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资产配置】美国技术衰退的市场冲击
(以下内容从华泰证券《》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陶 冶 S0570522040001 研究员 报告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03日 摘 要 报告核心观点 美国出现技术性衰退,但实质性衰退未至。结合盈利和流动性来看,市场正在预期“浅衰退”之后美联储恰到好处地转向宽松。不过实际衰退幅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考验联储决策时机,且衰退后经济恢复难度可能较大。历史经验看,“浅衰退”可能不足以使通胀水平有效下降,未来联储紧缩力度或超市场预期,也不排除短暂地转向边际宽松后重新收紧。映射到资产价格,在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2.5%的中性利率可能是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近期偏下限的水平;美股分子端盈利预期可能还有下调的空间;美联储“明牌”数据依赖,关注本周就业和下周通胀数据的市场博弈。 NBER视角:从技术性衰退到实质衰退 美国2022Q1/Q2的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1.6/-0.9%,符合技术性衰退的定义。1948年以来,每次技术性衰退都对应了实质衰退,不过本轮技术性衰退存在一定“瑕疵”:1)上半年GDP环比负增长受扰动项拖累较大;2)收入法GDI尚未出现负增长。从NBER主要关注的6个核心月度指标看,当前美国经济状况和实质性衰退还有一定距离。除去转移支付的居民收入同比已出现负增长,不过居民消费仍然旺盛,可能是疫情期间的高额储蓄还有支撑。工业生产保持韧性,但高通胀下,销售端已经明显感受到压力。劳动力市场高度景气,仍需注意如果失业率反弹,可能就意味着衰退临近。 基本面展望:“浅衰退”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大部分领先指标来已提示美国衰退风险升温,我们认为后续逐步进入实质性衰退概率较大。目前市场对“浅衰退”的预期较高,主要原因有二:1)美国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居民部门杠杆率大幅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净资产较疫情前大幅增加;2)俄乌冲突利好军工产业链、页岩油等投资恢复对衰退可能有一定的缓冲。但是实际衰退幅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联储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时机停止紧缩,对美联储的行动准确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考虑利率、资产负债表等潜在刺激工具的空间减少,一旦美国进入衰退,恢复难度可能较大。 7月海外股债反弹但暗藏变数 市场在美股分子端(盈利)和分母端(流动性)交易的预期有所分化,在分子端交易短期经济韧性+未来小幅衰退,而分母端则交易美联储较快转向降息。综合来看,市场似乎在交易“浅衰退”之后美联储政策恰到好处地转向宽松,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短时间的小幅衰退可能不足以使通胀水平有效下降,市场对美联储的宽松预期可能有些超前。通胀约束下,分子端和分母端分化的预期有两种可能的收敛路径:1)美联储更持久加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胀回落;2)美联储如期降息→经济快速修复→美联储重回加息节奏→通胀回落。 市场启示 宽松预期+避险情绪导致10年期美债利率一度跌破2.6%,不过在联储官员接连偏鹰派表态后又回到2.7%上方。我们认为在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背景下,长期中性利率2.5%可能是偏下限的水平。美股分子端盈利预期可能还有进一步下行空间,美股可能还有下跌风险。美联储已经进入数据依赖模式,市场将围绕经济数据进行充分博弈。本周就业数据或将是衰退预期验证的下一个关键节点,而下周的CPI数据将再次挑战“通胀见顶论”,如果继续创出新高,可能会成为紧缩预期升温的催化剂。 风险提示:美国通胀超预期;国际地缘政治冲突。 技术性衰退是预演,不过还不是真衰退 美国2022Q1/Q2的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1.6/-0.9%,符合技术性衰退的定义,但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实质性衰退。一般来说,技术性衰退是指经济体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速为负值。不过 “技术性”意味这一定义比较机械,仅通过单一数据进行确认,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比如股市下跌20%后,就会认为是技术性熊市。 美国实质性衰退由NBER认定,同时参考深度、广度、持续时间三个标准。NBER全称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国家经济研究局),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等机构公认的经济周期和衰退认定的权威。NBER在识别衰退时按照三大标准衡量:深度、广度以及持续时间。每个标准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但某个标准的极端值,可以弥补其他标准略有不足的情况。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的衰退,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衰退的标准,最终被NBER认定为持续时间最短的衰退。 市场为何关注技术性衰退?1948年以来,每次技术性衰退都对应了实质衰退,且出现的时间一般更晚。以GDP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为标准,1948年以来美国有十轮技术性衰退和十二轮实质性衰退。对应关系上,每次技术性衰退均对应了实质衰退,有两次实质性衰退期间并未发生技术性衰退。时间上看,技术性衰退几乎都晚于实质性衰退出现,并且技术性衰退结束的时间在大部分情况下早于实质性衰退。 历史并不一定会简单重复,我们认为这一次技术性衰退可能并不一定和实质性衰退完全对应,或者至少实质性衰退可能滞后发生。核心原因是本轮技术性衰退存在一定“瑕疵”,实际经济动能可能并不是那么差,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美国上半年GDP环比负增长受扰动项拖累较大。一季度美国GDP负增长主要是因为对外贸易大幅逆差,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对一季度GDP的拖累高达3.23个百分点,而二季度私人投资中的存货分项对GDP的拖累也达到了2.01个百分点,均超过了当期GDP负增长的幅度。 第二、和GDP同样重要的GDI尚未出现负增长。GDI全称为Gross Domestic Income(国内总收入),是收入法下国内经济总值。NBER在确认衰退时给支出法下的GDP和收入法下的GDI给予相同的权重,特别是在2001年衰退的认定中,实际GDI连续三个季度下降这一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看GDI和GDP的趋势一致,不过GDI数据公布时间较迟,目前二季度数据尚未发布。一季度GDI环比增长1.8%,即使从GDI和GDP均值来看,美国经济一季度环比折年率增速为0.03%,仍然是正增长。 NBER视角看,衰退压力有多大? 市场可能等不及NBER对于衰退的最终认定。NBER为了确保准确性,对衰退认定的时间上会有比较明显的滞后。历史上看,滞后期大概为4~20个月。以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的衰退为例,直到2021年7月NBER才确认了衰退。 从NBER的视角来看,2022H1会被认定为衰退吗?虽然暂时等不到NBER的结果,但是可以从NBER所关注的几个核心指标出发,一窥当前经济的衰退压力。除了GDP和GDI这两个季度指标,NBER主要关注的6个月度指标,即实际个人收入减转移支付、实际个人消费支出、非农就业人数、家庭就业、工业产出指数、实际制造和贸易销售。 除去转移支付,美国居民收入已跌至同比负增长区间,不过居民消费仍然旺盛,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的高额储蓄还在提供支撑。收入端,美国除转移支付外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比从1月开始跌入负增长区间,并逐渐降低至5月的-0.76%,反映了高通胀对居民收入的侵蚀和资产价格的回调。消费端,虽然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同比从2月的6.5%快速下降至6月的1.6%,但尚能保持正增长。背后或许是疫情期间高储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从具体消费动能来看,目前服务消费>耐用品>非耐用品,不过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耐用品消费下行斜率的可能更大。 工业生产仍有韧性,但高通胀下,销售端已经明显感受到压力。工业总产出指数自今年2月份便开始走弱,不过6月同比增速仍有4.2%,而历史上出现衰退时往往跌至负值。制造与贸易行业的实际销售额从今年3月开始同比转负并持续3个月负增长——此前8次出现这种情形时美国经济均出现了衰退。 劳动力市场高度景气,新增非农就业连续14个月在30万人以上,仍处于“安全区”。不过失业率已经连续4个月在3.6%的低位,历史经验来看,一旦反弹可能就意味着衰退临近。新增非农就业在一季度均值为54万人,二季度为37万人,短期内转负的概率较低。失业率长期维持在历史低位表明就业市场火热,但从历史经验上看,一旦失业率开始从低位反弹,GDP同比读数将快速下行,衰退风险或迅速升温,需要密切关注。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2022H1的美国经济状况和NBER认定的衰退还有明显距离。不过6个核心指标中至少有2个(实际个人收入-转移支付、制造与贸易行业实际销售额)显示美国已面临一定的衰退压力,而从其他指标来看美国经济仍有韧性。 “浅衰退”的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 我们认为美国后续逐步进入实质性衰退概率较大,大部分领先指标来已提示衰退风险升温。美国基本面主要面临四方面的压力:高利率对房地产和消费的冲击;股市下跌引发财富效应缩水;高物价对消费的侵蚀;欧洲等拖累。我们选取12个领先指标编制了美国经济晴雨表,大部分领先指标反映美国经济动能明显放缓,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美债期限利差、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等指标更是已经处于近10年来极端值附近,不过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等少数指标表明经济还有一定韧性。 目前市场对“浅衰退”的预期较高。虽然衰退可能难以避免,但市场认为衰退幅度可能不会太深。 原因一:美国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美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接近70%,目前来看居民消费能力大幅下滑的风险不高。一方面,2021年底居民部门杠杆率78%,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99%的水平。另一方面,各收入层级居民的净资产较疫情前均有所增加,即使是位于后50%的人群,总财富也从2019年底的1.96万亿美元增加值2022Q1的3.92万亿美元。不过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80.6%的偏高位置,可能会有一定压力。 原因二:俄乌冲突可能利好军工产业链,高位的能源价格刺激页岩油等投资恢复对衰退幅度有所缓冲。2022Q1美国军工企业对实际GDP贡献转正,参考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的趋势,俄乌冲突可能对军工产业链有持续利好。美国采矿占GDP比重和原油价格高度正相关,天然气、原油价格大概率维持高位,也将刺激页岩油等投资增加。 但是实际衰退幅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考验美联储决策时机。因为“浅衰退”需要联储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时机停止紧缩,并在经济衰退苗头出现之际转为宽松来拖住经济增长,这无疑对美联储的行动准确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考虑到高通胀的掣肘,美联储可能很难在衰退苗头出现的第一时间转向宽松。 一旦美国进入衰退,恢复难度可能较大,因为利率、资产负债表等潜在刺激工具少了。一方面,本轮加息周期中美联储滞后于曲线,虽然已累计加息225BP,但实际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CPI)仍处于深度负值。如果通胀没有明显缓解,政策利率下调的空间可能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美联储本轮缩表刚刚开始,截至7月27日,资产负债表较高点时缩减750亿美元,相对近9万亿美元的总规模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在资产负债表规模没有有效缩减之前,再度实施QE、大幅扩表的难度较大。 7月海外股债反弹但暗藏变数 7月海外股债普遍上涨,核心逻辑之一是市场从上半年的“好消息就是坏消息”切换到“坏消息就是好消息”。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带来的流动性变化,是今年以来海外市场波动的核心主线之一。经济越好→货币政策越紧的逻辑下,上半年权益市场对基本面数据的反映可以用“好消息就是坏消息”来概括。典型的是今年2月,经济意外指数一路上行,美股却持续走弱。而下半年开始,市场逐渐切换到 “坏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模式,经济数据越差反而交易流动性宽松,特别7月下旬以来,经济意外指数走弱,美股却进入了反弹节奏。 市场在美股分子端(盈利)和分母端(流动性)所交易的预期有所分化,在分子端交易短期经济韧性+未来“浅衰退”,而分母端则交易美联储较快转向降息。截至8月2日,已公布美股二季度业绩超半数好于市场预期,有效提振盈利预期。目前市场预计美股盈利继续稳定增长,标普EPS在 2023年增速约为8.8%。这一增速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定价显然不够充分,可能最多只计入了“浅衰退”的冲击。分母端,即流动性方面,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市场定价联储在2023年上半年开始降息,而美股也感受到宽松预期的暖意,标普500的市盈率(TTM)已从7月18日的17.4回升至7月29日的20.2。 结合分子端与分母端,市场似乎在交易“浅衰退”之后美联储政策恰到好处地转向宽松,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短时间的轻度衰退可能不足以使通胀水平有效下降,市场对美联储的宽松预期可能有些超前。我们梳理了历史上十二轮通胀下行期,发现通胀的快速下行离不开衰退,不过也并非衰退幅度越大通胀下行越大,这还和通胀初始水平等因素有关。经验上看,中度衰退可能是通胀显著下行的重要条件。如果分别将0~2%/2~4%/4%以上的GDP收缩幅度定义为轻度/中度/深度衰退的话,历史上3次核心CPI下行超过4个百分点,均对应了一次中度衰退。 通胀约束下,分子端和分母端分化的市场预期会如何收敛?我们推测大致有以下两种可能: 路径一:美联储更持久加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胀回落,结果导致分母端加息预期升温+分子端盈利预期下行。8月1日,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2023年票委卡什卡利认为“目前距离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很遥远”、“市场押注联储放缓加息太过超前”,无疑增加这一路径实现的可能。 路径二:美联储如期降息→经济较快修复→美联储重回加息节奏→通胀回落。降息后如果经济下行压力缓解且通胀仍在高位,美联储可能在短时间的宽松后重新转向紧缩,引发分母端宽松的预期逆转,直到通胀回落至联储目标水平附近。这可能意味着类似1980年的情形重现,即美联储1980年5月开始降息,但到1980年9月时,经济出现见底迹象,通胀仍在高位,美联储重新开启加息周期——距离上一轮加息周期结束仅过了7个月。 市场启示: 1、宽松预期+避险情绪导致 10年期美债利率一度向下突破2.6%,不过8月2日多位联储官员偏鹰表态后重回到2.7%上方。我们认为在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背景下,2.5%可能是偏下限的水平。无论上述哪一种路径,市场对联储转向的预期都显得略有些超前。10年期美债利率在2.5%左右大概率有支撑,一方面,2.5%是美联储认定的长期中性名义利率,高通胀下隐含实际利率更是低于中性水平,除非经济短期快速恶化,10年期美债利率继续向下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2年期利率紧跟政策利率,年底大概率在3%以上,而10年-2年期利差倒挂50bp在历史上看已经是偏极限的水平,同样支持10年期利率在2.5%附近企稳。 2、除了分母端压力,美股分子端盈利预期可能还有进一步下行空间,后续美股仍存二次探底风险。眼下市场仍预计美股盈利在2023年稳步增长,暗示“软着陆”或短暂“小衰退”前景。我们认为随着联储持续紧缩,美国基本面或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美股盈利预期可能还有下调空间。6月中旬以来,美股反弹幅度已达10%,后续可能存在下跌风险。 3、美联储已经进入数据依赖模式,本周就业数据或将进一步验证衰退预期,而下周的CPI数据将再次挑战“通胀见顶论”,如果继续创出新高,可能会成为紧缩预期升温的催化剂。 风险提示 1)美国通胀持续超预期。如果通胀持续超预期,美联储可能短时间大幅收紧货币政策; 2)俄乌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应归于“影响重大但难于预判”一类,战场局势与外交斡旋瞬息万变,只能做持续跟踪和预案,而不能跟随情绪做投资决策。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8月3日发布的研报《美国技术衰退的市场冲击》,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华泰固收 · 张继强团队 欢迎关注【华泰固收|张继强团队】 感谢您与我们共同分享固收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教训, 愿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张继强 S0570518110002 研究员 陶 冶 S0570522040001 研究员 报告发布时间: 2022年08月03日 摘 要 报告核心观点 美国出现技术性衰退,但实质性衰退未至。结合盈利和流动性来看,市场正在预期“浅衰退”之后美联储恰到好处地转向宽松。不过实际衰退幅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考验联储决策时机,且衰退后经济恢复难度可能较大。历史经验看,“浅衰退”可能不足以使通胀水平有效下降,未来联储紧缩力度或超市场预期,也不排除短暂地转向边际宽松后重新收紧。映射到资产价格,在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背景下,我们认为2.5%的中性利率可能是10年期美债收益率近期偏下限的水平;美股分子端盈利预期可能还有下调的空间;美联储“明牌”数据依赖,关注本周就业和下周通胀数据的市场博弈。 NBER视角:从技术性衰退到实质衰退 美国2022Q1/Q2的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1.6/-0.9%,符合技术性衰退的定义。1948年以来,每次技术性衰退都对应了实质衰退,不过本轮技术性衰退存在一定“瑕疵”:1)上半年GDP环比负增长受扰动项拖累较大;2)收入法GDI尚未出现负增长。从NBER主要关注的6个核心月度指标看,当前美国经济状况和实质性衰退还有一定距离。除去转移支付的居民收入同比已出现负增长,不过居民消费仍然旺盛,可能是疫情期间的高额储蓄还有支撑。工业生产保持韧性,但高通胀下,销售端已经明显感受到压力。劳动力市场高度景气,仍需注意如果失业率反弹,可能就意味着衰退临近。 基本面展望:“浅衰退”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大部分领先指标来已提示美国衰退风险升温,我们认为后续逐步进入实质性衰退概率较大。目前市场对“浅衰退”的预期较高,主要原因有二:1)美国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居民部门杠杆率大幅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净资产较疫情前大幅增加;2)俄乌冲突利好军工产业链、页岩油等投资恢复对衰退可能有一定的缓冲。但是实际衰退幅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需要联储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时机停止紧缩,对美联储的行动准确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考虑利率、资产负债表等潜在刺激工具的空间减少,一旦美国进入衰退,恢复难度可能较大。 7月海外股债反弹但暗藏变数 市场在美股分子端(盈利)和分母端(流动性)交易的预期有所分化,在分子端交易短期经济韧性+未来小幅衰退,而分母端则交易美联储较快转向降息。综合来看,市场似乎在交易“浅衰退”之后美联储政策恰到好处地转向宽松,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短时间的小幅衰退可能不足以使通胀水平有效下降,市场对美联储的宽松预期可能有些超前。通胀约束下,分子端和分母端分化的预期有两种可能的收敛路径:1)美联储更持久加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胀回落;2)美联储如期降息→经济快速修复→美联储重回加息节奏→通胀回落。 市场启示 宽松预期+避险情绪导致10年期美债利率一度跌破2.6%,不过在联储官员接连偏鹰派表态后又回到2.7%上方。我们认为在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背景下,长期中性利率2.5%可能是偏下限的水平。美股分子端盈利预期可能还有进一步下行空间,美股可能还有下跌风险。美联储已经进入数据依赖模式,市场将围绕经济数据进行充分博弈。本周就业数据或将是衰退预期验证的下一个关键节点,而下周的CPI数据将再次挑战“通胀见顶论”,如果继续创出新高,可能会成为紧缩预期升温的催化剂。 风险提示:美国通胀超预期;国际地缘政治冲突。 技术性衰退是预演,不过还不是真衰退 美国2022Q1/Q2的GDP环比折年率分别为-1.6/-0.9%,符合技术性衰退的定义,但并不意味着已经进入实质性衰退。一般来说,技术性衰退是指经济体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速为负值。不过 “技术性”意味这一定义比较机械,仅通过单一数据进行确认,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比如股市下跌20%后,就会认为是技术性熊市。 美国实质性衰退由NBER认定,同时参考深度、广度、持续时间三个标准。NBER全称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国家经济研究局),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等机构公认的经济周期和衰退认定的权威。NBER在识别衰退时按照三大标准衡量:深度、广度以及持续时间。每个标准都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但某个标准的极端值,可以弥补其他标准略有不足的情况。比如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的衰退,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深度和广度都远超一般衰退的标准,最终被NBER认定为持续时间最短的衰退。 市场为何关注技术性衰退?1948年以来,每次技术性衰退都对应了实质衰退,且出现的时间一般更晚。以GDP连续两个季度环比负增长为标准,1948年以来美国有十轮技术性衰退和十二轮实质性衰退。对应关系上,每次技术性衰退均对应了实质衰退,有两次实质性衰退期间并未发生技术性衰退。时间上看,技术性衰退几乎都晚于实质性衰退出现,并且技术性衰退结束的时间在大部分情况下早于实质性衰退。 历史并不一定会简单重复,我们认为这一次技术性衰退可能并不一定和实质性衰退完全对应,或者至少实质性衰退可能滞后发生。核心原因是本轮技术性衰退存在一定“瑕疵”,实际经济动能可能并不是那么差,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美国上半年GDP环比负增长受扰动项拖累较大。一季度美国GDP负增长主要是因为对外贸易大幅逆差,商品与服务净出口对一季度GDP的拖累高达3.23个百分点,而二季度私人投资中的存货分项对GDP的拖累也达到了2.01个百分点,均超过了当期GDP负增长的幅度。 第二、和GDP同样重要的GDI尚未出现负增长。GDI全称为Gross Domestic Income(国内总收入),是收入法下国内经济总值。NBER在确认衰退时给支出法下的GDP和收入法下的GDI给予相同的权重,特别是在2001年衰退的认定中,实际GDI连续三个季度下降这一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看GDI和GDP的趋势一致,不过GDI数据公布时间较迟,目前二季度数据尚未发布。一季度GDI环比增长1.8%,即使从GDI和GDP均值来看,美国经济一季度环比折年率增速为0.03%,仍然是正增长。 NBER视角看,衰退压力有多大? 市场可能等不及NBER对于衰退的最终认定。NBER为了确保准确性,对衰退认定的时间上会有比较明显的滞后。历史上看,滞后期大概为4~20个月。以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的衰退为例,直到2021年7月NBER才确认了衰退。 从NBER的视角来看,2022H1会被认定为衰退吗?虽然暂时等不到NBER的结果,但是可以从NBER所关注的几个核心指标出发,一窥当前经济的衰退压力。除了GDP和GDI这两个季度指标,NBER主要关注的6个月度指标,即实际个人收入减转移支付、实际个人消费支出、非农就业人数、家庭就业、工业产出指数、实际制造和贸易销售。 除去转移支付,美国居民收入已跌至同比负增长区间,不过居民消费仍然旺盛,我们推测可能是因为疫情期间的高额储蓄还在提供支撑。收入端,美国除转移支付外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比从1月开始跌入负增长区间,并逐渐降低至5月的-0.76%,反映了高通胀对居民收入的侵蚀和资产价格的回调。消费端,虽然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同比从2月的6.5%快速下降至6月的1.6%,但尚能保持正增长。背后或许是疫情期间高储蓄对消费的支撑作用。从具体消费动能来看,目前服务消费>耐用品>非耐用品,不过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未来耐用品消费下行斜率的可能更大。 工业生产仍有韧性,但高通胀下,销售端已经明显感受到压力。工业总产出指数自今年2月份便开始走弱,不过6月同比增速仍有4.2%,而历史上出现衰退时往往跌至负值。制造与贸易行业的实际销售额从今年3月开始同比转负并持续3个月负增长——此前8次出现这种情形时美国经济均出现了衰退。 劳动力市场高度景气,新增非农就业连续14个月在30万人以上,仍处于“安全区”。不过失业率已经连续4个月在3.6%的低位,历史经验来看,一旦反弹可能就意味着衰退临近。新增非农就业在一季度均值为54万人,二季度为37万人,短期内转负的概率较低。失业率长期维持在历史低位表明就业市场火热,但从历史经验上看,一旦失业率开始从低位反弹,GDP同比读数将快速下行,衰退风险或迅速升温,需要密切关注。 综合来看,我们认为2022H1的美国经济状况和NBER认定的衰退还有明显距离。不过6个核心指标中至少有2个(实际个人收入-转移支付、制造与贸易行业实际销售额)显示美国已面临一定的衰退压力,而从其他指标来看美国经济仍有韧性。 “浅衰退”的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 我们认为美国后续逐步进入实质性衰退概率较大,大部分领先指标来已提示衰退风险升温。美国基本面主要面临四方面的压力:高利率对房地产和消费的冲击;股市下跌引发财富效应缩水;高物价对消费的侵蚀;欧洲等拖累。我们选取12个领先指标编制了美国经济晴雨表,大部分领先指标反映美国经济动能明显放缓,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美债期限利差、30年期抵押贷款利率等指标更是已经处于近10年来极端值附近,不过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等少数指标表明经济还有一定韧性。 目前市场对“浅衰退”的预期较高。虽然衰退可能难以避免,但市场认为衰退幅度可能不会太深。 原因一:美国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美国居民消费对GDP的贡献接近70%,目前来看居民消费能力大幅下滑的风险不高。一方面,2021年底居民部门杠杆率78%,远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99%的水平。另一方面,各收入层级居民的净资产较疫情前均有所增加,即使是位于后50%的人群,总财富也从2019年底的1.96万亿美元增加值2022Q1的3.92万亿美元。不过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在80.6%的偏高位置,可能会有一定压力。 原因二:俄乌冲突可能利好军工产业链,高位的能源价格刺激页岩油等投资恢复对衰退幅度有所缓冲。2022Q1美国军工企业对实际GDP贡献转正,参考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的趋势,俄乌冲突可能对军工产业链有持续利好。美国采矿占GDP比重和原油价格高度正相关,天然气、原油价格大概率维持高位,也将刺激页岩油等投资增加。 但是实际衰退幅度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考验美联储决策时机。因为“浅衰退”需要联储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时机停止紧缩,并在经济衰退苗头出现之际转为宽松来拖住经济增长,这无疑对美联储的行动准确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考虑到高通胀的掣肘,美联储可能很难在衰退苗头出现的第一时间转向宽松。 一旦美国进入衰退,恢复难度可能较大,因为利率、资产负债表等潜在刺激工具少了。一方面,本轮加息周期中美联储滞后于曲线,虽然已累计加息225BP,但实际政策利率(联邦基金利率-CPI)仍处于深度负值。如果通胀没有明显缓解,政策利率下调的空间可能也相对有限。另一方面,美联储本轮缩表刚刚开始,截至7月27日,资产负债表较高点时缩减750亿美元,相对近9万亿美元的总规模来说可谓“杯水车薪”。在资产负债表规模没有有效缩减之前,再度实施QE、大幅扩表的难度较大。 7月海外股债反弹但暗藏变数 7月海外股债普遍上涨,核心逻辑之一是市场从上半年的“好消息就是坏消息”切换到“坏消息就是好消息”。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带来的流动性变化,是今年以来海外市场波动的核心主线之一。经济越好→货币政策越紧的逻辑下,上半年权益市场对基本面数据的反映可以用“好消息就是坏消息”来概括。典型的是今年2月,经济意外指数一路上行,美股却持续走弱。而下半年开始,市场逐渐切换到 “坏消息就是好消息”的模式,经济数据越差反而交易流动性宽松,特别7月下旬以来,经济意外指数走弱,美股却进入了反弹节奏。 市场在美股分子端(盈利)和分母端(流动性)所交易的预期有所分化,在分子端交易短期经济韧性+未来“浅衰退”,而分母端则交易美联储较快转向降息。截至8月2日,已公布美股二季度业绩超半数好于市场预期,有效提振盈利预期。目前市场预计美股盈利继续稳定增长,标普EPS在 2023年增速约为8.8%。这一增速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定价显然不够充分,可能最多只计入了“浅衰退”的冲击。分母端,即流动性方面,联邦基金利率期货市场定价联储在2023年上半年开始降息,而美股也感受到宽松预期的暖意,标普500的市盈率(TTM)已从7月18日的17.4回升至7月29日的20.2。 结合分子端与分母端,市场似乎在交易“浅衰退”之后美联储政策恰到好处地转向宽松,但是从历史经验来看,短时间的轻度衰退可能不足以使通胀水平有效下降,市场对美联储的宽松预期可能有些超前。我们梳理了历史上十二轮通胀下行期,发现通胀的快速下行离不开衰退,不过也并非衰退幅度越大通胀下行越大,这还和通胀初始水平等因素有关。经验上看,中度衰退可能是通胀显著下行的重要条件。如果分别将0~2%/2~4%/4%以上的GDP收缩幅度定义为轻度/中度/深度衰退的话,历史上3次核心CPI下行超过4个百分点,均对应了一次中度衰退。 通胀约束下,分子端和分母端分化的市场预期会如何收敛?我们推测大致有以下两种可能: 路径一:美联储更持久加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通胀回落,结果导致分母端加息预期升温+分子端盈利预期下行。8月1日,明尼阿波利斯联储主席、2023年票委卡什卡利认为“目前距离2%的长期通胀目标还很遥远”、“市场押注联储放缓加息太过超前”,无疑增加这一路径实现的可能。 路径二:美联储如期降息→经济较快修复→美联储重回加息节奏→通胀回落。降息后如果经济下行压力缓解且通胀仍在高位,美联储可能在短时间的宽松后重新转向紧缩,引发分母端宽松的预期逆转,直到通胀回落至联储目标水平附近。这可能意味着类似1980年的情形重现,即美联储1980年5月开始降息,但到1980年9月时,经济出现见底迹象,通胀仍在高位,美联储重新开启加息周期——距离上一轮加息周期结束仅过了7个月。 市场启示: 1、宽松预期+避险情绪导致 10年期美债利率一度向下突破2.6%,不过8月2日多位联储官员偏鹰表态后重回到2.7%上方。我们认为在联储持续加息+缩表的背景下,2.5%可能是偏下限的水平。无论上述哪一种路径,市场对联储转向的预期都显得略有些超前。10年期美债利率在2.5%左右大概率有支撑,一方面,2.5%是美联储认定的长期中性名义利率,高通胀下隐含实际利率更是低于中性水平,除非经济短期快速恶化,10年期美债利率继续向下的空间不大;另一方面,2年期利率紧跟政策利率,年底大概率在3%以上,而10年-2年期利差倒挂50bp在历史上看已经是偏极限的水平,同样支持10年期利率在2.5%附近企稳。 2、除了分母端压力,美股分子端盈利预期可能还有进一步下行空间,后续美股仍存二次探底风险。眼下市场仍预计美股盈利在2023年稳步增长,暗示“软着陆”或短暂“小衰退”前景。我们认为随着联储持续紧缩,美国基本面或将面临更大的压力,美股盈利预期可能还有下调空间。6月中旬以来,美股反弹幅度已达10%,后续可能存在下跌风险。 3、美联储已经进入数据依赖模式,本周就业数据或将进一步验证衰退预期,而下周的CPI数据将再次挑战“通胀见顶论”,如果继续创出新高,可能会成为紧缩预期升温的催化剂。 风险提示 1)美国通胀持续超预期。如果通胀持续超预期,美联储可能短时间大幅收紧货币政策; 2)俄乌局势持续紧张。俄乌冲突应归于“影响重大但难于预判”一类,战场局势与外交斡旋瞬息万变,只能做持续跟踪和预案,而不能跟随情绪做投资决策。 本材料所载观点源自8月3日发布的研报《美国技术衰退的市场冲击》,对本材料的完整理解请以上述研报为准 华泰固收 · 张继强团队 欢迎关注【华泰固收|张继强团队】 感谢您与我们共同分享固收研究的心得、体会、经验与教训, 愿我们一起成长、进步!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