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固态电池迎重大突破,重量减少4成、能量密度提升一倍!全面梳理固态电池行业

固态电池迎重大突破,重量减少4成、能量密度提升一倍!全面梳理固态电池行业

作者:微信公众号【光大证券微资讯】/ 发布时间:2022-10-14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光大证券《固态电池迎重大突破,重量减少4成、能量密度提升一倍!全面梳理固态电池行业》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当今之世,新能源汽车已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各国都在集中科研力量攻克电池技术难题。 无论是磷酸铁锂电池还是镍钴锰三元锂电池,安全性、续航能力、充电时长都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与上述的液态电池相比,固态电池有望成为更加理想的解决方案。 日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固态电池方面取得重大突破。NASA成功将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是特斯拉4680电池的1.7倍左右,是普通电池的2倍左右。NASA也推动了封装技术的革新,电池重量有望减少30%-40% 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固态电池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共同探索固态电池产业链的机遇。 1、固态电池或于2025年迎来商用,电池技术持续优化 得电池者,得天下。 当前,主要国家铆足了劲研究动力电池,固态电池成为关键领域。日前,NASA就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早在2021年4月,NASA已计划为电动飞机研发固态电池。与锂离子电池相比,NASA固态电池为硫硒电池,成本较为低廉;同时,该固态电池还将利用“多孔石墨烯”材料。 电池材料的革新带来全新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500Wh/kg,秒杀特斯拉4680电池。电池的放电效率取得几何级数提升,这为大型运输工具提供动力奠定基础。 NASA同时改善了电池封装技术,将固态电池电芯在单个外壳内进行堆叠,这将电池重量减少30%-40%。 在庞大的电动汽车产业链中,动力电池占据着关键地位,电池技术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当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均属于液态电池,构成部分均包含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和电解液四大部分。带电的锂离子以电解液为介质,不断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之间运动,进而实现了电池的充电、放电。 正因为电解液的存在,液态电池能量密度将大打折扣。此外,液态电池始终面临充电效率低、碰撞起火等问题,因此科学界一直在致力于固态电池的研究。 固态电池与液态电池工作原理相同,但电解质采用了固体电解质,可以提升能量密度、减小电池体积。因此,固态电池最核心的壁垒就是固态电解质,这也是各大电池巨头努力攻关的方向。 早在2010年,丰田就曾发布续航里程超1000Km的固态电池。丰田在车规级固态电池领域拥有专利超1000项,成为全球固态电池行业的领路人。在2022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消费电子展上(CES2022),丰田首席科学家信心满满地宣布,第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的丰田汽车面世时间约为2025年。 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零部件公司首席技术官Thomas Schmall公开表示,公司大力推进固态电池,有望在2025年向市场供应固态电池,计划到2030年打造6大电池工厂,总年产能将达240亿瓦时。 同一年,宝马终于在固态电池方面爆出大动作,公司与福特等公司注资Solid Power,总出资额为1.3亿美元。Solid Power已经生产20安时的全固态电池,并计划生产100安时电池。宝马则计划在2025年前推出首辆固态电池展示车,并努力在2030年实现量产,推动锂电池过渡至固态电池阶段。 由以上巨头的研发计划,我们可以看到,未来3-8年将是固态电池能否量产、商业化的关键。换一句话说,什么因素导致固态电池仍无法实现量产? 这还是要归因于固态电池电解质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无论是聚合物有机固态电解质,还是氧化物、硫化物无机电解质,都需要面临锂离子电导率、电极间界面阻抗等难题。再加上庞大的生产线路资本开支,固态电池商用化阶段仍需时日。 2、电动汽车销量暴增,中国积极推动固态电池发展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电池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国,也成为固态电池进步的重要推手。 10月12日,中汽协发布9月汽车行业产销量数据。汽车产量、销量达到267.2万辆、26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1%、25.7%。 自2021年5月负增长以来,汽车产销量增速首次出现连续四个月高于20%,行业反转基础愈加稳固。 与整个汽车行业相比,新能源汽车表现更加突出。9月新能源汽车产量、销量分别完成75.5万辆、70.8万辆,同比暴增1.1倍、93.9%。 资料来源:iFinD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达到15.12GWh,市占率高达47.8%;比亚迪装车量7.1GWh,市占率22.44%;中创新航、国轩高科、LG新能源、欣旺达、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蜂巢能源等公司紧随其后,市占率均超2%。 固态电池方面,早在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便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加快固态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已经涌现宁波锋锂、江苏清陶、北京卫蓝等头部公司,技术线路都属于氧化物无机材料为基础的固液混合技术。 早在2021年,宁德时代便对外宣称,可以生产固态电池的样品,但商业化阶段要等到2030年左右。 2021年7月,北汽汽车和江苏清陶已推出了首辆固态电池原型车,搭载清陶第I代固态电池系统。 A股多家公司已瞄准半固态电池,这或许成为液态电池向固态电池过渡的中间方案。国轩高科已在量产能量密度达360Wh/kg的半固态电池,2023年将批量交付。 孚能科技日前发布动力电池解决方案——SPS(Super Pouch Solution),应用半固态电解质,充电时间缩短一半。 此外,当升科技、天齐锂业、欣旺达、新宙邦、天赐材料等公司纷纷研发固态电池材料,未来将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 李泉 投资顾问执业编号:S0930622070004 基金从业编号:A20211203001155 免责声明:本文只是根据公开信息进行内容创作,并不能保证准确性、及时性,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