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兴证宏观】不一样的宏观方法论

【兴证宏观】不一样的宏观方法论

作者:微信公众号【王涵论宏观】/ 发布时间:2022-09-15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兴业证券《【兴证宏观】不一样的宏观方法论》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或许,该关注一下择时了 点击上方阅读↑↑↑ 1. 市场常用的宏观分析框架为什么逐渐失效? 2. 西方陷入“零和博弈”思维,背后是长周期的供需结构逆转 3. 资本市场的宏观研究范式——“雨林竞争模式”的借鉴意义 4. “整体国家安全观”——宏观政策的结构性变化 5. 对资本市场的启示——择时或在重新变得重要 6. 为什么对中国我们应该保持乐观 资本市场两种常用宏观研究范式的问题。一种是“需求经济学”,“投资+消费+进出口”,或是“政府需求+私人部门需求”,层层拆分,然后加总,需求加速扩张则看多、反之则空。这一类方法近年来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与市场的相关性越来越低,从而导致越来越多的买方产生一个印象——“宏观不重要”。另一种是“制度经济学”——基于对诸如“有形之手vs无形之手”、“开放vs封闭”等问题的好恶,然后得出对宏观悲观或乐观的理由,进而形成对市场的看法。这一方法近年来所面临的问题,是过度的趋势外推而导致“买在顶部”或“割在底部”。 宏观哲学的数据原理 点击上方阅读↑↑↑ 1. 宏观研究的主线是找到当前问题的核心矛盾,并发现核心矛盾的新变化 2. 写代码具体能够给宏观研究提供什么帮助 3. 具体怎么做?以近年来全球贸易、产业链升级、经济活动等案例为例 要理解写代码能够如何帮助宏观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找到信息技术的能力边界。我认为,与AlphaGo能够战胜人类棋手不同,信息技术无法直接替代宏观研究,但却是研究的有力工具,拓宽了宏观研究的范畴。而宏观研究的精髓在于在庞大的宏观经济范畴中,找到当前的核心矛盾,并发现核心矛盾的变化。 从今年的宏观经济和市场来看,俄乌局势、联储加息、疫情反复等事件都带来经济和市场的短期扰动。但从更加长期的逻辑主线来看,“全年经济下台阶+政策刺激不搞大水漫灌+货币政策保持宽松”,我们在2022年度策略《新“新常态”》里面将这种宏观环境称为新“新常态”,回头来看确实也是贯穿今年全年的宏观和市场主线。 从世界看中国 点击上方阅读↑↑↑ 1. 为什么关注海外宏观?三个关键词:外需、外资、地缘政治 2. For海外宏观入门:基于对中国的理解,如何快速读懂美国 3. For海外宏观熟手:哪些边际变化可能扇动“蝴蝶翅膀” 2017年入行以来,我一直专注于海外宏观研究。2018年中美摩擦、2019年联储的提前放水、2020年美元流动性危机、2021年迄今全球通胀、2022年俄乌冲突——入行后的每一年,可以说全球宏观都是浓墨重彩的。 我们的研究不仅要“多面开花”——不只看美国、也看欧洲、日本、东南亚、俄罗斯、乌克兰等等;也要“博古通今”——我们花费了相当时间反复重读了1970年代的大通胀、1980年代的美日竞争、大萧条乃至一战前的历史。“大通胀”、“衰退”这些耳熟能详但其实距离现实周期有些久远的词汇重回历史舞台,叠加地缘政治的风起云涌,让我们和市场产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思维碰撞。 团队成员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