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产业调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技术和市场分析

产业调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技术和市场分析

作者:微信公众号【计算机文艺复兴】/ 发布时间:2022-07-04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产业调研: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技术和市场分析》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Cornfield Chase 音乐: Nsnrover - 星际穿越(原野追逐) 产业调研系列 沈总:我来自福瑞泰克,公司成立于2016年,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本土全栈式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和产品供应商,致力于推动中国智能驾驶产业发展。我们公司的产品专注于ADAS和自动驾驶赛道,具备全栈能力,有自己的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和相应的软件算法、集成测试能力,可以把福瑞泰克理解为具备全栈完整能力的tier1,可以为OEM主机厂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智能驾驶不管是市场还是技术本身都发展非常快,也有很多玩家。福瑞泰克以什么产品和技术策略来脱颖而出呢?有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是我们有全栈自研能力,目前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供应商不多。第二个是我们非常强调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建立,在感知、规控等等方面都有非常强的自研能力。第三个也得益于我们跟主机厂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现在主机厂或多或少都会自己做一些研发,我们有非常灵活的可以满足主机厂的合作方式,进行全方位合作。我们可以提供交钥匙的解决方案,也可以跟主机厂进行深度的互补合作关系,配合主机厂最终完成产品构建,比如我们提供硬件、软件、中间件,由主机厂开发相关功能。第四个,我们产品覆盖了从L0到L2.99的全覆盖产品能力。 回到今天的主题,智能驾驶从最终消费者角度感受到的是一些功能。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智能驾驶功能演化的过程,最初的L0碰撞预警还有盲区检测等功能,再到L1功能,然后再到L2的功能,比如横向和纵向自动控制,还有HWA,可以做单车道的智能巡航,还有指令式换道。如果加入高精度地图和定位,又可以做成NOA这样的功能,NOA目前也是我们智能驾驶赛道产品的研发热门领域。NOA又分为两个产品,一个是高速和城区高架的NOA,比如蔚小理推出的车型,基本上有高速和城区高架的NOA。下一个研究热点是城区NOA功能,要把这些智能驾驶功能拓展到城区产品,肯定是比高速或者城市高架要复杂得多。像高精度地图也必须跟上,城区的地图还是比较复杂的,目前具备城区高精度地图,只是覆盖了少数几个大城市,要推广城区NOA还是需要时间。如果再往后看,从功能角度,如果做到了城区NOA,基本上就达到了一般的L3的水平。但是如果要讲L3,就涉及功能安全。你要做到脱眼和脱手,安全措施要到位。再往后演进就是L4功能。 对应的产品也是随着功能演进而发展。从最简单的单摄像头方案,可以实现L1和L2功能,是低成本性价比很高的产品。再到一个摄像头一个雷达,大家如果看现在路上跑的车,1R1V的占比是最高的,也是目前的现状。随着功能要求的增加,传感器的数量会越来越多,自然而然的,要处理更多传感器的输入,需要一个中央处理器。如果传感器多了,就需要域控制器做统一处理。所以产品演进跟功能演进是一一对应。另外一个趋势是随着功能集成,原来行车和泊车功能是分开的,或者两个不同供应商开发,现在随着域控制器集成度提升,行泊一体域控制器也成为大家认同的做法,所以行车和泊车功能集成在同一个域控制器里面。行车和泊车功能的集成也不是简单放在一起,从产品角度看是有重叠的。行车过程中会短距离检测会用到泊车的超声波或者环视。同样泊车产品里面会用到毫米波雷达或者前视摄像头。未来行车和泊车功能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我们再通过数据来看一下智能驾驶市场的发展。我有个数据——中国自动驾驶渗透率在2020只有34%配置了智能驾驶功能,2025年智能驾驶配置率会达到70%,里面L1占30%,L2或者L2+占到35%,L3达到4%,L4占到1%。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个是中国智能驾驶的年复合增长率还是很快的,大概是21.7%。另外一方面随着整体智能驾驶渗透率提高,每一个级别的自动驾驶上面都有很大的增长,虽然L1的配置率从2020年的34%到2025年降到了30%,但是随着整体配置的提高,L1的绝对装配量还是提高的,更不要说L2和L2+,2020年是9%,2025年达到35%,可以看到L2以及L2+本身的占比变化最大。L3虽然比例只有4%,但是L3的价格有可能是L2或者L2+的五到十倍,所以L3的绝对产值跟L2或者L2+到了2025年是接近的。 对于我们来讲,不管是哪个级别的自动驾驶我们都要涉及,怎么占领产品制高点?毫无疑问L2.9和L3是我们目前开发域控制器产品的重点。福瑞泰克在研发这些制高点产品的同时也顾及到了L1的产品,因为它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占了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域控制器的开发也可以有不同的策略。第一个是讲究性价比,既要满足L2和L2+的功能,又要满足较低的价格。我们开发的ADC20产品,有六个摄像头,五个雷达,加上高精度地图和定位,用这样的一个低成本域控制器方案,来提供高速和城市高架的NOA功能,这是我们打性价比的域控制器产品。 下一个档次的域控制器,我们是把它做成10V5R,一个激光雷达可选配,加上一个域控制器。它增加了四个侧视摄像头,增加车辆周围360度的视觉感知覆盖,能够提供性能更高的高速和城市高架的NOA功能,以及部分的城市NOA功能。我们目前在开发的ADC30产品,它是11个摄像头5个雷达,加上三个激光雷达,还有功能安全。能够提供完整的城市加上高速NOA功能,达到功能安全ASIL D,能够支持L3的功能。这是福瑞泰克域控制器产品开发的定位。 另一个趋势,大家知道可能目前从国外芯片说,英伟达OrinX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用的产品比较多,但是大家不要忽略国产芯片的重视程度。福瑞泰克还是比较推国产芯片,来实现我们域控制器的功能,我们跟地平线有深度合作,从地平线J2、J3到J5,我们刚提到的一系列域控制器产品都用了地平线的芯片。 总体来讲,我概括一下,福瑞泰克在域控制器开发上面,走在了国内同行前面,大家都在做域控制器,但是真正在国内主机厂量产车型上面实现NOA功能的车厂并不多,除了蔚小理,他们主要是自研的。我看其他的新势力以及传统车厂,目前为止都没有真正推出NOA功能,福瑞泰克会在一个月之后在国内一家主流的车厂推出NOA功能。也就是说福瑞泰克作为本土的智能驾驶供应商,可以称得上第一个作为tier1推出NOA功能的公司。 Q: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做域控制器,壁垒在哪里,未来什么样的公司会胜出? A:目前来看肯定是百花齐放,技术层面来说,域控制器不光包括硬件,也包括软件,还需要有感知、规控、定位等算法,这个是技术角度。另外一方面是量产很需要的工程化开发能力,真正具备量产工程开发能力的厂家并不多。本身域控制器的产品技术复杂度会比较高,对应的工程化的问题也比较多。并不是有很多厂家能够跨过技术和工程化的门槛,今后四五年会剩下少数几家厂商,可能称不上寡头,但是不会有这么多的厂家有量产域控制器。 Q:不同的域控制器的价格差距,比如座舱域控制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成本由哪些部分构成?是不是主要还是芯片? A:主处理器肯定是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SOC,可能英伟达大家用得比较多,我们比较偏重于国产的,地平线。SOC不止用一颗,为了达到一定的算力要用多颗,还有MCU,这些处理器会在BOM里面占比较高。其他的元器件也是不可忽略的,必须各种存储,以及其他的元器件。我觉得大致来看,BOM成本里面SOC和MCU大概50%,剩下的50%是其他元器件,还有软件成本,有各种各样的软件栈,要不就是自己开发,要不就购买通用的商业软件,这里面的费用也是比较多的,有些算作研发投入,有些是走License。 Q:英伟达在高端市场很强,高通、TI也会进来,驾驶域这边的芯片生态未来是不是会按照厂商分层,还是每家都会高中低铺不同的方案? A:我们开发者角度来看,它的芯片肯定要区别。如果我们选择跟一家厂商合作,如果没有什么意外,还是会按照芯片厂家的路线图做开发。国产芯片我认为是一个趋势,这里面有成本和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因素,大家应该清楚。长远来看,我认为英伟达可能并不会在中国市场持续占据主导地位,肯定会逐步被国产芯片取代掉。确实有不少厂家选用TI,我们也是把它跟地平线进行互补,我们给TI的定位,它打的不是高算力的牌,而是性价比的牌,比较适合于做性价比高的域控制器。 Q:行泊一体和舱泊一体,未来哪个是趋势? A:行泊一体我们已经看到了趋势,下半年或者明年推出来的域控制器大部分都包含行泊一体。舱泊一体,原来独立的泊车系统大部分是座舱系统做的,特别是AVM环视部分基本是座舱完成,它是比较关注AVM显示界面的效果,目前座舱域里面用得比较多的高通芯片,也具备了一些处理能力,用高通芯片做环视和泊车,把泊车功能集成在座舱域里面,目前相关的泊车产品也已经量产。但是我觉得总的趋势还是行泊一体,这里面不光是从成本或者功能集成角度,更重要的是行车的时候会用到泊车传感器,或者泊车的时候也会用到行车的传感器,这个角度看还是行泊一体比较合适。 合规声明:本文节选国泰君安计算机团队举办的专家电话会议,专家所在公司非上市公司,属于公开资料,如需纪要全文请后台留言。 - end - 欢迎加入产业交流群! 欢迎所有对计算机产业研究和投资感兴趣的盆友(包括云计算、网络安全、医疗IT、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后台留言加入我们的产业交流群。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系统的计算机产业研究框架,提高整个A股的IT行业研究水平,减少韭菜数量,普度众生。 智能汽车研究框架(200页PPT) 智能座舱 汽车芯片 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相关报告 1. 如何研究一家AI公司? 2. 从汽车业务商业模式看中科创达和人力外包公司的不同 3. 中科创达:汽车“四化”下加速成长 4. 三谈中科创达:做事情眼光最重要 5. 智能座舱:智能汽车产业大变局中的投资机遇(40页深度) 6. 德赛西威:领先的汽车电子玩家,未来出行变革创领者(深度) 7. 科大讯飞:个性化学习手册改变了什么?(深度) 8. 科大讯飞:你绝对没见过的区域型订单详细拆解(深度) 9. 科大讯飞核心竞争力与增长点分析(50页PPT) 10. 科大讯飞:疫情防控让教育订单商业模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11. 从Nuance的沉浮看科大讯飞的核心竞争力 12. 格灵深瞳:技术领先到商业落地,计算机视觉场景为王(深度) 13. 一张图看懂AI公司 14. AI+自动驾驶: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15. 从主芯片视角研究智能驾驶内在产业逻辑 16. 虹软科技:“价”的弹性大于“量”的弹性(深度) 17. 虹软科技:单机价值量提升带来最大弹性 18. 虹软科技:量价齐升,逻辑最顺(深度) 19. 虹软科技:业绩怎么了? 20. 科大讯飞:区域订单统计 21. 对中科创达的一些理解 22. 英伟达汽车芯片业务发展史 23.自动驾驶路测数据中的秘密 24.Mobileye:被篡位的自动驾驶芯片老霸主(深度) 25.中科创达:牵手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 26.黑芝麻: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独角兽,用芯赋能未来出行(深度) 27.经纬恒润:汽车电子隐形冠军(深度) 28.计算机视觉:血腥战场(深度) 29.产业调研:谈谈车载操作系统竞争格局 30.产业调研:黑芝麻眼中的车载SoC芯片市场 31.生死时速:新旧势力汽车主机厂自动驾驶进展详细梳理(深度) 32.地平线:国产自动驾驶芯片龙头发展史(深度) 33.产业调研:从中科创达产品视角看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34.芯驰科技:汽车芯片全赛道覆盖(深度) 35.为什么汽车芯片这么火? 36.产业调研:为什么规模化L2是自动驾驶向上突围关键点? 37.智能汽车芯片研究框架(120页PPT) 38.产业调研:元宇宙中的集度汽车发布会 39.重磅!计算机研究员眼中的特斯拉(深度) 40.L3级别自动驾驶落地的正确姿势(深度) 41.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 42.产业调研:英伟达如何服务智能汽车行业 43.产业调研:杰发科技(四维图新)座舱芯片产品路线图 44.产业调研:芯擎科技(吉利汽车)的座舱芯片之路 45.智能座舱研究框架(100页PPT) 46.产业调研:计算机视角看蔚来新品发布会 47.五谈虹软科技:两大核心业务拐点将至 48.产业调研:不追求科技感的理想L9发布会(附万字纪要) 49.产业调研:矿区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实践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观点。涉及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应以所属机构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为原创。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