赤字率和专项债规模适度提升,但现有财政纪律之下幅度均有限,还需要金融货币的强力配合,贴息政策在局部“四两拨千斤”。财政风险方面,本次会议提法是“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相比去年“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隐债”的提法更为温和。此外在金融风险部分提及了隐债“化解存量”。我们认为明年隐债不增的大原则依然不会动摇,但土地财政弱化、城投风险加剧的背景下,适度的融资支持和债务置换也值得期待。节奏方面,未再提及“加快支出进度”和“超前开展基建投资”。 (3)货币政策:合理充裕意味着货币不紧,但精准有力意味着总量宽松向结构支持转变。今年以来货币政策的主基调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大力度”,“精准有力”的提法是在12月政治局会议首次出现。“精准”意味着从总量宽松到结构支持,“有力”意味着要真正作用于实体经济并见到实效,同时“加大对小微、科创、绿色等支持力度”,预计政策性金融和结构性工具仍是重点。“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提法未变,资金面预计维持稳定,如果货币财政协调政策再出新工具,不排除资金面阶段性宽松的可能。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会议较去年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和社融与名义GDP匹配”和“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提法,鉴于今年M2远超名义GDP和汇率压力,更像是约束。 (4)地产:房住不炒底线不动摇,但传递了明确的支持态度。一是“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二是“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三是继续支持刚需和改善需求,四是“房住不炒”顺序挪到偏后位置。“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恶意躺平仍将受到惩罚。我们认为,明年房地产融资支持政策有望继续加码,但更多聚焦于保交楼领域和优质房企。目前“拿地-开工-销售”的循环链条尚未打通,居民房价预期和收入预期扭转还需时间,地产景气度趋势性回升可能至少在明年二季度之后。而从长期来看,“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意味着房地产金融属性弱化,民生属性加强,债务驱动时代已经结束。 (5)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产业升级+补短板+产融循环),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重大科技项目与人才项目),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就业是关键),均与政治局会议一致。 08 产业发展:传统升级,新兴壮大,平台转向 以“两手抓,两手硬”的思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第一、立足我国经济体量和国情,继续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比如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第二、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可能是重点方向。 大力发展数据经济,对平台企业的态度更友好。从2020年“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到2021年“设置红绿灯,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再到2022年“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随着平台经济整改接近完成、常态化监管体系逐步建立,政策对平台经济的引导变得更为积极。我们认为对相关企业的发展前景不必过于悲观,部分公司股票在深度调整后具备配置价值。 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重提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会议强调,要发挥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公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09 风险防范:地产、金融和地方债务 本次对经济金融风险主要还是三个领域:第一就是房地产,目前政策已经转为全面放松,潜在风险大幅下降;第二,要求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三,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考虑到银行理财近期的赎回风波,导致城投债等需求群体缺位,加上明年地方政策财力仍有压力,仍需要提防相关领域的潜在风险。 此外“结构性物价上涨”的提法意味着,需要警惕疫后通胀压力。 10 市场启示:政策导向指向股优于债 第一,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各种不确定因素下市场信心不足、微观主体活力弱、经济循环不畅。本次会议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理清了“质”与“量”、供给侧与需求侧、安全与发展、短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在外需放缓之下,强调内需的重要性。通过强调稳增长、重申“两个毫不动摇”等激发活力、提振信心,通过疫情防控政策优化力促经济循环重新畅通。 第二,提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资本市场重要性提升。旧三角循环是“地产-地方政府(基建)-银行”,新三角循序是“科技-产业-金融”,其中资本市场是联结科技与产业、居民与企业的重要纽带,重要性提升。 第三,股优于债,人民币逐步由贬转稳。本次会议强调稳增长和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对股市的盈利增长和风险偏好提振均有利。债市面临的基本面环境偏不利,宽财政带来供给压力,理财赎回放大波动,好在货币尚未收紧,调整仍有天花板。随着经济预期改善、信心提振,人民币将逐步由弱转稳甚至转升。 第四,行业机会,大内需、大健康、科技自主可控、绿色安全仍是重点,房地产、平台经济都已经引来转机,国企改革、区域协调发展、养老产业等主题值得关注。 风险提示: 1、政策落地力度:政策具体落地情况仍具有不确定性。 2、防控优化适应期:防控优化初期和疫情爬坡阶段,需要先经历适应期而后逐步恢复,内需可能仍有反复。 相关研报 研报:《迎“新”气象,从“心”入手》2022年12月17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陶 冶 S0570522040001 研究员 吴宇航 S0570521090004 研究员 吴 靖 S0570121070124 研究员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mainland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