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改革|2019年后,学区房变成了一个人口流向问题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上海中考改革|2019年后,学区房变成了一个人口流向问题》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深度3|2019年后的“学区房”,和之前的“学区房”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 ——2019年后,学区房从一个概率问题变成了一个人口问题 ——只有边际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实际意义的改变 ——2022上海中考改革,对目前(2019年后)的学区房格局,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文/草叔 时间/2021.4 近期,上海教委官方重申了2018年提出的“中考改革”,包括区重点高中名额分配等问题,引发热议。 我们此前此前对政策落地和影响已写了两篇分析 第一篇主要是分析政策整体的影响情况(链接见下) 重磅|十问十答:深度详解2022上海中考改革 而第二篇提出一个广泛有认知偏差的问题:2019年之后,入学就不是一个概率问题了(链接见下) 上海中考改革|升学不是静态概率,名额分配不影响【选择】 本篇作为“上海中考改革”教育政策分析的第三篇,主要要描述的内容是: ——2019年民办摇号后的学区房和2019年之前的学区房,已经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了 而整体结论和之前两篇差不多,即: “只有边际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有是实际意义的改变” 2019年的民办摇号是一次有巨大的影响的政策改革,但2022中考改革(名额分配等)实际上对2020年之后的公办初中/学区房,没有太大边际影响,并不影响到目前的决策,也对格局没有太大的影响。 目录: 1. 2019年的民办摇号政策,才是实质上的巨大变化——政策时间线梳理 2. 2019年前的“学区房”和2019年后的“学区房”,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3.2020年后学区房为什么会涨? 4.上海2022中考改革真的边际损害“好初中的教育资源”吗? 5.“利好菜中”,“牛小菜中受益”的说法靠谱吗? 6.是否应该移居去上重点高中概率更大的区比如从浦东到黄浦? 7.总结:只有边际上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改变,2022中考改革并不影响边际决策 1.2019年的民办摇号政策,才是实质上的巨大变化——政策时间线梳理 近几年的教育政策,里面其实有两条时间线:上海的中考改革线和全国范围的民办摇号线。这两条线中间有交叉,导致很多人混淆了政策的方向。 中考改革线(上海)——2018年3月,上海中考改革政策推出,2018年9月,第一批中考改革生源入学,这批人会在2022年中考。 民办摇号线(全国)——2019年7月,民办摇号政策推出,2020年9月,第一批民办摇号生源入学,这批人会在2024年中考。 中考改革是一个很温和的政策,或者说,甚至有点没有实质改变的,“扬汤止沸”的政策。所以其实2018年,推出中考改革政策以来,2018年小升初,大家还是该怎么选择怎么选择,没有对人的决策发生太多实质性影响。这可以理解,因为中考改革是上海地方推出的,这个政策,也是权衡左右,不会有太爆炸性的影响。 但民办摇号就不一样了,民办摇号可是一个有实质改变的政策,“釜底抽薪”的政策。2019年的民办摇号直接影响了2020年入学的人的决策。很多本来要报华育这样的一流生源,出于“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规避”(实际上,大部分对学习比较重视的家庭,都是风险厌恶型的),选择了回流了对口公办学校,而很多本来没有任何准备的学生,抱着“反正不如试一试,有概率上好学校”的态度,报考了华育这样的民办学校。很多人可能会说“那他们上了华育跟不上,一样会被淘汰”,但实际上,没有人在报好学校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会跟不上,就不要报了吧”,当“跟不上的人”足够多的时候,这部分人的需求,才代表主流需求。 所以,上海的中考改革,是2018年开始的(第一批中考改革学生2022年中考),而民办摇号是2019年开始的(第一批民办摇号学生2024年中考) 而实际上,上海的学区房,是2019年年底左右开始涨的,即民办摇号政策推出后开始涨的,这部分钱可以说是“聪明钱”,是比较充分的理解了“民办摇号是影响决策的重大变革,学区房的逻辑已经变了”的边际资金,而2018年中考改革政策推出后的2018-2019年,没有产生对学区房的推动作用。 2.2019年前的“学区房”和2019年后的“学区房”,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民办摇号前的升学路径 民办摇号后的升学路径 民办摇号前的升学路径,只要是体制内,不管你小学在哪里上,最终的最好方向,都是考进一个“民办好初中”,类似华育,兰生这样的学校。 但2019年的民办摇号彻底改变了这个格局,因为“最好的民办初中,没办法考了,而是随机了 ”,那条“考民办初中”的路断了,学区房的概念也就完全变了。 2019年之前的初中学区房是“退路”,即“如果我没考上华育,我还可以回建平西”,而2019年以后的初中学区房就是“进路”了,因为“我买这个房子,就是要从小学到初中在这个地方上”。 所以2019年之前的学区房是“学校学区房”,或者叫“小学学区房”,上这个学校,其实是为了考民办初中。2019年之后的学区房,本质上,不是“初中学区房”,而是“片区学区房”,选择的出发点,是“在具有促进学习氛围的社区中学习,从小学到初中都在这个社区上”,逻辑上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3.2020年后学区房为什么会涨? 学区房其实是一个人口问题,2019年之后尤其是这样 2019年后,学区房的核心其实是“一个边际上可以有促进学习氛围的社区”,即“择芳邻而居”或者“孟母三迁”这样的,其实是在选邻居和社区。 那么选择要点基本上是四个:1.人口流入,2.有产业就业支撑,3.没有回迁拆迁,4.有一个名气较好的学校把学生吸过去。 再理论化一点的话,学区房上涨其实来源于: 学区房上涨=“人口流入”+“边际优势”+“货币超发” 最终其实是“超发的货币找到一个核心资产去抱团”,2019年之后,所谓“学区房”其实是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使其变成了一个“核心资产” 1.一致性预期:很多人一致性认为“这个地方不错” 2.边际资金的流入:主要是边际人口的流入 3.一定程度上的筛选:以前初中有优中选优的考试面试筛选,现在没有了,那么主要还存在的筛选,就是社区筛选了,包括对回迁拆迁等的考量,都是基于这个。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很多大涨的片区,比如联洋,前滩等,其原来的学校,都谈不上是“一梯队顶尖初中”,但我们之前就说过“梯队是过去的,未来要看未来趋势”,联洋,前滩等地方,都是符合一致性预期+边际资金流入+一定程度上(邻居)的筛选的,这也是2020年后“聪明钱”往这些地方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华二有多好,前滩房子猛涨”,而是“前滩这个地方好,恰好有个华二可以去形成一致性预期”。 这才是学区房涨的深度原因,学区房不是因为“那边有个好学校”——“所以涨”,这种简单的原因,学校只是形成一致性预期的一个浅层原因,只是一个“放大器”而已,氛围和社区和人口流向,才是本质上的原因。2019年后,学区房本质上是个人口问题。 4.上海2022中考改革真的边际损害“好初中的教育资源”吗? 先简述下上海2022中考改革的主体变化: (名额分配到区视同中考分数统一招生,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前面两篇文章我们已经论述过) 最好的高中学校:四校 四校(上中,华二,复附,交附):自主招生比例从60%压缩到15%(预估),中考统一招生比例从40%提升到72%,还有13%的分配到校的,不过因为名额实在太少了,产生不了边际决策的影响。 可以看到,以前四校大部分是通过自主招生的,现在自主招生比例大幅减少,而转向了大比例的“拼中考分数”,不论是统一招生还是名额分配到校,都是拼分数。 次好的高中学校:八大等区属重点高中 八大等区属重点高中:自主招生由原来40%,压缩到15%,中考分数统一招生比例大致不变,名额分配比例从15%提升到42%。名额分配到校的比例从15%提升到42%。可以说:是把自主招生的部分,移到名额分配到校了。 那么,我们看到的趋势是这样的: 自主招生决定的占比减少,中考分数决定的占比提升 名额分配到校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拼的也是“中考分数排名” 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点,是: 自主招生有对初中的学校倾向,而中考分数(包括统一招生和名额分配到校)没有学校的倾向(给每个学校分配的名额,本来也数量相似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原来的模式下,四校八大都是自主招生为主的,自主招生对初中是有倾向性的,比如同样一个感觉素质差不多的学生,自主招生中,更愿意录取来自好学校(比如华育)这样的学生,而不是普通学校(比如六团中学)这样的学生。但在中考录取中,是没有学校倾向的,你在建平西考590,在进才实验考590,在东昌南校,三林北校考590,录取效果是一样的,没有倾向上的差别。 所以原来在自主招生体制下,类似华育这样的好学校,本身就是有“边际优势”的,而这个边际优势,也会迭代越来越多的好学生加入,2019年之前,筛选的权力,使得其可以优中选优,变得越来越强。 在现在的以中考分数为主要的模式下,各个初中,其实本身就谈不上有什么“招生资源”上的优势。比如进才实验有10个人考上建平高中,并不是因为建平给了进才实验10个名额,而是说,进才实验有10个人过了线而已,如果有8个人过线,就录取8个,12个人过线,就录取12个(不过如果只有1个人过线,那才能用到名额分配)。而对于四校来说,就算没有人过线,也不会专门分配给你1个名额让你上上中的。 中考分数为主的录取(统一招生和名额分配到校),是没有倾向性的,所以你选哪个中学,都不能“提高被录取的概率”,而你唯一能选的,是“哪里具有边际提高学习动力的氛围”,即“选择氛围和社区是2019年之后唯一可选的”,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上涨的,大部分是所谓“社区学区房”的一个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习氛围&人口趋势”是2019年之后,“好初中”的唯一资源。 比方1:找工作和CPA 第一个比方,找工作是有倾向性的,而CPA是没有倾向性的。看上去同样素质的两个人,去应聘一份工作,一个是清华的,一个是二本的,那清华学生录取的可能性,肯定比这个二本生大,因为公司招人是件“有学校倾向性”的事情。 而考CPA就是没有倾向性的,清华学生通过CPA所需要的分数,和二本学生,通过CPA所需要的分数是一样的。这就是没有倾向性的。 新的模式下,自主招生比例减少,就是把原来“找工作”模式,变成“考CPA”模式。 比方2:复旦大学在沪招生人数 其实这个比方都没有那么恰当,但能反应出一定问题。 2007年,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数为1490人,而2018年复旦大学在上海大学招生人数仅为632人,这十余年来,复旦大学在沪招生人数是锐减的。 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 ①这些年来, “上海教育资源变差了?” ②“因为①,所以这个变化利空上海的学区房”? ③“因为②,所以上海的学区房,2007-2020应该是暴跌的?” 而各位知道,2007-2020,上海的学区房,显然不是暴跌的,上面几个结论,是一个看上去有道理的思路,但其实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因为“这没有影响到边际选择”,即使复旦在上海招生人数变少,你也不会因此,跑到江苏去参加高考,边际上没有改变决策,所以并不产生真正的影响。 人口趋势才是学区房更重要的因素,2019年之后尤其,而单纯算“升学概率”,并认为“这才是决定学区房涨跌的核心因素”的人,就会得到“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名额下降,所以上海学区房应该会暴跌”类似这样的结论。 而另一方面,我们上面说到,“学区房真正上涨”,本质是“边际优势”+“货币超发”造成的,而复旦大学在沪招生从1500人减到600人,并没有真正影响边际优势和货币超发这两点,所以实际上,看到的是,2007-2020年,上海的学区房是一直在上涨的。 比方3:篮球队平均身高 所谓“第几梯队”只是过去2019年前的模式下,形成一致性预期的一个点而已,但用“第几梯队”来评判学区,就掉入静态概率陷阱,核心是还未来动态变化的趋势。 就好像,你看到“成绩好的篮球队平均身高”都很高,但“是不是我加入一个平均身高190的篮球队,就能长个子?”这显然也是个荒谬的结论,相当于从过去推未来。 那么一个篮球队值得加入的因素,其实主要是队内氛围如何,“是否能够边际促进我好好打球”,而不是“平均身高比较高”,用过去的“第几梯队”思维去考量学校,就好像是认为“加入平均身高高的篮球队就能长个子”。 2019年之后,学区就不是一个“静态概率问题”了,没有哪个学校能保证,“进到这个初中,就有XX%概率进到AA高中”,这个说法,是把初中学校当反应炉,扔进去多少学生,就以多少概率产生XX概率的AA高中学校,是把所有学生同质化的静态概率思维陷阱,就类似于“想提高球技,那找一个平均身高比较高的篮球队吧”这种思路。 所以结论就是:2019年后,学区房定义彻底变了,2020年这一波上涨,也正是因为其概念变了。2019年之后,学区房的资源只有一个,就是“是否具有可以促进学习的社区邻居氛围”,并没有“名额”和“倾向性”等其他的“资源”,这也是唯一影响决策的点,其他所谓变化,都不实质上影响决策。 5.“利好菜中”,“牛小菜中受益”说法靠谱吗?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2022上海中考改革将约40%名额分配名额到校,那么原来菜校菜校是不是受益了?因为原来一个都考不上好高中,现在可以以很低的分数,在菜校就可以上好高中。 笔者给出的结论是:这个说法不对。核心还是因为“只有边际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效改变” 接下来我们以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①四校几乎是没有名额分配到校的。 上文中提到,四校基本上没有分配到校的名额,有分配到校的其实是各区的区重点,最好的高中四校(上中,华二,复附,交附),几乎是没有名额分配到校的。所以“在菜中能以低分上最好的学校”这个说法不对,最多是“在菜中能以低分上区重点的高中”,但区重点是不是就是“好高中”,这其实也是个人口问题,我们下一章会具体谈。 ②“名额分配到校”不是新政策才有的,是原来就有的 有说法“有了名额分配到校”以后,格局就会发生大的变化。 但实际上,“名额分配到校”并不是一个新东西,之前已经有很多年了。以浦东建平高中为例,在中考改革前,就有15%的分配到校名额。 所谓“原来一个菜中没有一个名额能上好高中”是不对的,对于大部分“菜中”,是原来就有这样名额的,但并没有影响整体的决策。 ③“名额分配到校”,分给一个学校的名额有多少? 浦东有五所高中学校参与名额分配,分别是建平中学,进才中学,洋泾中学,川沙中学和南汇中学。这五所学校招生量差不多,但从认知上来说,大部分家长的目光只在建平中学和进才中学两所高中上,即并不认为“能上南汇中学是一个值得改变决策的影响”。 所以以建平高中为例,480个名额中,改革前72个分配到校名额,改革后200个分配名额,而浦东有约120所初中,按照“每一所不选择生源的学校至少获得一个名额”这个规则来执行的话,那么每所中学,在建平高中获得的名额上,至少获得1个名额,而至多获得2个名额(进才高中也是同样的原理)。 ④一流二流中学用不到名额,菜中名额从1个提升到2个,边际上不影响决策 而2022上海改革,实际上边际上是影响不到对学校选择的。 以2017年建平高中的名额分配到校为例(实际上这里面每个学校只有1个分配名额,这个分数就是这个初中通过名额分配通道报考建平高中的最高成绩)。一流初中如上中东校是601分,建平西校是599分,而很多二流初中如吴迅中学594分,东昌南校597分。 什么概念呢?在浦东,裸考考上建平高中的分数大概需要591分。也就是说,不论建平西这样的一流初中还是东昌南校二流的初中,你在校内通过名额分配的方式上建平高中,分数其实比裸考上建平高中分数还高(进才高中也是类似的道理),名额分配的通道,对大部分一流和二流的初中是没有意义的。 而其实浦东120所初中中,称得上是一流和二流的初中,也就十几二十所,而其余约百所初中,是很多人根本没听过的普通中学,或者是很多人带有戏谑性质说法中的“菜中”。 这些普通中学,或者叫“菜中”,很早之前就已经有名额分配的这个名额了,此前在六团中学,施湾中学这样的学校,560分就可以通过名额分配通道上建平高中,但这会让人专门去买六团中学学区房吗?大部分情况下看来,是不会的。 而现在,这些名额只是从原来1个,增加到至多2个而已,对边际上的决策,还是没有影响,没有人会专门因为六团中学建平高中的分配名额从1个变成2个了,而专门去买一个“六团中学的学区房”,“利好菜中”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没有边际上影响决策。就像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从1500人降到600人,而复旦大学的在河南录取名额从80个提升到100个,但一般情况,并不会有上海家长,因为这个变化,专门把孩子送去河南读中学。 而至于说“你这个说的是浦东,黄浦等区分配的名额比较多,黄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问题我们会专门在下一章讲。但总体来说,2019年之后,学区房就是一个人口问题了,浦东是上海人口流入最多的区,人口趋势趋势分化大,是最典型的一个区。 ⑤“牛小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东昌南校绝不是“菜中” 上文提到“利好菜中”是个伪命题 而之前笔者看到一个说法,讲“这个改革是利好牛小菜中” 其实这个说法,基本上指的是“明珠小学-东昌南校”这个路径,逻辑是“因为有分配到初中的名额,而小学打了基础,初中去拼这个分配名额,是利好的明珠小学-东昌南校的”。 这里面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即认为“东昌南校是菜中”。“东昌南校绝不是菜中”,上一节可以看到,在东昌南校通过名额分配通道上建平高中,需要597分,显著高于裸考上建平高中的分数线。东昌南校里面,只是没有形成一个社区聚集的人口流入趋势,可能不是一流初中,但至少绝不是菜中,所以实际上,不论是建平高中,还是进才高中,分配的名额从1个提升到2个,对东昌南校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东昌南校,通过名额分配的通道上建平高中&进才高中,本身裸考成绩也够上了。 实际上,“牛小菜中”这个组合是不存在的,“菜小牛中”这个组合也不存在,尤其是2019年之后,筛选的模式去掉了,“地域筛选”这么个模式下人口聚集还是有效的,学区从“学校片区”变成了“学区片区”,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上涨较强的学区,比如前滩,联洋,新江湾,并不是之前意义上是“一梯队”学校的原因,这也是“聪明钱”在探究本质下得到的结论和决策,“氛围和社区是唯一边际可选选项”,2019年之后,“牛小菜中”和“菜小牛中”其实都不存在了,只有“社区片区”了。 6.是否应该移居去上重点高中概率更大的区比如从浦东到黄浦? 上文中我们说到,“人口流向和社区氛围是唯一可选的因素”。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笔者经常被问到的,即“黄浦升入重点高中的概率,比浦东大很多,是不是有必要从浦东移居到黄浦去?” 笔者的观点是:“还是要具体工作地点方便程度,和孩子性格各方面因素,但浦东整体的鸡血氛围比黄浦好,但这也不一定就是件好事,还是因人而异”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默认区重点和区重点是一样的,八大和八大是一样的”,这是不对的,区重点和区重点之间的差别,八大和八大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而这个差别也是常年人口趋势演化出来的。 “在黄浦上区重点,比在浦东上区重点容易”,所以,“黄浦的区重点比浦东的区重点越差越远”,这两个事,是一个因果关系。 就像上海财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都是211学校,但是“在新疆考上石河子大学比在上海考上上海财经容易”似乎并不能构成“上海人跑去新疆高考”的动机。 黄浦区的区重点高中包括大同,格致,上外大境,光明,敬业,向明,卢湾高级 浦东区的区重点高中包括建平,进才,洋泾,南汇,川沙 正因为“黄浦上区重点比浦东上区重点容易”,所以“黄浦的区重点变得越来越弱”,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建平高中一本率达到92%,而黄浦的光明高中一本率只有30%,同样是八大,大同和格致也离建平越来越远。 以综评上线人数来说(基本上可以代表,这个高中考大学比较好的毕业生的数量),建平一个学校就86个人综评上线,黄浦7个学校加起来,一共93人,可以说,黄浦所有区重点加起来,成绩都比不上浦东建平高中一个学校。 那么“因为黄浦上区重点高中比浦东概率大,所以应该移居去黄浦”这似乎也不是一个能够自洽的逻辑,因为区重点和区重点之间的差别已经很大了,而这个差别,正是因为不同的筛选密度造成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浦东和闵行比较卷,所以七宝和建平变得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建平和七宝这么强,也并不是说,进到建平和七宝就高枕无忧了,七宝有XX%概率上清北复交,和“我现在因名额分配被七宝录取,我也有XX%概率上清北复交”并不等同,是因为建平和七宝本身就是浦东和闵行人民卷出来的,高中本来就是筛选的。 7.总结:只有边际上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改变,2022中考改革并不影响边际决策 上面的分析,已经是笔者关于上海中考改革的第三篇文章了。 总体来说,还有很多问题,“聪明钱”已经认知到,但这个逻辑链条有点长,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包括 “2019年后,学区房已经不是学校学区房,而是片区学区房了” “静态概率是没有意义的,动态趋势才是有意义,过去这个学校有xx%概率升上AA高中,不代表未来任何一个学生进入这个学校,都是这样的概率” “2019年后,整个选择的逻辑已经变了,但还没体现在中考,拿过去“梯队”去判断学校,是件刻舟求剑的事情,过去的梯队只是形成一致性预期的一个锚而已” “中考改革让分数录取的权重更重,分数对初中学校是没有倾向性的,2019年后,初中学校本来就没有什么“额外资源”,选择学习氛围和社区是唯一能边际选择的事情,这也是学区房唯一的“资源”” “学区房上涨来自【一致性预期+边际资金流入+一定程度的筛选】+【货币超发】,2019年之后,学区房就是一个人口问题了,人口的流向,趋势和纯度和一致性预期才是未来的值得参考的判断趋势” “区重点和区重点是不一样的,算这个概率也没有意义,最终还是要高考的” 这些理论涉及到动态博弈和趋势判断,其实逻辑链条是相当复杂的,但总体来说,有一句话是核心,即 “边际上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改变” 这也是我们做了如此复杂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很是“2022上海中考改革(是从2018年开始的),对于学区房,其实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既不是利好也不是利空”这样的一个结论,但其实分析逻辑是复杂的。 2019年后,学区房变成了一个人口问题。 —————————————————————————————— 笔者:草叔,民办教育政策研究专家,深入研究教育政策,著有《上海升学策略体系蓝皮书》,《“民办摇号”路径选择》,《上海学区房攻略(民办摇号后)》等文,曾多次受邀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建议和研讨 (注:本文仅为作者个人随笔,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对于上述相关政策分析仅为个人判断意见)
深度3|2019年后的“学区房”,和之前的“学区房”已经不是一个东西了 ——2019年后,学区房从一个概率问题变成了一个人口问题 ——只有边际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实际意义的改变 ——2022上海中考改革,对目前(2019年后)的学区房格局,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文/草叔 时间/2021.4 近期,上海教委官方重申了2018年提出的“中考改革”,包括区重点高中名额分配等问题,引发热议。 我们此前此前对政策落地和影响已写了两篇分析 第一篇主要是分析政策整体的影响情况(链接见下) 重磅|十问十答:深度详解2022上海中考改革 而第二篇提出一个广泛有认知偏差的问题:2019年之后,入学就不是一个概率问题了(链接见下) 上海中考改革|升学不是静态概率,名额分配不影响【选择】 本篇作为“上海中考改革”教育政策分析的第三篇,主要要描述的内容是: ——2019年民办摇号后的学区房和2019年之前的学区房,已经是两种不同的东西了 而整体结论和之前两篇差不多,即: “只有边际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有是实际意义的改变” 2019年的民办摇号是一次有巨大的影响的政策改革,但2022中考改革(名额分配等)实际上对2020年之后的公办初中/学区房,没有太大边际影响,并不影响到目前的决策,也对格局没有太大的影响。 目录: 1. 2019年的民办摇号政策,才是实质上的巨大变化——政策时间线梳理 2. 2019年前的“学区房”和2019年后的“学区房”,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3.2020年后学区房为什么会涨? 4.上海2022中考改革真的边际损害“好初中的教育资源”吗? 5.“利好菜中”,“牛小菜中受益”的说法靠谱吗? 6.是否应该移居去上重点高中概率更大的区比如从浦东到黄浦? 7.总结:只有边际上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改变,2022中考改革并不影响边际决策 1.2019年的民办摇号政策,才是实质上的巨大变化——政策时间线梳理 近几年的教育政策,里面其实有两条时间线:上海的中考改革线和全国范围的民办摇号线。这两条线中间有交叉,导致很多人混淆了政策的方向。 中考改革线(上海)——2018年3月,上海中考改革政策推出,2018年9月,第一批中考改革生源入学,这批人会在2022年中考。 民办摇号线(全国)——2019年7月,民办摇号政策推出,2020年9月,第一批民办摇号生源入学,这批人会在2024年中考。 中考改革是一个很温和的政策,或者说,甚至有点没有实质改变的,“扬汤止沸”的政策。所以其实2018年,推出中考改革政策以来,2018年小升初,大家还是该怎么选择怎么选择,没有对人的决策发生太多实质性影响。这可以理解,因为中考改革是上海地方推出的,这个政策,也是权衡左右,不会有太爆炸性的影响。 但民办摇号就不一样了,民办摇号可是一个有实质改变的政策,“釜底抽薪”的政策。2019年的民办摇号直接影响了2020年入学的人的决策。很多本来要报华育这样的一流生源,出于“对不确定性风险的规避”(实际上,大部分对学习比较重视的家庭,都是风险厌恶型的),选择了回流了对口公办学校,而很多本来没有任何准备的学生,抱着“反正不如试一试,有概率上好学校”的态度,报考了华育这样的民办学校。很多人可能会说“那他们上了华育跟不上,一样会被淘汰”,但实际上,没有人在报好学校的时候,会觉得“自己会跟不上,就不要报了吧”,当“跟不上的人”足够多的时候,这部分人的需求,才代表主流需求。 所以,上海的中考改革,是2018年开始的(第一批中考改革学生2022年中考),而民办摇号是2019年开始的(第一批民办摇号学生2024年中考) 而实际上,上海的学区房,是2019年年底左右开始涨的,即民办摇号政策推出后开始涨的,这部分钱可以说是“聪明钱”,是比较充分的理解了“民办摇号是影响决策的重大变革,学区房的逻辑已经变了”的边际资金,而2018年中考改革政策推出后的2018-2019年,没有产生对学区房的推动作用。 2.2019年前的“学区房”和2019年后的“学区房”,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 民办摇号前的升学路径 民办摇号后的升学路径 民办摇号前的升学路径,只要是体制内,不管你小学在哪里上,最终的最好方向,都是考进一个“民办好初中”,类似华育,兰生这样的学校。 但2019年的民办摇号彻底改变了这个格局,因为“最好的民办初中,没办法考了,而是随机了 ”,那条“考民办初中”的路断了,学区房的概念也就完全变了。 2019年之前的初中学区房是“退路”,即“如果我没考上华育,我还可以回建平西”,而2019年以后的初中学区房就是“进路”了,因为“我买这个房子,就是要从小学到初中在这个地方上”。 所以2019年之前的学区房是“学校学区房”,或者叫“小学学区房”,上这个学校,其实是为了考民办初中。2019年之后的学区房,本质上,不是“初中学区房”,而是“片区学区房”,选择的出发点,是“在具有促进学习氛围的社区中学习,从小学到初中都在这个社区上”,逻辑上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3.2020年后学区房为什么会涨? 学区房其实是一个人口问题,2019年之后尤其是这样 2019年后,学区房的核心其实是“一个边际上可以有促进学习氛围的社区”,即“择芳邻而居”或者“孟母三迁”这样的,其实是在选邻居和社区。 那么选择要点基本上是四个:1.人口流入,2.有产业就业支撑,3.没有回迁拆迁,4.有一个名气较好的学校把学生吸过去。 再理论化一点的话,学区房上涨其实来源于: 学区房上涨=“人口流入”+“边际优势”+“货币超发” 最终其实是“超发的货币找到一个核心资产去抱团”,2019年之后,所谓“学区房”其实是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使其变成了一个“核心资产” 1.一致性预期:很多人一致性认为“这个地方不错” 2.边际资金的流入:主要是边际人口的流入 3.一定程度上的筛选:以前初中有优中选优的考试面试筛选,现在没有了,那么主要还存在的筛选,就是社区筛选了,包括对回迁拆迁等的考量,都是基于这个。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2020年很多大涨的片区,比如联洋,前滩等,其原来的学校,都谈不上是“一梯队顶尖初中”,但我们之前就说过“梯队是过去的,未来要看未来趋势”,联洋,前滩等地方,都是符合一致性预期+边际资金流入+一定程度上(邻居)的筛选的,这也是2020年后“聪明钱”往这些地方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华二有多好,前滩房子猛涨”,而是“前滩这个地方好,恰好有个华二可以去形成一致性预期”。 这才是学区房涨的深度原因,学区房不是因为“那边有个好学校”——“所以涨”,这种简单的原因,学校只是形成一致性预期的一个浅层原因,只是一个“放大器”而已,氛围和社区和人口流向,才是本质上的原因。2019年后,学区房本质上是个人口问题。 4.上海2022中考改革真的边际损害“好初中的教育资源”吗? 先简述下上海2022中考改革的主体变化: (名额分配到区视同中考分数统一招生,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前面两篇文章我们已经论述过) 最好的高中学校:四校 四校(上中,华二,复附,交附):自主招生比例从60%压缩到15%(预估),中考统一招生比例从40%提升到72%,还有13%的分配到校的,不过因为名额实在太少了,产生不了边际决策的影响。 可以看到,以前四校大部分是通过自主招生的,现在自主招生比例大幅减少,而转向了大比例的“拼中考分数”,不论是统一招生还是名额分配到校,都是拼分数。 次好的高中学校:八大等区属重点高中 八大等区属重点高中:自主招生由原来40%,压缩到15%,中考分数统一招生比例大致不变,名额分配比例从15%提升到42%。名额分配到校的比例从15%提升到42%。可以说:是把自主招生的部分,移到名额分配到校了。 那么,我们看到的趋势是这样的: 自主招生决定的占比减少,中考分数决定的占比提升 名额分配到校的部分,实际上也是拼的也是“中考分数排名” 这里面有个非常重要的点,是: 自主招生有对初中的学校倾向,而中考分数(包括统一招生和名额分配到校)没有学校的倾向(给每个学校分配的名额,本来也数量相似的)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原来的模式下,四校八大都是自主招生为主的,自主招生对初中是有倾向性的,比如同样一个感觉素质差不多的学生,自主招生中,更愿意录取来自好学校(比如华育)这样的学生,而不是普通学校(比如六团中学)这样的学生。但在中考录取中,是没有学校倾向的,你在建平西考590,在进才实验考590,在东昌南校,三林北校考590,录取效果是一样的,没有倾向上的差别。 所以原来在自主招生体制下,类似华育这样的好学校,本身就是有“边际优势”的,而这个边际优势,也会迭代越来越多的好学生加入,2019年之前,筛选的权力,使得其可以优中选优,变得越来越强。 在现在的以中考分数为主要的模式下,各个初中,其实本身就谈不上有什么“招生资源”上的优势。比如进才实验有10个人考上建平高中,并不是因为建平给了进才实验10个名额,而是说,进才实验有10个人过了线而已,如果有8个人过线,就录取8个,12个人过线,就录取12个(不过如果只有1个人过线,那才能用到名额分配)。而对于四校来说,就算没有人过线,也不会专门分配给你1个名额让你上上中的。 中考分数为主的录取(统一招生和名额分配到校),是没有倾向性的,所以你选哪个中学,都不能“提高被录取的概率”,而你唯一能选的,是“哪里具有边际提高学习动力的氛围”,即“选择氛围和社区是2019年之后唯一可选的”,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上涨的,大部分是所谓“社区学区房”的一个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学习氛围&人口趋势”是2019年之后,“好初中”的唯一资源。 比方1:找工作和CPA 第一个比方,找工作是有倾向性的,而CPA是没有倾向性的。看上去同样素质的两个人,去应聘一份工作,一个是清华的,一个是二本的,那清华学生录取的可能性,肯定比这个二本生大,因为公司招人是件“有学校倾向性”的事情。 而考CPA就是没有倾向性的,清华学生通过CPA所需要的分数,和二本学生,通过CPA所需要的分数是一样的。这就是没有倾向性的。 新的模式下,自主招生比例减少,就是把原来“找工作”模式,变成“考CPA”模式。 比方2:复旦大学在沪招生人数 其实这个比方都没有那么恰当,但能反应出一定问题。 2007年,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数为1490人,而2018年复旦大学在上海大学招生人数仅为632人,这十余年来,复旦大学在沪招生人数是锐减的。 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 ①这些年来, “上海教育资源变差了?” ②“因为①,所以这个变化利空上海的学区房”? ③“因为②,所以上海的学区房,2007-2020应该是暴跌的?” 而各位知道,2007-2020,上海的学区房,显然不是暴跌的,上面几个结论,是一个看上去有道理的思路,但其实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因为“这没有影响到边际选择”,即使复旦在上海招生人数变少,你也不会因此,跑到江苏去参加高考,边际上没有改变决策,所以并不产生真正的影响。 人口趋势才是学区房更重要的因素,2019年之后尤其,而单纯算“升学概率”,并认为“这才是决定学区房涨跌的核心因素”的人,就会得到“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名额下降,所以上海学区房应该会暴跌”类似这样的结论。 而另一方面,我们上面说到,“学区房真正上涨”,本质是“边际优势”+“货币超发”造成的,而复旦大学在沪招生从1500人减到600人,并没有真正影响边际优势和货币超发这两点,所以实际上,看到的是,2007-2020年,上海的学区房是一直在上涨的。 比方3:篮球队平均身高 所谓“第几梯队”只是过去2019年前的模式下,形成一致性预期的一个点而已,但用“第几梯队”来评判学区,就掉入静态概率陷阱,核心是还未来动态变化的趋势。 就好像,你看到“成绩好的篮球队平均身高”都很高,但“是不是我加入一个平均身高190的篮球队,就能长个子?”这显然也是个荒谬的结论,相当于从过去推未来。 那么一个篮球队值得加入的因素,其实主要是队内氛围如何,“是否能够边际促进我好好打球”,而不是“平均身高比较高”,用过去的“第几梯队”思维去考量学校,就好像是认为“加入平均身高高的篮球队就能长个子”。 2019年之后,学区就不是一个“静态概率问题”了,没有哪个学校能保证,“进到这个初中,就有XX%概率进到AA高中”,这个说法,是把初中学校当反应炉,扔进去多少学生,就以多少概率产生XX概率的AA高中学校,是把所有学生同质化的静态概率思维陷阱,就类似于“想提高球技,那找一个平均身高比较高的篮球队吧”这种思路。 所以结论就是:2019年后,学区房定义彻底变了,2020年这一波上涨,也正是因为其概念变了。2019年之后,学区房的资源只有一个,就是“是否具有可以促进学习的社区邻居氛围”,并没有“名额”和“倾向性”等其他的“资源”,这也是唯一影响决策的点,其他所谓变化,都不实质上影响决策。 5.“利好菜中”,“牛小菜中受益”说法靠谱吗? 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2022上海中考改革将约40%名额分配名额到校,那么原来菜校菜校是不是受益了?因为原来一个都考不上好高中,现在可以以很低的分数,在菜校就可以上好高中。 笔者给出的结论是:这个说法不对。核心还是因为“只有边际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效改变” 接下来我们以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①四校几乎是没有名额分配到校的。 上文中提到,四校基本上没有分配到校的名额,有分配到校的其实是各区的区重点,最好的高中四校(上中,华二,复附,交附),几乎是没有名额分配到校的。所以“在菜中能以低分上最好的学校”这个说法不对,最多是“在菜中能以低分上区重点的高中”,但区重点是不是就是“好高中”,这其实也是个人口问题,我们下一章会具体谈。 ②“名额分配到校”不是新政策才有的,是原来就有的 有说法“有了名额分配到校”以后,格局就会发生大的变化。 但实际上,“名额分配到校”并不是一个新东西,之前已经有很多年了。以浦东建平高中为例,在中考改革前,就有15%的分配到校名额。 所谓“原来一个菜中没有一个名额能上好高中”是不对的,对于大部分“菜中”,是原来就有这样名额的,但并没有影响整体的决策。 ③“名额分配到校”,分给一个学校的名额有多少? 浦东有五所高中学校参与名额分配,分别是建平中学,进才中学,洋泾中学,川沙中学和南汇中学。这五所学校招生量差不多,但从认知上来说,大部分家长的目光只在建平中学和进才中学两所高中上,即并不认为“能上南汇中学是一个值得改变决策的影响”。 所以以建平高中为例,480个名额中,改革前72个分配到校名额,改革后200个分配名额,而浦东有约120所初中,按照“每一所不选择生源的学校至少获得一个名额”这个规则来执行的话,那么每所中学,在建平高中获得的名额上,至少获得1个名额,而至多获得2个名额(进才高中也是同样的原理)。 ④一流二流中学用不到名额,菜中名额从1个提升到2个,边际上不影响决策 而2022上海改革,实际上边际上是影响不到对学校选择的。 以2017年建平高中的名额分配到校为例(实际上这里面每个学校只有1个分配名额,这个分数就是这个初中通过名额分配通道报考建平高中的最高成绩)。一流初中如上中东校是601分,建平西校是599分,而很多二流初中如吴迅中学594分,东昌南校597分。 什么概念呢?在浦东,裸考考上建平高中的分数大概需要591分。也就是说,不论建平西这样的一流初中还是东昌南校二流的初中,你在校内通过名额分配的方式上建平高中,分数其实比裸考上建平高中分数还高(进才高中也是类似的道理),名额分配的通道,对大部分一流和二流的初中是没有意义的。 而其实浦东120所初中中,称得上是一流和二流的初中,也就十几二十所,而其余约百所初中,是很多人根本没听过的普通中学,或者是很多人带有戏谑性质说法中的“菜中”。 这些普通中学,或者叫“菜中”,很早之前就已经有名额分配的这个名额了,此前在六团中学,施湾中学这样的学校,560分就可以通过名额分配通道上建平高中,但这会让人专门去买六团中学学区房吗?大部分情况下看来,是不会的。 而现在,这些名额只是从原来1个,增加到至多2个而已,对边际上的决策,还是没有影响,没有人会专门因为六团中学建平高中的分配名额从1个变成2个了,而专门去买一个“六团中学的学区房”,“利好菜中”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没有边际上影响决策。就像复旦大学在上海招生从1500人降到600人,而复旦大学的在河南录取名额从80个提升到100个,但一般情况,并不会有上海家长,因为这个变化,专门把孩子送去河南读中学。 而至于说“你这个说的是浦东,黄浦等区分配的名额比较多,黄浦的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个问题我们会专门在下一章讲。但总体来说,2019年之后,学区房就是一个人口问题了,浦东是上海人口流入最多的区,人口趋势趋势分化大,是最典型的一个区。 ⑤“牛小菜中”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东昌南校绝不是“菜中” 上文提到“利好菜中”是个伪命题 而之前笔者看到一个说法,讲“这个改革是利好牛小菜中” 其实这个说法,基本上指的是“明珠小学-东昌南校”这个路径,逻辑是“因为有分配到初中的名额,而小学打了基础,初中去拼这个分配名额,是利好的明珠小学-东昌南校的”。 这里面犯了一个致命错误,即认为“东昌南校是菜中”。“东昌南校绝不是菜中”,上一节可以看到,在东昌南校通过名额分配通道上建平高中,需要597分,显著高于裸考上建平高中的分数线。东昌南校里面,只是没有形成一个社区聚集的人口流入趋势,可能不是一流初中,但至少绝不是菜中,所以实际上,不论是建平高中,还是进才高中,分配的名额从1个提升到2个,对东昌南校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东昌南校,通过名额分配的通道上建平高中&进才高中,本身裸考成绩也够上了。 实际上,“牛小菜中”这个组合是不存在的,“菜小牛中”这个组合也不存在,尤其是2019年之后,筛选的模式去掉了,“地域筛选”这么个模式下人口聚集还是有效的,学区从“学校片区”变成了“学区片区”,这也是为什么2020年上涨较强的学区,比如前滩,联洋,新江湾,并不是之前意义上是“一梯队”学校的原因,这也是“聪明钱”在探究本质下得到的结论和决策,“氛围和社区是唯一边际可选选项”,2019年之后,“牛小菜中”和“菜小牛中”其实都不存在了,只有“社区片区”了。 6.是否应该移居去上重点高中概率更大的区比如从浦东到黄浦? 上文中我们说到,“人口流向和社区氛围是唯一可选的因素”。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是笔者经常被问到的,即“黄浦升入重点高中的概率,比浦东大很多,是不是有必要从浦东移居到黄浦去?” 笔者的观点是:“还是要具体工作地点方便程度,和孩子性格各方面因素,但浦东整体的鸡血氛围比黄浦好,但这也不一定就是件好事,还是因人而异” 这里面存在一个问题,是“很多人默认区重点和区重点是一样的,八大和八大是一样的”,这是不对的,区重点和区重点之间的差别,八大和八大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而这个差别也是常年人口趋势演化出来的。 “在黄浦上区重点,比在浦东上区重点容易”,所以,“黄浦的区重点比浦东的区重点越差越远”,这两个事,是一个因果关系。 就像上海财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都是211学校,但是“在新疆考上石河子大学比在上海考上上海财经容易”似乎并不能构成“上海人跑去新疆高考”的动机。 黄浦区的区重点高中包括大同,格致,上外大境,光明,敬业,向明,卢湾高级 浦东区的区重点高中包括建平,进才,洋泾,南汇,川沙 正因为“黄浦上区重点比浦东上区重点容易”,所以“黄浦的区重点变得越来越弱”,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建平高中一本率达到92%,而黄浦的光明高中一本率只有30%,同样是八大,大同和格致也离建平越来越远。 以综评上线人数来说(基本上可以代表,这个高中考大学比较好的毕业生的数量),建平一个学校就86个人综评上线,黄浦7个学校加起来,一共93人,可以说,黄浦所有区重点加起来,成绩都比不上浦东建平高中一个学校。 那么“因为黄浦上区重点高中比浦东概率大,所以应该移居去黄浦”这似乎也不是一个能够自洽的逻辑,因为区重点和区重点之间的差别已经很大了,而这个差别,正是因为不同的筛选密度造成的,或者说,正是因为浦东和闵行比较卷,所以七宝和建平变得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建平和七宝这么强,也并不是说,进到建平和七宝就高枕无忧了,七宝有XX%概率上清北复交,和“我现在因名额分配被七宝录取,我也有XX%概率上清北复交”并不等同,是因为建平和七宝本身就是浦东和闵行人民卷出来的,高中本来就是筛选的。 7.总结:只有边际上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改变,2022中考改革并不影响边际决策 上面的分析,已经是笔者关于上海中考改革的第三篇文章了。 总体来说,还有很多问题,“聪明钱”已经认知到,但这个逻辑链条有点长,对很多人来说比较难以理解。 包括 “2019年后,学区房已经不是学校学区房,而是片区学区房了” “静态概率是没有意义的,动态趋势才是有意义,过去这个学校有xx%概率升上AA高中,不代表未来任何一个学生进入这个学校,都是这样的概率” “2019年后,整个选择的逻辑已经变了,但还没体现在中考,拿过去“梯队”去判断学校,是件刻舟求剑的事情,过去的梯队只是形成一致性预期的一个锚而已” “中考改革让分数录取的权重更重,分数对初中学校是没有倾向性的,2019年后,初中学校本来就没有什么“额外资源”,选择学习氛围和社区是唯一能边际选择的事情,这也是学区房唯一的“资源”” “学区房上涨来自【一致性预期+边际资金流入+一定程度的筛选】+【货币超发】,2019年之后,学区房就是一个人口问题了,人口的流向,趋势和纯度和一致性预期才是未来的值得参考的判断趋势” “区重点和区重点是不一样的,算这个概率也没有意义,最终还是要高考的” 这些理论涉及到动态博弈和趋势判断,其实逻辑链条是相当复杂的,但总体来说,有一句话是核心,即 “边际上影响决策的改变,才是有效的改变” 这也是我们做了如此复杂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却很是“2022上海中考改革(是从2018年开始的),对于学区房,其实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既不是利好也不是利空”这样的一个结论,但其实分析逻辑是复杂的。 2019年后,学区房变成了一个人口问题。 —————————————————————————————— 笔者:草叔,民办教育政策研究专家,深入研究教育政策,著有《上海升学策略体系蓝皮书》,《“民办摇号”路径选择》,《上海学区房攻略(民办摇号后)》等文,曾多次受邀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建议和研讨 (注:本文仅为作者个人随笔,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对于上述相关政策分析仅为个人判断意见)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