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研:杰发科技(四维图新)座舱芯片产品路线图
(以下内容从国泰君安《产业调研:杰发科技(四维图新)座舱芯片产品路线图》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听闻远方有你 音乐: 落叶长安 - 听闻远方有你 产业调研系列 行业大背景。首先全球来看,我们统计了从2007年到2021年,全球乘用车的整体销量,从2017、2018的峰值9,400万辆到9,300万左右的峰值,到后面因为发生了疫情,到2020年大概是7,800万辆,到了2021年到8,100万辆,今年预期应该会跟2020年差不太多。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像美国一季度是比去年同比下降了16%,中国一季度是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但4月份有个滑铁卢,4月份整车销量同比降了大概40%,所以在整个2022年,今年整车销量预计跟去年差不太多,应该会在8000多万辆。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是国家出台了一个购置税的激励政策,包括各个地方,上海深圳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激励政策,预期购置税的减免激励政策,应该会给国内乘用车会有接近100万辆以上的乘用车销量的增量,这个能有效的能把今年特别是4月份或者5月份下降的乘用车的销量把它补回来,预期国内今年的乘用车销量可能会跟去年差不太多。 再来看国内的一些热门车型。在全球八九千万辆的乘用车的销量里面,国内的乘用车大概占到1/3,占比是非常大的,1/3的就2600多万辆,里面有一些非常热门的乘用车的销量,我们整理了2021年的前15的热门车型,排在第一的是东风日产,轩逸在当年的销量是47万。第二的是五菱宏光面粒41万辆,大众朗逸38万,后面是哈佛H6,还有丰田卡罗拉等等。 前15销量的热门车型有什么特点?我们分析一下,售价在10万以内的车型,大概是有8款,也就是说15款里面有8款是能碰到10万以内,10万以下的占比是超过50%的,在20万以上的大概是4款,剩下的是10万到20万之间的。这里有个什么特点,就是其实对整车的销量跟整车的价格是有比较敏感的一个关联度的。第二个五菱宏光它的整车销量才2~6万,但是它的单月的销量是比较高的。再来看相应的这些实物款热门车型相应的座舱包含仪表和中控,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形态?我们也初步统计了一下,像日产轩逸用的是IVI,这里面会有个比较细的划分,我们把除了仪表之外的中控那块分为IVI、FM和DA。IVI就是有娱乐、多媒体、导航甚至有些生态的,FM是没有屏的,只有广播,DA是有大屏,有手机互联这样的基本功能,我们把它细分为这三类。日产轩逸用的是IVI+组合液晶仪表。五菱宏光是 FM广播+2D全液晶仪表,朗逸它是DA+组合液晶仪表。再往下看,上图大部分除了用绿色标志出来的两行之外,大部分的就剩下13款车型都是这种分离的。什么叫分离?就是液晶仪表和中控是两个产品形态没有很好的融合,有两款绿色的就长城、哈佛H6,还有特斯拉的modely它叫智能座舱,智能座舱它实现了仪表跟中控的很好的融合,其实这个就带出来一个智能座舱的概念。 什么叫智能座舱?智能座舱怎么样分类?智能座舱我们的理解就是,智能座舱首先它要实现仪表跟中控的融合,这个是一个必要条件,或者说要多屏显示,或者说仪表跟中控完全结合在一块。然后另外是会有一些信息化娱乐功能的要求,还有一些是交互的要求,这个是基本的智能座舱的算是比较入门级的智能座舱的基本功能要求。当然在网上还有旗舰级的,它有更多的和驾驶员交互的这样的功能,就旗舰类的智能座舱。这些分离的产品类型,现在是仪表跟中控是两个产品,将来的趋势会不会是往融合型的智能座舱的方向去发展?我们的判断趋势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是肯定会发生的。 为什么现在还是分立的为主,甚至有FM+2D全液晶仪表为主?其实现在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智能座舱整体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然后第二个智能座舱到现在为止还是比较单一,类型比较单一,现在很多旗舰款或者比较漂亮的车型比较高配的车型会有智能座舱,但是中低配或者低配的还是比较难导入智能座舱,智能座舱整体方案的多样性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这些车型自然而然没有很好的一个选择。为了满足类似像单IVI+液晶仪表需要一类的智能座舱方案,但DA+液晶仪表也需要一类的智能座舱方案,那也就要求智能座舱必须会是多样化的,只有多样化的智能座舱才能增加车型的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和匹配率,也就是说可能现在智能座舱10%~20%,将来可能会变成40%~50%,增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达到比例之前,智能座舱市场上的智能座舱方案应该是要多样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再介绍一下杰发的汽车芯片的一个整车布局。左面黄色框出来是我们大型的 SOC,它分几类,一个是刚刚提到的智能座舱芯片的解决方案,第二个是车联网的芯片解决方案。第三个是中控娱乐导航,就是刚说的IVI和DA的整体解决方案,每一个解决方案下面分别有不同的细的芯片号,下面后面会着重介绍黄色部分智能座舱,给类似这样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们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除了SOC这一块,上图右边我们有三个其他的产品线。右边最上的是车载音频功放,这个是推汽车喇叭的,就是咱们开的车上一般会有4个喇叭以上,有的是甚至有12个喇叭,1颗功放的芯片能推4个喇叭,也就是说如果单车上是12个喇叭的话,就需要3颗这样的功放芯片去推,这个是每辆车上必不可少的,杰发科技有两代芯片都已经量产,其中7315是后装的多一些,7325是在前装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包括像小鹏、朗逸等等都有。第二个产品是我们的车规级MCU,我们有两款产品已经大批量产,分别是781系列和780系列。第三款7840系列现在是处于提供样品的阶段,样品芯片已经回来,已经也成功验完和跑顺了,现在是在给客户送样的一个阶段。第四款芯片7802系列在今年年底能提供样片,也就是说从17年到今年22年,我们基本上是每年一个系列这样的速度来扩充杰发的车规MCU的产品线,当然每个系列下面还有比较多的细分的料号,每一款可能有接近二三十个细分的料号。最后一个产品是胎压监测,胎压监测是放在轮胎里面,做压力和加速度传感的监测。我们实际上也有两代产品,第一代是5111,现在正在量产的一代叫5121,这个是可以作为前装的胎压监测的市场的需求。 智能座舱这样的芯片方案、平台方案,市场有一个多样化的需求。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杰发科分别有两个芯片系列,一共三颗料号来满足这样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们也把它细分为三类,一个是入门级座舱,第二个是中阶智能座舱,第三个是中高阶的智能座舱,分别对应的是我们AC8015I然后 AC8025E和AC8025H。 三个系列是什么样的特点?首先从功能上来说,为什么叫入门座舱?为什么叫中高阶的?入门座舱基本上定义成就是个2.5D液晶仪表+Display Audio,然后可选360环视的功能,相对来说功能会比较的简单一些,但是它集成度也是非常高的。在这一块杰发科的解决方案是AC8015I芯片,这个芯片已经在2021年初已经大批量量产了,现在已经大批量出货了。这个芯片主要的特点是它的集成度比较高, CPU是有6个4+2,就是4个A53+2A个R5F,然后算力是17KDMPS,GPU30Gflops,它集成了像 HSM的安全岛,还有两颗Audio DSP,接口也比较丰富,这是8015I它能满足入门级座舱的这产品类型市场需求。 8025E是在今年年底会有样片。它的特点跟8015I比起来,首先 CPU有提升,它是6核A55+2个R5F,算力达到30K+DMPS,GPU60+Gflops,另外一个特点是它有NPU,也有HSM安全模块和集成的Audio DSP,这个能实现3d液晶仪表+ivi中控+360环视等全功能的车联网生态;再往上跟8025E去拼的叫8025H,这个我们定位是中高阶的智能座舱,它是有2个A76的大核加6个A55的小核,算力是在60 K+DMPS左右,GPU是120 Gflops,也有 NPU、HSM和 audio DSP。8025这两个料号是能够支持功能安全的,能够满足26262的ASIL-D的要求。中高阶的智能座舱,8025H它能拖3D液晶仪表、中控、附加屏、空调屏,它能最多能拖6个屏,这个的话能实现中高阶智能座舱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个是两个芯片系列、三个料号是杰发科芯旺带到市场上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也芯旺能够通过三个料号来满足市场,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的越来越高,市场上智能座舱多样化的需求,我们杰发科能通过这三个料号来很好的满足。 再重点介绍一下,因为8015已经是量产比较久了,然后基于8015的这样的入门级座舱的方案,我们内部包括做生态适配、系统软件研发等等,到我们内部花了一年半以上,也是越趋成熟了。左面是仪表的,功能右边是中控,大家可以看到仪表和中控能实现一个很好的融合,刷新率到60帧以上是非常流畅的。在仪表屏的中间,实际上显示的是中控IVI的一些内容,大家可以把中控的导航娱乐等等都投到仪表的中间那个位置,能实现两个产品之间比较好的融合,因为这也是集成化座舱方案的一个优势,因为系统毕竟是同一个芯片,芯片内部的融合交互会比较容易。 入门级座舱解决方案的特点归类归纳为1+1+1。2.5D的液晶仪表,这是一个产品形态。第二个是display audio,就是中控大屏IVI这样的一个产品形态。第三个是AVM盒子这样的产品形态,它能实现这三个产品形态三合为一的功能。这中间还有一些自有的软件解决方案,包括像我们自由的AVM算法、Carplay,还有 DSP的一些音效,还有蓝牙协议栈,仪表中控交互的SDK都会提供。 详细介绍一下入门座舱上的特点。仪表能实现2D或者2.5D的仪表UI,还有一些警示音,还有一些灯的图表信息,还有行车信息的显示,跟中控的交互能实现地图投屏、FM还有声音,控制信息回传这些都是能实现的。IVI中控这边能实现像蓝牙WiFi、多媒体 FM、快速倒车等等,手机互联也是比较完整的,有carplay、HiCar,能支持第三方应用,包括在线地图、在线应用、在线音乐等等这些基本功能都会有。 基于8015的入门级座舱的解决方案特点,总结下,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解决方案,它涵盖了三个方面,涵盖了应用、系统和参考硬件。应用是指我们提供像算法、手机互联,包括一些音效等等协议栈,还有像阿里、腾讯的生态适配等等,我们都会做一个参考的设计的提供。系统端包括操作系统,基于这样的虚拟座舱,还有安卓、Linux、AGL等等,我们从Linux4.0开始一直迭代到现在的11,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系统一代一代迭代上来的,所以在这一块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硬件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参考解决方案。可以认为入门级的座舱的座舱解决方案的特点,相当于是提供一个精装房,你可以简单的拎包入住,在应用层做一些修改,相应的做一些开发,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或者比较稳定的平台状态。 它整体的解决方案的特点也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叫“快好省”。什么叫“快”?因为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应用层、系统层、硬件层的整体方案提供,用户在做基于这样的整体方案开发的时候它可以比较快,我们之前不少客户基本上是在新的平台开放,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在半年之内能完开发到一个接近量产的状态,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因为现在软件系统特别是像这种座舱的,系统是越来越复杂,软件投入、人力投入是巨大的,时间投入也是巨大的,这些其实都是成本,时间成本是非常重要的。用这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整套解决方案是会比较快的。“好”是说因为这种参考系统本身是芯片厂提供的,会比较稳定,是比较好的。“省”是说包括我们的硬件参考系统,外围的东西都已经是做了优化,而且我们的芯片本身集成度比较高,所以外围的器件也不需要特别多,所以能做到比较省啊,所以叫快好省。 入门座舱解决方案的集成度比较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Audio DSP,因为它内置两个Audio DSP,所以它可以省掉外面的硬件的ADSP芯片,可以在成本上得到优化。杰发科还会基于这两个Audio DSP会提供我们的音量管理的协议栈,还有我们自由的一些音效控制,包括像指定声道输出、混音等等这些都会提供,也能提供满足carplay认证的一些算法,这些都适配。整个Audio通路是非常丰富的,接口也非常丰富,有两路的双通道麦克风输入,在 audio输出这一块有两路输出和两路输入,都能支持TDM。第二个特点是我们能支持有线无线carplay整套解决方案,就是从应用层、系统层再到底层,我们会提供整套的包括 APP、中间件等等,会提供整套的一个解决方案。包括carplay的SDK我们也会维护,包括底层的driver等等都会开源。第三个特点是我们有自有的360环视的算法,在这一块也是可以提供给客户,而360环视算法已经是得到前装客户的量产验证的。这三个特点是决定了整个这种入门座舱的集成度是非常高。 基于我们现在量产这一代8015的入门座舱,也是利用相同的芯片架构,我们很快就开发了第二单叫AC8025。8025的定位是中高阶智能座舱,它跟8015是什么样的一个传承关系?芯片的架构这两个本身是非常接近的,整体架构是比较一致的。这两个芯片的系统的代码复用度能高达75%~80%以上。这两个芯片平台做开发的话,其实比较容易移植,在8015上做了很多工作,很容易轻松的移到8025系列上。 8025在8015基础上做了哪些的升级?一个是 CPU,我们从原来4核A53升级到8核,另外升级了NPU,AC8025它能够支持功能安全,在显示接口也有一定的提升,这个是主要的区别。 快速介绍一下杰发科。杰发科是在2013年成立的,在2014年的时候就是在 ivi、soc的后装市场我们大概能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2015年我们推出了第二代叫AC825座舱芯片,到现在为止出货量是相当大,很多热门车型包括大众、别克等等都是在用这款芯片生产的。在2016年我们推出了首款4G车联网芯片,到17年的时候四维图新全资收购了杰发科,到18年我们推出了国内第一款能够车规的32位的MCU。在2019年有新一代的车联网芯片8257得到量产,同时我们也推出了首颗全集成的胎压监测芯片,叫AC5111。到了2020年是第二代车规MCU 7801量产,也推出了新一代的智能座舱芯片,叫AC8015,就是今天重点讲的系列芯片。然后在2021年我们推出了第二代的胎压监测芯片叫5121,到2022年会有7840带功能安全的车规MCU样片已经能够提供,今年年底会出来第二代的智能座舱芯片就是AC8025,这是一个简单的发展历程。 从中控SOC的一个出货量情况来看,初步统计全球500多款车型在用杰发科的SOC芯片,累计出货是超过两亿颗,因为它是有主芯片和外围的一些芯片一起配套出的。从SOC套数来说有接近7,000万套,相当于有接近7,000万辆车上用的是杰发科的中控的SOC。 介绍一下我们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像国内的自主品牌车厂我们基本上是全合作,包括像上汽、长安、广汽、长城,还有北汽等等,我们的MCU也在很多新能源车厂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像小鹏、理想等等非常多的车型都在用杰发科的MCU在做汽车的量产。在合作的Tier1这一块,有德赛西威、航盛、华阳、飞歌、远峰等等,都是在跟杰发科在合作。MCU的Tier1有Honeywell、ATECH、经纬恒润、海康威视等等。MCU现在整体出货量是比较大的,一年应该会超过1,000万颗以上。 合规声明:本文节选自2022年汽车芯片发展论坛,属于公开资料,如需纪要全文请后台留言。 - end - 欢迎加入产业交流群! 欢迎所有对计算机产业研究和投资感兴趣的盆友(包括云计算、网络安全、医疗IT、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后台留言加入我们的产业交流群。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系统的计算机产业研究框架,提高整个A股的IT行业研究水平,减少韭菜数量,普度众生。 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相关报告 1. 如何研究一家AI公司? 2. 从汽车业务商业模式看中科创达和人力外包公司的不同 3. 中科创达:汽车“四化”下加速成长 4. 三谈中科创达:做事情眼光最重要 5. 智能座舱:智能汽车产业大变局中的投资机遇(40页深度) 6. 德赛西威:领先的汽车电子玩家,未来出行变革创领者(深度) 7. 科大讯飞:个性化学习手册改变了什么?(深度) 8. 科大讯飞:你绝对没见过的区域型订单详细拆解(深度) 9. 科大讯飞核心竞争力与增长点分析(50页PPT) 10. 科大讯飞:疫情防控让教育订单商业模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11. 从Nuance的沉浮看科大讯飞的核心竞争力 12. 格灵深瞳:技术领先到商业落地,计算机视觉场景为王(深度) 13. 一张图看懂AI公司 14. AI+自动驾驶: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15. 从主芯片视角研究智能驾驶内在产业逻辑 16. 科大讯飞:区域订单统计 17. 对中科创达的一些理解 18. 英伟达汽车芯片业务发展史 19.自动驾驶路测数据中的秘密 20.Mobileye:被篡位的自动驾驶芯片老霸主(深度) 21.中科创达:牵手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 22.黑芝麻: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独角兽,用芯赋能未来出行(深度) 23.经纬恒润:汽车电子隐形冠军(深度) 24.计算机视觉:血腥战场(深度) 25.产业调研:谈谈车载操作系统竞争格局 26.产业调研:黑芝麻眼中的车载SoC芯片市场 27.生死时速:新旧势力汽车主机厂自动驾驶进展详细梳理(深度) 28.地平线:国产自动驾驶芯片龙头发展史(深度) 29.产业调研:从中科创达产品视角看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30.芯驰科技:汽车芯片全赛道覆盖(深度) 31.为什么汽车芯片这么火? 32.产业调研:为什么规模化L2是自动驾驶向上突围关键点? 33.智能汽车芯片研究框架(120页PPT) 34.产业调研:元宇宙中的集度汽车发布会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观点。涉及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应以所属机构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为原创。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This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music or audio playback. Please play it in Weixin or another browser. 听闻远方有你 音乐: 落叶长安 - 听闻远方有你 产业调研系列 行业大背景。首先全球来看,我们统计了从2007年到2021年,全球乘用车的整体销量,从2017、2018的峰值9,400万辆到9,300万左右的峰值,到后面因为发生了疫情,到2020年大概是7,800万辆,到了2021年到8,100万辆,今年预期应该会跟2020年差不太多。从一季度数据来看,像美国一季度是比去年同比下降了16%,中国一季度是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但4月份有个滑铁卢,4月份整车销量同比降了大概40%,所以在整个2022年,今年整车销量预计跟去年差不太多,应该会在8000多万辆。但也有一个好消息是国家出台了一个购置税的激励政策,包括各个地方,上海深圳也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激励政策,预期购置税的减免激励政策,应该会给国内乘用车会有接近100万辆以上的乘用车销量的增量,这个能有效的能把今年特别是4月份或者5月份下降的乘用车的销量把它补回来,预期国内今年的乘用车销量可能会跟去年差不太多。 再来看国内的一些热门车型。在全球八九千万辆的乘用车的销量里面,国内的乘用车大概占到1/3,占比是非常大的,1/3的就2600多万辆,里面有一些非常热门的乘用车的销量,我们整理了2021年的前15的热门车型,排在第一的是东风日产,轩逸在当年的销量是47万。第二的是五菱宏光面粒41万辆,大众朗逸38万,后面是哈佛H6,还有丰田卡罗拉等等。 前15销量的热门车型有什么特点?我们分析一下,售价在10万以内的车型,大概是有8款,也就是说15款里面有8款是能碰到10万以内,10万以下的占比是超过50%的,在20万以上的大概是4款,剩下的是10万到20万之间的。这里有个什么特点,就是其实对整车的销量跟整车的价格是有比较敏感的一个关联度的。第二个五菱宏光它的整车销量才2~6万,但是它的单月的销量是比较高的。再来看相应的这些实物款热门车型相应的座舱包含仪表和中控,他们用的是什么样的形态?我们也初步统计了一下,像日产轩逸用的是IVI,这里面会有个比较细的划分,我们把除了仪表之外的中控那块分为IVI、FM和DA。IVI就是有娱乐、多媒体、导航甚至有些生态的,FM是没有屏的,只有广播,DA是有大屏,有手机互联这样的基本功能,我们把它细分为这三类。日产轩逸用的是IVI+组合液晶仪表。五菱宏光是 FM广播+2D全液晶仪表,朗逸它是DA+组合液晶仪表。再往下看,上图大部分除了用绿色标志出来的两行之外,大部分的就剩下13款车型都是这种分离的。什么叫分离?就是液晶仪表和中控是两个产品形态没有很好的融合,有两款绿色的就长城、哈佛H6,还有特斯拉的modely它叫智能座舱,智能座舱它实现了仪表跟中控的很好的融合,其实这个就带出来一个智能座舱的概念。 什么叫智能座舱?智能座舱怎么样分类?智能座舱我们的理解就是,智能座舱首先它要实现仪表跟中控的融合,这个是一个必要条件,或者说要多屏显示,或者说仪表跟中控完全结合在一块。然后另外是会有一些信息化娱乐功能的要求,还有一些是交互的要求,这个是基本的智能座舱的算是比较入门级的智能座舱的基本功能要求。当然在网上还有旗舰级的,它有更多的和驾驶员交互的这样的功能,就旗舰类的智能座舱。这些分离的产品类型,现在是仪表跟中控是两个产品,将来的趋势会不会是往融合型的智能座舱的方向去发展?我们的判断趋势是比较明显的,而且是肯定会发生的。 为什么现在还是分立的为主,甚至有FM+2D全液晶仪表为主?其实现在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智能座舱整体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然后第二个智能座舱到现在为止还是比较单一,类型比较单一,现在很多旗舰款或者比较漂亮的车型比较高配的车型会有智能座舱,但是中低配或者低配的还是比较难导入智能座舱,智能座舱整体方案的多样性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这些车型自然而然没有很好的一个选择。为了满足类似像单IVI+液晶仪表需要一类的智能座舱方案,但DA+液晶仪表也需要一类的智能座舱方案,那也就要求智能座舱必须会是多样化的,只有多样化的智能座舱才能增加车型的智能座舱的渗透率和匹配率,也就是说可能现在智能座舱10%~20%,将来可能会变成40%~50%,增量是非常大的。但是在达到比例之前,智能座舱市场上的智能座舱方案应该是要多样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大家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再介绍一下杰发的汽车芯片的一个整车布局。左面黄色框出来是我们大型的 SOC,它分几类,一个是刚刚提到的智能座舱芯片的解决方案,第二个是车联网的芯片解决方案。第三个是中控娱乐导航,就是刚说的IVI和DA的整体解决方案,每一个解决方案下面分别有不同的细的芯片号,下面后面会着重介绍黄色部分智能座舱,给类似这样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们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除了SOC这一块,上图右边我们有三个其他的产品线。右边最上的是车载音频功放,这个是推汽车喇叭的,就是咱们开的车上一般会有4个喇叭以上,有的是甚至有12个喇叭,1颗功放的芯片能推4个喇叭,也就是说如果单车上是12个喇叭的话,就需要3颗这样的功放芯片去推,这个是每辆车上必不可少的,杰发科技有两代芯片都已经量产,其中7315是后装的多一些,7325是在前装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包括像小鹏、朗逸等等都有。第二个产品是我们的车规级MCU,我们有两款产品已经大批量产,分别是781系列和780系列。第三款7840系列现在是处于提供样品的阶段,样品芯片已经回来,已经也成功验完和跑顺了,现在是在给客户送样的一个阶段。第四款芯片7802系列在今年年底能提供样片,也就是说从17年到今年22年,我们基本上是每年一个系列这样的速度来扩充杰发的车规MCU的产品线,当然每个系列下面还有比较多的细分的料号,每一款可能有接近二三十个细分的料号。最后一个产品是胎压监测,胎压监测是放在轮胎里面,做压力和加速度传感的监测。我们实际上也有两代产品,第一代是5111,现在正在量产的一代叫5121,这个是可以作为前装的胎压监测的市场的需求。 智能座舱这样的芯片方案、平台方案,市场有一个多样化的需求。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杰发科分别有两个芯片系列,一共三颗料号来满足这样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我们也把它细分为三类,一个是入门级座舱,第二个是中阶智能座舱,第三个是中高阶的智能座舱,分别对应的是我们AC8015I然后 AC8025E和AC8025H。 三个系列是什么样的特点?首先从功能上来说,为什么叫入门座舱?为什么叫中高阶的?入门座舱基本上定义成就是个2.5D液晶仪表+Display Audio,然后可选360环视的功能,相对来说功能会比较的简单一些,但是它集成度也是非常高的。在这一块杰发科的解决方案是AC8015I芯片,这个芯片已经在2021年初已经大批量量产了,现在已经大批量出货了。这个芯片主要的特点是它的集成度比较高, CPU是有6个4+2,就是4个A53+2A个R5F,然后算力是17KDMPS,GPU30Gflops,它集成了像 HSM的安全岛,还有两颗Audio DSP,接口也比较丰富,这是8015I它能满足入门级座舱的这产品类型市场需求。 8025E是在今年年底会有样片。它的特点跟8015I比起来,首先 CPU有提升,它是6核A55+2个R5F,算力达到30K+DMPS,GPU60+Gflops,另外一个特点是它有NPU,也有HSM安全模块和集成的Audio DSP,这个能实现3d液晶仪表+ivi中控+360环视等全功能的车联网生态;再往上跟8025E去拼的叫8025H,这个我们定位是中高阶的智能座舱,它是有2个A76的大核加6个A55的小核,算力是在60 K+DMPS左右,GPU是120 Gflops,也有 NPU、HSM和 audio DSP。8025这两个料号是能够支持功能安全的,能够满足26262的ASIL-D的要求。中高阶的智能座舱,8025H它能拖3D液晶仪表、中控、附加屏、空调屏,它能最多能拖6个屏,这个的话能实现中高阶智能座舱的整体解决方案。这个是两个芯片系列、三个料号是杰发科芯旺带到市场上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也芯旺能够通过三个料号来满足市场,随着智能座舱渗透率的越来越高,市场上智能座舱多样化的需求,我们杰发科能通过这三个料号来很好的满足。 再重点介绍一下,因为8015已经是量产比较久了,然后基于8015的这样的入门级座舱的方案,我们内部包括做生态适配、系统软件研发等等,到我们内部花了一年半以上,也是越趋成熟了。左面是仪表的,功能右边是中控,大家可以看到仪表和中控能实现一个很好的融合,刷新率到60帧以上是非常流畅的。在仪表屏的中间,实际上显示的是中控IVI的一些内容,大家可以把中控的导航娱乐等等都投到仪表的中间那个位置,能实现两个产品之间比较好的融合,因为这也是集成化座舱方案的一个优势,因为系统毕竟是同一个芯片,芯片内部的融合交互会比较容易。 入门级座舱解决方案的特点归类归纳为1+1+1。2.5D的液晶仪表,这是一个产品形态。第二个是display audio,就是中控大屏IVI这样的一个产品形态。第三个是AVM盒子这样的产品形态,它能实现这三个产品形态三合为一的功能。这中间还有一些自有的软件解决方案,包括像我们自由的AVM算法、Carplay,还有 DSP的一些音效,还有蓝牙协议栈,仪表中控交互的SDK都会提供。 详细介绍一下入门座舱上的特点。仪表能实现2D或者2.5D的仪表UI,还有一些警示音,还有一些灯的图表信息,还有行车信息的显示,跟中控的交互能实现地图投屏、FM还有声音,控制信息回传这些都是能实现的。IVI中控这边能实现像蓝牙WiFi、多媒体 FM、快速倒车等等,手机互联也是比较完整的,有carplay、HiCar,能支持第三方应用,包括在线地图、在线应用、在线音乐等等这些基本功能都会有。 基于8015的入门级座舱的解决方案特点,总结下,它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解决方案,它涵盖了三个方面,涵盖了应用、系统和参考硬件。应用是指我们提供像算法、手机互联,包括一些音效等等协议栈,还有像阿里、腾讯的生态适配等等,我们都会做一个参考的设计的提供。系统端包括操作系统,基于这样的虚拟座舱,还有安卓、Linux、AGL等等,我们从Linux4.0开始一直迭代到现在的11,其实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系统一代一代迭代上来的,所以在这一块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硬件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参考解决方案。可以认为入门级的座舱的座舱解决方案的特点,相当于是提供一个精装房,你可以简单的拎包入住,在应用层做一些修改,相应的做一些开发,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成熟的或者比较稳定的平台状态。 它整体的解决方案的特点也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叫“快好省”。什么叫“快”?因为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应用层、系统层、硬件层的整体方案提供,用户在做基于这样的整体方案开发的时候它可以比较快,我们之前不少客户基本上是在新的平台开放,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在半年之内能完开发到一个接近量产的状态,这是非常快的速度,因为现在软件系统特别是像这种座舱的,系统是越来越复杂,软件投入、人力投入是巨大的,时间投入也是巨大的,这些其实都是成本,时间成本是非常重要的。用这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整套解决方案是会比较快的。“好”是说因为这种参考系统本身是芯片厂提供的,会比较稳定,是比较好的。“省”是说包括我们的硬件参考系统,外围的东西都已经是做了优化,而且我们的芯片本身集成度比较高,所以外围的器件也不需要特别多,所以能做到比较省啊,所以叫快好省。 入门座舱解决方案的集成度比较高,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Audio DSP,因为它内置两个Audio DSP,所以它可以省掉外面的硬件的ADSP芯片,可以在成本上得到优化。杰发科还会基于这两个Audio DSP会提供我们的音量管理的协议栈,还有我们自由的一些音效控制,包括像指定声道输出、混音等等这些都会提供,也能提供满足carplay认证的一些算法,这些都适配。整个Audio通路是非常丰富的,接口也非常丰富,有两路的双通道麦克风输入,在 audio输出这一块有两路输出和两路输入,都能支持TDM。第二个特点是我们能支持有线无线carplay整套解决方案,就是从应用层、系统层再到底层,我们会提供整套的包括 APP、中间件等等,会提供整套的一个解决方案。包括carplay的SDK我们也会维护,包括底层的driver等等都会开源。第三个特点是我们有自有的360环视的算法,在这一块也是可以提供给客户,而360环视算法已经是得到前装客户的量产验证的。这三个特点是决定了整个这种入门座舱的集成度是非常高。 基于我们现在量产这一代8015的入门座舱,也是利用相同的芯片架构,我们很快就开发了第二单叫AC8025。8025的定位是中高阶智能座舱,它跟8015是什么样的一个传承关系?芯片的架构这两个本身是非常接近的,整体架构是比较一致的。这两个芯片的系统的代码复用度能高达75%~80%以上。这两个芯片平台做开发的话,其实比较容易移植,在8015上做了很多工作,很容易轻松的移到8025系列上。 8025在8015基础上做了哪些的升级?一个是 CPU,我们从原来4核A53升级到8核,另外升级了NPU,AC8025它能够支持功能安全,在显示接口也有一定的提升,这个是主要的区别。 快速介绍一下杰发科。杰发科是在2013年成立的,在2014年的时候就是在 ivi、soc的后装市场我们大概能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2015年我们推出了第二代叫AC825座舱芯片,到现在为止出货量是相当大,很多热门车型包括大众、别克等等都是在用这款芯片生产的。在2016年我们推出了首款4G车联网芯片,到17年的时候四维图新全资收购了杰发科,到18年我们推出了国内第一款能够车规的32位的MCU。在2019年有新一代的车联网芯片8257得到量产,同时我们也推出了首颗全集成的胎压监测芯片,叫AC5111。到了2020年是第二代车规MCU 7801量产,也推出了新一代的智能座舱芯片,叫AC8015,就是今天重点讲的系列芯片。然后在2021年我们推出了第二代的胎压监测芯片叫5121,到2022年会有7840带功能安全的车规MCU样片已经能够提供,今年年底会出来第二代的智能座舱芯片就是AC8025,这是一个简单的发展历程。 从中控SOC的一个出货量情况来看,初步统计全球500多款车型在用杰发科的SOC芯片,累计出货是超过两亿颗,因为它是有主芯片和外围的一些芯片一起配套出的。从SOC套数来说有接近7,000万套,相当于有接近7,000万辆车上用的是杰发科的中控的SOC。 介绍一下我们的合作伙伴。特别是像国内的自主品牌车厂我们基本上是全合作,包括像上汽、长安、广汽、长城,还有北汽等等,我们的MCU也在很多新能源车厂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像小鹏、理想等等非常多的车型都在用杰发科的MCU在做汽车的量产。在合作的Tier1这一块,有德赛西威、航盛、华阳、飞歌、远峰等等,都是在跟杰发科在合作。MCU的Tier1有Honeywell、ATECH、经纬恒润、海康威视等等。MCU现在整体出货量是比较大的,一年应该会超过1,000万颗以上。 合规声明:本文节选自2022年汽车芯片发展论坛,属于公开资料,如需纪要全文请后台留言。 - end - 欢迎加入产业交流群! 欢迎所有对计算机产业研究和投资感兴趣的盆友(包括云计算、网络安全、医疗IT、金融科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后台留言加入我们的产业交流群。我们的目标是建立系统的计算机产业研究框架,提高整个A股的IT行业研究水平,减少韭菜数量,普度众生。 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相关报告 1. 如何研究一家AI公司? 2. 从汽车业务商业模式看中科创达和人力外包公司的不同 3. 中科创达:汽车“四化”下加速成长 4. 三谈中科创达:做事情眼光最重要 5. 智能座舱:智能汽车产业大变局中的投资机遇(40页深度) 6. 德赛西威:领先的汽车电子玩家,未来出行变革创领者(深度) 7. 科大讯飞:个性化学习手册改变了什么?(深度) 8. 科大讯飞:你绝对没见过的区域型订单详细拆解(深度) 9. 科大讯飞核心竞争力与增长点分析(50页PPT) 10. 科大讯飞:疫情防控让教育订单商业模式发生怎样的变化? 11. 从Nuance的沉浮看科大讯飞的核心竞争力 12. 格灵深瞳:技术领先到商业落地,计算机视觉场景为王(深度) 13. 一张图看懂AI公司 14. AI+自动驾驶: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错误 15. 从主芯片视角研究智能驾驶内在产业逻辑 16. 科大讯飞:区域订单统计 17. 对中科创达的一些理解 18. 英伟达汽车芯片业务发展史 19.自动驾驶路测数据中的秘密 20.Mobileye:被篡位的自动驾驶芯片老霸主(深度) 21.中科创达:牵手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 22.黑芝麻:国产自动驾驶芯片独角兽,用芯赋能未来出行(深度) 23.经纬恒润:汽车电子隐形冠军(深度) 24.计算机视觉:血腥战场(深度) 25.产业调研:谈谈车载操作系统竞争格局 26.产业调研:黑芝麻眼中的车载SoC芯片市场 27.生死时速:新旧势力汽车主机厂自动驾驶进展详细梳理(深度) 28.地平线:国产自动驾驶芯片龙头发展史(深度) 29.产业调研:从中科创达产品视角看智能座舱发展趋势 30.芯驰科技:汽车芯片全赛道覆盖(深度) 31.为什么汽车芯片这么火? 32.产业调研:为什么规模化L2是自动驾驶向上突围关键点? 33.智能汽车芯片研究框架(120页PPT) 34.产业调研:元宇宙中的集度汽车发布会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看法,并不代表作者所属机构观点。涉及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应以所属机构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内容为准。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本订阅号运营团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载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载内容为原创。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影像等)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明确注明出处,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载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