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新*曾朵红】深度: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深度报告——群雄逐鹿,千亿电驱动市场谁主沉浮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电新*曾朵红】深度: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深度报告——群雄逐鹿,千亿电驱动市场谁主沉浮》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电新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深度报告 群雄逐鹿,千亿电驱动市场谁主沉浮 投资要点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千亿蓝海市场,技术迭代推动行业持续变革。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主要为整车提供动力,包括驱动系统(电机、电控、减速器)与电源系统(OBC、DC/DC、PDU),价值量占比仅次于锂电池,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前产品定制化程度高,围绕效率/功率密度/成本等目标函数,其技术在不断演进:整机产品往“多合一”集成化/高压化,单体产品电机往扁线/油冷/高压,电控&电源往单管并联/碳化硅,减速器往两档等技术方案发展。考虑行业各大趋势及新技术渗透节奏,经我们测算2021/2025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市场(含电源)空间分别为357/1228亿元,CAGR=36%,其中,分体式/“多合一”产品2025年分别196/1032亿元,CAGR=24%/39%。 电驱动行业呈“三足鼎立”之势,第三方阵营有望脱颖而出,强技术平台、强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有望充分绑定主流车企,享受行业高β机遇。市场参与者主要有整车厂、汽车零部件Tier1、第三方供应商,行业处于成长期的前半段、格局尚未定型,多数企业处于亏损至微利,而2022年部分优质企业有望率先迎来利润拐点。中长期看,第三方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通过“量”和“利”两大维度分析其成长性: “量”:1)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高,自主品牌占据核心地位。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有望达到1159万辆,2021-2025 年销量 CAGR=37%,我们认为自主品牌车企有望崛起,与其有密切合作关系的第三方供应商有望享受高β。2)整车厂在重性能体验的中高端平台(B级及以上车)有望部分采用自供、部分由第三方外供,中端、中低端市场的车型较大程度开放供应链给第三方。下游整车市场结构可分为“中低端”、“中端”及“中高端”,每块市场有各自的采购逻辑(成本、性能、可靠性)。我们认为第三方凭借强技术平台及成本优势,后续不断扩大可达空间及份额。基于此,我们测算2021/2025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第三方供应商电驱动系统空间约143/741亿元(占电驱动全行业的比重从2021年40%提升至2025年60%),CAGR=51%,快于电驱动行业整体增速。 “利”:1)被动价格年降下,电驱动玩家拥抱“多合一”趋势及新技术,提升单车价值量。在车厂的降本压力下,第三方供应商 “多合一”占营收比重提升,并探索扁线电机、碳化硅电控等技术,单车供应价值量有望不断提升;2)降本一直在路上,优化器件成本是关键。随IGBT单管并联技术的渗透、半导体器件的国产化,叠加电驱动产品进入放量期、规模效应即将显现,第三方成本压力有望不断减小。3)前期强定制化促进了技术平台的完善,基于平台化进行定制化开发,一方面提高开发效率,一方面有望降低费用率。复盘汽车零部件行业,我们认为长期电驱动行业销售净利率也有望收敛至8%左右的水平,往后看电驱动公司利润增速有望快于收入增速。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市场将超千亿元、第三方空间超700亿元,行业规模体量高β属性之下,利润有望跨越式增长。我们看好各环节技术平台、成本控制能力领先,项目定点优质,盈利能力进入拐点期的企业。推荐:汇川技术、英搏尔,建议关注:欣锐科技、精进电动、精达股份、方正电机等。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与芯片短缺、“多合一”渗透不及预期等。 (分析师 曾朵红) 六月十大金股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电新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深度报告 群雄逐鹿,千亿电驱动市场谁主沉浮 投资要点 新能源汽车电驱动千亿蓝海市场,技术迭代推动行业持续变革。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主要为整车提供动力,包括驱动系统(电机、电控、减速器)与电源系统(OBC、DC/DC、PDU),价值量占比仅次于锂电池,重要性可见一斑。当前产品定制化程度高,围绕效率/功率密度/成本等目标函数,其技术在不断演进:整机产品往“多合一”集成化/高压化,单体产品电机往扁线/油冷/高压,电控&电源往单管并联/碳化硅,减速器往两档等技术方案发展。考虑行业各大趋势及新技术渗透节奏,经我们测算2021/2025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市场(含电源)空间分别为357/1228亿元,CAGR=36%,其中,分体式/“多合一”产品2025年分别196/1032亿元,CAGR=24%/39%。 电驱动行业呈“三足鼎立”之势,第三方阵营有望脱颖而出,强技术平台、强成本管控能力的企业有望充分绑定主流车企,享受行业高β机遇。市场参与者主要有整车厂、汽车零部件Tier1、第三方供应商,行业处于成长期的前半段、格局尚未定型,多数企业处于亏损至微利,而2022年部分优质企业有望率先迎来利润拐点。中长期看,第三方有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通过“量”和“利”两大维度分析其成长性: “量”:1)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提高,自主品牌占据核心地位。我们预计2025年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有望达到1159万辆,2021-2025 年销量 CAGR=37%,我们认为自主品牌车企有望崛起,与其有密切合作关系的第三方供应商有望享受高β。2)整车厂在重性能体验的中高端平台(B级及以上车)有望部分采用自供、部分由第三方外供,中端、中低端市场的车型较大程度开放供应链给第三方。下游整车市场结构可分为“中低端”、“中端”及“中高端”,每块市场有各自的采购逻辑(成本、性能、可靠性)。我们认为第三方凭借强技术平台及成本优势,后续不断扩大可达空间及份额。基于此,我们测算2021/2025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第三方供应商电驱动系统空间约143/741亿元(占电驱动全行业的比重从2021年40%提升至2025年60%),CAGR=51%,快于电驱动行业整体增速。 “利”:1)被动价格年降下,电驱动玩家拥抱“多合一”趋势及新技术,提升单车价值量。在车厂的降本压力下,第三方供应商 “多合一”占营收比重提升,并探索扁线电机、碳化硅电控等技术,单车供应价值量有望不断提升;2)降本一直在路上,优化器件成本是关键。随IGBT单管并联技术的渗透、半导体器件的国产化,叠加电驱动产品进入放量期、规模效应即将显现,第三方成本压力有望不断减小。3)前期强定制化促进了技术平台的完善,基于平台化进行定制化开发,一方面提高开发效率,一方面有望降低费用率。复盘汽车零部件行业,我们认为长期电驱动行业销售净利率也有望收敛至8%左右的水平,往后看电驱动公司利润增速有望快于收入增速。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我们预计2025年新能源乘用车电驱动市场将超千亿元、第三方空间超700亿元,行业规模体量高β属性之下,利润有望跨越式增长。我们看好各环节技术平台、成本控制能力领先,项目定点优质,盈利能力进入拐点期的企业。推荐:汇川技术、英搏尔,建议关注:欣锐科技、精进电动、精达股份、方正电机等。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与芯片短缺、“多合一”渗透不及预期等。 (分析师 曾朵红) 六月十大金股 法律声明 本公众号(微信号:scsresearch)为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吴证券”)研究所依法设立,独立运营的官方订阅号。本订阅号不是东吴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发布平台,本公众号所截内容均来自于东吴证券研究所已经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如需了解详细的证券研究信息,请参见东吴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在任何情况下,本号所截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东吴证券或东吴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订阅号所截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本订阅号所截内容版权仅归东吴证券研究所所有,东吴证券及东吴研究所对本订阅号保留一切法律权利。订阅人对本订阅号发布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影像等)未经书面许可,禁止复制、转载;经授权进行复制、转载的,需注明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订阅号所截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或修改。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