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国信宏观固收】货币政策与流动性观察:年内人民币汇率将在新中枢窄幅震荡

【国信宏观固收】货币政策与流动性观察:年内人民币汇率将在新中枢窄幅震荡

作者:微信公众号【债海观潮】/ 发布时间:2022-10-1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信证券《【国信宏观固收】货币政策与流动性观察:年内人民币汇率将在新中枢窄幅震荡》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分析师:董德志 S0980513100001 核心观点 年内人民币汇率将在新中枢窄幅震荡 我们认为本轮人民币汇率调整是内外部因素叠加下的市场纠偏。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作用: 一是强势美元。美联储强势加息叠加地缘政治因素促使美元指数快速突破110大关,创下近20年新高。尽管如此,人民币汇率仍然展现出较强韧性。一方面人民币贬值幅度不到美元升值幅度一半,另一方面人民币兑全球其它主要币种持续升值。 二是中美货币政策背离。今年3月美联储首次加息后中美利差迅速归零。8月以来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再度拉升,中美利差已经扩大到-100bp以上。可见,4月和8月中美利差的迅速收窄和转负,是中美汇率出现调整的主要动因之一。 三是我国内外需转弱。一方面,随着美欧宏观刺激退潮和全球供应链修复,今年中国出口增速中枢有所回落,4月受上海疫情影响出口增速下滑,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汇率利空预期。8月我国出口增速再次逆季节性大幅放缓。另一方面,在今年疫情反复扰动和私人部门预期转弱的影响下,我国内需同样走弱,对经济增长构成拖累。 前瞻地看,多空因素交织下,年内人民币汇率或将呈现“上有顶,下有底”格局,新波动中枢位于7.0附近。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在年内仍将继续存在,特别是随着美欧衰退预期增强,对我国外贸带来的冲击可能加剧。尽管如此,人民币汇率仍有多方面力量的支撑: 首先,央行汇率“工具箱”种类丰富且弹药充足。但需要注意,央行对汇率的关注更多在于防止形成单边贬值预期。汇率作为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重要“稳定器”,未来围绕合理均衡水平的“双向浮动”仍将是常态。 其次,我国经济基本面改善有望对汇率形成支撑。近期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的修复态势。此外,我国年内通胀压力整体可控。中外“经济差”、“通胀差”有望部分对冲美元继续走强带来的影响。 流动性观察 外部环境方面,美联储再次加息75bp,并将缩表速度提升至“600+350”亿美元/月的终端速率。 国内利率方面,国庆节后(10月8-9日)超短端利率较节前显著回落,隔夜利率下行幅度大于7天利率。 国内流动性方面,国庆节前(9月26-30日)考虑到跨节跨季资金需求,央行明显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净投放资金8680亿元。 债券发行方面,国庆节前(9月26-30日)政府债净融资270.5亿元;同业存单净融资-687.8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116.4亿元。 风险提示 政策调整滞后,疫情再度扩散,经济增速下滑。 正文 每周观点:人民币汇率将在新中枢窄幅震荡 9月28日,人民币在岸、离岸汇率分别跌破7.2人民币/美元的关键点位,分别收盘于7.25和7.23人民币/美元。该位置已低于2019年8月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创下的7.17人民币/美元前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回到2008年初时的水平。 哪些因素导致了本轮汇率快速调整? 我们认为本轮人民币汇率调整是内外部因素叠加下的市场纠偏。“811”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和美元指数走势上展现出较强的相关性。但去年9月起的半年时间里,人民币走出独立行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和美元指数走势显著背离,在美元走强的同时人民币汇率仍然保持坚挺。其主要支撑力量来自去年我国出口的持续超预期表现(特别是去年下半年海外补库存周期带来出口商品价格拉升)以及随之而来的企业结汇需求。今年4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迅速调整,而8月中旬以来的走弱延续了这个逻辑,将人民币前期积累的贬值压力的进一步释放。 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因素作用: 一是强势美元。去年中期以来,随着疫后美国经济在海外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复苏,叠加美联储逐步释放转向信号,美元指数从90的阶段性低位开始触底反弹。今年以来,高通胀压力下美联储保持强劲的加息态势,叠加地缘政治摩擦带来的避险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美元指数一路走高,并在美联储9月议息会议进一步提升本轮加息终点预期后一举突破110大关,创下近20年新高。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在美元快速升值的过程中仍展现出了较强韧性。美元自去年6月以来累计升值约21.4%,但同期人民币兑美元仅贬值约8.9%。与此同时,人民币指数基本保持稳定,人民币兑其它国际主要币种持续升值。截至9月30日,人民币兑英镑、人民币兑欧元、人民币兑日元分别升值约13.0%、10.0%和18.9%。 二是中美货币政策背离。随着“控通胀”成为美国的首要目标,“稳增长”成为中国的政策重心,经济周期错位使两国货币政策立场分化。去年底以来,美联储货币政策急剧转向,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提前启动:去年12月启动Taper,今年3月Taper提前结束并开始首次加息,6月开启缩表。与此同时,人民银行“以我为主”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立场,通过两次降准、两次降息加速推动“宽信用”落地。 中美政策分化使中美利差迅速缩窄并转负,进而作用于汇率和跨境资金。美联储宣布Taper后,中美利差从去年下半年140bp附近的中枢水平收窄,并在今年3月美联储首次加息后迅速归零。8月以来,随着美国10年国债收益率再度拉升,中美利差已经扩大到-100bp以上。可见,4月和8月中美利差的迅速收窄和转负,是中美汇率出现调整的主要动因之一。 三是我国内外需转弱。一方面,外需整体趋于回落,中国出口高增速难以延续。疫情爆发后,我国率先控制疫情,生产快速恢复。在海外需求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下,中国制造在全球份额显著上升,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结汇需求是前期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出独立行情的重要原因。今年以来,随着美欧宏观刺激退潮和全球供应链修复,中国出口增速中枢有所回落,4月受上海疫情影响出口增速下滑,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汇率利空预期。8月我国出口增速再次逆季节性大幅放缓,从5-7月17.6%的平均水平大幅下降至7.1%。另一方面,在今年疫情反复扰动和私人部门预期转弱的影响下,我国内需同样显著走弱,对经济增长构成拖累。 接下来怎么看? 多空因素交织下,我们认为年内人民币汇率将呈现“上有顶,下有底”格局,新波动中枢位于7.0附近。前述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在年内仍将继续存在,特别是随着美欧衰退预期增强,对我国外贸带来的冲击可能加剧。尽管如此,人民币汇率仍有多方面力量的支撑: 首先,央行汇率“工具箱”种类丰富且弹药充足。央行汇率管理工具可以大致分为预期管理、流动性调节、跨境资本管制和直接干预等种类。在人民币汇率突破7.2当天,全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召开电话会议;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三季度例会也释放出明确的“稳汇率”信号。这两者可以归类为预期管理工具。5月、9月两次下调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和本周上调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则可以理解为流动性调节工具。需要注意的是,央行对本轮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调整总体呈较为开放的态度,对汇率的关注点更多在于防止形成单边贬值预期,而非改变汇率走势。汇率作为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重要“稳定器”,未来围绕合理均衡水平的“双向浮动”仍将是常态。 其次,我国经济基本面改善有望对汇率形成支撑。随着稳增长政策进一步落地发力和疫情防控精细化,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向好的修复态势。此外,在全球通胀高企的大环境下,我国物价水平仍然保持基本稳定,年内通胀压力整体可控。中外“经济差”、“通胀差”有望部分对冲美元继续走强带来的影响。 流动性观察 外部环境:美联储继续加息75bp,缩表再提速 美联储 9月22日,美联储FOMC做出继续加息75bp的决定,符合市场预期。本次加息后,美国政策利率目标区间提升至3-3.25%,超过前一轮加息周期最高点;两大管理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IORB)与隔夜逆回购利率(ON RRP)分别位于3.15%和3.05%。受加息影响,上周五(10月7日)SOFR利率较加息前(9月21日)上升80bp至3.05%。 同时,美联储如期将缩表速度提升至“600+350”的终端速率,即每月600亿美元国债和350亿美元MBS。按此估算,美联储每年约可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1.1万亿美元左右。当前(截至10月4日)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为8.76万亿美元,较前一周减少365.1亿美元,约为今年4月本次缩表初期资产负债表历史最高值(8.965万亿)的97.7%。 欧央行 欧央行9月议息会议加息75bp后,欧央行三大关键利率,主要再融资操作(MRO)、边际贷款便利(MLF)和隔夜存款便利(DF)利率分别位于1.25%、1.5%和0.75%。欧元短期利率(ESTR)上周五(10月7日)较9月30日上升2bp至0.66%。 日央行 日本央行三大关键利率,政策目标利率、贴现率和互补性存款便利利率分别保持在-0.1%、0.3%和-0.1%不变。东京隔夜平均利率(TONAR)上周五(10月7日)较9月30日上升5bp至-0.02%。 国内利率:节后超短端利率显著回落 央行关键利率 9月20日,9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公布,1年期与5年期及以上均无变化,分别维持在3.65%和4.3%。央行其它关键利率无变化。 市场利率 短端利率方面,国庆节后(10月8-9日)超短端利率较节前显著回落,隔夜利率下行幅度大于7天利率。10月9日R001、DR001与GC001较节前最后一个工作日(9月30日)分别大幅下降94bp、95bp和94bp;而R007、DR007、GC007分别下降72bp、68bp、72bp。 中长端利率方面,国庆节后(10月8-9日)商业银行1年期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微幅下行。国有行、股份行和城商行发行利率较节前最后一个发行日分别下行3bp和2bp和4bp至1.95%、2.00%和2.33%。 国内流动性:国庆前央行加大跨季跨节资金投放 国庆节前(9月26-30日),考虑到跨节跨季资金需求,央行明显加大资金投放力度,净投放资金8680亿元。其中:7天逆回购净投放5110亿元(到期100亿元,投放5210亿元);14天逆回购净投放3570亿元(到期0亿元,投放3570亿元)。 本周(10月10-16日),央行逆回购将到期3760亿元,其中7天逆回购到期190亿元,14天逆回购到期3570亿元。截至本周一(10月10日)央行7天逆回购投放210亿元,14天逆回购投放0亿元。 国庆节前(9月26-30日),银行间市场质押回购平均日均成交4.97万亿,较前一周(9月19-23日,6.67万亿)减少1.7万亿。隔夜回购占比为71.9%,较前一周(89.6%)下降17.7pct。 债券融资:节后政府债券融资提速 政府债国庆节前(9月26-30日)共计发行1084.7亿元,净融资270.5亿元,较前一周(9月19-23日)的1496.2亿元大幅下降。本周计划发行4048.1亿元,净融资额预计为2054.4亿元。 同业存单国庆节前(9月26-30日)共计发行2851.6亿元,净融资-687.8亿元,较前一周(9月19-23日)的3044.4亿元大幅下降。本周计划发行257.7亿元,净融资额预计为-2994.7亿元。 企业债券国庆节前(9月26-30日)共计发行2851.8亿元,净融资-1116.4亿元,较前一周(9月19-23日)的892.3亿元大幅下降。其中城投债融资贡献约10.3%。本周计划发行862亿元,净融资额预计为-1204.4亿元。 汇率:美元指数“一枝独秀” 国庆节前(9月30日)人民币CFETS一篮子汇率指数较前一周小幅下降0.56至101.03,同期美元指数下降0.88至112.15。9月30日,美元兑人民币在岸汇率从前一周末的7.11下降约200基点至7.09,离岸汇率从7.10上升约100基点至7.11。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