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华泰固收】从四个维度看出口及债市影响

【华泰固收】从四个维度看出口及债市影响

作者:微信公众号【华泰固收强债论坛】/ 发布时间:2022-08-3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固收】从四个维度看出口及债市影响》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张大为 S0570521090001 研究员 吴 靖 S0570121070124 联系人 报告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31日 摘 要 核心观点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韧性持续超出市场预期,成为基本面少有的亮点,外需的结构特征、价格高涨、部分商品补库、成本优势等因素均有贡献。我们结合外需、供给、价格和库存四个维度对后续出口走势进行判断,出口由量价齐涨过渡至价平量微跌、金额渐进走弱不失速的概率相对更大。债市方面,2016年底债市牛转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全球经济小共振,叠加了国内金融防风险。但目前全球面临的是欧美衰退担忧,出口对经济的支撑存在较大变数,至少不是债市面临的风险点。 价格角度:价格贡献在一半以上,自身动能和基数效应都可能形成拖累 去年下半年以来,出口金额同比增速中价格贡献在一半以上,价格高涨可能掩盖了出口数量一定程度下滑的事实。往前看,一方面,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我国PPI与运费回落,叠加基数效应,出口价格增速或逐渐下行,但预计年内仍是正贡献。另一方面,我国成本优势凸显的高耗能产品可能受益于欧洲能源危机风险。预计后续出口价格增速整体回落,但不同商品的回落压力不同,价格支撑由弱到强的排序可能是:海外定价且早周期的原材料如铜矿铝矿等<晚周期的原油及相关的化工品<国内定价的黑色<高耗能产品如铝材、钢材等。 外需角度:中游设备类>上游原材料>下游消费品 当前外需结构的切换已在发生,新能源类、高耗能金属类出口涨幅居前,与海外新能源转型与能源危机相关;中游设备类出口整体景气;医药、家电、手机电脑等回落。往前看,我国消费品出口占比最大,且作为最终需求对中上游起到带动作用,其下行趋势决定后续出口仍存回落压力;上游原材料的出口增速波动相对更大,后续或逐渐由支撑走向逆风;中游设备类有望维持韧性,对冲出口下滑的幅度。综合来看,外需对应的出口数量同比可能是温和走弱而非失速滑坡。 库存角度:去库压力或逐渐开始显现 表观库存指标开始全线上升,全球供应链上的“隐性库存”水平也可能明显高于以往,同时5月来的“快加息”周期推高了累库的综合成本,全球去库压力或逐渐开始显现,或拖累我国出口。分行业的去库压力从高到低的排序大致是:地产后周期(家具和家电)>电脑和电子产品>服装服饰>机械设备>汽车。 供给角度:能源成本优势的逻辑能否延续? 在当前全球生产成本提高的过程中,中国成为唯一顺差的制造大国,原因一是我国在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电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二是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弥补了全球在汽车等短缺领域的生产活动;三是我国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如光伏、储能等。往前看,时间维度上,海外能源价格高企的影响短期偏利好、长期可能会有拖累;产品维度上,海外能源价格高企利好我国高耗能产品以及替代性最终产品的出口,但利空相关产业链中间品的出口。 风险提示:原油供给超预期、欧美经济衰退。 出口韧性超预期的四个角度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韧性持续超出市场预期,从主要商品的出口增速来看,支撑我国出口的逻辑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价格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海外国家PPI高企,出口价格本就具备内生的上涨动能,如原油价格拉动其下游的化工产品价格上涨。 第二,外需上,存在结构性支撑,例如,海外碳中和相关投资拉动我国新能源产品出口,如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稀土等;海外社交经济修复拉动我国相关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如服饰、鞋靴、箱包等。 第三,库存上,海外部分商品如汽车的产能仍旧不足,库存仍处于低位,拉动我国整车和零部件出口,如混合动力客车与乘用车、电动载人汽车、商用车等。 第四,供给上,我国的能源成本优势和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出口优势,出口商品的量价均可能受到支撑,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如氧化铝、铝材、铁合金等。 但关键的问题是,作为基本面少有的亮点,出口韧性能否持续?本文沿着支撑当前出口的四个角度——价格、需求、库存和供给,对各因素的后续前景进行判断,以研究出口对基本面的启示。 价格角度:价格贡献在一半以上,基数效应或逐渐形成拖累 当前现状:价格贡献在一半以上,价格高涨可能掩盖了出口数量一定程度下滑的事实。 后续判断:一方面,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我国PPI与运费回落,叠加基数效应,出口价格增速或逐渐下行,但预计年内仍是正贡献。另一方面,我国成本优势凸显的高耗能产品可能受益于欧洲能源危机风险。预计后续出口价格增速整体回落,但不同商品的回落压力不同,价格支撑由弱到强的排序可能是:海外定价且早周期的原材料如铜矿铝矿等<晚周期的原油及相关的化工品<国内定价的黑色<高耗能产品如铝材、钢材等。 价格高涨可能掩盖了出口数量一定程度下滑的事实 海关总署公布的贸易指数包含价值指数、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分别对应人民币计价金额、人民币计价价格和数量。我们从数量指数出发,以此计算(以美元计)出口金额所对应的(以美元计)价格拉动和数量拉动。 可以看出,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出口数量增速持续下滑,今年3月已经降低至1.6%,疫情顶峰的4月大幅负增长,5-7月恢复至5-8%的同比水平,但其中包含了疫情后部分积压订单的集中释放,出口数量增长可能已在一定程度上走弱。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去年下半年至今,价格拉动维持在10%左右,价格增速对出口金额增速的贡献均超过50%。因此,价格高涨可能掩盖了出口数量一定程度下滑的事实。 出口的量价表现存在更多证据: 第一,韩国出口和美国进口数据也在印证价格贡献。去年下半年以来,韩国出口金额增速中的价格贡献甚至接近2/3,且由于韩国出口更集中于已经度过涨价高峰的芯片等产品,近期量价均在缓慢走弱。美国进口方面,今年以来美国进口价格对进口金额同比增速的贡献同样超过50%,3-6月的数量拉动也呈现缓慢走弱趋势。 第二,货运量和出口金额存在背离。尽管出口金额高速增长,但出口货运量已有所走弱,这可能也解释了PMI出口新订单和出口金额的背离。 第三,外资企业的生产可能更多服务于出口,因此可以构建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整体工业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口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剔除价格因素)的情况。出口金额基本与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整体工业增加值同步,且当出口价格高企时,出口金额会显著高于外资企业工业增加值-整体工业增加值,当前两者的剪刀差也在印证价格拉动。 分产品的量价表现 我们对分产品的量价拉动进行拆分,价格上涨较快的商品主要有:煤炭、化学品等能源相关产品,高耗能产品如纸制品、钢铁、有色金属等,社交经济相关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如旅行用品、鞋靴、服装等。分商品的量价结构大致可以看出出口价格上涨的几个原因: 第一,得益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和海外PPI走高,如金属、化工等海外定价产品的价格本就更高;第二,运价上涨可能会被计入出口金额,尽管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FOB)统计,离岸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中国关境后的运费、保险费和其他费用,但如果存在出口企业承担运费的情况,则可能计入贸易结算的离岸价格,在低货值产品如旅行用品、鞋靴中表现更为明显。三是,我国在能源、电力、人力等方面具有成本优势,当定价基准转向海外更多制造国家的PPI,我国产品也能获得更高的议价能力,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如化学品、钢铁、有色金属等。 往前看,后续价格因素怎么走? 一方面,前述的涨价因素或有所弱化,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已有回落,预计我国PPI后续会继续收敛,海运运费也较高点显著下降,出口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的概率有所降低。 另一方面,基数效应或逐渐显现,去年基数前低后高+今年新涨价因素强劲+出口价格继续上涨的概率有所降低,意味着出口价格同比增速会走弱但不会太弱,如果假设后续5个月的出口价格环比为零,则至年底出口价格同比会从当前的10%回落至3%左右,或拖累出口增速较当前水平下降7个百分点。 不过,价格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上行的风险因素在于,欧洲能源危机尚未解除,从而推动全球生产成本继续高企,部分产品尤其高耗能产品的价格可能继续存在支撑。下行的风险因素在于,全球深度衰退风险拖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能源、电价等生产成本也出现下行。在月均环比-0.5%至0.5%(分别对应年化-6%和6%)的较极端的假设之下,出口价格同比大致在0-5%的区间内。 因此,我们预计后续出口价格增速整体回落,但不同商品的回落压力不同,价格支撑由弱到强的排序可能是:海外定价且早周期的原材料如铜矿铝矿等<晚周期的原油及相关的化工品<国内定价的黑色<高耗能产品如铝材、钢材等。 外需角度:中游设备类>上游原材料>下游消费品 当前现状:外需结构的切换已在发生,新能源类、高耗能金属类出口涨幅居前,与海外新能源转型与能源危机相关;中游设备类出口整体景气;医药、家电、手机电脑等回落。 后续判断:我国消费品出口占比最大,且作为最终需求对中上游起到带动作用,其下行趋势决定后续出口仍存回落压力;上游原材料的出口增速波动相对更大,后续或逐渐由支撑走向逆风;中游设备类有望维持韧性,对冲出口下滑的幅度。综合来看,外需对应的出口数量同比可能是温和走弱而非失速滑坡。 外需结构切换早已发生 考虑到价格因素影响较大,我们在此剔除价格因素,单从数量层面来看外需的变化:新能源类、高耗能金属类出口涨幅居前,与海外新能源转型与能源危机相关;中游设备类出口整体景气;医药、家电、手机电脑等回落。 后续外需结构如何演绎? 上游原材料:或由支撑走向逆风 我国上游工业品出口与全球生产活动相联系,指标上全球制造业PMI(或者我国目的地出口加权的制造业PMI)对我国上游原材料出口有三到四个季度的领先性。例如,2020年海外首波疫情后,供给修复最为缓慢,上游原材料出口的修复则慢于中下游产品。但去年下半年后,海外生产能力修复很快,即使剔除掉价格因素,上游产品也是高速增长,如非食用原料、化学品的数量增速高于10%,快于整体的数量增速。 但往前看,我们认为全球生产活动可能存在一定逆风,从而拖累我国上游原材料出口。一是,我国目的地出口加权的制造业PMI已经下滑,其领先性可能预示着后续上游原材料类出口下滑;二是,欧洲能源供给和天然气价格飙升,欧元区PMI跌破枯荣线,4-6月生产甚至转负,海外尤其是欧洲的生产活动受阻可能拖累相关的工业品需求。 中游设备类:韧性有望维持 我国中游设备类出口对应全球资本开支,尽管金融条件收紧对利率敏感型的资本开支偏负面,但我们预计中游设备类(及其零附件)出口韧性有望维持。 第一,受制于政策、供应链瓶颈和劳动力短缺,疫情后的本轮全球资本开支周期相对较弱,我们使用相对于2019年的平均增速来看,本轮资本开支增速不及疫情前几波周期的峰值,本次加息周期中去产能压力不大。而且,当前需求有韧性、产能仍在历史高位,资本开支可能仍有一定后劲。 第二,根据宏观组8月9日报告《推演海外衰退风险及其宏观影响》中的分析,金融条件收紧的传导路径基本沿着“库存→早周期工业品及原材料/地产投资→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及企业长期资本开支→雇佣、广告、及办公自动化及远程办公相关投入”的顺序展开,企业资本开支本滞后于企业利润,是相对偏慢的变量,当前工商业贷款相对仍较为旺盛。 第三,从预期指数来看,近几个月联储调查的资本开支有所下滑,但仍在荣枯线之上,且显著好于整体制造业指数与生产项预期,企业资本开支可能会是所有分项里相对较好的一个。 第四,更为关键的,中游设备端存在不少亮点可能支撑对应产品的出口增速逆势走高,比如全球低碳投资尤其是欧洲摆脱传统能源依赖背景下,我国光伏、电池等产品出口或维持高景气;高油价和高利润也可能支撑能源企业的资本开支;全球地缘政治风险频发背景下,军工企业仍有扩大资本开支的动机。 因此,我们预计年内我国中游设备类出口仍将维持韧性,其中,碳中和投资相关产品>军工相关/传统能源相关>其他设备类。 下游消费品:走弱&分化 美国方面,尽管就业和超额储蓄还有支撑,但实际收入走弱、房地产下行、消费者信心低迷,家具、电子产品等出口已经显著走弱,信贷数据显示车贷也开始疲软,与我国出口相关性最大的耐用品消费可能逐渐开启下行通道。其他国家方面,非美经济体美元购买力下降幅度更大,都制约我国消费品出口。 不过,服饰等社交型消费品表现相对较好。消费品或维持整体下滑、略微分化的趋势。 我国消费品出口占比最大,且作为最终需求对中上游起到带动作用,其下行趋势决定后续出口仍存回落压力;上游原材料的出口增速波动相对更大,后续或逐渐由支撑走向逆风;中游设备类有望维持韧性,对冲出口下滑的幅度。综合来看,外需对应的出口数量同比可能是温和走弱而非失速滑坡。 如果欧美衰退来的比预期更早更快? 除了基准情景的外需分析,如果欧美发生衰退,可能意味着更大的拖累,我们对我国出口与外需的敏感性进行简单回归研究。 将我国出口增速与美国、欧盟、日本的GDP增速进行回归,同时加入人民币汇率、出口和经济增速的三阶滞后项等控制变量。结果显示,欧盟经济每下滑1个百分点,大约会对我国出口同比增速拖累2.74个百分点;美国经济每下滑1个百分点,会拖累我国出口增速2.88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对中国出口的溢出效应不显著,可能原因在于其内需市场相对有限、本质还是全球主导下的制造业经济。 库存角度:去库压力或逐渐开始显现 当前现状:表观库存指标开始全线上升,全球供应链上的“隐性库存”水平也可能明显高于以往,同时5月来的“快加息”周期推高了累库的综合成本,全球去库压力或逐渐开始显现。 后续判断:全球的去库压力可能拖累我国出口。分行业的去库压力从高到低的排序大致是:地产后周期(家具和家电)>电脑和电子产品>服装服饰>机械设备>汽车。 全球去库压力或拖累贸易增长 根据华泰宏观组8月25日报告《全球隐性库存周期与消失的外贸订单》,虽然海外工业生产增长较弱,但由于订单增长下行速度更快,表观库存指标开始全线上升。与此前多轮“被动累库”周期不同的是,在经历两年有余的疫情扰动后,全球供应链上的“隐性库存”水平可能明显高于以往,同时,5月来的“快加息”周期推高了累库的综合成本——两者均可能加剧本轮去库压力,从而拖累我国出口。 全球哪些商品的去库压力更为严峻?从美国分行业的库存销售比来看,去库压力从高到低的排序大致是:地产后周期(家具和家电)>电脑和电子产品>服装服饰>机械设备>汽车。 供给角度:能源成本优势的逻辑能否延续? 当前现状:在当前全球生产成本提高的过程中,中国成为唯一顺差的制造大国,原因一是我国在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电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二是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弥补了全球在汽车等短缺领域的生产活动;三是我国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如光伏、储能等。 后续判断:时间维度上看,海外能源价格高企的影响短期偏利好、长期可能会有拖累。产品维度上看,海外能源价格高企利好我国高耗能产品以及替代性最终产品的出口,但利空相关产业链中间品的出口。 得益于供给优势,我国成为唯一顺差的制造业大国 在当前全球生产成本提高的过程中,中国成为唯一顺差的制造大国,其原因一是我国在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电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二是我国具有完备的产业链,弥补了全球在汽车等短缺领域的生产活动;三是我国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如光伏等。 海外能源价格高企影响我国出口的三条线索 在欧洲天然气供给和能源危机尚未解除的情况下,海外能源成本高企与我国成本优势仍是最重要的拉动因素,具体来看,海外能源成本高企影响我国出口有三条线索: 第一,成本优势下我国高耗能产品直接受益,如钢材、铝材、化工产品、纸制品等; 第二,海外生产受阻的替代效应拉动我国替代品出口。根据华泰宏观组7月19日的报告《北溪1号断供威胁如何影响中国》,我国与欧盟在电子、机械、化工、汽车、医药等行业重合度较高,可能相对受益。 第三,海外生产受阻的协同效应可能拖累对应的产业链上游产品出口,并进一步通过总需求下滑拖累全球和我国贸易,比如我国化工产品原料、电子及机械设备零部件、汽车配件等出口可能受到影响,但国内生产替代可以一定程度对冲。 因此,时间维度上看,海外能源价格高企的影响短期偏利好、长期可能会有拖累。产品维度上看,海外能源价格高企利好我国高耗能产品以及替代性最终产品的出口,但利空相关产业链中间品的出口。 综合判断后续出口怎么走? 对于我国出口而言,大致存在以下几种情景: 第一,最好的情况是全球能源成本维持高位、但不显著拖累整体外需,价格仅是基于基数效应的正常回落,去库压力相对可控,我国成本优势充分发挥,出口量价都会走弱但还是量价齐升的状态,此种情况下预计至年底出口增速有望维持在5%以上,但实现难度较大; 第二,次优的情况是海外能源成本维持高位,拖累欧美经济进一步下行,但走弱(甚至衰退)幅度较浅,价格仍有粘性,海外经济呈现滞胀格局;有一定去库压力,但成本优势可以充分发挥。总体大致是价平量微跌,出口温和走弱不失速,此种情况下预计至年底出口增速回落至零附近,且概率相对较大; 第三,较差的情况是欧美衰退年内便超预期演绎,经济衰退的同时拉低通胀,对应量价齐跌的情况,此种情况下出口可能存在失速风险,但概率可能并不大。 商品方面,出口从强到弱的可能排序是:新能源(需求、价格、库存和供给均有支撑)>中游设备类/社交消费品(供需均有支撑、但库存和价格偏中性)>高耗能产品(价格、库存和供给有支撑)>汽车(需求和价格走弱、库存和供给有支撑)>上游原材料(需求、价格偏弱)>消费品(需求、库存均存在压力) 债市方面,2016年底债市牛转熊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全球经济小共振,叠加了国内金融防风险。但目前全球面临的是欧美衰退担忧,出口对经济的支撑存在较大变数,至少不是债市面临的风险点。 经济数据 生产篇 外贸篇 投资篇 地产篇 消费篇 就业篇 通胀数据 金融数据 财政数据 风险提示: 1、原油供给超预期。若原油供给端如伊核协议谈判较为顺利,油价更大幅度回落,可能有利于全球外需。 2、欧美经济衰退。若欧美经济更早陷入衰退,可能带动外需更快更深下行。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08月31日发布的研报《从四个维度看出口及债市影响》,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华泰固收 · 张继强团队 欢迎关注【华泰固收|张继强团队】 感谢您与我们共同分享固收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教训, 愿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