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广发机械 | 专用设备行业:原材料涨价产业链承压,否极泰将来

广发机械 | 专用设备行业:原材料涨价产业链承压,否极泰将来

作者:微信公众号【广发证券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1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广发证券《广发机械 | 专用设备行业:原材料涨价产业链承压,否极泰将来》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抢装”高基数,产业链21年年报及22Q1承压,有望从22Q2开始逐步改善。目前陆上大型化有望趋缓,海上大型化预计将继续,“价值通缩”有望缓解。风电招标维持高景气,风电作为新能源基建重要组成部分,有望超预期。 摘 要 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抢装”高基数,产业链21年年报及22Q1承压,有望从22Q2开始逐步改善。21年原材料价格上涨明显,除了整机、轴承、电缆等少数环节,风电设备产业链大部分环节都经历了毛利率、净利率的大幅度下滑,由于“国补”退坡抢装,20Q2-21Q1产业链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由此造成的高基数对21年以及22Q1业绩构成了一定压力,随着22Q1压力逐步释放,产业链不同环节有望从22Q2开始陆续好转。 陆上大型化有望趋缓,海上大型化预计将继续,“价值通缩”有望缓解。目前陆上风机国内领先机型进入7.X机型,已经接近于全球先进水平,叠加陆上风电项目回报率较为理想、降本诉求降低,大型化有望趋缓,行业有望进入良性发展阶段;海上机型国内距离全球先进水平还有1-2MW的差距,叠加海上风电项目回报率吸引力仍不足,海上风电还需要“大型化”进行进一步降本,提高海上项目的性价比。 风电招标维持高景气,风电作为新能源基建重要组成部分,有望超预期。经过我们的统计,截止5月20日,22年风电招标量共37605MW、中标量共35473MW,且近几周有加速迹象;各省的“十四五”规划陆续推出,提高了风光装机的确定性;“大型化”加速带来单GW风机吊装量的下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电吊装的难度;光伏受制于硅料供应瓶颈,装机较为确定,而风电产业链产能弹性较大,作为能源基建的构成,综合多方因素,我们认为风电装机超预期的可能性在增大。 风险提示 疫情反复的风险;消纳/并网不及预期的风险;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竞争格局恶化的风险。 正 文 一、风电设备行业年报&季报总结 1.1 高基数叠加原材料上涨,产业链承压明显 在“碳中和”与能源紧缺的大背景下,风电、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代表,在未来的能源体系中将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风电行业经历了国补退坡的“抢装”之后的短暂平静,在全产业链的努力或者说“自救”行为之下,我们看到了招标价格的大幅下降与风力发电的性价比不断上升,与之伴随的则是招标量的快速增长,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韧性。 我们选择了风电产业链中,风电相关收入在30%以上的公司作为我们的样本公司,主机环节包括金风科技、明阳智能、运达股份、电气风电、三一重能,电机环节包括湘电股份,叶片产业链包括中材科技、时代新材、上纬新材、正威新材,轴承环节包括新强联,变流器包括禾望电气,铸件环节包括日月股份、吉鑫科技、振江股份、双一科技、广大特材、宏德股份,塔筒/桩基环节包括天顺风能、大金重工、泰胜风能、天能重工、海力风电,锻件环节包括中环海陆、海锅股份、恒润股份、金源装备,主轴环节包括金雷股份、通裕重工,海缆环节包括东方电缆、中天科技、亨通光电,其他环节包括中际联合(高空作业设备)、华伍股份(制动器)、荣知日新(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川润股份(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国能日新(发电功率预测)等公司。 从收入绝对值的角度,仅考虑上市公司,以21年为例,风电产业链所包含的上市公司中收入规模比较大的环节包括整机(1177亿元)、电缆(954亿元)、叶片(379亿元)、塔筒(260亿元)、铸件(135亿元)等,其他环节上市公司的总收入均在百亿以下,包括电机(47亿元,注湘电股份21年将风电电机业务拆分,故以20年计)、轴承(25亿元)、主轴(74亿元)、锻件/法兰(56亿元)、变流器(21亿元)、高空作业设备(9亿元)、制动器(14亿元)、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4亿元)、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15.3亿元)、发电功率预测(3亿元)、风电运维船(2.7亿元,20年)等。 如果只考虑产业链公司的风电相关收入,2021年整机环节相关收入为1159亿元,电缆环节收入为200亿元,叶片环节收入为161亿元,塔筒环节收入为227亿元,铸件环节为97亿元,从专业性来看,整机、塔筒、铸件、轴承、主轴、运维船、高空作业设备等环节的公司专业性较高,风电相关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较高,而电缆、叶片、制动器、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发电功率预测等专业性较低,均有较大比例的风电行业以外收入。 从收入增速的角度来看,16-21年整机企业的平均收入增速为20.6%,收入增速快于整机行业的有轴承(61.9%)、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42.2%,18-21年)、风电运维船(33.3%,19-20年)、高空作业设备(32.2%)、塔筒(28.7%)、锻件/法兰(21.6%)、发电功率预测(21.3%),而收入增速慢于整机行业的有电缆(20.3%)、制动器(17.2%)、主轴(16.9%)、变流器(16.7%)、铸件(15.8%)、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14.0%)、叶片(13.6%)、电机(-12.1%)。 如果只考虑风电相关的收入,16-21年整机的平均收入增速为21.4%,收入增速快于整机行业的有轴承滚子(140.0%,21年)、轴承(109.3%,17-21年)、电缆(70.3%)、发电功率预测(63.9%,19-20年)高空作业设备(32.4%)、锻件/法兰(30.9%)、风电运维船(30.8%,19-20年)制动器(29.0%,20-21年)、塔筒(26.4%)、叶片(22.7%),而收入增速慢于整机行业的有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19.4%,19-21年)、铸件(17.9%)、主轴(14.6%)、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10.0%)电机(-0.8%)。 受益于国产化推进的环节和海上风电抢装的环节保持较高增速。2020年“抢装”背景下,整个行业收入均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21年整个行业迎来了抢装之后的调整期,21年各个环节风电相关的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轴承滚子+140.0%,电缆+90.9%,高空作业设备+28.7%,轴承+16.9%,塔筒+18.3%,整机+6.5%,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5.2%,制动器-0.3%,铸件-4.2%,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9.9%,锻件/法兰-9.5%,主轴-14.7%,叶片-19.3%。轴承滚子、轴承受益于国产化的持续推进,收入增速维持较高增速;电缆、塔筒、高空作业设备等受益于海上风电的抢装亦保持了较好的增速,得益于产品升级带来的ASP上升以及出口的高增速。 15-21年来看,风电相关业务的毛利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风电运维船66.0%(18-20年),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60.3%,20-21年),高空作业设备54.7%,主轴39.0%,电缆38.4%,制动器37.0%,铸件32.6%,轴承30.5%,锻件/法兰26.2%,塔筒24.5%,整机23.2%,叶片16.9%,电机10.1%(15-20年),高毛利环节集中于软件领域以及市场竞争格局较好的环节。 单从风电相关收入的毛利率来看,21年由于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上升以及行业抢装退潮之后的装机下降,产业链毛利率普遍承压。除了整机、轴承、电缆等少数环节,大多数都受到了原材料上涨与行业不景气的双重挤压,毛利率出现了不同幅度的下降,下降幅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14.0pct,高空作业设备-10.7pct,主轴-7.4pct,叶片-7.0pct,制动器-5.5pct,铸件-4.0pct,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轴承-3.8pct,锻件/法兰-3.6pct,整机+0.6pct,电缆+6.1pct。 15-21年,扣非归母净利率由高到低为:风电运维船30.4%(18-20年),高空作业设备25.2%,发电功率预测17.9%,变流器15.4%,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15.4%,主轴14.8%,轴承14.1%,铸件10.9%,塔筒10.3%,锻件/法兰9.0%,电缆5.7%,制动器4.7%,叶片3.8%,整机3.3%,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2.4%,电机-9.2%。 与毛利率下降相对应的,扣非净利率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21年大部分环节都面临着较大压力,与20年相比,扣非净利率变化由大到小分别为:铸件-3.6pct,锻件/法兰-3.2pct,主轴-3.1pct,高空作业设备-2.8pct,制动器-2.0pct,电缆-1.9pct,发电功率预测-1.9pct,叶片-1.3pct,变流器-1.0pct,整机-0.2pct,塔筒-0.2pct,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0.1pct,轴承+1.2pct。 由于风电属于典型的制造业,为了评价各个环节的投资效率,我们选择了ROA来看各个环节回报率的情况。站在16-21年的维度,ROA从高到低依次是:发电功率预测19.2%,高空作业设备17.1%,轴承13.1%,状态检测与故障诊断12.0%,风电运维船11.3%,铸件10.5%,变流器10.3%,锻件/法兰10.2%,主轴9.9%,塔筒8.9%,电缆8.7%,制动器5.2%,叶片4.9%,整机2.9%,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2.0%,电机-0.5%。 同样受到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的利润率下降,风电产业链的ROA在2021年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具体来看,和20年相比,ROA变化由大到小分别为:轴承-9.5pct,锻件/法兰-6.4pct,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6.1pct,发电功率检测-5.2pct,铸件-4.4pct,高空作业设备-4.4pct,主轴-3.8pct,制动器-2.4pct,电缆-2.3pct,叶片-1.8pct,塔筒-1.8pct,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0.9pct,电机-0.4pct,变流器-0.3pct,整机+1.3pct。 风电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从下游的电站开发到上游的供应链制造。因此现金的情况也能在某些程度上观测产业链的地位,我们采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营业收入(营业收入现金比)来评价公司的收入质量,站在15-21年的维度,营业收入现金比从高到低分别为:电缆106.1%,整机104.7%,电机97.8%,塔筒88.8%,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86.9%,变流器86.8%,高空作业设备86.6%,叶片85.6%,主轴84.0%,制动器80.6%,铸件80.2%,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69.2%,锻件/法兰65.7%,轴承58.1%,风电运维船55.0%,发电功率预测76.3%。 21年由于抢装退潮,不同环节出现阶段性的供需失衡,收入质量大部分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仍然处于可控范围。营业收入现金比的变化从高到低分别为:电机-36.8pct,整机-25.5pct,高空作业设备-21.1pct,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18.2pct,电缆-10.0pct,塔筒-9.8pct,轴承-6.4pct,制动器-5.3pct,铸件-3.7pct,发电功率预测-0.5pct,锻件/法兰+1.9pct,叶片+2.9pct,主轴8.0pct,变流器+14.3pct。 1.2 抢装后遗症逐渐消除,22Q2 开始有望逐步改善 20年抢装造成20年与21年上半年的高基数,给21年下半年与22年上半年构成一定的压力,22Q2将明显缓解。对不同产业链的单季度同比增速取平均数,20Q1-22Q1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5%、55.2%、55.3%、30.8%、53.7%、4.5%、-3.5%、4.3%、7.6%,可以看到20Q2-21Q1整个行业取得了高增速,从21Q2开始,同比增速明显下降,因此抢装造成的“高基数”效应将在22Q2减弱。 单季度归母净利润端,高基数效应同样明显。剔除出现过极端异常值的电机环节、锻件/法兰环节、变流器环节、液压润滑与流体控制环节,然后取平均数,20Q1-22Q1的同比增速分别为77.5%、121.4%、142.3%、70.8%、114.2%、15.5%、6.5%、-39.7%、2.1%,可以看到20Q1-21Q1整个行业取得了高增速,从21Q2开始,同比增速明显下降,同样的,抢装造成的利润端“高基数”效应将在22Q2减弱。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冲高回落,个别环节毛利率已经出现边际修复。不同环节来看,整机环节已经连续三个季度环比改善,22Q1环比改善的环节有叶片、轴承、锻件/法兰、变流器、电缆、高空作业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液体润滑与流体控制,环比仍然在恶化的有主轴(明显收窄)、铸件(明显收窄)、塔筒、制动器,由于不同环节的交付周期以及在产业链当中交付顺序的不同,不同环节的毛利率改善有先后,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企稳以及下游装机的逐步恢复,利润端的改善将逐步到来。 二、“大型化”会带来什么? 2.1 成本的下降,价值的通缩 风电降本的根本在于风机大型化以后原材料成本的摊低。我们以运达股份的双馈机型为例,1.5MW/2MW/2.5MW/3MW/4MW/4.5MW/5MW/5.5MW/6MW机型的总重分别为97吨、146吨、166吨、193吨、213吨、210吨、217吨、217吨、274吨,其中6MW为海上机型,因此重量增加较多。 以单MW的角度来看,1.5MW/2MW/2.5MW/3MW/4MW/4.5MW/5MW/5.5MW/6MW机型的单MW重量分别为65吨、72.8吨、66.4吨、64.4吨、53.1吨、46.6吨、43.4吨、39.5吨、45.7吨,如果以2MW为基准,则单位重量的变化分别为-11%、0%、-9%、-12%、-27%、-36%、-40%、-46%、-37%,其中,轮毂和叶片重量的变化幅度稍低于总体水平,而机舱的重量变化稍高于平均水平。 顺理成章的,随着大型化的进行,风机招标价格一路下行。根据金风科技的业绩展示材料,风机招标价格从21年1月的约3100元/KW,降低至22年3月的1876元/KW,下降幅度达39.5%,和上面的测算相对应,与2MW到5MW的材料用量下降基本相符。 2.2 装机结构的改变,单 GW 风机数量大幅降低 大型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装机台数的下降。根据CWEA,我国2021年的新增海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5.6MW,比20年增加0.7MW,21年新增陆上风电机组平均单机容量为3.1MW,比20年增加0.5MW,结合21年我国风电的新增风电吊装容量陆上41.44GW、海上14.48GW共55.92GW,则21年风机吊装量海陆分别为2603台、13308台,共15911台,相应的,20年同期海陆风机吊装量分别为787台、19614台,共20401台,21年比20年减少4490台,约22%。 2.3 与海外的技术代差缩小,大型化预计将趋缓,出口逻辑将演绎 陆上风机方面,国产厂商与国外厂商的代差已经急剧缩小。从各家厂商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2020年之前,国产厂商与海外厂商的代差基本维持在1MW左右,Vestas于2019年才推出6MW机型,西门子-歌美飒2022年才推出6.6MW机型,GE是2020年推出6MW机型,国内主要厂商诸如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均在2020年左右推出6.X机型,在大型化方面已经与国外巨头相当接近。 海上风机方面,国产厂商与国外厂商仍有代差。从各家厂商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2021年,Vestas推出的最大的海上机型为15MW,西门子歌美飒为14MW,GW也为14MW,国内方面,金风推出的最大机型为12MW,远景推出的最大机型为8MW,明阳在21年推出了11MW、12MW、16MW机型,总的来看,国产厂商在海上风机方面和国外领先厂商仍有2MW以上的代差。 机型的成熟一般需要2年左右的迭代时间。以Vestas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一般2年推出一个新的机型或者一个新的平台,2010年推出3MW平台机型,2013年推出3.3MW机型,2015年推出3.45MW平台机型,2017年推出4.2MW机型,2019年推出5.6MW、6.0MW平台机型,2021年推出6.8MW机型,2022年推出7.2MW机型,一般的,一个机型推出之后也需要2-3代的迭代,第一代机型安全冗余较多,随着验证参数的丰富,第二、三代机型将逐步成熟,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平价”压力下,国产厂商近年推出新机型节奏较快,快速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以国内风电整机龙头金风科技推出新机型的情况来看,推出机型的周期约为1年时间,2014年推出2MW机型,2015年推出2.5MW机型,2017年推出3.X机型,2019年推出4.X机型,2021年推出中速永磁机型,涵盖3.85-6.25MW、4.0-6.7MW、7.2MW平台,2020年抢装结束之后,2021年金风科技迅速推出多款机型,大型化明显加速。在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前,国内厂商的学习曲线较为陡峭,机型迭代速度明显较快,我们认为国内厂商的技术在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之际,将由追赶者向领先者转变,机型的验证周期将会延长,“大型化”的速度有望减缓。 随着国内技术的成熟,整机企业逐步开始走出去。根据CWEA,2021年我国风机整机企业新增出口容量3268GW,同比+175.1%,累计出口容量9642MW,同比+51.3%,主要出口目的地包括越南、塞尔维亚、巴基斯坦、乌克兰等,主要出口整机企业包括金风科技、远景能源、运达股份、明阳智能等。 产业链个别环节“走出去”程序已经较高,比如主轴、高空作业设备、塔筒等。在风电产业链中,主轴的金雷股份、通裕重工出口占比已经较高,21年金雷股份出口占比超过40%,通裕股份也超过20%,中际联合(高空作业设备)、大金重工(塔筒、桩基)等出口占比也较高。 三、风电未来怎么看:否极泰将来 3.1 通缩将不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原材料价格与疫情的扰动才是 “大型化”之后,陆上风电项目的回报率已经具有相当吸引力,运营商降本的动力有所弱化。根据CPIA引用的中国电建集团吉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发布的《吉林省新能源发展趋势与经济性分析》,参照近期吉林省近期的工程投资和收益情况,风电项目单位千瓦造价约5500元/KW,按上网电价0.3731元/kWh进行财务评价,3000小时的风电利用小时数就能达到36.32%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如果按照资本金内部收益率8%,反算利用小时数仅为1932.01h;同期光伏单位千瓦造价约为4500元/KW,按上网电价0.3731元/kWh进行财务评价,按照1700小时的光伏可利用小时数可以实现11.55%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性价比明显差于同期的风电项目。 海上风电项目的回报率属于正常水平,运营商要求产业链降本的动力仍在。根据海力风电的《超募资金使用可行性研究报告》,以21年并网的江苏海上风电项目为例,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基本在6.0%~7.5%之间,属于正常水平,相比陆上20%以上的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吸引力明显较低一些,因为我们认为海上风电的降本还需要继续进行,而“大型化”是必然的手段。 从收益率的角度来看,陆上风电项目的收益率已经较为理想,对降本的压力已经较小,预计之后产业链将从价格导向向品质、服务等综合评价体系转变;海上风电的项目收益率属于正常范围,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区别,“平价”的进展亦不太相同,总体来讲,海上风电还需要一定程度的降本,“大型化”还将继续。 钢铁、混凝土等构成了风电项目原材料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GWEC发布的《GLOBALWIND REPORT 2022》,风电项目的主要原材料构成包括钢(Steel)、混凝土(Concrete)、铜(Copper)、镍(nickel)、铝(Aluminium)、玻璃钢(GFRP,Glass fiberreinforced plastic)、碳纤维增强材料(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电子材料(Electronicscrap)和占比小但价格较高的稀土元素(REE)等,原材料的种类较多,受原材料的价格变化影响较大。电气、电子和磁性风力涡轮机组件(如机舱、转子、发电机、齿轮箱和电缆)需要大量的关键矿物,包括铜、镍、锌、钕等;用于叶片的主要材料是木材、玻璃纤维和环氧树脂,以及更可持续的替代品,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挤塑碳纤维。 陆上风电项目方面,一个风电场使用的钢材量在107-132吨/MW范围内,占陆上风电场总材料的24%,而混凝土在243-413吨/MW范围内,约占陆上风电场的72%;海上风电方面,钢铁的占比高达90%,海上风电场占总材料的90%。 参照Wind的数据,中厚板价格(元/吨)从21年初迈入上涨通道,最高曾经达到6590元/吨,比21年初的约4500元上涨约46%,迈入22年后进入下降通道,截止5月20日,约5140元/吨;轴承钢价格曾经最高达到约6900元/吨,截止5月25日,约6383元/吨,同样进入缓慢下降通道。随着原材料价格的稳定,整个风电产业链的盈利有望环比改善。 疫情对装机造成一定扰动。根据Wind数据,2022年1-4月全国新增风电装机累计9.58GW,同比增长45%,其中4月新增装机1.68GW,同比增长25%,我们估计疫情对风电场的现场施工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2 风电作为新能源基建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有望为装机大年 近期招标放量明显。根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每日风电等公众号,上周(5.14-5.20)公开的招标量有1044MW、公布中标结果的有4164MW,近几周公布中标的项目明显加速,显示下游的施工高峰期即将到来;截止5月20日,22年招标量共37605MW、中标量共35473MW。 近期招标价格基本稳定,“价格战”有望缓解。根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每日风电等公众号,近几周的陆上风电(不带塔筒)招标价格稳定在1700元/KW左右,前文已经提到,下游电站运营端的投资回报率已经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对产业链降本的诉求有所下降,之后的重点有望向品质、服务、售后等方向转变,行业有望从“价格战”转向良性发展。 各地十四五规划陆续推出,装机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各地陆续推出“十四五”规划,大多提出了较大规模的风光新增装机目标,规模较大的有内蒙古(83.77GW)、广东(40GW)、甘肃(56.83GW)、河北(52.36GW)、云南(50GW)、新疆(49GW)、陕西(45GW)等,保证了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装机。 “大型化”加速,主流机型有望提高1MW。根据明阳智能的业绩展示材料,海上的主流装机机型已经从5.X机型上升到6.X机型,7.X机型崭露头角;根据金风科技的业绩展示材料,主流装机机型已经从2S机型进入3/4S机型,平均提高在1MW以上。 “大型化”背景下,风电吊装量压力将减小,有望增强装机确定性。根据CWEA,21年陆上风机平均容量约3.1MW,吊装量约13308台,按照金风、明阳的销量情况,我们可以合理假设陆上风机平均容量上升1MW,4MW状态下,陆上吊装55GW需要吊装风机13750台,和21年基本持平,如果“大型化”进一步加速,4.5MW状态下,陆上吊装55GW需要吊装风机12222台,比21年下降约8%;同样的,21年海上风机平均容量5.6MW,吊装量约2603台,合理假设海上风机平均容量上升1MW,6.5MW状态下,即使装到9GW,吊装量也只有1385台,海上吊装的压力比21年抢装要小很多。因此,大风机带来的吊装数量下降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风机吊装的压力,有利于增强装机的确定性。 风光作为新能源基建的主力,光伏受制于硅料瓶颈以及海外的高需求,装机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小,而风电产业链制约因素较少,产能弹性较大,有望超预期。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的《“双碳”目标下多晶硅产业发展与思考》,预计到22年底我国硅料产能将达到约85万吨,如果不考虑“薄片化”,可满足约250GW的装机需求,光伏全年装机较为确定,超预期的可能性较低。而风电产业链的弹性普遍较大,几乎没有硅料这种硬性约束,在疫情后新能源基建的推动下,有可能超预期,相关产业链将受益。 风险提示 (一)疫情反复的风险 风电产业链较为庞大,吊装需要多方面配合,疫情反复有可能导致各地交通受阻,导致风机吊装推迟。 (二)消纳/并网不及预期的风险 风电装机的重心重新回归三北地区,而三北地区本地电力消耗较少,需要将电力外送,如果特高压建设不及预期或者并网不及预期,会对风力发电消纳/并网造成不利影响。 (三)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 风机主要原材料包括钢铁、铜等,如果原材料价格上升,将对风电产业链的盈利能力构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四)竞争格局恶化的风险 风电整机环节较为分散,各家的实力差距相差不大,在“碳中和”政策的推动下,风力发电的市场不断扩大,可能会吸引行业内玩家通过“价格战”扩大份额,导致竞争格恶化,从而对产业链盈利构成不利影响。 报告信息 本摘要选自报告:《专用设备行业:原材料涨价产业链承压,否极泰将来》2022-05-29 报告作者: 代川 S0260517080007 孙柏阳 S0260520080002 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