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上海中考改革|升学不是静态概率,名额分配不影响【选择】

上海中考改革|升学不是静态概率,名额分配不影响【选择】

作者:微信公众号【草叔消费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上海中考改革|升学不是静态概率,名额分配不影响【选择】》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文/草叔 时间/2021.3 深度2|升学不是一个静态概率问题,“名额分配”实际也没有那么大影响 ——只有能选择的,边际的,相对的优势,才是有效的优势,才能影响选择。能选择的只有“是否能够促进学习动力,提升中考分数”,而不是“哪个初中有更大静态概率升上区重点高中?” 2021年3月16日,上海教育官方发布《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其中提到了关于中考中的一些内容,包括“名额分配”,“降低高中自主招生比例”等。这个政策不是一个新政策,是2018年的政策的一个重申,增加了一些小细节,但大体内容基本上和2018年的版本一致。 笔者昨天写了一篇文章来说明里面的一些问题(见下) 重磅|十问十答:深度详解2022上海中考改革 之前文章主要内容和观点大致是这样的(前期提要): 2022这个政策的实施,对目前的学区和相应的选择以及未来的趋势来说,影响其实不是特别大 1.自主招生比例下降:比较明确的是,不论是四校还是八大,最好的学校和次好的学校,高中录取中,自主招生比例大幅下降,而在拼中考分数的权重显著上升。这个对于培养模式上,是有影响的。 2.名额分配到区,基本上等同于中考裸考拼分数的零志愿。 3.名额分配到校上,最好的高中——四校(上中,华二,交附,复附)名额分配到校比例较小,基本上要靠考(15%自主招生,72%拼裸考分数,此前是60%自主招生),次好的高中——八大等区属重点,名额分配到校比例由原来的15%提升到42%,自主招生由40%下降至15%,名额分配也是考察中考裸考分数,可以理解为把原来自主招生的部分,挪去名额分配部分了。 4.“分配到校”没有想象中这么大的影响,八大的分配到校的名额,是从原来自主招生的部分抽出来的:实际上,四校基本上还是靠考,这个没有哪个学校有名额分配优势,还是好学生多的好学校有优势。而八大分配到校的名额,其实原来就有,大概比例从15%提升至42%(而不是65%)。那相当于建平高中给某个初中的名额,由原来的1个,提升到了2个,没有特别显著的影响。 5.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减少像六团中学/施湾中学这样普通中学的生源的大量流失,但对于六团/施湾这样的学区房,没啥影响:因为六团/施湾这样的中学,生源是大量流失的,确实没有任何理由留在当地,都在想办法出去上初中。而增加八大名额分配名额,可能会给一部分生源理由,以留在当地的学校,但是也很少有人会因为建平高中的1个名额变成2个个了,而专门选择去六团中学买学区房。 6.实际上对于目前的比较热门的公办初中拼裸考这条路来说,几乎是没有影响的:现在比较热门的初中,基本上是因为其氛围,包括环境受益。但现在的热门初中,本来就用不着名额分配的名额,未来也用不着。比如建平实验,在建平实验通过名额分配的方式上建平高中,需要598分,而实际上裸考592分就够上建平高中了,所以名额分配对一流高中是没有意义的,以后名额从1个,增加到2个,还是没有意义,因为第二名的分数,基本上也是高于裸考分数的。 7.学区房本质上是人口的倾向性和氛围,2022政策实施对于目前的学区房格局,也没有特别的影响:其实中考改革这个政策是2018年出台的,那时候还没有民办摇号政策。2019年7月国务院民办摇号政策出台,已经更彻底的均衡了这个问题,所以对于民办初中来说,民办摇号这个政策的影响,更为巨大,并且已经体现了,而中考改革名额分配这个政策,影响其实已经没有这么大了。而现在的学区房格局,是通过氛围,人口聚集等因素,选择的其实本质上不是学校,而是“人口聚集片区”,“初中学区房”本质上也不是“看初中”,而是“看人口聚集,从小学到初中就近上的片区”。上文也详细论述了,中考改革名额分配等方式,对于现在的学区房格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未来的学区房趋势,还是会大体延续现在的人口聚集片区的模式.。 在这个基础上,这几天,有比较多的讨论围绕在: “四大就不管了,都是牛娃自己考去,但八大的入学名额被分给了菜校,那本来牛的初中,资源是不是受损了?” 本文,我们就围绕在这个问题上,阐述一个重点的观点 “2019民办摇号后,中考升学就已经不是一个概率问题了” 另外,以下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1“未来,趋势会怎么发展,有选择的人会怎么选”,而不是“过去是什么样的?“,单讨论过去是什么样的,就会掉入静态分析的概率陷阱,认为“过去发生的事,会以同样的概率传递给未来” 2.“作为一个可选择的个体,现在有哪些选择?” 把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对学区格局的判断才能清楚。 本文可能会有些晦涩,因为涉及较多逻辑和因果问题的论断,而且是一种动态情景的论证,因为静态论证是有问题的,请多看几遍。 一、2019民办摇号政策,才是一个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个之后,中考升学就不是一个概率问题了 这个是广泛存在的一个认知偏差,“上了一个好初中,才能上一个好高中”这句话里,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认知是,认为“好初中”到“好高中”是一个概率关系,认为好初中是一个反应炉,“投入多少初中生,产出多少重点高中生”,将学生等同质化,而忽略了“好初中”本身的学生情况和趋势情况。 这个认知,最大的问题是,没搞清楚“筛选”的位置,并且潜意识里面,是把学生同质化的。 这个说法在之前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之前在民办择生源的时候,华育,兰生这样的初中学校的逻辑是“优中选优”,也就是,本来大家就觉得这个学校好,然后优质的生源,都往这样的学校涌,民办初中本身还有筛选环节,可以筛走最好的学生,导致学校中考成绩越来越好,优秀学生越来越向往这样的初中,形成正循环。所以,在之前“能够进入华育的学生,是已经经历过一道筛选的”,逻辑是“学生进入华育前,是经过优中选优的筛选的,经历过这道筛选的学生,自然有着较高的概率,考试进入最强的高中”,而不是“随便什么学生,放到华育,他就有大概率考入最强的高中”。 而这套逻辑,在2019年7月民办摇号政策推出以来,彻底变了。 2019年7月的民办摇号政策,使得民办学校不能再筛选生源,而是通过摇号的方式,随机录取。这个政策的推出,使得很多本来准备报考华育的一流生源,出于规避不确定性的角度(因为如果摇号没摇上,会被统筹到不知道哪里去),选择了去自己的对口公办初中。而公办初中,本来就是不筛选生源的,接纳的是周围片区对口的学生。所以公办学校,本身就没有这种“明显的筛选机制”,更谈不上,有“上好高中的资源”,都是学生里面自己去学。 在2019-2021年这几年,生源的选择和流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样的变化下,拿以前的“梯队”去评估学校和学区,是在刻舟求剑,以前“一梯队”的初中,可能是因为“生源选择”原因促成的,也可能是因为“氛围环境”造成的,但2019-2021这个过程中,生源的选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一梯队,未来可能就不是了, 以前的二梯队,未来也可能变成一梯队,要把握的是“变化的趋势”,即“现在的人会怎么选择”,“哪些是能选择的,哪些是不能选择的”,然后对未来做出预判。 95分的学校,必然是因为优中选优选出来的,2019年之后,整体(除了三公外)就没有优中选优这个事了,以后95分的学校,可能会变成50分,60分的学校,可能会变成70分,但除了三公外,以后就没有95分学校了,70分学校可能就变成最好的学校了,70分的学校,变成排名最好的学校,而“如果这个70分是可以通过选择达到的”,那可能就会变成未来的趋势。 而需要修正的认知是““好初中”不是个概率问题”,在现在初中都不选择生源的环境下,并不是“把学生扔到这个学校里,就有xx%概率可以上xx高中”,而需要观察的是,动态的变化是什么样的,而趋势指的是“现在有选择空间的优质生源未来会怎么选”,以及“未来哪些地方氛围会比较好”。 二、“好学校”是什么意思?重点学校是怎么形成的?2019年前后有巨大区别 在解答第一个问题“未来趋势是什么样的”,我们首先要看的是过去“好学校”是怎么形成的,哪些因素是会变化的,哪些因素是不会变化的。 过去意义上的好学校,指“这个学校过往成绩很好”+“生源的不断筛选,使得这个学校越来越强” 民办初中的强,来源于“筛选”。这是民办初中的成长路子,民办最强的初中,是95分的。但在2019民办摇号之后,民办“筛选”逻辑完全变化了。而在民办摇号后,大部分其实是不想参与摇号的,因为有不确定性。 公办初中的强,来自于“片区人口聚集”。“公办强初中”,一直是没有95分的,最强的也就是60分(以后可能会变成70分),这个70分是怎么来的呢?是就近上学带起来的,相对好的聚集片区,周围的生源氛围,就是这个样子,是在没有经过其他筛选的条件下,达到70分的,那未来这个逻辑会变吗?这个逻辑是不会变的。大部分还是可以选择买所谓“学区房”进入一个片区。 而2019年之前的“学区房”,指的是“一个小学的对口房子,为了考民办初中”,本身其实是奔着“小升初筛选”去的,2019年之后的学区房,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好的社区氛围一直学到初中”的一个片区,本身也不是奔着“筛选”去的,也更不是“升学概率”问题。 2019年之前,“筛选”主要层面是“小升初考民办”,所以那个时候其实没有特别明显的“学区房”的,而学区房的整体上涨是2020年开始的,正是因为“民办筛选”的逻辑向“公办聚集”的逻辑聚集形成的,2019年后买学区房的人,本身出发点也不是因为“这些学校升学概率提升”,而是“在这些学校相应的社区学习,对小孩学习边际上是有促进的”。 3.能选择的和不能选择的 事实上,只有能选的,才是有意义的,不能选的,是没有意义的。 去“摇中民办初中”这是不能选的,所以很多人不选,去“买学区房进公办初中”,这是可以选的,所以很多人选,学区房有一个可选的,边际优势的选择,这种可选的边际优势,是带来溢价的根本。 4.学区房是怎么形成的? 上海现行的学区房体系,大致是2019年之后才形成的。 之前的学区房,比如“明珠学区房”,“二师附小学区房”,都是“小学学区房”,其实上这个小学,目的是为了,考上一个好的民办初中。而2019年民办摇号之后,这个逻辑已经完全颠覆了,因为这些初中无法定向选择了,那么相应这些小学的位置也就不一样了。 而现在很多人讲,“学区房变成了初中学区房”,这也是不准确的。因为实际上,并不是因为这个初中本身有什么特殊,而是因为,2019年民办摇号的政策,很明显的是,导向了“就近上学”,所以所谓的初中学区房,其实是指“让孩子从小到中考,选择的一个学习氛围”,只是这个过程,需要涵盖初中,就像是“孟母三迁”这样的存在。其实2019年后的学区房,就是指的“人口边际变化”和“社区氛围”。 有一个有名气的初中,可能有助于虹吸生源,但更重要的,还是1.人口流入,2.产业支撑就业,3.避免回迁拆迁区域,人口和片区聚集,才是最重要的。 现在,“筛选模式”断了以后,中考就再也不是一个“概率问题”了,公办学校也是不筛选生源的,任何“好学校”,其实并不是“把学生放进去,就能以xx%概率考入最好的高中”,“aa学校过去升学率xx%”并不等价于“我进aa学校就有xx%概率升学”。就相当于“篮球队平均身高190,所以我进入篮球队,就能长个子”,这显然是个很荒谬的论断,19年之后形成的“好学校学区房”,都是源于“可选择的部分”的趋势形成的,即“人口边际上向某个区域聚集,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社区”。人只能选择可选的,什么是可选的?图个氛围。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学好是挺难的一个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各种努力,但是往不好的方向发展,是相对容易的一个事情。而对一个学生来说,比起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可能“听同学的话”,“模仿同学”最容易的事情,这也是“氛围”的一个重要性,这个确实是有边际优势的。 现在的环境下,无论你上哪个学校,都没有“进了这个学校,升学就有保障了”这种情况。概率是整体概率,不是你个人概率,是个先置筛选+后置验证的事情,所以其实2019年之后,每个人,进到一个学校,能够选择的出发点,只有“这个学校是否能促进我学习”,而不是“这学校升学概率高”。就像“身高是不能选择的,进了篮球队,不管这个篮球队平均身高多少,我进这个篮球队身高也不会长”,但我的目的,其实是“激励自己提高球技,好好打球”,而能选择的,只有“这里氛围如何,队友如何”这些东西,“氛围如何,队友如何”确实是为了达到“提高球技,好好打球”可以参考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球队平均身高多少”,不是一个选择时候应该过多考虑的因素。 在这个背景下,2020-2021学区房的形成,其实是人口流向,氛围环境导向形成的,这种“边际促进学习的氛围优势”+“人口流入”+“货币放水”形成的,是自然形成的“促进氛围的聚集片区”,而不是“筛选形成的概率线”。“就近”是不变的原则,可控可选因素只有“氛围,邻居和价值观导向”,理论上所有房子都是学区房(因为每个房子都有自己对应的小学和初中),现在的学区划分,也是人口流动和产业迁移背景下,自然形成的“学区片区”。 去寻找“高概率的升学率”的初中,就仿佛在找“平均身高比较高的篮球队”,以果推因,意义不大。而指导意义更强的方向是,“寻找未来人口集中的趋势,预判氛围和价值观导向会比较好的地方”,这是真正有意义的。 5.学区房真的是因为“独特名额”而涨的吗?——并不是 根据上文的论述,2019年之后,大部分追求“学区房”的人,其实追求的是,学习氛围和学校价值观导向上的边际改善,而并不是“学校本身有什么特殊的教育资源”。 学区房上涨=“本身的人口流入”+“追求氛围带来的边际购买需求”+“货币放水” 比如联洋,张江,碧云,前滩,新江湾这样的地方,本身就有人口流入的需求,新区又可以避免回迁拆迁,整体搭建起这种学习型社区氛围,构成了“边际的购买需求”,而这个“边际的购买”的需求,使得货币放水的过程中,其成为了“核心资产”,在货币放水的过程中,体现了升值。 下图可以看到,2010-2020,中国的货币量M2,从72万亿,增至219万亿,增长了三倍,而因为有“边际优势”的核心资产的增长,肯定是远超三倍的,这是学区房上涨的核心原因,即“2019年民办摇号之后,其具备了人口流入+氛围选择这样的边际优势”。 所以实际上,学区房的上涨,核心并不是“静态升学概率”,而是“动态边际优势(人口,氛围)+货币超发”,因为,本来就没有什么既有的“升学概率”,只有边际上的氛围优势。 那“边际优势(人口,氛围)”和“货币超发”这两件事未来会发生改变吗?也不会,那其实就是我们一开始判断,整个政策环境下,其实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那学区房会因为这个变化有什么边际上的影响吗?看起来也不会。 6.“公办好学校”的“教育资源”真的受损了吗?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真的受损了吗? 我们大致做个设定,一个“好公办初中”,大概指的是“周围人口流入,学习氛围较好,价值观导向比较正”的社区,刚才也已论述过,2019年之后,每个人,进到一个学校,能够选择的出发点,只有一个“这个学校是否能促进我学习”,而不是“这学校升学概率高”。 而从“能够选择”这个角度上来看,其实一个学校,能选择的部分,是“这个学校是否边际比其他学校对个人有更好的地方,值得去选”,而不是“这个学校升学概率多少?”,因为上文已经论述过了,第一,要等民办摇号2020届生源入学了,到2024-2025才能看出来,生源流转后的升学情况,第二,概率其实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加入篮球队并不能长个子。 从最好的高中四校来看,新版本里面,四校72%考分招生,15%自主招生,基本上还是靠考,氛围比较好的初中,对个人来说,边际氛围本来就是提升的。 而对次好的高中八大来看,新版本里面,四校43%考分招生,15%自主招生,42%名额分配到校,而分配到校里面的名额,本来也是拼分数的,只有自主招生的比例显著下降,中考分数的权重确定性提高。所以,现在不管是牛人,菜人,在牛校,还是菜校,其实目标是一样的”考更高的中考分数”,而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在大部分原来就是一流或者二流学校中,名额分配是没有用的,因为建平高中只能分给每个初中,原来是1个名额,未来可能提升到2个名额,而在建平实验初中,通过名额分配方式上建平高中,需要598分,而通过裸考上建平高中,只需要592分,在建平实验,进才实验,以及包括东昌南校(通过名额分配上建平高中597分)这样初中,名额分配对其都是没有意义的。只对六团中学/施湾中学/石笋中学这样的初中有意义。 下图为2022中考改革前建各初中通过名额分配方式上建平高中所需要分数(此前分配72个名额,未来增加至202个) 上面已经多角度论证“2019年之后,生源已经没有选择,不论是公办还是民办初中的升学,都已经不是概率问题了”(要到2024-2025的中考才能显现出来),2019年后买学区房的人,也主要是因为学习氛围这个“可控因素”,而不是“升学概率”这个不可控因素。 而“不可选因素”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篮球队平均身高),只有“可选”的部分会有影响(球队氛围,是否有利于练球),那么对于一个适龄学生其实面临的选择只有几种: 1.上民办初中(不可选):去民办初中,若报名超过录取人数,则是摇号随机录取,那是否可以录取,完全是不可选的。大部分比较重视教育的家庭,都是风险厌恶程度比较高的,所以导致了这两年非常多的一流生源,其实根本就不选择民办摇号这条路。 2.上一二流公办初中如建平实验等(可选):一二流公办初中,本身也用不到名额分配的部分,而选择落户一二流公办初中,可以获得较为良好的整体学习氛围,对于“考更高的中考分数”这件事情上,边际是有提升的。因为这是可选的,所以这也是2019年之后,很多重视教育的家庭的选择。 3.上普通公办初中如六团中学等(可选):一些相对普通的初中,如六团中学,石笋中学这样的学校,在本次改革中,得到的建平高中的名额可能会从1个提升到2个,这个可能会边际上,让一些本来准备逃离六团中学的相对优秀的学生,留在六团中学,减缓分化的趋势。这个虽然是可选的,但是学习氛围和环境,以及促进学生更强动力去学习的程度不足,也难以吸引人去因为多一个建平高中的名额,专门去买六团中学的学区房。 那么,上面三个选择中,其实对于一个有选择的适龄学生家庭。更倾向的选择,是选择【2.一二流公办学区】,1和3都无法构成选择动机。 所以,一二流学校本身的“教育资源”,其实就是这个“教育氛围”,这是一个“相对其他学校的边际优势”,也是可选项。并非所谓“升学概率”(事实上本身就没有这个东西),而在未来的改革中,皆是以“就近”作为主要的方向的,那么“学区片区与社区”这个边际逻辑是长期来说不会变的,本次2022上海中考改革的落地,对这个方向性的趋势和可选项的,其实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而有一个更重要的观点是: “选择一个初中,其实更关注的是,是否能够边际促进学习,提升中考裸分成绩”,而不是“算升学概率,比以前提升了,还是下降了” 因为上文已经论述数次 1.升学概率不管低,还是高,都是2019年前筛选环境下群体反映的一个结果。就跟“篮球队平均身高”一样,和个人“球技是否提升”是没有太大关系的。 2.选择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未来对个人有望边际提升分数”的地方,而不是“现在整体的静态升学概率”。 3.原来在民办筛选环境下,民办初中有很多95分的,大家趋之若鹜,民办学校是自带筛选的。但2019年以后,已经没有95分学校了,而一些70分/65分的学校变成了排位最高的学校(可能是因为生源构成,学习氛围而导致的),那么因为这些学校是可选的,所以这些学校,也会构成相对虹吸优势,而也许70分是有相对虹吸优势的,在未来的变革下,变成65分,但65分依然是具有相对虹吸优势的,因为其排位还是最高的,且是可选的。因为其“可促进学习的氛围”是一个实际存在的,可选的,相对的竞争优势。 其实核心是“可选”+“边际提升”+“相对优势”三点:这个“边际上可促进学习的氛围,以提升中考裸考成绩”的优势,在“就近”为大方向的入学升学政策中,是不会变的。为什么强调相对优势和边际提升?因为只有相对优势和边际提升,对选择是有影响的。这也是对整体问题的一个解答,即“2022上海中考改革落地,其实对于原来优质公办学校的相对优势,并没有太大影响”。 7.对于一个初中生,更重要的学习目的,是上到“高中好学校”,还是“中考考更高的分数”? 还有一个被讨论众多问题是 “按照名额分配来看,黄浦被分到重点高中的概率,比浦东大很多啊,要不要去黄浦去上学啊”。 在此,笔者提出一套可能之前没有太多人提过的观点,分为两点: 1.“区属重点高中,未来不一定是好高中,这是随着人口和产业迁移,动态变化的” 2.对于目前的初中生,大部分的人的目标是“尽可能考更高的分数”,而不是“找哪个重点高中可能会更容易上”。 首先看看委属四校: 四校的名额,基本上是按人口,分到各个区了,人口多的区,多点四校名额,人口少的区,少点四校名额,在“考四校”这个事上,也没有特别的选区需求。四校也必然会持续吸收全市最优秀的学生,保持最强高中的身份。 首先看看区属重点高中(八大等): 很多人存在很多认知偏差,尤其是在最近关于2022上海中考改革的讨论的时候。潜意识模式“八大是一样强的”,“区属重点学校,是一样强的”,这个里面是有认知偏差的。 从原理上来说,高中是有筛选的,初中是没有筛选的,所以必然会出现一个现象:有些区重点高中容易上,有些区重点难上。但另一方面,容易上的重点高中会越来越弱,难上的高中会越来越强(炮灰也会越来越多),区重点和区重点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就像石河子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都是211,但从录取生源上,已经拉开差距了。 而且大学毕业本身是一种终点身份,拿着个211毕业,可以出去找工作。但是高中不是终点身份,最终还是得去考大学的。 以上都是各区的重点高中 虽然都是区重点,也都进行名额分配,但这些中学,已经变得千差万别 同样是八大,闵行七宝中学,一本率94%,综评上线186个,格致中学一本上线率81%,综评上线31个 而同样是区重点,浦东建平中学一本率92%,综评上线86个,而黄浦光明中学一本率不足50%,几乎没有综评上线的人。 这就是个悖论,因为单纯算概率的话,黄浦似乎比浦东更容易分到重点高中的名额,但黄浦的重点高中,大境,光明,卢湾高级,敬业,几个加起来成绩都比不过浦东一个建平高中,那么“因为黄浦上重点高中比浦东概率大,所以黄浦比较好”这似乎也不是一个能够自洽的逻辑。 另一方面,建平和七宝这么强,也并不是说,进到建平和七宝就高枕无忧了,七宝有XX%概率上清北复交,和“我现在因名额分配被七宝录取,我也有XX%概率上清北复交”并不等同,是因为建平和七宝本身就是浦东和闵行人民卷出来的,高中本来就是筛选的。 而未来,如果名额分配比例加大的话,相信这个成绩也会相应出现一些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的下降”,只是“生源筛选模式发生了变化”而已。 所以笔者的两个观点 1.生源是动态变化的,区重点高中并不一定以后就是好高中,还是要看人口趋势和氛围趋势和筛选模式,毕竟高中也不是终点。 2.对于目前的初中生,大部分的人的目标是“尽可能考更高的分数”,而不是“找哪个重点高中可能会更容易上”,算概率是没有意义的。 汇成了同一个结论 ——不要押宝在“名额分配”上,“好高中”和“区重点”并不等同,算概率也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边际上能提升自身学习效力”的初中,才是有选择动机的初中。 8.个人能做的,边际上只有选择氛围和努力学习,算静态概率是没有意义的 总体来说,升学不是一个静态问题,尤其是2019年民办摇号后,前后环境和意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过去的尺子和“概率”静态来衡量“好坏”,是不对的,本文就是一个动态分析因果和趋势的论证。 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一些现在存在的认知偏差,包括 1.以前初中录取的模式是筛选,所以有概率因素,现在的初中录取的模式已经不是筛选了,算概率已经变得没有意义了,“这个初中之前有XX%概率能上XX高中”,和“我上XX初中就有XX概率能上XX高中”是不等价的,这是之前筛选模式下的概率,和未来边际的选择其实是没有关系的。“好初中”到“好高中”不是一个概率关系,好初中不是一个反应炉,能够 “投入多少初中生,就产出多少重点高中生”,学生也同质化的,人口,学生情况和趋势情况都是动态变化的,这不是既定公式,也不是静态概率。 2.只有“能够选择的”部分是有意义的,不能选择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 3.2019年后,学区房并非因为有“独特的升学资源”而上涨,而是因为有人口聚集和社区氛围,自然形成的。2019年筛选模式被颠覆后,公办民办初中(除三公)都变成不可筛选的模式了,氛围和人口结构变成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了。2019年后学区房的核心是“可选”+“边际提升”+“相对优势”三点:这个“边际上可促进学习的氛围,以提升中考裸考成绩”的优势,在“就近”为大方向的入学升学政策中,是不会变的。为什么强调相对优势和边际提升?因为只有相对优势和边际提升,对选择是有影响的。这也是对整体问题的一个解答,即“2022上海中考改革落地,其实对于原来优质公办学校的相对优势,并没有太大影响”,对学区房的选择动机,也没有太大影响,对货币超发,也没有太大影响。 4.要看的是“未来人口聚集的趋势和社区集群的趋势”,而不是“过去升学的概率”。 5. 对一个学区的选择,有效因素只有“这个学区是否能促进学习,提高中考分数”,而不是“这个学区是不是上重点高中比较容易?”,也没有人会因为建平高中给六团中学的分配名额从1个变成了2个,而专门买六团中学学区房。 6. 四校是硬考,四校依然强。其他区重点,未来也会持续大洗牌,但其实也是比拼“硬考”。重点高中本来也不是终点,黄浦的重点高中,大境,光明,卢湾高级,敬业,几个加起来成绩都比不过浦东一个建平高中,现在建平和七宝这么强,也是无数炮灰卷出来的,未来名额分配比例加大后,趋势也是动态变化了,不是“考进建平和七宝就高枕无忧了”,“哪个区域最容易进区重点高中”也不是该重点考核的因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中考成绩”的初中和社区,才是值得选择的。 7.对一个重点初中来说,并不是“原来他上重点高中概率高,现在搞名额分配了,他上重点高中的概率变低了”,在哪里,其实对个体提升都没有影响,只是有的地方,给了个体更强的动力去提升。四校还是四校,硬考了够高的分数的人才能上,氛围越好的地方越有驱动学习的动力,其他区重点也在洗牌。但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其目标,应该是“提升学习动力,考一个尽可能高的中考分数”,而不是“找到一个概率较高的地方”。对于一个个体来说,是否能够激发动力,让自己多考1分,才是有效的,这个初中整体的概率,和个体关系是没那么大的。“名额”不是白给的,本质上,还是拼分数的,不管长期短期,都是拼分数的。 8.对于一个个体来说,能选择的事,只有①选择“氛围够好的球队”,而不是选择“平均身高比较高的球队”,②好好练球。也就是,选择一个氛围比较好的,能够激发学习动力的学校和社区,然后,自己好好学习,提高中考分数,这是边际可改善的事情。至于“哪个初中有更大概率上重点高中”,本身已经不是个那么有意义的事情了,也不是边际能改造的事情。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升学不是个静态概率问题”,而“你能选择的事情,只有两个,①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②好好学习”。 看似好像很复杂,名额分配,到区到校,影响很多方面的录取方式。 但实际上,这个2018年就已经颁布的政策,对【个体选择】来说,其实没有太大影响,原来的选择条件没有变化,选择方向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 笔者:草叔,民办教育政策研究专家,深入研究教育政策,著有《上海升学策略体系蓝皮书》,《“民办摇号”路径选择》,《上海学区房攻略(民办摇号后)》等文,曾多次受邀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建议和研讨 (注:本文仅为作者个人随笔,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对于上述相关政策分析仅为个人判断意见)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