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众号研报 > 【华创传媒】传媒互联网2021&2022Q1业绩综述:2021年板块营收增长利润回暖,Q1再受疫情扰动

【华创传媒】传媒互联网2021&2022Q1业绩综述:2021年板块营收增长利润回暖,Q1再受疫情扰动

作者:微信公众号【传媒欣声】/ 发布时间:2022-05-12 / 悟空智库整理
(以下内容从华创证券《【华创传媒】传媒互联网2021&2022Q1业绩综述:2021年板块营收增长利润回暖,Q1再受疫情扰动》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核心观点 摘要: 传媒行业: 2021年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整体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392亿元,同比+11%;累计净利润为337.80亿元,同比+759%;整体来看2021年行业业绩复苏较为明显。分板块情况来看,主要是广告营销与影视院线公司利润表现恢复较为明显。 季度来看Q1由于疫情反复,业务与线下经济相关产业再次受到一定影响。2022年Q1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整体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62亿元,同比+4%;累计净利润为87.88亿元,同比-19%;收入增速放缓,疫情扰动下利润走弱。 游戏板块:2021多因素导致板块承压,2022Q1呈现回暖趋势。A股上市游戏行业2021年在疫情红利期过去后叠加买量费用上涨+行业竞争加剧+产品空档期的影响下,2021年整个上市游戏板块的盈利能力呈现出下滑趋势。但2022Q1板块营收与利润增速同比皆转正。在经历2021年的买量竞争与人才争夺战后,2022Q1整个行业的费用压力出现缓和趋势。少数公司通过新品实现较强复苏。 腾讯网易:游戏业务凸显稳定性,收入表现仍强于行业。从年度的角度来看,腾讯网易的一超一强地位仍然较为稳固。不同于中小厂商明显的产品周期弹性,两位巨头作为龙头和平台的稳定性更加突出。但腾讯的广告业务在2021Q4出现了同比环比下滑,带动整个Q4的非国际准则利润明显下滑。预计今年广告业务仍存在一定的压力与不确定性,预计以游戏业务为主的网易复苏更快。 整体看2022年H1游戏行业收入或仍然延续稳定但较难增长的态势。H2有望因为国内版号恢复,上市公司重视出海业务重拾增长。 互联网视频电商:互联网大盘的整体时长增速逐渐放缓,今年3月下旬受疫情影响时长大盘增速有所提升,但整体看互联网行业整体流量已接近天花板。 互联网视频大盘的整体时长增速仍快于互联网大盘增速,得益于短视频板块的高速增长。从景气度看短视频好于长视频,差异较大。长视频中短期来看重点项目上线有望带动Q2业绩环比明显改善,哔哩在用户数、时长上表现较强的增长动力,快手仍稳居短视频行业第二,21Q4业绩超预期。 电商行业短期疫情影响需求疲弱,增速(Q1/Q2)仍有下探趋势,但疫情若好转有较大潜力修复,美团在本地生活领域具备绝对优势,长期壁垒深厚。 广告营销: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影响,景气度承压。由于疫情和游戏、教育、互联网、医美等行业政策原因,广告主广告投放意愿受到压制,板块公司整体营收22Q1有较大幅度下滑,行业景气度下行。但长期看,疫情和行业政策只是短期的扰动,下半年广告投放有望迎来恢复。 影视院线板块:2021年业绩修复明显,22Q1受疫情影响再次受损。2021年电影票房同比恢复明显,达到470亿,同比2020年增长131%,板块内22家公司2021年全年整体实现营收414亿元,同比增长49.2%,归母净亏损12.8亿元,亏损同比收窄。22Q1,板块内22家公司整体实现营收96.97亿元,同比下降14.4%,实现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下降75.3%。截至2022年4月底,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45亿,M1/M2/M3/M4较2021年前4月增速分别为-18.7%/-15.6%/-63.6%/-77.3%。板块受到疫情再次爆发的影响,拐点仍在等待中,期待进口片的增量价值。 投资建议:4月底政治局会议对平台经济的相关表态,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行业监管将走向常态化,政策边界逐步清晰,传媒互联网板块政策底已到,接下来板块投资将关注“业绩底”拐点何时出现。建议关注1)游戏:版号恢复驱动景气度回升,关注产品周期和出海;2)疫情恢复:关注疫情恢复后的线下娱乐和广告行业修复机会;3)互联网:投资逻辑由政策转向公司基本面,看好龙头公司长期价值;4)元宇宙:看好VRAR、NFT、虚拟人产业链的落地。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格局恶化、产品上线后不及预期、监管政策影响。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我们整理了A股传媒与海外中概互联网当前主要的行业数据与财报数据。 针对A股传媒行业,我们发现2021年整个板块出现回暖,主要由线下相关的广告营销与影视院线业务回暖推动。2022Q1的数据则由于疫情扰动呈现了不同的趋势,线下业务相关公司再次承压;而如游戏等业务与线上相关公司表现相对更优,同时财务数据显示游戏板块的费用率压力相比2021年有所缓解。针对后续趋势,我们通过复盘过去几年游戏行业走势将其分为不同的阶段,指出当前关注点主要是行业能否重现2019年的景气度修复行情。 针对互联网行业,我们认为政策监管层面已有明确向好信号,业绩层面静待拐点来临。我们通过复盘指数走势判断市场对互联网板块的两大担心分别为政策监管和业绩。监管层面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召开及内容为市场传递了“互联网监管边际向好”的乐观预期,往后看我们认为监管边际上逐渐向好的可能性大;业绩层面滞后于监管,同时叠加疫情影响,预计Q2主流互联网公司业绩增速仍会进一步下调,业绩拐点预计下半年到来。 投资逻辑 4月底政治局会议对平台经济的相关表态后,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互联网行业监管将走向常态化,政策边界逐步清晰,传媒互联网板块政策底已到,接下来板块投资将关注“业绩底”拐点何时出现。 整个投资机会主要是政策到底后互联网线上业务的恢复情况以及等待疫情之后的线下修复逻辑:线上先看版号恢复是否驱动游戏行业景气度回升,后看线上广告需求与互联网龙头流量变现能力是否回暖,看好龙头公司长期价值。线下主要关注疫情后的线下娱乐和广告行业修复机会。此外关注元宇宙等新技术进展:看好VRAR、NFT、虚拟人产业链的落地。 报告正文 一、2021年板块营收增长利润回暖, Q1再受疫情扰动 样本说明:选取传媒(中信)指数和传媒(申万)指数的去重,删掉主营业务非传媒的生意宝、ST瀚叶等12只标的,再删掉受到政策影响较大的教育板块(17只标的)后共150只标的。我们按照主营业务划分不同的板块,其中:游戏板块标的31只,营销板块标的40只,影视院线板块标的28只,A股互联网板块标的8只(芒果超媒、掌阅、国联股份等),出版板块标的25只,广电板块标的16只,其他(力盛赛车、中体产业)共两只。 (一)2021年板块利润回暖明显,板块间有所分化 年度来看,2021年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整体累计实现营业收入6392亿元,同比+11%;累计净利润为337.80亿元,同比+522%;整体来看板块2021年业绩复苏较为明显。分板块情况来看,主要是广告营销与影视院线公司利润表现恢复;其中广告营销板块营收同比增长6%至2048亿元,归母利润扭亏为盈至44.72亿元。影视院线板块营收同比增长50%至475亿元,亏损大幅收窄至27.38亿元。出版板块营收同比增长5%至1255亿元,归母利润扭亏为盈至144.15亿元。互联网板块营收同比增长31%至1252亿元,归母利润同比增长12%至36.97亿元。游戏板块营收同比增长4%至779亿元,归母利润同比下滑39%至105亿元。广电板块营收同比下滑3%至565亿元,归母利润同比增长80%至34.16亿元。 从收入看,广告营销为收入贡献最大板块;从利润看,出版为利润贡献最大板块。 各板块按照公司数量进行加权平均后,平均创收能力最强的板块分别为互联网、出版以及广告营销。平均盈利能力最强的板块分别为出版、互联网以及游戏。 (二)疫情反复再次扰动行业Q1表现,线下相关产业影响较大 季度来看Q1由于疫情反复,业务与线下经济相关产业再次受到一定影响,板块利润表现有所走弱。2022年Q1传媒行业上市公司整体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462亿元,同比+4%;累计净利润为87.88亿元,同比-19%;收入增速放缓,疫情扰动下利润走弱。分板块情况来看,主要是广告营销与影视院线公司利润表现较差,贡献情况与2021年度相反;其中广告营销板块营收同比下滑10%至431.64亿元,归母利润同比下滑46%至9.99亿元。影视院线板块营收同比下滑11%至113.08亿元,归母利润同比下滑86%至2.23亿元。出版板块营收同比增长8%至273.51亿元,归母利润同比下滑8%至25.99亿元。A股互联网板块营收同比增长41%至323亿元,归母利润同比下滑29%至7.20亿元。游戏板块营收同比增长5%至201亿元,归母利润同比增长14%至37.88亿元。广电板块营收同比下滑1%至117.14亿元,归母利润同比增长41%至5.27亿元。 从收入看,广告营销为收入贡献最大板块;从利润看,游戏成为2022年Q1利润贡献最大板块。 各板块按照公司数量进行加权平均后,平均创收能力最强的板块分别为互联网、出版以及广告影响。平均盈利能力最强的板块分别为游戏、出版、互联网。由于Q1疫情扰动,业务与线上相关公司表现更优。 二、游戏行业:2021多因素导致板块承压,2022行业呈现回暖趋势 (一)板块2021年度表现回顾,营收保持增长利润有所承压 A股上市公司游戏行业剔除ST后总计25家公司:其中营收增速超过100%的公司有1家,增速在50~100%的公司有4家,增速在0~50%的公司有10家,营收下滑的公司总共10家。利润角度看,15家公司利润下滑,8家公司利润增速大于20%,2家公司利润增速在0~20%之间。 2021年游戏板块承压较为明显,从净利润角度出发:传统的A股主要标的中三七互娱通过海外业务发展分担了国内的压力保持了小幅的增长,吉比特通过老游戏的稳定运营+新游戏《一念逍遥》的成功实现了逆势增长。世纪华通与完美世界则在2021年承受了一定的业务压力。 (二)板块2022Q1表现回顾,买量与研发竞争有所缓和 A股上市公司游戏行业剔除ST后总计25家公司:其中营收增速超过100%的公司有3家,增速在50~100%的公司有1家,增速在0~50%的公司有9家,营收下滑的公司总共12家。利润角度看,15家公司利润下滑,7家公司利润增速大于20%,3家公司利润增速在0~20%之间。 2022年Q1板块平均营收7.76亿元,营收保持小幅增长;板块实现平均归母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约14%;实现平均扣非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约29%,营收与利润同比皆转正。近3年板块平均毛利率保持稳定,游戏行业商业模式稳定;2022年Q1小幅提升至68.48%;2022年Q1板块净利率则恢复增长至19.75%。从费用看销售费用率出现回落,销售费用率下滑至27%,研发费用率保持在13%;在经历2021年的买量竞争与人才争夺战后,2022Q1整个行业的费用压力出现缓和趋势。 2022年Q1游戏板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暖,从净利润角度出发:传统的A股主要标的中三七互娱通过海外业务发展与精品化新品类的强劲推动走出了去年Q1的利润低谷,吉比特保持着业务稳定性,完美世界通过新产品拉动与海外子公司的出售利润同样迎来好转。同时中国移动游戏行业当前虽然增速放缓但体量依然可观,部分体量偏小的游戏公司存在“以小博大的机会”。Q1中部分公司就通过新产品的推动带来了利润上的明显复苏。如冰川网络(主力贡献新游戏《圣魂纷争》)与凯撒文化(主力贡献新游戏《天使之战》)。 (三)腾讯网易:游戏业务凸显稳定性,表现仍强于行业 港股的腾讯网易目前仅披露年报数据,从年度的角度来看,腾讯网易的一超一强地位仍然较为稳固。不同于中小厂商明显的产品周期弹性,两位巨头作为龙头和平台的稳定性更加突出,稳定的同时也较难存在类似小厂商通过单一产品“以小博大”的机会。两位巨头的情况也方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游戏行业近况。 从收入的角度看,过去五年腾讯网易网络游戏收入增速快于中国游戏市场收入,体现出强于行业平均的成长力。若把总市场口径放大至中国游戏市场收入+中国厂商海外游戏收入,腾讯近年游戏收入保持增长至2021年的42%,网易则长期保持在15%左右;从近几年的维度上看,腾讯的游戏收入相对增长更快。 从腾讯网易的财报数据上看,两者体现出作为行业龙头的稳定性:收入端看网易2021年出品两款爆款游戏,分别是手游的《哈利波特》与端游的《永劫无间》拉动增长。但手游相对体量较大,单一爆款拉动手游增长难度偏大;反而是端游部分的收入拉动更加明显。从三费上看网易各项费用率2021年变化不大,同时2021年公司非国际准则下利润保持增长至197.62亿元。整体看公司体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受行业竞争冲击较为有限;在爆款游戏的推出下仍能拉动业务超行业平均增长。预计今年网易同样能稳定收入基本盘与费用率,受行业影响相对较小,后续主要看新产品拉动情况。预计国内今年主要关注《暗黑破坏神》与《隐世录》,海外主要关注《指环王》与全球合作IP的手游产品。 整体看腾讯2021年收入与利润皆出现了一定的压力,表现有所放缓,其中广告业务承压较大。收入端看:增值业务主要是由于2021年的手游业务增速不断放缓,2021Q4腾讯的手游收入同比仅增加9%,我们认为主要是受到国内用户红利见顶、未成年人防沉迷政策以及版号暂停及缩减的影响。同时由于腾讯的游戏业务收入盘较大,单一爆款拉动效果并不明显;需要同时关注国内基本盘的表现(王者荣耀与和平精英,关注稳定存量用户的消费意愿)+国内新品产品线情况(获批版号数量)+海外产品表现(全球化产品进度),作为龙头当前的稳定性最为突出,但增量弹性需要关注更多指标。整体看2022年H1腾讯的游戏收入或仍然延续稳定但较难增长的态势。H2有望因为国内版号恢复,海外产品上线重拾更好增长态势。 游戏之外公司的广告业务在2021Q4出现了同比环比下滑,带动整个Q4的非国际准则利润明显下滑。我们认为广告的压力主要是由于宏观的需求减弱以及部分广告主受政策影响较大,预计今年仍存在一定的压力与不确定性;若宏观需求恢复叠加公司推进视频号商业化,广告业务则在下半年有望恢复正增长。相对网易,业务更加多元,体量更大的腾讯需要关注更多指标;但如果宏观回暖,我们仍然相信腾讯有能力在各项业务上均取得较好的增长。 (四)关注国内产业修复态势,关注海外市场开拓进展 我们根据游戏行业的历史增速将其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18年以前国内移动游戏行业增速大幅快于出海收入增速,带动行业高速发展。 第二阶段为2018年第一次版号暂停后增速开始下探,国内增速与出海增速开始处于同一水平线。 第三阶段为2019~2020的行业快速复苏,主要是由于2019年的版号恢复进而刺激供给;2020由于疫情因素大幅刺激需求。 第四阶段为2021年的第二次版号暂停,供给再次收紧叠加2020年的高基数与新的内容要求;国内市场迎来类似第二阶段的出清。同时出海收入正式超过国内移动游戏市场增速。 当前局势:Q1国内游戏行业仍维持较低增速,同比约3%;但已恢复公示一批版号,政策上有所松绑。Q1海外同比增长约12%,体现出更强的韧性。 未来变量:中国移动游戏面临新的两个变量,一是版号恢复后国内产业的修复情况,观察能否重现类似第三阶段的快速恢复。二是已达千亿规模的出海收入是否会长期提供更优的增速。 国内行业目前已恢复版号下发,但数量相对过去有所减少。我们认为国内产业的恢复有几点需要关注,一是各家公司的主要储备产品什么时候取得版号进而推进产品增量的恢复。二是在2020~2021年的抢人大战与买量红利见顶后,各家公司的成本压力是否随着行业出清持续保持缓解态势。 海外业务从中长期看主要关注哪些厂商有潜力通过产品力、发行力打开增速更快的欧美市场或保持存量较大的东亚市场优势。中短期看上则关注那些厂商相应的储备较为丰富。 三、互联网板块:政策边际钝化,等待业绩曙光 恒生科技指数自2021年初经历大幅回调,主因政策监管的大趋势和互联网公司估值杀泡沫。自2021年初以来,在平台经济反垄断、数据安全相关的监管政策、教育行业受严格管制、娱乐行业价值观被引导规范等一系列互联网政策“组合拳”+互联网公司本身估值处高位叠加影响下,互联网板块估值大幅下行。2022年以来,随着俄乌开战、中美关于美股上市公司的冲突以及仍未看到显著好转的监管政策的影响,恒生科技指数估值继续下杀。 监管层面已有明确向好信号,业绩层面静待拐点来临。当前市场对互联网板块的两大担心分别为政策监管和业绩。监管层面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召开及内容为市场传递了“互联网监管边际向好”的乐观预期,往后看我们认为监管边际上逐渐向好的可能性大;业绩层面滞后于监管,同时叠加疫情影响,预计Q2主流互联网公司业绩增速仍会进一步下调,拐点预计下半年到来;综合目前港股互联网公司估值和市场预期,对当前港股互联网板块投资价值保持积极乐观。 互联网行业大盘红利见顶,细分赛道差异较大。随着多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大盘红利基本见顶;过去两年MAU仅增长3000万至11.83亿,月人均使用时长增长12.1%达到162小时,人口红利之后较难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从份额看,短视频与字节系为过去一年增长最快细分赛道与公司。 (一)互联网视频行业:短视频表现强于长视频,收入增长最优 互联视频行业仍保持高于大盘的高增速。互联网大盘的整体时长增速逐渐放缓,今年3月下旬受疫情影响时长大盘增速有所提升,但整体来看互联网行业整体流量已趋于接近天花板。互联网视频大盘的整体时长增速仍快于互联网大盘增速,今年以来时长同比平均增速仍可维持在20%左右。 抖快时长高增长,爱优腾芒时长增长依旧承压。拆分结构来看:互联网视频行业的高增长主因抖快持续高增长,长视频主流的四家平台爱优腾芒目前占据视频大盘15%左右份额,今年3月开始疫情严重对整体线上消费轻微利好,但从趋势来看长视频的主流四家平台自2020年疫情到达峰值后整体时长开始缓慢下行。 1、中长视频行业:芒果短期业绩有望改善,BILI凸显较强增长动力 爱优腾芒哔时长缓慢下行,哔哩份额有明显变化。爱优腾芒哔总时长绝对值自2020年疫情到达峰值后缓慢向下,2022年以来整体时长增速维持在低个位数,3月下旬疫情趋严后时长同比提升至10%左右。竞争格局:芒果TV在2020年暑期前份额持续提升,最高一度达25%以上,而后有所下降。哔哩时长份额则由6%上升至22%,长期保持上升趋势。爱优腾芒哔最新时长份额分别为27%/13%/25%/11%/22%。 芒果超媒:重点项目延期+去年一季度高基数叠加下Q1业绩下滑。2022年Q1营收31.2亿,同比-22.1%;归母净利润5.1亿,同比-34.4%,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主因去年Q1高基数和今年Q1重点综艺项目《声生不息》因疫情延期。具体拆分来看:芒果TV核心主业部分预计会员收入10.4亿,同比+19%;预计广告收入8.5亿,同比-49%,其中广告收入同比下滑主因去年《姐姐2》导致Q1招商高基数及今年Q1重磅综艺《声生不息》延期所致;大屏业务预计收入5.8亿,同比+23%;芒果TV主业外的内容制作和电商业务预计同比去年有所下滑,主因去年Q3架构调整后三家子公司合并入芒果TV内。 芒果超媒:短期来看重点项目上线有望带动Q2业绩环比明显改善。根据公司项目排播计划,二三季度预计为全年综艺排播的重点季度,公司S+级自制综艺《声生不息》4.24正式上线,S+级自制综艺《姐姐3》预计5.20上线;电视剧板块《好好说话》(4.25上线),整体排播不确定性较高。从业绩看:预计重点项目上线将驱动会员收入同比较快增长(预计20%以上),《声生不息》《姐姐3》等自制综艺招商预计驱动广告收入得到明显恢复(预计20%以上),预计Q2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可实现同比环比明显改善(预计Q2利润同比+20%以上)。 芒果超媒:长期1)自上而下看——长视频行业β仍未看到明显好转信号(无论是会员提价和新业务的探索),同时市场竞争格局亦未有明显利好芒果的信号(芒果时长份额维持在15%左右),在行业和竞争格局未看到利好芒果的信号前,倾向于认为芒果长期的逻辑仍待观察。2)自下而上看——芒果综艺自制能力水平一直优秀,但已被市场充分预期;电视剧自2020年开始持续加大投入,但目前未看到电视剧自制能力有明显起色,综合下来判断长期公司会员收入持续增长承压,建议保持观察。 BILI:较其他长视频平台用户增长相对最优,粘性更强。在整个长视频行业面临一定压力的大背景之下,BILI MAU整体绝对值低于其他几大主流媒体,但仍保持增长,表现相对最优。DAU/MAU的粘性指标也明显强于其他长视频平台。 BILI:21Q4实现营业收入57.81亿元,同比增长51%;GAAP下净亏损20.88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8.27亿元)。Non-GAAP下净亏损16.60亿元(去年同期为亏损6.91亿元)。公司目标2023年到达4亿MAU,2024年实现Non-GAAP下的盈亏平衡,预计2024年公司将控制费用支出以达成目标,降本增效或成为公司新发展目标。 BILI:多元化营收维持高增长,广告保持高增速。21Q4收入占比分别为:游戏业务(22%)、直播与增值服务业务(33%)、广告业务(28%)、电商与其他业务(17%)。其中1)游戏业务:Q4游戏收入达到13亿元(yoy+15%),未来B站将继续投入自研游戏。2)直播与增值服务业务:为当前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21Q4达到18.9亿元(yoy+52%),对应2021Q4近2500万付费用户与9%的付费率。其中B站大会员数达2010万(yoy+39%),预计站内用户付费率仍有一定提升空间。3)广告业务:随着B站不断破圈,其品牌影响力在广告市场得到进一步认可,广告收入达到15.9亿元(yoy+ 120%),预计未来随着货币化率提升及MAU增长仍有较大潜在增量。4)电商业务:B站电商业务达到10亿元(yoy+ 35%),预计主要来自于销售商品的增加。 2、短视频行业:抖快占据绝对份额,快手仍稳居行业第二 短视频行业仍保持高于大盘的高增速,抖快格局趋于稳定。短视频行业增速显著跑赢行业大盘,2022年以来短视频行业时长同比增速仍维持在25%以上;抖快份额占比大于95%,目前看趋势抖快竞争格局整体趋于稳定。 快手:Q4业绩超预期,费用端略有降低。1)用户端: Q4DAU用户3.23亿,YOY+19%;MAU用户5.78亿,YOY+21%;Q4日均时长119min,YOY+32%。2)收入端:打赏和广告收入超预期,电商GMV略超预期,take rate有所降低。直播收入88.3亿,YOY+12%,单用户ARPU值突破60元;广告收入132.4亿,YOY+55%;其他收入(主要是电商)23.7亿,YOY+40%,拆分来看Q4的GMV2403亿,如果按照其他收入全部为电商收入,推算take rate0.98%,环比有所降低。3)成本端:毛利率41.7%,但结构上:收入分成成本绝对值略超预测,带宽摊销人员开支好于我们预测。4)费率和利润端:销售费用率41.9%,管理费用率3.8%,研发费用率16.4%,营业亏损率-24%,费率均有所下降,优于我们预期。 (二)电商行业:短期增速仍有下探趋势,但若疫情好转有较强修复趋势 社零整体增速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速放缓,占比社零总额份额逐渐稳定。今年以来社零累计值增速持续下跌,2月/3月同比增速仅7%/3%,整体消费疲软;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速快于整体,但3月亦有明显下滑(同比9%);整体来看实物商品占社零整体增速趋于稳定(但需考虑到直播电商应未计算在统计局的线上零售大盘,可能会低估整体线上零售份额)。 从用户结构来看下沉市场仍为增长渗透的主力军。从QM数据来看,下沉市场用户增速为过去一年(21.3~22.3)用户增长主力,同时主流综合电商的用户结构中50%以上已是下沉市场用户(三线以下)。 1、本地生活:美团具备绝对优势,长期壁垒深厚 本地生活行业:美团月活占70%以上,优势显著。整体来看本地生活月活除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出现断崖式下跌,至2021年末仍保持增长态势。美团月活占比虽由80%左右下降至70%左右,但仍保持在70%以上水平。受3月以来疫情加速扩大影响,美团月活及增速有所下降。 美团:收入端符合预期,亏损好于预期。21Q4,公司实现营收495.23亿元,同比增长30.6%,环比增长1.42%。毛利率24.20%,环比上升2.12pct;经营利润-50.06亿元(环比缩窄约51亿元);调整后EBITDA -20.1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39.36亿。从运营数据看:21Q4,交易用户数6.91亿,环比增长3.45%;平均交易笔数35.8笔,环比增长4.07%,同比增长27.4%。从费率端看:21Q4,公司实现管理费用率4.92%,环比上升0.03pct;销售费用率环比下降 0.63pct至22.70%;研发费用率环比下降0.41pct至9.25%,费率环比有所改善。 美团:外卖业务受疫情影响增速环比有所放缓,但壁垒仍在。21Q4餐饮外卖GTV1886亿元,环比-4.30%;整体营收261.27亿元,环比-1.35%;经营利润率环比上升3.3pct至6.6%。Q4公司首次将1P模式下来自于商家端及消费者端的餐饮外卖配送服务收入单独呈列,4Q21收入为142.5亿元,相对应的配送成本为183.1亿元。外卖业务整体take rate环比上升0.41pct至13.85%。预计今年3月之后疫情影响加速扩大,或对Q1外卖业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长期来看公司非餐业务仍有巨大潜力且外卖整体空间广阔,核心壁垒依旧深厚。 四、广告营销:受疫情和宏观经济影响,景气度承压 2021年全年,广告营销行业公司整体实现营收2044.05亿元,同比增长6%,实现归母净利润47.13亿元,扭亏为盈。 40家公司中,28家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其中5家亏损减少,9家实现扭亏为盈,盈利同比增速在0-20%的5家,20%-50%的3家,50%以上的6家。 板块毛利率15.89%,同比提升1.6%;板块净利率2.33%,同比提升5.02%。 2022年一季度,广告营销行业公司整体实现营收433.32亿元,同比下降10%,实现归母净利润10.59亿元,同比下降44%。由于疫情和整体宏观经济影响,线上线下广告投放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40家公司中,仅有15家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其中3家亏损减少,2家实现扭亏为盈,盈利同比增速在0-20%的5家,20%-50%的2家,50%以上的3家。 板块毛利率16.08%,同比提升0.88%;板块净利率2.44%,同比下降1.51%。 五、影视院线:2021年业绩修复明显,22Q1受疫情影响再次受损 疫情影响线下娱乐消费,电影行业过去两年票房表现不佳。2021年电影票房同比恢复明显,达到470亿,同比2020年增长131%,对标2019年的643亿票房恢复至73%。 影视院线(申万)22家公司在2021年全年整体实现营收414亿元,同比增长49.2%,归母净亏损12.8亿元,亏损同比收窄。 22家公司中,17家营收同比增长,5家营收同比下降。其中营收实现正增长的17家公司中,增速超过100%的有6家,增速在50-100%之间的有3家,增速在0-50%之间的有8家。 22家公司中,1家公司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家利润同比下降,7家扭亏为盈,9家亏损减少,2家由盈转亏。 板块毛利率24.4%,同比提升90%,基本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板块净利率-3.1%,较2020年-50%的净亏损率同比大幅改善。 2022年电影行业受到疫情再次爆发的影响,拐点仍在等待中。2022年年初以来疫情频发,特别是3月以来全国多地疫情快速爆发,涉及面广且传播速度快。截至4月底,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45亿,M1/M2/M3/M4较2021年前4月增速分别为-18.7%/-15.6%/-63.6%/-77.3%。 2022年票房春节档表现略逊预期,拖累一季度业绩。2022年春节档票房同比2021年下降22.6%,为2021年同期八成水平。2022年春节档票房表现一般,前五日票房累计52.6亿,同比去年同期下降22.6%,逐日来看初一总票房14.5亿即逊于去年同期,票房为去年初一的86%,而后逐日下跌。 2022年一季度,影视院线公司整体实现营收96.97亿元,同比下降14.4%,实现归母净利润3.67亿元,同比下降75.3%。主要系Q1全国多地疫情爆发和防疫措施趋严的影响所致。 22家公司中,14家营收同比下降,8家营收同比增长。其中营收实现正增长的8家公司中,增速超过100%的有3家,增速在0-100%之间的有5家。 22家公司中,1家公司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家扭亏为盈,7家利润同比下降,3家亏损减少,7家由盈转亏,3家亏损增加。 板块毛利率28.9%,同比下降1.4pct;板块净利率3.8%,同比下降9.4pct。 疫情好转后,进口片仍是2022年的看点。由于海外疫情恢复程度慢于国内,进口大片制作及定档时间有所延期,导致2021年进口片票房占比仅为21%,明显降低,拖累整体票房仅恢复至2019年的75%。消费者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持续存在,2022年海外影片供给充足,多部已预计排期。2022年不乏多部漫威和DC重磅影片相继定档上线,新蜘蛛侠、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等已在国内上映,奇异博士2、雷神4等重要进口片已预计排期。 团队介绍 华创传媒组团队 组长、首席研究员:刘欣 先后于中金公司(2015-2016)、海通证券(2016-2019)、民生证券(2019-2020)从事TMT行业研究工作。所在团队2016/2017年连续两年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比文化传媒类第三名,2016年水晶球评比第三名,2016年金牛奖第三名,2017年水晶球第五名,2017证券时报金翼奖第一名,2019年获得WIND第七届金牌分析师评比传播与文化类第5名等。 研究员:张静雯 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曾就职民生证券,2019年获得WIND第七届金牌分析师评选传播与文化类第五名。2021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费磊 南开大学硕士。曾就职民生证券,2021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廖志国 莫纳什大学硕士。2021年加入华创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李依韩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2021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大部分微信公众号研报本站已有pdf详细完整版:https://www.wkzk.com/report/(可搜索研报标题关键词或机构名称查询原报告)

郑重声明:悟空智库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