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宏观||李超】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
(以下内容从浙商证券《【浙商宏观||李超】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文 |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超 / 张浩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0030002 浙商宏观天天播报 音频: 进度条 00:00 10:33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全文约4000字,阅读需要8分钟左右 内容摘要 >> 核心观点 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短期疫情及大规模集中减退税的利空逐步出尽,特定机构利润加速上缴和专项债加速发行递补收入缺口,助力经济修复和刺激政策兑现。 >> 一般公共预算:疫情及减退税扰动收入,支出重在落实政策效果 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1%。其中,全国税收收入7245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4%,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6%;非税收入142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5月当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32.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为-6%。 短期疫情及大规模集中减退税利空施压财政收入。我们认为,4月与5月财政收入的显著恶化是两方面因素叠加所致,其一大规模减退税降费是主因,自然口径下4月、5月当月财政收入分别为-41.3%和-32.5%,已有说明;其二是疫情冲击居民及企业部门,税基受挫导致税收下降,不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仍能在保持4月-4.9%和5月-6%的当月增速,受疫情冲击效果显著好于2020年一季度。 两大利空逐步出尽,后续可以乐观一点。前期压制财政收入的两大利空,预计将逐步出尽,后续可以乐观一点。其一,我们在5月《逆转,新生》中期策略报告中提出,常态化核酸检测可统筹经济增长和动态清零两大目标,通过带动“物的流动”和“人的流动”实现经济快速修复,5月国内疫情逐步收敛,经济数据在供需两端均出现了显著回暖,预计6月起经济修复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经济重启也将持续修复财政收入;其二,4月、5月大规模集中减退税降费政策效果已经兑现,6月起减退税降费对当月财政收入的扰动将显著下降。 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9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其中,1-5月教育、科学技术、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支出规模增速分别达到3.8%、15.1%、3.1%和8.2%。支出进度层面来看,社保就业、卫生健康和交通运输支出较快,1-5月支出进度分别达到了43.2%、42.4%和40.2%,高于37.1%的整体支出进度。 支出重在落实政策效果。我们在《聚焦两个5.5%,财政步步为营》报告中提出,疫情冲击下,Q2一系列经济政策后,财政政策重点关注三大方面:保障常态化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的财力支出,稳就业,稳增长,支出较快的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和交通运输三大领域,对应上述三大重点工作,符合稳住经济大会要求的落实政策效果。 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的运行和实施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重点围绕疫情防控、稳增长和稳就业展开,聚焦两个5.5%(年初确立经济增长目标5.5%左右、调查失业率不超过5.5%),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并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从这一角度看,下半年财政重点工作关注三方面:1)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的带动作用,服务于稳增长目标。2)用好转移支付、强化基层财力、落实三保支出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稳市场主体保就业。3)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财力保障,财政存量资金有空间。 >> 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 财政资金缺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疫情冲击财政收入,并催生更大规模的支出义务和减退税降费规模,房地产政策刺激效果因疫情还未在卖地收入中体现,市场较为担心财政资金缺口,重点关注两大问题,1)短期是否会出现财政收入不足导致支出受挫?进而影响短期稳增长政策兑现;2)全年维度来看,财政能否平衡预算并提供支出所需要的资金?收支能否平衡? 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首先,一般公共预算层面,1-5月财政实际赤字为12320亿元,2022年预算安排全国财政使用结转结余资金及调入资金达到23285亿元,完全可以覆盖实际赤字资金缺口,同时考虑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净融资,实际赤字基本无忧。其次,政府性基金层面,1-5月政府性基金收入与支出之差为-17381亿元,主要源于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所致,1-5月卖地收入18613亿元,显著低于历史同期(预计较同期减少7000亿元),财政政策通过加速特定机构上缴利润(5月央行已上缴8000亿)、加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方式(截至6月10新增专项债发行已超过25500亿元),有效的填补了短期资金缺口。根据我们预判,考虑3.65万亿专项债Q2基本发完、1.65万亿特定机构利润在Q3前大部分上缴完成,三季度卖地收入继续维持-20%以上当月同比增速时,政府性基金支出高增长所需资金可以满足。 全年维度看,财政收支缺口仍有压力。从广义财政角度来看,市场担心疫情冲击和卖地出让收入缺口可能导致全年财政收支平衡出现较大资金缺口,我们认为这一点无需过度担心,财政存量资金可以较好应对。1)资金缺口有多大?疫情冲击带来的财政收入损失(Q2受冲击财政收入下滑)可能在4500亿元左右。受疫情拖累和行业修复缓慢影响,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可能不及年初预算预期,由此带来的潜在收入损失在6000亿元(悲观预期下卖地收入增速-12%)。2)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持续推进需要一定增量财政资金支持,此前市场较为关注的医保基金和财政预算之争已有侧面印证,我们此前计算全部口岸城市保持48h小时核酸(6月至12月)要求需要接近8000亿规模,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概率低于这一水平(详细测算可见《逆转,新生》中期策略报告)。 如何填补财政收支缺口?有余粮,但更重要的是关注Q3经济修复和增量工具的变化。财政存量子弹有一定余粮,主要有三方面来源,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有1089亿余额,地方历年结转结余资金的留存预计力度有限(未进预算但需财政资金支持等原因,预计小几千亿),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根据2020年审计署财政预算执行审查披露来看,2022年盘活闲置资金资产有望带来2000-3000亿资金。我们认为,存量子弹有助于预算平衡,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Q3经济修复的变化,经济修复对税收和卖地收入的修复有重要拉动,缓解全年收支压力;同时,考虑地方财政压力和困难,存在增量工具填补资金缺口的可能,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向上级申请临时救助平衡当年预算等方式来解决部分资金压力,压力之下发行特别国债解必要性也提升。 >> 稳增长逐步进入兑现期,关注卖地收入边际回暖 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9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861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7%。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93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8%,5月当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达到24%,较4月上升11.5个百分点。 稳增长逐步进入兑现期,关注卖地收入边际回暖。常态化核酸检测大面积推广带来的政策效果不断兑现,“人的流动”和“物的流动”逐步改善有助复工复产和经济回暖,今年以来持续加码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有望逐步落地、看到政策效果,我们预计稳增长政策将逐步进入兑现期,房地产销售、建工、资金、拿地等数据将逐步触底回升,预计卖地收入增速也有望逐步修复,改善政府性基金收入。 基建投资与政府性基金支出互相印证。1-5月政府性基金支出依旧维持在32.8%的高增长,是支撑基建投资的重要力量,1-5月基建投资实现6.7%的高速增长,与政府性基金支出互相印证。展望后续,根据上述计算,政府性基金层面的资金缺口无需担心,这意味着Q3无需担心资金端对基建投资的扰动,我们维持前期观点,Q3无天气因素扰动下,基建投资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高点可能突破15%。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经济超预期下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 近期视角 [ 1 ] 2022年半年度宏观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一):半年度策略之预期差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二):半年度策略之国内经济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三):半年度策略之货币政策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四):半年度策略之财政政策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五):半年度策略之海外经济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六):半年度策略之大类资产展望 [ 2 ] 2022年年度宏观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PPT) [ 3 ] 新制造稳增长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链长制是强链补链的新机制——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新能源化成为强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智能化是高壁垒的慢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为何不能再用盈利来预测制造业投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供给短缺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转型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稳增长为什么不能看传统中观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PMI为何对指示新制造稳增长的作用更大?——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的中观高频变量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财税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金融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一 [ 4 ] 城市更新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城市更新值得重点关注?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是地产投资的强变量——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有哪些投资类型?——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可以拉动多少地产投资?——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谁来干?——城市更新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资金从哪来?——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五 [ 5 ] “新能源+”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从新能源到“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一 【浙商策略】产业新能源化带来的价值重估——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二 【浙商电子】“新能源+”重构供应链,重视能源产业链全方位机遇——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三 【浙商化工】新能源大背景下,化工行业的“立”与“变”——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四 【浙商交运建筑|匡培钦】赋能、节能、产能,建筑工程行业三层次助力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五 【浙商机械 邱世梁‖王华君】聚焦“发电端”低碳、“用电端”低碳——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六 【浙商汽车|王敬】“新能源+”驱动汽车行业迎历史性变局 ──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七 【浙商新材料|马金龙】供需错配难解,"新能源+"金属牛市在途——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八 【浙商|计算机田杰华/邱世梁】“数字新能源化”的两大变局——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 【浙商通信||张建民】重视储能温控赛道高成长机会——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一 【浙商中下盘余剑秋】把握时代机遇,紧抓科创北交十倍股——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二 [ 6 ] 乌克兰冲突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为何成为地缘政治的冲突焦点?──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俄乌冲突如果失控对通胀有何影响?──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美俄对抗共性经验看资产走势──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俄罗斯面临的SWIFT制裁影响几何?──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高点上调,节奏基本不变——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联储政策如何推进?——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国CPI何时见顶?——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七 [ 7 ] 房地产税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房地产税需要关注?——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韩国“存量征收,阶梯税率”的房产税是怎样的?——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香港地区对我国房产税试点扩大借鉴意义有限——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启示?——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德国房产税意在财政创收而非地产调控——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日本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六) 【浙商宏观||李超】新加坡公有住房体制下的房产税征收力度弱——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七)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与房产税是否有关——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八) [ 8 ] 碳中和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碳中和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使得能源投资逐渐转化为制造业投资——碳中和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带来哪些需求变化?——碳中和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供给侧影响几何?——碳中和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如何影响PPI和CPI?——碳中和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碳中和与欧美相比有何异同?——碳中和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绿色金融是否会带来投资机会——碳中和系列研究(七)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未来技术突破会怎样?——碳中和系列研究(八)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双控与大国关系缓和——碳中和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能源革命的指挥棒指向何方?——碳中和系列研究(十) [ 9 ] 共同富裕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浙江共同富裕哪些值得关注?——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理解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消费?——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投资?——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外贸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三次产业?——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产业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财政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十 [ 10 ] 反垄断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三轮反垄断浪潮均源自生产要素垄断——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为了公平还是效率?——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的方式有哪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欧美日反垄断有什么差异?——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本轮反垄断全球如何演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措施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六 [ 11 ] 2021年下半年宏观策略报告(股债双牛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降准再议股债双牛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财政发力为何要到年底? 【浙商宏观||李超】核心宏观分歧十问十答 【浙商宏观||李超】今明两年宏观政策如何衔接?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投资机会来自哪些对冲政策? 【浙商宏观||李超】国常会传达了哪些信息?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PPT版) 【浙商宏观||李超】信贷宽松是否代表信用宽松?——解答市场近期四个核心关切 [ 12 ] 货币政策宽松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是否会有降息?——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是否还有降准?——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人行半年度会议看定向降息——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7月外储:不必担忧联储收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扰动——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四) [ 13 ] 信用收缩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3月金融数据:信用全面收缩的开始 【浙商宏观||李超】稳定宏观杠杆率需要多少社融增速?——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非标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政府债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债券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表内信贷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5月金融数据:信用收缩进行时 [ 14 ] 再通胀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2021年从再通胀到信用收缩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掩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人民币汇率升值掩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海外还有哪些商品价格将持续上行?——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出口产业链带动了哪些价格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疫苗广泛应用是推动还是抑制全球通胀?——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CPI转负是通缩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拉闸限电对物价的影响——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的房地产热潮会持续推升通胀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什么因素会导致通胀持续超预期——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财政刺激方案会持续提升通胀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民主党横扫两院会改变美国的通胀节奏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一 【浙商宏观||李超】拉尼娜会持续带动农产品价格上行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二 【浙商宏观||李超】TIPS隐含美国通胀到了多少?——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三 【浙商宏观||李超】一线城市房价还会涨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四 【浙商宏观||李超】银价上涨为哪般?——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五 【浙商宏观||李超】再通胀:让子弹再飞一会——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六 【浙商宏观||李超】比特币泡沫继续膨胀还是破裂?——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七 【浙商宏观||李超】新兴市场通胀拉响加息警报?——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八 【浙商宏观||李超】发达国家是否还会通胀预期自我实现?——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九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通胀是否会持续超预期?——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十 【浙商宏观||李超】气候异常对通胀和经济影响几何?——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十一 [ 15 ] 房地产长效机制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集中供地政策缘何频频调整?──房地产长效机制系列研究一 浙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简介 免 责 声 明 | 行业的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看好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上; 2、中性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10%以上; 3、看淡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下。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 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者不应仅仅依靠投资评级来推断结论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报告由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Z39833000)制作。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本公司” )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没有将变更的信息和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作参考之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 本报告仅反映报告作者的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司的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布、传播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经授权刊载、转发本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发布人和发布日期,并提示使用本报告的风险。未经授权或未按要求刊载、转发本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浙商证券研究所 上海总部地址:杨高南路729号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1号楼25层 北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E座4层 深圳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广电金融中心33层 邮政编码:200127 电话:(8621)80108518 传真:(8621)80106010 浙商证券研究所:http://research.stocke.com.cn 文章内容源自6月17日外发的报告《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2022年5月财政数据的背后》
文 |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李超 / 张浩 执业证书编号:S1230520030002 浙商宏观天天播报 音频: 进度条 00:00 10:33 后退15秒 倍速 快进15秒 全文约4000字,阅读需要8分钟左右 内容摘要 >> 核心观点 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短期疫情及大规模集中减退税的利空逐步出尽,特定机构利润加速上缴和专项债加速发行递补收入缺口,助力经济修复和刺激政策兑现。 >> 一般公共预算:疫情及减退税扰动收入,支出重在落实政策效果 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73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2.9%,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0.1%。其中,全国税收收入72459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1.4%,按自然口径计算下降13.6%;非税收入1428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5月当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32.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为-6%。 短期疫情及大规模集中减退税利空施压财政收入。我们认为,4月与5月财政收入的显著恶化是两方面因素叠加所致,其一大规模减退税降费是主因,自然口径下4月、5月当月财政收入分别为-41.3%和-32.5%,已有说明;其二是疫情冲击居民及企业部门,税基受挫导致税收下降,不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仍能在保持4月-4.9%和5月-6%的当月增速,受疫情冲击效果显著好于2020年一季度。 两大利空逐步出尽,后续可以乐观一点。前期压制财政收入的两大利空,预计将逐步出尽,后续可以乐观一点。其一,我们在5月《逆转,新生》中期策略报告中提出,常态化核酸检测可统筹经济增长和动态清零两大目标,通过带动“物的流动”和“人的流动”实现经济快速修复,5月国内疫情逐步收敛,经济数据在供需两端均出现了显著回暖,预计6月起经济修复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经济重启也将持续修复财政收入;其二,4月、5月大规模集中减退税降费政策效果已经兑现,6月起减退税降费对当月财政收入的扰动将显著下降。 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90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9%。其中,1-5月教育、科学技术、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支出规模增速分别达到3.8%、15.1%、3.1%和8.2%。支出进度层面来看,社保就业、卫生健康和交通运输支出较快,1-5月支出进度分别达到了43.2%、42.4%和40.2%,高于37.1%的整体支出进度。 支出重在落实政策效果。我们在《聚焦两个5.5%,财政步步为营》报告中提出,疫情冲击下,Q2一系列经济政策后,财政政策重点关注三大方面:保障常态化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的财力支出,稳就业,稳增长,支出较快的卫生健康、社保就业和交通运输三大领域,对应上述三大重点工作,符合稳住经济大会要求的落实政策效果。 展望下半年,我们认为,下半年财政政策的运行和实施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重点围绕疫情防控、稳增长和稳就业展开,聚焦两个5.5%(年初确立经济增长目标5.5%左右、调查失业率不超过5.5%),加快落实已经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并积极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从这一角度看,下半年财政重点工作关注三方面:1)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和政府消费的带动作用,服务于稳增长目标。2)用好转移支付、强化基层财力、落实三保支出和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稳市场主体保就业。3)做好常态化核酸检测的财力保障,财政存量资金有空间。 >> 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 财政资金缺口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问题。疫情冲击财政收入,并催生更大规模的支出义务和减退税降费规模,房地产政策刺激效果因疫情还未在卖地收入中体现,市场较为担心财政资金缺口,重点关注两大问题,1)短期是否会出现财政收入不足导致支出受挫?进而影响短期稳增长政策兑现;2)全年维度来看,财政能否平衡预算并提供支出所需要的资金?收支能否平衡? 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首先,一般公共预算层面,1-5月财政实际赤字为12320亿元,2022年预算安排全国财政使用结转结余资金及调入资金达到23285亿元,完全可以覆盖实际赤字资金缺口,同时考虑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净融资,实际赤字基本无忧。其次,政府性基金层面,1-5月政府性基金收入与支出之差为-17381亿元,主要源于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所致,1-5月卖地收入18613亿元,显著低于历史同期(预计较同期减少7000亿元),财政政策通过加速特定机构上缴利润(5月央行已上缴8000亿)、加速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的方式(截至6月10新增专项债发行已超过25500亿元),有效的填补了短期资金缺口。根据我们预判,考虑3.65万亿专项债Q2基本发完、1.65万亿特定机构利润在Q3前大部分上缴完成,三季度卖地收入继续维持-20%以上当月同比增速时,政府性基金支出高增长所需资金可以满足。 全年维度看,财政收支缺口仍有压力。从广义财政角度来看,市场担心疫情冲击和卖地出让收入缺口可能导致全年财政收支平衡出现较大资金缺口,我们认为这一点无需过度担心,财政存量资金可以较好应对。1)资金缺口有多大?疫情冲击带来的财政收入损失(Q2受冲击财政收入下滑)可能在4500亿元左右。受疫情拖累和行业修复缓慢影响,全年土地出让收入可能不及年初预算预期,由此带来的潜在收入损失在6000亿元(悲观预期下卖地收入增速-12%)。2)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持续推进需要一定增量财政资金支持,此前市场较为关注的医保基金和财政预算之争已有侧面印证,我们此前计算全部口岸城市保持48h小时核酸(6月至12月)要求需要接近8000亿规模,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概率低于这一水平(详细测算可见《逆转,新生》中期策略报告)。 如何填补财政收支缺口?有余粮,但更重要的是关注Q3经济修复和增量工具的变化。财政存量子弹有一定余粮,主要有三方面来源,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有1089亿余额,地方历年结转结余资金的留存预计力度有限(未进预算但需财政资金支持等原因,预计小几千亿),5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根据2020年审计署财政预算执行审查披露来看,2022年盘活闲置资金资产有望带来2000-3000亿资金。我们认为,存量子弹有助于预算平衡,但更重要的是要关注Q3经济修复的变化,经济修复对税收和卖地收入的修复有重要拉动,缓解全年收支压力;同时,考虑地方财政压力和困难,存在增量工具填补资金缺口的可能,通过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向上级申请临时救助平衡当年预算等方式来解决部分资金压力,压力之下发行特别国债解必要性也提升。 >> 稳增长逐步进入兑现期,关注卖地收入边际回暖 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1948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861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8.7%。1-5月累计,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93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8%,5月当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达到24%,较4月上升11.5个百分点。 稳增长逐步进入兑现期,关注卖地收入边际回暖。常态化核酸检测大面积推广带来的政策效果不断兑现,“人的流动”和“物的流动”逐步改善有助复工复产和经济回暖,今年以来持续加码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有望逐步落地、看到政策效果,我们预计稳增长政策将逐步进入兑现期,房地产销售、建工、资金、拿地等数据将逐步触底回升,预计卖地收入增速也有望逐步修复,改善政府性基金收入。 基建投资与政府性基金支出互相印证。1-5月政府性基金支出依旧维持在32.8%的高增长,是支撑基建投资的重要力量,1-5月基建投资实现6.7%的高速增长,与政府性基金支出互相印证。展望后续,根据上述计算,政府性基金层面的资金缺口无需担心,这意味着Q3无需担心资金端对基建投资的扰动,我们维持前期观点,Q3无天气因素扰动下,基建投资有望实现两位数增长,高点可能突破15%。 风险提示 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经济超预期下行,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爆发 近期视角 [ 1 ] 2022年半年度宏观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一):半年度策略之预期差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二):半年度策略之国内经济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三):半年度策略之货币政策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四):半年度策略之财政政策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五):半年度策略之海外经济 【浙商宏观||李超】逆转,新生(六):半年度策略之大类资产展望 [ 2 ] 2022年年度宏观策略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先立后破,产业突围(PPT) [ 3 ] 新制造稳增长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链长制是强链补链的新机制——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新能源化成为强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产业智能化是高壁垒的慢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为何不能再用盈利来预测制造业投资?——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供给短缺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转型驱动的制造业投资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稳增长为什么不能看传统中观变量——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PMI为何对指示新制造稳增长的作用更大?——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的中观高频变量有哪些?——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财税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制造业投资有哪些金融支持?——新制造稳增长系列研究之十一 [ 4 ] 城市更新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城市更新值得重点关注?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是地产投资的强变量——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有哪些投资类型?——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可以拉动多少地产投资?——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谁来干?——城市更新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城市更新资金从哪来?——城市更新系列研究五 [ 5 ] “新能源+”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从新能源到“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一 【浙商策略】产业新能源化带来的价值重估——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二 【浙商电子】“新能源+”重构供应链,重视能源产业链全方位机遇——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三 【浙商化工】新能源大背景下,化工行业的“立”与“变”——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四 【浙商交运建筑|匡培钦】赋能、节能、产能,建筑工程行业三层次助力新能源+——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五 【浙商机械 邱世梁‖王华君】聚焦“发电端”低碳、“用电端”低碳——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六 【浙商汽车|王敬】“新能源+”驱动汽车行业迎历史性变局 ──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七 【浙商新材料|马金龙】供需错配难解,"新能源+"金属牛市在途——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八 【浙商|计算机田杰华/邱世梁】“数字新能源化”的两大变局——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碳中和如何拉动国内需求?——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 【浙商通信||张建民】重视储能温控赛道高成长机会——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一 【浙商中下盘余剑秋】把握时代机遇,紧抓科创北交十倍股——拥抱“新能源+”系列研究十二 [ 6 ] 乌克兰冲突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为何成为地缘政治的冲突焦点?──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俄乌冲突如果失控对通胀有何影响?──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美俄对抗共性经验看资产走势──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俄罗斯面临的SWIFT制裁影响几何?──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高点上调,节奏基本不变——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联储政策如何推进?——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乌克兰危机下美国CPI何时见顶?——乌克兰冲突系列研究七 [ 7 ] 房地产税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为什么房地产税需要关注?——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韩国“存量征收,阶梯税率”的房产税是怎样的?——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香港地区对我国房产税试点扩大借鉴意义有限——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启示?——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德国房产税意在财政创收而非地产调控——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日本房地产税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六) 【浙商宏观||李超】新加坡公有住房体制下的房产税征收力度弱——房地产税系列报告(七) 【浙商宏观||李超】全球房地产泡沫破裂与房产税是否有关——房地产税系列报告(八) [ 8 ] 碳中和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碳中和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使得能源投资逐渐转化为制造业投资——碳中和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带来哪些需求变化?——碳中和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供给侧影响几何?——碳中和系列研究(四)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如何影响PPI和CPI?——碳中和系列研究(五) 【浙商宏观||李超】中国碳中和与欧美相比有何异同?——碳中和系列研究(六) 【浙商宏观||李超】绿色金融是否会带来投资机会——碳中和系列研究(七)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未来技术突破会怎样?——碳中和系列研究(八) 【浙商宏观||李超】碳中和、双控与大国关系缓和——碳中和系列研究(九) 【浙商宏观||李超】能源革命的指挥棒指向何方?——碳中和系列研究(十) [ 9 ] 共同富裕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收入分配改革是共同富裕重要抓手——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浙江共同富裕哪些值得关注?——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理解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消费?——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投资?——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外贸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三次产业?——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产业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如何从财政视角看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共同富裕如何影响货币政策?——共同富裕系列研究之十 [ 10 ] 反垄断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三轮反垄断浪潮均源自生产要素垄断——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为了公平还是效率?——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的方式有哪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欧美日反垄断有什么差异?——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本轮反垄断全球如何演进?——反垄断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反垄断措施如何影响资产价格?——反垄断系列研究之六 [ 11 ] 2021年下半年宏观策略报告(股债双牛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上篇)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下篇) 【浙商宏观||李超】降准再议股债双牛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财政发力为何要到年底? 【浙商宏观||李超】核心宏观分歧十问十答 【浙商宏观||李超】今明两年宏观政策如何衔接?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投资机会来自哪些对冲政策? 【浙商宏观||李超】国常会传达了哪些信息? 【浙商宏观||李超】信用收缩之后股债双牛(PPT版) 【浙商宏观||李超】信贷宽松是否代表信用宽松?——解答市场近期四个核心关切 [ 12 ] 货币政策宽松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是否会有降息?——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一) 【浙商宏观||李超】下半年是否还有降准?——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二) 【浙商宏观||李超】从人行半年度会议看定向降息——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三) 【浙商宏观||李超】7月外储:不必担忧联储收紧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扰动——货币政策宽松系列研究(四) [ 13 ] 信用收缩系列 【浙商宏观||李超】3月金融数据:信用全面收缩的开始 【浙商宏观||李超】稳定宏观杠杆率需要多少社融增速?——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一) 【浙商宏观||李超】非标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二) 【浙商宏观||李超】政府债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三) 【浙商宏观||李超】企业债券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四) 【浙商宏观||李超】表内信贷如何收缩?——信用收缩系列报告(五) 【浙商宏观||李超】5月金融数据:信用收缩进行时 [ 14 ] 再通胀系列研究 【浙商宏观||李超】2021年从再通胀到信用收缩 【浙商宏观||李超】油价掩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一 【浙商宏观||李超】人民币汇率升值掩盖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 【浙商宏观||李超】海外还有哪些商品价格将持续上行?——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三 【浙商宏观||李超】出口产业链带动了哪些价格上涨——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四 【浙商宏观||李超】疫苗广泛应用是推动还是抑制全球通胀?——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五 【浙商宏观||李超】CPI转负是通缩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六 【浙商宏观||李超】拉闸限电对物价的影响——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七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的房地产热潮会持续推升通胀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八 【浙商宏观||李超】什么因素会导致通胀持续超预期——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九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财政刺激方案会持续提升通胀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 【浙商宏观||李超】民主党横扫两院会改变美国的通胀节奏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一 【浙商宏观||李超】拉尼娜会持续带动农产品价格上行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二 【浙商宏观||李超】TIPS隐含美国通胀到了多少?——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三 【浙商宏观||李超】一线城市房价还会涨吗?——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四 【浙商宏观||李超】银价上涨为哪般?——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五 【浙商宏观||李超】再通胀:让子弹再飞一会——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六 【浙商宏观||李超】比特币泡沫继续膨胀还是破裂?——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七 【浙商宏观||李超】新兴市场通胀拉响加息警报?——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八 【浙商宏观||李超】发达国家是否还会通胀预期自我实现?——再通胀系列研究之十九 【浙商宏观||李超】美国通胀是否会持续超预期?——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十 【浙商宏观||李超】气候异常对通胀和经济影响几何?——再通胀系列研究之二十一 [ 15 ] 房地产长效机制系列报告 【浙商宏观||李超】集中供地政策缘何频频调整?──房地产长效机制系列研究一 浙商证券宏观研究团队简介 免 责 声 明 | 行业的投资评级: 以报告日后的6个月内,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涨跌幅为标准,定义如下: 1、看好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上; 2、中性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10%以上; 3、看淡 :行业指数相对于沪深300指数表现-10%以下。 我们在此提醒您,不同证券研究机构采用不同的评级术语及评级标准。我们采用的是相对评级体系,表示投资的相对比重。 建议: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证券的决定取决于个人的实际情况,比如当前的持仓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者不应仅仅依靠投资评级来推断结论 法律声明及风险提示 本报告由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具备中国证监会批复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Z39833000)制作。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已公开资料,但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机构(以下统称“本公司” )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没有将变更的信息和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 本报告仅供本公司的客户作参考之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本公司的当然客户。 本报告仅反映报告作者的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对本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独立评估,并应同时考量各自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特定需求。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司的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报告意见及建议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本公司没有将此意见及建议向报告所有接收者进行更新的义务。本公司的资产管理公司、自营部门以及其他投资业务部门可能独立做出与本报告中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 本报告版权均归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布、传播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经授权刊载、转发本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注明本报告发布人和发布日期,并提示使用本报告的风险。未经授权或未按要求刊载、转发本报告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浙商证券研究所 上海总部地址:杨高南路729号陆家嘴世纪金融广场1号楼25层 北京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8号富华大厦E座4层 深圳地址: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广电金融中心33层 邮政编码:200127 电话:(8621)80108518 传真:(8621)80106010 浙商证券研究所:http://research.stocke.com.cn 文章内容源自6月17日外发的报告《财政收入是收支缺口的关键──2022年5月财政数据的背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