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草叔随笔】2022年上海幼升小&小升初格局&趋势如何?

【草叔随笔】2022年上海幼升小&小升初格局&趋势如何?

作者:微信公众号【草叔消费升级研究】/ 发布时间:2022-05-2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草叔随笔】2022年上海幼升小&小升初格局&趋势如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草叔随笔】2022年上海幼升小&小升初格局&趋势如何? 文/草叔 2022.5.22 一、2022年上海幼升小&小升初时间安排 2022年5月22日,上海发布了《2022义务教育入学实施意见》 2022年因为多方面的原因影响线下活动,所以这个发布时间是比平时年份要晚的,作为参考,2020年的《义务教育入学实施意见》是3月11日发布的,2021年的《实施意见》是3月12日发布的。 2022上海幼升小: 先说幼升小,上海2022年幼升小的时间,基本上被推迟了50天左右,2020年和2021年的公办民办报名时间都是4月26日,2022年要到6月22日,然后录取时间,20和21年基本上会在5月15-20日确定的差不多,到2022年,确定下来基本上要到7月5-10日。 在录取规则的表述上,2022年也和2021年没有变化,如“可填报1所民办小学参加摇号+1个民办小学志愿调剂”,“民办学校报名人数少于招生计划全部录取,报名人数大于招生计划,电脑摇号录取”等。比较主要的变化就在于,信息登记的部分,强调了“幼儿园教师与家长通过线上点对点的方式传送信息”,此前的描述是在“幼儿园信息登记点登记”。也预示着今年大部分招生动作,应该是通过线上的模式进行的。 大部分学校幼升小本身不存在“面试筛选”动作,要么是通过户籍对口上公办,要么是通过摇号上民办。但有一所学校,是涉及筛选和面试的,即上海实验学校(上实),上实的操作会怎样进行,是否是线上的,我们需要等进一步的信息,这个还是非常重要的。 2022上海小升初: 先说小升初,上海2022年的小升初,差不多也是比往年推迟了50天左右。往年的信息验证(公办学校&民办一贯制学校)差不多是从4月2日开始的,2022年的信息验证,是从6月4日开始的。确定下来的时间,往年差不多在5月20日左右,2022年差不多在7月10日。 在录取规则的表述上,2022年也和2021年没有变化,如“可填报1所民办初中参加摇号+1个民办初中调剂”,“民办学校报名人数少于招生计划全部录取,报名人数大于招生计划,电脑摇号录取”等。信息登记的部分,和幼升小一样也有一个修改,即“主要通过就读小学教师来和家长传送信息” 大部分学校小升初本身不存在“面试筛选”动作,要么是通过小学学籍(所在户籍)对口上公办,要么是通过摇号上民办。而需要筛选的初中主要有三所,上实,上外,和浦外,也就是所谓的“三公”,这三所学校的小升初录取,届时是采取线上测试,还是线下面试,还是直接摇号,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信息,也非常值得关注和跟踪,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总结:2022年的上海幼升小,小升初时间,比起往年整体节奏被推迟了大概50天左右。大部分的报名录取动作,是没有“筛选性”的,通过线上就可以直接完成,并没有提到校园开放日相关情况。后续,非常需要关注上实的幼升小和上实,上外,浦外的小升初,是线上还是线下进行,是否还有筛选环节。 二、上海的幼升小,小升初政策会怎样变化?“多校划片”进展如何? 其实20年和21年3月的时候,都会有不知道哪里来的“专家”,出来散播“小道消息”,讲“多校划片马上要推行了”,再加点具体的描述,比如“从浦东开始,分了XX个区”什么的。 以上是笔者20年和21年,看到的传的有模有样的“上海马上要开始搞多校划片了”的段子。但笔者21年作出的预测“2022年3-5月依然会有人传多校划片要实行了的段子”这一条落空了,2022年3月-5月,基本上没有人讨论“多校划片政策”了,可能是因为各种渠道的小道消息的交流变少了吧。 “小道消息”不可信,“逻辑”才可信,这也是笔者一直坚信的,讨论逻辑,而不是消息。 我们还是贴上去年的这一篇的核心结论: ①想象中的“多校划片”,几年内都不会出现, ②现有的学区和学区房划分不会有太多影响和变化, ③如果真的有“多校划片”,也有“新老划断”, ④政策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变化, ⑤“就近”是个不变的原则 这些逻辑是不会变的 笔者常讲一句话“多站在教委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此外,今年是一个特殊时期,小升初,幼升小都出现了时间上的推后,从主管部门的角度上,“稳定过渡”是第一准则,尤其是特殊时期,更需要稳定过渡。 所以从逻辑上来分析,2022年的小升初,幼升小模式,和2021年和2020年不会有太大变化。所以观点上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和2021年情况类似,即:民办学校是确定性在减弱,优质生源降低显著,公办学校走强,选择思路还是以“片区”和“就近”为主。 三、“学区房”的未来走势如何?公办民办学校如何选择?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未来趋势: 2019年之后,民办学校失去的是“筛选掐尖”的权力,这个是最核心的。 这里面还是涉及那个老问题,一个学校之所以被认为是“好学校”,是来自于哪里?其实大部分待升学群体对于学校的认识,是“过去的升学成绩”,乃至“升到好学校的比例”,但这其实是“先置选择”,而不是“后置培养”。 学校并不是化学反应炉,任何扔个学生进去都是“同样比例升到XX高中”,学生和学生本身也是不一样的,笔者之前打过这个比方——“篮球队的人平均身高都很高,但你进篮球队并不能长个子” 基础的逻辑是,一个学校的好,体现是“升学成绩好”,但“升学成绩好”,其实是个结果,而不是原因。XX学校以前升学比例高,可能是因为“他选择的时候就是优选”。 所以不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成为好学校的“成因”,是这样一个公式 一种“倾向性”+一种“筛选机制”,而之前民办初中的强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是优中选优的,本身学生倾向性就极强,优质学生本身就集中报考,在从中选择优质的学生中的尖子,学校自然会越来越强。 而2019年之后,因为民办学校,失去了“筛选机制”,所以连锁反应下,优质生源也失去了“倾向性”,即:优质生源其实对于确定性要求都很高,如果民办学校变成“随机录取”,且“录取不上很大可能回不到自己对口的热门公办”,那么优质生源对于这种模式,就会产生排斥。所以2020年以来,报考民办的优质生源减少,本质上还是对于“确定性”给的溢价。 所以公办学校相对走强,是一个大体的趋势。但也要视不同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只是逻辑和大趋势是这样的。 学区房的未来趋势: 笔者之前提出过一个观点,流传广泛,是“2019年之后,上海学区房不是看小学学区房,而是看初中学区房”。 这个说法其实有所偏颇,笔者后面坐了修正,这个说法正确来说应该是这样 “2019年之后,上海学区房看的是区域学区房,而不是学校学区房”, 本质上,因为2019年之后,小学初中的优中选优,已经不存在,小学初中的能够筛选的东西,仅有“学习氛围”而已,没有其他东西可以筛选了,而“就近”依然是不会变的原则,所以选“学区”,依然有必要,但更重要的,是“选片区”。 那么大方向确定以后,就是具体选择怎样的片区,笔者也是有几条大致可参考的方向 ①人口边际流入的区域, ②有相关产业支撑, ③回迁拆迁较少且物理区域相对封闭且较小, ④有一个有一定名气的学校,可以吸引人过来 体现的是一种“地缘筛选”的思路 第③条很重要,有一些片区,虽然学校也很不错,但因为区域太复杂,没有实质起到地缘筛选的功能,比如闵行的一些优秀公办初中邻近的区域,就没有实质性形成学区。片区要小,包括物理上的划分(这会使得就近划分的时候有所考虑),比如河,高架桥,主干道,这些都是划分物理区域的重要手段。 具体的片区包括:联洋,张江,新江湾,碧云,前滩等 关注的片区包括:徐汇滨江,森兰等 这都是从逻辑条线上筛出来的,“集中倾向性加强”+“地缘筛选”的片区 但从房价周期来说,因为学区房本身也是跟着房价周期走的,上海核心区位房价周期过去若干年可以说是基本上跟着货币周期走的,2010年,2015年,2020年几轮。现在房价周期处于什么位置,也是见仁见智的一个问题,也欢迎私下交流。但单纯从“好学校的产生环境”来说,现在的“片区”依然是有必要选择的,“学习氛围”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 笔者:草叔,民办教育政策研究专家,深入研究教育政策,著有《上海升学策略体系蓝皮书》,《“民办摇号”路径选择》,《上海学区房攻略(民办摇号后)》等文,曾多次受邀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政策建议和研讨 (注:本文仅为作者个人随笔,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对于上述相关政策分析仅为个人判断意见)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