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华泰固收|转债】高估值制约仍在——转债市场季度概览

【华泰固收|转债】高估值制约仍在——转债市场季度概览

作者:微信公众号【华泰固收强债论坛】/ 发布时间:2022-08-26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华泰固收|转债】高估值制约仍在——转债市场季度概览》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殷 超 S0570119010004 研究员 张劭文 S0570120070178 联系人 报告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26日 按合规要求,报告全文参见行知APP 摘 要 转债市场扩容趋势不改,但转债高估值短期仍制约操作空间 转债市场整体规模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扩容趋势仍未改,目前面值总量已超8100亿。结构上,仍是大盘品种规模占优、中小品种数量占优。供给方面,我们预测8-12月转债市场净供给在640亿左右,但在节奏上可能略快于去年同期;需求方面,股市趋势还不明显、转债性价比不佳均制约投资者增持动作,我们测算年底前新增需求规模在600亿附近,略低于净供给增量。转债估值方面,我们对后市的判断有三点:第一、转债估值仍将在历史中高位运行;第二、短期转债估值大概率会有小幅调整,形式可能是转债滞涨导致的被动收敛;第三、中期转债估值将围绕新的中枢震荡。 转债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个券数量仍以中小成长为主 转债市场扩容趋势不改,绝对规模增量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总规模已超8100亿。相对定增,转债融资仍有其独特优势,年初以来募集资金约为定增1/3,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结构上看,存量转债分布有三个特征:1、择券空间仍充足;2、化工、电新、汽车等行业近期规模上行;3、高景气(汽车、光伏等)赛道覆盖已较为完备。风格上看,A股转债仍是中小品种占主导的市场,中小品种(20亿以下)数量占比超过80%,且占比仍处上行。可能主因:中小公司较难通过信用债、定增等方式融资,转债是不错的替代选择。 转债供给:今年以来规模减少数量增长,年底前供给或略有提速 今年以来转债发行规模同比略降主因银行转债数量减少,新券及预案数量有增无减。不过新券上市普遍定位偏高,虽然不排除很多优质新券高定位有一定合理性,但整体看上市后透支正股空间的现象依旧较为普遍,上市“抢筹”虽然把握流动性较好的时间窗口,但合理的买入价格依旧更为重要。展望后市,我们预测8-12月转债市场净供给在640亿左右:1、未来四个月预计转债新券发行规模或为850亿左右;2、赎回及潜在赎回规模约210亿。全年预计净供给与去年相差不大,三季度到年底发行略有提速。 转债需求:需求流入或放缓,整体略弱于净供给水平 固收+基金份额受净值表现影响有所赎回,三季度以来环比回暖但资金流入增速或仍有限。一方面股市整体仍难出现共振机会+转债估值偏贵;另外,新发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基等对于权益类资产仓位可能均有限制,影响新增资金流入弹性。展望后市,我们预计,年底前新增需求规模约600亿附近,略低于净供给增量。1、股市暂难看到系统性机会,且转债估值再次达到19年以来90分位数,机构继续加仓意愿或将减弱;2、自然人与私募方面,新规后炒作资金依旧将有序退出;3、其余投资者流入速度可能不低,但对整体影响一般。 转债估值:大概率围绕新的中枢震荡 从五个视角审视当前的转债估值:1、隐含波动率处于绝对高位;2、转债平均绝对价格(余额加权)达到123元;3、平价、溢价率中位数为92元和36%,年内为较好水平,相较其他时期股性仍明显不佳;4、90%的存量个券估值处上市以来75分位数以上,近一季度上市新券定位多数明显透支正股;5、中性化溢价率处于19年7月以来92分位数。我们对后市转债估值有几点判断;第一、转债估值仍将处于历史中高水位运行;第二、但短期转债估值大概率会有所调整;第三、中期转债估值大概率围绕新的中枢震荡,形式可能以被动收敛为主。 风险提示:海外风险偏好、国内外通胀继续加剧、国际地缘政治冲突。 转债市场:规模增速稳定,个券数量仍以中小成长为主 转债市场扩容趋势不改,总规模已达8100亿。截至8月24日,转债面值总规模合计8164亿(较年初增长1262亿),共440只个券(较年初增加54只),绝对规模增量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2021年1-8月,转债规模增长1163亿)。相对定增,转债融资仍有其独特优势,年初以来募集资金约为定增1/3,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结构上看,存量转债分布仍有三个特征: 1、择券空间仍充足。数量方面, 存量个券共440只,分布于28个行业(仅缺少综合、综合金融)。其中化工、医药行业个券超过30只,机械、电新、电子、汽车等行业个券数量也超过20只。行业分布较为均衡,投资者个券选择空间较为充足。 2、化工、电新、汽车等行业近期规模上行。存量方面,转债面值合计8164亿,其中银行、非银金融规模占比达34.5%/5.8%,交运、电新规模占比也超过了5%。新增方面,近三个月电新(+74亿)、非银金融(+70亿)、汽车(+27亿)、化工(+37亿)等行业规模增长居前。转债存量规模已处较高水平,增速有所放缓。 3、高景气(汽车、光伏等)赛道覆盖已较为完备。新能源车产业链看,上游锂电池材料(华友等)、中游汽零(泉峰、文灿、拓普等)、下游整车(小康、长汽等)均有可选个券。且从wind主题行业、概念行业看,转债覆盖面也都较为全面。 从风格看,A股转债仍是中小品种占主导的市场。中小品种(20亿以下)数量占比超过80%,且占比仍处上行。根据我们统计,2018年至今小规模转债(5亿以下)规模占比由8%提升至37%,今年初至今中小品种(20亿以下)数量占比也明显增长。可能的原因有:1、中小公司较难通过信用债融资,转债是不错的替代选择;2、中小公司较难过定增方式进行股权融资,转债是可行的备选方案;3、中小公司已发行过转债,再利用转债进行融资学习成本较低;4、转债的期权特性使得投资者偏好高波动的中小品种;5、相较于正股,转债有债底保护,机构投资者更易入库;6、中小转债促进其正股关注度。 转债供给:今年以来规模减少数量增长,年底前供给或略有提速 今年以来转债发行规模略降主因银行转债数量减少,新券数量和预案数有增无减。从规模来看,今年以来发行量(1800亿)略少于去年同期(2000亿),银行转债多数在去年发行完毕是主因。而数量上,年初至今共发行85只转债,去年同期为77只,发行数量仍能维持小幅增长。节奏上看,今年一季度发行略强于于往年,4、7、8月发行规模略有下降。新增预案角度看,年初至今新增预案数较2021年明显增加,其中不乏很多“二代”品种发行。我们重申,经过3-4年大规模扩容后,存量转债发行“二代”效应越来越强,背后是发行人对转债融资的熟悉和认识加深,多数转股成功的经历也增加后续再融资意愿。 结构上看,今年新发个券评级多数在AA-及以下。根据我们统计,今年新发个券共85只,其中AA-及以下评级的新券数量占比超过了2/3,AAA评级转债新券仅成银(80亿)、中银(78亿)、中特(50亿)、浙22(70亿)、重银(130亿)5支,规模合计408亿。分行业看,化工(14只)、电新(10只)、医药(8只)新券数量较多,银行板块(2只)新券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不过新券上市普遍定位偏高,很多新券无法下手。虽然不排除很多优质新券高定位有一定合理性,但整体看上市后透支正股空间的现象依旧较为普遍。从100平价转债对应平价溢价率来看,很多新券上市定位已超过30-40%水平,甚至显著高于可比存量券;从次新券(上市一年以内)表现来看,今年以来整体收益也为负,上市“抢筹”虽然把握流动性较好的时间窗口,但合理的买入价格依旧更为重要。从沪深交易所新签首日的交易明细情况看,很多新券抢筹来自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共同所为,造成新券配置资金“正反馈”,反而透支后续空间。8月以来虽然新券爆炒现象减弱但定位依旧偏贵,新券绝对价格中位数达134元,100元平价对应平价溢价率中位数超35%,新券整体估值也处于2019年以来的历史高位。 展望后市,我们预测8-12月转债市场净供给可能在640亿左右,全年合计净供给与去年相差不大,三季度到年底发行略有提速。首先,从新券发行来看,预计全年发行规模达2558亿,与去年基本持平,三四季度剩余发行量或将略有提升。具体来看,8-12月转债市场净供给可能在640亿左右:1、未来四个月预计转债新券发行规模或为850亿左右。当前已发行待上市新券共133亿,此外,我们按当前存量待发新券审批状态看(包含预案、股东大会、发审委、证监会等各阶段),年底前假设存量待发新券上市规模在717亿;2、赎回及潜在赎回规模约210亿,当然不确定性较高。一是存量品种已发布不赎回公告规模约607亿,新规施行后赎回概率增加,假设8-12月20%将遭遇赎回,约120-130亿;二是即将触发首次赎回个券约276亿,假设首次赎回比例或达30%,约80亿;三是已公告赎回规模在14亿。因此最终赎回规模可能在210亿左右。 转债需求:需求流入或放缓,整体略弱于净供给水平 固收+基金份额受净值表现影响有所赎回,三季度环比回暖但资金流入增速或仍有限。年初股市和转债市场大幅调整导致二季度固收+(尤其转债基金等高转债仓位基金)出现较明显赎回现象。三季度以来,股市回暖带动偏股类基金发行回暖,基金持转债规模也有所回升,转债基金等投资活跃度增加。不过,后续基金流入增速或相对有限,一方面股市整体仍难出现共振机会+转债估值偏贵,投资者加仓意愿有限而止盈心态有所增强;另外,新发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基等对于权益类资产仓位可能均有限制,影响新增资金流入弹性。 投资者结构上看,公募基金、产业资本依旧是流入主力。截至7月,公募基金持仓规模达到了市场规模的25%;公募基金中90%以上仓位集中在转债基金+准转债基金,持仓集中度较高,公募基金也依旧是二级市场较活跃的参与者。产业资本规模同比增速略低于新增转债供给,但大股东配售热情依旧较高,锁定期影响很小。个人投资者规模增长较快,主因在于打新参与度居高不下,且转债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当然,8月《交易细则》和《自律监管指引》实施以来市场成交量显著下降(从7月1100亿下行至8月600亿附近),我们也曾分析(2022年8月1日转债新规点评——《转债市场进入“新规2.0时代”》),新规后炒作资金将有序退出,对应部分私募参与度未来或有下降。边际上看,券商自营、外资、信托等机构在4月后也保持较好回暖势头。 需求展望:增量资金流入速度或放缓,需求整体略弱于净供给。根据投资者结构、基金持仓等预测情况看,我们预计后续需求将略弱于净供给水平。股市暂难看到系统性机会,且转债估值再次达到历史高位,机构继续加仓意愿或将减弱。叠加新增产品仓位限制,高估值新券参与意愿下降,基金增量资金流入趋势或将更加平缓。自然人与私募方面,新规后炒作资金依旧将有序退出,目前仍有部分明显带有炒作痕迹的品种存在(转债估值异常等),综合来看流入速度可能将低于净供给增速。其余投资者流入速度可能不低,但对整体影响一般,且也受到高估值环境等制约。因此我们预计,年底前新增需求规模约600亿附近,略低于净供给增量。 转债估值:大概率围绕新的中枢震荡 我们仍习惯从五个视角审视当前的转债估值: 第一、隐含波动率处于绝对高位。截至8月24日,转债平均隐含波动率(剔除负溢价等异常值,余额加权)为27.65%,为2019年7月/2021年4月/2022年1月以来88/72/66分位数; 第二、转债平均绝对价格(余额加权)达到123元 、中位数达到126元,回到2019年以来高点(2022年1月底),转债对抗股市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大大弱化,多数个券安全垫已经很薄; 第三、转债平价、平价溢价率中位数分别为92元和36%,在今年年内属于较好水平,但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股性仍明显不佳,对应转债跟涨能力偏弱。分行业来看:1、消费、通信、纺服及医药等行业的溢价率居前,石化、房地产等行业溢价率较低;2、汽车、电新等高景气行业,溢价率随股市上行有所压缩,当前溢价率处于20-30%区间;3、纺服、医药溢价率仍在上行。大部分行业当前溢价率中位数超过了30%,转债当前绝对价位较高且溢价率不低,性价比已经弱于正股; 第四、90%的存量品种转债估值都处于自身上市以来75分位数以上,近一季度上市新券定位多数明显透支正股,譬如瑞鹄、松霖等。截至8月24日收盘,90%的转债估值都处于自身上市以来的75分位数以上,仅有大秦、重银、三峡1代等明显偏低。其中,小盘、低评级转债估值分位数显著高于大盘转债。而市场核心品种(正股覆盖度高、规模较大)里,闻泰、华友、隆22等多数转债估值在90分位数以上,通22相对合理但也在70分位数以上。 第五、中性化后的平价溢价率处于2019年7月以来的92分位数,同样处于历史高位; 复盘2018年以来转债估值的变化,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转债估值至少有两段系统性地抬升:1、2019年-2020年,股市持续演绎结构性牛市,而转债扩容也提供了大量筹码,股市预期持续强势推动转债估值上行;2、2021年4月-10月,股市预期仍偏强,而债市反而表现出资产荒,转债优异的风险回报属性和历史表现推动“固收+”资金不断加仓,转债估值更加“水涨船高”。 我们对后市转债估值有几点判断; 第一、转债估值仍将处于历史中高水位运行。历史上,转债估值出现大幅调整,一般都有核心品种突然遭遇信用事件冲击或股市大跌两个触发剂,目前看二者可能性都不大。一方面,股市的系统性风险暂时还不大,短期下行空间可能有限,而且,中小盘风格占优的行情结构也对转债更为有利;另一方面,转债新规对信用风险有了更严格的披露要求,类似辉丰、鸿达等事件对当下市场冲击可能相对弱化。此外,当下仍处于低利率及低波动阶段,而信用下沉性价比还不高,债市资产荒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转债投资者的机会成本仍偏低。 第二、但短期转债估值大概率会有所调整。理由:1、当下大环境难以支撑转债历史级别的高估值,而转债个券性价比也普遍不及正股,投资者止盈需求可能集中兑现;2、《交易所细则》+《自律指引》正式实行后,大量炒作资金被挤出,转债市场日均成交额从7月1100亿左右缩到8月650亿左右,卡倍等前期被炒作品种估值收敛达90%;3、转债供给由淡转旺,但需求增量不明显,转债供求由大致平衡转向略偏弱;4、新规细则发布后,发行人赎回的“犹豫空间”减小,变相增大了个券的赎回风险,不排除未来出现转债集中赎回的现象,类似今年1月。 第三、中期转债估值大概率围绕新的中枢震荡,形式可能以被动收敛为主。首先,我们认为,在中期股市大概率保持上行、债市资产荒背景仍有利于转债的环境下,转债估值大概率难以回到2021年以前的水平;但毕竟转债性价比还明显偏差、股市趋势还不强,固收+资金对转债增持力度难及去年,转债估值也不具备突破历史极值继续上行的条件。我们判断转债估值大概率会围绕2021年10月以来的中枢反复震荡,形式上可能以“股市上涨→转债滞涨→转债估值被动收敛”为主。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08月26日发布的研报《转债市场季度概览:高估值制约仍在》,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华泰固收 · 张继强团队 欢迎关注【华泰固收|张继强团队】 感谢您与我们共同分享固收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教训, 愿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