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科技储能深度|十年沉淀乘势而起,储能板块有望迎来重大成长机遇!【天风通信】
(以下内容从天风证券《中天科技储能深度|十年沉淀乘势而起,储能板块有望迎来重大成长机遇!【天风通信】》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摘要 1、储能行业乘风而起,电芯为储能系统灵魂 ①行业装机来看,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突破GW大关,预计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同时高工锂电预计锂电池储能锂电池出货量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60%。 ②核心驱动力:新能源配储及调峰调频需求,推动储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 ③成本缓解下推动发展:上游原材料或企稳回落,下游应用有望加速推进。 ④电芯为灵魂,注重电芯核心技术能力。 2、十年积累,携领先技术+丰富经验数据积累迎接储能发展机遇 ①十年沉淀积累,项目经验丰富。公司2012年以通信后备电源切入储能市场,并在2018年参与建设了电网侧储能电站,持续积累项目经验,承建多个项目“之最”,在电网侧、用户侧储能系统均有布局,行业领先。 ②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在储能行业打造了全产业链布局,实现电网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95%以上,用户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99%以上。 ③储能订单丰富。公司近年加速储能业务拓展,获取丰富订单。其中公司预中标中广核储能项目,直接竞争对话比亚迪,斩获标段第一候选人彰显竞争实力,今年公告储能订单已近24亿元。 ④技术+经验+生产能力出众。公司拥有电芯核心技术,注重长循环寿命保障电网安全性。同时公司具备多项电网侧储能项目经验与数据积累,对于电网项目建立理解。此外,公司注重生产能力提升,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电池产品生产质量。 ⑤持续扩张产能。公司为应对未来储能需求的增加,公司积极扩张产能,2021年2月,中天科技“210项目”揭牌,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5GWh高效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全球海风持续高景气,中天作为行业龙头深度受益;光纤光缆复苏进入景气周期,新能源业务板块也迎来重大成长机遇,公司未来成长持续性较强。由于公司光通信业务景气趋势上行,市场光纤价格及出口量持续提升,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利润弹性,同时海上风电山东及欧洲持续大力推进,以及新能源持续拓展,我们预计公司 22-24 年归母净利润为 39亿、48 亿元、57亿元,对应22-23年PE为21倍/17倍,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风险、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扩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正文目录 1、储能行业乘风而起,电芯技术为核心 1.1. 储能装机量持续增长,电化学储能发展前景凸出 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持续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援引CNESA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涨幅比2019年同期增长6.2个百分点。 电化学储能预计实现高速增长,新增装机规模突破GW大关。目前我国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规模仍较小,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规模达到3269.2MW,同比增长91.23%,同时新增装机规模突破GW大关。CNESA预计未来电化学储能将持续维持快速增长态势,至2025年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5519.1MW,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 进一步细分来看,储能锂电池有望进入商业化加速期。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测,至2025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180GWh,比2020年规模增长10倍以上,5年复合增长率超60%。 上半年来看,根据中天科技2022半年度报告披露数据,2022 年上半年我国并网、 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总个数为 51 个,装机总规模为 391.697MW/919.353MWh,而 2021 年上半年并网、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总数 47 个,装机规模为 230.15MW/351.92MWh。其中,电网侧储能、集中式新能源储能环比增长最为明显,各场景的储能投运项目也实现明显增长。 1.2. 核心驱动力:新能源配储+调峰调频 ①政策:减碳为核心战略,新能源发展下配储政策持续出台 全球正积极推动碳减排工作。全球主要经济体多次召开有关于环境保护会议,联合国大会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bp预计可再生新能源应用比例逐渐增加,2050年达到40%以上,而煤炭、石油等使用减少。 国内来看,3060目标下,积极推动新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的装机。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球积极推动风光发展,尤其以中国装机容量为领先。我国2020年风能装机容量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新能源配储政策频出,增大储能需求。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如光伏、风电等,但新能源由于其发电的波动性,对于电网将造成一定冲击。储能作为电能的载体,可有效地平抑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性,促进电力系统运行中电源和负荷的平衡,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型和灵活性。近年我国各省市频频推出新能源配储能的政策,对光伏/风电配置储能比例提出要求,提升储能装机需求。 ②调峰需求。 调峰能力不足是弃风弃光的主要原因,储能用于调峰催生装机需求。对比全年各月的全社会用电量与风力发电量,可以发现全社会用电量高峰在12月-1月,以及6-8月,而风电发电7-8月相对较低。根据西北区域新能源监管报告,西北区域弃风弃光的两大主要原因为系统调峰能力不足和传输容量受限。2015年调峰能力不足已是西北电网弃风弃光的主导因素,但新能源传输容量受限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而到了2020年,对于西北大部分省份来说,传输容量受限的导致弃风弃光占比已经很小,而调峰能力不足问题或将会越来越严重。 ③调频需求。 火储调频近年不断应用,用以获得AGC收益以及构建坚强型智能电网,缩短机组响应时间,提高调节速率。火电厂加装储能的调频效果,主要由机组综合性能指标K值来体现,K值越高,说明AGC调频效果越好,补偿收益也越好。根据广东某实际电站安装储能前后的调频数据,配备储能的机组调频综合性能指标K值提升明显。 1.3. 上游原材料价格有望企稳,盈利能力有望回升刺激应用快速增长 原材料价格有望企稳回落,刺激下游应用加快。储能上游原材料主要为正负极活性材料及电解质。正极材料包括碳酸锂,磷酸铁锂等,目前电池级碳酸锂以及磷酸铁锂的价格已呈现趋稳态势,未来或有望企稳回落,利好储能厂商盈利能力回升,下游应用有望加速拓展。 1.4. 储能系统核心:储能电芯技术语 储能产业链情况。储能产业链中储能系统安装为关键环节,属于产业链中游。其上游包括电池、电池管理、能量管理系统以及储能变流器供应商,下游则为终端应用客户,包括风/光/传统电站、电网公司、家用储能等。 储能电芯是储能系统的灵魂。集成系统是围绕如何保障电芯使用安全,如何确保电芯性能和寿命的发挥,而这又是基于对电芯的深度认识,将电芯的性能和成本不断优化,可以匹配对储能系统安全性和工况的需求。 储能事故频发,安全事故原因包括电池热失控等。在储能愈发受重视下,其安全事故也引起注意,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通常是某一因素引发、多因素交互作用演化发展导致的起火或爆炸事故,其事故主要原因包括:①直接诱因,包含电池本体故障(电池老化/电池制作瑕疵)、外部激源(电、热激源刺激导致热失控)、环境因素与系统故障;②人为因素,主要是操作失误或现场处置不当以及③根本原因,即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规范。 2、储能市场十年沉淀,技术优势&项目经验助力持续斩获订单 2.1. 十年耕耘,积累丰富项目经验 中天科技在储能领域历经10年耕耘,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中天科技于2012年进入储能行业领域,起初以通信后备电源产品出发,2016年开始参与分布式储能示范项目,并在2018年参建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持续积累电网侧储能项目经验。2022年,公司与中天科技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以自有资金收购中天新兴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和中天电气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后公司将进一步向高性能锂离子锂电池生产所需的上游材料延申,完善产业链布局。 资历丰富,承建项目获得多个“之最”。中天科技储能业务近年承建了多个项目,具备丰富经验,在电网侧、用户侧均有布局,同时有数个产品获得了业内奖项,承建项目中,包括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湖南长沙芙蓉52MWh电网侧站房式储能电站、全球最大的江苏昆山208MWh电网侧储能电站等,项目实力获得业内广泛认可。 2.2. 全产业链布局,拥有电芯核心技术能力 全产业链布局,产业领先企业。经过多年在储能行业的发展,中天科技储能业务形成含电池正负极材料、结构件、铜箔、锂离子电池、BMS、PCS、EMS、变压器、开关柜、储能集装箱等核心部件的完整储能产业链,实现电网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95%以上,用户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99%以上,凭借产业链优势,逐渐成为储能行业公认的领跑者。 2.3. 全产业链布局,拥有电芯核心技术能力 统计中天科技近年中标储能订单,储能领域加速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天科技近年储能中标订单,公司近两年在储能领域明显发力,进展加速,不断获取新项目订单。今年公司两次公告储能订单中标,总计金额近24亿元,对公司后续储能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订单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广核项目中,中天科技与比亚迪均参与竞标,最终双方各位居其中一个标段的第一候选人,展现出中天科技在储能领域的竞争实力,具备与比亚迪这类储能领域领先厂商同台竞技的能力。 另外,可以看到在最新中标的通信后备电源项目中,中标价格已明显提升,在通信后备电源项目中的盈利能力有望增长。 2.4. 拥有领先竞争实力,技术研发+生产管控赋能发展 电芯产品性能领先,重视产品循环寿命。中天科技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具有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和高一致性的卓越性能,参与承建国网江苏镇江、河南平高和湖南长沙近20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安全并网运行至今。公司以储能电芯产品出发,掌握核心电芯技术,重视循环寿命,同时拥有较多电网侧储能项目经验与数据积累,在重视安全的电网侧项目中有独到的竞争优势。 技术研发上,中天储能拥有195项发明专利,持续加码储能技术研发;生产上,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高端、集约、精细和智能”的鲜明特色,2016年斩获了当时行业中唯一一块由工信部颁发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的金色匾牌。同时,公司依托母公司中天科技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解析平台(IDIS)、中天工业物联网平台(ZTT-IoT)等工业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安全可控智能生产、测试设备;自主品牌采购额占比98.9%;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100%;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达98%以上;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MES)之间数据自动传输率达100%,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电池产品生产质量,提高我国锂电池智能制造水平。 2.5. 产能持续扩张,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产能方面,根据中天科技2020年度报告,公司储能实现产能1.3GWh。2021年2月,中天科技“210项目”(即大容量高效储能系统智能工厂项目)正式揭牌,储能改扩建全面启动。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5GWh高效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我们预计公司产能将在未来进一步提升扩产,提升公司储能业务方面收入。 3、盈利预测与估值 3.1. 盈利预测 业务基本假设: 由于公司逐步剥离大宗商品贸易业务,假设商品贸易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80%、-90%和-90%;毛利率皆为1%; 光通信及网络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40%、22%和15%;毛利率分别为26%、26.5%和25.5%; 电力传输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5%、12%和10%;毛利率皆为14%; 海洋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0%、35%和35%;毛利率分别为40%、36%和34%; 铜产品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为15%、12%和6%;毛利率皆为4%; 新能源产品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95%、60%和50%;毛利率分别为12.5%、13%和14%; 其他主营业务2022-2024年收入增速皆为-5%;毛利率皆为11.5%; 其他业务2022-2024年收入增速皆为1%,毛利率皆为25%。 3.2. 估值分析 整体看,公司围绕通信+能源布局光通信、电力传输、海洋业务、新能源四大板块。其中:1)光纤光缆供求关系持续改善,行业反转后有望进入三年景气向上周期,公司作为龙头之一,该业务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向上增长;3)海上风电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未来有望迎来平价上网,双碳目标下未来行业广阔空间有望充分释放,公司作为海缆&海工龙头有望充分受益;3)新能源十年深度耕耘,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公司储能+铜箔+光伏有望迎来全面快速发展机遇;4)电力传输业务平稳增长。由于公司光通信业务景气趋势上行,市场光纤价格及出口量持续提升,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利润弹性,同时海上风电山东及欧洲持续大力推进,以及新能源持续拓展,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为39亿、48亿和57亿,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风险:目前光伏产业上游原材料如多晶硅、玻璃等价格仍然处于高位,上游原材料成本高居不下以及供应紧张对项目盈利能力和如期交货能力产生影响。 2、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光伏电站建设以及储能系统建设需要较高的初始全投资,电站维护成本也较高,新能源企业此前多处于盈亏平衡点,未来行业技术发展可能带动初始全投资的下降,存在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投资成本持续较高的风险。 3、扩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中天科技在江苏如东县光伏电站装机规模较大,目前产能难以满足需求,需要进行扩产,此外储能电站与铜箔均正在进行扩产项目建设,扩产进度将影响公司项目建设以及满足需求的能力,对营业收入造成影响。 4、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可能面临新能源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的影响,从而影响收入确认,工程交付。 备注 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十年沉淀乘势而起,中天储能迎重大成长机遇》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9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王奕红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90004 唐海清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30002 林竑皓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0040001 余芳沁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80006 陈汇丰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2070001
核心摘要 1、储能行业乘风而起,电芯为储能系统灵魂 ①行业装机来看,电化学储能新增装机规模突破GW大关,预计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同时高工锂电预计锂电池储能锂电池出货量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60%。 ②核心驱动力:新能源配储及调峰调频需求,推动储能应用需求快速增长。 ③成本缓解下推动发展:上游原材料或企稳回落,下游应用有望加速推进。 ④电芯为灵魂,注重电芯核心技术能力。 2、十年积累,携领先技术+丰富经验数据积累迎接储能发展机遇 ①十年沉淀积累,项目经验丰富。公司2012年以通信后备电源切入储能市场,并在2018年参与建设了电网侧储能电站,持续积累项目经验,承建多个项目“之最”,在电网侧、用户侧储能系统均有布局,行业领先。 ②全产业链布局。公司在储能行业打造了全产业链布局,实现电网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95%以上,用户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99%以上。 ③储能订单丰富。公司近年加速储能业务拓展,获取丰富订单。其中公司预中标中广核储能项目,直接竞争对话比亚迪,斩获标段第一候选人彰显竞争实力,今年公告储能订单已近24亿元。 ④技术+经验+生产能力出众。公司拥有电芯核心技术,注重长循环寿命保障电网安全性。同时公司具备多项电网侧储能项目经验与数据积累,对于电网项目建立理解。此外,公司注重生产能力提升,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电池产品生产质量。 ⑤持续扩张产能。公司为应对未来储能需求的增加,公司积极扩张产能,2021年2月,中天科技“210项目”揭牌,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5GWh高效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全球海风持续高景气,中天作为行业龙头深度受益;光纤光缆复苏进入景气周期,新能源业务板块也迎来重大成长机遇,公司未来成长持续性较强。由于公司光通信业务景气趋势上行,市场光纤价格及出口量持续提升,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利润弹性,同时海上风电山东及欧洲持续大力推进,以及新能源持续拓展,我们预计公司 22-24 年归母净利润为 39亿、48 亿元、57亿元,对应22-23年PE为21倍/17倍,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风险、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扩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风险 正文目录 1、储能行业乘风而起,电芯技术为核心 1.1. 储能装机量持续增长,电化学储能发展前景凸出 储能市场累计装机量持续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援引CNESA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5.6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8.6%,同比增长9.8%,涨幅比2019年同期增长6.2个百分点。 电化学储能预计实现高速增长,新增装机规模突破GW大关。目前我国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规模仍较小,但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0年电化学储能累积装机规模达到3269.2MW,同比增长91.23%,同时新增装机规模突破GW大关。CNESA预计未来电化学储能将持续维持快速增长态势,至2025年累计装机规模达到35519.1MW,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 进一步细分来看,储能锂电池有望进入商业化加速期。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预测,至2025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到180GWh,比2020年规模增长10倍以上,5年复合增长率超60%。 上半年来看,根据中天科技2022半年度报告披露数据,2022 年上半年我国并网、 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总个数为 51 个,装机总规模为 391.697MW/919.353MWh,而 2021 年上半年并网、投运的电化学储能项目总数 47 个,装机规模为 230.15MW/351.92MWh。其中,电网侧储能、集中式新能源储能环比增长最为明显,各场景的储能投运项目也实现明显增长。 1.2. 核心驱动力:新能源配储+调峰调频 ①政策:减碳为核心战略,新能源发展下配储政策持续出台 全球正积极推动碳减排工作。全球主要经济体多次召开有关于环境保护会议,联合国大会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bp预计可再生新能源应用比例逐渐增加,2050年达到40%以上,而煤炭、石油等使用减少。 国内来看,3060目标下,积极推动新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的装机。我国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装机量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球积极推动风光发展,尤其以中国装机容量为领先。我国2020年风能装机容量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 新能源配储政策频出,增大储能需求。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如光伏、风电等,但新能源由于其发电的波动性,对于电网将造成一定冲击。储能作为电能的载体,可有效地平抑大规模新能源发电接入电网带来的波动性,促进电力系统运行中电源和负荷的平衡,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型和灵活性。近年我国各省市频频推出新能源配储能的政策,对光伏/风电配置储能比例提出要求,提升储能装机需求。 ②调峰需求。 调峰能力不足是弃风弃光的主要原因,储能用于调峰催生装机需求。对比全年各月的全社会用电量与风力发电量,可以发现全社会用电量高峰在12月-1月,以及6-8月,而风电发电7-8月相对较低。根据西北区域新能源监管报告,西北区域弃风弃光的两大主要原因为系统调峰能力不足和传输容量受限。2015年调峰能力不足已是西北电网弃风弃光的主导因素,但新能源传输容量受限问题依然不容忽视。而到了2020年,对于西北大部分省份来说,传输容量受限的导致弃风弃光占比已经很小,而调峰能力不足问题或将会越来越严重。 ③调频需求。 火储调频近年不断应用,用以获得AGC收益以及构建坚强型智能电网,缩短机组响应时间,提高调节速率。火电厂加装储能的调频效果,主要由机组综合性能指标K值来体现,K值越高,说明AGC调频效果越好,补偿收益也越好。根据广东某实际电站安装储能前后的调频数据,配备储能的机组调频综合性能指标K值提升明显。 1.3. 上游原材料价格有望企稳,盈利能力有望回升刺激应用快速增长 原材料价格有望企稳回落,刺激下游应用加快。储能上游原材料主要为正负极活性材料及电解质。正极材料包括碳酸锂,磷酸铁锂等,目前电池级碳酸锂以及磷酸铁锂的价格已呈现趋稳态势,未来或有望企稳回落,利好储能厂商盈利能力回升,下游应用有望加速拓展。 1.4. 储能系统核心:储能电芯技术语 储能产业链情况。储能产业链中储能系统安装为关键环节,属于产业链中游。其上游包括电池、电池管理、能量管理系统以及储能变流器供应商,下游则为终端应用客户,包括风/光/传统电站、电网公司、家用储能等。 储能电芯是储能系统的灵魂。集成系统是围绕如何保障电芯使用安全,如何确保电芯性能和寿命的发挥,而这又是基于对电芯的深度认识,将电芯的性能和成本不断优化,可以匹配对储能系统安全性和工况的需求。 储能事故频发,安全事故原因包括电池热失控等。在储能愈发受重视下,其安全事故也引起注意,储能电站安全事故通常是某一因素引发、多因素交互作用演化发展导致的起火或爆炸事故,其事故主要原因包括:①直接诱因,包含电池本体故障(电池老化/电池制作瑕疵)、外部激源(电、热激源刺激导致热失控)、环境因素与系统故障;②人为因素,主要是操作失误或现场处置不当以及③根本原因,即制度不健全和管理不规范。 2、储能市场十年沉淀,技术优势&项目经验助力持续斩获订单 2.1. 十年耕耘,积累丰富项目经验 中天科技在储能领域历经10年耕耘,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中天科技于2012年进入储能行业领域,起初以通信后备电源产品出发,2016年开始参与分布式储能示范项目,并在2018年参建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持续积累电网侧储能项目经验。2022年,公司与中天科技集团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拟以自有资金收购中天新兴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和中天电气技术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后公司将进一步向高性能锂离子锂电池生产所需的上游材料延申,完善产业链布局。 资历丰富,承建项目获得多个“之最”。中天科技储能业务近年承建了多个项目,具备丰富经验,在电网侧、用户侧均有布局,同时有数个产品获得了业内奖项,承建项目中,包括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湖南长沙芙蓉52MWh电网侧站房式储能电站、全球最大的江苏昆山208MWh电网侧储能电站等,项目实力获得业内广泛认可。 2.2. 全产业链布局,拥有电芯核心技术能力 全产业链布局,产业领先企业。经过多年在储能行业的发展,中天科技储能业务形成含电池正负极材料、结构件、铜箔、锂离子电池、BMS、PCS、EMS、变压器、开关柜、储能集装箱等核心部件的完整储能产业链,实现电网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95%以上,用户侧储能电站所需设备内部自主配套率99%以上,凭借产业链优势,逐渐成为储能行业公认的领跑者。 2.3. 全产业链布局,拥有电芯核心技术能力 统计中天科技近年中标储能订单,储能领域加速发展。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天科技近年储能中标订单,公司近两年在储能领域明显发力,进展加速,不断获取新项目订单。今年公司两次公告储能订单中标,总计金额近24亿元,对公司后续储能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订单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广核项目中,中天科技与比亚迪均参与竞标,最终双方各位居其中一个标段的第一候选人,展现出中天科技在储能领域的竞争实力,具备与比亚迪这类储能领域领先厂商同台竞技的能力。 另外,可以看到在最新中标的通信后备电源项目中,中标价格已明显提升,在通信后备电源项目中的盈利能力有望增长。 2.4. 拥有领先竞争实力,技术研发+生产管控赋能发展 电芯产品性能领先,重视产品循环寿命。中天科技研制的磷酸铁锂电池产品具有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和高一致性的卓越性能,参与承建国网江苏镇江、河南平高和湖南长沙近200MWh电网侧储能项目,安全并网运行至今。公司以储能电芯产品出发,掌握核心电芯技术,重视循环寿命,同时拥有较多电网侧储能项目经验与数据积累,在重视安全的电网侧项目中有独到的竞争优势。 技术研发上,中天储能拥有195项发明专利,持续加码储能技术研发;生产上,中天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以“高端、集约、精细和智能”的鲜明特色,2016年斩获了当时行业中唯一一块由工信部颁发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的金色匾牌。同时,公司依托母公司中天科技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解析平台(IDIS)、中天工业物联网平台(ZTT-IoT)等工业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安全可控智能生产、测试设备;自主品牌采购额占比98.9%;关键设备数控化率达100%;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率达98%以上;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与制造执行系统(MES)之间数据自动传输率达100%,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电池产品生产质量,提高我国锂电池智能制造水平。 2.5. 产能持续扩张,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产能方面,根据中天科技2020年度报告,公司储能实现产能1.3GWh。2021年2月,中天科技“210项目”(即大容量高效储能系统智能工厂项目)正式揭牌,储能改扩建全面启动。项目建成后可形成年产5GWh高效锂电池储能系统的生产能力。我们预计公司产能将在未来进一步提升扩产,提升公司储能业务方面收入。 3、盈利预测与估值 3.1. 盈利预测 业务基本假设: 由于公司逐步剥离大宗商品贸易业务,假设商品贸易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80%、-90%和-90%;毛利率皆为1%; 光通信及网络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40%、22%和15%;毛利率分别为26%、26.5%和25.5%; 电力传输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5%、12%和10%;毛利率皆为14%; 海洋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分别为-10%、35%和35%;毛利率分别为40%、36%和34%; 铜产品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为15%、12%和6%;毛利率皆为4%; 新能源产品系列2022-2024年收入增速95%、60%和50%;毛利率分别为12.5%、13%和14%; 其他主营业务2022-2024年收入增速皆为-5%;毛利率皆为11.5%; 其他业务2022-2024年收入增速皆为1%,毛利率皆为25%。 3.2. 估值分析 整体看,公司围绕通信+能源布局光通信、电力传输、海洋业务、新能源四大板块。其中:1)光纤光缆供求关系持续改善,行业反转后有望进入三年景气向上周期,公司作为龙头之一,该业务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向上增长;3)海上风电在产业链共同努力下,未来有望迎来平价上网,双碳目标下未来行业广阔空间有望充分释放,公司作为海缆&海工龙头有望充分受益;3)新能源十年深度耕耘,行业高景气背景下,公司储能+铜箔+光伏有望迎来全面快速发展机遇;4)电力传输业务平稳增长。由于公司光通信业务景气趋势上行,市场光纤价格及出口量持续提升,带来盈利能力的提升和利润弹性,同时海上风电山东及欧洲持续大力推进,以及新能源持续拓展,我们预计公司22-24年归母净利润为39亿、48亿和57亿,重申“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上游原材料持续维持高价风险:目前光伏产业上游原材料如多晶硅、玻璃等价格仍然处于高位,上游原材料成本高居不下以及供应紧张对项目盈利能力和如期交货能力产生影响。 2、行业技术发展不及预期:光伏电站建设以及储能系统建设需要较高的初始全投资,电站维护成本也较高,新能源企业此前多处于盈亏平衡点,未来行业技术发展可能带动初始全投资的下降,存在技术发展不及预期,投资成本持续较高的风险。 3、扩产进度不及预期风险:中天科技在江苏如东县光伏电站装机规模较大,目前产能难以满足需求,需要进行扩产,此外储能电站与铜箔均正在进行扩产项目建设,扩产进度将影响公司项目建设以及满足需求的能力,对营业收入造成影响。 4、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可能面临新能源项目推进进度不及预期的影响,从而影响收入确认,工程交付。 备注 文中报告节选自天风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十年沉淀乘势而起,中天储能迎重大成长机遇》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9日 报告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王奕红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90004 唐海清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7030002 林竑皓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0040001 余芳沁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1080006 陈汇丰 SAC 执业证书编号:S1110522070001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