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利率市场化更进一步,成本下行潜力犹存——2022年银行一季度分析报告【华创固收丨周冠南团队·深度】

利率市场化更进一步,成本下行潜力犹存——2022年银行一季度分析报告【华创固收丨周冠南团队·深度】

作者:微信公众号【华创债券论坛】/ 发布时间:2022-06-03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创证券《利率市场化更进一步,成本下行潜力犹存——2022年银行一季度分析报告【华创固收丨周冠南团队·深度】》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首席分析师:周冠南,SAC:S0360517090002 联系人:靳晓航,SAC:S0360120080042 目录 报告导读 2022年一季度,上市银行信贷资产规模较快扩张,同时揽储“开门红”,存款占比续创新高;负债成本虽仍在低位区间,但已连续四个季度微幅上行。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机制落地,那么目前各银行存款成本水平如何?未来负债成本将如何变化?基于 38家A股上市银行2022年一季度资产负债表,本文逐一分析各科目的变动情况。 资产端:信贷稳步扩张,金融投资表现分化。 1、一季度贷款资产规模保持较快扩张,但因基数偏高,同比增速仅8.5%,较上年同期略有放缓,结构中地产信贷投放继续缩量,拖累整体表现。 2、金融投资规模同比增长8.8%。其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扩张同比增速显著提高,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延续较快增长,债市行情区间震荡,年初配置需求相对更强。 3、同业资产同比下降0.9%,降幅有所收窄。存放同业拖累仍深,同比下降22.4%;拆出资金同比增速升至10.9%,拆借活跃度提升;买入返售环比大增超7400亿,同比增速约4.4%。 负债端:揽储“开门红”,存款占比再创新高。 吸收存款方面,一季度吸收存款存量规模163万亿,环比增长9万亿,同比增速8.8%,仍保持较快的扩张水平。结合信贷收支表分析: 1)活期存款:一季度,活期存款环比增速系四项存款中最低,扩张放缓的迹象较为明显,反映居民端储蓄需求变迁,更青睐于低风险、较高收益的定存、结构性存款。 2)定期存款:在银行布局揽储“开门红”之下,定期存款成为主要增量,同比增速高达15%。 3)结构性存款:一季度结构性存款环比转正,较上年末增加 5714亿,结束连季下降趋势。企业理财需求旺盛、其他高息揽储工具被叫停,结构性存款作为收益相对较高的揽储工具,再次扩张。 4)保证金存款:环比增加2852亿,同比增速8.8%,增速处于历史高位水平。2021年12月央行召开座谈会上,强调信贷总量增长,票据融资期限短、安全性高,故成为一季度银行信贷冲量的主要工具,带动保证金存款快速增长。 此外,(1)应付债券占总负债比重略降,主因同业存单发行缩量,而金融债发行放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者的影响。(2)向央行借款环比增长加快,主因一季度再贷款再贴现发力。(3)同业负债占负债比重明显下滑,但拆入资金规模显著增加,对应同业拆借活跃度上升。 3、负债成本:一季度上市银行综合负债成本1.81%,环比上升0.16bp,整体虽仍在低位,但已连续四个季度走高。考虑到一季度存款占比高位上行,故存款利率对综合负债成本的影响或进一步强化。以38家上市银行半年报、年报披露的存款成本来看,去年下半年国有行、股份行加权平均存款利率有所上移,或对负债成本上行有较强推动。 2022年4月,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落地,存款利率市场化再下一城。从实际运行效果看,激励政策的引导下,商业银行调低存款成本的动力有所增强,后续净息差或进一步向合理区间回归,存款利率将更具弹性。同时存款利率调降,有望推动负债成本下行,进而打开LPR报价的下行空间,尤其是在地产弱势环境中,下调5年期LPR、提振居民需求的必要性加强。 风险提示:“稳增长”发力,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有上行风险,带动银行存款成本调升。 正文 一、资产端:信贷稳步扩张,金融投资表现分化 从38家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截至一季度末,38家上市银行总资产规模为235.4万亿,环比增加10.8万亿,同比增速约9.0%,维持较快增长。从结构上看,一季度信贷资产稳步扩张,同业资产有所 “反弹”。受高基数的影响,尽管一季度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但增速放缓;金融资产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增速领先,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扩张小幅提速,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综合收益的金融总资产占比有所下降。整体来看,一季度商业银行金融投资占比略有提升,同业往来相关资产增速明显加快。 (一)现金及存放央行款项占比小幅回升 该项可细分为两类:一是现金,主要为该银行在报告时点的库存现金;二是存放中央银行款项,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存款以及财政性存款等。一季度上市银行存放央行款项环比上年末增长1.1万亿至17.9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环比升至7.6%,同比增速1.2%;而一季度超储率1.7%,环比上年末下降0.3pct,这一背离的原因,可能是由央行上缴利润、提升财政存款造成。 (二)发放贷款及垫款项扩张放缓 一季度贷款环比增长5.8万亿,同比增速10.9%,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发放贷款存量规模为131万亿,1月新增信贷规模创历史新高、3月续超市场预期,其中企业贷款高增,主要体现银行对基建融资的支持,配合“稳增长”发力。 结构上,一季度地产领域信贷投放继续缩量,成为主要拖累项。3月地产投资、销售数据较1-2月明显走低,居民中长期贷款意愿不足,根据一季度金融机构信贷投向数据,房地产行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下降1.5%,降幅较上年末扩大1个百分点。 (三)同业资产同比降幅收窄 同业资产包括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资产三项科目。2022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同业资产环比上年末增长1.6万亿元至12.7万亿元,占总资产比重环比上升0.45个百分点至5.4 %,同比增速-0.9%,自去年三季度以来持续为负,而今年一季度同比降幅明显收窄。结构上,四类银行同业资产占比较去年末均有小幅上升,国有行、城商行各分项均实现环比正增长。 分明细科目看,存放同业存量规模约为2.8万亿,环比增加4160亿。从性质上看,存放同业是存放在除中央银行以外的代理行的存款,属于银行的现金类资产,主要为了便于银行同业间开展代理业务和结算收付。今年一季度,该科目环比上年末增加4160亿元,四类银行该科目余额均有所增加;占总资产比重升至1.2%,同比增速-22.7%,已连续四个季度为同比负增。 拆出资金结束连续两个季度的下滑趋势,环比增加4405亿。一季度银行拆出资金余额5.2万亿,环比增加4405亿,主要由股份行增长贡献;占总资产比重2.2%,同比增长10.9%。一季度“宽货币”环境延续,银行行间流动性充裕,同业拆借活跃度提升。 买入返售资产环比增加7439亿,系同业资产分项中增幅最大。一季度买入返售资产余额4.7万亿,占负债比重环比上升0.2个百分点至2%,同比增速4.4%。 (四)金融投资扩张趋缓,交易类金融资产增长较快 截至2022年一季度,上市银行均已实行新金融工具准则。金融资产投资包含三项科目:“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AC)”、“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 截至一季度末,上市银行金融资产投资总规模为65.9万亿,环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亿,同比增长8.8%。分主体看,各类银行的金融投资占比均有下降,反映金融资产扩张速度低于总资产;分项中,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同比增长12%,为所有类别金融资产中增速最高;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扩张相对最慢,同比增速4.4%。 具体而言,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规模存量规模约为42.1万亿,环比增加8045亿元,同比增长9.3%。AC类资产主要包括债券投资、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的债权投资计划、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其中以债权投资为主。一季度债市延续区间震荡行情,年初配置需求释放,AC类资产同比、环比增速均不低。 截至一季度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FVOCI)存量规模约为13.7万亿,环比增加1868亿元,同比增长4.4%,系本季金融投资增速的主要拖累项。FVOCI包括债权投资和权益工具投资两类,商业银行所持的FVOCI类资产以债权投资为主,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债券投资等,这部分债券投资不仅为获得利息收入,同时也为通过出售而赚取资本利得。以托管量数据观察,在“早配置、早收益”诉求下,债市开门红效应突出、配置力量持续偏强。但在震荡行情下,票息为主的策略占主导,配置需求大于交易需求,或是分类为FVOCI资产规模放缓的原因之一。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TPL)存量规模约为10.1万亿,环比增加7366亿元,同比增速13%,已连续三个季度走高,也是一季度金融资产中扩张最快的分项。该项目主要用于核算非标、债券、权益工具、基金和理财产品等投资。一季度该类资产同比增速领先,或反映商业银行配置货基继续提速。 二、负债端:揽储“开门红”,存款占比再创新高 从38家上市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截至一季度末,总负债规模合计215.8万亿,环比增加约10万亿,同比增速8.5%。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总负债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8.3%、7.9%、11.7 %、9.3%,除国有行以外,其他类型银行同比增速均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分项中,吸收存款、拆入资金占总负债比重相对上年末提升,其他分项均有下降。 (一)吸收存款:存款占比季节性回升,结构性存款反弹 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吸收存款存量规模163万亿,环比增加9万亿,同比增速8.8%,占总负债比重较2021年四季度上升0.8pct至75.5%。一季度存款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仍在较高水平。根据存款类金融机构信贷收支表,一季度结构性存款对存款增速的拉动再度增强。 分类看,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保证金存款扩张相对较快。 (1)定期存款方面,四大行与中小行整体环比增加4.7万亿至64.7万亿,同比增速高达15%,体现一季度银行布局揽储“开门红”的特征,定期存款是主要增量。 (2)结构性存款方面,环比上年末增加5714亿至5.1万亿,结束了连续三个季度环比减少的趋势,同比增速-12%,占存款比重明显反弹。一方面,企业理财需求旺盛,也促进了结构性存款的扩张;另一方面,更多高息揽储工具被整改叫停,结构性存款作为收益相对较高的揽储工具,再次扩张。 (3)保证金存款方面,环比增加2852亿元,同比增长8.0%,增速为历史较高水平。2021年12月,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式分析座谈会,强调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票据融资期限短、安全性高,成为一季度银行信贷冲量的主要工具,规模快速增长,带动保证金存款高增。 分主体来看,国有行、中小行一般存款增速双双走高,且结构性存款占比均有上升。两类银行一般存款增速均呈现季节性上升,但活期存款扩张边际放缓的趋势较为明显,反映居民端储蓄需求的变迁,更青睐于投低风险、较高收益的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 (二)应付债券:存单净融资下降,金融债发行放量 应付债券主要反映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和金融债券的存续情况。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应付债券存量规模16.4万亿元,占总负债比重较上年末略降至7.6%,环比增长6512亿,同比增速16.3%。一季度,同业存单当季净融资额7230亿元,同比下降15%,环比下降42%;商业银行债券净融资4522亿元,环比、同比增速均超过100%,一定程度上抵补了同业存单发行放缓的影响。 (三)向央行借款:再贷款再贴现发力,科目环比增长加快 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形式包括再贷款、再贴现、逆回购、MLF等。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上市银行向央行借款余额为5.3万亿,环比增加1400亿,同比下降10%。一季度疫情冲击之下,再贷款再贴现、普惠金融工具力度加码,带动该科目环比增加,但尚不及负债整体扩张速度,科目占比较上年末继续下降。 (四)同业负债:占比明显回落,拆入需求上升 同业负债由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以及拆入资金三项加总而成。一季度,同业负债存量规模24万亿,环比减少1675亿,同比增速为7%,占总负债比重较上年下降0.6pct至11.2%。分科目看,同业存放占比下降最多、卖出回购资产次之、拆入资金有所反弹;按主体分,除农商行同业负债占比略升之外,其他类型银行均为下降,其中城商行下滑最为明显。 截至一季度末,同业存放规模约为1.8万亿,环比减少4063亿,占比下降0.6pct至8.6%,同比增速6.5%。从性质上看,同业存放是信用社、财务公司等非银机构开办的存款业务,也包括因清算或业务合作等需要,由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于商业银行的款项。按主体看,股份行该科目环比减少最多(-3998亿),城商行、农商行分别减少872亿、72亿,仅国有行环比增长(+878亿),大行吸收非银机构、中小行等同业存款的优势依然突出。 拆入资金存量规模3.7万亿,环比增加2628亿元,同比增长2.7%,占总负债比重小幅上升至1.7%,反映一季度同业拆借活跃度上升,也与资产端,上市银行同业拆出规模环比回正的特征相符。分主体看,国有银行环比增幅收敛、拆入资金占比下降,对应一季度货政报告中,国有银行拆借融入资金缩量的特点。 卖出回购资产存量规模约2.1万亿,环比减少240亿,占比小幅下降至0.96%,但同比大幅增长24%,主因基数偏低导致。上市银行卖出回购资产主要反映对手银行质押式回购融资需求。按银行类型看,一季度,城商行该类资产环比下降1645亿,其他三类银行均有上升,其中国有行环比增幅最多约1364亿。根据一季度货政报告,小型银行(主要是城、农商)、证券及保险等非银机构整体回购融资需求明显转弱,或可以解释卖出回购资产的环比下降。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拓宽成本下行空间 (一)银行综合负债成本延续低位盘整,环比小幅上升 商业银行有息负债主要包括:吸收存款、应付债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和同业负债等。其中,吸收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最高,故存款利率变化对银行成本影响最大。同业负债中,同业存放款多为协议存款,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主要是质押式回购与买断式回购业务,与拆入资金类似,二者同银行间资金利率具有较强相关性;应付债券中,同业存单的占比最大,因此存单发行利率可作为该项负债成本的参考;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负债成本则可参考MLF、OMO等政策利率。 2022年一季度上市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为1.831%,较上年末上浮约0.16bp,已经连续四个季度走高。根据综合负债成本等于利息支出与有息负债之比,我们测算出上市银行综合负债成本虽处于相对低位,但自2021年二季度至今呈现连季微幅上行的趋势。 按负债结构看,2022年一季度吸收存款占总负债比重回升至75.5%,为2020年四季度以来最高,而应付债券、同业负债占比环比均呈下降,故存款利率对综合负债成本的影响进一步抬升。 由于上市银行存款成本率数据仅在半年报、年报中披露,故我们主要依据2021年的变动趋势,讨论综合负债成本下行受阻的原因。 分类而言,2021年末,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加权平均存款成本率环比年中均小幅上行,而城、农商行存款成本率环比明显下降,上市银行年末加权平均存款成本率约为1.76%,比年中时点上升约0.12bp。 按具体主体看:(1)2021年下半年,农、城商行加权平均存款成本率环比下行,但也有个别银行(如贵阳银行、张家港行)明显上升。 (2)大型银行、股份行,波动幅度相对较小,部分存款余额较高的银行(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存款成本上行对该类别银行存款成本的影响较大。此外,2021年年中时点,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存款成本率分别环比上升8bp、6bp,可能是导致当季负债成本上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存款利率市场化再进一步,对成本有何影响? 央行在《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和以1年期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继2021年6月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之后,存款利率自律定价机制再度迎来重大调整。 回顾存款利率定价机制的演变过程,依据上限基准的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2012年6月-2021年5月,存款利率上限瞄准基准利率,按照倍数定价。(1)2012年6月8日,央行下调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基准利率跟随调整,同时明确,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由此开启以“倍数”定价的阶段。(2)2014年11月,央行放开5年期存款利率上限,同时下调各基准利率0.25pct,存款利率上限上调为基准利率的1.2倍。(3)2015年3月1日,央行下调基准利率0.25pct,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1.3倍。(4)2015年5月,央行下调基准利率0.25pct,存款利率上限调整为1.5倍,同年8月放开对1年期存款利率上限;(5)2015年10月,央行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不再设置浮动上限,全面放开存款利率行政管制,但同时,央行指导市场利率定价机制确定了存款利率上限定价标准,为“存款基准利率*上浮倍数”。 以1年期存款利率上限变动情况看,在2015年3月-10月快速下行之后,。而在揽储压力之下,商业银行实际存款利率多贴近上限运行,但近年来,后者下行缺乏引导,导致存款市场利率下行受阻。 第二,2021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开始由“倍数”转为“加点”。2021年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工作会议通过了优化存款利率自律管理方案,将存款利率定价方式由“基准利率*倍数”改为“基准利率+基点”:(1)针对活期存款,四大行的利率报价上限为“活期存款基准利率+10bp”,其他机构不得超过“活期存款基准利率+20bp”;(2)针对整存整取的定期存款,四大行存款利率报价上限为“定期存款基准利率+50bp”,其他机构不高于基准利率加75bp。 从政策效果看,根据央行2021年三季度货政报告,在存款利率定价方式优化之后,短中期存款利率基本平稳,长期存款利率出现了明显下行,尤其是2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9月末时点相较于5月份的水平下降了20bp以上。 第三,2022年4月,市场化定价更进一步,存款利率定价将LPR报价、债券市场利率纳入参考。2021年6月,存款利率上限定价机制确定为“基准利率+加点”之后,1年以上存款利率上限水平较此前有所下移,但是在揽储压力之下,银行下调加点幅度的动力不足。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 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颁布后,商业银行可以自主根据1年期LPR、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代表贷款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及时调节存款利率水平,且对于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及时高效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将给予适当激励。这意味着,银行净息差或进一步向合理区间回归,后续存款利率将更具弹性。 从实际运行效果看:央行在一季度货政报告中披露,4月下旬国有大行、大部分股份行和部分地方金融机构均已下调了1年期以上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4月25日-5月1日当周,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较前一周下降10bp,比2021年5月下降12bp。而周内,1年期LPR报价环比持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中枢环比小幅上行0.7bp,侧面说明,在新的定价机制下,尽管市场利率基本持平,但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的意愿有所增强,政策激励效果较为理想。 存款成本调降,有望进一步打开LPR下调空间。在存款利率报价市场化调整机制发布后,市场利率成为影响存款利率的直接因素,年内“宽货币”环境持续,叠加考核激励机制下,预计商业银行有动力继续下调存款利率,从而带动综合负债成本下行。资金成本下行,有助于打开LPR报价的调降空间,考虑到2019年以来,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持续下行,且下行幅度大于LPR下调幅度,当前地产弱势的环境下,下调5年期LPR、提振居民需求的必要性加强。 四、风险提示 “稳增长”发力,下半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有上行风险,带动存款成本调升。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6月3日发布的报告《利率市场化更进一步,成本下行潜力犹存——2022年银行一季度分析报告》 往期回顾 “宽信用”推动银行放贷加快,揽储压力不减导致综合负债成本维持高位——华创债券2018年银行三季度分析报告20181115 【华创固收|周冠南团队·深度】新会计准则影响银行投资行为么?——华创债券2019年银行三季度分析报告 负债成本下行滞缓,配债需求会受到影响吗?——2020年银行一季度分析报告【华创固收|周冠南团队·深度】 负债成本继续下行,关注Q4存单量价变化 ——2020年银行二季度分析报告【华创固收|周冠南团队·深度】 银行综合负债成本持续下行的结构因素——2020年银行三季度分析报告【华创固收|周冠南团队·深度】 资金波动预期下的银行负债选择——2021年银行一季度分析报告【华创固收|周冠南团队·深度】 华创债券论坛 华创证券固定收益研究观点发布平台 1644篇原创内容 Official Account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