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平安策略】初探互联互通etf新渠道 | 策略配置动态跟踪报告20220721

【平安策略】初探互联互通etf新渠道 | 策略配置动态跟踪报告20220721

作者:微信公众号【策略评论】/ 发布时间:2022-07-2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平安证券《【平安策略】初探互联互通etf新渠道 | 策略配置动态跟踪报告20220721》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平安证券研究所策略组 薛威/魏伟 平安观点 “ETF通”启动两周,提振港股通ETF规模与成交 2022年7月4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下的“ETF通”正式启动,两地合资格投资者可以跨境投资对方市场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产品。互联互通机制中的首批4只港股ETF分别为: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南方恒生科技和安硕恒生科技。自ETF互联互通正式开闸至今,已有逾两周时间。尽管可选范围有限,但相关ETF的成交量和成交额普遍增加,基金规模也有上涨迹象,后续随着内地投资者对“ETF通”下港股ETF交易机制的熟悉,这一块新领域将迎来持续增长的机遇。 港股通ETF纵览——跟踪不同指数,行业布局分化 首批港股通ETF均为被动型管理基金,其中盈富基金跟踪恒生指数,基金资产净值在1100亿港元上下;恒生中国企业跟踪恒生中国企业指数,资产净值在250亿港元左右;南方恒生科技和安硕恒生科技均跟踪恒生科技指数,资产净值分别为190亿港元和110亿港元左右。恒生中国企业成交最活跃,其次为南方恒生科技,盈富基金和安硕恒生科技。行业配置上,盈富基金和恒生中国企业覆盖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金融业与资讯科技业,其余行业分布较均匀。两只恒生科技ETF则主要集中在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以及电讯业,虽然跟踪标的类似,但成分股及其权重略有区别。从具体成分股来看,近期南下资金并没有出现集中涌入港股通ETF重仓股的现象,说明南下直接参与港股通的投资者的决策并未受“ETF通”的显著影响,仍以行业前景以及个股估值和基本面等其他因子为主要考虑因素。 互联互通ETF的相关建议 针对港股通ETF当前的发展现状,为了促进内地和香港资本市场更好的发展和融合,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增加港股通ETF数量与种类,丰富其所覆盖的宽基、行业及细分行业范围,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选择;第二,为沪深港通股票扩容的同时,兼顾港股标的之间的融合性,鼓励资管公司根据赛道之间的相似程度,构建综合性ETF;第三,适时适当提高沪深港通每日投资额度上限,确保流通性满足新机制开通后带来的合理增量资金要求;第四,在做好投资者风险警示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港股通ETF投资门槛。 风险提示: 1)新冠病毒反复导致全球经济持续被干扰;2)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提速;3)宏观经济衰退预期加剧;4)地缘冲突与国际制裁持续升级。 一、 “ETF通”启动两周,提振港股通ETF规模与成交 2022年7月4日,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下的“ETF通”正式启动,两地合资格投资者可以跨境投资对方市场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产品。根据沪、深、港三地交易所的公告,首批纳入ETF通的合资格标的共有87只,其中内地投资者通过南向沪港通和南向深港通,可买到4只港股ETF;香港投资者通过北向沪深股通,可买到83只A股ETF。 互联互通机制中的首批4只港股ETF分别为:盈富基金、恒生中国企业、南方恒生科技和安硕恒生科技。自ETF互联互通正式开闸至今,已有逾两周时间。内地和香港投资者可以通过互联互通机制投资对方ETF,可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但不允许申购赎回。 在互联互通新机制开通之前,A股市场中就已存在大量投资港股的ETF产品,且可选赛道丰富;而此次获批的港股通ETF仅涉及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以及恒生科技指数,对内地投资者提供的选择不多,因此互联互通ETF难以在短期内吸引南下增量资金,目前尚未出现明显的规模扩张或者交易量上涨。另外,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出现,叠加外部市场环境不佳导致港股市场近期承压,也是港股通ETF产品未能大爆的背景原因之一。不过,考虑到港股通ETF具有费率较低、折溢价率相对较低、交易时间长等特点,长期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以盈富基金为例,其分级管理费为每年0.015% - 0.045%,明显低于内地上市的同类ETF管理费率。 根据Eikon Refinitiv Lipper基金数据库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盈富基金和恒生中国企业在港股通ETF开通后,基金规模先出现短暂下滑,随后窄幅震荡,这主要与这两只ETF前期下跌势能较大有关。在纳入港股通ETF后,虽有南下资金加持,但短期规模难有大幅突破,不过两只ETF此前规模的下滑迹象已经停止,成交量和成交额也出现逐步增加,后续随着内地投资者对新机制的熟悉与消化,可能还会有较大增长空间。 南方恒生科技和安硕恒生科技则受益于近几个月恒生科技的高关注度,在互联互通新机制开通后,仍延续了之前的上升趋势,基金规模稳定上涨。在近期港股科技板块大幅波动的背景下,这两只港股通ETF的份额规模仍获得较强支撑,维持上涨态势。从交易量上来看,互联互通机制开通前,两只ETF交易规模均处于高位回落阶段;随着7月4日互联互通开通后,交易规模开始触底反弹。两者对比看,作为同为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的ETF产品,南方恒生科技的基金规模和成交量明显高于安硕恒生科技,交易规模扩张的速度也高于安硕恒生科技。 二、港股通ETF纵览——跟踪不同指数,行业布局分化 根据互联互通合资格证券的资格审核要求,首批港股通ETF仅有4只,远少于陆股通ETF。4只ETF均为被动型管理基金,其中盈富基金跟踪标的指数为恒生指数,管理人现为道富环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预期将于2022年三季度完成更换基金管理人的相关交接,新管理人为恒生银行全资附属公司恒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恒生中国企业跟踪标的指数为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管理人也为恒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南方恒生科技和安硕恒生科技均跟踪恒生科技指数,管理人分别为南方基金旗下的南方东英和贝莱德资产管理北亚有限公司。 基金体量上,跟踪恒生指数的盈富基金居四者之首,近期基金资产净值在1100亿港元上下;其次是恒生中国企业,资产净值在250亿港元左右;南方恒生科技和安硕恒生科技基金资产净值则分别为190亿港元和110亿港元左右。流通性上,以成交额与基金资产净值的比值作为标准,恒生中国企业成交最为活跃,其次分别为南方恒生科技,盈富基金和安硕恒生科技。 行业配置上,盈富基金和恒生中国企业覆盖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金融业与资讯科技业,其余行业分布较均匀。根据5月31日数据,金融业和资讯科技业占盈富基金权重分别为37.17%和25.8%,占恒生中国企业权重分别为27.95%和35.9%;其次是非必要性消费和地产建筑业,分别在两只ETF中占比8.93%、8.04%和9.34%、5.2%;其余覆盖行业包括公用事业、能源业、必需性消费、医疗保健业和电讯业,占比均在3%左右,盈富基金还包含少量综合企业类标的,而恒生中国企业包含少量工业类标的。两者均未配置原材料业领域。 两只恒生科技ETF主要集中在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以及电讯业,虽然跟踪标的相近,但成分股和权重略有区别。南方恒生科技的前三大权重行业依次为电讯业、资讯科技业、非必需性消费,占比分别为38.69%、30.33%和23.97%,还有5.53%分布于必需性消费;而安硕恒生科技的前三大权重行业依次为非必需性消费、资讯科技业和电讯业,占比分别为38.62%、30.67%和28.59%。两者均将剩余的约1%资金配置于金融业、现金及衍生品。 与此同时,我们来看南下港股通的配置情况。虽然7月初以来港股在外部因子冲击下,整体表现不佳,但港股通系统持股量普遍上涨,除能源业和必需性消费行业持股量小幅下降外,其余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其中,南下资金更为青睐的是原材料业、工业、非必需性消费和地产建筑业,港股通持股量增长分别为1.96%、1.40%、1.34%和1.28%。 而作为港股通首批ETF的权重行业,金融业、资讯科技业和电讯业,港股通持股量却并未出现明显增长,港股通持股量增长仅为0.84%、0.38%、0.51%。港股通ETF的行业配置风格与南下资金在7月初以来的配置关联程度较低,表明内地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并未受港股通ETF开通的显著影响。 针对互联互通ETF的开通是否对南下资金的配置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我们从具体成分股的角度观察到,南下资金在7月并没有集中涌入到港股通ETF的重仓个股。以四只ETF的前十大持股为例,个股权重和其港股通系统持股量月初以来的变动情况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甚至多只高权重股,如美团、汇丰控股、友邦保险、中国平安、京东等,遭遇了南下资金的大幅流出。 上述事实说明投资者决策并未受互联互通ETF开通的显著影响,仍以行业与个股的判断为主要考虑因素。南下资金流入的个股,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大概率是由于国有大型银行的防御属性,吸引南下资金积极布局,而非ETF重仓可能带来的增量资金逻辑。而在快手、美团、京东等港股上市公司遭遇南向资金减持时,却有大量南向资金涌入同属于资讯科技业且同是恒生科技指数高权重股的腾讯控股和小米集团,也表明两只恒生科技ETF的买入量未能够使恒生科技板块权重标的走势趋同;同领域标的之间分化并未受互联互通ETF开通的显著影响。 三、互联互通ETF的相关建议 “ETF通”的启动虽然短期内尚未显著改变南下资金的布局结构,但随着规模的逐渐成长,其会对内地与香港股市产生深远影响。从更高层次的角度说,将合资格ETF纳入互联互通,既丰富了跨境投资方式,提高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同时也推动了两地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港股通ETF也将增加内地投资者配置境外资产的渠道。为了未来互联互通ETF市场的更好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港股通ETF数量,丰富其所覆盖的宽基、行业及细分领域,为内地投资者提供更为多元化的投资选择。 首批纳入互联互通机制的合资格ETF中,有沪股通ETF共53只,深股通ETF共30只,而港股通ETF仅为4只。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陆股通ETF基金规模总计超过6370亿元人民币;而港股通ETF虽然单个基金规模大,但由于数量原因,规模总额仅为1600亿港元左右,与陆股通差距较大。陆股通ETF中约34%为宽基ETF,跟踪标的包括各个常用A股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创业板、上证50、上证180、上证红利等;港股通目前有盈富基金跟踪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跟踪恒生国企指数,仍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具体行业方面,陆股通ETF覆盖行业主题广泛,金融地产、TMT、消费、医疗、军工、半导体、新能源等热门赛道均有数只ETF可选。境外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ETF机制,能够布局在全球市场上较为稀缺的中国重点行业,预计后续将吸引大量资金涌入。反观港股通ETF,仅有两只行业主题基金,且均聚焦在科技行业。 为实现港股通ETF数量和种类的显著上行,可以通过丰富港股通股票标的,为ETF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或者根据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的不同情况,适当调整港股通ETF的准入条件,如放宽日均资产规模,投资权重限制等;也可以鼓励资产管理公司根据两地证监会要求,积极组建新ETF产品或对现有产品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等。 2.为沪深港通股票扩容的同时,兼顾港股标的融合性;鼓励资管公司根据赛道之间的相似程度,构建综合性ETF。 根据Wind数据,港股目前有2595只股票,其中总市值大于10亿港元的仅有1128只,与A股沪深两市4737只的总数相比,标的数量偏少。在港股通ETF的资格准则中,要求跟踪的标的指数除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或恒生香港上市生物科技指数可以满足港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70%外,其余需保证港股通股票权重占比不低于80%。对比沪深股通的1527只股票,港股通股票仅有540只左右,港股通ETF的配置空间相对有限。港股和港股通在部分赛道的龙头股数量不足,难以构建行业主题ETF。 以Wind二级行业为分类标准,在多个领域,陆股通的标的数量远远大于港股通,尤其明显的有半导体、材料、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食品饮料和资本货物等。以食品、饮料与烟草行业为例,陆股通中有82只相关标的,其中属于酒类的有22只,而港股通中总共仅有26只。因此,首批满足资格要求的互联互通ETF中,就有3只为陆股通的食品饮料ETF,甚至有一只酒类ETF,却没有相应的港股通ETF。 两地证监会和交易所在考察港股通的股票标的时,除了扩容外,也需要考虑整体行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标的之间的可融合性。尽量确保资产管理公司能够通过合并多个相似赛道的标的,来达到构建综合性、合资格ETF的目的。 3.适时适当提高沪深港通每日投资额度上限,确保流通额度满足新机制开通后带来的合理增量资金要求。 目前在投资额度设置上,沪深港通ETF的投资额度将与股票投资额度一并统计管理。当前沪港通和深港通不设总额度限制,但为防范资金每日大进大出的跨境流动风险,设置了每日额度的限制:沪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交易额度分别为520亿元,即北上资金每日额度1040亿元;沪港通下的港股通及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每日额度分别为420亿元,即南下资金每日总额度为840亿元。 同为跨境投资方式,相较QDII制度,沪深港通ETF对于投资者的额度管理更加灵活,但比A股ETF还是多了一些限制。QDII对各个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有严格投资总额度限制,额度逼近上限时往往会使投资者无法申购。A股市场ETF则不设申购额度限制,有效确保了资产的流通性。沪深港通ETF额度限制处于QDII制度和A股ETF之间,为保证流通性充裕,有进一步放宽的空间。 从两市港股通每日额度使用上来看,沪市普遍买入水平更高,当前两市均未表现出额度吃紧的情况。但考虑到互联互通ETF机制开放后,可能带动两地资金流动提速,同时吸引海内外增量资金进入两地市场,因此提前做好流通性方面的准备将是两地资本市场深入国际化的基础。相关管理机构应随时监控额度使用情况,必要时在原本沪深港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整体的限制额度水平,或者将ETF与股票的额度限制进行适当分离。 4.在做好投资者风险警示和教育的基础上,适当降低港股通ETF投资门槛。 港股不设涨跌幅限制,虽是其一大亮点,但对于内地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来说,港股波动性过大,需要投资者拥有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因此,港股通资格开通设置了较高的投资者门槛。个人投资者参与港股通需要满足其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内的资产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其中不包括该投资者通过融资融券交易融入的资金和证券),且通过证券公司评估,满足知识水平、风险承受能力和诚信状况等方面的要求,还需签署风险揭示书,并且与证券公司签署委托协议等要求。 目前,港股通ETF投资者门槛与个股相同,参与港股通ETF需要投资者已有港股通交易权限,或具备账户内不低于50万元证券资产,并与证券公司签署风险揭示书等条件。但要注意的是,与个股不同,ETF产品具有分散投资、交易成本低、流动性好等特点,且由专业机构管理,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投资风险显著小于个股,为方便广大投资者参与,可以在做好投资者风险警示和培训的同时,适当降低港股通ETF的投资门槛。 四、风险提示 1)新冠病毒新变种肆虐,导致全球经济恢复持续受到干扰; 2)美联储货币紧缩政策提速,全球其他国家市场承压; 3)宏观经济衰退预期加剧,全球风险偏好受打击; 4)地缘冲突与国际制裁持续升级,能源成本居高不下。 报告作者信息 免责声明 策略配置研究团队 平安证券 投资机会 股市行情 政策风向 剖析 策略评论 【微信账号】Equity_Strategy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