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创机械】深度解读中环发布会,M12到底意味什么
(以下内容从华创证券《【华创机械】深度解读中环发布会,M12到底意味什么》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20日。 “夸父”M12实现尺寸和性能上的跨越式迈进。 全球首发“夸父”系列M12产品,为12英寸超大钻石线切割太阳能单晶硅正方片,面积44,096mm2,边长210mm。其竞争力在于:相较于过往产品M2面积增加80.5%相比G1增加75%,相比M4增加71%、相比M6增加61%。 组件端:受尺寸从8寸提升到12寸带动,硅片性能也获得了极大提升。以60半片版型为例,P-Perc组件功率能够达到580w,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0.06%,N型电池的组件功率可以超过615w,转换销量可以达到21.38%。组件从4.0时代直接迈入6.0时代。与此同时,通过提升功率,搭载M12的组件系统较M2系统LCOE最多可以降低6.8%,IRR上提18.27%。 公司新产能扩张将主要投向12寸大硅片。 预计2020年,公司M12硅片产能将达到16GW。于此同时,公司切片产能将从在目前40GW基础上,扩充45GW12寸片切片能力,其中内蒙古、天津、宜兴分别扩产10、13、22GW的切片能力。 M12或重塑光伏行业格局。 M12的推广所需的技术进步不只在硅片环节,产业链中下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均需要推出相应的配套设备,以满足以M12为核心的光伏产品生产所需。 从硅片环节看来,从8英寸硅片向12英寸硅片跨越,可以在单晶产能提升80%的情况下,降低单GW投资30%,提升劳动生产率100%。然而,也给单晶硅片的生产制造了难度,对投料、拉速、能耗,以及产业链联合创新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电池片环节看来,我们预计目前主流的Perc电池产线中,包括PECVD、扩散炉在内的核心设备可能均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相比之下,HJT电池由于工艺简单,且不需要扩散环节,从而天然的避免了12寸硅片制备电池在制结环节的难度,产线或可直接兼容,有望助力M12硅片在电池片环节的快速推广。 盈利预测、估值及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38、17.75、24.62亿元,EPS 0.34、0.53、0.74元,对应PE 35、23、16倍,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因素。下游需求波动;光伏及半导体硅片价格波动;客户认证推进不及预期。 目录 一、本质:成本下降是光伏产业发展追寻的终极目标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球光伏并网累计装机已超过500GW,其中我国光伏装机量高达175GW,欧洲地区119GW,美国49GW。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各国对碳排放的越发严格,未来全球光伏发电在电力来源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IRENA预计,至2050年光伏装机量在能源结构的占比将超过40%。 IRENA报告显示,2010-2018年间,全球大型地面光伏度电成本LCOE自0.36$/kWh下降至0.085$/kWh,降幅接近77%。太阳能资源较好的智利、沙特、西班牙等地早已出现平价上网项目。中国市场在过去18年中光伏度电成本LCOE下降了93%,目前的度电成本已经非常接近脱硫煤标杆电价。2018年12月,我国首个大型平价上网光伏项目已在青海格尔木正式并网发电,上网电价仅为0.316元/ kWh,低于当地火电脱硫标杆上网电价0.3247元/kWh。然而,倘若光伏发电要在更广泛的地区摆脱补贴,实现平价上网,并取代燃煤发电,势必需要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更高的发电输出功率、更低的BOS成本等,需要产业链各环节不断革新技术,推陈出新。 我国光伏行业数十年发展成果显著。 2007年以前,我国光伏市场处于示范阶段,行业整体发展程度低,累计装机80MW,光伏项目中仅有5%实现并网,我国首座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深圳园博园1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在这一时期出现; 此后三年间(2007-2010),我国光伏行业逐步走向产业化,于2009年启动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及光伏电站特许招标,实现累计装机910MW,我国光伏行业拉开发展大幕; 2011年开始,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由容量补贴转为电量补贴,审批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带动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及增速快速提升,光伏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而2012年欧美对中国光伏行业启动双反政策,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启我国光伏补贴时代,2013年实现累计装机16GW; 在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快速发展,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不断下调,截至2017年,三类电价区的标杆电价已从2013年的0.90/0.95/1.00元/千瓦时下调至0.65/0.75/0.85元/千瓦时,实现累计装机130GW,当年新增装机53GW。从2018年开始,由于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以及光伏补贴缺口的出现,度电补贴开始下调,531新政的到来加速了行业洗牌和技术降本进程,2018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174GW,新增装机44GW,在全球110GW的新增装机中占比40%,冠居全球。当前,去补贴趋势愈发明显,降低度电成本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光伏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系统五大环节。在过去的发展中,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不断降低自身成本,提升发电效率,从而推动光伏发电最终走向平价,LCOE不断降低。 硅料环节:目前主流的多晶硅制备方法是改良西门子法,这种方法实现了闭环生产,在解决生产污染物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能力。 硅片环节:整个光伏产业降本历程中,硅片环节的金刚线切割替代砂浆线的技术革命打响光伏产业降本第一枪,带动硅片不断减薄、出片率提高,从而硅片成本大幅下降。到2017年,金刚线母线从最初的120μm降低到目前的70μm,每公斤出片增加7.5片,较2010年增加近20%,使得硅片成本大幅下降。 电池片环节:电池片环节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增加光吸收,二是减少电学损耗和少子复合,使更多的载流子得以传输到外接电路。目前,电池片环节的技术迭代正处于从一代铝背场电池向二代PERC电池及二代半电池演进的过程中,三代HJT电池尚处在技术储备阶段。从电池转换效率看,传统BSF P型多晶合规电池的转换效率只有19.2%,而单晶P型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能够达到21.8%,提升2.6pct,三代N型异质结单晶电池转换效率现阶段能够达到22.5%,N型I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更高,约为23.4%。根据PV InfoLink预计,2019-2020 年全球Perc电池片产能有望进一步扩张超过50GW。 组件环节:提高组件发电功率是降低度电成本的重要技术路径,高效组件技术能够在电池片效率固定的情况下,通过改良封装工艺,降低封装损失和成本、缓解使用过程中的PID及热斑效应,提高组件输出功率,形成功率/发电量增益,从而降低度电成本。组件成本结构包括边框、剥离、封装材料、电池片、背板、接线盒和制造成本,其中电池片成本占比65%以上。现有改良组件工艺包括半片、双玻、多主栅、叠瓦,除叠瓦外,其余组件类型都能够实现兼容,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据PV Infolink统计,半片、多主栅、叠瓦技术分别能够增益发电功率5W+、5W+和15W-25W。 光伏系统:成本主要包括组件、逆变器、支架、施工及建设等,目前组件成本占比50%左右,是光伏系统中最核心的发电部件,除组件外,其它费用以工程、基础材料为主,降价空间有限,因此,主要的降价驱动力在于组件成本下降。 二、跨越:中环“夸父”M12有望显著提升光伏产业链效率 2019年8月16日,中环股份正式发布M12大尺寸光伏硅片,推动光伏产业向降本增效的目标实现了巨大的迈进。公司此次发布的“夸父”M12硅片,相比M2面积增加80.5%,相比G1增加75%,相比M4增加71%、相比M6增加61%。 在组件端的改变:得到更高的组件输出功率和效率,以60半片组件版型为例,P-Perc组件功率能够达到580w,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0.06%,N型电池的组件功率可以超过615w,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1.38%。此外,通过提升功率,使得M12系统较M2的72半片版型组件LCOE降低6.8%,IRR同比上升18.27%。 从成本端考虑,则60半片版型组件相比M2 72片版型非硅成本下降超过0.205元/w,降幅19.4%。若用同等LCOE水平倒推组件价格,可以便宜0.2元。综合考虑成本下降和功率提升,提升0.4~0.43元/w的竞争力。 公司同时提出了目前产品的迭代方案: 组件端:M12可以用现有5*10的版型,相比M2 72半片版型,LCOE降低6.1%,BOS降低9.6%,单瓦成本下降13.7%,组件功率可以提高100w,并且组件从6片变成5片,提高了单位组件的有效发电面积,组件效率提高0.57%。 迭代产品:M10边长200mm*200mm,对角线280mm。版型与M6,72的版型完全一致。用5*10的版型替代,组件效率提高2.1%,LCOE下降3.3%,BOS下降6%,单w成本降低0.6%。 迭代产品:M9边长192mm*192mm,基于现有M2 72半片组件版型,组件功率提升至少5w,LCOE降低2.8%,BOS降低5.9%,单w成本降低5.4%。 三、演绎:2020年中环M12量产16GW,产业链迈进箭在弦上 目前公司光伏8寸片产能已经达到30GW,据悉未来公司新产能扩张将主要投向12寸大硅片,预计2020年,公司M12硅片产能将达到16GW。于此同时,公司切片产能将从在目前40GW基础上,扩充45GW12寸片切片能力,其中,内蒙古、天津、宜兴分别扩产10、13、22GW的切片能力。 我们预计M12的推广所需的技术进步不只在硅片环节,产业链中下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均需要推出相应的配套设备,以满足以M12为核心的光伏终端生产所需。 硅片环节:从8英寸硅片向12英寸硅片跨越,可以在单晶产能提升80%的情况下,降低单GW投资30%,提升劳动生产率100%。然而,也给单晶硅片的生产制造了难度。中环股份在发布会上表示,生产12寸硅片相比生产8寸硅片,对生产环节的投料、拉速、能耗,以及产业链联合创新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池片环节:Perc电池线需要改进,HJT电池或可直接兼容。 以目前行业主流的Perc电池技术为例,若想要满足M12的加工能力,我们预计目前设备尚不能兼容,包括PECVD、扩散炉在内的核心设备可能均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目前的管式PECVD以直径448mm为主流,部分产品的直径可以做到480mm,能够满足多片156mm硅片的加工。考虑到要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该规格尚不能完成多片210mm硅片的加工。若使用板式PECVD可以从一定程度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扩散炉方面,由于技术路线唯一,故需要通过做大扩散炉的方式具备加工210mm硅片的能力,对扩散炉加工过程中气流的稳定性加大了难度。此外,预计烧结、丝印设备同样需要做出相应修改。 相比Perc电池产线可能存在的修改难度,HJT电池由于工艺简单,不需要扩散,从而天然解决了推广M12在电池片制结过程中的难点。据我们调研了解到,HJT工艺只需要配套合适的PECVD与PVD设备,对丝印设备进行实当调整,即可将大硅片电池的大部分工艺打通,有望助力12寸硅片在电池片环节进行快速推广。 四、影响:下游扩产情况:M12有望改变下游技术格局,引领光伏产业新一轮投资 我们梳理了光伏行业主要的电池片及组件厂商产能情况,目前尚没有主流厂商正式公告与12寸大硅片相关的电池片或组件项目,但考虑到大硅片在降本增效方面的提升效果显著,以及终端下游潜在的对更高性能产品的追求,我们预计M12大硅片甚至有望改变现有电池片技术路线格局,引领行业的新一轮投资。 通威太阳能:2017年底公司电池片产能5.4GW;2018年11月18日成都市双流3.2GW项目正式投产,同时安徽2.3GW产能也于2018年年底投产,总产能达到10.9GW。 2019年上半年通威太阳能电池产能12GW(其中单晶9GW,多晶3GW),分别布局在合肥和成都两地。另有在建高效单晶电池产能8GW,预计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相继建成投产。2019年3月,公司启动了成都四期和眉山一期高效晶硅电池项目,预计于2019年年底至2020年上半年相继建成投产,届时公司PERC电池产能将达到17GW,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至20GW。 爱旭科技:2017年末PERC单晶电池产能4.3GW,2018年末爱旭PERC单晶电池总产能4.5GW。目前爱旭全部产线均为单晶PERC电池产线。2019年9月天津一期将投产3.8GW单晶PERC产能。义乌厂区希望新增3.8GW产能,二期产能预计2020年4月投产。未来新增产能总计7.6GW,加上现有4.5GW规模,2020年该公司至少能拥有12.1GW产能。 晶科能源:截至2018年末,晶科能源太阳能电池产能为7.0GW,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为10.8GW。根据晶科能源第三次修订的2019年组件制造产能预测,公司预计2019年光伏组件产能将达到15GW。太阳能电池产能没有增长,但晶科能源预计今年年底产能将达到10.0GW,其中包括9.2GW PERC电池。2019年5月,公司通过发行融资1.6亿美元,将内部产能进一步迁移至PERC以扩大单晶硅片和PERC电池产能。 中来股份:2018年年底,中来股份太阳能电池产能1.05GW,2019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太阳能电池产品在建产能0.9GW,计划2019年年底产能达到2.1GW。预计2020年公司产能达到3.0GW以上。2019年公司第一季报:公司本次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已于2019年3月1日发行完成,募集资金用于公司“年产1.5GW 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项目”。 东方日升:2018年末,东方日升光伏组件产能维持6.6GW,在建产能4GW,新增PERC电池产能约3GW。2019年一季度报告显示,义乌5GW高效单多晶组件制造基地一期工程的高效组件产能也预计将在2019年10月份投产。 2019年二季度,东方日升金坛项目3GW电池+3GW组件开始逐步释放产能,由于东方日升早先就监事耕耘海外市场,去年光伏组件成本大幅下滑以后海外市场大爆发,预计今年年底东方日升组件产能将达到9.6GW,电池产能将达到6GW;预计2020年底组件产能将达到15GW,电池产能维持6GW。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2019年8月20日发布的报告《深度解读中环发布会,M12到底意味什么》 华创机械重点报告合集 【周观点】 2020.08.16 机械设备行业周报(20200810-20200816):制造业修复转暖迹象显现,细分板块龙头更具推荐价值 2020.08.23 机械设备行业周报(20200817-20200823):重点看好三一重工智能化改造,综合竞争力上提后的估值提升潜力 2020.08.31 机械设备行业月报(20200801-20200831):中报成绩单亮眼,成长板块显真容 2020.09.13 机械设备行业周报(20200907-20200913):《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临近;8月挖机销量继续高速增长 2020.09.20 机械设备行业周报(20200914-20200920):广电计量拟增发继续为“十四五”增长储备潜力;8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创两年新高 【轨交设备】 2020.01.02 2020国铁工作会议点评:目标虽保守,需求并不弱 2020.03.07 轨交设备行业深度报告:2020,不一样的轨交周期 2020.04.20 如何理解新基建对轨交投资变化的影响? 2020.03.07 铁路设备行业重大事项点评:逆周期调节加码,如何理解铁路投资上调预期? 2020.05.26 铁路设备行业重大事项点评:政府工作报告提增加铁路建设资本金,解决项目资金来源 2020.04.09 交控科技(688015)深度研究报告:风动新基建,城轨信号系统龙头乘风而起 2020.01.14 华铁股份(000976)深度研究报告:轨交零部件龙头,徜徉千亿蓝海 【光伏设备】 2020.06.23 光伏设备行业跟踪报告:HJT有望开启GW级扩张时代,产业链迎来黄金发展期 2020.06.28 光伏设备行业重大事项点评:竞价项目容量超预期,技术升级迭代加速光伏平价进程,看好设备公司成长潜力 2020.06.29 迈为股份(300751)深度研究报告:掘金HJT整线市场,有望开启新成长 2020.07.22 迈为股份(300751)跟踪分析报告 :从光伏设备公司到优质平台型公司:OLED激光设备业务有望打开第二成长极 2020.07.28 迈为股份(300751)2020年半年报点评 :业绩高增长带动安全边际继续提升 2020.08.05 光伏设备行业重大事项点评:平价项目规模大幅提升,光伏产业蓄力平价 【检测服务】 2020.06.28 检测行业系列专题:为什么检测行业是兼具成长性与高回报的好赛道 2020.07.05 检测服务行业跟踪报告:2019年检测检验行业发展数据解读要点跟踪 2020.08.13 广电计量(002967)2020年半年报点评:二季度经营有效恢复,收入利润提升潜力有望释放 2020.09.17 广电计量(002967)重大事项点评:定增扩张实验室布局,迎接新一轮成长 2020.09.20 苏试试验(300416)深度报告:内生外延双轮驱动,综合性布局开启新篇章 2020.09.30 广电计量(002967)重大事项点评:高起点布局EHS评价咨询业务,综合竞争优势有望持续巩固 【锂电设备】 2019.06.28 杭可科技(688006):优质的锂电池后段设备龙头 2020.02.19 赢合科技(300457)深度研究报告:重新认识赢合科技竞争力,优质企业有望打造自动化平台型公司 欢迎关注华创机械团队 团队介绍 组长、高级分析师:赵志铭 浙江大学学士,瑞典哥德堡大学理学硕士。2015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2016年十四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团队成员。2016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2017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六名。研究方向:工程机械,检测服务,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光伏设备,工业气体等。 副组长、高级分析师:鲁佩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2014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2016年十四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团队成员。2016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2017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六名。研究方向:轨道交通、3C自动化、机器人等。 助理研究员:宝玥娇 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2019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研究方向:半导体自动化设备、光伏设备。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本文首发于2019年8月20日。 “夸父”M12实现尺寸和性能上的跨越式迈进。 全球首发“夸父”系列M12产品,为12英寸超大钻石线切割太阳能单晶硅正方片,面积44,096mm2,边长210mm。其竞争力在于:相较于过往产品M2面积增加80.5%相比G1增加75%,相比M4增加71%、相比M6增加61%。 组件端:受尺寸从8寸提升到12寸带动,硅片性能也获得了极大提升。以60半片版型为例,P-Perc组件功率能够达到580w,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0.06%,N型电池的组件功率可以超过615w,转换销量可以达到21.38%。组件从4.0时代直接迈入6.0时代。与此同时,通过提升功率,搭载M12的组件系统较M2系统LCOE最多可以降低6.8%,IRR上提18.27%。 公司新产能扩张将主要投向12寸大硅片。 预计2020年,公司M12硅片产能将达到16GW。于此同时,公司切片产能将从在目前40GW基础上,扩充45GW12寸片切片能力,其中内蒙古、天津、宜兴分别扩产10、13、22GW的切片能力。 M12或重塑光伏行业格局。 M12的推广所需的技术进步不只在硅片环节,产业链中下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均需要推出相应的配套设备,以满足以M12为核心的光伏产品生产所需。 从硅片环节看来,从8英寸硅片向12英寸硅片跨越,可以在单晶产能提升80%的情况下,降低单GW投资30%,提升劳动生产率100%。然而,也给单晶硅片的生产制造了难度,对投料、拉速、能耗,以及产业链联合创新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电池片环节看来,我们预计目前主流的Perc电池产线中,包括PECVD、扩散炉在内的核心设备可能均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相比之下,HJT电池由于工艺简单,且不需要扩散环节,从而天然的避免了12寸硅片制备电池在制结环节的难度,产线或可直接兼容,有望助力M12硅片在电池片环节的快速推广。 盈利预测、估值及评级。 我们预计公司2019~2021年实现归母净利润11.38、17.75、24.62亿元,EPS 0.34、0.53、0.74元,对应PE 35、23、16倍,维持“强推”评级。 风险因素。下游需求波动;光伏及半导体硅片价格波动;客户认证推进不及预期。 目录 一、本质:成本下降是光伏产业发展追寻的终极目标 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统计,截止2018年底,全球光伏并网累计装机已超过500GW,其中我国光伏装机量高达175GW,欧洲地区119GW,美国49GW。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各国对碳排放的越发严格,未来全球光伏发电在电力来源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大。IRENA预计,至2050年光伏装机量在能源结构的占比将超过40%。 IRENA报告显示,2010-2018年间,全球大型地面光伏度电成本LCOE自0.36$/kWh下降至0.085$/kWh,降幅接近77%。太阳能资源较好的智利、沙特、西班牙等地早已出现平价上网项目。中国市场在过去18年中光伏度电成本LCOE下降了93%,目前的度电成本已经非常接近脱硫煤标杆电价。2018年12月,我国首个大型平价上网光伏项目已在青海格尔木正式并网发电,上网电价仅为0.316元/ kWh,低于当地火电脱硫标杆上网电价0.3247元/kWh。然而,倘若光伏发电要在更广泛的地区摆脱补贴,实现平价上网,并取代燃煤发电,势必需要进一步降低度电成本。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更高的发电输出功率、更低的BOS成本等,需要产业链各环节不断革新技术,推陈出新。 我国光伏行业数十年发展成果显著。 2007年以前,我国光伏市场处于示范阶段,行业整体发展程度低,累计装机80MW,光伏项目中仅有5%实现并网,我国首座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深圳园博园1兆瓦光伏发电系统在这一时期出现; 此后三年间(2007-2010),我国光伏行业逐步走向产业化,于2009年启动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及光伏电站特许招标,实现累计装机910MW,我国光伏行业拉开发展大幕; 2011年开始,分布式光伏项目补贴由容量补贴转为电量补贴,审批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带动我国光伏装机总量及增速快速提升,光伏产业正式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而2012年欧美对中国光伏行业启动双反政策,国务院于2013年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开启我国光伏补贴时代,2013年实现累计装机16GW; 在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快速发展,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不断下调,截至2017年,三类电价区的标杆电价已从2013年的0.90/0.95/1.00元/千瓦时下调至0.65/0.75/0.85元/千瓦时,实现累计装机130GW,当年新增装机53GW。从2018年开始,由于光伏发电成本不断下降以及光伏补贴缺口的出现,度电补贴开始下调,531新政的到来加速了行业洗牌和技术降本进程,2018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174GW,新增装机44GW,在全球110GW的新增装机中占比40%,冠居全球。当前,去补贴趋势愈发明显,降低度电成本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 光伏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系统五大环节。在过去的发展中,光伏产业链各环节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不断降低自身成本,提升发电效率,从而推动光伏发电最终走向平价,LCOE不断降低。 硅料环节:目前主流的多晶硅制备方法是改良西门子法,这种方法实现了闭环生产,在解决生产污染物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能力。 硅片环节:整个光伏产业降本历程中,硅片环节的金刚线切割替代砂浆线的技术革命打响光伏产业降本第一枪,带动硅片不断减薄、出片率提高,从而硅片成本大幅下降。到2017年,金刚线母线从最初的120μm降低到目前的70μm,每公斤出片增加7.5片,较2010年增加近20%,使得硅片成本大幅下降。 电池片环节:电池片环节的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增加光吸收,二是减少电学损耗和少子复合,使更多的载流子得以传输到外接电路。目前,电池片环节的技术迭代正处于从一代铝背场电池向二代PERC电池及二代半电池演进的过程中,三代HJT电池尚处在技术储备阶段。从电池转换效率看,传统BSF P型多晶合规电池的转换效率只有19.2%,而单晶P型PERC电池的转换效率能够达到21.8%,提升2.6pct,三代N型异质结单晶电池转换效率现阶段能够达到22.5%,N型IBC电池平均转换效率更高,约为23.4%。根据PV InfoLink预计,2019-2020 年全球Perc电池片产能有望进一步扩张超过50GW。 组件环节:提高组件发电功率是降低度电成本的重要技术路径,高效组件技术能够在电池片效率固定的情况下,通过改良封装工艺,降低封装损失和成本、缓解使用过程中的PID及热斑效应,提高组件输出功率,形成功率/发电量增益,从而降低度电成本。组件成本结构包括边框、剥离、封装材料、电池片、背板、接线盒和制造成本,其中电池片成本占比65%以上。现有改良组件工艺包括半片、双玻、多主栅、叠瓦,除叠瓦外,其余组件类型都能够实现兼容,最终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据PV Infolink统计,半片、多主栅、叠瓦技术分别能够增益发电功率5W+、5W+和15W-25W。 光伏系统:成本主要包括组件、逆变器、支架、施工及建设等,目前组件成本占比50%左右,是光伏系统中最核心的发电部件,除组件外,其它费用以工程、基础材料为主,降价空间有限,因此,主要的降价驱动力在于组件成本下降。 二、跨越:中环“夸父”M12有望显著提升光伏产业链效率 2019年8月16日,中环股份正式发布M12大尺寸光伏硅片,推动光伏产业向降本增效的目标实现了巨大的迈进。公司此次发布的“夸父”M12硅片,相比M2面积增加80.5%,相比G1增加75%,相比M4增加71%、相比M6增加61%。 在组件端的改变:得到更高的组件输出功率和效率,以60半片组件版型为例,P-Perc组件功率能够达到580w,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0.06%,N型电池的组件功率可以超过615w,转换效率可以达到21.38%。此外,通过提升功率,使得M12系统较M2的72半片版型组件LCOE降低6.8%,IRR同比上升18.27%。 从成本端考虑,则60半片版型组件相比M2 72片版型非硅成本下降超过0.205元/w,降幅19.4%。若用同等LCOE水平倒推组件价格,可以便宜0.2元。综合考虑成本下降和功率提升,提升0.4~0.43元/w的竞争力。 公司同时提出了目前产品的迭代方案: 组件端:M12可以用现有5*10的版型,相比M2 72半片版型,LCOE降低6.1%,BOS降低9.6%,单瓦成本下降13.7%,组件功率可以提高100w,并且组件从6片变成5片,提高了单位组件的有效发电面积,组件效率提高0.57%。 迭代产品:M10边长200mm*200mm,对角线280mm。版型与M6,72的版型完全一致。用5*10的版型替代,组件效率提高2.1%,LCOE下降3.3%,BOS下降6%,单w成本降低0.6%。 迭代产品:M9边长192mm*192mm,基于现有M2 72半片组件版型,组件功率提升至少5w,LCOE降低2.8%,BOS降低5.9%,单w成本降低5.4%。 三、演绎:2020年中环M12量产16GW,产业链迈进箭在弦上 目前公司光伏8寸片产能已经达到30GW,据悉未来公司新产能扩张将主要投向12寸大硅片,预计2020年,公司M12硅片产能将达到16GW。于此同时,公司切片产能将从在目前40GW基础上,扩充45GW12寸片切片能力,其中,内蒙古、天津、宜兴分别扩产10、13、22GW的切片能力。 我们预计M12的推广所需的技术进步不只在硅片环节,产业链中下游的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均需要推出相应的配套设备,以满足以M12为核心的光伏终端生产所需。 硅片环节:从8英寸硅片向12英寸硅片跨越,可以在单晶产能提升80%的情况下,降低单GW投资30%,提升劳动生产率100%。然而,也给单晶硅片的生产制造了难度。中环股份在发布会上表示,生产12寸硅片相比生产8寸硅片,对生产环节的投料、拉速、能耗,以及产业链联合创新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池片环节:Perc电池线需要改进,HJT电池或可直接兼容。 以目前行业主流的Perc电池技术为例,若想要满足M12的加工能力,我们预计目前设备尚不能兼容,包括PECVD、扩散炉在内的核心设备可能均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中,目前的管式PECVD以直径448mm为主流,部分产品的直径可以做到480mm,能够满足多片156mm硅片的加工。考虑到要留有一定的操作空间,该规格尚不能完成多片210mm硅片的加工。若使用板式PECVD可以从一定程度解决空间不足的问题。扩散炉方面,由于技术路线唯一,故需要通过做大扩散炉的方式具备加工210mm硅片的能力,对扩散炉加工过程中气流的稳定性加大了难度。此外,预计烧结、丝印设备同样需要做出相应修改。 相比Perc电池产线可能存在的修改难度,HJT电池由于工艺简单,不需要扩散,从而天然解决了推广M12在电池片制结过程中的难点。据我们调研了解到,HJT工艺只需要配套合适的PECVD与PVD设备,对丝印设备进行实当调整,即可将大硅片电池的大部分工艺打通,有望助力12寸硅片在电池片环节进行快速推广。 四、影响:下游扩产情况:M12有望改变下游技术格局,引领光伏产业新一轮投资 我们梳理了光伏行业主要的电池片及组件厂商产能情况,目前尚没有主流厂商正式公告与12寸大硅片相关的电池片或组件项目,但考虑到大硅片在降本增效方面的提升效果显著,以及终端下游潜在的对更高性能产品的追求,我们预计M12大硅片甚至有望改变现有电池片技术路线格局,引领行业的新一轮投资。 通威太阳能:2017年底公司电池片产能5.4GW;2018年11月18日成都市双流3.2GW项目正式投产,同时安徽2.3GW产能也于2018年年底投产,总产能达到10.9GW。 2019年上半年通威太阳能电池产能12GW(其中单晶9GW,多晶3GW),分别布局在合肥和成都两地。另有在建高效单晶电池产能8GW,预计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相继建成投产。2019年3月,公司启动了成都四期和眉山一期高效晶硅电池项目,预计于2019年年底至2020年上半年相继建成投产,届时公司PERC电池产能将达到17GW,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进一步扩大至20GW。 爱旭科技:2017年末PERC单晶电池产能4.3GW,2018年末爱旭PERC单晶电池总产能4.5GW。目前爱旭全部产线均为单晶PERC电池产线。2019年9月天津一期将投产3.8GW单晶PERC产能。义乌厂区希望新增3.8GW产能,二期产能预计2020年4月投产。未来新增产能总计7.6GW,加上现有4.5GW规模,2020年该公司至少能拥有12.1GW产能。 晶科能源:截至2018年末,晶科能源太阳能电池产能为7.0GW,太阳能电池组件产能为10.8GW。根据晶科能源第三次修订的2019年组件制造产能预测,公司预计2019年光伏组件产能将达到15GW。太阳能电池产能没有增长,但晶科能源预计今年年底产能将达到10.0GW,其中包括9.2GW PERC电池。2019年5月,公司通过发行融资1.6亿美元,将内部产能进一步迁移至PERC以扩大单晶硅片和PERC电池产能。 中来股份:2018年年底,中来股份太阳能电池产能1.05GW,2019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太阳能电池产品在建产能0.9GW,计划2019年年底产能达到2.1GW。预计2020年公司产能达到3.0GW以上。2019年公司第一季报:公司本次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已于2019年3月1日发行完成,募集资金用于公司“年产1.5GW N型单晶双面TOPCon电池项目”。 东方日升:2018年末,东方日升光伏组件产能维持6.6GW,在建产能4GW,新增PERC电池产能约3GW。2019年一季度报告显示,义乌5GW高效单多晶组件制造基地一期工程的高效组件产能也预计将在2019年10月份投产。 2019年二季度,东方日升金坛项目3GW电池+3GW组件开始逐步释放产能,由于东方日升早先就监事耕耘海外市场,去年光伏组件成本大幅下滑以后海外市场大爆发,预计今年年底东方日升组件产能将达到9.6GW,电池产能将达到6GW;预计2020年底组件产能将达到15GW,电池产能维持6GW。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2019年8月20日发布的报告《深度解读中环发布会,M12到底意味什么》 华创机械重点报告合集 【周观点】 2020.08.16 机械设备行业周报(20200810-20200816):制造业修复转暖迹象显现,细分板块龙头更具推荐价值 2020.08.23 机械设备行业周报(20200817-20200823):重点看好三一重工智能化改造,综合竞争力上提后的估值提升潜力 2020.08.31 机械设备行业月报(20200801-20200831):中报成绩单亮眼,成长板块显真容 2020.09.13 机械设备行业周报(20200907-20200913):《可再生能源“十四五”规划》临近;8月挖机销量继续高速增长 2020.09.20 机械设备行业周报(20200914-20200920):广电计量拟增发继续为“十四五”增长储备潜力;8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创两年新高 【轨交设备】 2020.01.02 2020国铁工作会议点评:目标虽保守,需求并不弱 2020.03.07 轨交设备行业深度报告:2020,不一样的轨交周期 2020.04.20 如何理解新基建对轨交投资变化的影响? 2020.03.07 铁路设备行业重大事项点评:逆周期调节加码,如何理解铁路投资上调预期? 2020.05.26 铁路设备行业重大事项点评:政府工作报告提增加铁路建设资本金,解决项目资金来源 2020.04.09 交控科技(688015)深度研究报告:风动新基建,城轨信号系统龙头乘风而起 2020.01.14 华铁股份(000976)深度研究报告:轨交零部件龙头,徜徉千亿蓝海 【光伏设备】 2020.06.23 光伏设备行业跟踪报告:HJT有望开启GW级扩张时代,产业链迎来黄金发展期 2020.06.28 光伏设备行业重大事项点评:竞价项目容量超预期,技术升级迭代加速光伏平价进程,看好设备公司成长潜力 2020.06.29 迈为股份(300751)深度研究报告:掘金HJT整线市场,有望开启新成长 2020.07.22 迈为股份(300751)跟踪分析报告 :从光伏设备公司到优质平台型公司:OLED激光设备业务有望打开第二成长极 2020.07.28 迈为股份(300751)2020年半年报点评 :业绩高增长带动安全边际继续提升 2020.08.05 光伏设备行业重大事项点评:平价项目规模大幅提升,光伏产业蓄力平价 【检测服务】 2020.06.28 检测行业系列专题:为什么检测行业是兼具成长性与高回报的好赛道 2020.07.05 检测服务行业跟踪报告:2019年检测检验行业发展数据解读要点跟踪 2020.08.13 广电计量(002967)2020年半年报点评:二季度经营有效恢复,收入利润提升潜力有望释放 2020.09.17 广电计量(002967)重大事项点评:定增扩张实验室布局,迎接新一轮成长 2020.09.20 苏试试验(300416)深度报告:内生外延双轮驱动,综合性布局开启新篇章 2020.09.30 广电计量(002967)重大事项点评:高起点布局EHS评价咨询业务,综合竞争优势有望持续巩固 【锂电设备】 2019.06.28 杭可科技(688006):优质的锂电池后段设备龙头 2020.02.19 赢合科技(300457)深度研究报告:重新认识赢合科技竞争力,优质企业有望打造自动化平台型公司 欢迎关注华创机械团队 团队介绍 组长、高级分析师:赵志铭 浙江大学学士,瑞典哥德堡大学理学硕士。2015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2016年十四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团队成员。2016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2017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六名。研究方向:工程机械,检测服务,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光伏设备,工业气体等。 副组长、高级分析师:鲁佩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硕士。2014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2016年十四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团队成员。2016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五名,2017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第六名。研究方向:轨道交通、3C自动化、机器人等。 助理研究员:宝玥娇 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硕士。2019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研究方向:半导体自动化设备、光伏设备。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