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电新】TCL中环深度:工业 4.0 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领先铸就盈利护城河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国金电新】TCL中环深度:工业 4.0 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领先铸就盈利护城河》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TCL中环:工业 4.0 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领先铸就盈利护城河 >>投资逻辑 混改焕发活力,硅片龙头业绩高增。TCL中环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片企业之一,受益光伏硅片产能提升、产品结构转型、混改优势体现,2022H1实现营业收入316.98亿元(+79.7%)、归母净利29.17亿元(+92.1%)。 工业4.0持续降本,领先自动化提升全球化竞争力。公司依托工业4.0、智能制造降本增效,单位硅耗、硅片出片率、A品率等指标行业领先,硅料价格回落后非硅成本及经营稳定性优势有望充分放大。此外,前瞻性的工业4.0及智慧工厂布局使公司自动化、标准化水平行业领先,海外扩产具有更强的可复制性,有望在光伏企业海外建厂趋势中提升竞争力、扩大份额。 硅片技术多维领先+原材料稳定供给铸就盈利护城河。公司为业内首个推出G12硅片的企业,大尺寸、薄片化、N型等多方面技术领先;为保障供应稳定性,公司参股、投资硅料产能,锁定行业超三成进口石英砂供给,硅料产能释放后有望维持较高稼动率、提升盈利能力。2021年11月公司非公开募集90亿元用于宁夏50GW G12硅片项目,预计2022-2024年硅片出货85/135/170GW,单位毛利0.13/0.10/0.09元/W。 叠瓦组件快速起量,借力MAXEON推进制造业全球化。2022年6月末公司叠瓦组件产能已达11GW,上半年组件出货大幅提升94%至3GW,且中标多个招标大单,逐步打开国内地面电站市场。此外,公司为MAXEON第二大股东,有望依托其深厚海外渠道积淀、IBC+叠瓦技术优势、北美产能优势加快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巩固公司光伏产业全球领先地位。 半导体硅片产能加速释放,下游验证持续推进。公司为国内主要的半导体硅片供应商,产品结构完善、产品验证稳步推进,预计2022年底8英寸/12英寸硅片产能将达到100/35万片/月,半导体业务有望随认证推进逐步放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8、89、109亿元,同比提升69%、31%、22%,对应EPS为2.10、2.76、3.36元/股。给予公司2023年25倍PE估值,目标价69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风险、硅料价格波动风险、高纯石英砂供应风险、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新业务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 目录 Contents 1 混改焕发活力,硅片龙头业绩高增 1.1 老牌硅片龙头,混改焕发活力 深耕半导体行业60余年,铸就老牌硅片龙头。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和1969年组建的天津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1981年公司进入太阳能单晶硅制造领域,是国内最早涉足光伏领域的企业之一;200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7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太阳能级单晶硅工厂,规模化生产光伏单晶硅;2020年公司完成混改,实际控制人变更为TCL集团,同年G12工业4.0切片工厂投产,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片出货商之一。 TCL入局完成混改,多次增持彰显信心。2020年7月,TCL科技通过竞价方式收购公司股东TCL科技(天津)(原中环集团)100%股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后续TCL科技、TCL科技(天津)对公司进行多次增持,2022年以来TCL科技(天津)持续增持公司股票合计5925万股,占比1.83%,截至2022年6月30日,TCL科技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股份29.80%,持续增持彰显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 混改完成后,公司经营效率及市场化程度全面提升。 1)决策机制优化、管理效率提升:混改完成后,公司市场化程度加深、决策机制更加灵活,大大缩短项目筹划、选址、落地签约的时间周期,提高扩产效率,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助于快速提升规模及市场份额; 2)费用率下降:混改完成后公司费用率明显改善, 2021-2022H1收入规模上升后更为明显,2022H1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2.75 PCT至7.53%,目前管理/销售费用率都属于史低水平,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偿债能力显著提升; 3)市场化程度提升:混改后公司积极进行组织变革和薪酬体系改革,2022年8月12日发布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考核目标为2022年净利润较2021年增长率及2021年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率平均不低于30%,激励对象总人数不超过1500人,总金额不超过3.96亿元(已完成回购),有助于健全公司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和保留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公司员工凝聚力和公司核心竞争力。 非公开募集90亿元用于50GW(G12)光伏硅片项目建设。2021年11月5日,公司非公开发行1.99亿股募集资金90亿元用于宁夏六期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2022年1月17日首颗G12单晶顺利下线,目前项目已开始陆续投产,预计2023年逐步达产,届时公司210光伏硅片产能将进一步提升至144GW。 1.2 光伏&半导体双轮驱动,业绩持续高增 产能扩张、产品结构转型推动业绩持续高增。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05亿元、同增115.7%,归母净利40.3亿元、同增270.03%,2022H1业绩持续高增,实现营收316.98亿元、同增79.65%,实现归母净利29.17亿元、同增92.10%。业绩高增主要源自硅片规模快速提升、产品结构加速转型,同时技术进步、工业4.0促进降本增效,2022H1公司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6%,单晶炉月产能力提升19%,且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数提升19%,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主营业务:布局新能源&半导体。公司主营业务可分为新能源和半导体两大板块。 1)新能源业务:主要布局光伏硅片、组件及下游电站,核心产品为单晶硅片。近五年新能源材料贡献80%以上的收入及毛利,2022年上半年受益硅片产能提升、G12产品占比提升,新能源材料营收及利润快速增长,营收/毛利占比提升至92.21%/86.69%。 2)半导体业务:聚焦半导体硅片,近年产销规模扩张提供增长动力,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9.90%,营收/毛利占比为4.85%/7.05%。 2 硅片环节:成本竞争重回舞台,核心耗材短缺放大龙头优势 2.1 需求:平价时代来临,光伏需求持续高增 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光伏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也制定了执行周期30-40年的碳中和目标,能源转型逐步成为全球共识。2022年地缘政治动荡,2月28日德国提出拟将100%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15年至2035年达成,3月8日欧盟提出一项名为REPowerEU的方案,旨在2030年前逐步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已成为全球共识。但2021年全球光伏占能源消费比例不足2%,光伏占全球发电量的比例仅为3.6%,能源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发电超级成长周期开启,光伏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光伏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平价时代来临。近年光伏成本快速下降, 2021 年全球光伏平均建造成本为 857 USD/kW,全球晶硅光伏发电项目加权平均发电成本已下降至约 0.048 美元/度,已经低于欧洲 27 国工业电价( 0.102-0.301 USD/kWh)和居民电价( 0.115-0.382 USD/kWh);预计022 年全球光伏发电平均成本将降至 0.04 美元,比燃煤发电低 27%以上。 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持续高增。2021年起,在平价、疫情、双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新能源“潜在需求规模”急速扩张,光伏成为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最低成本电源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各国将“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提升能源独立性”提升到战略诉求高度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光伏需求将持续维持高增长,预计中性情境下2022-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分别为230/350/450GW,同比增速35.3%/52.2%/28.6%,CARG达38.3%。 2.2 成本竞争重回舞台,核心耗材短缺放大龙头优势 硅片竞争格局:双寡头格局,产能主要分布于国内。全球主要硅片产能均分布于国内,2021年国内产能占比达98.1%,产量占比达97.3%。目前单晶硅片行业为双寡头格局,2021年隆基、中环合计出货占比约49%。 2021年前单晶硅片经历了市占率快速提升的红利期。2015年以来硅棒端RCZ(多次装料拉晶)技术+切片端金刚线切割应用+电池端PERC技术应用推广,单晶电池片效率提升速度快于多晶电池片,且成本下降更迅速,单晶硅片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渐取代多晶,在增量市场中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各厂商扩张的产能能够被下游不断消化,产能处于偏紧状态,是整个产业链中供需关系最好的环节。在红利期间,单晶硅片价格锚定多晶硅片,盈利能力较强,增长速度远超于光伏行业。 2021年后红利期结束,单晶硅片进入存量市场。随着对多晶硅片的替代基本完成,单晶硅片市占率提升空间受限,进入产能相对过剩阶段。据我们测算,2022年硅料有效供给对应约310-330GW硅片,而2022年底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588GW。由于硅料和硅片扩产周期的不同,当前上下游之间供需错配的局面可能将长期持续,即使假设2019年及之前的存量产能(约120GW)因不具备大尺寸改造的性价比在2022年全部退出市场,2022年硅片的有效产能仍大于硅料,绝大部分硅片企业无法保持满产或将成为行业新常态。 成本竞争将逐步重回舞台中央。随着新增大尺寸产能逐步爬坡释放,单晶硅片产能终将逐步走向实质性过剩(尤其是小尺寸产能),产品定价逻辑也将回归成本曲线定价模式,成本将成为硅片环节最重要的竞争要素,生产工艺技术、供应链管理能力领先的企业,有望获得更为稳定的盈利及市场份额。 硅片环节成本拆分:非硅成本主要为耗材及制造费用,高纯石英砂紧缺或影响竞争格局。硅片非硅成本主要为拉棒、切片环节的耗材(坩埚、热场、金刚线等)及电力、折旧等制造费用。由于硅料价格维持高位,近年硅片企业加速推进薄片化,硅耗持续下降;主要耗材热场、金刚线供给相对充足、技术路线相对稳定,后续价格或有下降空间;石英坩埚核心原材料高纯石英砂新增供给较少,高品质内层砂供应或影响硅片环节非硅成本,甚至限制二线及新进入者开工率,进而影响行业竞争格局。 随着硅料供给释放,硅片环节盈利或与硅料保持相同变动趋势。2022年以来,硅片环节虽然表观产能显著过剩于硅料,但仍维持了比较超预期的高盈利水平,我们认为主要源于四点:1)硅料环节受到物流延迟、现有产线检修、新增产线爬产等因素影响,新增供给释放速度仍较慢;2)部分老旧硅片设备实为无效产能,大尺寸高效硅片产能实际尚未显著过剩;3)2022年新释放硅料供应大量被头部企业提前长单锁定,二线、新进入企业未能获得足量硅料供应以提升开工率和硅片产出;4)硅料/硅片持续涨价趋势中始终动态获益于部分“低价原料库存”。目前看来,在2022H2终端需求保持强势、硅料供应仍然偏紧的趋势下,硅片环节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仍有望维持,随硅料供给释放,硅片环节盈利或与硅料保持相同变动趋势。 3 硅片:工业4.0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领先铸就盈利护城河 3.1 工业4.0持续降本,领先自动化提升全球化竞争力 工业4.0、智能制造多方面降本增效。公司依托工业4.0及智能制造,围绕设备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升级、生产成本下降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推进降本增效,较大程度保障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公司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公司通过细线化、薄片化改善工艺,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同硅片厚度下单公斤出片数显著领先行业水平。 1)技改提升产能、降低折旧:2020年末公司单晶总产能55GW,其中通过技改提升原有产能的贡献占比近20%,公司通过工业4.0持续提高单台设备产能,可降低单位投资成本及折旧; 2)智慧工厂节降人工成本:2020年,公司在天津地区实施的钻石线切割超薄硅片智慧工厂项目投产,人力成本节约65%以上; 3)工业4.0工厂柔性制造节省材料成本:公司的硅料使用是行业中柔性化最强的之一,能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硅料的高度损耗控制,节省原材料成本。 硅料价格逐步进入下行通道,非硅成本及经营稳定性优势有望放大。近年硅料价格持续高位导致非硅成本占比下降,随着后续硅料供给逐步释放,非硅成本占比将逐步提升。公司通过工业4.0、智慧化工厂等布局持续提升单炉产量、降低非硅成本,非硅成本占比提升后生产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放大。同时公司坚持高周转、低库存的库存策略,原材料价格进入下行区间后经营稳定性优势将逐步体现。 欧美本土光伏制造补贴政策频出,海外建厂或成为光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5月18日欧盟公布RePowerEU能源计划加速推进绿色能源转型,提出将为了降低对外依存度扩大光伏生产,加强可再生能源装备的关键原材料供应;8月1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针对美国本土光伏制造业推出了一系列税收抵免及补贴措施,预计将对美国本土制造业的投资积极性起到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欧美大力补贴本土制造业、光伏企业激烈争夺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光伏企业海外建厂或逐步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昂。据《美国2018年光伏行业从业人员调查报告》,非电工类光伏安装人员入门级工人工资中位数为18.92美元,中级工人为28.11美元;电工类光伏安装人员入门级工人工资中位数为24.32美元,中级工人为32.43美元。据统计,目前美国工人40小时周薪约1400美元,几乎为国内人工成本的6-8倍,美国建厂还可能面临工会组织等问题。 工业4.0&智慧工厂打造领先自动化产线,提升海外建厂竞争力。公司依托工业4.0、智慧工厂不断提升产品可靠性及一致性,弱化人员对生产过程及产品品质的影响,据公司披露,同等产能规模下公司需要1.3万人左右,竞争对手则需要3-4万人,当前公司晶片工厂人均产值已达到1000万/人/年,自动化、标准化水平行业领先,海外扩产时可复制性强,有望在后续海外建厂趋势中不断提升竞争力,推进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实现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 3.2 大尺寸、薄片化、N型多维技术领先 3.2.1 G12大尺寸硅片领军企业,产能扩张放大技术优势 率先发布210大尺寸硅片,G12技术领先行业。2019年8月16日,公司在天津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夸父”系列G12硅片,较G1(158.75mm)/ M6(166mm)硅片表面积提升75%/61%,可大幅度降低下游的LCOE和BOS成本。 硅片大尺寸助力产业链降本增效。2021年11月,工信部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发展大尺寸高效光伏组件,硅片大尺寸化可帮助硅片及下游电池、组件、电站各个环节实现提效降本:1)硅片环节,大尺寸通过增加单晶拉棒直径降低单瓦能耗成本,同时可摊薄切片成本;2)电池及组件制造环节,大尺寸除可降低人力、水电等单瓦加工成本,还能够提升电池效率;3)电站运营环节,大尺寸能够减少支架、汇流箱、电缆等成本。Fraunhofer在德国测试数据表明,210-605W组件在CAPEX和LCOE能够带来相对166组件6.47%和6.50%的降幅。 电池、组件产能大尺寸化趋势明显,新厂商多选择210向下兼容路线。据PVInfoLink,2021年底210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到了173GW和176GW,首次超过182电池组件,预计2022年底210电池、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278和300GW。 1)一体化组件环节,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公司新建产线以210为主。龙头组件企业中,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新建产线以M10为主,主要考量是避免存量资产的大幅减值;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历史包袱较小的企业则选择新建210产线,天合光能2021年底兼容210的电池、组件产能占比达到77%/87%。 2)电池片环节,通威股份、爱旭股份更多布局210路线。2020年通威股份定增建设两个210大尺寸电池项目,预计2023年G12电池产能占比将达到55%。 210产品各环节具备良好收益,生态联盟持续扩大。2020年7月,公司联合下游组件、支架、逆变器等39家企业成立“600W+光伏生态联盟”,进一步扩大大尺寸生态联盟。随后相关环节陆续跟进,2021年初,主流逆变器企业和全球领先的7大跟踪支架企业悉数发布声明适配600W+高功率组件;2021年5月,210组件相关标准化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获得通过;玻璃、线缆、跟踪支架和逆变器等众多上下游企业纷纷加入600W+光伏开创新生态联盟,2021年底600W+生态联盟成员已超过90家,210产品认可度不断提升。 2021年起大尺寸组件成招标主流,高功率组件成为大多电站降本增效的首选。2020 年下半年,国企电站招标开始设置182 以上尺寸标段。2021年公开招标已明确的标段中,500W以上高功率组件占比达到78.55%, 2022年1-8月占比提升至94.77%,中国华电、中核汇能等大型国企的超大招标项目中大功率组件成为绝对主力,大尺寸带来的降本增效逐步被终端接受。 大尺寸硅片渗透率加速提升,竞争格局优于小尺寸。虽然硅片端总体产能逐步过剩,但大尺寸硅片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对小尺寸硅片加速替代,竞争格局优于小尺寸硅片。据CPIA,2020年166mm及以下硅片占比为95.5%,2021年迅速下降至55%,预计2022年182及210大尺寸硅片占比将达到75%。 大尺寸硅片技术难度较高,深厚积淀铸就技术护城河。大尺寸硅片对拉晶速度及强度、金刚线及切割工艺、热场等工艺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薄片化难度更大,大尺寸硅片拉晶效率、切片良率的提升需要较深的工艺积淀。公司硅片技术积淀深厚,具有全球领先的单晶生长技术,率先推出低衰减单晶硅棒和高效能单晶硅棒,最早建成国内最大的产业化钻石线切片产线,在210大尺寸硅片领域技术储备丰富,质量控制水平、切片良率方面保持行业领先。 G12产能持续扩张放大优势。2022年6月底公司晶体产能达109GW,预计2022年底公司产能将达到140GW,G12产能提升至120GW。目前公司宁夏六期产能建设进展顺利,预计于2023年底全部达产,同时考虑公司现有产能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单台产能增量,预计2023年底公司产能将达到165GW,其中210的产能144GW,持续放大公司技术优势。 3.2.2 领先薄片化进程助力产业链降本 硅料价格持续高位,薄片化加速推进。硅片薄片化是降低硅耗的重要途径,符合光伏产业链的降本诉求。根据公司发布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规格创新降低硅料成本倡议书》,硅片厚度从175μm减薄至160μm可覆盖多晶硅料8元/KG的价格涨幅,减轻下游产业链的成本压力。由于硅料价格持续高位,近期薄片化加速推进,主流硅片厚度已由2021年的170μm快速下降至150-155μm。 N型电池技术逐步渗透,薄片化将持续推进。N型电池所使用的硅片薄片化要求更高,2021年P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约为170μm,目前用于HJT电池的硅片厚度为130-150μm,用于IBC电池的硅片厚度约为130μm,未来将会达到120μm甚至更薄。随着未来N型电池渗透率快速提升,硅片薄片化将持续推进。 公司薄片化进程领先,持续助力产业链降本。公司工业4.0切片工厂具备超薄硅片生产的工艺积累和制造经验,薄片化进程行业领先。2021年12月,公司在硅片报价中首次增加P型150μm厚度报价,2022年9月已取消155μm报价,P型硅片主流厚度切换至150μm;2022年5月公司首次发布N型硅片报价,厚度下降至150μm和130μm,较P型主流厚度(150-160μm)大幅下降,表明公司已具备规模化生产N型薄硅片的能力,后续有望充分受益薄片化进程。 3.2.3 N型硅片市占率持续领先,大额订单背书技术优势 N型渗透率逐步提升,硅片技术要求提高。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是光伏行业降本的核心驱动力,目前P型PERC电池效率已逐步接近理论极限,N型电池量产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将成为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与P型硅片相比,N型硅片由于结构差异,对硅料、坩埚、热场、金刚线等原材料及制造工艺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N型硅片市占率持续第一,大额订单为技术实力背书。公司积极布局N型硅片产品,凭借通过多年的技术积淀保持产品竞争力,市占率持续保持全球第一。2021年11月,公司公告子公司环欧国际与金刚玻璃子公司吴江金刚玻璃签订《单晶硅片销售框架合同》,约定在2022年度向吴江金刚玻璃销售N型G12硅片(厚度150μm),合计数量不少于7010万片,预估合同总金额约6.67亿元(含税)。N型硅片成为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N型硅片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优势有望持续放大。 3.3 核心原材料稳定供应,成本优势有望逐步凸显 硅料:长单+产业链延伸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公司具有长期、稳定的硅料供应体系,2021年公司总采购量82%为长单模式,充分保障供应。2017年公司入股新疆协鑫,增强硅料供应能力。2022年4月7日,公司宣布与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合作投资206亿元建设中环产业城项目群,规划建设高纯多晶硅项目、半导体单晶硅材料及配套项目、国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项目;4月19日,公司公告与控股股东TCL科技、协鑫集团、协鑫科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将就10万吨颗粒硅、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等项目进行战略合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有望增强供应链稳定性、提升盈利能力。 高纯石英砂供给持续紧张,高品质进口内层砂供应或面临缺口。2021年起硅片扩产加速、产量持续增加,推动石英坩埚需求大幅上升,坩埚主要原料高纯石英砂需求快速增长。坩埚用高纯石英砂可分为内层砂和中外层砂,内层砂直接与熔融硅液接触,纯度要求达到4N8(>99.998%),且在气泡表现、品质稳定性方面也有较高要求。目前坩埚内层砂主要使用美国尤尼明、挪威 TQC的进口产品,国产石英砂由于矿源差异,在杂质含量、稳定性等方面尚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异。由于高品质原矿资源稀缺、海外企业目前无明确的大规模扩产计划,预计2022-2024年高纯石英砂供需持续紧张,高品质的内层砂供应或面临缺口。 内层砂供给紧张或影响硅片行业成本曲线及竞争格局。若内层石英砂供给出现缺口,无法保障进口石英砂供应的硅片企业为维持开工率,将逐步妥协使用品质稍差的国产中外层砂,但低品质砂制备的坩埚会影响成晶过程(整棒率、成晶率、加热时间、直接加工成本等)及单晶硅的质量(穿孔片、黑芯片等),进而大幅降低坩埚的有效使用寿命。据产业调研,使用尤尼明等进口石英砂做内壁的坩埚使用寿命可达450小时以上,而使用较差石英砂的坩埚使用寿命可低至200小时左右,直接影响硅片生产成本及产能效率。 影响1:坩埚成本、折旧、电耗等因素提高非硅成本。1)坩埚寿命下降带来直接耗量提升,在高纯石英砂整体供给紧张的背景下,预计中外层砂价格同样维持高位,单位硅片产量的坩埚成本大幅上涨;2)坩埚寿命下降导致开炉次数增加,单晶炉对应的硅片产能下降、升温降温能耗增加,导致单位硅片产量的折旧、电耗成本增加;3)极端情况下,二线企业由于难以获得足够优质的坩埚供应维持开工,造成折旧等固定成本提升。 在极端情况下,假设坩埚寿命由目前的350-400小时下降至250小时,高纯石英砂价格带动坩埚含税价由目前的8000元/个上涨至11000元/个,M10硅片非硅成本将上涨16.5%至0.95元/片,其中坩埚成本占比提升至21%,坩埚寿命降低导致开炉次数增加后电耗、折旧、人工成本也有提升。 影响2:龙头供应链优势或令硅片成本曲线再次陡峭化。目前坩埚需求较大的一线硅片龙头直接与高纯石英砂源头供应商美国尤尼明等签订长期合同,而二线硅片及第三方独立坩埚企业则普遍仍需从代理商处采购,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优势将保障其在坩埚供应出现缺口时不需要大量降级使用较低品质的坩埚,从而保证较理想的成本、品质和生产效率。此外,龙头硅片企业拉晶技术积累深厚,即使在同样使用低品质坩埚的情况下,品控及拉速上的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品质坩埚给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对坩埚价格及寿命变化对坩埚成本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目前行业坩埚成本约0.08-0.10元/片(下表绿色部分),当内层砂紧缺时,一线龙头企业可凭借供应链优势保障高品质内层砂供应,且通过技术优势降低拉晶时间等对成本的影响,预计其坩埚成本会因坩埚价格的上涨略有提升(下表黄色部分)。二线企业由于难以获得足够的优质坩埚,或将被迫使用质量较差的坩埚,造成坩埚寿命下降,带来耗量及其他制造成本的提升;此外,由于高纯石英砂紧缺,预计中外层石英砂价格也将跟随上涨,低品质坩埚成本或也有所提升(下表红色部分)。 公司提早布局稀缺高纯石英砂资源,充足在手订单保障竞争优势。由于海外石英砂企业扩产积极性较低,未来高品质内层石英砂或面临供给缺口。公司提前与海外企业锁定石英砂供给,目前已锁定主要海外企业约35%高纯石英砂产出,可在高纯石英砂供应紧缺时保障进口高品质内层砂供应,从而保障高稼动率、维持甚至放大成本优势,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提升市占率。 4 组件:叠瓦组件快速起量,借力MAXEON推进全球化 4.1 国内:叠瓦组件快速起量,建立差异化竞争壁垒 叠瓦组件可有效提升发电效率、降低系统投资成本。叠瓦技术将电池片用激光切割为电池条,通过导电胶联接重叠为电池串,在将电池串排布为并联电路后层压封装形成组件。叠瓦组件可从多方面提升发电效率:1)电池条电流小,热损耗低;2)叠层排布减少了电池片的间距,同样面积下可以放置更多电池片;3)利用导电胶代替焊带,有效扩大电池受光面积。此外,叠瓦组件可兼容不同种类电池技术,全生命周期衰减较传统组件降低,大幅降低系统BOS成本和LCOE,按照100MW、二类资源区、首年发电小时数1375测算,公司G12-660W叠瓦组件系统投资成本0.834元/W,而行业内M10-530W组件系统投资成本为0.933元/W。 子公司环晟拥有独家叠瓦专利,“G12+高效叠瓦”双技术平台加速研发。公司子公司环晟光伏具有SunPower独家叠瓦专利授权,依托“G12+高效叠瓦”双技术平台加速研发。2021年6月,环晟光伏推出最高功率达到670W的叠瓦3.0组件系列,量产组件效率超21%,最高转换效率达21.8%以上。 叠瓦组件快速起量,下游认可度不断提升。2022H1公司叠瓦组件总产能达到11GW,江苏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产能达到8GW,天津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加速上量,上半年叠瓦组件出货大幅提升至3GW(+94%)。2022年3月,环晟光伏中标华润电力第三批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集中采购,中标规模达1GW,订单金额共计18.15亿元,叠瓦产品凭借性能优势逐步获得下游地面电站认可。 协同硅片提升盈利能力,打造差异化竞争壁垒。叠瓦组件对硅片兼容性更高,公司叠瓦组件可利用超规格硅片产品降低组件成本、提高盈利能力,预计后续公司将按照硅片产能15%-20%配比组件产能,较大程度保障组件及硅片环节盈利能力。2022年8月公司叠瓦3.0产线完成全线升级改造,高效叠瓦3.5持续研发储备,有望凭借叠瓦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不断提升叠瓦组件盈利能力。 4.2 海外:借力MAXEON推进制造业全球化布局 公司为MAXEON第二大股东。2020年MAXEON完成分拆,公司出资2.98亿美元获得其28.8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21年MAXEON增发881.4万股,公司斥资3366万美元认购187万股,与第一大股东道达尔的持股比例之差缩小至0.5PCT。2022年8月12日公司公告拟以自有资金约2亿美元认购MAXEON公司发行的5年期可转债,资金主要用于Maxeon 7、P系列等产品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支出。 MAXEON渠道优势:深厚海外渠道积淀。MAXEON分拆自SunPower除美国与加拿大地区的全球光伏电池与组件业务,光伏电池与组件业务覆盖超过100个国家,业务遍及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产品遍布全球光伏屋顶和电站市场,具有领先的海外渠道优势。此外,MAXEON由法国道达尔与公司共同控制,有望直接受益道达尔需求增量。 MAXEON技术优势:IBC+叠瓦定位高端市场,逐步进入成果转化期。MAXEON拥有BC类技术多年的开发经验,目前两大系列组件产品分别采用IBC、叠瓦技术,主要定位高端市场。2021年MAXEON取得北美市场GW级订单,并启动实施了飞鹰项目,加速墨西哥、马来西亚工厂等海外布局,逐步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MAXEON区位优势:助力公司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在欧美大力补贴本土制造业、光伏企业激烈争夺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光伏企业海外建厂或逐步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手段。MAXEON具有北美本土化光伏制造产能,在公司推进制造业全球化布局的过程中有望提供北美本土化经验,降低公司海外产能布局难度,有望助力公司在海外建厂趋势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巩固公司光伏产业全球领先地位,支撑公司实施制造业全球化布局。 5 半导体硅片:产能加速释放,下游验证持续推进 半导体行业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26.3%至5559亿美元,半导体硅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5%至126 亿美元,半导体硅片出货140亿平方英寸,同比增长14.2%。 半导体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因硅材料制成半导体器件稳定性好,90%以上的半导体芯片选用硅作为原材料进行生产。半导体硅片对纯度、平整度、厚度均匀性等要求极高,每个工艺环节均会影响成品质量和可靠性,制造技术难度很大。由于国内厂商技术工艺等因素,目前行业由少数国外制造商主导,近10年 CR5在90%左右。 伴随产业整合、转移,国内半导体迎来发展机遇。中国大陆正处于新一代智能手机、物联网、5G通信等行业快速崛起的进程中,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应用和消费市场之一,SEMI预测,2020年至2024年芯片行业将新增至少38家12英寸晶圆厂,其中中国台湾将新增11家晶圆厂,中国大陆将新增8家,占比约一半;在此背景下,中国将迅速提升12英寸晶圆产能在全球的份额,从2015年的8%提高到2024年的20%。依托庞大的中国终端应用市场需求,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21Q4国内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比例达到33.7%。 行业供需紧张,国内厂商迎来替代机遇,技术、认证时长带来先发优势。半导体硅片生产线建设周期一般为2-3年,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产能快速提升的基础。随着国内 8 英寸、12 英寸硅片供应商产能逐步释放爬坡,国内硅片供应商有望逐步提高市场份额,加速硅片国产替代。通常情况下,晶圆产品认证周期为9-18个月,终端用于汽车电子、医疗健康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半导体硅片产品认证周期长达3-5年,产品认证时长给予现有厂商先发优势。 公司产品结构完善,国内、国际产品验证稳步推进。公司为国内主要的半导体硅片供应商,2022H1抛光片及外延片产品出货面积同比增长76.2%,维持国内领先地位。公司致力于“全尺寸、全结构、全种类”及“全商业化应用”的制造及商业模式,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4-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线,已实现8英寸及以下主流产品全覆盖,12英寸Logic、CIS、Power等产品基本完成所有产品门类设计。公司8英寸产品已形成可对标国际一线厂商的产品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2英寸产品已成为多家客户Baseline。 8英寸、12英寸半导体硅片扩产加速,下游验证推进逐步贡献业绩。全球芯片产能紧张背景下,国际硅片厂商扩产速度慢于国内,公司坚定“国内领先,全球追赶”的战略,持续优化Total Solution解决方案,加速全球销售网络搭建、提升国际客户服务能力,与多家国际客户签订供货长协(LTA),增强全球化竞争力。2022H1公司实现8英寸月产能87万片、12英寸月产能22万片,后续公司将启动天津新工厂建设、加速江苏宜兴二期项目实施,于2023年实现6英寸及以下110万片/月,8英寸100万片/月,12英寸60万片/月的产能目标。随着下游客户认证推进,公司半导体业务有望逐步贡献业绩增量。 6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6.1 盈利预测及关键假设 光伏硅片: 1)产能:截至2022H1,公司硅片产能达到109GW,随着内蒙五期及宁夏六期项目陆续达产,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光伏硅片产能将达到140/165/180GW。 2)出货:综合考虑公司产能建设节奏、硅料供给释放节奏及高纯石英砂锁定情况,我们预计公司开工率维持较高水平,预计2022-2024年光伏硅片出货量为85/135/170GW。 3)价格:我们预计2022年全年硅料均价维持高位,硅片传导成本价格维持高位;预计22Q4新增硅料产能陆续释放后硅料价格见顶进入下行区间,硅片价格随之回落,预计2022-2024年单瓦价格为0.75/0.46/0.40元/W。 4)盈利:随硅料供需趋松,考虑到硅片环节总产能相对过剩,硅片环节整体盈利或同步收缩;而随着硅片大尺寸、薄片化及N型推进,公司技术优势有望充分放大,同时考虑高纯石英砂供给充足保障开工带来的成本优势,及新产能释放、工业4.0及智慧工厂带来的持续降本,预计2022-2024年公司硅片业务单位毛利为0.13/0.10/0.09元/W,实现毛利率17.8%/22.2%/23.2%。 光伏组件:公司叠瓦产能布局持续推进,考虑到叠瓦组件下游认可度提升,公司销售渠道及品牌影响力逐步加强,我们预计2022-2024年组件出货量为8/15/20GW;预计2023年硅料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预计2022-2024年组件不含税价格为1.60/1.46/1.33元/W;公司组件业务处于品牌和渠道培育阶段,随着产能投产带来规模效应及效率提升,毛利率有望逐步提升,预计2022-2024年组件业务毛利率为7.8%/11.3%/14.3%。 半导体材料:根据公司的扩产计划,2022/2023底,6英寸及以下产品月产能将达到100/110万片,8英寸产品月产能将达到100万片,12英寸产品月产能将达到35/60万片;随着下游需求增长及公司客户导入,预计2022-2024年公司半导体业务实现营收32.54/48.82/73.22亿元,毛利率维持在25%左右。 投资收益:公司持有新疆协鑫6万吨多晶硅产能27%股权,近年硅料价格因供需紧张持续维持高位,预计随新增产能释放逐步后进入下行区间,预计 2022-2024年硅料投资将贡献17.8/9.7/4.9亿投资收益。 其他假设:预计公司电力及其他业务基本持稳,销售费用率因叠瓦组件推广略有提升,管理费用率随收入规模提升略有下降。 综合以上假设,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收818、907、105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8、89、109亿元,同比提升68.7%、31.0%、22.1%,对应EPS为2.10、2.76、3.36元/股。 6.2 估值与投资建议 我们采用PE估值法,选取隆基绿能、上机数控、神工股份3家可比公司,2022-2024年3家可比公司的平均PE分别为26/19/15倍。我们认为,公司工业4.0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领先铸就盈利护城河,叠瓦组件快速起量,同时借力MAXEON推进全球化,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3年25倍PE估值,目标价69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7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风险:随着光伏行业降本持续推进,公司存在为抢占更大市场份额进行降价的可能,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成本优势,或对产品主动降价,可能对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硅料价格波动风险:近年硅料价格维持高位,我们预计22Q4硅料新产能释放后硅料价格逐步下降,若硅料价格降幅不及预期、公司成本传导能力不及预期,可能会影响公司盈利能力;若硅料价格快速大幅下降,公司库存可能大幅减值。 高纯石英砂供应风险:近年高纯石英砂供需紧张、价格维持高位,若公司不能保障高品质高纯石英砂供给,可能会影响开工率、提升生产成本,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公司近年进行大量硅片产能扩张,若产能建设或调试进展不顺利,可能无法及时投产,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及份额提升造成影响。 新业务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叠瓦组件、半导体硅片处于产品验证及市场开拓阶段,若技术研发、验证进度不及预期,实际产生盈利时间可能更晚。 限售股解禁风险:公司1.99亿(6.15%)非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于2022年5月5日上市流通。 >>>END<<< 姚遥 yaoy@gjzq.com.cn 宇文甸 yuwendian@gjzq.com.cn 张嘉文 zhangjiawen@gjzq.com.cn
TCL中环:工业 4.0 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领先铸就盈利护城河 >>投资逻辑 混改焕发活力,硅片龙头业绩高增。TCL中环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片企业之一,受益光伏硅片产能提升、产品结构转型、混改优势体现,2022H1实现营业收入316.98亿元(+79.7%)、归母净利29.17亿元(+92.1%)。 工业4.0持续降本,领先自动化提升全球化竞争力。公司依托工业4.0、智能制造降本增效,单位硅耗、硅片出片率、A品率等指标行业领先,硅料价格回落后非硅成本及经营稳定性优势有望充分放大。此外,前瞻性的工业4.0及智慧工厂布局使公司自动化、标准化水平行业领先,海外扩产具有更强的可复制性,有望在光伏企业海外建厂趋势中提升竞争力、扩大份额。 硅片技术多维领先+原材料稳定供给铸就盈利护城河。公司为业内首个推出G12硅片的企业,大尺寸、薄片化、N型等多方面技术领先;为保障供应稳定性,公司参股、投资硅料产能,锁定行业超三成进口石英砂供给,硅料产能释放后有望维持较高稼动率、提升盈利能力。2021年11月公司非公开募集90亿元用于宁夏50GW G12硅片项目,预计2022-2024年硅片出货85/135/170GW,单位毛利0.13/0.10/0.09元/W。 叠瓦组件快速起量,借力MAXEON推进制造业全球化。2022年6月末公司叠瓦组件产能已达11GW,上半年组件出货大幅提升94%至3GW,且中标多个招标大单,逐步打开国内地面电站市场。此外,公司为MAXEON第二大股东,有望依托其深厚海外渠道积淀、IBC+叠瓦技术优势、北美产能优势加快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巩固公司光伏产业全球领先地位。 半导体硅片产能加速释放,下游验证持续推进。公司为国内主要的半导体硅片供应商,产品结构完善、产品验证稳步推进,预计2022年底8英寸/12英寸硅片产能将达到100/35万片/月,半导体业务有望随认证推进逐步放量。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8、89、109亿元,同比提升69%、31%、22%,对应EPS为2.10、2.76、3.36元/股。给予公司2023年25倍PE估值,目标价69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风险、硅料价格波动风险、高纯石英砂供应风险、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新业务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限售股解禁风险。 目录 Contents 1 混改焕发活力,硅片龙头业绩高增 1.1 老牌硅片龙头,混改焕发活力 深耕半导体行业60余年,铸就老牌硅片龙头。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天津市半导体材料厂和1969年组建的天津市第三半导体器件厂,1981年公司进入太阳能单晶硅制造领域,是国内最早涉足光伏领域的企业之一;200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7年4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9年在内蒙古投资建设太阳能级单晶硅工厂,规模化生产光伏单晶硅;2020年公司完成混改,实际控制人变更为TCL集团,同年G12工业4.0切片工厂投产,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片出货商之一。 TCL入局完成混改,多次增持彰显信心。2020年7月,TCL科技通过竞价方式收购公司股东TCL科技(天津)(原中环集团)100%股权,成为公司控股股东。后续TCL科技、TCL科技(天津)对公司进行多次增持,2022年以来TCL科技(天津)持续增持公司股票合计5925万股,占比1.83%,截至2022年6月30日,TCL科技直接和间接持有公司股份29.80%,持续增持彰显对公司长期发展的信心。 混改完成后,公司经营效率及市场化程度全面提升。 1)决策机制优化、管理效率提升:混改完成后,公司市场化程度加深、决策机制更加灵活,大大缩短项目筹划、选址、落地签约的时间周期,提高扩产效率,在光伏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助于快速提升规模及市场份额; 2)费用率下降:混改完成后公司费用率明显改善, 2021-2022H1收入规模上升后更为明显,2022H1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2.75 PCT至7.53%,目前管理/销售费用率都属于史低水平,资产负债率明显下降,偿债能力显著提升; 3)市场化程度提升:混改后公司积极进行组织变革和薪酬体系改革,2022年8月12日发布2022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考核目标为2022年净利润较2021年增长率及2021年净利润较2020年增长率平均不低于30%,激励对象总人数不超过1500人,总金额不超过3.96亿元(已完成回购),有助于健全公司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和保留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公司员工凝聚力和公司核心竞争力。 非公开募集90亿元用于50GW(G12)光伏硅片项目建设。2021年11月5日,公司非公开发行1.99亿股募集资金90亿元用于宁夏六期50GW(G12)太阳能级单晶硅材料智慧工厂项目,2022年1月17日首颗G12单晶顺利下线,目前项目已开始陆续投产,预计2023年逐步达产,届时公司210光伏硅片产能将进一步提升至144GW。 1.2 光伏&半导体双轮驱动,业绩持续高增 产能扩张、产品结构转型推动业绩持续高增。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1.05亿元、同增115.7%,归母净利40.3亿元、同增270.03%,2022H1业绩持续高增,实现营收316.98亿元、同增79.65%,实现归母净利29.17亿元、同增92.10%。业绩高增主要源自硅片规模快速提升、产品结构加速转型,同时技术进步、工业4.0促进降本增效,2022H1公司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同比下降近6%,单晶炉月产能力提升19%,且硅片A品率大幅提升,同硅片厚度下公斤出片数提升19%,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主营业务:布局新能源&半导体。公司主营业务可分为新能源和半导体两大板块。 1)新能源业务:主要布局光伏硅片、组件及下游电站,核心产品为单晶硅片。近五年新能源材料贡献80%以上的收入及毛利,2022年上半年受益硅片产能提升、G12产品占比提升,新能源材料营收及利润快速增长,营收/毛利占比提升至92.21%/86.69%。 2)半导体业务:聚焦半导体硅片,近年产销规模扩张提供增长动力,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79.90%,营收/毛利占比为4.85%/7.05%。 2 硅片环节:成本竞争重回舞台,核心耗材短缺放大龙头优势 2.1 需求:平价时代来临,光伏需求持续高增 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光伏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2020年9月中国宣布努力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也制定了执行周期30-40年的碳中和目标,能源转型逐步成为全球共识。2022年地缘政治动荡,2月28日德国提出拟将100%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15年至2035年达成,3月8日欧盟提出一项名为REPowerEU的方案,旨在2030年前逐步摆脱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能源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已成为全球共识。但2021年全球光伏占能源消费比例不足2%,光伏占全球发电量的比例仅为3.6%,能源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新能源发电超级成长周期开启,光伏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 光伏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平价时代来临。近年光伏成本快速下降, 2021 年全球光伏平均建造成本为 857 USD/kW,全球晶硅光伏发电项目加权平均发电成本已下降至约 0.048 美元/度,已经低于欧洲 27 国工业电价( 0.102-0.301 USD/kWh)和居民电价( 0.115-0.382 USD/kWh);预计022 年全球光伏发电平均成本将降至 0.04 美元,比燃煤发电低 27%以上。 全球光伏装机需求持续高增。2021年起,在平价、疫情、双碳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新能源“潜在需求规模”急速扩张,光伏成为全球绝大部分地区最低成本电源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在各国将“加速清洁能源转型、提升能源独立性”提升到战略诉求高度的背景下,我们认为光伏需求将持续维持高增长,预计中性情境下2022-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分别为230/350/450GW,同比增速35.3%/52.2%/28.6%,CARG达38.3%。 2.2 成本竞争重回舞台,核心耗材短缺放大龙头优势 硅片竞争格局:双寡头格局,产能主要分布于国内。全球主要硅片产能均分布于国内,2021年国内产能占比达98.1%,产量占比达97.3%。目前单晶硅片行业为双寡头格局,2021年隆基、中环合计出货占比约49%。 2021年前单晶硅片经历了市占率快速提升的红利期。2015年以来硅棒端RCZ(多次装料拉晶)技术+切片端金刚线切割应用+电池端PERC技术应用推广,单晶电池片效率提升速度快于多晶电池片,且成本下降更迅速,单晶硅片凭借性价比优势逐渐取代多晶,在增量市场中快速扩大市场份额,各厂商扩张的产能能够被下游不断消化,产能处于偏紧状态,是整个产业链中供需关系最好的环节。在红利期间,单晶硅片价格锚定多晶硅片,盈利能力较强,增长速度远超于光伏行业。 2021年后红利期结束,单晶硅片进入存量市场。随着对多晶硅片的替代基本完成,单晶硅片市占率提升空间受限,进入产能相对过剩阶段。据我们测算,2022年硅料有效供给对应约310-330GW硅片,而2022年底单晶硅片产能将达到588GW。由于硅料和硅片扩产周期的不同,当前上下游之间供需错配的局面可能将长期持续,即使假设2019年及之前的存量产能(约120GW)因不具备大尺寸改造的性价比在2022年全部退出市场,2022年硅片的有效产能仍大于硅料,绝大部分硅片企业无法保持满产或将成为行业新常态。 成本竞争将逐步重回舞台中央。随着新增大尺寸产能逐步爬坡释放,单晶硅片产能终将逐步走向实质性过剩(尤其是小尺寸产能),产品定价逻辑也将回归成本曲线定价模式,成本将成为硅片环节最重要的竞争要素,生产工艺技术、供应链管理能力领先的企业,有望获得更为稳定的盈利及市场份额。 硅片环节成本拆分:非硅成本主要为耗材及制造费用,高纯石英砂紧缺或影响竞争格局。硅片非硅成本主要为拉棒、切片环节的耗材(坩埚、热场、金刚线等)及电力、折旧等制造费用。由于硅料价格维持高位,近年硅片企业加速推进薄片化,硅耗持续下降;主要耗材热场、金刚线供给相对充足、技术路线相对稳定,后续价格或有下降空间;石英坩埚核心原材料高纯石英砂新增供给较少,高品质内层砂供应或影响硅片环节非硅成本,甚至限制二线及新进入者开工率,进而影响行业竞争格局。 随着硅料供给释放,硅片环节盈利或与硅料保持相同变动趋势。2022年以来,硅片环节虽然表观产能显著过剩于硅料,但仍维持了比较超预期的高盈利水平,我们认为主要源于四点:1)硅料环节受到物流延迟、现有产线检修、新增产线爬产等因素影响,新增供给释放速度仍较慢;2)部分老旧硅片设备实为无效产能,大尺寸高效硅片产能实际尚未显著过剩;3)2022年新释放硅料供应大量被头部企业提前长单锁定,二线、新进入企业未能获得足量硅料供应以提升开工率和硅片产出;4)硅料/硅片持续涨价趋势中始终动态获益于部分“低价原料库存”。目前看来,在2022H2终端需求保持强势、硅料供应仍然偏紧的趋势下,硅片环节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仍有望维持,随硅料供给释放,硅片环节盈利或与硅料保持相同变动趋势。 3 硅片:工业4.0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领先铸就盈利护城河 3.1 工业4.0持续降本,领先自动化提升全球化竞争力 工业4.0、智能制造多方面降本增效。公司依托工业4.0及智能制造,围绕设备产能提升、产品质量升级、生产成本下降开展技术创新,不断推进降本增效,较大程度保障盈利能力。在晶体环节,公司单台月产持续提高,单位产品硅料消耗率大幅度领先行业水平;在晶片环节,公司通过细线化、薄片化改善工艺,硅片出片率及A品率大幅提升,同硅片厚度下单公斤出片数显著领先行业水平。 1)技改提升产能、降低折旧:2020年末公司单晶总产能55GW,其中通过技改提升原有产能的贡献占比近20%,公司通过工业4.0持续提高单台设备产能,可降低单位投资成本及折旧; 2)智慧工厂节降人工成本:2020年,公司在天津地区实施的钻石线切割超薄硅片智慧工厂项目投产,人力成本节约65%以上; 3)工业4.0工厂柔性制造节省材料成本:公司的硅料使用是行业中柔性化最强的之一,能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实现硅料的高度损耗控制,节省原材料成本。 硅料价格逐步进入下行通道,非硅成本及经营稳定性优势有望放大。近年硅料价格持续高位导致非硅成本占比下降,随着后续硅料供给逐步释放,非硅成本占比将逐步提升。公司通过工业4.0、智慧化工厂等布局持续提升单炉产量、降低非硅成本,非硅成本占比提升后生产成本优势有望进一步放大。同时公司坚持高周转、低库存的库存策略,原材料价格进入下行区间后经营稳定性优势将逐步体现。 欧美本土光伏制造补贴政策频出,海外建厂或成为光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5月18日欧盟公布RePowerEU能源计划加速推进绿色能源转型,提出将为了降低对外依存度扩大光伏生产,加强可再生能源装备的关键原材料供应;8月13日美国众议院通过《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针对美国本土光伏制造业推出了一系列税收抵免及补贴措施,预计将对美国本土制造业的投资积极性起到较为显著的推动作用。在欧美大力补贴本土制造业、光伏企业激烈争夺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光伏企业海外建厂或逐步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手段。 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工成本高昂。据《美国2018年光伏行业从业人员调查报告》,非电工类光伏安装人员入门级工人工资中位数为18.92美元,中级工人为28.11美元;电工类光伏安装人员入门级工人工资中位数为24.32美元,中级工人为32.43美元。据统计,目前美国工人40小时周薪约1400美元,几乎为国内人工成本的6-8倍,美国建厂还可能面临工会组织等问题。 工业4.0&智慧工厂打造领先自动化产线,提升海外建厂竞争力。公司依托工业4.0、智慧工厂不断提升产品可靠性及一致性,弱化人员对生产过程及产品品质的影响,据公司披露,同等产能规模下公司需要1.3万人左右,竞争对手则需要3-4万人,当前公司晶片工厂人均产值已达到1000万/人/年,自动化、标准化水平行业领先,海外扩产时可复制性强,有望在后续海外建厂趋势中不断提升竞争力,推进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实现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全面提升。 3.2 大尺寸、薄片化、N型多维技术领先 3.2.1 G12大尺寸硅片领军企业,产能扩张放大技术优势 率先发布210大尺寸硅片,G12技术领先行业。2019年8月16日,公司在天津新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夸父”系列G12硅片,较G1(158.75mm)/ M6(166mm)硅片表面积提升75%/61%,可大幅度降低下游的LCOE和BOS成本。 硅片大尺寸助力产业链降本增效。2021年11月,工信部在《“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发展大尺寸高效光伏组件,硅片大尺寸化可帮助硅片及下游电池、组件、电站各个环节实现提效降本:1)硅片环节,大尺寸通过增加单晶拉棒直径降低单瓦能耗成本,同时可摊薄切片成本;2)电池及组件制造环节,大尺寸除可降低人力、水电等单瓦加工成本,还能够提升电池效率;3)电站运营环节,大尺寸能够减少支架、汇流箱、电缆等成本。Fraunhofer在德国测试数据表明,210-605W组件在CAPEX和LCOE能够带来相对166组件6.47%和6.50%的降幅。 电池、组件产能大尺寸化趋势明显,新厂商多选择210向下兼容路线。据PVInfoLink,2021年底210电池、组件产能分别达到了173GW和176GW,首次超过182电池组件,预计2022年底210电池、组件产能将分别达到278和300GW。 1)一体化组件环节,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公司新建产线以210为主。龙头组件企业中,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和晶澳科技新建产线以M10为主,主要考量是避免存量资产的大幅减值;天合光能、东方日升等历史包袱较小的企业则选择新建210产线,天合光能2021年底兼容210的电池、组件产能占比达到77%/87%。 2)电池片环节,通威股份、爱旭股份更多布局210路线。2020年通威股份定增建设两个210大尺寸电池项目,预计2023年G12电池产能占比将达到55%。 210产品各环节具备良好收益,生态联盟持续扩大。2020年7月,公司联合下游组件、支架、逆变器等39家企业成立“600W+光伏生态联盟”,进一步扩大大尺寸生态联盟。随后相关环节陆续跟进,2021年初,主流逆变器企业和全球领先的7大跟踪支架企业悉数发布声明适配600W+高功率组件;2021年5月,210组件相关标准化在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获得通过;玻璃、线缆、跟踪支架和逆变器等众多上下游企业纷纷加入600W+光伏开创新生态联盟,2021年底600W+生态联盟成员已超过90家,210产品认可度不断提升。 2021年起大尺寸组件成招标主流,高功率组件成为大多电站降本增效的首选。2020 年下半年,国企电站招标开始设置182 以上尺寸标段。2021年公开招标已明确的标段中,500W以上高功率组件占比达到78.55%, 2022年1-8月占比提升至94.77%,中国华电、中核汇能等大型国企的超大招标项目中大功率组件成为绝对主力,大尺寸带来的降本增效逐步被终端接受。 大尺寸硅片渗透率加速提升,竞争格局优于小尺寸。虽然硅片端总体产能逐步过剩,但大尺寸硅片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对小尺寸硅片加速替代,竞争格局优于小尺寸硅片。据CPIA,2020年166mm及以下硅片占比为95.5%,2021年迅速下降至55%,预计2022年182及210大尺寸硅片占比将达到75%。 大尺寸硅片技术难度较高,深厚积淀铸就技术护城河。大尺寸硅片对拉晶速度及强度、金刚线及切割工艺、热场等工艺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且薄片化难度更大,大尺寸硅片拉晶效率、切片良率的提升需要较深的工艺积淀。公司硅片技术积淀深厚,具有全球领先的单晶生长技术,率先推出低衰减单晶硅棒和高效能单晶硅棒,最早建成国内最大的产业化钻石线切片产线,在210大尺寸硅片领域技术储备丰富,质量控制水平、切片良率方面保持行业领先。 G12产能持续扩张放大优势。2022年6月底公司晶体产能达109GW,预计2022年底公司产能将达到140GW,G12产能提升至120GW。目前公司宁夏六期产能建设进展顺利,预计于2023年底全部达产,同时考虑公司现有产能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单台产能增量,预计2023年底公司产能将达到165GW,其中210的产能144GW,持续放大公司技术优势。 3.2.2 领先薄片化进程助力产业链降本 硅料价格持续高位,薄片化加速推进。硅片薄片化是降低硅耗的重要途径,符合光伏产业链的降本诉求。根据公司发布的《技术创新和产品规格创新降低硅料成本倡议书》,硅片厚度从175μm减薄至160μm可覆盖多晶硅料8元/KG的价格涨幅,减轻下游产业链的成本压力。由于硅料价格持续高位,近期薄片化加速推进,主流硅片厚度已由2021年的170μm快速下降至150-155μm。 N型电池技术逐步渗透,薄片化将持续推进。N型电池所使用的硅片薄片化要求更高,2021年P型单晶硅片平均厚度约为170μm,目前用于HJT电池的硅片厚度为130-150μm,用于IBC电池的硅片厚度约为130μm,未来将会达到120μm甚至更薄。随着未来N型电池渗透率快速提升,硅片薄片化将持续推进。 公司薄片化进程领先,持续助力产业链降本。公司工业4.0切片工厂具备超薄硅片生产的工艺积累和制造经验,薄片化进程行业领先。2021年12月,公司在硅片报价中首次增加P型150μm厚度报价,2022年9月已取消155μm报价,P型硅片主流厚度切换至150μm;2022年5月公司首次发布N型硅片报价,厚度下降至150μm和130μm,较P型主流厚度(150-160μm)大幅下降,表明公司已具备规模化生产N型薄硅片的能力,后续有望充分受益薄片化进程。 3.2.3 N型硅片市占率持续领先,大额订单背书技术优势 N型渗透率逐步提升,硅片技术要求提高。电池转换效率提升是光伏行业降本的核心驱动力,目前P型PERC电池效率已逐步接近理论极限,N型电池量产效率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将成为下一代主流电池技术。与P型硅片相比,N型硅片由于结构差异,对硅料、坩埚、热场、金刚线等原材料及制造工艺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司N型硅片市占率持续第一,大额订单为技术实力背书。公司积极布局N型硅片产品,凭借通过多年的技术积淀保持产品竞争力,市占率持续保持全球第一。2021年11月,公司公告子公司环欧国际与金刚玻璃子公司吴江金刚玻璃签订《单晶硅片销售框架合同》,约定在2022年度向吴江金刚玻璃销售N型G12硅片(厚度150μm),合计数量不少于7010万片,预估合同总金额约6.67亿元(含税)。N型硅片成为公司差异化竞争优势,随着N型硅片渗透率持续提升,公司优势有望持续放大。 3.3 核心原材料稳定供应,成本优势有望逐步凸显 硅料:长单+产业链延伸增强供应链稳定性。公司具有长期、稳定的硅料供应体系,2021年公司总采购量82%为长单模式,充分保障供应。2017年公司入股新疆协鑫,增强硅料供应能力。2022年4月7日,公司宣布与内蒙古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合作投资206亿元建设中环产业城项目群,规划建设高纯多晶硅项目、半导体单晶硅材料及配套项目、国家级硅材料研发中心项目;4月19日,公司公告与控股股东TCL科技、协鑫集团、协鑫科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将就10万吨颗粒硅、1万吨电子级多晶硅等项目进行战略合作,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有望增强供应链稳定性、提升盈利能力。 高纯石英砂供给持续紧张,高品质进口内层砂供应或面临缺口。2021年起硅片扩产加速、产量持续增加,推动石英坩埚需求大幅上升,坩埚主要原料高纯石英砂需求快速增长。坩埚用高纯石英砂可分为内层砂和中外层砂,内层砂直接与熔融硅液接触,纯度要求达到4N8(>99.998%),且在气泡表现、品质稳定性方面也有较高要求。目前坩埚内层砂主要使用美国尤尼明、挪威 TQC的进口产品,国产石英砂由于矿源差异,在杂质含量、稳定性等方面尚与进口产品有一定差异。由于高品质原矿资源稀缺、海外企业目前无明确的大规模扩产计划,预计2022-2024年高纯石英砂供需持续紧张,高品质的内层砂供应或面临缺口。 内层砂供给紧张或影响硅片行业成本曲线及竞争格局。若内层石英砂供给出现缺口,无法保障进口石英砂供应的硅片企业为维持开工率,将逐步妥协使用品质稍差的国产中外层砂,但低品质砂制备的坩埚会影响成晶过程(整棒率、成晶率、加热时间、直接加工成本等)及单晶硅的质量(穿孔片、黑芯片等),进而大幅降低坩埚的有效使用寿命。据产业调研,使用尤尼明等进口石英砂做内壁的坩埚使用寿命可达450小时以上,而使用较差石英砂的坩埚使用寿命可低至200小时左右,直接影响硅片生产成本及产能效率。 影响1:坩埚成本、折旧、电耗等因素提高非硅成本。1)坩埚寿命下降带来直接耗量提升,在高纯石英砂整体供给紧张的背景下,预计中外层砂价格同样维持高位,单位硅片产量的坩埚成本大幅上涨;2)坩埚寿命下降导致开炉次数增加,单晶炉对应的硅片产能下降、升温降温能耗增加,导致单位硅片产量的折旧、电耗成本增加;3)极端情况下,二线企业由于难以获得足够优质的坩埚供应维持开工,造成折旧等固定成本提升。 在极端情况下,假设坩埚寿命由目前的350-400小时下降至250小时,高纯石英砂价格带动坩埚含税价由目前的8000元/个上涨至11000元/个,M10硅片非硅成本将上涨16.5%至0.95元/片,其中坩埚成本占比提升至21%,坩埚寿命降低导致开炉次数增加后电耗、折旧、人工成本也有提升。 影响2:龙头供应链优势或令硅片成本曲线再次陡峭化。目前坩埚需求较大的一线硅片龙头直接与高纯石英砂源头供应商美国尤尼明等签订长期合同,而二线硅片及第三方独立坩埚企业则普遍仍需从代理商处采购,龙头企业的供应链优势将保障其在坩埚供应出现缺口时不需要大量降级使用较低品质的坩埚,从而保证较理想的成本、品质和生产效率。此外,龙头硅片企业拉晶技术积累深厚,即使在同样使用低品质坩埚的情况下,品控及拉速上的优势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低品质坩埚给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 我们对坩埚价格及寿命变化对坩埚成本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目前行业坩埚成本约0.08-0.10元/片(下表绿色部分),当内层砂紧缺时,一线龙头企业可凭借供应链优势保障高品质内层砂供应,且通过技术优势降低拉晶时间等对成本的影响,预计其坩埚成本会因坩埚价格的上涨略有提升(下表黄色部分)。二线企业由于难以获得足够的优质坩埚,或将被迫使用质量较差的坩埚,造成坩埚寿命下降,带来耗量及其他制造成本的提升;此外,由于高纯石英砂紧缺,预计中外层石英砂价格也将跟随上涨,低品质坩埚成本或也有所提升(下表红色部分)。 公司提早布局稀缺高纯石英砂资源,充足在手订单保障竞争优势。由于海外石英砂企业扩产积极性较低,未来高品质内层石英砂或面临供给缺口。公司提前与海外企业锁定石英砂供给,目前已锁定主要海外企业约35%高纯石英砂产出,可在高纯石英砂供应紧缺时保障进口高品质内层砂供应,从而保障高稼动率、维持甚至放大成本优势,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提升市占率。 4 组件:叠瓦组件快速起量,借力MAXEON推进全球化 4.1 国内:叠瓦组件快速起量,建立差异化竞争壁垒 叠瓦组件可有效提升发电效率、降低系统投资成本。叠瓦技术将电池片用激光切割为电池条,通过导电胶联接重叠为电池串,在将电池串排布为并联电路后层压封装形成组件。叠瓦组件可从多方面提升发电效率:1)电池条电流小,热损耗低;2)叠层排布减少了电池片的间距,同样面积下可以放置更多电池片;3)利用导电胶代替焊带,有效扩大电池受光面积。此外,叠瓦组件可兼容不同种类电池技术,全生命周期衰减较传统组件降低,大幅降低系统BOS成本和LCOE,按照100MW、二类资源区、首年发电小时数1375测算,公司G12-660W叠瓦组件系统投资成本0.834元/W,而行业内M10-530W组件系统投资成本为0.933元/W。 子公司环晟拥有独家叠瓦专利,“G12+高效叠瓦”双技术平台加速研发。公司子公司环晟光伏具有SunPower独家叠瓦专利授权,依托“G12+高效叠瓦”双技术平台加速研发。2021年6月,环晟光伏推出最高功率达到670W的叠瓦3.0组件系列,量产组件效率超21%,最高转换效率达21.8%以上。 叠瓦组件快速起量,下游认可度不断提升。2022H1公司叠瓦组件总产能达到11GW,江苏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产能达到8GW,天津G12高效叠瓦组件项目加速上量,上半年叠瓦组件出货大幅提升至3GW(+94%)。2022年3月,环晟光伏中标华润电力第三批光伏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集中采购,中标规模达1GW,订单金额共计18.15亿元,叠瓦产品凭借性能优势逐步获得下游地面电站认可。 协同硅片提升盈利能力,打造差异化竞争壁垒。叠瓦组件对硅片兼容性更高,公司叠瓦组件可利用超规格硅片产品降低组件成本、提高盈利能力,预计后续公司将按照硅片产能15%-20%配比组件产能,较大程度保障组件及硅片环节盈利能力。2022年8月公司叠瓦3.0产线完成全线升级改造,高效叠瓦3.5持续研发储备,有望凭借叠瓦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不断提升叠瓦组件盈利能力。 4.2 海外:借力MAXEON推进制造业全球化布局 公司为MAXEON第二大股东。2020年MAXEON完成分拆,公司出资2.98亿美元获得其28.85%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2021年MAXEON增发881.4万股,公司斥资3366万美元认购187万股,与第一大股东道达尔的持股比例之差缩小至0.5PCT。2022年8月12日公司公告拟以自有资金约2亿美元认购MAXEON公司发行的5年期可转债,资金主要用于Maxeon 7、P系列等产品的资本支出和研发支出。 MAXEON渠道优势:深厚海外渠道积淀。MAXEON分拆自SunPower除美国与加拿大地区的全球光伏电池与组件业务,光伏电池与组件业务覆盖超过100个国家,业务遍及非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美洲,产品遍布全球光伏屋顶和电站市场,具有领先的海外渠道优势。此外,MAXEON由法国道达尔与公司共同控制,有望直接受益道达尔需求增量。 MAXEON技术优势:IBC+叠瓦定位高端市场,逐步进入成果转化期。MAXEON拥有BC类技术多年的开发经验,目前两大系列组件产品分别采用IBC、叠瓦技术,主要定位高端市场。2021年MAXEON取得北美市场GW级订单,并启动实施了飞鹰项目,加速墨西哥、马来西亚工厂等海外布局,逐步进入成果转化阶段。 MAXEON区位优势:助力公司制造业全球化布局。在欧美大力补贴本土制造业、光伏企业激烈争夺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光伏企业海外建厂或逐步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手段。MAXEON具有北美本土化光伏制造产能,在公司推进制造业全球化布局的过程中有望提供北美本土化经验,降低公司海外产能布局难度,有望助力公司在海外建厂趋势中不断提升竞争力,巩固公司光伏产业全球领先地位,支撑公司实施制造业全球化布局。 5 半导体硅片:产能加速释放,下游验证持续推进 半导体行业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半导体行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26.3%至5559亿美元,半导体硅片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5%至126 亿美元,半导体硅片出货140亿平方英寸,同比增长14.2%。 半导体硅片是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长期被国外厂商垄断。因硅材料制成半导体器件稳定性好,90%以上的半导体芯片选用硅作为原材料进行生产。半导体硅片对纯度、平整度、厚度均匀性等要求极高,每个工艺环节均会影响成品质量和可靠性,制造技术难度很大。由于国内厂商技术工艺等因素,目前行业由少数国外制造商主导,近10年 CR5在90%左右。 伴随产业整合、转移,国内半导体迎来发展机遇。中国大陆正处于新一代智能手机、物联网、5G通信等行业快速崛起的进程中,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应用和消费市场之一,SEMI预测,2020年至2024年芯片行业将新增至少38家12英寸晶圆厂,其中中国台湾将新增11家晶圆厂,中国大陆将新增8家,占比约一半;在此背景下,中国将迅速提升12英寸晶圆产能在全球的份额,从2015年的8%提高到2024年的20%。依托庞大的中国终端应用市场需求,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21Q4国内半导体销售额占全球比例达到33.7%。 行业供需紧张,国内厂商迎来替代机遇,技术、认证时长带来先发优势。半导体硅片生产线建设周期一般为2-3年,未来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产能快速提升的基础。随着国内 8 英寸、12 英寸硅片供应商产能逐步释放爬坡,国内硅片供应商有望逐步提高市场份额,加速硅片国产替代。通常情况下,晶圆产品认证周期为9-18个月,终端用于汽车电子、医疗健康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半导体硅片产品认证周期长达3-5年,产品认证时长给予现有厂商先发优势。 公司产品结构完善,国内、国际产品验证稳步推进。公司为国内主要的半导体硅片供应商,2022H1抛光片及外延片产品出货面积同比增长76.2%,维持国内领先地位。公司致力于“全尺寸、全结构、全种类”及“全商业化应用”的制造及商业模式,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4-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线,已实现8英寸及以下主流产品全覆盖,12英寸Logic、CIS、Power等产品基本完成所有产品门类设计。公司8英寸产品已形成可对标国际一线厂商的产品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2英寸产品已成为多家客户Baseline。 8英寸、12英寸半导体硅片扩产加速,下游验证推进逐步贡献业绩。全球芯片产能紧张背景下,国际硅片厂商扩产速度慢于国内,公司坚定“国内领先,全球追赶”的战略,持续优化Total Solution解决方案,加速全球销售网络搭建、提升国际客户服务能力,与多家国际客户签订供货长协(LTA),增强全球化竞争力。2022H1公司实现8英寸月产能87万片、12英寸月产能22万片,后续公司将启动天津新工厂建设、加速江苏宜兴二期项目实施,于2023年实现6英寸及以下110万片/月,8英寸100万片/月,12英寸60万片/月的产能目标。随着下游客户认证推进,公司半导体业务有望逐步贡献业绩增量。 6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6.1 盈利预测及关键假设 光伏硅片: 1)产能:截至2022H1,公司硅片产能达到109GW,随着内蒙五期及宁夏六期项目陆续达产,我们预计2022-2024年公司光伏硅片产能将达到140/165/180GW。 2)出货:综合考虑公司产能建设节奏、硅料供给释放节奏及高纯石英砂锁定情况,我们预计公司开工率维持较高水平,预计2022-2024年光伏硅片出货量为85/135/170GW。 3)价格:我们预计2022年全年硅料均价维持高位,硅片传导成本价格维持高位;预计22Q4新增硅料产能陆续释放后硅料价格见顶进入下行区间,硅片价格随之回落,预计2022-2024年单瓦价格为0.75/0.46/0.40元/W。 4)盈利:随硅料供需趋松,考虑到硅片环节总产能相对过剩,硅片环节整体盈利或同步收缩;而随着硅片大尺寸、薄片化及N型推进,公司技术优势有望充分放大,同时考虑高纯石英砂供给充足保障开工带来的成本优势,及新产能释放、工业4.0及智慧工厂带来的持续降本,预计2022-2024年公司硅片业务单位毛利为0.13/0.10/0.09元/W,实现毛利率17.8%/22.2%/23.2%。 光伏组件:公司叠瓦产能布局持续推进,考虑到叠瓦组件下游认可度提升,公司销售渠道及品牌影响力逐步加强,我们预计2022-2024年组件出货量为8/15/20GW;预计2023年硅料价格进入下行通道,预计2022-2024年组件不含税价格为1.60/1.46/1.33元/W;公司组件业务处于品牌和渠道培育阶段,随着产能投产带来规模效应及效率提升,毛利率有望逐步提升,预计2022-2024年组件业务毛利率为7.8%/11.3%/14.3%。 半导体材料:根据公司的扩产计划,2022/2023底,6英寸及以下产品月产能将达到100/110万片,8英寸产品月产能将达到100万片,12英寸产品月产能将达到35/60万片;随着下游需求增长及公司客户导入,预计2022-2024年公司半导体业务实现营收32.54/48.82/73.22亿元,毛利率维持在25%左右。 投资收益:公司持有新疆协鑫6万吨多晶硅产能27%股权,近年硅料价格因供需紧张持续维持高位,预计随新增产能释放逐步后进入下行区间,预计 2022-2024年硅料投资将贡献17.8/9.7/4.9亿投资收益。 其他假设:预计公司电力及其他业务基本持稳,销售费用率因叠瓦组件推广略有提升,管理费用率随收入规模提升略有下降。 综合以上假设,预计公司2022-2024年实现营收818、907、105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68、89、109亿元,同比提升68.7%、31.0%、22.1%,对应EPS为2.10、2.76、3.36元/股。 6.2 估值与投资建议 我们采用PE估值法,选取隆基绿能、上机数控、神工股份3家可比公司,2022-2024年3家可比公司的平均PE分别为26/19/15倍。我们认为,公司工业4.0打造核心竞争力,技术领先铸就盈利护城河,叠瓦组件快速起量,同时借力MAXEON推进全球化,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公司2023年25倍PE估值,目标价69元/股,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7 风险提示 竞争加剧风险:随着光伏行业降本持续推进,公司存在为抢占更大市场份额进行降价的可能,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成本优势,或对产品主动降价,可能对盈利产生不利影响。 硅料价格波动风险:近年硅料价格维持高位,我们预计22Q4硅料新产能释放后硅料价格逐步下降,若硅料价格降幅不及预期、公司成本传导能力不及预期,可能会影响公司盈利能力;若硅料价格快速大幅下降,公司库存可能大幅减值。 高纯石英砂供应风险:近年高纯石英砂供需紧张、价格维持高位,若公司不能保障高品质高纯石英砂供给,可能会影响开工率、提升生产成本,对公司业绩带来不利影响。 产能建设进度不及预期风险:公司近年进行大量硅片产能扩张,若产能建设或调试进展不顺利,可能无法及时投产,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及份额提升造成影响。 新业务市场开拓不及预期风险:公司叠瓦组件、半导体硅片处于产品验证及市场开拓阶段,若技术研发、验证进度不及预期,实际产生盈利时间可能更晚。 限售股解禁风险:公司1.99亿(6.15%)非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于2022年5月5日上市流通。 >>>END<<< 姚遥 yaoy@gjzq.com.cn 宇文甸 yuwendian@gjzq.com.cn 张嘉文 zhangjiawen@gjzq.com.cn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