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银行理财破净现象何来何往?(东吴固收李勇 徐沐阳)20220614

银行理财破净现象何来何往?(东吴固收李勇 徐沐阳)20220614

作者:微信公众号【李勇宏观债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14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银行理财破净现象何来何往?(东吴固收李勇 徐沐阳)20220614》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摘要 观点 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保本理财逐步退出市场。截至2022年5月31日,据Wind统计,银行理财存续产品共33499只,披露净值的产品有21253只,其中1323只累计净值小于1,破净比例达到6.23%。在这些破净的理财产品中,总体破净幅度不大,有63.27%的产品净值在0.98以上。但需要指出的是,净值为1的产品有1526只,占比7.18%,其中部分产品可能也出现了破净现象,只是暂时没披露净值(净值为1的产品中有45%近两月内未披露净值),因此实际破净比例应当高于前述比例。实际上,即便净值为正,投资者仍可能亏损。这是因为2021年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存量债券资产转为市值法估值后浮盈可观,导致产品净值普遍偏高。2022年以来理财产品市场整体回撤较大,随着市场转型期结束,后续投资收益下行将更为直接地反映在产品净值上。 银行理财破净原因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直接原因是底层资产价值下跌带来产品净值下跌:(1)债券投资收益率整体下行。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持有到期收益较低,信用下沉风险大,而波段和加杠杆操作收益有限,同时银行负债端成本高企,纯债投资策略很难满足客户投资收益要求,投资经理为增厚收益加大权益类等固收+资产配置。(2)股市下行导致理财产品收益下跌。2021年年末,银行理财中权益资产规模1.02万亿元,占比3.27%。此外,除了直接配置权益类资产外,银行理财子也通过公募基金间接配置权益资产,基金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从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间接原因是资管新规全面落实后,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净值化时代,投资者尚未适应,顺周期性投资行为放大市场波动:(1)当短期市场波动反映至可观测的理财净值变化,“预期收益率”刚性兑付被打破,部分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继而引发赎回潮。(2)计价方法整改,银行理财去伪存真。自2018年以来监管层面政策频出,不容忍摊余成本法滥用,鼓励各类资管产品采用市值法估值。转变计价方法后,原来采用摊余成本法计价的理财产品波动增大,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在时空上的割裂与扭曲得到修正。(3)非标资产占比降低,收益稳定器作用下降。非标收益无法抵消掉近期股债收益率的下降,这也导致理财破净比例增大。 现有存续期银行理财产品以封闭型和定开型为主,市场短期冲击影响有限。现有存续期银行理财产品以封闭型和定开型为主,据Wind统计,截至5月31日,在披露运作模式的产品中(有135只产品未披露运作模式),封闭型有20178只,定开型有11715只,开放型有1471只,分别占比60.48%、35.11%和4.41%。已破净产品中封闭型、定开型与开放型分别为843、415和65只,占比分别为63.72%、31.37%和4.91%。总体来看,绝大部分破净产品无法立即赎回,市场短期冲击影响有限。中期来看,随着债市回暖,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到期赎回压力较3月底减小。如果市场持续性走弱,封闭期结束将会迎来较大赎回压力。就具体品种而言,面临赎回压力时,国开债和二级资本工具承受的抛压较大。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中,国开债和二级资本工具的规模较大,截至2021年2月,两者的占比分别为31.58%和21.29%,因而当银行理财止损时这两类债券有一定抛压,或将推动相关债券利率短期上行。长期来看,赎回潮影响将随时间边际递减,不会引起债市大幅波动。长期债市走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市场情绪修复情况、国内稳增长与货币宽松政策落实力度等都会对市场形成扰动。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反复;权益市场波动加剧;利率超预期上行;数据统计偏差。 正文 1. 银行理财破净情况概览 银行理财大面积破净,保本理财逐步退出市场。截至2022年5月31日,据Wind统计,银行理财存续产品共33499只,披露净值的产品有21253只,其中1323只累计净值小于1,破净比例达到6.23%。在这些破净的理财产品中,总体破净幅度不大,有63.27%的产品净值在0.98以上。但需要指出的是,净值为1的产品有1526只,占比7.18%,其中部分产品可能也出现了破净现象,只是暂时没披露净值(净值为1的产品中有45%近两月内未披露净值),因此实际破净比例应当高于前述比例。2022年3月以来,3月第2周(20220307-20220313)新增破净产品最多,共新增1158只。从2022年5月披露了净值的产品来看,破净情况逐步好转,最近四周每周末存量已破净产品占当周公布净值产品的比例分别为7.22%、6.79%、5.53%和5.11%。 实际上,即便净值为正,投资者仍可能亏损。这是因为2021年债券收益率整体下行,存量债券资产转为市值法估值后浮盈可观,导致产品净值普遍偏高。2022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整体回撤较大,截至5月31日,2022年以来收益率为负的产品占比16.07%,高于破净比例,其中收益率位于[-2%, 0)区间的产品占六成以上。随着市场转型期结束,后续投资收益下行将更为直接地反映在产品净值上。 2. 银行理财破净原因探究 银行理财大规模破净原因主要可以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直接原因,即底层资产价值下跌带来产品净值下跌;二是间接原因,即资管新规全面落实后,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净值化时代,投资者尚未适应,顺周期性投资行为放大市场波动。 2.1. 直接原因 银行理财产品底层资产配置以固收类为主,主要投向高等级信用债。截至2021年底,银行理财资金配置债券类(含债券及同业存单,不含QDII 债券)资产21.33 万亿元,占比68.39%。从债券结构细分来看,信用债占比48.13%,同业存单占比13.9%,利率债占比5.81%。而银行理财持有的信用债中又以高等级信用债为主。2021年,理财产品持有AA+及以上信用债规模达12.75 万亿元,占信用债持仓总规模的84.05%,同比上升0.69个百分点。 债券投资收益率整体下行。利率债的绝对收益处在五年内(2017/6/1-2022/5/31)的历史较低水平,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持有到期收益较低,信用下沉风险大,而波段和加杠杆操作收益有限,同时银行负债端成本高企,纯债投资策略很难满足客户投资收益要求,投资经理为增厚收益加大权益类等固收+资产配置。 权益市场影响不可小觑,股市下行导致理财产品收益下跌。2021年年末,银行理财中权益资产规模1.02万亿元,占比3.27%。此外,除了直接配置权益类资产外,银行理财子也通过公募基金(截至2021年底1.25万亿元)间接配置权益资产,基金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从而理财产品收益率波动加大。2022年初至今,沪深300、上证综合、上证50、中证500、创业板、上证科创50、中证转债、上证转债、股票型基金与混合型基金指数分别下跌17.18%、12.46%、14.08%、18.12%、27.62%、25.95%、6.99%、6.14%、17.40%和13.56%,仅债券型基金指数小幅上涨0.29%。银行理财投资者追涨杀跌,羊群效应导致恐慌情绪放大,顺周期申赎行为对市场产生负面影响。银行端止损和流动性需求提升,股票与基金抛压增加,市场进一步下跌形成恶性循环。 2.2. 间接原因 资管新规颁布以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效果显著。截至2021年底,净值型理财产品余额26.96万亿元,占比92.97%,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增加23.89万亿元;非净值型产品余额为2.04万亿元,较资管新规发布前大幅减少16.39万亿元。资管新规2022年起正式实施,投资者可以定期了解产品净值表现。虽然理财新规明确规定不允许承诺预期收益率,但是投资者思维尚未转变,仍期待保本保收益,将业绩比较基准作为新“预期收益率”。据Wind统计,5月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的平均业绩标准达4.04%。当短期市场波动反映至可观测的理财净值变化,“预期收益率”刚性兑付被打破,部分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继而引发赎回潮。 计价方法整改,银行理财去伪存真。摊余成本法计价下,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不受市场波动影响,符合保守型投资者获取稳定收益的心理预期。但是实际上,摊余成本法计价会导致基础资产价格波动不能真实反映,投资者无法客观评估产品收益与风险。此外,摊余成本计价法为资金池业务提供便利。资金池业务屡禁不止花样百出,银行理财可以通过信托通道建立“体外资金池”,购入成本法计价的资产如PPN、私募债、二级资本债等,使得同一家银行的不同产品可以通过资金池进行收益再分配。这种办法能够平滑净值,但是底层资产久期长,与产品本身期限错配,实际价值与估值背离,一旦市场剧烈波动,大规模赎回会引发流动性风险,且风险会通过同业链条加速传导。所以自2018年以来监管层面政策频出,不容忍摊余成本法滥用,鼓励各类资管产品采用市值法估值。转变计价方法后,原来采用摊余成本法计价的理财产品波动增大,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在时空上的割裂与扭曲得到修正。 非标资产占比降低,收益稳定器作用下降。非标资产一直在银行理财投向资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截至2020年底,非标债权类资产仍是底层资产中占比第二大的资产。非标资产之所以受青睐是因为其主要投向融资平台与房地产项目,收益率高且风险较小。但是这样的资产配置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根据银保监会工作论文《中国影子银行报告》,资管新规出台前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平均剩余期限为784天,而非保本理财产品的平均剩余期限为129天。理财新规要求,银行理财产品投资非标的余额不得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以及本行总资产的4%。此外,银行理财估值方法从成本法切换到市值法,投资成本法核算的非标资产受到极大限制。2022年1月1日起,资管产品全面执行《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IFRS 9)》,绝大部分非标资产应使用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进行公允价值估值,银行理财只得减少非标资产的配置以满足监管要求。非标资产占比下降,其收益稳定器功效减弱,无法抵消掉近期股债收益率的下降,这也导致理财破净比例增大。 3. 未来发展及影响 现有存续期银行理财产品以封闭型和定开型为主。据Wind统计,截至5月31日,在披露运作模式的产品中(有135只产品未披露运作模式),封闭型有20178只,定开型有11715只,开放型有1471只,分别占比60.48%、35.11%和4.41%。Wind上披露净值的理财产品与已破净的理财产品中,三种类型的占比类似,已破净产品中封闭型、定开型与开放型分别为843、415和65只,占比分别为63.72%、31.37%和4.91%。因此总体来看,绝大部分破净产品无法立即赎回,市场短期冲击影响有限。 中期来看,随着债市回暖,封闭式银行理财产品到期赎回压力较3月底减小。因为无法直接获取赎回数据,只能从到期情况推测未来赎回压力。2022年二和三季度每月到期数量都在一千只以上,其中6月封闭期结束的产品最多,共1507只,三季度到期的有净值封闭型理财产品有3543只。2022Q3-2023Q2封闭期结束的数量各个季度分别为111、81、124和89只。如果市场持续性走弱,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与业绩基准大规模倒挂,封闭期结束将会迎来一定的赎回压力。 面临赎回压力时,国开债和二级资本工具承受的抛压较大。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中,二级资本工具和国开债的规模较大,截至2021年2月,两者的占比分别为31.58%和21.29%,因而当银行理财止损时这两类债券有一定抛压,或将推动相关债券利率短期上行。此外,短期市场情绪仍有待修复。国内疫情反复与中概股监管收紧打击权益市场情绪,叠加地产债违约风险上升,市场避险情绪较重。长期来看,赎回潮影响将随时间边际递减,不会引起债市大幅波动。长期债市走势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市场情绪修复情况、国内稳增长与货币宽松政策落实力度等都会对市场形成扰动。 4. 风险提示 (1)国内疫情反复:变异毒株传播速度及力度超预期; (2)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疫情反复或导致股市走势超预期下行; (3)利率超预期上行:利率超预期上行或令理财产品净值下行幅度超预期; (4)数据统计偏差:Wind数据可能存在更新延迟、口径有误等问题。 相关报告 ★“真知”系列★ 美债向上还是向下?——美债高频解读 如何理解联储紧缩的“中性”目标? 转债如何穿越牛熊? 如何监测联储加息预期的变化? 为何说加息应缓,缩表要急? 本轮加息周期注定“不平凡”? 黎明前仍有黑暗,攻防重在节奏 全球资产的调整,到底在反映什么风险? 主动加息概率上升,短期仍以防御为主 大类配置逻辑有变,通胀修正或称主线 从Taper节奏看鲍威尔连任概率 美债10Y上行结束了吗? 美债10Y终迎反弹,可持续吗? 美国货币、财政都将趋于“适应性” 非农质、量都不够,鹰气或二度扑空 杰克逊霍尔前瞻:市场或“鹰”气扑空 通胀预期的高粘性会否动摇? 美元怎么了?“trust the process” 去除基数效应,通胀仍良性? 大宗还能走多远,美债有话说? 地产高收益美元债的短期背离 美债10Y面临调整的三个原因? ★“甚解”系列★ 下一次美债倒挂和经济衰退时间点预测 俄乌冲突:世界体系下的悲欢并不相同——变局系列1 2022年可转债展望:春寒料峭,花开有期 如何理解美国消费近期钝化? 又见“美元荒”,这次新兴市场国家谁来祭旗? ★“见微”系列★ 从国内和海外角度理解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意图 政策利率未变,LPR存在调降空间吗? 针对降准的“三问三答” 从银行负债成本看LPR调降空间 如何理解“跨周期与逆周期政策有机结合” ★“知著”系列★ 不同收益率曲线形态演绎下的投资组合 5.5%左右的目标能够实现吗?——对5.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的进进进一步测算 对5.5%经济增长目标的进进一步测算 新一轮猪周期何时到来? “宽货币”周期中利差曲线形态如何演绎? 对5.5%经济增长目标的进一步测算 严监管下,房地产投资将走向何处? 出口的超预期是“昙花一现”或将“气势长虹”? 穿越牛熊的期限利差——利差曲线形态复盘 ★“以债之名”系列★ 写给投资人的一封信 美债抬升风格决定大宗商品价格 ★“绿色债券”系列★ 当前全球存量绿色债券格局如何? 一文看懂绿色债券的发行定价 如何以绿色债券构建投资组合 从投融两端探究“绿色”激励是否存在 九万里鹏风正举—绿色债券市场回眸21,展望22 ★“城投债知多少”系列★ 天津、云南、江苏、贵州4区域城投债收益率及利差走势有何变动? 峰回路转,砥砺前行—贵州省城投债现状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江苏省弱资质城投债现状 大浪淘沙,非优即汰——云南省城投债现状4个“知多少”? 破而后立,或有先机—天津市城投债现状 ★“地方债”系列★ 地方政府债或将于5、6月迎来供给高峰 从2022年一季度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计划看全年发行节奏、额度分配和资金投向 2022年一季度地方政府债发行、成交、资金投向复盘及发行节奏预测 ★“金融债”系列★ 二级资本债是否仍具投资价值? ★“债海拾遗”系列★ 地产企业信用利差群像之央企篇 地产企业信用利差群像之民企篇 免责声明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