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货币政策并未转向,降准稳定市场预期
(以下内容从东莞证券《【点评】货币政策并未转向,降准稳定市场预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事件 央行11月25日公布,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 点评 1、背景:三重压力仍在,疫情反复加大经济稳增长难。 在2022年11月23号国常会上,管理层提到要“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仅隔两日之后央行宣布全面降准,与今年4月的降准节奏相符,体现出管理层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关切,稳定市场预期。 从国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扰动下,10月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PMI分别录得49.2%和48.7%,均不及预期,并较前值分别回落0.9和1.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回落至荣枯线下方,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 海外方面,美联储在11月议息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由3.00%-3.25%上调75个基点至3.75%-4.00%,符合市场预期。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也是今年的第6次加息,今年累计加息375个基点。美联储将继续减持美国国债、机构债务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执行5月发布的缩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计划。 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描述经济形势时指出,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下一阶段,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均暗示跨周期调节的力度可能会有所加强。 2、降准目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 央行表示,本次降准旨在三方面,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二是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降低融资成本。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我们认为本次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还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扰动下,稳增长压力有所增大,降准必要性有所提高; 第二,近期流动性预期趋紧、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和地产再出利好政策,支撑债市的基本面因素动摇,市场恐慌情绪集中释放,造成债市回调。央行通过降准释放货币政策并未转向的信号,同时释放中长期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债券市场再次出现大幅回调及理财和债券基金的大幅赎回。 第三,11月2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强调,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增强责任担当,发挥“头雁”作用,主动靠前发力。而近期房地产政策亦密集发布,如推出“第二支箭”和金融稳地产“十六条”。本次降准为近期稳增长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央行在2022年1月表示,无论是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都不高了,下一步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了。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或为后续货币政策操作预留空间。 第五,从央行二三季度调查问卷来看,疫情叠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预期收入转弱,预防性储蓄倾向保持历史高位,消费倾向整体逐季回落。当前的主要矛盾或在于其他稳增长政策能否带动需求的实质性恢复,并不在于货币端,降准0.25个百分点叠加当前密集发布的稳增长政策或能在短期内修复市场信心。 3、对市场影响:降准释放积极信号,货币政策并未转向,稳定市场预期,关注金融、房地产、食品饮料、新能源产业、电力设备和TMT行业等。 整体来看,降准将给实体经济带来积极影响。一旦降准实际落地,将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带来支持,从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对股市带来间接提振作用。今年4月降准后,股市迎来一波反弹,沪指一度涨至3400点上方,两市量能明显扩大,预计本次降准也将提振市场信心,提升市场交投热情。 对股市来说,降准信号的释放,有助于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大盘有望逐步震荡修复。从行业板块来看,降准将利好资金敏感型、大宗商品类、高分红高股息蓝筹以及筹资需求强的板块。具体来看,资金敏感型行业包括了银行、地产、券商板块,降准释放的增量资金将扩大这些板块的业务需求。近日,央行正式公布地产16条和拟推出2000亿元“保交楼”无息再贷款,均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随着银行间流动性的好转,带动民间借贷等资金信贷的投资回报率回落,而始终能够保持高分红比例的蓝筹股持有价值将会凸显,例如食品饮料、家电、医药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市场已经经过多轮医保谈判和集采的洗礼,对此已有较充足的预期,预计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有限。 从近期公布政策来看,医药行业相关政策趋于缓和,叠加行业估值已是近十年的底部。最后,对筹资需求比较强的行业来说,降准意味着企业获取资金能力的增强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因此,降准利好资金链紧张、筹资性现金流大的行业,例如新能源产业、电力设备、TMT行业等。在“双碳”背景下,全球的风电、光伏装机量仍有巨大增长空间,配置储能能够提高新能源电力供应的发电质量,改善弃光弃风的情况,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随着“安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信创、网络安全等领域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主线,信创关注竞争格局好、市场空间大的环节,关注利润拐点。 风险提示: 国内疫情反复阻碍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俄乌冲突持续,带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加重企业的成本压力,工业制造利润被不断压缩。 本文作者: 费小平,执业编号:S0340518010002 尹炜祺,执业编号:S0340120120031 「东莞证券风险提示」 本报告的风险评级为“中风险”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和《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的规定,东莞证券将普通投资者按其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五级: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研究报告的风险等级由低至高划分为五级: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保守型”投资者仅适合使用“低风险”级别的研报,“谨慎型”投资者仅适合使用风险级别不高于“中低风险”的研报,“稳健型”投资者仅适合使用风险级别不高于“中风险”的研报,“积极型“投资者仅适合使用风险级别不高于“中高风险"的研报,“激进型" 投资者适合使用东莞证券各类风险级别的研报。根据适当性管理要求,本报告仅供专业投资者以及匹配风险级别不低于本研报的普通投资者查看,风险评级较低的普通投资者请勿查阅本报告。东莞证券提醒您,未按适当性匹配关系使用本研报产生的风险自担。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自已公开信息,关于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建议投资者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资料来源:东莞证券研究所) 本报告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或组织的投资建议,东莞证券也不对任何人或组织因使用本文信息所致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所载内容版权归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本文所载内容。 ∥ 风险提示 ∥ 【东莞证券提醒您】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重拳出击扫黑除恶,依法严惩违法犯罪
事件 央行11月25日公布,为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12月5日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 点评 1、背景:三重压力仍在,疫情反复加大经济稳增长难。 在2022年11月23号国常会上,管理层提到要“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仅隔两日之后央行宣布全面降准,与今年4月的降准节奏相符,体现出管理层积极回应市场主体关切,稳定市场预期。 从国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扰动下,10月中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PMI分别录得49.2%和48.7%,均不及预期,并较前值分别回落0.9和1.9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回落至荣枯线下方,经济恢复基础仍不牢固。 海外方面,美联储在11月议息会议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由3.00%-3.25%上调75个基点至3.75%-4.00%,符合市场预期。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加息75个基点,也是今年的第6次加息,今年累计加息375个基点。美联储将继续减持美国国债、机构债务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执行5月发布的缩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计划。 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在描述经济形势时指出,国内经济恢复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下一阶段,将“加大稳健货币政策实施力度,搞好跨周期调节,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均暗示跨周期调节的力度可能会有所加强。 2、降准目的: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 央行表示,本次降准旨在三方面,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二是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降低融资成本。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 我们认为本次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还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疫情扰动下,稳增长压力有所增大,降准必要性有所提高; 第二,近期流动性预期趋紧、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和地产再出利好政策,支撑债市的基本面因素动摇,市场恐慌情绪集中释放,造成债市回调。央行通过降准释放货币政策并未转向的信号,同时释放中长期资金,缓解流动性压力,稳定市场预期,避免债券市场再次出现大幅回调及理财和债券基金的大幅赎回。 第三,11月2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召开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工作座谈会强调,全国性商业银行要增强责任担当,发挥“头雁”作用,主动靠前发力。而近期房地产政策亦密集发布,如推出“第二支箭”和金融稳地产“十六条”。本次降准为近期稳增长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第四,央行在2022年1月表示,无论是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还是与我国历史上的存款准备金率相比,存款准备金率的水平都不高了,下一步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变小了。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或为后续货币政策操作预留空间。 第五,从央行二三季度调查问卷来看,疫情叠加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居民预期收入转弱,预防性储蓄倾向保持历史高位,消费倾向整体逐季回落。当前的主要矛盾或在于其他稳增长政策能否带动需求的实质性恢复,并不在于货币端,降准0.25个百分点叠加当前密集发布的稳增长政策或能在短期内修复市场信心。 3、对市场影响:降准释放积极信号,货币政策并未转向,稳定市场预期,关注金融、房地产、食品饮料、新能源产业、电力设备和TMT行业等。 整体来看,降准将给实体经济带来积极影响。一旦降准实际落地,将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带来支持,从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对股市带来间接提振作用。今年4月降准后,股市迎来一波反弹,沪指一度涨至3400点上方,两市量能明显扩大,预计本次降准也将提振市场信心,提升市场交投热情。 对股市来说,降准信号的释放,有助于提升市场风险偏好,大盘有望逐步震荡修复。从行业板块来看,降准将利好资金敏感型、大宗商品类、高分红高股息蓝筹以及筹资需求强的板块。具体来看,资金敏感型行业包括了银行、地产、券商板块,降准释放的增量资金将扩大这些板块的业务需求。近日,央行正式公布地产16条和拟推出2000亿元“保交楼”无息再贷款,均推动“保交楼”工作加快落实。随着银行间流动性的好转,带动民间借贷等资金信贷的投资回报率回落,而始终能够保持高分红比例的蓝筹股持有价值将会凸显,例如食品饮料、家电、医药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目前市场已经经过多轮医保谈判和集采的洗礼,对此已有较充足的预期,预计对市场的负面影响有限。 从近期公布政策来看,医药行业相关政策趋于缓和,叠加行业估值已是近十年的底部。最后,对筹资需求比较强的行业来说,降准意味着企业获取资金能力的增强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因此,降准利好资金链紧张、筹资性现金流大的行业,例如新能源产业、电力设备、TMT行业等。在“双碳”背景下,全球的风电、光伏装机量仍有巨大增长空间,配置储能能够提高新能源电力供应的发电质量,改善弃光弃风的情况,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随着“安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信创、网络安全等领域有望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主线,信创关注竞争格局好、市场空间大的环节,关注利润拐点。 风险提示: 国内疫情反复阻碍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大经济下行压力;俄乌冲突持续,带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加重企业的成本压力,工业制造利润被不断压缩。 本文作者: 费小平,执业编号:S0340518010002 尹炜祺,执业编号:S0340120120031 「东莞证券风险提示」 本报告的风险评级为“中风险”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和《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的规定,东莞证券将普通投资者按其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五级: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积极型,激进型;研究报告的风险等级由低至高划分为五级: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高风险。“保守型”投资者仅适合使用“低风险”级别的研报,“谨慎型”投资者仅适合使用风险级别不高于“中低风险”的研报,“稳健型”投资者仅适合使用风险级别不高于“中风险”的研报,“积极型“投资者仅适合使用风险级别不高于“中高风险"的研报,“激进型" 投资者适合使用东莞证券各类风险级别的研报。根据适当性管理要求,本报告仅供专业投资者以及匹配风险级别不低于本研报的普通投资者查看,风险评级较低的普通投资者请勿查阅本报告。东莞证券提醒您,未按适当性匹配关系使用本研报产生的风险自担。 本报告的信息均来自已公开信息,关于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建议投资者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资料来源:东莞证券研究所) 本报告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或组织的投资建议,东莞证券也不对任何人或组织因使用本文信息所致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所载内容版权归东莞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许可,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本文所载内容。 ∥ 风险提示 ∥ 【东莞证券提醒您】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重拳出击扫黑除恶,依法严惩违法犯罪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