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氢科技招股说明书看点
(以下内容从国金证券《捷氢科技招股说明书看点》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捷氢科技 招股说明书核心看点 摘 要 事件概况:2022年6月29日,上汽集团介绍旗下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月28日在上交所网站披露招股书,拟申请科创板上市,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为10.6亿元。 营收近两年连年翻倍,成本控制超预期。2019-2021年捷氢科技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73.56%,2021年实现5.9亿元营业收入,受补贴政策落地时间晚影响,暂未实现盈利,但2021年亏损规模减小。公司坚持高研发投入,2019-2021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7.9%。毛利率同行业偏低,主要系公司为提高市场占有率,采用具有竞争性的定价,2020-2021年,其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售价从1万元/kW下降至0.38万元/kW,降幅达62%,对应的平均毛利率从35.93%下降至30.78%,毛利率仅下滑14%,体现其较强的核心技术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成本降幅超预期。此外,公司应收账款在同行业内表现较好,整体回款情况良好。 立足上海,捷氢科技是上海示范城市群头部企业。捷氢科技作为上海示范城市群头部企业,在华东地区(含上海)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50%。2021年系统销量达716台,2019-2021年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400%,装机量位居上海城市群前列。 系统竞争优势明显,产品向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延伸。燃料电池系统是捷氢科技的核心产品,2021年收入占比近5成,当前系统产品P4H系列,质量功率密度达714w/kg,处于国内领先地位,5.8kW/L峰值体积功率密度和-30℃低温启动性能可对标国外领先水平。同时,捷氢科技自主研发燃料电池电堆和膜电极,性能位处国内前列,最新电堆产品PROME M4在峰值功率下体积功率密度可提升至 5.1kW/L,额定功率提升至 163kW;最新一代膜电极HCore-22A峰值功率密度提升30%,达到了1.3W/cm2@0.65V,同时膜电极寿命提升 50%。捷氢在系统、电堆与膜电极的自主研发优势将推动后续产品的性能突破和持续降本并且推动电堆、系统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01 营收连年翻倍,成本控制超预期 营收近两年连续翻倍,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达73.56%。公司于2018年成立,专注于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随着示范城市群等氢能相关政策的落地,在FCV开始逐步放量的背景下 ,公司2019-2021年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73.56%,2021年实现5.9亿元营业收入。 暂未实现盈利,亏损规模减小,坚持研发投入。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5,875万元,亏损规模相较2020年有所好转。近三年的亏损主要系2020年燃料电池领域无补贴政策,2021年补贴政策落地时间晚,以及公司坚持高研发投入。2019-2021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7.9%。 毛利率同行业内偏低,公司依托自身核心零部件布局,实现在较低系统售价下维持毛利率。2019 - 2022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2.4%、18.7%和28.0%,水平略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产品燃料电池系统的毛利率分别为47.4%、35.9%、30.78%,水平略低或持平与同行业可比公司。2019年主要原因系业务结构差异导致,公司当年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工程技术服务,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营收来自于销售商品。2020 年至 2021 年,公司实现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核心部件产品的自主生产及批量交付,其毛利率水平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公司燃料电池系统毛利率与重塑股份基本持平但低于亿华通,从主要产品燃料电池系统的毛利率分析,主要原因系:1)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物流车、客车及重卡等应用场景,公交客户占比较低,总体售价相对较低;2)报告期内,公司为进一步拓展产品使用场景和市场占有率,采用具有竞争性的定价。2021 年,公司依托自身核心零部件布局,实现量产交付,规模效应逐步释放,同时利用自身核心零部件全供应链优势,实现产品降本,在燃料电池系统单位功率售价远低于亿华通的情况下,保持具备竞争力的毛利率水平。 应收账款同行业内表现较好,整体回款情况良好。燃料电池行业目前处于商业化初期,应收账款偏高是行业当前现状。公司应收账款同行业内表现较好,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截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公司 2020 年末和 2021 年末期后回款比例分别为91.02%和 42.03%,整体回款情况良好,存在重大的坏账风险可能性较小。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张,预计整体应收账款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回款和收入大多集中于四季度,呈现季节性波动。2019-2021年公司四季度收入占全年营收比例均超过90%,存在季节性特点,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燃料电池行业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对公司产业化量产能力以及项目验收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近几年受燃料电池行业补贴政策制定周期的影响,公司往往于下半年进行生产订单确认、物料准备和产品交付,上半年以磋商和设计为主。 客户集中程度高,2021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超75%。2019-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1,231.41 万元、24,259.25 万元和 45,458.75 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0.00%、98.33%和 77.51%,客户集中度较高,与前五大供应商中的上汽集团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存在关联关系。 02 立足上海,捷氢是上海城市群龙头企业 公司立足于上海城市群,华东地区连续三年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超50%。公司立足于上海,是上汽集团下属子公司,2019-2021年华东和上海地区收入占比均超过50%,业务逐步向全国其它地区拓展。 上海示范城市群头部企业,2019-2021年系统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超1400%。捷氢作为上海示范城市群头部企业,公司华东地区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50%;公司2021年系统销量达716台,2019-2021年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400%,装机量位居上海城市群前列。 03 系统作为核心,产品向核心零部件延伸 燃料电池系统是公司的核心产品,2021年收入占比近5成。公司立足于燃料电池系统,坚持自主研发,系统收入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系统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到49.2%,并且产品向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布局延伸,目前已具备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与系统设计开发和量产能力,以及膜电极自主开发能力。 燃料电池系统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性能参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对标国际。公司燃料电池系统在输出功率、功率密度、低温启动、耐久性等关键指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核心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最新首款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P4H 额定功率 130kW,质量功率密度超过 700W/kg,相比上一代P3H 产品提升 34%,设计寿命达到 15,000 小时,相比上一代P3H 产品提升 50%,产品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8kW/L峰值体积功率密度和-30℃低温启动性能可对标国外领先水平。 自主研发燃料电池电堆,性能位处国内前列。电堆是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水平决定了燃料电池系统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公司电堆具有高功率密度、大功率、环境适应性好以及满足车规级产品质量等特点,所用的膜电极均自主设计并生产,产品性能国内领先。最新产品PROME M4 燃料电池电堆在峰值功率下体积功率密度可提升至 5.1kW/L,额定功率提升至 163kW。 膜电极外购大幅下降,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助力燃料电池系统单位功率成本快速下降。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部件,决定燃料电池成本的重要部分,对电堆的性能、寿命、一致性特性上有重要影响。从采购供应商来看,2019-2021年公司膜电极外购比例大幅下降,2021 年公司实现膜电极自制,结合电堆与膜电极一体化设计和协同作用以及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公司可以实现在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产品上的性能突破和持续降本并且推动电堆、系统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公司最新一代膜电极HCore-22A 型膜电极的峰值功率密度提升了30%,达到了1.3W/cm2@0.65V,同时膜电极的寿命提升了 50%。此外,燃料电池系统的每 kW 售价整体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由2019年的2.5万元下降至2021年的0.38万元,降幅达到62%。 联系人: 高明宇:185-1667-3570 商鸿宇:186-8823-1514
捷氢科技 招股说明书核心看点 摘 要 事件概况:2022年6月29日,上汽集团介绍旗下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月28日在上交所网站披露招股书,拟申请科创板上市,公司拟募集资金总额为10.6亿元。 营收近两年连年翻倍,成本控制超预期。2019-2021年捷氢科技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73.56%,2021年实现5.9亿元营业收入,受补贴政策落地时间晚影响,暂未实现盈利,但2021年亏损规模减小。公司坚持高研发投入,2019-2021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7.9%。毛利率同行业偏低,主要系公司为提高市场占有率,采用具有竞争性的定价,2020-2021年,其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售价从1万元/kW下降至0.38万元/kW,降幅达62%,对应的平均毛利率从35.93%下降至30.78%,毛利率仅下滑14%,体现其较强的核心技术与成本控制能力,总体成本降幅超预期。此外,公司应收账款在同行业内表现较好,整体回款情况良好。 立足上海,捷氢科技是上海示范城市群头部企业。捷氢科技作为上海示范城市群头部企业,在华东地区(含上海)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50%。2021年系统销量达716台,2019-2021年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400%,装机量位居上海城市群前列。 系统竞争优势明显,产品向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延伸。燃料电池系统是捷氢科技的核心产品,2021年收入占比近5成,当前系统产品P4H系列,质量功率密度达714w/kg,处于国内领先地位,5.8kW/L峰值体积功率密度和-30℃低温启动性能可对标国外领先水平。同时,捷氢科技自主研发燃料电池电堆和膜电极,性能位处国内前列,最新电堆产品PROME M4在峰值功率下体积功率密度可提升至 5.1kW/L,额定功率提升至 163kW;最新一代膜电极HCore-22A峰值功率密度提升30%,达到了1.3W/cm2@0.65V,同时膜电极寿命提升 50%。捷氢在系统、电堆与膜电极的自主研发优势将推动后续产品的性能突破和持续降本并且推动电堆、系统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01 营收连年翻倍,成本控制超预期 营收近两年连续翻倍,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达73.56%。公司于2018年成立,专注于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随着示范城市群等氢能相关政策的落地,在FCV开始逐步放量的背景下 ,公司2019-2021年营业收入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73.56%,2021年实现5.9亿元营业收入。 暂未实现盈利,亏损规模减小,坚持研发投入。公司2021年归母净利润为-5,875万元,亏损规模相较2020年有所好转。近三年的亏损主要系2020年燃料电池领域无补贴政策,2021年补贴政策落地时间晚,以及公司坚持高研发投入。2019-2021年平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7.9%。 毛利率同行业内偏低,公司依托自身核心零部件布局,实现在较低系统售价下维持毛利率。2019 - 2022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22.4%、18.7%和28.0%,水平略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主要产品燃料电池系统的毛利率分别为47.4%、35.9%、30.78%,水平略低或持平与同行业可比公司。2019年主要原因系业务结构差异导致,公司当年营业收入主要来自于工程技术服务,而同期同行业可比公司主要营收来自于销售商品。2020 年至 2021 年,公司实现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核心部件产品的自主生产及批量交付,其毛利率水平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整体毛利率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公司燃料电池系统毛利率与重塑股份基本持平但低于亿华通,从主要产品燃料电池系统的毛利率分析,主要原因系:1)公司客户主要集中在物流车、客车及重卡等应用场景,公交客户占比较低,总体售价相对较低;2)报告期内,公司为进一步拓展产品使用场景和市场占有率,采用具有竞争性的定价。2021 年,公司依托自身核心零部件布局,实现量产交付,规模效应逐步释放,同时利用自身核心零部件全供应链优势,实现产品降本,在燃料电池系统单位功率售价远低于亿华通的情况下,保持具备竞争力的毛利率水平。 应收账款同行业内表现较好,整体回款情况良好。燃料电池行业目前处于商业化初期,应收账款偏高是行业当前现状。公司应收账款同行业内表现较好,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截至 2022 年 5 月 31 日,公司 2020 年末和 2021 年末期后回款比例分别为91.02%和 42.03%,整体回款情况良好,存在重大的坏账风险可能性较小。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持续扩张,预计整体应收账款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回款和收入大多集中于四季度,呈现季节性波动。2019-2021年公司四季度收入占全年营收比例均超过90%,存在季节性特点,主要原因在于现阶段燃料电池行业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对公司产业化量产能力以及项目验收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近几年受燃料电池行业补贴政策制定周期的影响,公司往往于下半年进行生产订单确认、物料准备和产品交付,上半年以磋商和设计为主。 客户集中程度高,2021年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超75%。2019-2021年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1,231.41 万元、24,259.25 万元和 45,458.75 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00.00%、98.33%和 77.51%,客户集中度较高,与前五大供应商中的上汽集团及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存在关联关系。 02 立足上海,捷氢是上海城市群龙头企业 公司立足于上海城市群,华东地区连续三年收入占总营收比例超50%。公司立足于上海,是上汽集团下属子公司,2019-2021年华东和上海地区收入占比均超过50%,业务逐步向全国其它地区拓展。 上海示范城市群头部企业,2019-2021年系统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超1400%。捷氢作为上海示范城市群头部企业,公司华东地区收入占比连续三年超50%;公司2021年系统销量达716台,2019-2021年销量年复合增长率达1400%,装机量位居上海城市群前列。 03 系统作为核心,产品向核心零部件延伸 燃料电池系统是公司的核心产品,2021年收入占比近5成。公司立足于燃料电池系统,坚持自主研发,系统收入占比逐年上升,2021年系统收入占公司总营收比例达到49.2%,并且产品向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布局延伸,目前已具备大功率燃料电池电堆与系统设计开发和量产能力,以及膜电极自主开发能力。 燃料电池系统核心技术自主开发,性能参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对标国际。公司燃料电池系统在输出功率、功率密度、低温启动、耐久性等关键指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核心技术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中最新首款燃料电池系统产品 P4H 额定功率 130kW,质量功率密度超过 700W/kg,相比上一代P3H 产品提升 34%,设计寿命达到 15,000 小时,相比上一代P3H 产品提升 50%,产品实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8kW/L峰值体积功率密度和-30℃低温启动性能可对标国外领先水平。 自主研发燃料电池电堆,性能位处国内前列。电堆是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技术水平决定了燃料电池系统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公司电堆具有高功率密度、大功率、环境适应性好以及满足车规级产品质量等特点,所用的膜电极均自主设计并生产,产品性能国内领先。最新产品PROME M4 燃料电池电堆在峰值功率下体积功率密度可提升至 5.1kW/L,额定功率提升至 163kW。 膜电极外购大幅下降,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助力燃料电池系统单位功率成本快速下降。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电堆的核心部件,决定燃料电池成本的重要部分,对电堆的性能、寿命、一致性特性上有重要影响。从采购供应商来看,2019-2021年公司膜电极外购比例大幅下降,2021 年公司实现膜电极自制,结合电堆与膜电极一体化设计和协同作用以及系统设计和控制策略,公司可以实现在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产品上的性能突破和持续降本并且推动电堆、系统的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公司最新一代膜电极HCore-22A 型膜电极的峰值功率密度提升了30%,达到了1.3W/cm2@0.65V,同时膜电极的寿命提升了 50%。此外,燃料电池系统的每 kW 售价整体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由2019年的2.5万元下降至2021年的0.38万元,降幅达到62%。 联系人: 高明宇:185-1667-3570 商鸿宇:186-8823-1514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